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淋巴增强因子-1在口腔医学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宗霞 李纾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80-282,共3页
淋巴增强因子-1是Wnt信号路径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由上皮和间充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器官如牙的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下面就其在调控牙发育、维持牙上皮细胞活性、抑制成骨细胞的终极分化和在口腔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 淋巴增强因子-1是Wnt信号路径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由上皮和间充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器官如牙的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下面就其在调控牙发育、维持牙上皮细胞活性、抑制成骨细胞的终极分化和在口腔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增强因子-1 牙发育 信号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样增强结合因子1在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中的表达
2
作者 赵敏 倪平 +2 位作者 翟惠莹 靳小可 杨玉琼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84-988,共5页
目的研究淋巴样增强结合因子1(lymphoid enhancer-binding factor 1,LEF1)在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 cell chron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B-CLPD)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在B-CLPD亚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B-CLPD患... 目的研究淋巴样增强结合因子1(lymphoid enhancer-binding factor 1,LEF1)在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 cell chron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B-CLPD)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在B-CLPD亚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B-CLPD患者骨髓或淋巴结标本和20例对照组标本,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LEF1的表达情况。结果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20例,LEF1阳性16例,阳性率为80%;套细胞淋巴瘤阳性为1/12;滤泡性淋巴瘤为1/5;边缘区淋巴瘤为0/11;淋巴浆细胞淋巴瘤为0/8;毛细胞白血病0/2;2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未见LEF1表达;LEF1表达在CL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EF1的表达和CD200、CLL积分等CLL的相关指标具有相关性(P<0.05)。4例LEF1阴性的CLL患者中,2例+12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于LEF1阳性组(P>0.05)。结论LEF1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较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是B-CLPD鉴别诊断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 淋巴增强结合因子1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芍总苷调控miR-155表达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Th17/Treg平衡的影响
3
作者 余欣然 陈云志 +2 位作者 张璐 杨泽云 周雪丰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3-1259,共7页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通过调控miR-155表达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AIT)Th17/Treg平衡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白芍总苷高、中、低剂量组及西药对照组(硒酵母组),造模后给药8周,HE...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通过调控miR-155表达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AIT)Th17/Treg平衡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白芍总苷高、中、低剂量组及西药对照组(硒酵母组),造模后给药8周,HE染色观察甲状腺组织病理改变,RT-PCR法检测大鼠甲状腺中miR-155表达量,双荧光素酶法验证miR-155对SOCS1的靶向作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清TGAb、TPOAb、IL-10、IL-17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甲状腺SOCS1表达,流式细胞法检测脾脏CD4+细胞中Th17、Treg占比。结果与空白组对比,模型组大鼠甲状腺miR-155表达明显增加,血清TGAb、TPOAb、IL-17水平明显提高,Th17占比增加;IL-10水平明显降低,Treg占比减少,SOCS1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白芍总苷高、中、低剂量组及硒酵母组miR-155表达量降低,TGAb、TPOAb、IL-17水平降低、Th17占比减少,IL-10水平增加,Treg占比增加,SOCS1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白芍总苷中剂量组的改善更为明显。结论白芍总苷可下调miR-155表达,调节Th17/Treg平衡,减轻炎症反应,发挥免疫调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总苷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微小核糖核酸-155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1 T淋巴细胞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对肝纤维化大鼠基质分解素-1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爱民 和朝平 +3 位作者 杨晓明 李培建 陈惠鹏 贺福初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00-502,共3页
为了解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 (hALR)对肝纤维化大鼠基质分解素 1(MMP3 )基因表达的影响 ,建立CCl4 中毒性及人血白蛋白免疫损伤性两种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模型完成后予不同剂量hALR治疗 ,在不同的时间点留取大鼠肝组织标本 ,提取总RNA ... 为了解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 (hALR)对肝纤维化大鼠基质分解素 1(MMP3 )基因表达的影响 ,建立CCl4 中毒性及人血白蛋白免疫损伤性两种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模型完成后予不同剂量hALR治疗 ,在不同的时间点留取大鼠肝组织标本 ,提取总RNA ,用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测定MMP3 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在两种模型中hALR治疗组大鼠肝组织MMP3 的基因表达水平在治疗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均明显高于模型组 ;高剂量hALR组大鼠肝组织基质分解素 1的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提示hALR可增强肝纤维化大鼠MMP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肝再生增强因子 基质分解素-1 基因表达 肝纤维化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淋巴道转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周思静 金常娥 +1 位作者 刘建 盛文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1-335,共5页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肺癌淋巴道转移的关系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2例肺癌组织、癌周组织和20例正常肺组织中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表达,采用D2...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肺癌淋巴道转移的关系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2例肺癌组织、癌周组织和20例正常肺组织中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表达,采用D2-40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组织标本中的淋巴管并测定微淋巴管密度(LMVD),对各因子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及癌周组织中LMVD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2-40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微淋巴管主要集中在癌周组织,癌周组织LMVD的高低与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正相关性。HIF-1α、VEGF-C和TGF-α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均P<0.05);HIF-1α的表达水平与VEGF-C、TGF-α表达水平及癌周组织LMV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52、0.396及0.444,均P<0.05),VEGF-C的表达与TGF-α表达水平及癌周组织LM-V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7及0.523,均P<0.05)。结论 HIF-1α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肺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HIF-1α可能通过上调肺癌组织中TGF-α和VEGF-C的表达,从而参与肺癌的淋巴道转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淋巴管密度 缺氧诱导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转化生长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样增强因子1在尖锐湿疣皮损及其癌变组织中的表达
6
作者 任虹 张瑞丽 +2 位作者 解春桃 匡薇薇 邵银红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91-293,共3页
目的:研究淋巴样增强因子1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感染所致的尖锐湿疣及其癌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Wnt信号通路在尖锐湿疣癌变中的作用。方法:对经HPV分型PCR检测试剂盒检测HPV16/18型阳性的35例尖锐湿疣组织和6例尖锐湿疣癌变组... 目的:研究淋巴样增强因子1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感染所致的尖锐湿疣及其癌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Wnt信号通路在尖锐湿疣癌变中的作用。方法:对经HPV分型PCR检测试剂盒检测HPV16/18型阳性的35例尖锐湿疣组织和6例尖锐湿疣癌变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淋巴样增强因子1在尖锐湿疣皮损及其癌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尖锐湿疣患者皮损及其癌变组织中淋巴样增强因子1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Wnt信号通路的激活在尖锐湿疣癌变发生机制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淋巴增强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F-1在外科病理诊断中应用价值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王薇 黄文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85,共5页
淋巴增强因子-1(lymphoid enhancer factor-1,LEF-1)是哺乳动物淋巴增强因子/T细胞因子(lymphoid enhancer factor-1/T cell factor,LEF/TCF)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之一。最初在前B细胞和T细胞中被发现,其与T细胞受体α结合诱导T细胞成熟... 淋巴增强因子-1(lymphoid enhancer factor-1,LEF-1)是哺乳动物淋巴增强因子/T细胞因子(lymphoid enhancer factor-1/T cell factor,LEF/TCF)转录因子家族的成员之一。最初在前B细胞和T细胞中被发现,其与T细胞受体α结合诱导T细胞成熟和分化。LEF-1在很多肿瘤细胞中呈高表达,不仅参与细胞的生长、增殖,诱导上皮间质转化,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性,还在外科病理诊断中有助于一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该文就LEF-1的结构、功能及其在外科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增强因子-1 病理诊断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转录增强因子-1相关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及其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8
作者 张雪平 张洁欣 +2 位作者 陆纲 陈瑞华 贾弘褆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 :克隆转录增强因子 1(transcriptionenhancerfactor 1,TEF 1)相关基因 (relatedTEF 1,RTEF 1) ,检测鸡发育过程RTEF 1基因的表达及组织分布。方法 :从 13d鸡胚骨骼肌mRNAs经RT PCR方法扩增RTEF 1的编码序列 (cDNA) ,将其克隆到 p... 目的 :克隆转录增强因子 1(transcriptionenhancerfactor 1,TEF 1)相关基因 (relatedTEF 1,RTEF 1) ,检测鸡发育过程RTEF 1基因的表达及组织分布。方法 :从 13d鸡胚骨骼肌mRNAs经RT PCR方法扩增RTEF 1的编码序列 (cDNA) ,将其克隆到 pGEM和 pUC载体并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采用RT PCR技术检测鸡胚发育第9天至雏鸡孵出后 6周的骨骼肌组织中RTEF 1基因的表达 ,并测试其在 13d鸡胚和出生后 1d雏鸡的骨骼肌、心肌、脑、肝和胗等 5种组织中的存在。结果 :克隆序列分析结合GenBank检索表明 ,所克隆的cDNA片段 ( 90 0bp)与cTEF 1A序列仅相差两个碱基。应用RT PCR技术在鸡胚发育 9d至出生后 6周雏鸡的骨骼肌组织均检出了RTEF 1基因的表达 ;13d鸡胚和出生后 1d雏鸡的骨骼肌、心肌、脑、肝和胗等 5种组织中均有TEF 1相关基因的转录。结论 :克隆的cDNA片段属多种组织普遍存在的cTEF 1A。与先前检测的M CAT结合因子发生规律 (在两周前表达 )不同 ,cTEF 1A在鸡胚发育的第 9天至出生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AT结合因子 转录增强因子-1 基因表达 克隆分子 鸡胚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f-1基因在棕色和白色羊驼皮肤差异表达 被引量:9
9
作者 杨磊 王海东 +3 位作者 王祎 于秀菊 董彦君 董常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61-1066,共6页
本实验旨在研究淋巴增强因子-1(Lef-1)在不同毛色羊驼皮肤中的表达和定位,探索其与毛色间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白色和棕色羊驼皮肤中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和定位.定量实时荧光PCR结果显示,... 本实验旨在研究淋巴增强因子-1(Lef-1)在不同毛色羊驼皮肤中的表达和定位,探索其与毛色间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白色和棕色羊驼皮肤中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和定位.定量实时荧光PCR结果显示,Lef-1在棕色羊驼皮肤组织相对基因表达量是3.372 7±0.198 9,在白色羊驼皮肤组织是1.000 3±0.022 7;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在羊驼皮肤组织总蛋白中存在分子量约44 kD与兔抗Lef-1多克隆抗体发生免疫阳性反应的蛋白条带,棕色羊驼平均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羊驼;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棕色羊驼皮肤组织中多表达在毛球部,表皮也有分布,在白色羊驼皮肤组织中多表达在表皮,在棕色和白色羊驼皮肤组织中外根鞘都有较强表达.结果显示,Lef-1在棕色和白色羊驼皮肤的定位和含量存在差异,提示Lef-1可能影响了羊驼被毛颜色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增强因子-1(lef-1) 羊驼 定量实时荧光PCR 蛋白质印迹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F-1及其受体CXCR4在急性白血病与淋巴瘤表达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曾东风 孔佩艳 +6 位作者 陈幸华 彭贤贵 魏立 常诚 刘林 刘红 王庆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74-277,共4页
为了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外周血基质细胞源因子-1(SDF-1)及其骨髓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CXCR4的表达 及其临床意义,对28例血液肿瘤患者及12例正常人的骨髓及外周血指标进行了检测,采取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 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 为了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外周血基质细胞源因子-1(SDF-1)及其骨髓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CXCR4的表达 及其临床意义,对28例血液肿瘤患者及12例正常人的骨髓及外周血指标进行了检测,采取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 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SDF-1表达。结果显示:28例血液肿瘤患者外周血SDF-1和 骨髓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SDF-1和CXCR4两因子之间的表达有相关性(r= 0.831,P<0.01)。部分存在明显的髓外转移和多个淋巴结浸润的血液肿瘤患者CXCR4的表达较高。不同类型 的血液肿瘤之间CXCR4的表达可能存在差异(P<0.01)。结论:骨髓细胞与外周血清CXCR4和SDF-1的高表达 可能作为一种特异性的血液肿瘤标志,CXCR4的高表达可能与血液肿瘤的浸润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CXCR4 急性白血病 淋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及对外周血胃肠激素、T淋巴细胞亚群、IL-8、IL-32、MCP-1的影响 被引量:24
11
作者 严红梅 代琳 +5 位作者 许丹 余首德 黄超群 许话 常城 刘惠武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6-159,共4页
目的探讨加味黄芪建中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GAS)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5月收治的19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使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试验组和... 目的探讨加味黄芪建中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GAS)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5月收治的19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使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5例,对照组接受艾司奥美拉唑治疗,试验组接受加味黄芪建中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外周血胃肠激素、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8、IL-32、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以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胃动力素(motilin,MTL)、CD_(3)^(+)、CD_(4)^(+)、CD_(4)^(+)/CD_(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慢性浅表性胃炎、P物质(SP)、CD_(8)^(+)、IL-8、IL-32、MCP-1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黄芪建中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具有确切的疗效,可有效调节胃肠激素的分泌,改善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建中汤 艾司奥美拉唑 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 T淋巴细胞亚群 趋化因子-1 中医证候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创伤患者早期血清调节性T淋巴细胞及Th1/Th2细胞因子变化与创伤后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莲英 刘凤娟 +2 位作者 丁密 张彬彬 王啸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967-1971,共5页
目的探讨胸部创伤患者早期血清调节性T淋巴细胞及辅助型T细胞1/辅助型T细胞2(Th1/Th2)细胞因子变化与创伤后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160例胸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详细记录患者基本信息,记录入院... 目的探讨胸部创伤患者早期血清调节性T淋巴细胞及辅助型T细胞1/辅助型T细胞2(Th1/Th2)细胞因子变化与创伤后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160例胸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详细记录患者基本信息,记录入院后24 h内白细胞(WBC)、降钙素原(PCT)、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数量及Th1相关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Th2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分析影响胸部创伤后感染发生的因素。结果(1)160例胸部创伤患者有46例并发感染,占28.75%;有114例未并发感染,占71.25%。(2)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年龄、机械通气时间、合并脑损伤、ISS评分、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感染组PCT、WBC、IFN-γ/IL-4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CD4+/CD25+低于非感染组(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时间、合并脑损伤、ISS评分、APACHE-Ⅱ评分、PCT、IFN-γ/IL-4,CD4+/CD25+是胸部创伤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胸部创伤后早期机体免疫功能紊乱,高龄、脑损伤、ISS评分高、APACHE-Ⅱ评分高、IFN-γ/IL-4升高及CD4+/CD25+降低等多种因素可增加患者创伤后感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创伤 调节性T淋巴细胞 TH1/TH2细胞因子 创伤后感染 γ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brutinib逆转SDF-1α/CXCR4介导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耐药机制 被引量:5
13
作者 胡媛媛 陶善东 +3 位作者 马晶晶 周立涛 陈月 于亮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54-760,共7页
目的:探讨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UP-B15中Ibrutinib对SDF-1α/CXCR4轴介导的耐药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表面CXCR4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XCR4、ERK、Bcl-xL表达水平,qPCR检测CXCR4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Ibr... 目的:探讨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UP-B15中Ibrutinib对SDF-1α/CXCR4轴介导的耐药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表面CXCR4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XCR4、ERK、Bcl-xL表达水平,qPCR检测CXCR4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Ibrutinib增强化疗药物阿霉素诱导SUP-B15的凋亡(17.100%±4.3%vs28.133%±3.16%);Ibrutinib抑制SDF-1α诱导的CXCR4磷酸化,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r_(24h)=-0.99659,r_(48h)=-0.99764,r=-0.99980);Ibrutinib抑制CXCR4下游信号分子ERK、BCL-xL的表达与活性。结论:Ibrutinib增强SUP-B5细胞株对化疗药物阿霉素的敏感性,逆转SDF-1α/CXCR4轴介导的耐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CXCR4/ERK/BCL-xL信号通路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Ibrutinib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CXCR4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基因373位点及1688位点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卓颖 韩冬 +5 位作者 江杰 陈志衡 陈佳 田朗 黄利华 杨作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85-288,共4页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PECAM-1)基因373C/G及1688A/G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川崎病(KD)发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L)之间的关联。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44例...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PECAM-1)基因373C/G及1688A/G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川崎病(KD)发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L)之间的关联。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44例川崎病患儿(川崎病组)和59例正常对照组儿童PECAM-1基因373C/G及1688A/G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结果:①川崎病组PECAM-1基因373 C/G的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P>0.05),CC、GG、CG基因型分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P<0.05),川崎病组中并CAL者与无CAL者基因型分布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5.19、1.004,P均>0.05);②川崎病组PECAM-1基因1688 A/G的等位基因频率及AA、GG、AG基因型分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0.24,P均>0.05),川崎病组中并CAL者与无CAL者基因型分布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376、0.0004,P均>0.05)。结论:PECAM-1基因373C/G在川崎病中基因型构成存在差异,但与CAL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PECAM-1基因1688A/G与川崎病及其CAL的发生均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基因 基因多态性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被引量:5
15
作者 左顺庆 王建军 郭家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和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IF-1α和VEGF-C在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48例肺癌组织中HIF-1α和VEGF-C的阳...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和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IF-1α和VEGF-C在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48例肺癌组织中HIF-1α和VEGF-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8%(34/48)和68.8%(33/48),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12.5%和16.7%,P<0.05)。HIF-1α和VEGF-C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和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无关。HIF-1α与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HIF-1α和VEGF-C蛋白在肺癌中具有高表达,二者可能参与了肺癌的发生,在肺癌的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免疫组织化学 淋巴转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缺氧诱导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氨酸对胰腺癌介入治疗患者血清sTNFR-1与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光兰 汪望月 +2 位作者 刘晓芬 朱美萍 黎红光 《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3期310-312,共3页
目的探讨精氨酸增强的胃肠外营养对胰腺癌患者介入治疗术后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sTNFR-1)和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酶联免疫法(ELISA)和核仁形成区相关蛋白银染技术测定50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 目的探讨精氨酸增强的胃肠外营养对胰腺癌患者介入治疗术后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sTNFR-1)和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酶联免疫法(ELISA)和核仁形成区相关蛋白银染技术测定50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胰腺癌组)行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前后血清sTNFR-1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改变,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胰腺癌组介入治疗前sTNFR-1增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行化疗栓塞术后,患者血清sTNFR-1降低,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增高,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应用精氨酸治疗组较未用组血清sTNFR-1下降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检测胰腺癌患者血清sTNFR-1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水平,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免疫状况,介入治疗辅以合理的免疫营养素能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 胰腺癌 介入治疗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 T淋巴细胞 RDNA转录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3通过TGF-β1/ERK信号通路调控原位荷瘤人肺癌裸鼠的淋巴管生成的机制 被引量:6
17
作者 陶涛 汪国文 +1 位作者 李其才 黎传奎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4-40,共7页
目的 探究人参皂苷Rg3(GS-Rg3)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调控原位荷瘤人肺癌裸鼠淋巴管生成的机制。方法 60只裸鼠随机分为3组,即模型组、GS-Rg3组和ERK抑制剂(SCH772984)组。GS-Rg3组和SCH77298... 目的 探究人参皂苷Rg3(GS-Rg3)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调控原位荷瘤人肺癌裸鼠淋巴管生成的机制。方法 60只裸鼠随机分为3组,即模型组、GS-Rg3组和ERK抑制剂(SCH772984)组。GS-Rg3组和SCH772984组建立人肺癌裸鼠原位移植模型,GS-Rg3组小鼠使用GSRg3灌胃,SCH772984组小鼠腹腔注射ERK抑制剂SCH772984。观察各组小鼠建模和淋巴转移情况。并分析各组肿瘤组织中淋巴管生成情况、TGF-β1/ERK信号通路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病理学检查证实肺癌以及肺癌淋巴转移。GS-Rg3组和SCH772984组小鼠出现淋巴转移的比例、肿瘤体积和肿瘤质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GS-Rg3组和SCH772984组无显著差异。使用podoplanin蛋白标记淋巴管,GS-Rg3组和SCH772984组podoplanin蛋白表达水平和淋巴管相对密度显著低于模型组,GS-Rg3组和SCH772984组无显著差异。GS-Rg3和SCH772984可以显著抑制TGF-β1/ERK通路的激活。GS-Rg3组和SCH772984组的VEGF-C、VEGF-3表达水平较模型组低,GS-Rg3组和SCH772984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GS-Rg3可以通过下调TGF-β1/ERK信号通路的转导水平抑制VEGF-C、VEGF-3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淋巴管的生成降低肺癌的淋巴转移率,其作用水平与SCH772984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人参皂苷RG3 转化生长因子-β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淋巴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裸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上调淋巴细胞HO-1表达对CD4^+CD25^+Treg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瑞 张磊 +3 位作者 宋少华 邹游 倪之嘉 郭闻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34-737,共4页
目的观察血红素加氧酶-1(HO-1)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向CD4+CD25+Treg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为3组,分别经PBS、HO-1诱导剂钴原卟啉(Copp,50μmol/L)、HO-1抑制剂锌原卟啉(Znpp,50μmol/L)处理12h,采用实时荧光定... 目的观察血红素加氧酶-1(HO-1)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向CD4+CD25+Treg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为3组,分别经PBS、HO-1诱导剂钴原卟啉(Copp,50μmol/L)、HO-1抑制剂锌原卟啉(Znpp,50μmol/L)处理12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HO-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Th1、Th2类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与PBS处理组比较,Copp处理组HO-1 mRNA和蛋白水平均升高,诱导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向CD4+CD25+Treg细胞分化的比例增加,Th1类促炎细胞因子表达降低,Th2类抑炎细胞因子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npp组则与之相反。结论 HO-1可促进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向CD4+CD25+Treg细胞分化,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h1/Th2类细胞因子平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素加氧酶-1 T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Tiam1基因表达促进EC9706细胞侵袭、转移和增强对5-FU化疗敏感性
19
作者 张松 刘兴安 +2 位作者 单国用 王磊 侯继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抑制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ducing factor 1,Tiam1)基因表达对食管癌EC9706细胞侵袭、转移及对5-FU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靶向Tiam1的3对siRNA转染食管癌EC9706细胞,转染48 h后采用... 目的探讨抑制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 lymphoma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ducing factor 1,Tiam1)基因表达对食管癌EC9706细胞侵袭、转移及对5-FU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靶向Tiam1的3对siRNA转染食管癌EC9706细胞,转染48 h后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Tiam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Boyden chamber侵袭小室和划痕实验检测EC9706细胞体外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Tiam1 siRNA与不同浓度5-FU同时作用于EC9706细胞,CCK-8实验检测对EC9706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TUNEL法检测对EC9706细胞凋亡能力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转染靶向Tiam1基因的siRNA2和siRNA3能有效抑制EC9706细胞Ti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oyden chamber侵袭小室和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转染Tiam1 siRNA3 48 h后的EC9706细胞侵袭转移能力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m1 siRNA3与不同浓度5-FU联合作用均能抑制细胞增殖,与单独5-FU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m1 siRNA3与10μg/mL 5-FU联合作用能显著抑制EC9706细胞的凋亡能力与10μg/mL 5-FU单独作用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Tiam1基因表达能有效抑制食管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且能提高EC9706细胞对5-FU的化疗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 5-氟尿嘧啶 肿瘤侵袭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沉默逆转卵巢癌细胞SKOV3/DDP耐药性的机制
20
作者 薛惠荣 王丽萍 +1 位作者 耿嘉男 崔满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03-1107,1311,共6页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沉默后人卵巢癌细胞顺铂耐药株SKOV3/DDP的HIF-1α、多药耐药基因1(MDR1)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mRNA及蛋白产物的表达,探讨HIF-1α逆转SKOV3/DDP耐药性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卵巢癌细胞...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沉默后人卵巢癌细胞顺铂耐药株SKOV3/DDP的HIF-1α、多药耐药基因1(MDR1)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mRNA及蛋白产物的表达,探讨HIF-1α逆转SKOV3/DDP耐药性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卵巢癌细胞株SKOV3(敏感组)及其顺铂耐药株SKOV3/DDP(耐药组),部分耐药株转染HIF-1α干扰质粒pshRNA-HIF(转染组)及对照质粒pshRNA-Control(对照组)。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HIF-1α、MDR1和Bcl-2 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HIF-1α、P-gp(MDR1基因编码蛋白)和Bcl-2蛋白的表达量。结果:RT-PCR检测,敏感组和转染组HIF-1α、MDR1和Bcl-2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耐药组(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敏感组和转染组HIF-1α、MDR1和Bcl-2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耐药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敏感组和转染组HIF-1α、MDR1和Bcl-2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耐药组(P<0.05);MDR1、Bcl-2mRNA及蛋白在敏感组与转染组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表达与MDR1、Bcl-2mRNA表达量均呈正相关关系(r=0.908,P=0;r=0.916,P=0);HIF-1α表达与P-gp、Bcl-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773,P=0.003;r=0.862,P=0)。结论:HIF-1α沉默逆转人卵巢癌细胞顺铂耐药株SOV3/DDP耐药性可能与MDR1和Bcl-2表达降低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缺氧诱导因子- 多药耐药 B细胞淋巴 白血病一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