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色素框同源蛋白2、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液素3表达水平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
1
作者 张璇 刘振丽 +3 位作者 杨永超 马赛 刘博 吕红娟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873-1878,共6页
目的探究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组织色素框同源蛋白2(CBX2)、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液素3(TIM3)表达水平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SACC患者80例。采用... 目的探究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组织色素框同源蛋白2(CBX2)、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液素3(TIM3)表达水平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SACC患者80例。采用免疫组化测定组织CBX2、TIM3表达水平;SACC组织中CBX2、TIM3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SA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SACC组织CBX2、TIM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腺体组织(χ^(2)=11.237、8.229,P<0.05)。CBX2、TIM3表达与神经侵犯、远处转移有关(P<0.05)。随访5年,死亡26例,存活54例,5年总体生存率为67.50%(54/80)。死亡组SACC组织CBX2、TIM3阳性表达率高于存活组(P<0.05)。SACC组织CBX2、TIM3阳性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CBX2、TIM3阴性表达(Log Rankχ^(2)=6.564、5.197,P<0.05)。CBX2、TIM3阳性、神经侵犯、远处转移是影响SA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CBX2、TIM3在SACC组织中阳性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腺样囊性癌 色素框同源蛋白2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液素3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4通过调控AK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EMT过程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琳 姬晓霖 姜向瑞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40-647,共8页
目的:探究微小RNA(microRNA,miR)-24通过调控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过程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通... 目的:探究微小RNA(microRNA,miR)-24通过调控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过程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通过收集2021年6月~2024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SACC)患者。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检测SACC组织病理类型。培养人SACC细胞系(SACC-83和SACC-LM),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及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检测SACC组织及细胞中miR-24表达。通过细胞转染将miR-24抑制剂(miR-24 inhibitor)转染至SACC细胞中,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 kit-8,CCK-8)、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SACC细胞生物学行为,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及AK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结果发现,本研究SACC患者癌组织包含3种主要病理类型:实体型、筛状型和管状型。与正常组织相比,miR-24在SACC组织、SACC-83细胞和SACC-LM细胞中高表达,且miR-24在SACC-LM中的表达程度高于SACC-83。miR-24 inhibitor显著抑制SACC-83和SACC-LM的细胞活力、细胞克隆数量、细胞划痕细胞迁移率、迁移、侵袭。miR-24 inhibiotr转染后SACC-83和SACC-LM细胞中上皮细胞钙粘蛋白(epithelial-cadherin, E-cadherin)水平明显升高,而波形蛋白(Vimentin)和神经钙粘蛋白(neural-cadherin, N-cadherin)水平降低。结论:miR-24通过调控AK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节SA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EMT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腺样囊性癌 微小RNA-24 蛋白激酶B/β-连环蛋白 上皮间充质转化 迁移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TTL3/DUXAP8轴促进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3
作者 赵琦 高万鹏 +6 位作者 王嘉乐 刘荣 史明锐 任骋昊 杨子桧 白朕卿 杨新杰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7-343,共7页
目的:研究甲基转移酶样3(METTL3)介导的m6A修饰调控双同源盒A假基因8(DUXAP 8)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SACC-LM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全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差异基因DUXAP 8并进行qRT-... 目的:研究甲基转移酶样3(METTL3)介导的m6A修饰调控双同源盒A假基因8(DUXAP 8)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SACC-LM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全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差异基因DUXAP 8并进行qRT-PCR验证;采用m6A修饰位点预测网站SRAMP预测DUXAP 8上的m6A修饰位点;qRT-PCR、Western blot检测m6A修饰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水平。干扰或过表达METTL3和DUXAP 8,通过CCK-8、划痕、侵袭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结合MeRIP-qPCR检测METTL3和DUXAP 8的相关性。结果:DUXAP 8在SACC肿瘤组织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干扰DUXAP 8可以显著抑制SACC-LM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EMT相关基因表达水平(P<0.05);DUXAP 8上存在多个可信度较高的m6A修饰位点;METTL3在肿瘤组织高表达且较其他相关基因差异最为显著(P<0.05);METTL3作为甲基转移酶调控DUXAP 8的表达;下调METTL3可以显著抑制SACC-LM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并可部分逆转DUXAP 8过表达对这些能力的促进作用(P<0.05)。结论:METTL3介导的m6A修饰上调DUXAP 8的表达,从而促进了SAC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腺样囊性癌 METTL3 DUXAP 8 增殖 侵袭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48a-3p调控EGFR抑制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4
作者 高万鹏 赵琦 +6 位作者 惠琪 王嘉乐 郭嘉飞 杨子桧 王珺 魏建华 杨新杰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9-314,共6页
目的:研究miR-148a-3p对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LM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将miR-148a-3p模拟物和抑制剂,靶向EGFR的siRNA以及相应对照转染SACC-LM细胞。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预测miR-148a-3p的潜在靶基因;qRT-PC... 目的:研究miR-148a-3p对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LM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将miR-148a-3p模拟物和抑制剂,靶向EGFR的siRNA以及相应对照转染SACC-LM细胞。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预测miR-148a-3p的潜在靶基因;qRT-PCR检测miR-148a-3p和EGFR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实验检测EGFR的蛋白表达。CCK-8、划痕和Transwell分别用于检测SACC-LM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148a-3p与EGFR之间的直接靶向关系;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过表达或抑制miR-148a-3p可以显著抑制或促进SACC-LM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双荧光素酶实验显示miR-148a-3p可靶向调控EGFR的表达(P<0.001);下调EGFR可以显著抑制SACC-LM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并可部分逆转miR-148a-3p抑制剂对这些能力的促进作用(P<0.05)。结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中miR-148a-3p的下调导致其靶基因EGFR的异常高表达,从而促进了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腺样囊性癌 miR-148a-3p EGFR 增殖 侵袭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3例涎腺腺样囊性癌MMP-2和MMP-9表达与神经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0
5
作者 唐峰 王虹 +3 位作者 赵为之 李薇 李琼 庄丽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1-123,F003,共4页
目的 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MMP 2和MMP 9表达情况 ,评估其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神经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 5 3例涎腺腺样囊性癌 ,以抗MMP 2和MMP 9单克隆抗体用Envision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半定量分析。结果 MMP 2和MMP ... 目的 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MMP 2和MMP 9表达情况 ,评估其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神经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 5 3例涎腺腺样囊性癌 ,以抗MMP 2和MMP 9单克隆抗体用Envision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半定量分析。结果 MMP 2和MMP 9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6 7.92 %和79.2 5 % ;有神经浸润的腺样囊性癌其MMP 2和MMP 9的表达水平远高于无浸润者 (P <0 .0 5 ,P <0 .0 5 ) ;随着MMP 2和MMP 9的表达水平增高 ,淋巴结转移率也增高 (P <0 .0 5 ,P <0 .0 5 )。结论 提示MMP 2和M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蛋白酶 涎腺腺样囊性癌 肿瘤浸润 肿瘤转移 淋巴结转移 MMP-2 神经浸润 MMP-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旺细胞标志物S100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中的意义 被引量:22
6
作者 罗小龙 孙沫逸 +2 位作者 杨连甲 李春智 孙文斌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3-175,共3页
目的 :对比研究雪旺细胞标志物S10 0蛋白在腺样囊性癌及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 ,探讨其与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 2 0例腺样囊性癌和 18例粘液表皮样癌标本 ,分别进行S10 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 目的 :对比研究雪旺细胞标志物S10 0蛋白在腺样囊性癌及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 ,探讨其与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 2 0例腺样囊性癌和 18例粘液表皮样癌标本 ,分别进行S10 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能力明显高于粘液表皮样癌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S10 0在绝大多数腺样囊性癌中均有表达 ,而在粘液表皮样癌中则没有表达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腺样囊性癌 嗜神经侵袭 雪旺细胞标志物 SlOO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腺样囊性癌高低转移细胞系mRNA及蛋白质表达谱差异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杨捷琳 朱乃硕 +2 位作者 王颖 关晓峰 郑兆鑫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13-321,共9页
转移性和侵袭性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 ,与基因和蛋白质水平上一系列改变密切相关 .应用mRNA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和双向电泳结合肽质量指纹分析技术 ,对涎腺腺样囊性癌高、低转移细胞系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谱的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 .实验结... 转移性和侵袭性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 ,与基因和蛋白质水平上一系列改变密切相关 .应用mRNA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和双向电泳结合肽质量指纹分析技术 ,对涎腺腺样囊性癌高、低转移细胞系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谱的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 .实验结果显示 ,在抑制性消减杂交中 ,分别以两个细胞系为测试子 ,共获得差异片段 34个 ,其中高转移株细胞中高表达的基因序列有 6个 ,低转移细胞系中有 2 8个 ,其中包括两个新的表达序列标签 (EST) .对这些基因序列 ,进一步以RNA斑点杂交对这些基因的表达状况进行验证并排除假阳性结果 ,结果发现 ,32个基因在mRNA水平上有不同程度的表达量改变 ,改变趋势与消减杂交结果一致 .以蛋白质等电聚焦结合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双向电泳技术获得的总蛋白质分离 ,经PDQuest2DE软件分析结果表明 ,高转移细胞系表达谱的平均蛋白质点数为 (978± 38) ,低转移细胞系的平均蛋白质点数为 (996± 2 7) .其中高转移细胞与低转移细胞相比 ,其蛋白质点有 35 5个未被匹配 ,低转移细胞相比高转移细胞有 2 2 2个未被匹配 .对其中 10个差异较明显的蛋白质点 ,进一步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LDI TOF MS)测定肽质量指纹图谱 ,用Peptident软件对SWISSPROT数据库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腺样囊性癌 抑制消减杂交 双向电泳 肿瘤转移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性的相关临床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孙长伏 李瑞武 +2 位作者 钟鸣 王兆元 王玉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87-389,共3页
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性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对5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进行组织分型,嗜神经性观察,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S-100、神经特异性烯醇酶及神经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与该肿瘤嗜神经性关系进行研究。... 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性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对5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进行组织分型,嗜神经性观察,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S-100、神经特异性烯醇酶及神经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与该肿瘤嗜神经性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性与组织分型,S-100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酶的表达及二者的共同表达无明显关系( P> 0.05),而与神经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密切相关( P< 0.05)。结论: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性与神经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密切相关,该肿瘤细胞分泌了神经细胞粘附分子,因而获得了神经亲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腺样囊性癌 嗜神经 病理学 涎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期放化疗预防涎腺腺样囊性癌术后的复发和转移 被引量:5
9
作者 孙沫逸 胡晓光 +2 位作者 程晓兵 杨耀武 李春智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5-126,共2页
目的 :探讨同期放化疗在预防涎腺腺样囊性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价值。方法 :涎腺腺样囊性癌初诊患者 14例 ,其中男 6例 ,女 8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全部病例于术后 1个月内采用同期放化疗。治疗方案 :常规放疗 60Gy ,每... 目的 :探讨同期放化疗在预防涎腺腺样囊性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价值。方法 :涎腺腺样囊性癌初诊患者 14例 ,其中男 6例 ,女 8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全部病例于术后 1个月内采用同期放化疗。治疗方案 :常规放疗 60Gy ,每周放疗 5次。化疗采用羟基喜树碱 10mg/m2 ,3次 /周 ,于放疗前 2~ 4h给药。第 1、2、4、5周给药 ,第 3周不给药。采用CT、MRI、B超、X线观察有无复发和转移。同期放化疗不良反应的处理 :对有胃肠道反应者 ,采用恩丹西酮 ,用羟基喜树碱前 30min给药。对有白细胞下降者 ,立即停药 ,采用G CSF升高白细胞至达到正常值。监测血象 ,注意病房消毒 ,预防感染。结果 :14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经 3~ 17月的随访无复发生存率为 10 0 % ,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化疗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及白细胞减少。经短暂停药或用恩丹西酮、G CSF可恢复正常。结论 :羟基喜树碱联合同期放疗可预防涎腺腺样囊性癌术后复发和转移 ,同期放化疗未见其毒性明显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腺样囊性癌 术后 复发 肿瘤转移 预防 放射疗法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腺样囊性癌p16基因失活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郭小玲 孙善珍 魏奉才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18-420,共3页
目的研究p16基因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失活机制。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及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涎腺腺样囊性癌新鲜标本53例,应用PCR、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_SSCP)及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检测涎腺腺样囊性癌中p1... 目的研究p16基因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失活机制。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及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涎腺腺样囊性癌新鲜标本53例,应用PCR、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_SSCP)及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检测涎腺腺样囊性癌中p16基因的纯合性缺失、突变及甲基化。结果53个病例中16例(30.2%)纯合性缺失,4例(7.5%)突变,26例(49.1%)高甲基化。结论p16基因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主要失活机制是启动子高甲基化和纯合性缺失,而基因突变比较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腺样囊性癌 P16 缺失 突变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分析涎腺腺样囊性癌转移相关基因 被引量:5
11
作者 秦兴军 张恩礁 +4 位作者 杨捷琳 王绪凯 孙长伏 李瑞武 关晓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2-394,共3页
目的:克隆涎腺腺样囊性癌转移相关的基因。方法:应用mRNA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高、低转移细胞系基因表达上的差异。结果:以高转移细胞ACC-M为测试子,低转移细胞ACC-2为驱赶子,获得高表达的基因序列有7个,均为已知序列... 目的:克隆涎腺腺样囊性癌转移相关的基因。方法:应用mRNA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研究涎腺腺样囊性癌高、低转移细胞系基因表达上的差异。结果:以高转移细胞ACC-M为测试子,低转移细胞ACC-2为驱赶子,获得高表达的基因序列有7个,均为已知序列同源基因。其中XAGE-1b基因为肿瘤睾丸抗原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基因。结论:与ACC-2相比ACC-M中部分基因的高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特性的获得有关,此结果为进一步探索腺样囊性癌肿瘤转移分子机理以及肿瘤转移控制和基因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腺样囊性癌 抑制消减杂交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 polβ启动子和CMV启动子调控的p53基因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中表达的比较 被引量:4
12
作者 阎炳智 王洁 +3 位作者 张波 董福生 侯琳 王旭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2-25,28,共5页
目的检测DNA polβ启动子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中的活性,探讨DNA polβ启动子对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荧光素酶法测定DNA polβ启动子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中的活性。构建携带人野生型p53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以脂质体法... 目的检测DNA polβ启动子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中的活性,探讨DNA polβ启动子对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荧光素酶法测定DNA polβ启动子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中的活性。构建携带人野生型p53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以脂质体法转染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83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53基因mRNA的表达。博莱霉素、H2O2及紫外线刺激转染细胞,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比较DNA损伤下DNA polβ启动子和CMV启动子调控的p53基因及P53蛋白的表达。结果荧光素酶活性分析显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中DNApolβ启动子活性增高。p53基因的导入使其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中表达增强,DNA polβ启动子组较CMV启动子组更为明显。DNA损伤后,DNA polβ启动子组的p53基因和P53蛋白的表达较CMV启动子组增强(P<0.05)。结论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83细胞中,DNA polβ启动子的活性增高,DNA polβ启动子能够增强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中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腺样囊性癌 DNA polβ P53基因 DNA损伤 基因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表达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晓光 于肖鹏 +1 位作者 卢会青 王延秀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01-503,507,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32例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eystic carcinoma,SACC)中...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32例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eystic carcinoma,SACC)中VEGF的表达和病灶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记数,采用SPSS13.0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62.5%SACC组织呈VEGF阳性表达。VEGF表达阳性的SACC组织MVD显著高于VEGF表达阴性者(P<0.05)。VEGF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结论:VEGF是SACC主要的新生血管诱导因子之一,可促进SACC的血管生成,VEGF可做为SACC预后的一个有效指标,用于识别高危转移和不良预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腺样囊性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肿瘤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茱萸碱抑制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CC-M增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贾志宇 邸永宾 +3 位作者 李晓玲 王维丽 杨威 张英怀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2-596,共5页
目的:研究吴茱萸碱对涎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终浓度为0.01、0.1、1、10、100μg/ml的吴茱萸碱处理ACC-M 24、48、72 h后,应用MTT比色试验、倒置显微镜、Giemsa染色、Annexin-V-FITC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和观察ACC-M的... 目的:研究吴茱萸碱对涎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终浓度为0.01、0.1、1、10、100μg/ml的吴茱萸碱处理ACC-M 24、48、72 h后,应用MTT比色试验、倒置显微镜、Giemsa染色、Annexin-V-FITC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和观察ACC-M的生长抑制率和凋亡情况。结果:吴茱萸碱(1μg/ml以上)对ACC-M细胞具有时间-浓度依赖性生长抑制作用,最大生长抑制率可达89%。吴茱萸碱可诱导ACC-M细胞凋亡,凋亡率随处理时间延长和药物浓度增加而上升,各组间有显著差异。吴茱萸碱同时可引起ACC-M细胞坏死。结论:吴茱萸碱可以诱导细胞凋亡和/或坏死,从而抑制涎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碱 涎腺腺样囊性癌 增殖 凋亡 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腺样囊性癌神经内分泌性探讨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长伏 钟鸣 +1 位作者 王兆元 王玉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5-127,I006,共4页
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具有神经内分泌性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神经内分泌细胞及肿瘤细胞所特有及相关的抗体S-100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酶、嗜铬素A和突触素4种标记物对其在该肿瘤的表达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50例涎... 目的: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具有神经内分泌性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神经内分泌细胞及肿瘤细胞所特有及相关的抗体S-100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酶、嗜铬素A和突触素4种标记物对其在该肿瘤的表达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5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中S-100蛋白阳性表达42例(84%),神经特异性烯醇酶阳性表达32例(64%),嗜铬素A阳性表达8例(16%),突触素阳性表达7例(14%)。结论:涎腺腺样囊性癌部分细胞具有神经内分泌性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腺样囊性癌 神经内分泌 涎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酪氨酸激酶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农晓琳 夏勇 +6 位作者 杨亦萍 卿海云 李佳荃 黎燕宁 曹阳 李昊 陈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0-424,429,共6页
目的通过检测酪氨酸激酶A(TrkA)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的表达情况,探讨TrkA与VEGFR2在SACC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7例SACC患者组织病理切片中TrkA与VEGFR2的表达情况,结合临... 目的通过检测酪氨酸激酶A(TrkA)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的表达情况,探讨TrkA与VEGFR2在SACC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7例SACC患者组织病理切片中TrkA与VEGFR2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评价TrkA、VEGFR2与SACC侵袭转移特性的相关性。结果 TrkA、VEGFR2在SAC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是87.23%(41/47例)和85.11%(40/47例),在有神经侵袭、有复发/转移的SACC患者组织切片中TrkA和VEGFR2的表达率均高于无神经侵袭、未复发/转移者,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D)计数与VEGFR2的表达率成正相关关系;MVD在神经侵袭组为25.14±2.83,在无神经侵袭组为18.81±1.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在复发/转移组为26.58±2.38,未复发/转移组为19.06±1.39(P<0.05)。结论 TrkA、VEGFR2的表达强弱与SACC的嗜神经侵袭,复发转移成正相关关系,提示该2种受体在SACC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据此推测TrkA、VEGFR2可以作为评价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激酶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涎腺腺样囊性癌 神经侵袭 复发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涎腺腺样囊性癌P53、P16基因mRNA与蛋白表达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晓峰 陆晓丽 +1 位作者 贾深汕 徐东洋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46-248,共3页
目的: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ACC)与正常涎腺组织P53、P16mRNA与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方法:收集6例人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肿块和其周围正常腮腺组织采用逆转录PCR(RT-PCR)技术,对肿瘤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P53与P16mRNA表达进行研究后... 目的: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ACC)与正常涎腺组织P53、P16mRNA与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方法:收集6例人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肿块和其周围正常腮腺组织采用逆转录PCR(RT-PCR)技术,对肿瘤组织和正常涎腺组织P53与P16mRNA表达进行研究后,进一步采用蛋白质印记(western blot)技术对两种组织的P53与P16蛋白表达研究。结果: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与正常涎腺细胞细胞相比其P53基因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显著增高,P16基因mRNA,及其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甚至缺失。结论:P53基因的过度表达或者P16基因的阴性表达二者都可以作为诊断ACC的肿瘤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腺样囊性癌 P16 P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重楼总皂苷对涎腺腺样囊性癌ACC-83细胞增殖抑制及其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何秋敏 许彪 +2 位作者 王卫红 包崇云 胡少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7-321,共5页
目的探讨滇重楼总皂苷对涎腺腺样囊性癌ACC-8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为滇重楼治疗涎腺腺样囊性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体外细胞培养,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药物质量浓度(5、10、20、40、60、80、100μg·m L-1)的滇重楼... 目的探讨滇重楼总皂苷对涎腺腺样囊性癌ACC-8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为滇重楼治疗涎腺腺样囊性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体外细胞培养,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药物质量浓度(5、10、20、40、60、80、100μg·m L-1)的滇重楼总皂苷对ACC-83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药物质量浓度(25、50、100μg·m L-1)的滇重楼总皂苷对ACC-83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和CD74的表达。结果滇重楼总皂苷可促进ACC-83细胞凋亡,并呈剂量-效应关系。ACC-83细胞中存在MIF和CD74的表达,滇重楼总皂苷可抑制MIF和CD74的表达。结论滇重楼总皂苷对ACC-83细胞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以抑制MIF及CD74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重楼总皂苷 涎腺腺样囊性癌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腺样囊性癌细针吸取细胞学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4
19
作者 尹艳华 任家胜 +1 位作者 李玉红 任玉波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9-600,共2页
关键词 涎腺腺样囊性癌 细针吸取细胞学 鉴别诊断 上皮恶肿瘤 细胞学标本 病理组织学 针吸细胞学 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菔硫烷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CC-M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贾志宇 庄志征 +3 位作者 岳磊 郭涛 杨威 张英怀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53-657,共5页
目的:研究莱菔硫烷(SFN)对涎腺腺样囊性ACC-M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分别用终浓度为5、10、20、30、40、60、80、100μmol/L的SFN处理ACC-M细胞24、48、72 h。用MTT比色试验和台盼蓝拒染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和存活情况;倒置显微镜... 目的:研究莱菔硫烷(SFN)对涎腺腺样囊性ACC-M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分别用终浓度为5、10、20、30、40、60、80、100μmol/L的SFN处理ACC-M细胞24、48、72 h。用MTT比色试验和台盼蓝拒染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和存活情况;倒置显微镜、Giemsa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Annexin-V-FITC和PI双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SFN对ACC-M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最高抑制率达89.2%,作用24、48、72 h时的IC50(μmol/L)分别是75.6、21.3、16.5,增殖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SFN可诱导ACC-M细胞凋亡,凋亡率随处理时间延长和药物浓度增加而上升(P<0.01)。结论:SFN具有抑制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CC-M增殖和诱导其凋亡的作用,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菔硫烷(SFN) 涎腺腺样囊性癌 细胞培养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