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马注射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抗体诱导神经元的退行性变及学习记忆障碍(英文) 被引量:12
1
作者 许玉霞 王洪权 +2 位作者 赵红 郭景春 朱粹青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08-918,共11页
探讨海马内注射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PP)抗体诱导细胞表面APP的铰链是否影响大鼠的水迷宫行为学以及是否诱导神经元的退行性改变,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成年雄性SD大鼠海马内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对照IgG和APP抗体.水迷宫行为学检测... 探讨海马内注射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PP)抗体诱导细胞表面APP的铰链是否影响大鼠的水迷宫行为学以及是否诱导神经元的退行性改变,并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成年雄性SD大鼠海马内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对照IgG和APP抗体.水迷宫行为学检测测试动物的学习和记忆能力.Cresyl Violet(CV)和Fluoro-Jade B染色观察神经元的退行性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AP-2和磷酸化paxillin及磷酸化tau蛋白在海马的异常表达和分布.海马内注射APP抗体可延长动物的寻台潜伏期,减少大鼠在平台所在象限的探索时间和穿梭次数.CV和Fluoro Jade-B染色结果显示,海马注射APP抗体可导致海马锥体细胞的死亡和退变.同时伴MAP2免疫染色的减少和磷酸化paxillin及磷酸化tau的免疫染色的增加.上述结果表明,海马内注射APP抗体可诱导学习和记忆功能障碍及神经元的退行性改变,其机制可能与MAP-2和磷酸化paxillin及磷酸化tau的异常表达分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 水迷宫 神经元退行性变 海马 PAXILLIN ta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泌型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被引量:7
2
作者 王珉琦 李文惠 孙安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17-626,共10页
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是体内广泛表达的跨膜蛋白质,已知APP经β-分泌酶切割产生的β-淀粉样蛋白(Aβ)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标志性病理分子之一,但对APP生理功能的认识比较有限。近年的研究却发现,AP... 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是体内广泛表达的跨膜蛋白质,已知APP经β-分泌酶切割产生的β-淀粉样蛋白(Aβ)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标志性病理分子之一,但对APP生理功能的认识比较有限。近年的研究却发现,APP经分泌酶切割的可溶性胞外片段sAPP对于兴奋性神经毒性、脑缺血、脑创伤等病理状况具有与β-淀粉样蛋白相反的神经保护作用。离体和在体研究证明,APP的α-分泌酶切割片段sAPPα可促进神经元的增殖、分化以及促进突触的发育,并改善突触传递和突触可塑性,进而提升学习与认知功能;APP基因缺失则造成不良后果。已报道的sAPPα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包括激活高电导钾通道,抑制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和NMDA受体通道介导的钙内流,调节神经细胞的离子稳态,平衡神经元和突触的兴奋性。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的研究鉴定出sAPP在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GABA_BR1a,sAPP通过与该受体结合调节突触传递,协同降低神经元的异常兴奋性。可以预见,深入研究与发掘sAPP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与替代方法,恢复退行性病变脑组织已经降低的sAPPα水平与下游效应分子功能,将可能为相关脑疾病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提供新思路或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 神经保护 突触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中BACE1相互作用蛋白筛选及功能分析
3
作者 刘聪聪 王亚琦 王培昌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04-1919,共16页
目的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裂解酶1(β-site APP cleaving enzyme 1,BACE1)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中淀粉样斑块形成的限速酶,其表达水平与活性在AD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BACE1的相互作用蛋白可以通过直接结合、间... 目的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裂解酶1(β-site APP cleaving enzyme 1,BACE1)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中淀粉样斑块形成的限速酶,其表达水平与活性在AD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BACE1的相互作用蛋白可以通过直接结合、间接结合、参与各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在BACE1的转录、翻译、修饰、胞内运输等各个环节对BACE1进行调节,从而参与AD的发生与疾病的进程。本研究拟筛选并验证BACE1的相互作用蛋白,为进一步深入阐明淀粉样斑块形成的机制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采用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与质谱联合应用的技术富集并鉴定AD模型小鼠海马组织中BACE1的相互作用蛋白,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与BACE1有潜在相互作用的蛋白质,采用Co-IP实验及免疫荧光共聚焦技术进行初步验证,并探究BACE1相互作用蛋白在AD细胞模型中蛋白质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本研究在AD组中共鉴定到与BACE1相互作用的差异表达蛋白614个。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显示,AD组BACE1相互作用蛋白主要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靶向高尔基体囊泡的转运、浦肯野细胞层发育等生物学过程;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显示,AD中BACE1相互作用蛋白主要参与了PI3K-Akt信号通路、mTOR信号通路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通路。通过构建BACE1相互作用蛋白网络,筛选了12个可信度较高的相互作用蛋白,其中NSF、NUMB、HSP90aa1、SNAP91为首次发现的BACE1相互作用蛋白。经进一步验证,发现NSF与BACE1存在相互作用,并且在AD细胞模型中NSF表达水平上调。结论BACE1相互作用蛋白参与多种AD相关生物途径及信号通路,NSF为新鉴定到的BACE1相互作用蛋白,与BACE1存在相互作用。NSF在AD细胞模型中表达水平上调,预测NSF与BACE1蛋白间相互作用参与调节AD疾病的进程,为疾病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靶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裂解酶1 免疫共沉淀 质谱法 神经退行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绞股蓝正丁醇提取物对快速老化小鼠Aβ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吴燕春 包传红 +2 位作者 阎莉 钟振国 颜其双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898-1902,共5页
目的探讨壮药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正丁醇提取物对快速老化SAMP8小鼠淀粉样蛋白(Aβ蛋白)的影响。方法 50只快速老化SAMP8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石杉碱甲组[0.15 mg/(kg·d)]和绞股蓝正丁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500、250... 目的探讨壮药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正丁醇提取物对快速老化SAMP8小鼠淀粉样蛋白(Aβ蛋白)的影响。方法 50只快速老化SAMP8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石杉碱甲组[0.15 mg/(kg·d)]和绞股蓝正丁醇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500、250、125 mg/(kg·d)],10只正常老化SAMR1小鼠为正常对照组。灌胃给药8周后,取小鼠血清和脑匀浆,以ELISA法检测其Aβ蛋白的水平,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pp基因和APP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绞股蓝正丁醇提取物给药组小鼠脑组织中的APP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血清和脑组织中的Aβ蛋白水平显著降低。结论绞股蓝正丁醇提取物可通过抑制APP蛋白的生成,使Aβ蛋白的表达减少,从而起到防治阿尔茨海默症(AD)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正丁醇提取物 快速老化小鼠 淀粉蛋白(APP蛋白) 淀粉蛋白(Aβ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离子与锌转运体6在APP/PS1转基因小鼠小脑内的分布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丽红 于丹 +3 位作者 王辛 郑玮 荣明 王占友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研究游离锌离子和锌转运体6(zinc transporter 6,ZnT6)在APP/PS1转基因小鼠小脑内的分布。方法应用浸入式金属自显影技术(AMG)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游离锌离子、ZnT6和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通过免疫荧... 目的研究游离锌离子和锌转运体6(zinc transporter 6,ZnT6)在APP/PS1转基因小鼠小脑内的分布。方法应用浸入式金属自显影技术(AMG)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游离锌离子、ZnT6和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ZnT6和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在老年斑内的定位,并分析锌离子、ZnT6与APP和Aβ分布的相关性。结果游离锌离子、ZnT6和APP免疫阳性反应产物均定位于老年斑内,老年斑主要分布于小脑分子层,浦肯野细胞层和颗粒层分布较少;ZnT6和Aβ荧光双标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两者共存于老年斑内。结论APP/PS1转基因小鼠小脑Aβ老年斑内有大量的ZnT6蛋白表达,并聚集着大量的锌离子,提示锌离子可能参与小脑Aβ老年斑的形成,而ZnT6在老年斑内锌离子的聚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离子 锌转运6(ZnT6) β淀粉蛋白(Aβ) 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PP) APP/PS1 转基因小鼠 小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PP-死亡受体6信号系统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轴突断裂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唐永萍 王凯 徐海伟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49-452,共4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amyloid-βpeptide,Aβ)和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TFs),并伴有局部神经元凋亡和轴突断裂。新近发现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myloid pro...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amyloid-βpeptide,Aβ)和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TFs),并伴有局部神经元凋亡和轴突断裂。新近发现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myloid procursor protein,APP)的水解产物氨基末端片段(N-APP)可与表达于神经元轴突上的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er-6,DR-6)结合,以caspase-6依赖的方式引起神经元轴突的变性、崩解,并最终导致神经元的凋亡。本文就N-APP与DR-6结合诱导神经元轴突断裂的分子机制及其在AD发生中的可能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死亡受-6 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 轴突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内酯B对胆固醇和apoE4共处理海马神经元APP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马轶文 范英昌 +2 位作者 姜希娟 郭茂娟 卢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5-347,共3页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对高胆固醇和apoE4共损伤海马神经元APP基因和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高胆固醇和apoE4共处理海马神经元,形成高胆固醇细胞损伤模型。采用实时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APP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测定APP蛋白水平。...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对高胆固醇和apoE4共损伤海马神经元APP基因和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高胆固醇和apoE4共处理海马神经元,形成高胆固醇细胞损伤模型。采用实时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APP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测定APP蛋白水平。结果高胆固醇可以上调APP mRNA的表达,提高APP蛋白水平;银杏内酯B下调APP mRNA和蛋白水平的基因表达。结论高胆固醇可以通过促进β-淀粉样蛋白形成,参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生、发展,银杏内酯B可以有效抑制β-淀粉样蛋白形成,为AD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胆固醇 载脂蛋白E4 银杏内酯B 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 Β-淀粉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锌离子在APP/PS1转基因鼠脑老年斑内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荣明 王辛 +3 位作者 张丽红 于丹 王思玲 王占友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动物模型-APP/PS1转基因鼠大脑内游离锌离子和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PP)在老年斑内的分布。方法分别应用浸入式锌金属自显影技术和AP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游离锌离子和APP在APP/PS1转基因鼠大脑内的分布。结...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动物模型-APP/PS1转基因鼠大脑内游离锌离子和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PP)在老年斑内的分布。方法分别应用浸入式锌金属自显影技术和AP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游离锌离子和APP在APP/PS1转基因鼠大脑内的分布。结果游离锌离子和APP免疫阳性反应产物均定位于老年斑内,新皮质和海马区域含有大量的老年斑,脑内其他部位有很少或没有老年斑。结论APP/PS1转基因鼠大脑β淀粉样蛋白(Aβ)老年斑内聚集着大量的锌离子,提示锌离子可能在Aβ老年斑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 金属自显影 APP/PS1转基因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冬酰胺合成酶对移植黑色素瘤APP/PS1小鼠骨骼肌减少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董营 吕航 +8 位作者 郭家女 郑鸿 郭丹 王力可 王丹 陈昌捷 孙连坤 张勇 于春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49-856,共8页
目的:探讨天冬酰胺合成酶(ASNS)在移植黑色素瘤模型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早老素1(APP/PS1)小鼠骨骼肌减少中的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C57BL/6J(C57)小鼠和APP/PS1小鼠分别移植黑色素瘤B16细胞(C57移植瘤组和APP/PS1移植瘤组),同时... 目的:探讨天冬酰胺合成酶(ASNS)在移植黑色素瘤模型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早老素1(APP/PS1)小鼠骨骼肌减少中的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C57BL/6J(C57)小鼠和APP/PS1小鼠分别移植黑色素瘤B16细胞(C57移植瘤组和APP/PS1移植瘤组),同时设C57对照组和APP/PS1对照组,每组7只。取小鼠腓肠肌组织,分析天平称量小鼠腓肠肌质量,计算小鼠腓肠肌质量与体质量比值即肌肉减少症指数(SI),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腓肠肌组织形态表现,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小鼠腓肠肌组织中肌肉组织特异萎缩相关基因E3泛素连接酶1(Atrogin-1)、肌肉环指蛋白1(MuRF1)和ASNS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鼠腓肠肌组织中ASNS及内质网应激途径相关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活化转录因子4(ATF4)、真核细胞起始因子2α(eIF2α)和磷酸化eIF2α(p-eIF2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C57对照组比较,C57移植瘤组小鼠腓肠肌SI降低(P<0.05),腓肠肌细胞呈玻璃样变性,肌浆蓝染,部分细胞核可见核内移现象,小鼠腓肠肌组织中Atrogin-1、MuRF1和ASNS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ASNS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GRP78、ATF4蛋白表达水平和p-eIF2α/eIF2α蛋白表达水平比值明显升高(P<0.05);与APP/PS1对照组比较,APP/PS1移植瘤组小鼠腓肠肌SI降低(P<0.05),腓肠肌部分肌纤维肿胀,部分肌纤维变细,细胞核内移现象多见,肌浆颜色以红色为主,腓肠肌组织中Atrogin-1、MuRF1和ASNS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ASNS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GRP78、ATF4蛋白表达水平和p-eIF2α/eIF2α蛋白表达水平比值明显升高(P<0.05);与C57移植瘤组比较,APP/PS1移植瘤组小鼠腓肠肌SI降低(P<0.05),腓肠肌组织中Atrogin-1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ASNS mRNA水平降低(P<0.05),ASNS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RP78和ATF4蛋白表达水平及p-eIF2α/eIF2α蛋白表达水平比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APP/PS1移植黑色素瘤模型小鼠腓肠肌更易发生肌肉减少,其机制可能与适应性反应ASNS转录水平降低有关,内质网应激PERK-eIF2a-ATF4信号途径可能参与调控ASNS转录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冬酰胺合成酶 肌肉减少 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早老素1 移植瘤 黑色素瘤B16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心方有效部位和达纳康对类AD大鼠脑组织IL-1β IL-6和APP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戈 金红姝 +4 位作者 郁志华 林水淼 赵伟康 周如倩 徐品初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0-533,共4页
目的:研究调心方有效部位(TX0201)和达纳康(EGb761)对Aβ25-35所致类AD模型大鼠神经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的异同。方法:采用双侧杏仁核注射Aβ25-35造成类AD大鼠模型,观察大鼠Morris水迷宫空间记忆能力,并分别通过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研究... 目的:研究调心方有效部位(TX0201)和达纳康(EGb761)对Aβ25-35所致类AD模型大鼠神经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的异同。方法:采用双侧杏仁核注射Aβ25-35造成类AD大鼠模型,观察大鼠Morris水迷宫空间记忆能力,并分别通过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研究类AD大鼠神经元胶质细胞(GFAP)APPmRNA表达;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的变化以及TX0201和EGb761的影响。结果:类AD模型大鼠Morris水迷宫测试出现空间记忆能力下降,皮层、海马APPmRNA的表达上调;海马、皮层GFAPP阳性胶质细胞和IL-6mRNA以及海马IL-1βmRNA表达增高。TX0201和EGb761能有效控制以上病理变化。结论:TX0201和EGb761均能显著改善Aβ诱导的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障碍,降低海马APPmRNA表达,减轻神经细胞的炎症和免疫联级反应。提示有效控制AD患者脑内Aβ免疫联级反应是TX0201和EGb761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痴呆 调心方有效部位 Β-淀粉蛋白 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 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6 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阿尔茨海默病树鼩模型的探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奔 覃梅春 +5 位作者 黄金兰 吴登攀 郭尔楚 许哲郝 刘志萍 钟振国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17-1622,共6页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树鼩模型大脑神经病理改变,探索优化的AD树鼩模型。方法 50只树鼩随机分为5组:D-半乳糖复合鹅膏蕈氨酸(IBO)高、低剂量组(腹腔注射D-半乳糖复合双侧大脑基底注射IBO),Aβ_(25-...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树鼩模型大脑神经病理改变,探索优化的AD树鼩模型。方法 50只树鼩随机分为5组:D-半乳糖复合鹅膏蕈氨酸(IBO)高、低剂量组(腹腔注射D-半乳糖复合双侧大脑基底注射IBO),Aβ_(25-35)复合IBO高、低剂量组(双侧基底前脑注射)及对照组,10只/组。HE染色法观察各组树鼩大脑神经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树鼩大脑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 AT)和突触素(SYP)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β淀粉样蛋白1-42(Aβ_(1-42))、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PP)和磷酸化tau蛋白(p-tau)的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造模树鼩大脑神经细胞均出现程度不同的形态损伤改变,以D-半乳糖复合IBO高剂量组和Aβ_(25-35)复合IBO高剂量组改变明显;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造模组的Ch AT和SYP的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其中以Aβ_(25-35)复合IBO高剂量组下降明显。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造模组的Aβ_(1-42)、APP和p-tau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其中以Aβ_(25-35)复合IBO高剂量组升高明显。结论 Aβ_(25-35)合并IBO注射Meynert核损毁造模方法更适合构建AD树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树闙 胆碱乙酰基转移酶 突触素 Β淀粉蛋白 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 磷酸化TAU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X12调控BACE1的细胞内定位和Aβ的产生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云姝 赵永浩 +3 位作者 赵颖俊 张弦 许华曦 张云武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70-1075,共6页
不溶性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的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的中心环节,Aβ是由β-分泌酶(BACE1)和γ-分泌酶顺序切割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产生的,BACE1与APP在质膜、内含体... 不溶性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的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的中心环节,Aβ是由β-分泌酶(BACE1)和γ-分泌酶顺序切割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产生的,BACE1与APP在质膜、内含体/溶酶体、高尔基体反面膜囊(TGN)以及早期分泌途径之间的转运很大程度上影响了Aβ的产生.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探讨了Sorting nexin12(SNX12)对Aβ产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过表达SNX12后,分泌到细胞外的Aβ减少,γ-分泌酶的活性及PS1、NCT、pen-2、APP和BACE1的蛋白水平没有明显变化,APP-βCTF水平降低,而下调SNX12时Aβ水平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结果表明,SNX12与BACE1在细胞内存在共定位,并且SNX12表达增加可以使BACE1和APP在细胞内处于同一区域的数量减少.这些结果表明,过表达SNX12通过调节BACE1在细胞内的定位,使细胞内处于同一区域的BACE1与APP的数量减少,导致经BACE1切割的APP减少,从而降低Aβ的产生.因此SNX12可能在AD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淀粉蛋白 Β-分泌酶 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 γ-分泌酶:Sortingnexin12 阿尔茨海默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的特点和应用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虹 王蓬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6期465-469,共5页
建立动物模型的目的是在实验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用于研究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动物模型,AD实验动物模型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AD治... 建立动物模型的目的是在实验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用于研究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动物模型,AD实验动物模型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AD治疗药物的筛选。随着AD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完善的AD动物模型也在陆续出现。近年来出现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属于AD的病因模型,但也不能完整复制出AD的所有特征。最大的缺憾在于缺乏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和在某些转基因模型中(尤其是单转基因模型)无广泛的神经元丢失。虽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到tau蛋白,但从未发现成对螺旋纤丝(paired helical filaments,PH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小鼠 β-淀粉蛋白基因swe基因/突变早老蛋白dE9基因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如鸿教授团队研究成果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开辟新途径
14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8-328,共1页
2021年3月16日,浙江大学周如鸿教授团队在《化学科学》(Chemical Science)发表题为"Molecular mechanism ofsecreted amyloid-βprecursor protein in binding and modulating GABABR1a"的论文(https://doi.org/10.1039/D0SC0... 2021年3月16日,浙江大学周如鸿教授团队在《化学科学》(Chemical Science)发表题为"Molecular mechanism ofsecreted amyloid-βprecursor protein in binding and modulating GABABR1a"的论文(https://doi.org/10.1039/D0SC06946A),可能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开辟新的途径——不仅通过靶向β淀粉样蛋白,而且通过加强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PP)的替代切割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蛋白 团队研究 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