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8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能CT定量参数联合淋巴结RADS评分预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
1
作者 张丽萍 苏童 +8 位作者 伍晓倩 曲江明 王天娇 徐振谭 陆晓平 陈钰 张竹花 冯逢 金征宇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0-455,共6页
目的:探讨双能CT(DECT)定量参数联合淋巴结影像数据和报告系统(Node-RADS)评分术前预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将2016年6月-2024年6月在本院确诊为HNSCC的57例患者共176枚淋巴结纳入本研究。根据病理结果... 目的:探讨双能CT(DECT)定量参数联合淋巴结影像数据和报告系统(Node-RADS)评分术前预测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将2016年6月-2024年6月在本院确诊为HNSCC的57例患者共176枚淋巴结纳入本研究。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转移淋巴结组(TL,n=100)和非转移淋巴结组(NTL,n=76)。测量每个淋巴结的DECT定量参数,包括虚拟平扫(VNC)CT值、碘浓度(IC)、脂肪分数(FF)、电子云密度(ED)、有效原子序数(Zeff)、标准化碘浓度(NIC)及单能级40keV(VMI)图像上的CT值,计算40~100 keV能谱曲线斜率λ和双能量参数(DEI)。基于Node-RADS 1.0对每个淋巴结进行Node-RADS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LASSO回归进行变量筛选,建立基于DECT定量参数和Node-RADS评分的回归模型。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两个模型AUC的差异。结果:TL组和NTL组的RADS评分、Zeff、VMI 40keV的CT值、λ和DEI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预测模型中纳入了2个特征,分别是VMI 40keV的CT值(OR=1.005,95%CI:1.001~1.009,P=0.02)和Node-RADS评分(OR=0.237,95%CI:0.1521~0.369,P>0.05);当VMI 40keV值≤255.99 HU,Node-RADS评分≥2分时,预测转移性淋巴结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0.849(95%CI:0.794~0.904)、93.4%、62.0%和75.6%。经LASSO回归分析,模型评价指标最佳的Lambda值(lambda.min)为0.0146,筛选出的变量为DEI和Node-RADS评分;当DEI≤0.0461、Node-RADS评分≥3分时,预测转移性淋巴结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0.850(95%CI:0.795~0.905)、93.4%、64.0%和76.8%。Logistic回归模型和LASSO回归模型预测转移性淋巴结的AU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46,P>0.05)。结论:DECT定量参数中淋巴结VMI 40keV的CT值、DEI分别联合Node-RADS评分构建的诊断模型,可用于预测HNSCC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CT 头颈部肿瘤 鳞状细胞癌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食管腺癌淋巴结和血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2
作者 王立东 陶潇龙 +22 位作者 宋昕 高慧丽 张晓倩 赵学科 卢玉娴 张占阳 王苒 范宗民 韩雪娜 尹艳春 雷玲玲 韩文莉 秦富强 李爱丽 王献增 王五洲 李吉林 马磊 徐全晓 罗宏 李秀敏 张冬云 纪爱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3-477,共5页
目的:探讨淋巴结和血道转移与食管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70万例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1973至今)大资料库中,选取600例食管腺癌患者。对淋巴结转移(LNM)、脉管癌栓(V... 目的:探讨淋巴结和血道转移与食管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70万例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随访(1973至今)大资料库中,选取600例食管腺癌患者。对淋巴结转移(LNM)、脉管癌栓(VTE)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比较,采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分析探讨两者与预后的关联性。结果:600例中LNM 340例(56.7%),存在VTE 262例(43.7%)。LNM阳性(LNM+)组男性、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阳性、胸下段、低分化和T3/T4期患者比例大于阴性(LNM-)组(P<0.05);VTE阳性(VTE+)组男性、高发区、家族史阳性、胸下段、低分化、T3/T4期患者比例大于阴性(VTE-)组(P<0.05)。LNM^(+)VTE^(+)患者213例,LNM^(-)VTE^(-)患者211例,LNM^(+)VTE^(-)患者127例,LNM^(-)VTE^(+)患者49例。LNM^(-)VTE^(-)组预后优于LNM^(+)VTE^(-)和LNM^(+)VTE^(+)组(P均<0.001)。Cox回归结果显示,在调整多种因素后,与LNM^(-)VTE^(-)相比,LNM^(-)VTE^(+)、LNM^(+)VTE^(-)、LNM^(+)VTE^(+)食管腺癌患者死亡风险增加,HR(95%CI)分别为1.496(0.980~2.285)、2.019(1.483~2.748)、2.642(2.013~3.467)。结论:LNM、VTE与食管腺癌死亡风险有关,两者应纳入预后评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腺癌 淋巴结转移 血道转移 脉管癌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正解毒方预防淋巴结转移性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疗效评价: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3
作者 石齐 杜美璐 +3 位作者 陈思宇 汪青 殷晓聆 侯风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8-394,共7页
目的评估扶正解毒方预防淋巴结转移性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作用及差异。方法患者根据有无系统服用中药分为两个队列,主要观察指标为无复发生存期(RFS),次要观察指标为绝对风险比(HR)。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7例患者,匹配后组间基线差异... 目的评估扶正解毒方预防淋巴结转移性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作用及差异。方法患者根据有无系统服用中药分为两个队列,主要观察指标为无复发生存期(RFS),次要观察指标为绝对风险比(HR)。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7例患者,匹配后组间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方能显著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HR:0.46;P<0.05,FAS分析),与PPS的分析结果一致。FAS分析显示,在淋巴结侵袭数目<4个(N1)的患者中,中药组复发转移的风险是非中药组的0.548倍(95%CI:0.365~0.823);对于淋巴结侵袭数目≥4个(N2)的患者,中药组复发转移的风险是非中药组的0.260倍(95%CI:0.138~0.490),与PPS的分析结果一致。结论扶正解毒方能进一步降低淋巴结转移性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其中N2期患者获益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淋巴结转移 扶正解毒方 无复发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环状RNA的表达谱分析
4
作者 李瑞 郭依琳 +4 位作者 王璐 许星月 卢富华 李梦琦 赵虎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3-229,共7页
目的:筛选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环状RNA(circRNA)的差异表达谱,分析其功能和作用机制。方法:收集40例子宫颈癌患者[有淋巴结转移20例(转移组)、无淋巴结转移20例(未转移组)]的癌组织标本。在两组中随机各选取3例标本,采用高通量测序... 目的:筛选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环状RNA(circRNA)的差异表达谱,分析其功能和作用机制。方法:收集40例子宫颈癌患者[有淋巴结转移20例(转移组)、无淋巴结转移20例(未转移组)]的癌组织标本。在两组中随机各选取3例标本,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circRNA表达谱,并对差异表达circRNA来源的母基因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验证差异倍数较高的4个显著上调的circRNA,行数据库预测构建竞争性内源性RNA(ceRNA)网络。对差异表达最显著的circRNA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行子宫颈癌细胞系转染circRNA小干扰RNA(siRNA),分为circ RNA敲低组和阴性对照(si-NC)组,并采用活细胞计数(CCK-8)方法检测子宫颈癌SiHa细胞和HeLa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①共检测到2039个差异表达circRNA,差异表达circRNA来源的母基因主要富集在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MAPK信号通路、内吞作用、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②筛选出转移组中差异倍数较高的4个显著上调的circRNA,即hsa_circ_0067492、hsa_circ_0004904、hsa_circ_0085465、hsa_circ_0007718。qRT-PCR技术验证显示,hsa_circ_0004904、hsa_circ_0085465、hsa_circ_0007718在淋巴结转移的子宫颈癌组织中均高表达(P<0.01)。hsa_circ_0004904可与hsa-miR-3916等微小RNA(miRNA)相互作用、hsa_circ_0085465可与hsa-miR-4659b-3p等miRNA相互作用、hsa_circ_0007718可与hsa-miR-127-5p等miRNA相互作用。③hsa_circ_0004904的高表达与低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癌栓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i-NC组相比,沉默hsa_circ_0004904转染24、48、72 h后,SiHa细胞和HeLa细胞的增殖能力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子宫颈癌中存在差异表达的circRNA,沉默后可显著抑制子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其可能参与了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环状RNA 淋巴结转移 竞争性内源性RNA 非编码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在口腔鳞状细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方面的应用进展
5
作者 王倩 彭晖 +4 位作者 章礼玉 杨宗澄 王雨琪 潘宇 周瑜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7-513,共7页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制定该疾病的治疗方案时,正确评估颈部淋巴结的分期至关重要。准确的临床分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颈淋巴结清扫术以及术后并发症。利用传统的影像学技术评估淋巴结性质时,主要依靠淋...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制定该疾病的治疗方案时,正确评估颈部淋巴结的分期至关重要。准确的临床分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颈淋巴结清扫术以及术后并发症。利用传统的影像学技术评估淋巴结性质时,主要依靠淋巴结的大小和形态进行评估,存在主观偏向性。为了提供更加客观准确的数据,影像组学将图像转换为可由软件处理的定量变量。通过应用影像组学技术,医生能够利用定量的数据来评估淋巴结的性质,并根据这些结果制定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本文综述了影像组学在OSCC颈部淋巴结转移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体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6
作者 钱吉芳 朱大林 +3 位作者 张旭霞 翟晓静 曹珊 孙碧霞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50,共7页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来评估影像组学在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ALNM)包括前哨淋巴结转移(sentinel lymph node metastasis,SLNM)方面的诊断性能。材料与方法 在电子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来评估影像组学在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ALNM)包括前哨淋巴结转移(sentinel lymph node metastasis,SLNM)方面的诊断性能。材料与方法 在电子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系统检索2018年1月1日至2024年2月23日之间发表的相关研究。使用诊断准确性研究质量评估-2(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2,QUADAS-2)评估纳入研究的质量。计算总体诊断比值比(diagnosticoddsratio,DOR)、敏感度、特异度,绘制总受试者工作特征(summary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评价影像组学对乳腺癌患者ALNM包括SLNM的诊断价值。测定Spearman相关系数以评估阈值效应,并进行Meta回归和亚组分析以探讨异质性的可能原因。结果 Meta分析共纳入22项研究,涉及4230名患者,汇总了影像组学预测ALNM包括SLNM的总体诊断准确性:DOR为34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1~54];敏感度87%(95%CI:85%~89%);特异度76%(95%CI:75%~78%);S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2,Q^(*)为0.86;阳性似然比为5.30(95%CI:3.70~7.60);阴性似然比为0.17(95%CI:0.13~0.22)。Meta分析表明,在纳入的研究之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没有阈值效应存在的证据。结论 我们的结果表明,影像组学在预测乳腺癌的ALNM包括SLNM方面具有良好的诊断性能。因此,我们建议将此方法作为一种临床方法,用于术前识别ALNM和SL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影像组学 META分析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etect联合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技术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邓雅倩 曹春莉 +4 位作者 马金梅 李文肖 徐泽林 成静 李军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149-2155,2171,共8页
背景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是评估疾病进展和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亟需无创、准确的方法来评估腋窝淋巴结状态。近年来,人工智能与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展现出巨大潜力。其中,S-Detect技术具有强大的图像分析能力,结合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VT... 背景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是评估疾病进展和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亟需无创、准确的方法来评估腋窝淋巴结状态。近年来,人工智能与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展现出巨大潜力。其中,S-Detect技术具有强大的图像分析能力,结合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VTIQ)技术的精准量化评估,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提供了新的可能。目的探讨基于常规超声的人工智能S-Detect联合VTIQ技术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2月—2024年2月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手术的14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共166个肿块)资料,依据腋窝淋巴结病理结果分为转移者(n=61)与未转移者(n=105)。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超声、VTIQ及S-Detect检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观察指标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筛选有意义的指标并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肿块边界(OR=0.619,95%CI=0.540~0.693)、边缘(OR=0.563,95%CI=0.484~0.640)、钙化(OR=0.559,95%CI=0.480~0.636)、纵横比(OR=0.540,95%CI=0.461~0.617)及剪切波速度平均值(SWVmean)(OR=0.794,95%CI=0.725~0.853)是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依此构建Logistic方程:Logistic(P)=-14.293+1.664×边界+1.315×边缘+1.757×钙化+1.341×纵横比+1.196×血流分级+0.736×SWV最大值(SWVmax)-3.942×SWV中间值(SWVcentre)+0.710×SWVmean。该联合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2(95%CI=0.847~0.943),均大于各独立影响因素的AUC(P<0.05),且联合预测模型的AUC值均大于常规超声(AUC=0.605,95%CI=0.526~0.680)、S-Detect(AUC=0.672,95%CI=0.595~0.743)以及VTIQ(AUC=0.794,95%CI=0.725~0.853)各独立预测模型的AUC(P<0.05),该联合预测模型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32,P<0.05)。结论基于常规超声的S-Detect联合VTIQ技术构建的预测模型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有一定临床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常规超声 S-Detect智能辅助诊断 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预测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8
作者 刘俊志 邱磊 +6 位作者 徐坤 刘建炜 胡德华 朱华 沈城 陆明 陈建刚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349-2354,共6页
目的旨在建立并验证一个基于全身炎症标志物的列线图模型,用于预测前列腺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PLNM)。方法回顾性收集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和术前全身炎症标志物水平,包括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 目的旨在建立并验证一个基于全身炎症标志物的列线图模型,用于预测前列腺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PLNM)。方法回顾性收集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和术前全身炎症标志物水平,包括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以及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等。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PLNM显著相关的指标,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预测前列腺癌PLNM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校准曲线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验证与评价。结果研究共纳入334例前列腺癌患者,其中107例存在PLNM。单因素分析显示,PLNM组与非盆腔淋巴结转移(NPLNM)组间的fPSA、Gleason评分、NLR、PLR、MLR和SII存在组间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fPSA、Gleason评分及SII是PLNM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基于上述变量构建SII联合多变量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值为0.79(95%CI:0.73~0.84),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察值高度一致。结论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SII的列线图模型,用于术前预测前列腺癌患者的PLNM风险。该模型操作简便、预测准确,有望作为现有影像学评估的有效补充,为前列腺癌的个体化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盆腔淋巴结转移 全身炎症标志物 列线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上肿瘤-胸膜位置关系预测肺腺癌患者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9
作者 郝沁敏 贾亦真 +3 位作者 李海 俞同福 徐海 袁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3-470,共8页
目的:基于肺腺癌原发灶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构建肺腺癌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2019年行手术治疗和淋巴结清扫、病理结果为有/无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肺腺癌患者,收集患者的多... 目的:基于肺腺癌原发灶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构建肺腺癌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2019年行手术治疗和淋巴结清扫、病理结果为有/无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肺腺癌患者,收集患者的多个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多个CT特征的影像模型。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实用价值。结果:在最终纳入的780例肺腺癌伴大小正常的淋巴结患者中,14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大小、轴向位置、结节性质、形态学特征、胸膜牵拉征、胸膜毗邻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大小(OR=1.019,95%CI:1.002~1.036,P=0.028)、结节性质(OR=0.361,95%CI:0.202~0.646,P=0.001)、胸膜牵拉(OR=1.835,95%CI:1.152~2.924,P=0.011)和纵隔胸膜毗邻(OR=1.796,95%CI:1.106~2.919,P=0.018)是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预测因子建立的影像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5,灵敏度为86.2%,特异度为53.1%。结论:基于胸部CT平扫建立的影像学特征模型,在预测肺腺癌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上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可为临床医生的无创性术前决策及手术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肿瘤-胸膜关系 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联合TERT启动子突变构建列线图模型对PTMC并发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
10
作者 吴昌慧 黄志平 +3 位作者 戴慧萍 邱慧芳 何春 唐芳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56-765,共10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联合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构建列线图模型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并发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预测能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3月在我院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或全部切除+淋巴结清扫的PTMC患者202例,根...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联合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构建列线图模型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并发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预测能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3月在我院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或全部切除+淋巴结清扫的PTMC患者202例,根据术后病理检查是否并发CLNM分为CLNM组(97例)和非CLNM组(105例)。收集所有PTMC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超声(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特征,采用Sanger测序检测TERT启动子突变。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TMC并发CLNM的影响因素;RStudio4.4.1软件构建超声造影联合TERT启动子突变的PTMC并发CLNM列线图模型,用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和C指数评价列线图模型的一致性和净收益,Hosmer-Lemeshow检验列线图模型的拟合优度;MedCalc22.023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评价超声造影、TERT启动子突变和超声造影联合TERT启动子突变构建列线图模型对PTMC并发CLNM的预测能效。结果经术后病理检查,202例PTMC患者CLNM发生率为48.02%(97/202)。单因素分析显示,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病灶数目、纵横比、微钙化、增强时间、增强方式、增强强度、被膜连续性、TERT启动子突变与PTMC并发CLNM有关(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多灶性肿瘤(OR=3.487,95%CI:1.641~7.406,P=0.001)、微钙化(OR=4.484,95%CI:2.113~9.516,P<0.001)、等或高增强(OR=3.187,95%CI:1.460~6.957,P=0.004)、被膜连续性中断(OR=2.201,95%CI:1.051~4.608,P=0.036)、TERT启动子突变阳性(OR=4.460,95%CI:2.132~10.103,P<0.001)为PTMC并发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PTMC并发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超声造影联合TERT启动子突变列线图模型[Logit(P)=-4.486+1.350×病灶数目+1.399×微钙化+2.124×增强强度+1.524×被膜连续性+2.175×TERT启动子突变]。该列线图模型的C-指数为0.899(95%CI:0.893~0.905),校准曲线走形接近理想曲线,决策曲线高于两条极端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P>0.05。ROC曲线显示,超声造影联合TERT启动子突变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PTMC并发CLNM曲线下面积为0.899,大于超声造影、TERT启动子突变单独预测的0.857、0.697(P<0.05)。结论超声造影联合TERT启动子突变构建列线图模型对PTMC并发CLNM具有较高的预测能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超声造影 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突变 颈部淋巴结转移 列线图 预测能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超声联合超声造影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11
作者 汤郎 胡滨 +2 位作者 刘启平 傅庆印 张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7-262,共6页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EUS)特征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确诊为PTC的222例患者,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62例)和未转移组(160例)。采用...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EUS)特征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确诊为PTC的222例患者,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62例)和未转移组(160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因素,建立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结果:纵横比≥1、微钙化、低增强及造影后边界不清晰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5(95%CI 0.542~0.708)、0.664(95%CI 0.587~0.741)、0.714(95%CI 0.636~0.793)、0.613(95%CI 0.531~0.695)。基于独立预测因素构建的二维超声联合CEUS模型的AUC为0.875(95%CI 0.829~0.921),明显优于单一预测因素。结论:二维超声联合CEUS模型对预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超声造影 二维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意力引导多任务学习的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预测
12
作者 张志远 胡冀苏 +3 位作者 张跃跃 钱旭升 周志勇 戴亚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16-1224,共9页
基于前列腺癌原发灶的术前磁共振影像定量特征预测盆腔淋巴结转移(PLNM)是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现有预测方法对肿瘤原发灶内部的异质性信息提取不足,导致提取的图像定量特征与PLNM关联性较弱.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以肿瘤... 基于前列腺癌原发灶的术前磁共振影像定量特征预测盆腔淋巴结转移(PLNM)是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现有预测方法对肿瘤原发灶内部的异质性信息提取不足,导致提取的图像定量特征与PLNM关联性较弱.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以肿瘤分割任务为辅助任务的注意力引导多任务学习网络用于PLNM预测.首先,在肿瘤分割网络中,提出多分支各向异性大核注意力模块,通过不同分支和各向异性大卷积核的融合扩大的感受野以有效捕获肿瘤的局部和全局信息.其次,在PLNM预测网络中,设计多尺度特征交互融合注意力模块,对多尺度特征进行层次化融合筛选.在320例数据集的实验中,所提方法的精度召回曲线下面积值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85.44±2.04)%和(91.86±2.18)%,优于经典的单任务分类方法和多任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 多任务学习 多分支各向异性大核注意力模块 多尺度特征交互融合注意力模块 多参数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结转移数目与子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13
作者 南颖 王晓萌 +5 位作者 钟文芳 宋玮琦 黎志强 任娇娇 陈春林 毛琛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5-330,共6页
目的:分析淋巴结转移(LNM)数目与子宫颈癌(CC)患者预后的关系,并从肿瘤学结局的角度探讨将LNM数目纳入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18分期的合理性。方法:选择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库中2004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在中国内地地区47家... 目的:分析淋巴结转移(LNM)数目与子宫颈癌(CC)患者预后的关系,并从肿瘤学结局的角度探讨将LNM数目纳入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18分期的合理性。方法:选择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库中2004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在中国内地地区47家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63926例C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经纳入和排除标准剔除后最终纳入研究对象5462例。根据LNM数目的中位数分为两组:LNM数目<3枚组(n=3417)及LNM数目≥3枚组(n=2045),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5年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差异,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同时根据LNM数目和分期不同,将FIGO 2018分期中的ⅢC1期分为不同亚组,即ⅢC1(原ⅢC1期+LNM数目<3枚)、ⅢC2(原ⅢC1期+LNM数目≥3枚),比较两个亚组的肿瘤学结局。结果:①LNM数目<3枚组与≥3枚组中,5年OS分别为81.26%和68.57%,5年DFS分别为72.48%和56.6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年龄、组织学类型、肿瘤直径、宫旁浸润、神经浸润、宫体浸润、血管淋巴间隙浸润、子宫颈浸润、阴道残端、术前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LNM数目≥3枚患者的死亡风险(HR 1.73,95%CI 1.51~1.98,P<0.001)与复发(或死亡)风险(HR 1.70,95%CI 1.53~1.90,P<0.001)均较LNM数目<3枚患者升高;②本研究重新定义的新FIGO 2018分期中,ⅢC1与ⅢC2的5年OS分别为81.53%和69.30%,5年DFS分别为72.77%和57.58%,两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LNM数目可能是CC患者重要的预后指标之一,同时结合LNM数目的分期系统可以更准确地预测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淋巴结转移数目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相对指数联合S-Dete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14
作者 徐泽林 郑振浩 +5 位作者 邓雅倩 曾冠明 杜婷婷 朱佩珊 刘文 李军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581-2589,共9页
目的探究基于常规超声的弹性相对指数(elasticity contrast index,ECI)联合S-Dete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1月至2024年8月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诊治的135例甲状腺乳头状... 目的探究基于常规超声的弹性相对指数(elasticity contrast index,ECI)联合S-Dete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1月至2024年8月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诊治的13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并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及S-Detect分析结果,筛选出PTC发生CLNM的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比较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选取最佳预测模型构建风险概率列线图,分析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及临床适用性。结果年龄、结节最大径、边界、包膜侵犯、S-Detect横切面识别的形状结果与ECI弹性分级为预测PTC发生CLNM的独立预测因子(均P<0.05),6个指标联合建立预测模型的AUC为0.890(95%CI:0.835~0.945),校准曲线结果表明一致性良好,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表明阈值概率为2%~91.5%时,列线图模型可获得较好的净收益。结论年龄、结节最大径、边界、包膜侵犯、S-Detect横切面识别的形状结果与ECI弹性分级为预测PTC发生CLNM的独立预测因子,以上指标联合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CLNM的发生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S-Detect 颈部淋巴结转移 超声弹性成像 甲状腺外包膜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及影像组学在术前预测胰腺导管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李锐彤 赵海峰 +4 位作者 王晓东 陈甜甜 王晓欢 张璇 张皓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1-215,共5页
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inoma,PDAC)恶性程度极高且预后极差,淋巴结转移是其晚期和不良预后极为重要的指标。术前预测PDAC的淋巴结转移有助于临床医生确定最佳手术方法及淋巴结清扫范围,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传统影... 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inoma,PDAC)恶性程度极高且预后极差,淋巴结转移是其晚期和不良预后极为重要的指标。术前预测PDAC的淋巴结转移有助于临床医生确定最佳手术方法及淋巴结清扫范围,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传统影像学检查难以对其进行准确预测,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及影像组学因能够发现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影像学特征及提取图像中的定量信息而逐渐被广泛应用。本文就近年来AI在术前评估PDAC淋巴结转移中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AI及影像组学在术前预测PDAC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和研究方向提供参考,以辅助临床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胰腺导管腺癌 淋巴结转移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人工智能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A-ⅢB期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研究
16
作者 叶元滋 张思远 +3 位作者 夏万里 杨茹雪 肖寒 王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4-841,共8页
目的探究ⅠA-ⅢB期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INMA)临床病理、基因特征和预后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个体化术后辅助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INM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估和基因检测分析,随... 目的探究ⅠA-ⅢB期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INMA)临床病理、基因特征和预后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个体化术后辅助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INM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估和基因检测分析,随访记录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运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肿瘤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和基因特征的相关性,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方法分析肿瘤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67例患者,年龄46~77岁,中位年龄61岁。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直径较大的肿瘤、肿瘤进展、接受术后辅助治疗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分级较低的肿瘤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P=0.043)。驱动基因突变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显著差异,但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更常见,而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共突变更常见。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PFS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患者(P=0.002);虽然与采取治疗的患者相比,未治疗的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FS更高,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化疗和靶向治疗在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PFS差异均不显著。结论INMA患者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进展状态及基因共突变相关,是影响PFS的关键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转移 ⅠA-ⅢB期浸润性非黏液腺癌 临床病理 基因特征 预后 疾病无进展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层螺旋CT联合临床指标的列线图预测三阴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17
作者 邵俊超 吕良爽 +2 位作者 路茗渝 单明 张国强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00-506,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利用多层螺旋CT图像上的特征信息以及临床病理指标,构建预测术前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ALNM)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利用多层螺旋CT图像上的特征信息以及临床病理指标,构建预测术前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ALNM)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4年10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65例TNBC女性患者的CT图像及病理资料,以6∶4的结局比例分配为训练集(161例)和验证集(104例)。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进行变量选择,并进行10倍交叉验证,对训练集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LNM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TNBC患者ALNM的列线图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性能。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最终确定了包括临床N分期(OR=6.789,95%CI:2.203~22.20,P=0.001)、淋巴结的CT短轴直径(OR=1.686,95%CI:1.349~2.257,P<0.001)及皮质厚度(OR=6.296,95%CI:2.170~19.31,P=0.001)在内的3个重要独立预测因子,以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最终训练集的和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8(95%CI:0.860~0.977)、0.885(95%CI:0.809~0.962)。训练集和验证集的HL检验分别为P=0.609和P=0.694。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基本一致。决策曲线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在0.02~0.96、0.03~0.87时,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结论:本研究基于多层螺旋CT联合临床病理特征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为TNBC患者的术前个体化评估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三阴性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磁共振成像在口腔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8
作者 王蕊 袁瑛 陶晓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00-909,共10页
目的·探究合成磁共振成像(synthet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yMRI)技术在口腔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于2023年11月—2024年4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口腔癌... 目的·探究合成磁共振成像(synthet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yMRI)技术在口腔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于2023年11月—2024年4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口腔癌且明确淋巴结转移状况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这些患者的术前颌面部磁共振图像,从SyMRI生成的定量图[包括合成T1 map、T2 map及质子密度(proton density,PD)map]、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以及对比增强图像的感兴趣体积区域(volume of interest,VOI)中,提取并筛选直方图特征。通过比较不同瘤周区域的直方图参数,确定最佳范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定量图与ADC图开展生境分析,提取肿瘤侵袭性亚区的生境特征,从而构建预测模型。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NRI)、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IDI)以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对模型性能进行综合评估。结果·研究共纳入61例口腔癌患者。基于SyMRI提取的瘤内直方图特征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为0.798(95%CI 0.673~0.924)。结合ADC图可提高AUC值到0.818(95%CI 0.635~0.861)。通过结合瘤周12 mm的直方图特征和生境特征,预测淋巴结转移的AUC值可进一步提升至0.907(95%CI 0.812~0.993)。NRI、IDI和DCA的分析结果均显示,该模型的预测性能优于临床诊断。结论·基于SyMRI,结合瘤内与瘤周的直方图特征以及生境特征,在口腔癌淋巴结转移预测中展现出较高性能,为无造影剂条件下短时间内成像预测转移淋巴结提供了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合成磁共振成像 淋巴结转移 直方图特征 瘤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超特征构建外侧象限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列线图预测模型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美娣 许紫鹏 +3 位作者 华玲玲 秦菲 房灵 陈超波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共9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乳腺原发肿瘤及腋窝淋巴结的超声特征,并构建列线图模型,为临床评估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27例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腋窝... 目的:回顾性分析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乳腺原发肿瘤及腋窝淋巴结的超声特征,并构建列线图模型,为临床评估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27例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及乳腺原发肿瘤的超声影像学特征。伴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分入阳性组(54例),不伴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分入阴性组(73例)。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使用R语言将数据集随机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基于训练集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并在验证集中验证。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用于评估诊断性能,校正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用于评估预测值与实际列线图预测值的一致性。结果:肿瘤针状边缘(OR=4.16,95%CI:1.25~13.79)和淋巴门结构不清晰(OR=19.20,95%CI:1.98~186.36)是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构建预测外侧象限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ROC曲线显示,训练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4(0.62~0.86),验证集AUC为0.73(0.62~0.84)。训练集和验证集的Hosmer-Lemeshow检验分别为P=0.570和P=0.552。结论:超声有助于术前外侧象限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评估;基于Logistic回归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外侧象限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列线图 LOGISTIC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影像组学结合机器学习诊断T1-T2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价值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虎 戴敏 +5 位作者 吴树剑 董明松 朱先锋 过永 杨飞 张晓金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3,共7页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结合机器学习(ML)方法诊断T1-T2期结直肠癌(CRC)淋巴结转移(LNM)的价值。方法:搜集2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1-T2期CRC患者(45例有LNM)资料,按7:3分为训练组(170例)和内部验证组(73例)。比较组间临床、CT指标,构建临...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结合机器学习(ML)方法诊断T1-T2期结直肠癌(CRC)淋巴结转移(LNM)的价值。方法:搜集2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1-T2期CRC患者(45例有LNM)资料,按7:3分为训练组(170例)和内部验证组(73例)。比较组间临床、CT指标,构建临床CT模型;利用静脉期CT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经降维、筛选,获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基于临床CT指标和Rad-score构建联合模型。观察各模型诊断LNM的效能。结果:组间术前癌胚抗原(CEA)、术前糖类抗原CA19-9(CA19-9)、CT淋巴结短径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临床CT模型、Rad-score模型、联合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依次为0.694、0.851、0.876(训练组)和0.691、0.861、0.917(验证组)。联合模型AUC优于临床CT模型(均P<0.001);联合模型决策曲线(DCA)分析显示训练组和验证组阈值概率为0.08~0.73、0.13~0.85时临床有净获益。结论:CT影像组学结合ML方法有助于T1-T2期CRC是否发生LNM的正确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结直肠癌 淋巴结转移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