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抑肽酶对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血液纤溶活性的影响
1
作者 杨波 周汉槎 +1 位作者 周伯通 陈胜喜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6期573-575,578,共4页
将48例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分层后随机均分为四组。对照组不给抑肽酶,小、中、大剂量组分别给予抑肽酶1.5、3.0、6.0万KIU·kg-1一次性加入预充液。用药组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在体外循环(CPB)... 将48例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分层后随机均分为四组。对照组不给抑肽酶,小、中、大剂量组分别给予抑肽酶1.5、3.0、6.0万KIU·kg-1一次性加入预充液。用药组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在体外循环(CPB)末及术后1h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表明抑肽酶对CPB过程中继发性纤溶亢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可能为抑肽酶减少CPB术后失血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直视手术 血液活性 抑肽酶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力训练对人体血液纤溶系统的影响
2
作者 杨树基 杨洁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73-76,共4页
采用实验对比法,探讨耐力训练对 PAI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中等强度的耐力训练可降低 PAI活性,减少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关键词 耐力训练 血液 活性 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活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4
3
作者 邵凤扬 卞光荣 +2 位作者 顾进 陈隐漪 顾成光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79-80,共2页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活性与血液纤溶系统密切相关。两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一旦平衡失调,可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A活性下降,而PAI活性...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活性与血液纤溶系统密切相关。两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一旦平衡失调,可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A活性下降,而PAI活性升高,这为临床应用tPA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提供了理论依据。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及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软斑表面存在血栓附着,那么动脉粥样硬化期是否也存在tPA、PAI活性的异常?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组织型纤酶原激活物 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动脉粥样硬化 tPA活性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脑梗死 PAI活性 血液系统 平衡失调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皂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植入术后P-选择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孙继红 李淑梅 +2 位作者 张丹 费瑜 李睿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06-308,共3页
目的 :观察三七皂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血中 P-选择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的影响。方法 :4 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成功的患者 ,随机分为西药常规治疗 (对照组 ,2 2例 )和西药常规加路路通 ... 目的 :观察三七皂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血中 P-选择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的影响。方法 :4 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成功的患者 ,随机分为西药常规治疗 (对照组 ,2 2例 )和西药常规加路路通 (三七皂苷 )治疗 (加中药组 ,2 2例 )。对患者术前及术后 1d、术后 1个月分别采肘静脉血 6 m L ,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ABC- EL ISA)测血清中 P-选择素 (Ps)、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 )及其抑制物 (PAI- 1)浓度水平。结果 :与冠脉植入术后 1d比较 ,加中药治疗 1个月后血清中 Ps的浓度 (9.170±1.5 0 0 ) g· L- 1 及 PAI- 1的活性 (0 .5 84± 0 .0 75 ) k AU· L- 1 均显著降低 (P<0 .0 5 ) ,而血浆中 t- PA的活性 (0 .877±0 .132 )明显升高 (P<0 .0 5 )。结论 :三七皂苷影响纤溶系统 ,从而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冠脉内局部血栓形成 ,防止支架术后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放射摄影术 支架P-选择素/血液 组织型纤酶原激活物/血液 酶原激活物抑 制物/血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溶血性链球菌病的诊疗报告
5
作者 林善正 《福建畜牧兽医》 2000年第5期14-14,共1页
关键词 溶血液性链球菌病 诊断 治疗 病理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0016的溶栓作用机制
6
作者 董六一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82-82,共1页
目的 探讨RT0 0 1 6的溶栓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家兔动 -静脉旁路血栓法检测RT0 0 1 6对血栓的溶解作用 ,并测定其对血液纤溶和凝血系统相关参数指标的影响 ,同时研究并分析了RT0 0 1 6对离体家兔血小板聚集功能以及对血小板静息状态... 目的 探讨RT0 0 1 6的溶栓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家兔动 -静脉旁路血栓法检测RT0 0 1 6对血栓的溶解作用 ,并测定其对血液纤溶和凝血系统相关参数指标的影响 ,同时研究并分析了RT0 0 1 6对离体家兔血小板聚集功能以及对血小板静息状态胞浆内游离钙的影响 ,结果 ①RT0 0 1 6(3 75、7 5 0、1 5 0MIU/kg)静脉注射给药 ,对家兔动 -静脉旁路所形成的血栓有明显的溶解作用 ,可明显减轻血栓干、湿重量 ,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②RT0 0 1 6(3 75、7 5 0、1 5 0MIU/kg)可明显降低纤溶酶原含量 ,使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转呈阳性反应 ,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并能延长血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提示RT0 0 1 6可促进血液纤溶系统活性和抑制凝血系统活性。③RT0 0 1 6(1× 1 0 7、3× 1 0 6、1× 1 0 6IU/L)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可产生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④RT0 0 1 6(1× 1 0 7、3× 1 0 6、1× 1 0 6IU/L)可明显降低血小板静息状态的 [Ca2 + ]i,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结论 RT0 0 1 6具有明显的血栓溶解作用 ,可促进血液纤溶系统活性和抑制凝血系统活性 ;RT0 0 1 6可明显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并明显降低血小板静息状态的[Ca2 + ]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T0016 栓作用机制 动-静脉旁路血栓法 检测 血栓 血液 凝血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人的纯化血红蛋白制备特异性抗血清的研究
7
作者 苟清 张林 +3 位作者 侯一平 李英碧 谭明 吴梅筠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4期157-160,F003,共5页
鉴于用人的溶血液免疫动物制备的抗人血红蛋白血清特异性差,作者改用人的纯化血红蛋白免疫动物,制备出了效价和特异性都高得多的抗人血红蛋白血清。
关键词 制备 用人 纯化 抗血清 人血红蛋白 免疫动物 血清特异性 溶血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分离血红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南国华 黄文长 熊丽萍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1984年第1期66-68,共3页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借助圆盘电泳仪的简易装置,对正常血红蛋白及异常血红蛋白(Hb)等进行了分析,获得满意效果。一、方法 1.凝胶制备 40%聚丙烯酰胺液(丙烯酰胺38.4克及甲叉双丙烯酰胺1.6克溶于蒸馏水至100毫升)1份,2...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借助圆盘电泳仪的简易装置,对正常血红蛋白及异常血红蛋白(Hb)等进行了分析,获得满意效果。一、方法 1.凝胶制备 40%聚丙烯酰胺液(丙烯酰胺38.4克及甲叉双丙烯酰胺1.6克溶于蒸馏水至100毫升)1份,20%两性载体(Ampholine,国产、pH4—10)0.5份,蒸馏水3份,0.25%过硫酸铵液(临用前配制)2份,混匀,立即分装于内径4毫米,长9厘米的玻管中,胶长6厘米,日光灯下聚胶(约2小时),待胶聚合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电聚焦电泳 血红蛋白 溶血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短波近红外光谱用于血红蛋白分析及其稳定性
9
作者 张国鹏 陈洁梅 潘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174-2177,共4页
基于随机性、相似性和稳定性,通过定标集、预测集、检验集的建模过程,采用可见-近红外(NIR)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PLS)方法建立人类溶血液样品的血红蛋白(Hb)的分析模型。将全谱扫描区(400—249 8 nm)分成可见区(400—780nm)、短波近红外... 基于随机性、相似性和稳定性,通过定标集、预测集、检验集的建模过程,采用可见-近红外(NIR)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PLS)方法建立人类溶血液样品的血红蛋白(Hb)的分析模型。将全谱扫描区(400—249 8 nm)分成可见区(400—780nm)、短波近红外区(780—110 0 nm)、长波近红外区(1100—249 8 nm)、可见-短波近红外区(400-1100 nm)、全近红外区(780—249 8 nm)。经过比较、检验,结果表明,可见-短波近红外区达到了最好的模型效果和稳定性,最优PLS因子数为7,检验的预测均方根误差(V-SEP)和预测相关系数(V-RP)分别为4.42 g.L-1、0.967,达到了高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液 血红蛋白 可见-短波近红外 偏最小二乘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酶测定法及中国人正常值 Ⅲ.谷胱甘肽还原酶
10
作者 庄佳骠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1985年第3期57-59,共3页
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为谷胱甘肽代谢中一个重要的酶,它催化以下反应:GSSG+NADPH+H~+(?)2GSH+NADP~+GSH(还原型谷胱甘肽)参与红细胞的氧化还原反应,对于保护红细胞不受氧化性损害,维持红细胞膜的稳定性具有... 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为谷胱甘肽代谢中一个重要的酶,它催化以下反应:GSSG+NADPH+H~+(?)2GSH+NADP~+GSH(还原型谷胱甘肽)参与红细胞的氧化还原反应,对于保护红细胞不受氧化性损害,维持红细胞膜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已有人报导,GR缺乏者出现药物性溶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 GR FAD 红血球 正常值 溶血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