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探讨苓桂术甘汤影响淋巴管生成参与m-RCT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理论研究
1
作者 曹媛 刘春英 +5 位作者 贾连群 宋囡 马艺鑫 裘雪莹 冷雪 朱敬轩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7-150,I0023,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病机制繁多复杂,其中脂代谢在AS发生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调节胆固醇稳态亦成为防治AS的策略之一。胆固醇逆向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RCT)的目的为将肝外胆固醇通过血液循环回输...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病机制繁多复杂,其中脂代谢在AS发生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调节胆固醇稳态亦成为防治AS的策略之一。胆固醇逆向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RCT)的目的为将肝外胆固醇通过血液循环回输至肝脏,于肝内代谢转化,随即排出体外。RCT通过将过量的胆固醇从动脉血管壁排出体外来抑制AS的发生和发展。然而,目前对RCT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胆固醇的代谢转化过程中,而对胆固醇运输过程的研究较为少见。淋巴管存在于动脉壁外膜中,淋巴管生成在AS的病理进程中较为关键,当淋巴管功能障碍时,免疫细胞的输送、免疫应答反应以及吸收膳食脂肪等功能受阻,进而加速AS的发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淋巴管作为RCT的重要通道,斑块内胆固醇排出依赖于淋巴管运输,于是,该综述推测增加动脉外膜淋巴管新生可能是缓解斑块中过量蓄积胆固醇的应对措施。苓桂术甘汤源自《金匮要略》,课题组前期证明其对AS疗效显著,就苓桂术甘汤影响淋巴管生成参与m-RCT防治AS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淋巴管生成 胆固醇逆向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癌淋巴转移的生物力学性质改变与基质力学对前列腺癌淋巴管生成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2
作者 范博 马爽 +1 位作者 王宇超 刘志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90-590,共1页
目的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最早和最常转移的部位之一是盆腔淋巴结。本文探究基质刚度对于前列腺癌淋巴管形成能力和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1)回顾性研究本院收治的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探讨盆腔淋... 目的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最早和最常转移的部位之一是盆腔淋巴结。本文探究基质刚度对于前列腺癌淋巴管形成能力和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1)回顾性研究本院收治的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探讨盆腔淋巴转移对于前列腺癌患者疾病复发和预后生存的影响;(2)应用剪切波弹性超声和原子力显微镜,检测淋巴转移阴性和阳性患者肿瘤组织的外部组织力学参数;(3)利用GEO2R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String获得PPI关系及其中的关键基因,同时进行GO、KEGG、生存分析等。(4)配置不同硬度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以模拟体内前列腺癌的组织刚度变化。结果(1)Kaplan-Meier曲线显示淋巴转移阳性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降低;(2)伴有淋巴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的组织基质刚度显著增加,伴随胶原纤维沉积。(3)通过GEO数据库筛选出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集中于力学信息传导和细胞外基质分布等,KEGG通路富集于P53信号通路等。(4)将细胞培养在具有不同刚度(15、40、70 k Pa)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的表面,前列腺癌细胞在硬基质上培养时淋巴管生成和转移能力显著增加。结论基质刚度通过影响前列腺癌淋巴管生成而促进转移,为前列腺癌恶性生物学进展和治疗靶点选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生成 前列腺癌患者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盆腔淋巴 淋巴转移 弹性超声 信息传导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沙利酮抑制妊娠加重梗阻性肾病大鼠淋巴管生成及肾间质纤维化
3
作者 牛洁琪 张淑琛 +5 位作者 许畅 王洪双 方芳 高兰君 王香婷 王筝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00-1710,共11页
目的:探讨艾沙利酮抑制妊娠加重梗阻性肾病大鼠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及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未经产雌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妊娠组、模型组和艾沙利酮组,每组10只。将模型组与艾沙利酮组大鼠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unil... 目的:探讨艾沙利酮抑制妊娠加重梗阻性肾病大鼠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及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未经产雌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妊娠组、模型组和艾沙利酮组,每组10只。将模型组与艾沙利酮组大鼠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手术造成肾脏损伤,其余两组仅游离输尿管但不结扎。UUO术后第9周将假手术+妊娠组、模型组和艾沙利酮组的雌鼠进行阴道涂片,将处于动情前期或动情期的雌鼠与雄鼠按2∶1比例合笼,并密切观察,将发现阴栓且阴道涂片中含有大量精子细胞确定为妊娠第1天,建立梗阻性肾病妊娠大鼠模型。艾沙利酮组在UUO术后第2天开始给药,给予艾沙利酮1 mg·kg^(−1)·d^(−1)治疗。妊娠后第18天代谢笼留取24 h尿液,次日处死母鼠,留取血清标本,摘取梗阻对侧肾脏。采用常规生化法检测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苏木精-伊红(HE)、马松(Masson)和天狼星红(Sirius red)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ELISA法测定血清中醛固酮含量。免疫组化、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盐皮质激素受体(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MR)活化、淋巴管生成以及相关信号通路、肾纤维化相关指标的表达。结果:肾功能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BUN升高,Ccr下降(P<0.01)。肾脏病理显示模型组大鼠肾小管扩张明显,有大量胶原纤维沉积及炎症细胞浸润。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清醛固酮含量显著升高(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肾脏MR活化后入核数量增多。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表达显著升高(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肾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和VEGF受体3(VEGF receptor 3,VEGFR3)表达显著增多,主要表达于肾小管间质,real-time PCR检测二者表达显示出相同趋势(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和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被激活,二者的磷酸化表达明显增强,主要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的细胞核,Western blot检测二者表达也显示出相同趋势(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Ⅲ型胶原(collagen typeⅢ,ColⅢ)表达明显增强,主要表达于肾小管间质,real-time PCR检测其表达也显示出相同趋势(P<0.01)。给予艾沙利酮治疗后可改善肾功能,减轻肾脏病理损伤,抑制醛固酮分泌,下调MR、NGAL、VEGF-C、VEGFR3、p-PI3K、p-Akt和ColⅢ的表达(P<0.01)。结论:艾沙利酮可以阻断醛固酮诱导的MR活化,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梗阻性肾脏病妊娠大鼠梗阻对侧肾脏淋巴管生成,减少胶原沉积,延缓肾间质纤维化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生成 肾间质纤维化 艾沙利酮 梗阻性肾病 醛固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转移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俊 郭燕 +1 位作者 陈正堂 朱波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87-389,396,共4页
淋巴结转移是肿瘤分期的重要内容和预后指标。淋巴管生成不仅参与了正常胚胎淋巴管发育、组织修复,而且在肿瘤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状况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多种淋巴管内皮标记物如LYVE-1、Prox-1、Podoplanin的发现和淋巴管生... 淋巴结转移是肿瘤分期的重要内容和预后指标。淋巴管生成不仅参与了正常胚胎淋巴管发育、组织修复,而且在肿瘤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状况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多种淋巴管内皮标记物如LYVE-1、Prox-1、Podoplanin的发现和淋巴管生成模型的建立,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VEGF-D的表达和分子调控,以及其受体VEGFR-3在促进肿瘤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的地位。抗肿瘤淋巴管生成已经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新靶点,并证实阻断VEGF-C/VEGF-D/VEGFR-3信号通路可以抑制肿瘤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生成 肿瘤 转移 淋巴管生成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2
5
作者 黄俊辉 李洋 +2 位作者 杨怀才 海健 胡铁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01-604,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VEGFR-3染色标记89例原发性乳腺癌肿瘤淋巴管。结果: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淋巴管生成,但以肿瘤间质组织中淋巴管生成为主,癌巢中未见明显的成形淋巴管。肿瘤... 目的:探讨乳腺癌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VEGFR-3染色标记89例原发性乳腺癌肿瘤淋巴管。结果: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淋巴管生成,但以肿瘤间质组织中淋巴管生成为主,癌巢中未见明显的成形淋巴管。肿瘤淋巴管密度与乳腺癌临床分期和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临床分期越晚,肿瘤淋巴管密度越高(P<0.05);腋淋巴结转移组的肿瘤淋巴管密度比无淋巴结转移组高(P<0.05)。结论:乳腺癌淋巴管密度与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淋巴管生成主要发生在肿瘤间质组织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VEGFR-3 淋巴管生成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X-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午生 滕月娥 +2 位作者 金峰 侯科佐 赵凤凯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2-63,共2页
目的: 研究环氧化酶 2(cyclooxygenase -2,COX -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胃癌组织中COX 2的表达及肿瘤内淋巴管密度 (LVD)。结果:胃癌组织中COX- 2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 (P<0.0... 目的: 研究环氧化酶 2(cyclooxygenase -2,COX -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胃癌组织中COX 2的表达及肿瘤内淋巴管密度 (LVD)。结果:胃癌组织中COX- 2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 (P<0.05),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P<0.01)。淋巴管密度与COX 2表达 (P<0.01)和淋巴结转移 (P<0.01)呈正相关。结论:COX-2表达可能和胃癌的发生、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化酶2 胃癌 淋巴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C介导的乳腺癌肿瘤淋巴管生成及定位 被引量:10
7
作者 黄俊辉 李洋 +4 位作者 刘亮 杨怀才 海健 唐利立 胡铁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6-39,51,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 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介导的乳腺癌肿瘤淋巴管生成及定位。方法:分子生物学原位杂交方法检测VEGF-C mRNA基因在89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SP法对乳腺癌肿瘤淋巴管进...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 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介导的乳腺癌肿瘤淋巴管生成及定位。方法:分子生物学原位杂交方法检测VEGF-C mRNA基因在89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SP法对乳腺癌肿瘤淋巴管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 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标记。结果:在89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49例表达VEGF-C mRNA,表达率为55.06%。VEGF-C mRNA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和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VEGF-C mRNA阴性组相比,VEGF-C mRNA阳性组的肿瘤淋巴管密度大、腋淋巴结转移率高(均P<0.05);所有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管生成,但以肿瘤间质组织中淋巴管生成为主,癌巢中未见到明显的成形淋巴管。肿瘤淋巴管密度与乳腺癌临床分期和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临床分期越晚,肿瘤淋巴管密度越高(P<0.05);腋淋巴结转移组的肿瘤淋巴管密度比无淋巴结转移组高(P<0.05)。结论:原发性乳腺癌组织VEGF-C mRNA的表达与乳腺癌肿瘤淋巴管生成、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VEGF-C介导的乳腺癌肿瘤淋巴管生成主要发生在肿瘤间质组织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淋巴管生成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食管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3和淋巴管生成检测 被引量:7
8
作者 张红新 张岚 +4 位作者 陈奎生 高冬玲 宋一民 贺付成 张云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01-403,共3页
目的:探讨人食管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的表达及其在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对59例食管鳞癌标本(Ⅰ级22例、Ⅱ级20例、Ⅲ级17例,47例伴有淋巴结转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 -C及... 目的:探讨人食管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的表达及其在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对59例食管鳞癌标本(Ⅰ级22例、Ⅱ级20例、Ⅲ级17例,47例伴有淋巴结转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 -C及VEGFR3的表达,并应用图像分析方法测定淋巴管密度(LVD)及其积分光密度值(IOD)。结果:VEGF C及VEGFR3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和病理学分级无关(P>0.05);人食管鳞癌组织中VEGF- C及VEGFR3的表达有相关关系(P<0.05);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LVD和IOD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结论:食管鳞癌组织中VEGF- C和VEGFR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新生淋巴管的形成密切相关,在肿瘤转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癌 VEGF-C VEGFR-3 淋巴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中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和淋巴管生成因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8
9
作者 蔡兆根 于东红 +2 位作者 吴海波 冯振中 赵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38,共7页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A(VEGF-C、-D、-A)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的表达和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 L-form,Hp-L型)感染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2例胃癌组织...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A(VEGF-C、-D、-A)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的表达和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 L-form,Hp-L型)感染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2例胃癌组织和30例对照组中的Hp-L型感染情况,同时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组织中VEGF-C、-D、-A及FGF-2的表达情况及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值(LVD值),分析Hp-L型和淋巴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关系及与LVD值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革兰染色Hp-L型检出率为65%,免疫组化Hp-L型抗原表达率为62%。胃癌组的Hp-L型阳性率、淋巴管生成因子阳性率及LVD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胃癌组中Hp-L阳性组的LVD值和VEGF-C、-D的表达阳性率均高于Hp-L阴性组(均P<0.05);VEGF-C、-D阳性组的LVD值高于阴性组(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TNM分期和LVD值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 Hp-L型感染和淋巴管生成因子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VEGF-C、-D与胃癌淋巴管生成关系密切,Hp-L型感染在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两方面因素共同促进胃癌的侵袭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幽门螺杆菌L型 淋巴管密度 淋巴管生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VEGF-C表达与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艳 朱波 +1 位作者 叶明福 陈正堂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82-186,共5页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通过与其配体(VEGFR3)的结合介导肿瘤淋巴管生成,是形成肿瘤淋巴道转移的最重要因素。淋巴道转移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常见的主要扩散途径。基于此,本研究用新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p...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通过与其配体(VEGFR3)的结合介导肿瘤淋巴管生成,是形成肿瘤淋巴道转移的最重要因素。淋巴道转移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常见的主要扩散途径。基于此,本研究用新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podoplanin检测NSCLC组织中淋巴管,用淋巴管密度(LVD)表示淋巴管生成情况,探讨NSCLC内VEGFC表达与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66例NSCLC和8例炎性假瘤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检测VEGFC、podoplanin的表达,计算VEGFC阳性表达率及淋巴管密度值,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NSCLC组织内VEGFC阳性表达率(75.8%)显著高于肺炎性假瘤(12.5%)(P<0.01),高中分化(76.3%)和低分化(75.0%)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淋巴结阳性组中VEGFC阳性率(86.5%)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组(62.1%)(P<0.05)。NSCLC组织内LVD(20.4±5.9)显著高于肺炎性假瘤(10.9±4.9)(P<0.01);VEGFC阳性组LVD(21.3±6.0)显著高于VEGFC阴性组(17.7±5.1)(P<0.05),淋巴结阳性组LVD(21.9±5.9)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组(18.5±5.5)(P<0.05)。结论淋巴管生成可能是NSCLC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VEGFC参与NSCLC淋巴管生成,从而促进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DOPLANIN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淋巴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免疫组化双标技术研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特点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增鹏 牟江洪 +3 位作者 向德兵 肖华亮 张沁宏 王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研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特点及意义。方法采用淋巴管特异标记podop lan in对96例大肠癌及其相应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微淋巴管密度(MLD),以CD34标记血管检测微血管密度(MVD)作为对比,以及分别与K i-67进行双标免疫组化... 目的研究大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特点及意义。方法采用淋巴管特异标记podop lan in对96例大肠癌及其相应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微淋巴管密度(MLD),以CD34标记血管检测微血管密度(MVD)作为对比,以及分别与K i-67进行双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淋巴管/血管增殖活性。结果肿瘤不同区域的淋巴管密度、增殖活性和形态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肿瘤边缘区淋巴管密度及增殖活性较其他区域显著地增高(P<0.01),且管腔多呈扩张状,同时肿瘤边缘区淋巴管密度及K i-67指数也较正常大肠组织显著地增高(P<0.01)。结论大肠癌组织存在新生淋巴管,尤以癌组织边缘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淋巴管生成 淋巴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C及其受体flt-4在宫颈癌淋巴管生成及转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石小燕 李红雨 +1 位作者 柳友清 马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81-184,共4页
目的:检测VEGF-C及其受体VEGFR-3(flt-4)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二者在宫颈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本院1998年1月~2003年12月手术切除的宫颈病变组织标本78例,应用VEGF-C和flt-4多克隆抗体进行SP法免疫组化... 目的:检测VEGF-C及其受体VEGFR-3(flt-4)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二者在宫颈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本院1998年1月~2003年12月手术切除的宫颈病变组织标本78例,应用VEGF-C和flt-4多克隆抗体进行SP法免疫组化染色。结果:78例中,VEGF-C表达范围为0~71%,其中阴性(-)16例(20.5%),弱阳性(+)21例(26.9%),中等阳性(++)26例(33.4%),强阳性(+++)15例(19.2%)。随着病变由慢性宫颈炎到非典型增生再到宫颈原位癌和浸润癌的进展VEGF-C表达逐级增强。VEGF-C与flt-4之间及二者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均呈明显正相关。结论:VEGF-C可能在宫颈癌癌变过程中起一定的促进作用,VEGF-C/flt-4调控系统与宫颈癌组织的淋巴管生成及肿瘤细胞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淋巴管生成 淋巴结转移 宫颈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OS表达与喉癌组织中淋巴管生成及血管生成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莹 李文媛 +3 位作者 刘艳翠 管业秋 丁利 赵斯达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301-304,共4页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在喉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喉癌淋巴管生成、血管生成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iNOS在45例喉癌和20例声带息肉组织中的表达,5’-核...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在喉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喉癌淋巴管生成、血管生成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iNOS在45例喉癌和20例声带息肉组织中的表达,5’-核苷酸酶染色法计数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VD),CD34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喉癌组织中iNOS的表达较声带息肉组显著增加(P<0.05),iNOS表达与瘤内和瘤周LVD、MVD、淋巴结转移、TNM临床分期、淋巴管侵润有关(P<0.05)。iNOS阳性表达与生存率负相关(P<0.05)。结论:喉癌组织中iNOS过表达能够促进喉癌淋巴管生成和血管生成。检测iNOS表达可成为判断喉癌预后新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喉癌 淋巴管生成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2-40在宫颈癌淋巴管生成、淋巴管浸润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柴红娟 施薇 +3 位作者 杜光烨 张建平 范琴 李东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019-2020,共2页
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也是肿瘤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淋巴结转移是官颈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与预后相关性高于原发灶的直接浸润,已成为宫颈癌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近年来,随着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标记分子的发... 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也是肿瘤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淋巴结转移是官颈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与预后相关性高于原发灶的直接浸润,已成为宫颈癌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近年来,随着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标记分子的发现,使我们加深了对肿瘤微淋巴管的了解^[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管生成 淋巴管浸润 临床意义 淋巴管内皮细胞 预后相关性 恶性肿瘤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C反义寡核苷酸抑制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淋巴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勇 杨进强 +3 位作者 赵增仁 范立侨 赵群 王益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37-440,共4页
目的:探讨VEGF-C反义寡核苷酸(VEGF-C-ASODN)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淋巴管生成的影响。方法:构建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反义组在接种部位皮下注射VEGF-C-ASODN,正义组和对照组分别注射VEGF-C正义寡核苷酸和生理盐水,观察移植瘤生长变化。... 目的:探讨VEGF-C反义寡核苷酸(VEGF-C-ASODN)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淋巴管生成的影响。方法:构建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反义组在接种部位皮下注射VEGF-C-ASODN,正义组和对照组分别注射VEGF-C正义寡核苷酸和生理盐水,观察移植瘤生长变化。半定量RT-PCR检测移植瘤VEGF-CmRNA表达,酶组织化学方法(5’-Nase-ALPase)染色行淋巴管计数。结果:反义组移植瘤生长缓慢,体积和重量分别为(387.57±166.29)mm3、(1.4±0.7)g,较正义组和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反义组VEGF-CmRNA表达的相对系数为(0.35±0.12),淋巴管计数为(14.37±4.21),较正义组和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VEGF-C-ASODN可抑制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及淋巴管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反义寡核苷酸 淋巴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D在乳腺癌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及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16
作者 戚晓亮 顾岩 +5 位作者 张瑞 郭善禹 夏永峰 何柳 汤亭亭 鲍泳扬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349-1353,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乳腺癌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原发性乳腺癌VEGF-D的表达,以Podoplanin标记淋巴管内皮、计数淋巴管密度(LVD),采用RT-PCR法检测VEGF-D mRN...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乳腺癌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原发性乳腺癌VEGF-D的表达,以Podoplanin标记淋巴管内皮、计数淋巴管密度(LVD),采用RT-PCR法检测VEGF-D mRNA的表达。分析上述指标与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VEGF-D蛋白表达阴性5例(5.88%)、"+"17例(20%)、"++"34例(40%)、"+++"22例(25.88%)、"++++"7例(8.24%),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P<0.01),且导致较差的生存率(P<0.05)。LVD于不同表达程度的VEGF-D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且随着VEGF-D表达的增加,LVD有上升的趋势。RT-PCR检测显示,VEGF-D mR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LVD相关(P<0.05)。结论VEGF-D在乳腺癌中具有一定的诱导淋巴管生成的作用,并与肿瘤的淋巴侵袭转移及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淋巴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Limonene对小鼠移植瘤生长及淋巴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慧科 李玉兰 +4 位作者 刘慧冬 李晓冬 杨树才 龚春琳 赵玲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观察右旋柠烯对小鼠移植瘤生长及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皮下注射肉瘤(S180)腹水型瘤株构建小鼠移植瘤模型,给予D-Lim onene干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瘤细胞V EG F-C表达,LY V E-1标记淋巴管,观察其分布。结果:对... 目的:观察右旋柠烯对小鼠移植瘤生长及淋巴管生成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皮下注射肉瘤(S180)腹水型瘤株构建小鼠移植瘤模型,给予D-Lim onene干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瘤细胞V EG F-C表达,LY V E-1标记淋巴管,观察其分布。结果:对照组瘤细胞V EG F-C表达较强,瘤周边部淋巴管较多,有淋巴结、肺转移。用药组瘤细胞V EG F-C表达较弱;瘤周边部淋巴管较少,未见淋巴结、肺转移。结论:D-Lim onene有抑制移植瘤内瘤细胞V EG F-C表达和淋巴管生成的作用,有可能降低肿瘤的淋巴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旋柠烯 移植瘤 淋巴管生成 LYVE-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VEGF-C表达与血管、淋巴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梁青春 魏启幼 范松青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4-416,419,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表达与血管、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将72例PTC根据侵袭程度分为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组、甲状腺内型乳头状癌...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表达与血管、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将72例PTC根据侵袭程度分为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组、甲状腺内型乳头状癌组和甲状腺外型乳头状癌组;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淋巴结无转移组。免疫组化SP法对PTC进行VEGF-C,CD105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标记,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VEGF-C,计算出其阳性指数(positive index,PI)、显微镜下计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淋巴管密度(lymphaticvessel density,LVD)。结果:PTC淋巴结转移组VEGF-C的PI值(23.15±3.75)显著高于无转移组(14.54±2.93)(P<0.01);PTC微癌、腺内型、腺外型的MVD分别为35.25±2.06,41.75±5.46和52.58±4.16,随癌侵袭程度增加而增加(P<0.05);PTC微癌、腺内型、腺外型LVD分别为6.00±0.81,13.80±1.81和19.17±2.96,随癌侵袭程度增加而增加(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LVD(19.56±2.45)显著高于无转移组(12.48±2.84)(P<0.05);VEGF-C表达与MVD和LVD计数呈正相关(r=0.743,0.90,均P<0.01)。结论:VEGF-C,LVD与PTC的淋巴结转移有关;MVD,LVD与PTC侵袭有关;VEGF-C可能参与了血管、淋巴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血管生成 淋巴管生成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GF的表达与口腔鳞癌VEGF-C表达及淋巴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何等旗 杜洪亮 +2 位作者 关泉林 徐继莲 张志瑞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45-248,共4页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纳入经病理证实的70例口腔鳞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GF及VECF-C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淋...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方法:纳入经病理证实的70例口腔鳞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GF及VECF-C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淋巴管密度(LVD)的关系,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例的VEGF-C表达明显升高(P=0.001),VEGF-C的表达与其他病理参数无相关,另外,HGF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VEGF-C高表达组的瘤周淋巴管密度(PLD)明显高于VEGF-C低表达组(P=0.001),HGF表达及VEGF-C低表达组与瘤内及瘤周淋巴管的密度无相关性。另外,HGF的表达与VEGF-C的表达间无相关。结论:VEGF-C的表达与口腔鳞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能主要通过参与诱导口腔鳞癌淋巴管生成促进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口腔鳞状细胞癌 淋巴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淋巴管生成与抗淋巴管生成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建军 梁后杰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70-73,共4页
关键词 抗肿瘤转移 抗血管生成治疗 淋巴管生成 淋巴道转移 血道转移 血管系统 远处转移 管道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