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滴模型在波形板汽水分离器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张谨奕 薄涵亮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12期776-781,共6页
基于液滴运动的物理描述和机理研究,根据液滴在蒸汽流场中的受力及液滴的物性,对液滴的物理状态进行了描述,将单液滴的三维运动模型应用于波形板汽水分离器,对波形板内部蒸汽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单液滴模型程序计算了液滴在波形板... 基于液滴运动的物理描述和机理研究,根据液滴在蒸汽流场中的受力及液滴的物性,对液滴的物理状态进行了描述,将单液滴的三维运动模型应用于波形板汽水分离器,对波形板内部蒸汽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单液滴模型程序计算了液滴在波形板内部蒸汽流场中的运动。探讨了液滴在波形板汽水分离器中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模型 波形板 汽水分离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散液滴模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宋军 刘永长 +1 位作者 贺萍 汪海清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2-28,共7页
采用离散液滴模型对定容室中的喷雾两相流进行了计算,讨论了液滴轨道模型中液滴分组、追踪及相间作用等问题,并考察了蒸发模型、碰撞模型、液滴湍动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关键词 喷射 雾化 两相流 内燃机 离散液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喷雾燃烧液滴模型
3
作者 吴宝元 葛李虎 《火箭推进》 CAS 1997年第4期6-19,共14页
本文考虑液滴的多状态现象,针对稀薄喷雾条件提出了一种新的液滴模型。该模型假定在给定雷诺数、邓克勒(Damkohler)数和传质数条件下,液滴处于环绕火焰燃烧、拖曳火焰燃烧和纯蒸发三种不同汽化形式中的一种。因为这种多状态现象是和着... 本文考虑液滴的多状态现象,针对稀薄喷雾条件提出了一种新的液滴模型。该模型假定在给定雷诺数、邓克勒(Damkohler)数和传质数条件下,液滴处于环绕火焰燃烧、拖曳火焰燃烧和纯蒸发三种不同汽化形式中的一种。因为这种多状态现象是和着火、熄火、火焰的吹离和重新附着这些不可逆变化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液滴状态不仅仅只决定于雷诺数、邓克勒数、传质数和普朗特数。相同环境条件下,对不同初始条件,液滴可能具有不同的状态。为方便喷雾计算,建立了雷诺数和邓克勒数之间的四种临界关系式,以确定对一定初始条件的液滴在运动过程中的状态。另外,还建立了三种不同汽化形式下的液滴汽化速率和阻力系数的关系式,这些关系式是关于斯帕尔丁(Spalding)传质数、普朗特数和雷诺数的函数。最后,通过算例分析了给定燃烧环境时,可导致多状态现象的液滴初始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火箭发动机 喷雾燃烧 燃烧模型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气液比水平井临界携液流量预测新模型 被引量:5
4
作者 黄全华 黄智程 +4 位作者 杨亚涛 刘书炳 王定峰 颜学成 刘磊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3-850,共8页
明确气井积液机理和携液规律对于掌握井下流体的流动状态至关重要。目前现场应用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较多,但是不同模型计算结果差异较大,Turner等模型计算的长北区块气井携液流量偏大,不利于指导生产。通过开展水平井流动模拟正交实验,... 明确气井积液机理和携液规律对于掌握井下流体的流动状态至关重要。目前现场应用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较多,但是不同模型计算结果差异较大,Turner等模型计算的长北区块气井携液流量偏大,不利于指导生产。通过开展水平井流动模拟正交实验,捕捉典型流态,发现管斜角在45°~60°出现过渡流,通过编制流态识别程序进一步确定管斜角为46°时开始出现过渡流,此时携液最困难。基于液滴理论,引入井斜修正系数,建立了新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新模型在长北区块气井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新模型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由强到弱影响气井携液能力的因素依次为油管内径、井底流压、井斜角、井底温度。绘制的临界携液流量图版为后期开展停喷井治理措施的时机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气 水平井 机理 液滴模型 流态实验 临界携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滴旋转模型在重力场和均匀流场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谨奕 薄涵亮 +1 位作者 孙玉良 王大中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31-935,共5页
本文主要应用单液滴旋转模型,研究了重力分离空间均匀蒸汽流场中液滴行为,定性描述了均匀蒸汽流场中液滴轨迹,分析了液滴在重力场和均匀蒸汽流场中运动的影响因素。主要讨论了液滴旋转及升力的影响,为液滴旋转模型的定量分析及其应用奠... 本文主要应用单液滴旋转模型,研究了重力分离空间均匀蒸汽流场中液滴行为,定性描述了均匀蒸汽流场中液滴轨迹,分析了液滴在重力场和均匀蒸汽流场中运动的影响因素。主要讨论了液滴旋转及升力的影响,为液滴旋转模型的定量分析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模型 均匀流场 重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气井连续携液实验研究及模型评价 被引量:35
6
作者 王琦 李颖川 +1 位作者 王志彬 程金金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9-145,共7页
水平气井较直井更难于连续携液,为了研究水平气井连续携液问题,利用可视化水平井气水两相井筒管流模拟实验装置(垂直段6 m,水平段10 m,倾斜段6 m)模拟水平井气液两相流动,对比观测直井段、倾斜井段、水平井段的流动型态。实验表明:水平... 水平气井较直井更难于连续携液,为了研究水平气井连续携液问题,利用可视化水平井气水两相井筒管流模拟实验装置(垂直段6 m,水平段10 m,倾斜段6 m)模拟水平井气液两相流动,对比观测直井段、倾斜井段、水平井段的流动型态。实验表明:水平井三井段中,倾斜管段的携液能力最差,所需临界携液流速最大,可将其作为水平气井的临界携液流速。倾斜管临界携液流量预测模型中,液滴模型和液膜模型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两类模型。为研究倾斜管连续携液,实验观测不同倾斜角(28°~72°)条件下流型变化并测试临界携液流速。实验表明倾斜管段液体主要以液膜形式被携带,从携液机理分析,液膜模型也更为合理;通过实验测得的213组数据对液滴模型和液膜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液膜模型的平均百分误差、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及相对性能系数均较小,从计算结果分析,液膜模型也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气井 倾斜管 连续携 模拟实验 模型 液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化天然气饱和单液滴蒸发模型及其吹拂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邓佳佳 许健 +1 位作者 卢金树 石墩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10-1016,共7页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基于液滴界面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液化天然气饱和单液滴蒸发模型,以对不同的温差、相对速度及液滴粒径的液滴在同种蒸气中的蒸发过程进行模拟,并分析了吹拂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温差、相对速度及液滴粒径,均...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基于液滴界面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液化天然气饱和单液滴蒸发模型,以对不同的温差、相对速度及液滴粒径的液滴在同种蒸气中的蒸发过程进行模拟,并分析了吹拂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温差、相对速度及液滴粒径,均会使得液滴界面换热量增大;随着温差增大,温度边界层厚度及其比值逐渐增加,但考虑与未考虑液滴蒸发时液滴界面换热量之比呈现出分段变化特征,液滴的运动使得其分段点提前,且吹拂效应的影响增大;随着相对速度增加,吹拂效应对液滴蒸发的影响减弱,当相对速度大于18 m/s时,吹拂效应的影响可以忽略;随着液滴粒径增加,吹拂效应的影响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天然气 舱预冷 运动 蒸发模型 吹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产水气藏携液模型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8
8
作者 周瑞立 周舰 +2 位作者 罗懿 李璇 刘玉祥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4期123-128,共6页
准确预测气井临界携液气流量,对优化气井工作制度、排除井筒积液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液滴模型未考虑液滴变形和液滴大小的影响,将临界韦伯数取为定值或认为临界携液气流量与临界韦伯数无关,导致模型的关系式系数为定值,存在一定理论不足... 准确预测气井临界携液气流量,对优化气井工作制度、排除井筒积液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液滴模型未考虑液滴变形和液滴大小的影响,将临界韦伯数取为定值或认为临界携液气流量与临界韦伯数无关,导致模型的关系式系数为定值,存在一定理论不足。综合考虑液滴变形和液滴大小特征,由液滴质点力平衡理论和能量守恒原理导出了气井临界携液气流量计算新模型。新模型的关系式系数随压力增大而变大,为1.92~5.30,弥补了现有液滴模型的关系式系数为定值的缺陷。现场应用表明:新模型预测大牛地气田气井积液状态与实际较吻合,可满足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携 变形 临界韦伯数 液滴模型 临界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头无铅微焊点液滴飞溅和失效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肖祥慧 彭敏放 +2 位作者 贺建飚 唐荣军 周影良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69-775,共7页
磁头无铅微焊点可靠性分析主要包括焊点前期液滴飞溅的防护和后期焊点失效性分析,在实际生产中,应用钎料球喷射连接技术时,钎料液滴飞溅时有发生,本文融合激光加热和氮气压力技术,建立了一种新的用于计算磁头内置DFH控制元件连接钎料液... 磁头无铅微焊点可靠性分析主要包括焊点前期液滴飞溅的防护和后期焊点失效性分析,在实际生产中,应用钎料球喷射连接技术时,钎料液滴飞溅时有发生,本文融合激光加热和氮气压力技术,建立了一种新的用于计算磁头内置DFH控制元件连接钎料液滴冲击速度的双液滴模型,同时,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比了不同激光加热参数和氮气压力条件下磁头内置DFH控制元件连接钎料液滴飞溅的情况,并进一步融合可控扫描式磁场和偏置两种方法,研究了磁头微焊点的失效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下落前,激光脉冲能量是决定液滴温度的主要因素;下落后,对钎料液滴温度影响最大的是钎料液滴的初始温度.磁头无铅微焊点失效是焊点液滴飞溅和金属间化合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钎料飞溅 氮气压力 动态飞行高度(DFH) 液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紊流条件下的气井临界携液流量计算模型 被引量:7
10
作者 明瑞卿 贺会群 胡强法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8-252,共5页
国内外大部分气田现场通常运用Turner模型与Li Min模型进行携液能力预测,但这2个模型的适用范围具有较大的限制性,均是基于直井和气相层流条件下的推导,没有考虑曳力系数和井斜角对携液能力的影响,将曳力系数视为常数,而紊流条件下雷诺... 国内外大部分气田现场通常运用Turner模型与Li Min模型进行携液能力预测,但这2个模型的适用范围具有较大的限制性,均是基于直井和气相层流条件下的推导,没有考虑曳力系数和井斜角对携液能力的影响,将曳力系数视为常数,而紊流条件下雷诺数的不同对曳力系数的取值有较大影响,从而使模型的计算结果误差较大。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对定向井中的液滴进行了受力分析,然后对紊流条件下雷诺数与曳力系数的关系进行了非线性拟合,得出了基于气相紊流条件下定向井连续携液临界流量的预测新模型。现场实例计算分析表明:(1)新模型的计算结果相对误差小于10%,相比于常用的计算模型,精度提高了10.416%~66.125%;(2)计算结果与现场实际数据吻合度更高,可以准确预测紊流条件下气井连续携液临界流量。新模型对于提高现场气井的合理配产和最终采收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携流量 非线性拟合 定向气井 液滴模型 紊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预测凝析气井临界携液流量的通用模型 被引量:4
11
作者 明瑞卿 张全立 +2 位作者 罗淮东 黎小刚 陈刚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9-72,I0005,共5页
凝析气井中流体的流动规律与常规气井有较大差异,但目前凝析气井的临界携液流量预测仍采用常规气井的相关计算模型,从而造成预测误差较大,与现场实际情况不符。针对这一问题,基于质点分析理论和气液雾状流转换理论,首先推导出了凝析气... 凝析气井中流体的流动规律与常规气井有较大差异,但目前凝析气井的临界携液流量预测仍采用常规气井的相关计算模型,从而造成预测误差较大,与现场实际情况不符。针对这一问题,基于质点分析理论和气液雾状流转换理论,首先推导出了凝析气井临界携液流量预测的通用模型,通过分析得出,影响新模型预测精确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曳力系数、表面张力和临界韦伯数。然后经过优选得到温度、压力和表面张力的计算关系式,论证了临界韦伯数取定值的不准确性,并使用精确度对比和非线性拟合方法得到层流和湍流条件下曳力系数的计算关系式。最后分别建立了产油凝析气井和油水同产凝析气井多元耦合计算模型。现场实例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新模型预测精度超过90%,与凝析气井临界携液流量常用计算模型相比,预测精度提高了26%~41%。该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凝析气井的最终采收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井 定向井 临界携流量 液滴模型 通用模型 采气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考虑液相化学反应的苄基叠氮复合柴油液滴蒸发特性仿真 被引量:1
12
作者 付耿 赵长禄 +3 位作者 韩恺 宋国倩 张付军 李玉川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34-339,共6页
为研究物性参数差异对苄基叠氮复合柴油液滴蒸发特性的影响,选择正十六烷作为柴油的替代物,在不考虑液相化学反应的前提下构建了苄基叠氮-正十六烷多组分液滴蒸发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分析了液滴的蒸发过程,研究了苄基叠氮质量分数和环... 为研究物性参数差异对苄基叠氮复合柴油液滴蒸发特性的影响,选择正十六烷作为柴油的替代物,在不考虑液相化学反应的前提下构建了苄基叠氮-正十六烷多组分液滴蒸发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分析了液滴的蒸发过程,研究了苄基叠氮质量分数和环境温度对液滴蒸发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苄基叠氮-正十六烷液滴蒸发可分为瞬态加热阶段、混合蒸发阶段和平衡蒸发阶段.苄基叠氮由于其相对正十六烷较高的饱和蒸气压、较小的定压比热容以及较大的蒸气相扩散系数,因而具有较快的蒸发特性.随着苄基叠氮质量分数的增加,液滴蒸发速率不断提高;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液滴升温速率不断增大,平衡蒸发温度不断升高,液滴蒸发速率不断增大,但是这一变化趋势并不与温度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 苄基叠氮 多组分 蒸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湍流扰动对液滴破碎的影响及模拟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齐文亮 明平剑 +1 位作者 张文平 彭晔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09-715,共7页
为考虑射流内部湍流扰动对雾化的影响,本文将喷嘴内部湍流扰动量用湍流长度和时间尺度来表示,并以权重的形式加入初次破碎模型中。对比分析了单液滴表面不稳定波和湍流扰动对液滴破碎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湍流扰动随液滴运动时间的增... 为考虑射流内部湍流扰动对雾化的影响,本文将喷嘴内部湍流扰动量用湍流长度和时间尺度来表示,并以权重的形式加入初次破碎模型中。对比分析了单液滴表面不稳定波和湍流扰动对液滴破碎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湍流扰动随液滴运动时间的增加对破碎的影响逐渐减小,不稳定波的影响比重逐渐增大;喷嘴内流速越大,湍流扰动量越强,影响的时间越久。对本文提出的破碎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湍流扰动会导致液滴的索特尔平均直径(SMD)减小4%左右;随入射压力升高,湍流扰动对贯穿距的影响逐渐增大;虽然二次破碎发生在距离喷嘴较远处,但初始湍流值的大小,还是能影响到二次破碎后液滴大小和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碎模型 初次破碎 二次破碎 喷雾贯穿距 湍流扰动 射流内部 喷嘴 雾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井积液可视化实验 被引量:29
14
作者 魏纳 李颖川 +3 位作者 李悦钦 刘安琪 廖开贵 喻欣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3-45,149,共3页
气藏在开发过程中都会产地层水或凝析液。产出液若不能及时排出,就会聚积在井底,增大井底回压、降低产气量,严重时造成气井水淹停产。为此,文章在实验研究建立总高为16m、Φ40有机玻璃管可视化实验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手段采用压缩空气... 气藏在开发过程中都会产地层水或凝析液。产出液若不能及时排出,就会聚积在井底,增大井底回压、降低产气量,严重时造成气井水淹停产。为此,文章在实验研究建立总高为16m、Φ40有机玻璃管可视化实验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手段采用压缩空气和水作为实验介质(气液比>10000),模拟气井连续排液和积液这一物理现象,并测试井口压力、井口温度、注入气量及实验液量等参数,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捕捉高速气流中液滴实际形状。通过实验后对测试数据处理发现,实验结果同Turner液滴模型公式计算结果基本相符。该实验研究成果对于科研教学以及指导现场应用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积 液滴模型 实验研究 物理模拟 临界流速 临界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筒连续携液规律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魏纳 孟英峰 +4 位作者 李悦钦 李皋 李永杰 刘安琪 王延民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8-90,170-171,共3页
我国己开发的气田中,大多数气藏均属于不同程度的有水气藏。气藏在开发过程中都会产出地层水或凝析液。产出液若不能及时排出,就会聚积在井底,严重时造成水淹停产。在天然气生产过程中如何配产以连续携液是十分重要的。以往有学者认为... 我国己开发的气田中,大多数气藏均属于不同程度的有水气藏。气藏在开发过程中都会产出地层水或凝析液。产出液若不能及时排出,就会聚积在井底,严重时造成水淹停产。在天然气生产过程中如何配产以连续携液是十分重要的。以往有学者认为产水气井只要井底不积液则气井就具有能连续携液的能力。本文利用相应的模型公式进行理论计算得到温度、压力对气井连续携液影响规律。同时,对川西气田7口井各重要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从而得出天然气井连续携液的规律性认识,即:在产液量较小时,井筒中的压力损失较小,而温度损失较大,温度成为影响携液的主导因素,井筒中的最大临界流量出现在井口附近;随着产液量的增加,温度损失较小,压力损失较大,压力成为影响携液的主导因素,井筒中的最大临界流量出现在井底附近。这也说明低压气井最大临界流量易出现在井底,而高压气井最大临界流量易出现在井口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积 液滴模型 临界流速 临界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分颗粒轨道模型氨法脱硫过程仿真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立清 张纯 +2 位作者 黄贵杰 刘铮 马卫武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2期5741-5749,共9页
将双膜理论、亨利定律、NH3与SO2间的化学反应通过自定义函数(UDF)的方法导入Fluent多组分液滴模型,计算氨法脱硫塔喷淋过程的脱硫效率。旋流烟气采用RNG k-ε模型,喷淋液滴采用颗粒轨道模型(discrete Particle model,DPM),应用PIS... 将双膜理论、亨利定律、NH3与SO2间的化学反应通过自定义函数(UDF)的方法导入Fluent多组分液滴模型,计算氨法脱硫塔喷淋过程的脱硫效率。旋流烟气采用RNG k-ε模型,喷淋液滴采用颗粒轨道模型(discrete Particle model,DPM),应用PISO算法对传质、流动过程进行压力-速度耦合的非稳定计算。计算结果显示:脱硫效率计算值与实验值误差在10%以内;随喷淋液气比增大、喷淋液温度及入口烟气中SO2浓度的降低,脱硫效率升高;喷淋液初始温度从40升高至50℃时,脱硫效率从91%迅速降至80%;在脱硫塔液气比较低时,增大液气比(0.5~1.8 L/m^3)能明显提高脱硫效率(65%~93%);当进口SO2浓度从1 208升高到4 832 mg/m^3时,在塔高平面上,壁面与外塔中间区域的浓度差(300~1 050 mg/m^3)增大,不均匀性增强。Fluent传质反应模型能综合反映不同工况下脱硫塔运行状况,指导设备的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法脱硫 Euler-Lagrange坐标系 多组分传质液滴模型 环栅喷淋泡沫塔 流体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ourke模型的网格依赖性及其改进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辉亚 张煜盛 +1 位作者 莫春兰 徐波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7-133,共7页
O’Rourke模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液滴碰撞模型,然而该模型在喷雾计算过程中存在着较强的网格依赖性问题。为了降低其网格依赖性,提出了一种新的交错网格碰撞(CMC:Cross Mesh Collision)液滴模型。该模型是对O’Rourke模型的一种扩展,... O’Rourke模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液滴碰撞模型,然而该模型在喷雾计算过程中存在着较强的网格依赖性问题。为了降低其网格依赖性,提出了一种新的交错网格碰撞(CMC:Cross Mesh Collision)液滴模型。该模型是对O’Rourke模型的一种扩展,即考虑了相邻单元边缘处液滴之间的碰撞,对单元内距离最远的液滴发生碰撞的可能性最大的问题,采用碰撞限制角进行了改进研究。将CMC液滴模型与KIVA程序相耦合,采用单孔喷嘴和定容室,在不同网格坐标、不同网格密度以及不同粒子数条件下,分别从喷雾结构和液滴平均尺寸两个方面,比较了CMC液滴模型和O’Rourke模型的模拟计算结果:新的CMC液滴模型在各种条件下均表现出较小的网格依赖性和粒子数敏感性;从粗略网格到精细网格,CMC液滴模型预测的喷雾液滴平均尺寸的变化从O’Rourke模型的30μm减小到5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ourke模型 碰撞 CMC液滴模型 喷雾结构 平均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测气井积液 被引量:5
18
作者 栾国华 何顺利 +2 位作者 舒绍屹 胡景宏 王晓梅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5-578,共4页
气井井筒积液对天然气的开采影响极大,准确地计算气井临界流量对气井开发至关重要。气井携液临界流量理论计算模型主要有液滴模型和携液率模型,然而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计算结果偏差大、不能满足工程需要等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应... 气井井筒积液对天然气的开采影响极大,准确地计算气井临界流量对气井开发至关重要。气井携液临界流量理论计算模型主要有液滴模型和携液率模型,然而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计算结果偏差大、不能满足工程需要等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测井筒积液的新模型,该模型充分利用了气井现有的生产测试数据,简化了大量复杂的机理研究,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性。生产井的计算结果表明,应用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气井积液的成功率较高,可以用来判断气井积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气井积 液滴模型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KIVA程序中粒子跟踪数学模型的修正 被引量:2
19
作者 贺萍 刘永长 +1 位作者 宋军 汪海清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9-165,共7页
在应用中发现KIVA、KIVA-Ⅱ程序中的粒子跟踪数学模型存在错误,该错误将导致在某些情况下较大的绝对误差,甚至预测完全失真的结果。本文分析了原模型产生错误的原因,并进行了修正。计算表明修正后的模型彻底根除了原模型的... 在应用中发现KIVA、KIVA-Ⅱ程序中的粒子跟踪数学模型存在错误,该错误将导致在某些情况下较大的绝对误差,甚至预测完全失真的结果。本文分析了原模型产生错误的原因,并进行了修正。计算表明修正后的模型彻底根除了原模型的错误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液滴模型 粒子 跟踪 内燃机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井积液预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20
作者 张烈辉 罗程程 +4 位作者 刘永辉 赵玉龙 谢春雨 张琦 艾先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7-63,共7页
准确预测气井积液时间并及时采取排水采气工艺措施,对于维持低产气井稳定生产至关重要。为此,基于对国内外气井积液预测方法及积液气井数值模拟方法的广泛调研和总结,综合分析了目前解释气井积液的液滴反转模型、液膜反转模型和气井稳... 准确预测气井积液时间并及时采取排水采气工艺措施,对于维持低产气井稳定生产至关重要。为此,基于对国内外气井积液预测方法及积液气井数值模拟方法的广泛调研和总结,综合分析了目前解释气井积液的液滴反转模型、液膜反转模型和气井稳定性分析方法,阐述了积液气井瞬态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积液预测模型计算值之间及不同类型气藏气井携液临界气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偏差,引起气井积液的机理不仅仅由单一液体反转现象造成,而是地层与井筒共同作用的结果 ;(2)液体反转理论在解释气井出现动液面上有悖于气液两相管流的基本规律,气井动液面的产生与气井受到瞬态扰动相关。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气井积液机理研究的发展方向:结合地层数值模拟,建立合理井筒压力波动模型并将其考虑为内边界条件,开展地层—井筒耦合实验及理论研究,揭示不同类型气藏积液的控制机理并建立相应积液预测模型,以期为气井排水采气工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积 反转模型 膜反转模型 气井稳定性分析 地层-井筒耦合 数值模拟 实验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