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表压实对雨滴溅蚀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尹武君 王健 +2 位作者 孟秦倩 云峰 吴光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6-28,共3页
雨滴击溅是坡面水力侵蚀的主要动力之一,溅蚀量多少直接受制于地表土壤状况。通过雨滴击溅实验,分析了雨滴直径、土壤密实度等对土壤溅蚀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密实度与土壤溅蚀量呈负相关,雨滴直径与土壤溅蚀量呈正相关;溅蚀量随着... 雨滴击溅是坡面水力侵蚀的主要动力之一,溅蚀量多少直接受制于地表土壤状况。通过雨滴击溅实验,分析了雨滴直径、土壤密实度等对土壤溅蚀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密实度与土壤溅蚀量呈负相关,雨滴直径与土壤溅蚀量呈正相关;溅蚀量随着距溅蚀杯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呈指数函数分布;溅蚀量受雨滴直径和土壤密实度的影响,其关系可用Ms=0.029d3.764.5ρ.128来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滴 压实土 溅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粗糙神经网络的坡面雨滴溅蚀量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丁加明 王永和 丁力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425-1428,共4页
提出采用粗糙神经网络预测坡面雨滴溅蚀量。用粗糙集方法中条件属性与决策属性相对依赖的概念约简某雨滴溅蚀量试验中的冗余信息,去掉了坡度、雨强、水深、单宽流量4个试验指标中水深和单宽流量两个指标,建立了以坡度、雨强为输入,溅蚀... 提出采用粗糙神经网络预测坡面雨滴溅蚀量。用粗糙集方法中条件属性与决策属性相对依赖的概念约简某雨滴溅蚀量试验中的冗余信息,去掉了坡度、雨强、水深、单宽流量4个试验指标中水深和单宽流量两个指标,建立了以坡度、雨强为输入,溅蚀量为输出的2?5?1的粗糙神经网络模型,简化了神经网络的结构,减少了网络的训练时间。实例计算中信息约简后预测值与试验值线性回归的相关系数大于未约简时的相关系数值,计算速度也有所提高。实例计算表明,粗糙神经网络为坡面雨滴溅蚀量预测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集 神经网络 雨滴 溅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坡地降雨溅蚀量与下渗量关系研究
3
作者 孙三祥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92-94,共3页
基于室内外人工降雨径流击溅侵蚀试验资料,分析了定雨强作用下溅蚀量(AS)与下渗量(F)的关系,提出了F~AS关系计算模型。同时指出溅蚀量存在临界值,当实际溅蚀量大于临界值时,下渗量F与溅蚀量AS呈线性正比关系;当实际... 基于室内外人工降雨径流击溅侵蚀试验资料,分析了定雨强作用下溅蚀量(AS)与下渗量(F)的关系,提出了F~AS关系计算模型。同时指出溅蚀量存在临界值,当实际溅蚀量大于临界值时,下渗量F与溅蚀量AS呈线性正比关系;当实际溅蚀量小于临界值时,F与AS呈非线性反比关系。该文所得结果将为揭示水土流失系统土壤表面水土质量交换规律打下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溅蚀量 下渗 临界值 水土流失系统 黄土 坡地 降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始含水率和降雨能量对黑土团聚体溅蚀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张转敏 王彬 +1 位作者 饶伟 王文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5,共8页
[目的]为明晰降雨能量和初始含水率对土壤团聚体溅蚀过程机制的影响。[方法]选取东北典型耕层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探讨不同初始含水率、降雨能量和团聚体初始粒径的团粒溅蚀特征。[结果](1)4种初始粒径黑土团聚体的溅... [目的]为明晰降雨能量和初始含水率对土壤团聚体溅蚀过程机制的影响。[方法]选取东北典型耕层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探讨不同初始含水率、降雨能量和团聚体初始粒径的团粒溅蚀特征。[结果](1)4种初始粒径黑土团聚体的溅蚀量均在初始含水率4%时最大,其中初始粒径<0.25 mm团聚体溅蚀量是相同降雨能量下各粒径团聚体溅蚀量的1.21~5.50倍。随初始含水率的增加各初始粒级团聚体溅蚀量呈减小趋势,而初始含水率>25%后则呈增大现象。(2)4种初始粒径黑土团聚体的溅蚀量均随降雨能量的增加而增大。相较于降雨能量305 J/(m^(2)·h)(1 m)条件,当降雨能量增加至909 J/(m^(2)·h)(5 m)时,不同初始粒径团聚体溅蚀量分别增加15.37~20.70(<0.25 mm),52.30~417.60(0.25~1 mm),51.58~359.36(1~3 mm),68.73~777.99倍(3~5 mm)。不同初始粒径黑土团聚体溅蚀量存在明显的阈值,当降雨能量达到529 J/(m^(2)·h)(2 m)以上时,不同降雨能量梯度下的溅蚀量存在显著差异。(3)降雨能量是影响溅蚀量的关键因素。降雨能量对溅蚀量的直接效应为0.811,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且相关程度最高;初始含水率和团聚体初始粒径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193和0.352,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结论]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坡面土壤侵蚀过程机制研究和土壤侵蚀机理模型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含水率 降雨能 溅蚀量 典型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强度与初始水分对红壤大团聚体溅蚀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黄子轩 黄钰涵 +6 位作者 韦娟 陈峰庭 谭青芳 常志勇 黄有萍 刘伟燕 王乐涵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7,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初始含水率和雨强对红壤大团聚体溅蚀特征和溅蚀过程的影响,为理解和防控红壤大团聚体溅蚀过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红壤大团聚体(2~5 mm)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探讨4个雨强(30,60,90,140 mm/h)和4个初始... [目的]探究不同初始含水率和雨强对红壤大团聚体溅蚀特征和溅蚀过程的影响,为理解和防控红壤大团聚体溅蚀过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红壤大团聚体(2~5 mm)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探讨4个雨强(30,60,90,140 mm/h)和4个初始含水率(10%,20%,30%、饱和)下团聚体溅蚀量和溅蚀率的变化规律。[结果]①相同初始含水率下,红壤大团聚体溅蚀量在4个雨强下的变化范围分别是0.05~0.27,0.03~0.19,0.16~1.41和0.03~1.48 g。②相同雨强下,饱和初始含水率下的团聚体溅蚀量均显著增大(p<0.05)。③在4个雨强下,饱和初始含水率下的团聚体溅蚀量相较于非饱和初始含水率下(10%,20%和30%)的溅蚀量总和分别增大1.50,1.11,3.80,3.21倍。④初始含水率、雨强及其交互作用对团聚体溅蚀量均产生直接正向影响,效应值分别为0.646,0.415,0.361。[结论]在20%初始含水率下,雨强增大对红壤大团聚体溅蚀作用不明显。在其他初始含水率条件下,红壤大团聚体的溅蚀量对雨强变化敏感,在强降雨(90 mm/h)或极端暴雨(140 mm/h)条件下更易受到溅蚀作用的影响。相同雨强下,饱和初始含水率会加剧溅蚀作用的发生和强度。红壤大团聚体溅蚀量与初始含水率和雨强间呈良好的幂函数关系,初始含水率是影响溅蚀量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饱和含水率 红壤 团聚体 溅蚀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能量对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壤溅蚀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胡伟 郑粉莉 边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4708-4717,共10页
溅蚀特征研究可揭示溅蚀发生机理,而现有研究大多用溅蚀量来表征溅蚀特征,不能全面准确地反应溅蚀作用过程。为此,基于改进的试验土槽进行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能量对坡面不同方向溅蚀量及溅蚀过程的影响。试验设计包括2种降雨强度... 溅蚀特征研究可揭示溅蚀发生机理,而现有研究大多用溅蚀量来表征溅蚀特征,不能全面准确地反应溅蚀作用过程。为此,基于改进的试验土槽进行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能量对坡面不同方向溅蚀量及溅蚀过程的影响。试验设计包括2种降雨强度(50 mm/h和100 mm/h)和10个降雨能量,其中10个降雨能量是通过2种降雨强度(50 mm/h和100 mm/h)和5个雨滴降落高度(3.5,5.5,7.5,9.5、11.5 m)来实现的。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强度下,坡面总溅蚀分量均随降雨能量的增加而增大。次降雨坡面溅蚀量均为向下坡最大,其次为侧坡溅蚀量,而向上坡溅蚀量最小。当降雨强度由50mm/h增加至100mm/h时,坡面向上坡溅蚀量增加2.3—5.0倍,向下坡溅蚀量增加1.7—5.1倍,侧坡溅蚀量增加1.9—4.3倍,总溅蚀量增加1.9—4.5倍,净溅蚀量增加1.2—6.4倍。对于不同降雨能量处理,坡面溅蚀率均表现为坡面产流前随降雨历时的增加而递增,产流后迅速达到峰值,之后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定量分析了各溅蚀分量、总溅蚀量、净溅蚀量与降雨能量的关系,提出了溅蚀发生的降雨能量阈值,发现雨滴溅蚀发生的临界能量为3—6 J m^(-2)mm^(-1),且向上坡溅蚀量,向下坡溅蚀量,净溅蚀量和总溅蚀量皆与降雨能量呈幂函数关系,而侧坡溅蚀量与降雨能量呈二次多项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能 过程 溅蚀量 溅蚀量 典型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科学院获“土壤溅蚀动力定量监测”新型专利
7
作者 长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7-97,共1页
2014年12月17日,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依托水利部“948”项目“土壤侵蚀动力动态变化过程集成系统与技术”,研发出“一种土壤溅蚀动力定量监测系统”,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土... 2014年12月17日,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依托水利部“948”项目“土壤侵蚀动力动态变化过程集成系统与技术”,研发出“一种土壤溅蚀动力定量监测系统”,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土壤溅蚀定量监测是水土保持中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内容,采用传统的土壤溅蚀动力监测方法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影响土壤溅蚀预报模型的精度。该监测系统以视频雨滴谱仪作为降雨监测装置,可以测得降雨的多项参数,提高了土壤溅蚀量的预测效率和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科学院 监测 专利证书 溅蚀量 土壤 “948”项目 长江水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雨条件下坡度对关中地区塿土溅蚀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子轩 吴发启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16-1422,共7页
为掌握关中地区坡耕地上坡度对溅蚀量以及溅蚀距离的影响,深入探究不同坡度对单位面积溅蚀量影响的潜在机理。以陕西关中地区塿土为研究对象,选用5个具有不同坡度(0°,5°,10°,15°,20°)的装土槽进行单位面积土... 为掌握关中地区坡耕地上坡度对溅蚀量以及溅蚀距离的影响,深入探究不同坡度对单位面积溅蚀量影响的潜在机理。以陕西关中地区塿土为研究对象,选用5个具有不同坡度(0°,5°,10°,15°,20°)的装土槽进行单位面积土坡的模拟。使用针头式模拟降雨机进行模拟降雨试验,通过溅蚀收集装置对模拟降雨结束后的不同方向和不同距离范围的溅蚀量进行收集。结果表明:在0°~20°坡度范围内,溅蚀总分散量,溅蚀净搬运量以及向下坡溅蚀量随着坡度的增大呈现出不同的上升趋势。向上坡溅蚀量在0°~15°范围内呈减少趋势,在15°~20°范围内呈增加趋势。溅蚀距离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研究结果对深入探究溅蚀的潜在机理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度 向下坡溅蚀量 总分散 净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褐土和棕壤溅蚀效应与团聚体分选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杜昕鹏 吕刚 +3 位作者 傅昕阳 董亮 李叶鑫 汤家喜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47,共9页
为了探究辽西低山丘陵区坡耕地土壤溅蚀机理,选取褐土和棕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一定降雨能量下土壤溅蚀量与团聚体分选特征。结果表明:1)褐土和棕壤不同方向溅蚀量以及净溅蚀量与溅蚀距离呈对数递减关系。不同水平距... 为了探究辽西低山丘陵区坡耕地土壤溅蚀机理,选取褐土和棕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一定降雨能量下土壤溅蚀量与团聚体分选特征。结果表明:1)褐土和棕壤不同方向溅蚀量以及净溅蚀量与溅蚀距离呈对数递减关系。不同水平距离范围内,褐土下坡溅蚀总量是上坡溅蚀总量的4.25倍,棕壤下坡溅蚀总量是上坡溅蚀总量的4.85倍。褐土和棕壤水平距离为0~5 cm时溅蚀量和其他水平距离溅蚀量呈极显著差异。2)溅蚀对褐土和棕壤大团聚体富集作用与损耗作用的临界团聚体粒级为1 mm,当团聚体粒级>1 mm时,棕壤的富集率明显大于褐土;当团聚体的粒级<1 mm时,褐土的团聚体富集率明显大于棕壤。3)褐土和棕壤在各水平距离范围均未出现>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0.50~1.00 mm水稳性团聚体和>0.25~0.50 mm水稳性团聚体均出现在试验设计的水平距离范围内,褐土相比棕壤>0.25~1.00 mm粒级的团聚体,随水平距离的变化不管是增大幅度还是减小幅度,均表现为褐土大于棕壤。褐土和棕壤不同水平距离范围内各个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均<1 mm,褐土随着水平距离的增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棕壤随着水平距离的增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表现为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溅蚀量 水稳性团聚体 分选特征 辽西低山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微地形单元对溅蚀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子轩 吴发启 陈科兵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1-165,172,共6页
探究不同微地形特征对溅蚀的影响,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耕作方式提供科学布设依据。选取杨凌塿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降雨强度分别为20,40,60,80,100,120 mm/h,降雨历时10 min,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平整地、点种、条播)下... 探究不同微地形特征对溅蚀的影响,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耕作方式提供科学布设依据。选取杨凌塿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降雨强度分别为20,40,60,80,100,120 mm/h,降雨历时10 min,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平整地、点种、条播)下造成的微地形单元对溅蚀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坡度条件下(0,6°,10°,13°,20°,26°)耕作微地形单元内的溅蚀总量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R^(2)≥0.95)。(2)微地形单元内的向下坡溅蚀量随着坡度和降雨强度的变化呈二元一次函数关系(R^(2)≥0.90)。(3)耕作微地形单元内微坡向影响溅蚀发生的方向和分布情况。研究结果为揭示溅蚀发生的原因和完善溅蚀机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播 点种 总分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