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中绝热温度递减率同微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志晋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07-111,共5页
1.湿绝热温度递减率的物理假定 云中绝热温度递减率(Γ_a)过去都用湿绝热递减率(Γ_w)来近似。它的基本假定认为云中水汽在垂直运动时的凝结(包括蒸发)过程是瞬时完成的,水汽在凝结时的过饱和度(包括欠饱和度)较小,可以略去不计,即水汽... 1.湿绝热温度递减率的物理假定 云中绝热温度递减率(Γ_a)过去都用湿绝热递减率(Γ_w)来近似。它的基本假定认为云中水汽在垂直运动时的凝结(包括蒸发)过程是瞬时完成的,水汽在凝结时的过饱和度(包括欠饱和度)较小,可以略去不计,即水汽比温(Q_v)和饱和比湿(Q_s)相等。在冰晶云中也和水滴云相似,只是Q_s值分别为冰晶饱和值和水面饱和值。根据上述假定在同环境没有热量、水分交换的条件下可以写出云中气块在上升或下沉(含有云粒的气块)的温度(T)比湿(Q_s)的方程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热温度递减率 同微结构 水汽 凝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递减率对加权平均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劲宏 姚宜斌 桑吉章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39-642,共4页
引入温度递减率,和地表温度一起作为独立参数对加权平均温度进行拟合,并根据所建立的温度递减率模型,分析其对加权平均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高精度的温度递减率有利于改善加权平均温度模型拟合值的分布,使其不再与地表温度呈现简单的... 引入温度递减率,和地表温度一起作为独立参数对加权平均温度进行拟合,并根据所建立的温度递减率模型,分析其对加权平均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高精度的温度递减率有利于改善加权平均温度模型拟合值的分布,使其不再与地表温度呈现简单的线性关系,即使不同探空站的地表温度相同,它们计算的加权平均温度也不相同,从而提高GPS气象学中PWV的转换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递减率 地表温度 加权平均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地区地表温度垂直递减率的变化特征——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廖代强 柴闯闯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4-130,共7页
基于重庆市2008-2019年3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重庆市所有1 802个区域自动站的逐小时地表温度资料,通过线性拟合法分析丘陵地区的地表温度垂直递减率.结果表明:年、月、坡向和水体边温度垂直递减率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 基于重庆市2008-2019年3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重庆市所有1 802个区域自动站的逐小时地表温度资料,通过线性拟合法分析丘陵地区的地表温度垂直递减率.结果表明:年、月、坡向和水体边温度垂直递减率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平稳期,上升期,下降期;季节变化是夏季变化幅度最大,冬季最小;月变化幅度最大是7月;东坡大于北坡和西坡,南坡最小;地表温度递减率日内变化起伏较大,最大值均出现在19时,最小值出现在10时或11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地区 温度垂直递减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垂直递减率对飞机尾涡影响的数值模拟
4
作者 潘卫军 姜沿强 +3 位作者 张钰沁 罗玉明 王靖开 罗昊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9-826,共8页
为了更深入精确地研究航空器尾涡演变规律,保障航空器安全运行,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温度垂直递减率下A330-300飞机尾流的耗散规律进行了研究。数值模拟选择SST(Shear stress transport)k-ω湍流模型,通过构建5种不同温度垂直递... 为了更深入精确地研究航空器尾涡演变规律,保障航空器安全运行,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温度垂直递减率下A330-300飞机尾流的耗散规律进行了研究。数值模拟选择SST(Shear stress transport)k-ω湍流模型,通过构建5种不同温度垂直递减率下的温度场,并在温度场内编译A330-300飞机尾流场实现不同温度垂直递减率下的演化。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与雷达探测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可靠性。计算结果表明,一般湍流强度下,不同的温度垂直递减率主要作用于尾涡衰减阶段,通过改变尾涡内外温度影响尾涡演化。温度垂直递减率越小,尾涡衰减区环量减小得越快;温度垂直递减率越大,尾涡下沉的速率越大,快速耗散后的涡核间距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飞机尾涡 尾涡演化 温度垂直递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区MERRA-2加权平均温度模型
5
作者 谢劭峰 张继洪 +2 位作者 黄良珂 张亚博 唐友兵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6-652,共7页
针对广西地区南接热带海洋、西临云贵高原、地形起伏较大等特点,通过分析广西2014—2016年的MERRA-2再分析资料格网点高度处的加权平均温度(T_(m))及格网点垂直方向温度递减率(K)的时序变化特征,建立了每个格网点高度处的加权平均温度... 针对广西地区南接热带海洋、西临云贵高原、地形起伏较大等特点,通过分析广西2014—2016年的MERRA-2再分析资料格网点高度处的加权平均温度(T_(m))及格网点垂直方向温度递减率(K)的时序变化特征,建立了每个格网点高度处的加权平均温度模型和温度递减率模型,进而建立了广西地区MERRA-2加权平均温度模型(GXT_(m))。以2017年探空站资料计算得到的T_(m)作为参考值,对其进行精度检验,并与Bevis模型、中国东部模型、广西气象参数模型以及GPT2w-1和GPT2w-5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XT_(m)模型的平均偏差(Bias)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26和2.51 K,GXT_(m)模型的精度(RMSE)较Bevis模型、中国东部模型、GPT2w-1模型和GPT2w-5模型分别提高了32%、34%、17%和46%,与广西气象参数模型精度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XT_m模型 温度递减率 MERRA-2 加权平均温度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早春广西高架雷暴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63
6
作者 农孟松 赖珍权 +2 位作者 梁俊聪 董良淼 刘国忠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74-882,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2年早春广西高架强雷暴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冰雹伴随雷暴发生在地面锋后约1000 km,边界层为冷高压控制。850 hPa风速较小,700 hPa以上层有强急流,700~850 hPa有强的垂直风切变,500 ...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2年早春广西高架强雷暴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冰雹伴随雷暴发生在地面锋后约1000 km,边界层为冷高压控制。850 hPa风速较小,700 hPa以上层有强急流,700~850 hPa有强的垂直风切变,500 hPa高空冷槽东移为对流的发生提供触发条件。(2)冰雹发生在850 hPa切变线南北两侧约200 km范围,等压面锋区强度大;高空槽前正负变温使700~500 hPa垂直方向温度差大,导致层结对流不稳定性加大。当500 hPa低槽移至强锋区上空时,锋面坡度变陡,上升运动加强,不稳定性增大,使得冰胚在对流层中层增长而形成冰雹。(3)风暴追踪信息显示风暴生成高度高,在垂直方向上倾斜增长;质心均在5~6 km,风暴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向低层发展,最大反射率以及液态含水量均不大,具有明显高架雷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雷暴 冰雹 高空冷槽 垂直温度递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层状云系中湍流扩散系数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俊 陈文选 刘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2-25,共4页
计算了山东省不同天气系统、不同时间云中和晴空中的湍流扩散系数,主要结果为:云中3~4km高度层间的扩散系数主要在20~70m2s-1间,晴空小于30m2s-1;云中扩散系数的平均值一般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冬、夏半年各高... 计算了山东省不同天气系统、不同时间云中和晴空中的湍流扩散系数,主要结果为:云中3~4km高度层间的扩散系数主要在20~70m2s-1间,晴空小于30m2s-1;云中扩散系数的平均值一般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冬、夏半年各高度层上的K值相关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扩散系数 温度递减率 云系 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市强对流天气分类及监测预警指标的初探
8
作者 杜冠男 李策 +2 位作者 段家月 李嘉鑫 王晓腾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8期177-179,共3页
利用地面、高空观测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5再分析资料、ECMWF细网格预报产品、多普勒天气雷达、灾情直报系统数据及收集的实况资料等资料,统计2021—2023年吉林地区强对流天气,对每类天气进行分型,探究每类强对流天气... 利用地面、高空观测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5再分析资料、ECMWF细网格预报产品、多普勒天气雷达、灾情直报系统数据及收集的实况资料等资料,统计2021—2023年吉林地区强对流天气,对每类天气进行分型,探究每类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及物理量特征,并建立相应指标,以期提高吉林市短时临近预报准确率,为农业气象服务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垂直风切变 低空急流 温度垂直递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参考标定雷达VAD资料气压高度方法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朱立娟 龚建东 +1 位作者 李泽椿 陶士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0-256,共7页
针对雷达VAD资料因不包含气压高度信息而在使用中受到限制的问题,设计了VAD资料气压高度标定方案。提出了以雷达站所在地地面气象观测要素作为参考的标定方法。具体为在压高公式中引人多元大气温度递减方案,地面基础要素由雷达站配备的... 针对雷达VAD资料因不包含气压高度信息而在使用中受到限制的问题,设计了VAD资料气压高度标定方案。提出了以雷达站所在地地面气象观测要素作为参考的标定方法。具体为在压高公式中引人多元大气温度递减方案,地面基础要素由雷达站配备的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提供。针对这个方案敏感的温度垂直递减率,利用2007年全年探空资料计算得到温度垂直递减率随高度、时间、区域变化的分布,并分别进行常数温度递减率、随高度变化、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垂直递减率,以及随两者同时变化的温度垂直递减率对标定结果误差影响的敏感性分析,并与传统的气候标定方案误差进行对比。通过一年的实际观测资料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不引入观测的气候统计值标定方案,可大大缩减标定误差。尤其是随高度和时间同时调整的温度垂直递减率的地面观测要素参考标定方案的误差最小,适应VAD资料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压标定 雷达VAD 地面观测 温度递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城市化进程对大气边界层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玉彻 戴萍 +3 位作者 刘晓梅 杨洪斌 汪宏宇 邹旭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123-126,131,共5页
利用沈阳气象站2000-2010年高空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各年探空温度和风速曲线,还依据统计得到的中性层结风速廓线资料,利用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计算了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参数,综合研究了沈阳城市化进程对大气边界层的影响。结果表明:(1... 利用沈阳气象站2000-2010年高空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各年探空温度和风速曲线,还依据统计得到的中性层结风速廓线资料,利用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计算了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参数,综合研究了沈阳城市化进程对大气边界层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地面平均温度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但升温幅度很小;高层温度也有增加的趋势,增温幅度很小。(2)垂直温度递减率有增加的趋势,这表示城市化程度的发展对边界层的影响也是显著的。(3)由于下垫面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在不同高度上风速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小的趋势。(4)摩擦速度逐年增加,对风速的消减作用逐渐增强;粗糙度逐年增高和零平面位移逐年增大,可见沈阳下垫面城市化的程度逐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 温度 温度垂直递减 空气动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非气象参数Tm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劭峰 李国弘 +2 位作者 周志浩 赵云 张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86-390,共5页
通过分析广西4个探空站资料,结合GGOS Atmosphere格网Tm数据,建立随高程增大的温度递减率模型。根据温度递减率模型分别采用反距离加权法、双线性插值法、新反距离加权法和新双线性插值法计算探空站Tm,通过分析插值误差建立广西非气象参... 通过分析广西4个探空站资料,结合GGOS Atmosphere格网Tm数据,建立随高程增大的温度递减率模型。根据温度递减率模型分别采用反距离加权法、双线性插值法、新反距离加权法和新双线性插值法计算探空站Tm,通过分析插值误差建立广西非气象参数Tm模型,并与Bevis模型、中国东部模型、广西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温度递减率模型的Tm插值精度相对其他3种模型有比较明显的提升,4种方法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在1~2K之间;广西非气象参数Tm模型的插值精度得到进一步提高,百色站的MAE约为2K,其余站点的MAE和RMSE均在1K左右,能满足可降水量反演的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递减率 非气象参数Tm模型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6月25日京津冀风雹灾害成因分析
12
作者 高振泽 王健博 +2 位作者 田野 宋广禄 徐维森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11期36-38,共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2020年6月25日京津冀地区大范围风雹灾害。结果表明:此次风雹灾害是在深厚的蒙古气旋环境背景下产生的;高层一致的西北干冷气流叠加在低层较强的东南—西南暖湿气流形成深厚的...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2020年6月25日京津冀地区大范围风雹灾害。结果表明:此次风雹灾害是在深厚的蒙古气旋环境背景下产生的;高层一致的西北干冷气流叠加在低层较强的东南—西南暖湿气流形成深厚的垂直环流,增大了对流性不稳定能量;动量下传后中层产生较强的垂直风切变;“速冻”是冰雹产生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20℃高度层以上具有大的垂直温度递减率,远比0℃~-20℃层垂直温度递减率大;地形的抬升作用和地面辐合线是此次过程的抬升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雹灾害 蒙古气旋 对流性不稳定能量 高层大的垂直温度递减率 速冻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