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温度循环条件下镀锡引脚的晶须生长
1
作者
张金松
吴懿平
+3 位作者
朱宇春
李娟娟
吴丰顺
安兵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62-65,共4页
在热循环条件下,对电镀纯Sn覆层的器件引脚的锡须生长进行了评估.当器件经历500与1 000次温度循环后,纯Sn镀层表面会产生致密的热疲劳裂纹,伴随生长出许多锡须.由于镀层表面的SnO2氧化膜与镀层中Sn的热膨胀系数(CTE)存在较大的差异,在...
在热循环条件下,对电镀纯Sn覆层的器件引脚的锡须生长进行了评估.当器件经历500与1 000次温度循环后,纯Sn镀层表面会产生致密的热疲劳裂纹,伴随生长出许多锡须.由于镀层表面的SnO2氧化膜与镀层中Sn的热膨胀系数(CTE)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温度循环条件下发生SnO2与Sn的热失配,进而在其界面处产生了极大的交变应力,最终导致SnO2氧化膜破裂,为锡须生长提供了条件.此外,在Sn镀层与Cu基板界面处形成的Sn-Cu金属间化合物(IMC),提供了锡须生长的驱动力.镀层中的Sn原子在压应力的驱动下,沿着氧化物表面裂纹位置挤出,从而释放了压应力形成锡须.在锡须生长的初始阶段,阻力较大,故而速率较慢,在锡须突破表面氧化物层后,阻力较小,故加速了锡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件引脚
纯Sn镀层
锡须
温度循环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粘接剂对冠修复体循环加载后边缘微渗漏的影响
被引量:
7
2
作者
郭玲
张晶婷
+1 位作者
陈晨峰
朱智敏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651-655,共5页
目的通过对4种粘接材料粘接后的全冠修复体进行循环加载和温度循环实验,模拟口腔环境对材料粘接效果的影响,测试其冠边缘微渗漏的程度,评价循环加载和温度循环后不同粘接材料对全冠边缘微渗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颗正畸拔除的新鲜前磨牙...
目的通过对4种粘接材料粘接后的全冠修复体进行循环加载和温度循环实验,模拟口腔环境对材料粘接效果的影响,测试其冠边缘微渗漏的程度,评价循环加载和温度循环后不同粘接材料对全冠边缘微渗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颗正畸拔除的新鲜前磨牙,随机分成4组,使用平行研磨仪进行标准烤瓷冠牙体预备,制作金属底层冠,分别用4种粘接系统粘接全冠。所有样本经过30万次循环加载,5000次5℃和55℃的温度循环实验。染色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金属冠边缘微渗漏的情况,记录观测结果。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统计分析,循环加载、温度循环实验后4组样本各组间比较显示,复合树脂粘接剂组的微渗漏小于其他各组,而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各组粘接系统的粘接界面均可见微渗漏。循环加载和温度循环后,聚羧酸锌黏固剂、玻璃离子黏固剂、磷酸锌黏固剂粘接的全冠微渗漏程度较高,复合树脂粘接剂的微渗漏程度最低。这就提示,模拟全冠在临床使用一段时间后,复合树脂粘接剂受口腔环境因素的影响最小,冠边缘微渗漏程度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渗漏
循环
加载
实验
温度循环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应用扫描电镜对金属烤瓷冠不同粘接剂边缘微渗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
9
3
作者
黄克强
姜明欣
+2 位作者
李志刚
李春山
高秀秋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9-172,共4页
目的:评价不同粘接剂粘固金属烤瓷冠的边缘微渗漏情况,为临床选择粘接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传统的玻璃离子粘接剂、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Panavia F粘接剂和Super-Bond C&B粘接剂4种材料,应用于离体牙金属烤瓷冠的粘接,...
目的:评价不同粘接剂粘固金属烤瓷冠的边缘微渗漏情况,为临床选择粘接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传统的玻璃离子粘接剂、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Panavia F粘接剂和Super-Bond C&B粘接剂4种材料,应用于离体牙金属烤瓷冠的粘接,用扫描电镜测量粘接剂与牙组织面间微缝隙的缝隙宽度。数据处理用SPSS 11.5软件包,其中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玻璃离子粘接剂组界面缝隙宽度大于树脂加强玻璃离子组、Panavia F组和Super-Bond C&B组的宽度(P<0.01),树脂加强玻璃离子组界面缝隙宽度大于Panavia F组和Super-Bond C&B组的宽度(P<0.01),Panavia F组界面缝隙宽度大于Super-Bond C&B组的宽度(P<0.01)。结论:树脂类粘接剂组的边缘微渗漏明显小于玻璃离子组,但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的边缘微渗漏大于Panavia F和Super-Bond C&B组,在后两者中,从减小边缘微渗漏方面,Super-Bond C&B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微渗漏
树脂粘接系统
金属烤瓷冠
扫描电镜
温度循环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温度循环条件下镀锡引脚的晶须生长
1
作者
张金松
吴懿平
朱宇春
李娟娟
吴丰顺
安兵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出处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62-65,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474024)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6ABA091)
文摘
在热循环条件下,对电镀纯Sn覆层的器件引脚的锡须生长进行了评估.当器件经历500与1 000次温度循环后,纯Sn镀层表面会产生致密的热疲劳裂纹,伴随生长出许多锡须.由于镀层表面的SnO2氧化膜与镀层中Sn的热膨胀系数(CTE)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温度循环条件下发生SnO2与Sn的热失配,进而在其界面处产生了极大的交变应力,最终导致SnO2氧化膜破裂,为锡须生长提供了条件.此外,在Sn镀层与Cu基板界面处形成的Sn-Cu金属间化合物(IMC),提供了锡须生长的驱动力.镀层中的Sn原子在压应力的驱动下,沿着氧化物表面裂纹位置挤出,从而释放了压应力形成锡须.在锡须生长的初始阶段,阻力较大,故而速率较慢,在锡须突破表面氧化物层后,阻力较小,故加速了锡须的生长.
关键词
器件引脚
纯Sn镀层
锡须
温度循环实验
Keywords
terminals of component
pure Sn coating
Sn whisker
temperature cycling test
分类号
TG174.44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表面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粘接剂对冠修复体循环加载后边缘微渗漏的影响
被引量:
7
2
作者
郭玲
张晶婷
陈晨峰
朱智敏
机构
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修复科
出处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651-655,共5页
文摘
目的通过对4种粘接材料粘接后的全冠修复体进行循环加载和温度循环实验,模拟口腔环境对材料粘接效果的影响,测试其冠边缘微渗漏的程度,评价循环加载和温度循环后不同粘接材料对全冠边缘微渗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颗正畸拔除的新鲜前磨牙,随机分成4组,使用平行研磨仪进行标准烤瓷冠牙体预备,制作金属底层冠,分别用4种粘接系统粘接全冠。所有样本经过30万次循环加载,5000次5℃和55℃的温度循环实验。染色后体视显微镜下观察金属冠边缘微渗漏的情况,记录观测结果。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统计分析,循环加载、温度循环实验后4组样本各组间比较显示,复合树脂粘接剂组的微渗漏小于其他各组,而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各组粘接系统的粘接界面均可见微渗漏。循环加载和温度循环后,聚羧酸锌黏固剂、玻璃离子黏固剂、磷酸锌黏固剂粘接的全冠微渗漏程度较高,复合树脂粘接剂的微渗漏程度最低。这就提示,模拟全冠在临床使用一段时间后,复合树脂粘接剂受口腔环境因素的影响最小,冠边缘微渗漏程度最小。
关键词
微渗漏
循环
加载
实验
温度循环实验
Keywords
microleakage
cyclic loading test
thermal cycle test
分类号
R783 [医药卫生—口腔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应用扫描电镜对金属烤瓷冠不同粘接剂边缘微渗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
9
3
作者
黄克强
姜明欣
李志刚
李春山
高秀秋
机构
辽宁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出处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9-172,共4页
基金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8394)
文摘
目的:评价不同粘接剂粘固金属烤瓷冠的边缘微渗漏情况,为临床选择粘接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传统的玻璃离子粘接剂、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Panavia F粘接剂和Super-Bond C&B粘接剂4种材料,应用于离体牙金属烤瓷冠的粘接,用扫描电镜测量粘接剂与牙组织面间微缝隙的缝隙宽度。数据处理用SPSS 11.5软件包,其中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玻璃离子粘接剂组界面缝隙宽度大于树脂加强玻璃离子组、Panavia F组和Super-Bond C&B组的宽度(P<0.01),树脂加强玻璃离子组界面缝隙宽度大于Panavia F组和Super-Bond C&B组的宽度(P<0.01),Panavia F组界面缝隙宽度大于Super-Bond C&B组的宽度(P<0.01)。结论:树脂类粘接剂组的边缘微渗漏明显小于玻璃离子组,但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的边缘微渗漏大于Panavia F和Super-Bond C&B组,在后两者中,从减小边缘微渗漏方面,Super-Bond C&B更具有优势。
关键词
边缘微渗漏
树脂粘接系统
金属烤瓷冠
扫描电镜
温度循环实验
Keywords
Marginal microleakage
Adhesive resin luting system
Porcelain-fused-to-metal crown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
Temperature cycling test
分类号
R783.3 [医药卫生—口腔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温度循环条件下镀锡引脚的晶须生长
张金松
吴懿平
朱宇春
李娟娟
吴丰顺
安兵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不同粘接剂对冠修复体循环加载后边缘微渗漏的影响
郭玲
张晶婷
陈晨峰
朱智敏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0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应用扫描电镜对金属烤瓷冠不同粘接剂边缘微渗漏的比较研究
黄克强
姜明欣
李志刚
李春山
高秀秋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