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LA-4和PD-L1在肺淋巴上皮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肿瘤微环境中淋巴细胞浸润的分布情况
1
作者 黄金丽 贝睿思 +4 位作者 陈玉娇 李志梦 黄贵滢 魏亚敏 郑锦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31-738,共8页
目的探讨CTLA-4和PD-L1在肺淋巴上皮癌(pulmonary 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PLE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50例PLEC,另选取癌旁肺组织23例。采用免... 目的探讨CTLA-4和PD-L1在肺淋巴上皮癌(pulmonary 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PLE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50例PLEC,另选取癌旁肺组织23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TLA-4、PD-L1在PLEC和癌旁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肿瘤微环境中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情况。分析CTLA-4、PD-L1及肿瘤微环境中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的分布特征与PLE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CTLA-4在PLEC中的阳性率高于癌旁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L1在PLEC TNM各分期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表达与PLEC TNM分期呈正相关(r=0.31,P=0.03);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主要浸润于肿瘤间质中且CD4^(+)T淋巴细胞浸润密度高于CD8^(+)T淋巴细胞浸润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癌巢中,CD8^(+)T淋巴细胞的浸润密度明显高于CD4^(+)T淋巴细胞的浸润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L1、CTLA-4在PLEC中阳性率较高,提示PD-L1、CTLA-4是PLEC潜在的免疫治疗靶点;肿瘤微环境中的淋巴细胞主要浸润于间质,且CD4^(+)T淋巴细胞浸润密度高于CD8^(+)T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上皮癌 PD-L1 CTLA-4 肿瘤微环境 免疫检查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例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2
作者 方译萱 王安哲 +2 位作者 沈璐敏 袁潇 孔煜 《中国肺癌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40-848,共9页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癌(primary pulmonary 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PPLEC)是一种罕见的肺部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占所有肺恶性肿瘤的0.7%。目前,PPLEC被归类为鳞状细胞癌的特殊亚群。本研究旨在探讨PPLEC的两种亚型在临床病...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癌(primary pulmonary 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PPLEC)是一种罕见的肺部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占所有肺恶性肿瘤的0.7%。目前,PPLEC被归类为鳞状细胞癌的特殊亚群。本研究旨在探讨PPLEC的两种亚型在临床病理学上的特征,以提升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3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学证实为PPLEC的14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影像学及预后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PPLEC总计14例,其中Regaud型5例,年龄33-73岁,男性2例,女性3例;Schmincke型9例,年龄36-79岁,男性4例,女性5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影或结节影,Reagud型以周围型肿块为主,Schmincke型以中央型为主。病理学示肿瘤细胞呈合胞体样生长,伴随淋巴细胞浸润及间质纤维化,Regaud型边界清晰合并肉芽肿性炎性病变,Schmincke型肿瘤边界模糊。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CK、CK5/6、P40、P63阳性,Regaud型Ki-67增殖指数低于Schmincke型;其中8例接受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检测均呈阳性;EB病毒编码的小RNA(Epstein-Barr virus-encoded 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均阳性;在所有病例中,6例接受手术治疗,8例实施综合治疗,截至随访结束14例患者均存活。结论PPLEC是一种罕见的肺恶性肿瘤,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相关。该疾病可分为Regaud型和Schmincke型,二者在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上具有独特差异。在治疗方面,早期以手术治疗为主,中晚期则采取综合治疗,整体预后较好。对于PD-L1高表达的中晚期患者,免疫治疗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癌 亚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淋巴上皮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瑚 黄建平 杨映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68-870,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腺淋巴上皮癌(thymic 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TL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4例TLEC临床资料,行HE、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细胞排列成相互吻合的巢团状或条索状,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 目的探讨胸腺淋巴上皮癌(thymic 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TL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4例TLEC临床资料,行HE、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细胞排列成相互吻合的巢团状或条索状,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嗜双色性或嗜伊红,细胞核呈空泡状,可见1~3个明显的核仁,核分裂象易见,间质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4/4)、CK5/6(4/4)、p63(4/4)、CD5(1/4)、CD117(2/4)阳性,Syn、CgA阴性,背景淋巴细胞CD3、CD20阳性,TdT阴性。2例PD-L1强阳性,1例弱阳性,1例阴性。原位杂交检测EBER(2/4)阳性。结论TLEC属于罕见的胸腺恶性肿瘤,患者预后不良,诊断依赖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及EBER原位杂交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肿瘤 淋巴上皮癌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胃淋巴上皮癌1例
4
作者 潘敏鸿 印洪林 +4 位作者 张正祥 章如松 周航波 陆珍凤 周晓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1-382,共2页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上皮癌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蝶鞍区淋巴上皮癌1例
5
作者 张斐斐 高雪梅 +3 位作者 程敬亮 赵瑞琛 黄梦娜 李晓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12-1912,共1页
患者男,60岁,因“头痛半年余,双眼视力下降半月余”就诊。查体:左眼视野颞侧略缺损,左耳听力减退。实验室检查:泌乳素升高。脑CT检查示蝶鞍区软组织肿块(图1A),窦壁及鞍结节骨质破坏,鞍窝结构不清,蝶骨及枕骨斜坡骨质破坏,左侧颈部淋巴... 患者男,60岁,因“头痛半年余,双眼视力下降半月余”就诊。查体:左眼视野颞侧略缺损,左耳听力减退。实验室检查:泌乳素升高。脑CT检查示蝶鞍区软组织肿块(图1A),窦壁及鞍结节骨质破坏,鞍窝结构不清,蝶骨及枕骨斜坡骨质破坏,左侧颈部淋巴结增大;考虑鼻咽癌侵犯蝶窦。MRI平扫示蝶鞍区团块状占位性病变,大小约35 mm×36 mm×45 mm,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上病变弥散受限呈高信号(图1B^C),蝶窦及斜坡受侵,局部骨质结构消失;考虑颅内恶性淋巴瘤。行蝶鞍区占位切除术,术中蝶窦腔内可见灰红色肿瘤组织,质韧,大小约40 mm×30 mm×30 mm,边界欠清,血供丰富,内含大量条索状血管结构。镜下见肿瘤细胞呈片状分布,胞质淡染嗜酸,细胞核空泡状,核仁明显,肿瘤间质富含淋巴细胞(图2)。免疫组织化学:AE1/AE3(+),p40(+),CK5/6(+),Syn(部分弱+),Ki-67(40%+),CK7(-),CK20(-),CD3(-),CD20(-),GFAP(-),Oligo-2(-),S-100(-),EMA(-),CD34(-),PAX-5(-),CD117(-)。EBER原位杂交:阳性。综合诊断:蝶鞍区淋巴上皮癌(1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L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上皮癌 蝶鞍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泪腺淋巴上皮癌MRI表现1例
6
作者 殷成 周涛 +3 位作者 马雯雯 管玥 王燕鸣 王锡臻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16-1116,共1页
患者女,61岁,发现左侧上眼睑偏外侧肿物1个月,无眼红、眼痛、畏光及流泪等;既往体健。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8,左眼1.0;双侧眼压均为23 mmHg;左侧上眼睑偏外侧触及约2 cm×1 cm质硬肿物,边界不清,活动度差,无压痛... 患者女,61岁,发现左侧上眼睑偏外侧肿物1个月,无眼红、眼痛、畏光及流泪等;既往体健。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8,左眼1.0;双侧眼压均为23 mmHg;左侧上眼睑偏外侧触及约2 cm×1 cm质硬肿物,边界不清,活动度差,无压痛,周围皮肤轻度肿胀;双眼位正,左眼向外上方转动受限,双眼余各向转动基本到位。眼眶MRI:左侧泪腺见2.6 cm×0.8 cm类椭圆形肿块,边界清;呈T1WI等信号(图1A)、脂肪抑制T2WI呈稍高信号(图1B);动态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边界清(图1C),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 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呈速升平台型;诊断:左侧泪腺肿瘤,考虑混合瘤可能性大。于全麻下行左侧眼眶内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肿瘤呈灰白、灰红色,体积2.0 cm×1.5 cm×0.6 cm,剖面呈灰白、灰黄色,质中;光镜下肿瘤细胞呈岛状、条片状分布于丰富的淋巴细胞间质内,可见少许泪腺组织(图1D);免疫组织化学:P63(部分+),CK5/6(+),Syn(-),S-100(-),HMB45(-),MelanA(-),SOX10(-),Ki-67(15%+)。病理诊断:(左侧泪腺)淋巴上皮癌(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L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腺 淋巴上皮癌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原发性纵隔淋巴上皮癌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一真 陈莲 +2 位作者 方园 储婧 黎绍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71-873,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纵隔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对2例儿童原发性纵隔淋巴上皮癌活检标本进行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儿发病年龄7、13岁,临床...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纵隔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对2例儿童原发性纵隔淋巴上皮癌活检标本进行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儿发病年龄7、13岁,临床表现为咳嗽、胸闷等非特异性症状。镜检:淋巴细胞和纤维间质背景中可见巢团状、条索状或散在分布的上皮样瘤细胞,胞核空泡状、异型,核仁明显。免疫表型:CK及p63均呈阳性。2例EBER原位杂交检测均阳性。2例均行化疗,1例同时行放疗,随访6~19个月,均存活。结论原发于纵隔的淋巴上皮癌组织学形态为淋巴细胞和纤维间质背景中可见上皮样瘤细胞,表达CK及p63,与EB病毒感染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原发性纵隔淋巴上皮癌 EB病毒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癌41例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8
作者 马善宝 郑巧灵 +3 位作者 延永琴 齐兴峰 刘庆宏 曲利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69-1474,共6页
目的探讨肺淋巴上皮癌(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L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PD-1/PD-L1在肺LE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41例肺LEC进行检测;回顾性分析41例肺L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随访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1例肺... 目的探讨肺淋巴上皮癌(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L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PD-1/PD-L1在肺LE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41例肺LEC进行检测;回顾性分析41例肺L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随访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1例肺LEC中,男性22例,女性19例,发病年龄27~77岁,中位年龄54岁,4例有吸烟史。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及胸闷,或体检发现肺部结节。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CK5/6(41/41)、p40(41/41)、p63(41/41)、PD-L1(37/41),其中16例(16/41)肿瘤细胞PD-L1呈高表达;17例(17/41)肿瘤间质淋巴细胞表达PD-1。PD-L1和PD-1表达与LEC患者年龄、性别、吸烟状况、肿瘤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均无相关性(P>0.05)。11例行基因检测,均未发现RET、ROS1、EGFR、HER-2、PIK3CA、BRAF、KRAS和ALK基因突变。41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术,术后随访6~54个月,均存活,其中3例分别出现胸腔、肝和骨部位转移。结论肺LE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常见于非吸烟的年轻患者,大多数患者缺乏ALK和EGFR等常见基因突变,肿瘤细胞及间质淋巴细胞PD-L1、PD-1阳性率高,表明LEC的发生发展可能与PD-L1、PD-1表达有关,可为临床开展免疫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淋巴上皮癌 PD-L1 PD-1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淋巴上皮癌伴肺转移1例
9
作者 刘有 张晓欢 李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8-119,共2页
患者男性,20岁。2013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耳垂肿胀,后逐渐长大伴触痛,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淋巴结炎”,消炎治疗无改善,遂于我院就诊,头颈部MRI示:左侧腮腺明显肿大,内见不规则稍长T2、T1信号,大小3.7 cm×3.2 cm,边界尚清,DWI... 患者男性,20岁。2013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耳垂肿胀,后逐渐长大伴触痛,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淋巴结炎”,消炎治疗无改善,遂于我院就诊,头颈部MRI示:左侧腮腺明显肿大,内见不规则稍长T2、T1信号,大小3.7 cm×3.2 cm,边界尚清,DWI呈高信号,增强后轻度强化,病变向邻近咽旁间隙生长,考虑肿瘤性病变。右侧腮腺、鼻咽及双侧隐窝均未见异常;双侧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淋巴上皮癌 转移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耳原发淋巴上皮瘤样癌7例临床病理分析
10
作者 邬慧倩 王声燕 +1 位作者 倪亨吏 李建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8-241,共4页
目的探讨中耳原发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7例中耳原发LELC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K、CK5/6、p63、p40、CK7、CK8/18、INI-1、BRG1、CD... 目的探讨中耳原发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7例中耳原发LELC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K、CK5/6、p63、p40、CK7、CK8/18、INI-1、BRG1、CD3、CD20的表达,并行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果7例中耳原发LELC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26~66岁。镜下见肿瘤细胞形态相似,瘤细胞呈片巢状或散在分布,周围伴有不同程度的淋巴样间质。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弥漫表达CK、CK5/6、p63、p40、INI-1、BRG1,间质反应性淋巴细胞表达CD3、CD20。EBER原位杂交检测均阳性。7例术后随访22~67个月,1例死于胃转移,6例健在。结论中耳原发LELC是罕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与EBV关联密切,整体预后较好,治疗方式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可辅助放疗或放、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耳肿瘤 淋巴上皮瘤样 中耳炎 EB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stein-Barr病毒相关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癌3例并文献复习
11
作者 彭璐珊 彭先楚 +1 位作者 段赛丽 张哲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9-329,共11页
肝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未分化的恶性上皮细胞及明显的淋巴浸润。肝LELC主要包括淋巴上皮瘤样肝细胞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hepatocellularcarcinoma,LEL-HCC)... 肝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肿瘤,其特点是未分化的恶性上皮细胞及明显的淋巴浸润。肝LELC主要包括淋巴上皮瘤样肝细胞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hepatocellularcarcinoma,LEL-HCC)和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癌(lymphoepithelioma-like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LEL-CC)。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被认为是LELC癌变的重要因素。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自2005年以来共收治3例EBV相关LEL-CC患者,CT均提示肝脏肿块,经手术切除后,3例患者EBV编码的RNA(EBV-encoded RNA,EBER)和CK19表达均为阳性,病理学证实为EBV相关的LEL-CC。2例患者术后预后良好,1例患者术后接受相关免疫治疗及化学治疗。结合现有文献分析,笔者认为可将肝LELC纳入肝肿瘤的分类,这将为肝LELC的精准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上皮瘤样 淋巴上皮瘤样肝内胆管 肝细胞 EB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胸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12
作者 苗丹童 徐亚如 +1 位作者 尤琴琴 盛会雪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1-506,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胸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胸腺LELC患儿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资料,4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3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4例均为男性,年龄8岁8个月~13岁3... 目的:探讨儿童胸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胸腺LELC患儿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资料,4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3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4例均为男性,年龄8岁8个月~13岁3个月。3例以胸痛为首发症状,1例以双膝关节炎为首发症状。4例均合并EB病毒感染。CT检查显示4例为前纵隔肿块,均合并囊变坏死区,增强后实性部分呈轻-中度强化。3例周围见瘤周增粗血管影。MRI检查示3例肿块实性部分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其中2例瘤体内见多结节影,增强后呈“葡萄串”样改变。3例侵犯邻近大血管。3例患者存在远处转移,其中1例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结论:儿童胸腺LELC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认识这些特征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胸腺 淋巴上皮瘤样 影像诊断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唾腺淋巴上皮样癌与EBV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谢海龙 周敏 +4 位作者 周晓军 孟奎 石群立 龙秀荣 马恒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526-529,共4页
目的 探讨唾腺淋巴上皮样癌与EB病毒的关系及病理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PCR法检测唾腺淋巴上皮样癌组织中EB病毒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B病毒潜伏膜蛋白 1 (latentmembraneprotein 1 )的蛋白表达。结果 PCR检测EBV/IR3区域DNA阳性率为 81 ... 目的 探讨唾腺淋巴上皮样癌与EB病毒的关系及病理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PCR法检测唾腺淋巴上皮样癌组织中EB病毒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B病毒潜伏膜蛋白 1 (latentmembraneprotein 1 )的蛋白表达。结果 PCR检测EBV/IR3区域DNA阳性率为 81 8% (9/ 1 1 ) ,免疫组化检测EB病毒LMP 1阳性表达率 5 4 5 % (6 / 1 1 ) ;EB病毒和LMP 1蛋白表达同时检出率为 4 5 % (5 / 1 1 )。结论 唾腺淋巴上皮样癌的发生、发展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PCR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的EB病毒具有操作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腺淋巴上皮 EBV 相关性 病理诊断 形态学 病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淋巴上皮瘤样癌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英文) 被引量:9
14
作者 宗永生 刘克拉 +4 位作者 饶慧兰 李智 林汉良 陈国雄 吴文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5期377-381,共5页
目的:研究EpsteinBarr 病毒(EBV)与腮腺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carcinoma,LELC)的关系,并检测瘤细胞内EBV 基因编码产物。方法:作者收集了中山医科大学... 目的:研究EpsteinBarr 病毒(EBV)与腮腺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carcinoma,LELC)的关系,并检测瘤细胞内EBV 基因编码产物。方法:作者收集了中山医科大学所属病理科1986 年1 月至1995 年12 月间32 例腮腺LELCs.。32 例LELC石蜡包埋标本再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核酸杂交法检测瘤细胞内EBV 基因表达产物。结果:(1) 在125例腮腺癌中有32 例淋巴上皮瘤样癌,占总病例的25-6% (32/125) 。(2)所有32 例腮腺LELC组织中均有数量不等的EBNA1 和EBERs 阳性瘤细胞。(3)27 例LELC 组织中部分瘤细胞表达LMP1 。(4) 所有标本中均未见ZEBRA 阳性细胞。(5)32例腮腺LELC组织中EAD、VCA和M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9 %(23/32) 、68-8 %(22/32) 和12-5% (4/32) 。结论:(1) 在鼻咽癌高发的广州地区,腮腺LELC的发病率也较高。(2)腮腺LELC 组织中均有EB病毒感染。(3)EB病毒在腮腺LELC的感染主要为潜伏Ⅱ型,即表达EBNA1 、EB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上皮瘤样 腮腺肿瘤 E-B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乳腺淋巴上皮瘤样癌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磊 印洪林 +2 位作者 陆珍凤 余波 周晓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41-744,共4页
目的观察乳腺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的临床病理变化和免疫组化特征,以提高人们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对2例原发于乳腺的LELC的临床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观察,结合免疫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 ... 目的观察乳腺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的临床病理变化和免疫组化特征,以提高人们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对2例原发于乳腺的LELC的临床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观察,结合免疫表型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均为中年女性,临床均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肿瘤呈多结节状或弥漫状生长,肿瘤细胞呈卵圆形或多边形,核空泡状,核仁明显,核膜厚,间质有大量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CK7、CK8/18和E-cadherin,缺乏表达ER、PR和c-erbB-2,原位分子杂交检查示EBV阴性,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约30%。结论发生于乳腺的LELC极其少见,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与普通乳腺浸润性癌类似,病理诊断时需与乳腺发生的髓样癌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进行鉴别。患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淋巴上皮瘤样 病理学 临床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影像学表现:附10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4
16
作者 龚岩 陈卫国 +2 位作者 叶华秀 郑彤 张玲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01-1403,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10例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临床病理、X线胸片及CT扫描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5例,咳血丝痰2例,胸闷3例,胸痛3例,发热2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10例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临床病理、X线胸片及CT扫描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5例,咳血丝痰2例,胸闷3例,胸痛3例,发热2例,3例为体检发现,无明显症状。本组病例影像上主要表现为周围型肿块或结节,直径在2.3~12.4 cm。有浅分叶者7例,有毛刺征者3例,胸膜凹陷者3例。5例行CT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到中度,3例强化不均匀。结论肺淋巴上皮瘤样癌影像学有一定特征性,但X线与CT表现仅能提示诊断,术前确诊需经支气管内窥镜活检或经皮肺穿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淋巴上皮瘤样 X线平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淋巴上皮瘤样癌27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瑚 蒋逸婷 +4 位作者 陈永钦 连渊娥 冯昌银 黄建平 杨映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16-1018,共3页
目的探讨胃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胃LEL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原位杂交、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7例中女性4例,男性23例,年龄... 目的探讨胃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胃LEL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原位杂交、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7例中女性4例,男性23例,年龄35~70岁,中位年龄54岁。肿瘤位于近端胃19例,远端胃6例,残胃1例,远端胃和近端胃均发生1例。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成发育不良的腺腔,条索或单个散在,间质见大量淋巴细胞。免疫表型:27例肿瘤细胞CKpan、CKL阳性,间质淋巴细胞表达CD3或CD20,原位杂交检测EBER阳性。随访3~60个月,24例无瘤存活,1例3个月后复发,2例失访。结论LELC是少见的胃癌亚型,与EBV感染相关,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上皮瘤样 EB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颈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左敏 胡锦涛 +1 位作者 郭晓静 陈灼怀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83-986,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颈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形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8例子宫颈原发性LELC的临床病理资料,行HE染色、免疫组化标记及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8例子宫颈原发... 目的探讨子宫颈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形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8例子宫颈原发性LELC的临床病理资料,行HE染色、免疫组化标记及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8例子宫颈原发性LELC患者发病年龄29~67岁,平均年龄44岁,临床分期均为ⅠB,淋巴结均无转移。眼观:5例子宫颈肿物呈菜花状,1例呈息肉样,其余呈浸润性增厚。镜下见肿瘤由未分化的大细胞组成,散在或成片巢状、条索状分布。瘤细胞呈卵圆形或多角形,细胞核空泡状,核膜清楚,可见1个或数个突出的嗜酸性核仁,细胞界限不清,呈"合体样"分布。瘤细胞间被丰富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表型:CK阳性率100%,p63阳性率37.5%,p16阳性率62.5%,CK5/6阳性率75%,Ki-67增殖指数10%-30%,间质淋巴细胞以CD3和CD8阳性表达为主。原位杂交检测EBER阴性,1例间质淋巴细胞弱阳性。电话随访截止2013年6月,1例死亡,其余7例均存活。结论子宫颈原发性LELC罕见,其是一种具有独特组织学形态的恶性肿瘤,临床预后较好,明确诊断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上皮样癌的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被引量:6
19
作者 潘传敬 刘宽宇 +2 位作者 汪盛贤 陈志远 史晓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23-325,I032,共4页
目的:研究淋巴上皮样癌(LELC)的本质特征。方法: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Cytokeratin、EMA、CD3、CD45、CD20观察6例LELC癌细胞及浸润淋巴组织。结果:癌细胞含有张力微丝和桥粒样连接,Cytok... 目的:研究淋巴上皮样癌(LELC)的本质特征。方法:光镜、电镜和免疫组化Cytokeratin、EMA、CD3、CD45、CD20观察6例LELC癌细胞及浸润淋巴组织。结果:癌细胞含有张力微丝和桥粒样连接,Cytokeratin阳性。浸润的淋巴细胞以T细胞为主,能直接破坏癌细胞。结论:LELC是一种具有特殊组织学表现的低分化鳞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上皮 淋巴系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伴鼻咽鳞癌2例报道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洁 张容轩 朱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79-880,共2页
淋巴上皮瘤样癌(1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指发生于鼻咽部之外,且在组织病理学上与鼻咽部淋巴上皮瘤相似的肿瘤,多发于胃、肺、扁桃体、食管、涎腺、胸腺、子宫颈和皮肤等部位,临床首先要排除鼻咽部淋巴瘤样癌的病史... 淋巴上皮瘤样癌(1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指发生于鼻咽部之外,且在组织病理学上与鼻咽部淋巴上皮瘤相似的肿瘤,多发于胃、肺、扁桃体、食管、涎腺、胸腺、子宫颈和皮肤等部位,临床首先要排除鼻咽部淋巴瘤样癌的病史.其特征为肿瘤间质中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及其他炎性细胞,混杂于肿瘤细胞间而形成淋巴基质.肺LELC较为罕见,近10年来本院病理诊断为肺LELC的患者仅7例,其中2例伴鼻咽部鳞癌病史,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上皮瘤样 鼻咽部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