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进气道对缸内直喷增压汽油机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张小矛 高卫民 +5 位作者 辛军 钱承炬 平银生 陈明 倪计民 张万平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0-306,共7页
应用稳态CFD方法对高、低滚流比进气道进行了分析,高滚流比气道较低滚流比气道流量系数降低16%,滚流比提高22%.基于这两种气道对缸内直喷增压汽油机进气和压缩冲程油气混合的影响进行了瞬态CFD分析.结果表明,高滚流比气道在缸内能形成... 应用稳态CFD方法对高、低滚流比进气道进行了分析,高滚流比气道较低滚流比气道流量系数降低16%,滚流比提高22%.基于这两种气道对缸内直喷增压汽油机进气和压缩冲程油气混合的影响进行了瞬态CFD分析.结果表明,高滚流比气道在缸内能形成更规则的大尺度漩涡,且缸内瞬态滚流比更高,两种对称气道瞬态涡流比基本为零,进气道流量系数对增压发动机进气充量影响较小;高滚流比气道的缸内油气分布比低滚流比气道更均匀,湍动能也高.因此,缸内直喷增压汽油机宜采用高滚流比气道.最后,通过试验验证表明,高滚流比气道燃烧在低速1,500,r/min满负荷时提前5°CA左右,中速3,000,r/min满负荷时提前3°CA左右,高速时两者差别不大;高滚流比气道燃烧持续期较低滚流比气道缩短2°CA左右,缸内平均指示压力循环波动系数较低滚流比气道有明显的降低,燃烧稳定性改善20%~30%,油耗率降低5%~10%,HC和CO排放降低明显,NOx排放有所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缸内直喷汽油机 进气道 涡轮增压 滚流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自达的直喷式涡轮增压汽油机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建新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15,共1页
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日前宣布,该公司成功开发了排量为2.3L的直喷式涡轮增压汽油机L3-VDT,命名为MZR2.3DISITURBO,并装备在马自达speed Atenza轿车上。发动机的缸径为87.5mm,行程94mm,压缩比9.5,最高输出功率为200kW,最大功... 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日前宣布,该公司成功开发了排量为2.3L的直喷式涡轮增压汽油机L3-VDT,命名为MZR2.3DISITURBO,并装备在马自达speed Atenza轿车上。发动机的缸径为87.5mm,行程94mm,压缩比9.5,最高输出功率为200kW,最大功率转速5500r/min,最大扭矩380N·m,最大扭矩转速3000r/min,总排气量2.26L。谈发动机通过配合使用直喷系统和涡轮增压器,增大了低中速区的扭矩,也提高了高功率输出时的动力性能。直喷系统以最大11.5MPa的高压向缸内喷射燃料,通过利用气化吸热强化缸内冷却效果,提高了混合气体的填充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 涡轮增压汽油机 直喷 最大扭矩 缸内喷射 speed 高输出功率 涡轮增压 高功率输出 成功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缸内直喷汽油机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36
3
作者 杨世春 李君 李德刚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3,共6页
介绍了缸内直喷(GDI)发动机技术发展过程及现状。对比分析了GDI发动机与气门口喷射(PFI)发动机的性能特点,GDI发动机相对于成熟的PFI发动机仍具有较多优势。分析了GDI发动机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排放、燃烧稳定性等方面的... 介绍了缸内直喷(GDI)发动机技术发展过程及现状。对比分析了GDI发动机与气门口喷射(PFI)发动机的性能特点,GDI发动机相对于成熟的PFI发动机仍具有较多优势。分析了GDI发动机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排放、燃烧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限制了分层稀燃GDI发动机普遍应用。探讨了GDI发动机燃烧系统特点及发展趋势,阐述了过量空气系数a=1的GDI均质混合燃烧方式、分层充气或均质(a=1)充气的涡轮增压技术、优化燃烧系统扩大分层稀燃区域、实现GDI发动机的HCCI燃烧等4个GDI发动机技术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缸内直喷 稀薄燃烧 均质充气 涡轮增压 均质压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直喷增压发动机的润滑技术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1
4
作者 金志良 郭伟 +6 位作者 汪利平 李小刚 李旭 范闯 汤仲平 谢惊春 杨俊杰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8年第3期352-358,共7页
分析了汽油涡轮增压缸内直喷(TGDI)发动机的润滑技术要求,通过发动机油的抗氧化、抗磨损、低速早燃、涡轮增压器沉积物和减摩节能等试验研究了直喷增压汽油机油的使用性能。结果表明:缸内直喷、涡轮增压等技术的使用对汽油发动机提出了... 分析了汽油涡轮增压缸内直喷(TGDI)发动机的润滑技术要求,通过发动机油的抗氧化、抗磨损、低速早燃、涡轮增压器沉积物和减摩节能等试验研究了直喷增压汽油机油的使用性能。结果表明:缸内直喷、涡轮增压等技术的使用对汽油发动机提出了全新的润滑要求,与传统发动机油相比,汽油直喷增压发动机润滑油需要更强的抗氧化和抗磨损性能,并能抑制涡轮增压器的沉积物,同时兼具减摩节能和抗低速早燃性能;针对全新的润滑要求,从润滑油配方设计角度提出了技术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增压缸内直喷(tgdi) 发动机润滑油 抗氧化性能 抗磨损性能 减摩 低速早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扫气抑制增压直喷汽油机爆震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正伟 张志福 +3 位作者 王孟轲 周重光 王志 王建昕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36,共6页
通过台架试验研究了扫气对增压汽油机爆震的抑制效果。在转速为1 800 r/min,扭矩分别为150,200,250 N.m工况下,分析了扫气对点火提前角、进气流量和涡轮前端温度的影响。研究了相同节气门开度不同配气相位情况下,利用扫气改善大负荷下... 通过台架试验研究了扫气对增压汽油机爆震的抑制效果。在转速为1 800 r/min,扭矩分别为150,200,250 N.m工况下,分析了扫气对点火提前角、进气流量和涡轮前端温度的影响。研究了相同节气门开度不同配气相位情况下,利用扫气改善大负荷下扭矩的潜力。结果表明:随着负荷的增加,扫气效果逐渐增强,发动机的点火提前角并不随着负荷的增加而推后,只是在一定区域内波动,进气流量增加,涡轮前端温度先降低后增加;大负荷下利用可变气门技术形成的扫气可以有效提高充气效率和动力性;在1 800 r/min下,发动机扭矩可以提高50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缸内直喷 涡轮增压 汽油机 扫气 爆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增压直喷氢内燃机近零NO_(x)排放试验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包凌志 孙柏刚 罗庆贺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2-419,共8页
基于一台2.0 L涡轮增压直喷氢内燃机,试验了稀薄燃烧下直喷氢内燃机的近零排放(NO_(x)排放小于20×10-6)工作特性,在中高转速(2000~3500 r/min)下,近零排放时平均有效压力均达到1MPa以上,相比于自然吸气状态,动力性提升了2.6倍.进... 基于一台2.0 L涡轮增压直喷氢内燃机,试验了稀薄燃烧下直喷氢内燃机的近零排放(NO_(x)排放小于20×10-6)工作特性,在中高转速(2000~3500 r/min)下,近零排放时平均有效压力均达到1MPa以上,相比于自然吸气状态,动力性提升了2.6倍.进一步针对不同喷氢相位和喷氢压力进行了全工况研究,结果表明:当喷氢结束角为80°CA BTDC时,在近零排放边界下,可以同时达到最大的平均有效压力和最高有效热效率.优化后的近零排放氢内燃机最高转矩达到204 N·m(2500 r/min),最大功率提升至72 kW(3500 r/min),最高有效热效率达到41.5%(2000 r/min);可在全转速工况下实现乘用车常用工况范围的近零排放.提出的优化方法可以指导高效近零排放氢内燃机控制策略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内燃机 缸内直喷 涡轮增压 近零排放 稀薄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轮增压柴油机的(火用)分析方法——微热源法
7
作者 钟露润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1989年第3期65-70,共6页
本文采用了微热源法和能量单元法,对柴油机各能量单元进行了(火用)分析,根据(火用)平衡和(火用)损失,揭示了柴油机能量利用的薄弱环节,并用实例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 涡轮增压柴油机 (火用)平衡 燃烧过程 不可逆性 分析方法 缸内压力 多变指数 涡轮增压 缸内温度 直喷式燃烧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Atkinson循环TGDI发动机作为传统动力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刘青林 何博 滕勤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1-138,共8页
基于涡轮增压缸内直喷(TGDI)发动机,采用高几何压缩比和大范围可调的可变气门正时(VVT)机构,选择合适的阿特金森(Atkinson)循环率,在兼顾高负荷动力性的同时降低部分负荷的油耗,以解决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动力性不足的问题。制作样机并... 基于涡轮增压缸内直喷(TGDI)发动机,采用高几何压缩比和大范围可调的可变气门正时(VVT)机构,选择合适的阿特金森(Atkinson)循环率,在兼顾高负荷动力性的同时降低部分负荷的油耗,以解决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动力性不足的问题。制作样机并进行台架试验,研究了阿特金森循环对发动机换气过程的影响和燃油经济性的改善效果及阿特金森循环对排放和动力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特金森循环可以容忍更大的几何压缩比以提升热效率,同时有利于降低部分负荷下的泵气损失并提高低负荷时的燃烧稳定性,可降低油耗、颗粒物排放及高负荷时的爆震倾向;但进气门关闭推迟会严重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因此需要降低高负荷时的阿特金森循环率并提高增压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增压缸内直喷 阿特金森循环率 几何压缩比 泵气损失 燃烧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油定时对汽油机燃烧和微粒排放的影响及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裴毅强 张淼 +2 位作者 秦静 李翔 刘懿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27-931,共5页
利用燃烧分析仪和快速微粒光谱仪开展了喷油定时对增压直喷汽油机燃烧和微粒排放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喷油定时的不断推迟,缸内压力、瞬时放热率和缸内平均温度峰值均先增大后减小,峰值位置先提前后推迟;火焰发展期和快... 利用燃烧分析仪和快速微粒光谱仪开展了喷油定时对增压直喷汽油机燃烧和微粒排放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喷油定时的不断推迟,缸内压力、瞬时放热率和缸内平均温度峰值均先增大后减小,峰值位置先提前后推迟;火焰发展期和快速燃烧期先缩短后增大,存在最佳喷油定时使得循环波动最小。缸内直喷汽油机微粒排放呈现核态和积聚态的双峰值。随着喷油定时的延后,积聚态的微粒峰值数量浓度先降低后增加,核态微粒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积聚态微粒峰值粒径逐渐减小,而喷油定时对核态微粒峰值粒径影响很小;微粒总数量浓度和积聚态微粒数量浓度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且不同工况点的喷油定时均存在最佳值,在280~310℃A BTD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涡轮增压 缸内直喷 喷油定时 燃烧过程 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