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味子乙素-磷脂酰胆碱复合物制备工艺优化及理化性质研究
1
作者 王丽 高小玲 +2 位作者 李思翰 刘广辉 黄一聆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15-2123,共9页
制备五味子乙素-磷脂酰胆碱复合物,并考察理化性质。选择磷脂酰胆碱用量,制备温度和制备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复合率和质量分数为优化指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五味子乙素-磷脂酰胆碱复合物处方工艺,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制备五味子乙素-磷脂酰胆碱复合物,并考察理化性质。选择磷脂酰胆碱用量,制备温度和制备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复合率和质量分数为优化指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五味子乙素-磷脂酰胆碱复合物处方工艺,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X射线衍射法(XRPD)、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进行分析。测定五味子乙素及其磷脂酰胆碱复合物的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透析法考察溶出情况。结果显示,五味子乙素-磷脂酰胆碱复合物最佳处方工艺为五味子乙素用量为20 mg,磷脂酰胆碱用量为40 mg,制备温度为48℃,制备时间为2.0 h,复合率为(99.17±0.34)%,质量分数为(32.47±0.62)%。五味子乙素和磷脂酰胆碱可能以氢键等作用力结合在一起形成复合物。五味子乙素在复合物中转变为无定形态,物相也发生了变化。五味子乙素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均得到显著性提高,12 h累积溶出度提高至85.09%。因此,五味子乙素-磷脂酰胆碱复合物改变了五味子乙素存在形式,提高了溶解度及溶出度,为进一步开发及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乙素 磷脂胆碱 解度 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的血清溶血磷脂酰胆碱和氨基酸代谢轮廓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梅玉 史欣悦 +3 位作者 周姝伶 李海军 樊淑婷 熊印华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7-484,共8页
目的 利用代谢组学手段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大鼠血清的氨基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 LPC)代谢轮廓,寻找可表征NAFLD的生物标志物并推测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通过... 目的 利用代谢组学手段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大鼠血清的氨基酸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 LPC)代谢轮廓,寻找可表征NAFLD的生物标志物并推测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通过喂养高脂饮食饲料和腹腔注射CCl_4制备NAFLD大鼠,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对照组和NAFLD组的大鼠血清中15种LPCs和18种氨基酸的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等方法分析大鼠NAFLD肝损伤后血清中LPC和氨基酸代谢轮廓的变化,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生物标志物与NAFLD的相关性。结果 NAFLD组的大鼠血清LPC和氨基酸代谢轮廓明显偏离对照组,且能完全区分开;LPC(20∶1)、精氨酸和谷氨酸对NAFLD有显著贡献,这3个代谢物被鉴定为生物标志物;LPC(20∶1)和精氨酸与AST、ALT、LDL、TBIL等血清生化指标显著相关。结论 血清溶血磷脂酰胆碱和氨基酸的代谢轮廓与NAFLD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磷脂胆碱 氨基酸 代谢轮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花中咖啡酰化合物对溶血磷脂酰胆碱致牛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铁军 郑杰民 +2 位作者 芮耀诚 邱彦 张卫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5-257,共3页
目的 :研究灯盏花中 3种咖啡酰化合物 (DC- 1,DC- 2 ,DC- 3)对溶血磷脂酰胆碱 (L PC)引起的牛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CMEC)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抗氧化和抗活性氧作用。方法 :以乳酸脱氢酶 (L DH )释放量为指标测定 BCMEC损伤 ,比色法测定药物... 目的 :研究灯盏花中 3种咖啡酰化合物 (DC- 1,DC- 2 ,DC- 3)对溶血磷脂酰胆碱 (L PC)引起的牛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CMEC)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抗氧化和抗活性氧作用。方法 :以乳酸脱氢酶 (L DH )释放量为指标测定 BCMEC损伤 ,比色法测定药物体外抗氧化和抗活性氧能力。结果 :L PC(2 .5μg/ m l)与 BCMEC孵育 2 4h后 ,可显著增加 L DH释放 ;3种咖啡酰化合物均可显著抑制 L DH释放 ,其作用强度 DC3>DC2 >DC1;且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抗活性氧作用 ,其强度 DC2 >DC3>DC1。结论 :灯盏花中 3种咖啡酰化合物对 L PC引起的 BCMEC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可能与其抗氧化和抗活性氧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化合物 管内皮细胞 磷脂胆碱 乳酸脱氢酶 抗氧化 管病 灯盏花 BCM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转移中的磷脂酰胆碱和溶血磷脂酰胆碱分析(英文) 被引量:6
4
作者 尤嘉琮 杨杰 +4 位作者 方润平 胡楠 张晓东 张伟英 叶丽虹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63-573,共11页
我们以前曾报道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代谢产物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为了进一步寻找维持高转移乳腺癌细胞中AA高水平代谢的内源机制,深入探求AA代谢促进乳腺癌细胞转移的分子机理,我们应用HPLC/ESI/MSn技术检测和分... 我们以前曾报道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代谢产物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为了进一步寻找维持高转移乳腺癌细胞中AA高水平代谢的内源机制,深入探求AA代谢促进乳腺癌细胞转移的分子机理,我们应用HPLC/ESI/MSn技术检测和分析了乳腺癌MCF-7和高转移乳腺癌LM-MCF-7细胞中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s,Lyso PCs)和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s,PCs)的成分和含量.发现了10种Lyso PC的含量在LM-MCF-7细胞中显著高于MCF-7细胞,有6种PC可水解产生AA,它们在LM-MCF-7细胞中的含量显著低于MCF-7细胞,提示这些溶血磷脂含量的升高和磷脂含量的降低可能与乳腺癌转移相关.在LM-MCF-7细胞中,COX-2抑制剂吲哚美辛(indomethacin,Indo)和LOX抑制剂(nordihydroguaiaretic acid,NDGA)共同作用可明显下调c PLA2的活性,应用HPLC-ESI-MSn技术比较c PLA2活性下调前后LM-MCF-7细胞中Lyso PC和PC含量的变化,发现其中4种PC可被c PLA2水解产生AA.还发现,细胞内Lyso PC与PC的比值可以反映c PLA2的活性.通过以上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由c PLA2活性调节的AA释放及代谢对乳腺癌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胆碱 磷脂胆碱 CPLA2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血磷脂酰胆碱对心肌细胞T型钙离子通道的调控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刚 郑明奇 +4 位作者 王玮 王晓宇 马芳芳 于红芳 李学永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04-808,共5页
目的:通过研究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对心肌细胞T型钙离子通道电流(ICa.T)的影响,探讨在缺血心肌细胞胞内和/或细胞间隙中LPC的增加引起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的潜在机制。方法:以酶消化法制备1~3 d新生Wistar大鼠... 目的:通过研究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对心肌细胞T型钙离子通道电流(ICa.T)的影响,探讨在缺血心肌细胞胞内和/或细胞间隙中LPC的增加引起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的潜在机制。方法:以酶消化法制备1~3 d新生Wistar大鼠心室肌细胞(共5批,每批8只)及成年Wistar大鼠的肥大心室肌细胞(实验组和同批次周龄的对照组各10只)。人类心脏T型钙通道α1亚基的α1H(CaV3.1)和α1G(CaV3.2)在HEK293细胞中稳定表达,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大鼠心肌细胞和异源表达的人类心肌CaV3.1和CaV3.2离子通道组分,进而研究LPC调控ICa.T的机制。结果:LPC显著促进新生鼠心肌细胞自律性,在生理条件下的细胞内Ca2+浓度,LPC处理后心肌细胞搏动从(42±8)次/分增至(64±8)次/分。新生鼠心肌细胞和成年鼠肥大心室肌细胞经LPC处理后,细胞内Ca2+浓度较高时,ICa.T分别增加了21.5%和23.5%;而当细胞内Ca2+浓度较低时,ICa.T均无变化,对照组(3.8±0.2)pA/pF,LPC组(3.7±0.4)pA/pF。因此,LPC引起的细胞内Ca2+浓度依赖的ICa.T增大,在新生鼠心肌细胞和成年鼠肥大心室肌细胞中都得到了证实。无论细胞内Ca2+浓度高低,LPC对ICaV3.1均无显著影响[(37.3±2.5)pA/pF~(39.5±3.1)pA/pF];但LPC可调控ICaV3.2,且细胞内Ca2+浓度高时的电流明显大于细胞内Ca2+浓度低时的电流[当pCa=11时电流为(38.5±2.1)pA/pF;当pCa=7且LPC=10μmol/L时电流为(68.8±2.1)pA/pF;当pCa=7且LPC=50μmol/L时电流为(78.4±4.8)pA/pF]。结论:LPC在细胞内Ca2+生理浓度条件下或更高浓度条件下主要通过调控CaV3.2上调ICa.T,并增加病理生理条件下心脏自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胆碱 心肌细胞 钙通道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血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的调控机理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康逸 张丽霞 +1 位作者 王兴国 刘元法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2-26,共5页
通过对磷脂酶A1(Lecitase Ultra)酶解磷脂酰胆碱(PC)过程进行分析,证实了Sn-2-溶血磷脂酰胆碱(Sn-2-LPC)存在酰基转移现象。依据前人对单甘酯自动酰基转移机理的研究,推测了Sn-2-LPC在酸、碱条件下自动酰基转移的机理,并利用HPLC-RID确... 通过对磷脂酶A1(Lecitase Ultra)酶解磷脂酰胆碱(PC)过程进行分析,证实了Sn-2-溶血磷脂酰胆碱(Sn-2-LPC)存在酰基转移现象。依据前人对单甘酯自动酰基转移机理的研究,推测了Sn-2-LPC在酸、碱条件下自动酰基转移的机理,并利用HPLC-RID确定了Sn-2-LPC可以酰基转移生成Sn-1-LPC,而Sn-1-LPC不存在酰基转移现象。同时,以硼酸为例,推测Al(OH)3、Zn(OH)2、B(OH)33种两性氢氧化物抑制Sn-2-LPC酰基转移的机理,确定了3种抑制剂的最小添加量分别为0.97、0.85、0.72 mg/m L。为合成酰基磷脂混合物,以及解释产生混合酰基磷脂的生物合成途径(溶血磷脂中间体)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胆碱 基转移 方向性 调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伐他汀拮抗溶血磷脂酰胆碱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力兵 王洪叶 +1 位作者 马兰 高长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8-581,共4页
目的探讨降脂药氟伐他汀抑制外源性溶血磷脂酰胆碱(LPC)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机理。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LPC组和氟伐他汀处理组,应用Langendorff装置行离体心脏灌注。LPC 5μmol/L灌注5 min后冲洗30 min;氟伐他汀组先灌注10μmol/... 目的探讨降脂药氟伐他汀抑制外源性溶血磷脂酰胆碱(LPC)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机理。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LPC组和氟伐他汀处理组,应用Langendorff装置行离体心脏灌注。LPC 5μmol/L灌注5 min后冲洗30 min;氟伐他汀组先灌注10μmol/L氟伐他汀30 min,然后灌注5μmol/L LPC 5 min。细胞膜电流测定部分: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LPC对大鼠心室肌细胞膜电流的影响,并观察氟伐他汀的拮抗LPC的作用。结果 LPC可引起离体心脏严重的心律失常,以短阵室速和室颤常见,氟伐他汀可基本拮抗LPC的致心律失常作用;LPC可诱发心肌细胞的巨大非选择性阳离子电流(INSC),这一作用可被氟伐他汀显著抑制;LPC诱发的INSC亦可被小分子G蛋白Rho的抑制剂和Rho激酶抑制剂所拮抗。结论氟伐他汀通过抑制LPC诱发的非选择性阳离子电流来拮抗LPC的致心律失常作用,LPC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与小分子G蛋白Rho/Rho激酶信号途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胆碱 心律失常 氟伐他汀 离子通道 Rho/Rho激酶信号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ELSD法测定鸦胆子油乳注射液中溶血磷脂酰胆碱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秀贤 王怡君 +1 位作者 沈书博 张迪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279-2281,共3页
目的 采用HPLC-ELSD法测定鸦胆子油乳注射液中溶血磷脂酰胆碱(LPC)的量.方法 采用二羟基丙基硅烷键合硅胶柱(250 mm×4.6 mm,5μm),柱温为30℃,体积流量为0.8mL/min.正庚烷-异丙醇(43:57)为流动相A,正庚烷-异丙醇-水(29.5... 目的 采用HPLC-ELSD法测定鸦胆子油乳注射液中溶血磷脂酰胆碱(LPC)的量.方法 采用二羟基丙基硅烷键合硅胶柱(250 mm×4.6 mm,5μm),柱温为30℃,体积流量为0.8mL/min.正庚烷-异丙醇(43:57)为流动相A,正庚烷-异丙醇-水(29.5:59:11.5)为流动相B,蒸发光散射检测,ELSD漂移管温度40℃,雾化气为空气,气体流量2.0 L/min.结果 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大豆磷脂和溶血磷脂酰胆碱的分离度很好.溶血磷脂酰胆碱进样量在0.45 ~2.23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 4),最低检测限为0.02 μg,平均回收率为101.6%.结论 该方法灵敏、快速、准确,可用于产品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胆子油乳注射液 磷脂胆碱 高效液相色谱法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贝沙坦对溶血磷脂酰胆碱所致人静脉内皮细胞损害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戴文卓 石静萍 林兴建 《中国卒中杂志》 2008年第10期721-725,共5页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Irbesartan,Irb)对由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 choline,LPC)所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损害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s,分为(1)正常对照组;(2)低浓度LPC组(10μg/...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Irbesartan,Irb)对由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 choline,LPC)所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损害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s,分为(1)正常对照组;(2)低浓度LPC组(10μg/L);(3)中浓度LPC组(20μg/L);(4)高浓度LPC组(40μg/L);(5)Irb对照组(含LPC20μg/L);(6)低浓度Irb组(10-7μmol/L+LPC20μg/L);(7)中浓度Irb组(10-6μmol/L+LPC20μg/L);(8)高浓度Irb组(10-5μmol/L+LPC20μg/L)。采用放免及RT-PCR法分别观测LPC对HUVECs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TⅡ)蛋白及AT1型受体(Angontensin Ⅱ 1 receptor,AT1R)、AT2型受体(Angontensin Ⅱ2 receptor,AT2R)mRNA(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的表达的影响;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观测使用Irb干预后的效果。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C使HUVECsATⅡ蛋白及AT1R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使NO含量、NOS及SOD活性显著下降;经Ibr干预后显著增加了HUVECs NO含量、NOS及SOD的活性。结论Irb可以对LPC所致的内皮细胞损害发挥部分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贝沙坦 磷脂胆碱 脐静脉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血磷脂酰胆碱诱导人血管eNOS基因表达的信号调控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邢飞跃 刘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1期1231-1233,共3页
关键词 磷脂胆碱 诱导 管eNOS基因 表达 信号调控机制 生物学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伐他汀对溶血磷脂酰胆碱促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细胞粘附的影响
11
作者 邓华菲 熊燕 郭征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357-1361,共5页
目的 探讨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普伐他汀对溶血磷脂酰胆碱 (LPC)促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方法 用MTT法检测LPC对平滑肌细胞增殖的量效和时效关系及普伐他汀对LPC促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用直接... 目的 探讨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普伐他汀对溶血磷脂酰胆碱 (LPC)促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方法 用MTT法检测LPC对平滑肌细胞增殖的量效和时效关系及普伐他汀对LPC促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用直接记数法检测LPC诱导中性粒细胞系K5 6 2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 4细胞的粘附和普伐他汀对LPC所致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结果 用 1~ 10 μmol·L-1LPC孵育血管平滑肌细胞 2 4~ 4 8h后 ,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地诱导细胞增殖 ,而用 0 3~ 1mmol·L-1普伐他汀预孵育平滑肌细胞 1h ,再与 3μmol·L-1LPC共孵育 2 4~ 4 8h ,明显地抑制LPC所诱导的细胞增殖 ;用 3μmol·L-1LPC孵育ECV30 4细胞 12h显著增加K5 6 2细胞与ECV30 4细胞的粘附 ,而将ECV30 4细胞用 1mmol·L-1普伐他汀预处理后 ,明显减少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结论 普伐他汀可抑制LPC促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伐他汀 磷脂胆碱 管平滑肌细胞 增殖粘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伐他汀对溶血磷脂酰胆碱致内皮细胞粘附分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
12
作者 李健哲 陈颇静 +4 位作者 蔡志春 黎敏 王晨静 吴建华 方云祥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内皮细胞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M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探讨氟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待细胞生长到融合状态时加...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内皮细胞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M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探讨氟伐他汀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待细胞生长到融合状态时加入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5mg/L作用0、12、24、48h,观察LPC对ICAM和MMP-9表达的影响。不同浓度(10^-7 -10^-5mol/L)的氟伐他汀预先孵育20min,然后加入LPC(5nvdL)作用24h,用免疫细胞染色法检测核因子-κBp65(NF-κBp65)、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ett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蛋白和用RT-PCR检测MMP-9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LPC能明显增加ICAM-1、VCAM-1和MMP-9的表达,相关分析表明,NF-κBp65与ICAM-1、VCAM-1和MMP-9的表达呈直线相关关系。而预先应用不同浓度的氟伐他汀干预后,上述效应明显减弱,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LPC通过激活NF-κBp65而导致内皮细胞ICAM-1、VCAM-1和MMP-9的表达增强,而氟伐他汀对上述效应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伐他汀 磷脂胆碱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间粘附分子-1 管细胞粘附分子-1 核因子-ΚBP65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血性磷脂酰胆碱和血管内皮对5—羟色胺收缩离体兔动脉 …
13
作者 谌立伟 郭迅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5-88,共4页
在离体兔胸心动脉环模型上观察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促血管收缩作用的机理以及血管内皮对LPC促血管收缩作用的影响。10μmol·L^-1LPC预温育30min可显著增强兔胸主动脉环对5-羟色胺(5-HT)的收缩... 在离体兔胸心动脉环模型上观察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促血管收缩作用的机理以及血管内皮对LPC促血管收缩作用的影响。10μmol·L^-1LPC预温育30min可显著增强兔胸主动脉环对5-羟色胺(5-HT)的收缩反应,使0.1μmol·L^-15-HT诱导的峰值张力增加到约2.5倍,EC50降低,收缩曲线左移。而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显形孢菌素能抑制LPC的促血管收缩作用,EC50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胆碱 管收缩 管内皮 5-羟色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血磷脂酰胆碱刺激脑微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
14
作者 张蕾 芮耀诚 储智勇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91-295,共5页
通过测定 [3 H]胸腺嘧啶核苷 ( [3 H]Td R)参入和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平滑肌细胞增殖 ,研究了溶血磷脂酰胆碱 ( LPC)刺激牛脑微血管平滑肌细胞( BCMSMC)增殖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 .结果显示 ,LPC能浓度依赖性 ( 1 nmol· L-1- 1 0μmol... 通过测定 [3 H]胸腺嘧啶核苷 ( [3 H]Td R)参入和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平滑肌细胞增殖 ,研究了溶血磷脂酰胆碱 ( LPC)刺激牛脑微血管平滑肌细胞( BCMSMC)增殖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 .结果显示 ,LPC能浓度依赖性 ( 1 nmol· L-1- 1 0μmol·L-1)诱导 BCMSMC摄取 [3 H]Td R,在 LPC的浓度为 1 0μmol· L-1时作用达最大 ,cpm由 366± 1 42升至 1 761± 2 96( P<0 .0 1 ) ;LPC亦能浓度依赖性( 1 nmol· L-1- 1 0μmol· L-1)诱导 BCMSMC增殖 ,在 LPC浓度为 1 μmol· L-1时促增殖作用达坪值 ,A595nm由 0 .0 60± 0 .0 0 9增至 0 .1 0 0± 0 .0 1 5( P<0 .0 1 ) .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 ( MAPK)特异性抑制剂 PD980 59( 2 - 50 μmol· L-1)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酪氨酸磷酸化抑制剂 AG 1 2 96( 2 -50 μmol· L-1)以及蛋白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除莠霉素 A( 2 - 1 0μmol· L-1)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LPC的上述作用 .表明 LPC能促进 BCMSMC增殖 ,其细胞内信号转导与 MAPK途径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胆碱 细胞增殖 信号转导 管平滑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血磷脂酰胆碱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5
作者 宋丹军 潘家琪 +4 位作者 李鹏旭 褚赞波 冯达 刘爱明 杨菊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642-1646,共5页
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s,LPCs)是磷脂的一种,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LPCs主要在肝脏代谢,在肝脏疾病和肝毒性中可发生明显变化;近年来,学者们对多种肝... 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s,LPCs)是磷脂的一种,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LPCs主要在肝脏代谢,在肝脏疾病和肝毒性中可发生明显变化;近年来,学者们对多种肝脏疾病和化学性肝毒性模型的大量研究均涉及了LPCs。该文针对LPCs作为生物标志物与肝癌、胆汁淤积、肝硬化、肝炎等肝脏疾病和化学性肝损伤模型的关系进行综述,为肝脏疾病和肝毒性的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胆碱 肝脏疾病 肝损伤 肝毒性 生物标志物 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氢谱法测定卵磷脂、溶血磷脂和甘油磷脂酰胆碱含量 被引量:9
16
作者 杜章斌 滕英来 +2 位作者 汪勇 张宁 李爱军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3-86,共4页
利用核磁共振氢谱测定磷脂酶A1催化水解大豆卵磷脂后的样品中卵磷脂(PC)、溶血磷脂(LPC)、甘油磷脂酰胆碱(GPC)的相对含量。分别选取化学位移δ=4.40~4.50、4.14~4.16、3.76~3.83处的信号峰作为PC、LPC和GPC的特征性质子峰,并... 利用核磁共振氢谱测定磷脂酶A1催化水解大豆卵磷脂后的样品中卵磷脂(PC)、溶血磷脂(LPC)、甘油磷脂酰胆碱(GPC)的相对含量。分别选取化学位移δ=4.40~4.50、4.14~4.16、3.76~3.83处的信号峰作为PC、LPC和GPC的特征性质子峰,并根据质子峰相对面积与物质的量的对应关系计算三者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PC、LPC、GPC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1.6%~107.0%、79.8%~92.4%、102.0%~107.1%,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6%~2.5%、3.6%~6.5%、5.6%~6.7%;精密度试验中PC、LPC、GPC的RSD分别为4.2%、3.5%、2.3%;对磷脂酶A1催化水解大豆卵磷脂4 h与8 h的两个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样品中PC、LPC、GPC的相对含量分别为71.2%、22.1%、6.7%;22.4%、0、7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氢谱 磷脂 磷脂 甘油磷脂胆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血性磷脂酰胆碱诱导血小板活化及蛋白质酪氨酸激酶和蛋白激酶C的作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丹 曾珊 +1 位作者 刘文兰 郭兆贵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9-52,共4页
应用双道血小板聚集仪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ysoPC)诱导的兔洗涤血小板聚集,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细胞内pH值(pHi)的变化及5-羟色胺(5-HT)的释放,并观察蛋白质酪氨酸激... 应用双道血小板聚集仪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ysoPC)诱导的兔洗涤血小板聚集,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细胞内pH值(pHi)的变化及5-羟色胺(5-HT)的释放,并观察蛋白质酪氨酸激酶(PTK)抑制剂金雀异黄素(Gen)和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星形孢菌素(Sta)对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LysoPC(30-300μmol·L-1)诱导血小板聚集,5-HT释放和[Ca2+]i升高,均呈现良好的浓度依赖性,100μmol·L-1以上时伴有pHi的增加;Gen使LysoPC诱导的聚集浓度效应曲线右移,半效聚集浓度值从(100±23)μmol·L-1增加到(200±42)μmol·L-1,明显抑制[Ca2+]i升高和胞浆碱化,对5-HT释放无明显影响;Sta对较低浓度LysoPC诱导的血小板聚集,5-HT释放,[Ca2+]i和pHi的增加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高浓度LysoPC诱导的血小板活化无明显影响.提示:LysoPC通过内Ca2+调节和Na+/H+交换介导血小板聚集和致密颗粒释放;PTK的激活参与了LysoPC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内Ca2+调节和Na+/H+交换,而在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胆碱 小板活化 蛋白激酶C PT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法测定生物样品中的溶血磷脂酰胆碱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凯丽 杨运云 +1 位作者 徐舸 向章敏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38-1443,共6页
建立了一种快速、同时测定复杂生物样品中4种溶血磷脂酰胆碱(LPCs)的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分析方法。生物样品以甲醇-氯仿(9∶1,体积比)超声萃取30 min,离心后取上清液过0.22μm滤膜,进行FTICR-MS分析。质谱分析采用250... 建立了一种快速、同时测定复杂生物样品中4种溶血磷脂酰胆碱(LPCs)的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分析方法。生物样品以甲醇-氯仿(9∶1,体积比)超声萃取30 min,离心后取上清液过0.22μm滤膜,进行FTICR-MS分析。质谱分析采用250μL微量进样器直接进样,进样流速为120μL/h;电喷雾(ESI)正离子模式检测,扫描质荷比范围为m/z 50~1 000,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4种LPCs在0.5~1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不小于0.993 0。4种LPCs的检出限为0.02~0.03μg/L,定量下限为0.07~0.1μg/L。在血液和大鼠肝脏样本中,3个加标水平下4种LPCs的平均回收率为70.8%~95.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9.8%。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准确性和重复性好,适用于复杂生物样品中LPCs的快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MS) 磷脂胆碱(lpcs) 生物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ELSD法测定大豆磷脂中磷脂酰胆碱和溶血磷脂酰胆碱含量 被引量:5
19
作者 孙浩洋 汪勇 欧仕益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5-27,共3页
该研究探讨采用HPLC–ELSD(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测定大豆磷脂中磷脂酰胆碱和溶血磷脂酰胆碱含量。结果表明,选用硅胶色谱柱(150 mm×4.6 mm,5μm),磷脂酰胆碱(PC)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分别在0.5 mg/mL^8.0 mg/mL和0.4 mg/mL^6.0 mg... 该研究探讨采用HPLC–ELSD(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测定大豆磷脂中磷脂酰胆碱和溶血磷脂酰胆碱含量。结果表明,选用硅胶色谱柱(150 mm×4.6 mm,5μm),磷脂酰胆碱(PC)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分别在0.5 mg/mL^8.0 mg/mL和0.4 mg/mL^6.0 mg/mL范围呈良好线性关系;PC和LPC平均回收率为99.42%和99.83%,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44%和1.21%。该法对大豆磷脂PC和LPC分析均具有良好精密度和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ELSD 大豆磷脂 磷脂胆碱 磷脂胆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对溶血磷脂酰胆碱诱导内皮细胞炎症因子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伟军 刘侨侨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溶血磷脂酰胆碱(LPC)诱导内皮细胞炎症因子产生的影响,探讨姜黄素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待细胞生长到融合状态时加入不同浓度(25、50、100 mg/L)的姜黄素预处理30 m...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溶血磷脂酰胆碱(LPC)诱导内皮细胞炎症因子产生的影响,探讨姜黄素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待细胞生长到融合状态时加入不同浓度(25、50、100 mg/L)的姜黄素预处理30 min,然后加入LPC(5 mg/L)作用24 h,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上清液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IL-6和TNF-α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ICAM-1、MCP-1、IL-6和TNF-α 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核因子-κBp65(NF-κBp65)蛋白的表达。结果:LPC能明显增加HUVECs ICAM-1、MCP-1、IL-6、TNF-αmRNA和NF-κBp65蛋白的表达以及上清液中ICAM-1、MCP-1、IL-6、TNF-α的含量,而预先应用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干预后,上述效应明显减弱,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姜黄素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可能与其抑制NF-κB的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磷脂胆碱 内皮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