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7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脏固有细胞和浸润细胞在肾小管间质病变中的作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杨莉 李晓玫 王海燕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007-1011,共5页
Tubulointerstitial lesions, occurring in many kinds of renal diseases, have been found to be the predominant factor in the impairment of renal function. The severe and extensive lesions often predict a poor outcome in... Tubulointerstitial lesions, occurring in many kinds of renal diseases, have been found to be the predominant factor in the impairment of renal function. The severe and extensive lesions often predict a poor outcome in future. It has been tested recent years that the infiltrating inflammatory cells might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onset and deterioration of tubulointerstitial injur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sident cells, including the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and the fibroblasts, also directly take part in tubulointerstitial inflammation and fibrosis. Researches also display implicated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infiltrating cells and the resident cells,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amplification of inflammation and the progress of fibr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有细胞 浸润细胞 间质性肾炎 成纤维细胞 单核细胞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期梅毒皮疹中梅毒螺旋体基因检测和浸润细胞研究(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文海 张建中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5-487,共3页
目的 :探讨二期梅毒皮疹的形成机制和细胞免疫在梅毒皮疹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用巢式PCR方法对2 4例 10 %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的二期梅毒疹标本进行了梅毒螺旋体DNA检测 ;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二期梅毒皮损中的浸润细胞进行检测。结果 :... 目的 :探讨二期梅毒皮疹的形成机制和细胞免疫在梅毒皮疹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用巢式PCR方法对2 4例 10 %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的二期梅毒疹标本进行了梅毒螺旋体DNA检测 ;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二期梅毒皮损中的浸润细胞进行检测。结果 :2 4份二期梅毒疹标本中 10例 (4 5 .8% )检出了梅毒螺旋体DNA ,所有标本银染色未发现苍白螺旋体 (TP)。二期梅毒皮损浸润细胞中CD4 5RO(+)T细胞 10 0 %阳性 ,6 8.2 %有CD6 8(+)巨噬细胞 ,此外还有少量CD2 0 (+)B淋巴细胞和CD5 7(+)NK细胞。结论 :二期梅毒疹的形成原因可能为螺旋体感染皮肤局部所致 ;二期梅毒疹皮损中浸润细胞主要为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期梅毒皮疹 梅毒螺旋体 基因检测 浸润细胞 病因学 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斑狼疮皮损中浸润细胞免疫表型和角质形成细胞HLA-DR抗原表达的研究
3
作者 王晓云 冒长峙 王正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0-153,共4页
应用抗HLADR、CD3、CD4、CD8、CD20的单克隆抗体和streptravidinperoxidasestaining(SP)技术对10名正常人皮肤,16例SLE皮损和19例DLE皮损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 应用抗HLADR、CD3、CD4、CD8、CD20的单克隆抗体和streptravidinperoxidasestaining(SP)技术对10名正常人皮肤,16例SLE皮损和19例DLE皮损进行了免疫组化研究。观察到正常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未见HLADR抗原表达,而SLE(6/16),DLE(8/19)皮损处角质形成细胞可以表达HLADR抗原。在SLE、DLE真皮内浸润细胞主要为T淋巴细胞(CD3+浸润细胞),且以TH细胞(CD4+浸润细胞)占优势。另外,还发现在两种LE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表达HLADR抗原处,真皮内可见CD3+浸润细胞和激活的T淋巴细胞(HLADR+浸润细胞)。讨论了LE皮损角质形成细胞HLADR抗原表达及其与病损内浸润细胞免疫表型的关系。LE皮损处HLADR+角质形成细胞可能具有抗原递呈作用,而角质形成细胞异常表达HLADR抗原则可能与真皮内浸润单个核细胞或淋巴细胞释放的IFNα,TNFγ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角质形成细胞 浸润细胞 HLA-DR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及急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中眼浸润细胞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梓琳 周红颜 +1 位作者 庄伟波 陈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EAU)眼浸润细胞在C57BL/6及B10.RⅢ品系小鼠中的差异。方法通过完全弗氏佐剂结合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在C57BL/6和B10.RⅢ品系小鼠中建立慢性及急性EAU疾病模... 目的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EAU)眼浸润细胞在C57BL/6及B10.RⅢ品系小鼠中的差异。方法通过完全弗氏佐剂结合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在C57BL/6和B10.RⅢ品系小鼠中建立慢性及急性EAU疾病模型,通过视网膜成像技术及视觉电生理技术分析比较两种EAU小鼠临床评分,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疾病高峰期炎性眼组织中浸润细胞类型及比例。结果急性EAU比慢性EAU更早发病、更早到达疾病高峰且临床评分高1。在炎性眼组织中,急性EAU小鼠的CD4+T淋巴细胞和CD11b+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慢性EAU小鼠,而CD8+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性细胞及自然杀伤性T细胞在两种EAU小鼠模型中无显著性差异,其中眼浸润CD11b+细胞中,急性EAU小鼠巨噬细胞及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慢性EAU小鼠。结论急性EAU和慢性EAU的疾病差异与眼浸润CD4+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浸润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化检测风湿性心脏瓣膜浸润细胞表型和穿孔素
5
作者 熊丁丁 杨英珍 +1 位作者 徐德民 蒋振斌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7年第1期15-16,24,共3页
为了探测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风心病)发病中的意义,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9例风心病、6例非风心病瓣膜标本的浸润淋巴细胞表型和穿孔素进行了检测.结果:1.风心瓣膜的浸润细胞中,发现有CD4+细胞5例,CD8+细胞7... 为了探测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风心病)发病中的意义,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9例风心病、6例非风心病瓣膜标本的浸润淋巴细胞表型和穿孔素进行了检测.结果:1.风心瓣膜的浸润细胞中,发现有CD4+细胞5例,CD8+细胞7例,CD16+细胞5例,非风心瓣膜仅1例有少量的CD4+细胞;2.穿孔素仅见于有CD8+和/或CD16+细胞浸润的7例风心瓣膜中.结果初步表明,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可能是风心病发病的主要机理之一,穿孔素则可能是CD8+和CD16+等效应细胞释放的、致瓣膜损伤的主要效应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化 检测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细胞浸润 细胞表型 穿孔素 淋巴细胞 细胞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单体调控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赫名扬 王成志 +2 位作者 张山 李东东 刘培民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167,I0007,共7页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免疫疗法已成为目前最具有潜力的免疫疗法之一,其效果好、不良反应小的优点,使其在临床治疗上越来越受欢迎。TILs是一种存在于肿瘤组织中的免疫细胞,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免疫反应...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免疫疗法已成为目前最具有潜力的免疫疗法之一,其效果好、不良反应小的优点,使其在临床治疗上越来越受欢迎。TILs是一种存在于肿瘤组织中的免疫细胞,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免疫反应,起到抑制肿瘤生长并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中医药在肿瘤治疗领域影响深远,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单体如桑黄多糖、雷公藤甲素、青蒿素、甘草酸等,通过促进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或抑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s)、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髓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的功能,直接或间接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进而起到抗肿瘤作用。筛选总结近年来中药单体调控TILs抗肿瘤的研究成果,以TILs为着手点,详细介绍了中药单体调控TILs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以期促进中药单体调控TILs抗肿瘤的新药研发,开拓中医药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新思路与新方法,助力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成功走向现代化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浸润细胞 中药单体 抗肿瘤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用于预测乳腺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水平的常规MRI特征及合成MRI定量参数直方图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栋 娄莉 +2 位作者 吴莎莎 武希庆 李芹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44-448,共5页
目的探索可用于预测乳腺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水平的常规MRI特征及合成MRI(syMRI)定量参数直方图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114例女性单发乳腺癌,其中TIL低水平70例(L组,0~10%)、TIL高水平44例(H组,>10%);分析乳腺动态对比增强MRI(DCE-... 目的探索可用于预测乳腺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水平的常规MRI特征及合成MRI(syMRI)定量参数直方图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114例女性单发乳腺癌,其中TIL低水平70例(L组,0~10%)、TIL高水平44例(H组,>10%);分析乳腺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所示乳腺癌病灶常规MRI特征,提取syMRI T1、T2及质子密度(PD)定量参数直方图特征,包括第10和第90分位数(分别简写为10th、90th)、均值、熵值、峰度及偏度并进行组间比较;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TIL水平的syMRI定量参数直方图特征独立预测因子。结果H组Luminal A型乳腺癌占比低于、而HER2阳性型占比高于L组(校正P均<0.05),H组病灶边缘光整者占比高于L组(P<0.05)。H组T1-10th、T1-90th、T1-均值、T2-10th、T2-均值高于,而PD-偏度低于L组(P均<0.05),其中的T2-均值为TIL水平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0。结论常规MRI乳腺癌病灶边缘特征及syMRI定量参数直方图特征中的T2-均值可用于评估TIL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淋巴细胞 肿瘤浸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争议与共识
8
作者 张文静 周毅 冀亮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4-247,共4页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逐步上升,如何更加有效、精准地诊断和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是乳腺癌重要的生物学标志物,然而,其临床指导价值尚未得到广泛认同。TILs的临床应用仍...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逐步上升,如何更加有效、精准地诊断和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是乳腺癌重要的生物学标志物,然而,其临床指导价值尚未得到广泛认同。TILs的临床应用仍然存在一系列瓶颈,如何实现评估标准化、TILs阈值的设定以及能否用无创检测的方法评估TILs等,这是TILs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存在争议的重要原因。TILs对于乳腺癌的预后评估、疗效预测等方面的价值不容忽视,有利于推动乳腺癌的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本文将综合分析目前TILs在乳腺癌诊治过程中的争议与共识,以期为TILs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乳腺癌 分子分型 精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浸润性B淋巴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前景
9
作者 黄茗 陈锦秀 +3 位作者 张雨乐 董想 曹春雨 吴红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5-625,共11页
近年来,肿瘤浸润性B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B lymphocytes,TIL-B)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复杂且重要的角色。这些细胞通过多种机制参与抗肿瘤免疫反应,但同时也可能在特定刺激下获得抑制功能,转化为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 近年来,肿瘤浸润性B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B lymphocytes,TIL-B)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复杂且重要的角色。这些细胞通过多种机制参与抗肿瘤免疫反应,但同时也可能在特定刺激下获得抑制功能,转化为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进而抑制肿瘤免疫应答,促进肿瘤的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IL-B不仅是抗肿瘤免疫治疗中有效的靶标,而且在疾病预后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TIL-B研究现状,总结了其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机制,分析了当前的治疗策略和预后评估方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通过深入理解TIL-B的复杂性,可以为开发新的肿瘤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和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浸润性B淋巴细胞 肿瘤微环境 三级淋巴结构 免疫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D-1和B淋巴细胞浸润的卵巢癌预后模型建立与评价
10
作者 谢溦 刘小燕 +1 位作者 韩文玲 方圆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40-1446,共7页
目的:基于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B淋巴细胞浸润构建卵巢癌的预后模型。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卵巢癌患者102例。检测癌组织PD-1表达和CD20+B细胞浸润程度,分析二者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P... 目的:基于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B淋巴细胞浸润构建卵巢癌的预后模型。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卵巢癌患者102例。检测癌组织PD-1表达和CD20+B细胞浸润程度,分析二者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PD-1表达与B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及患者生存率的相关性。分析卵巢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依据独立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PD-1表达和CD20+B细胞浸润程度与肿瘤大小、FIGO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存在密切联系(P<0.05)。PD-1表达与B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PD-1高表达和B淋巴细胞低浸润患者病死率较高(P<0.05)。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PD-1表达和CD20+B细胞浸润是卵巢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利用独立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性。结论:PD-1表达与CD20+B细胞浸润程度密切相关,二者和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密切联系,是卵巢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 卵巢癌 相关性 B淋巴细胞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免疫细胞浸润特征与临床病理参数具有相关性
11
作者 赵华轩 张桂潮 +4 位作者 刘家荣 莫富添 李韬恩 类成勇 吕世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80-1288,共9页
目的 考察中国人群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肿瘤样本中免疫细胞浸润特征,并分析免疫细胞浸润与疾病分期及免疫治疗应答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20年10月~2023年10月154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肿瘤样本和临床病理信息,通过免疫... 目的 考察中国人群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肿瘤样本中免疫细胞浸润特征,并分析免疫细胞浸润与疾病分期及免疫治疗应答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20年10月~2023年10月154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肿瘤样本和临床病理信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等方法鉴定肿瘤组织中浸润免疫细胞类型,并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其中22例患者的肿瘤组织构建了患者来源的肿瘤组织片段(PDTF)模型,利用PD-1单抗处理,后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T细胞活化情况,评估患者免疫治疗应答。结果 我国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中,CD8^(+)T细胞、CD4^(+)T细胞和CD3^(+)T细胞浸润最丰富。病例相关分析表明,CD3^(+)T细胞(P=0.004)、PD-1^(+)T细胞(P=0.020)、CD68^(+)T细胞(P=0.049)、CD79^(+)T细胞(P=0.049)以及Tryptase^(+)细胞(P=0.049)的浸润与更大的肿瘤体积(≥5 cm)呈正相关;CD4^(+)T细胞浸润程与肿瘤分期成负相关(P=0.026)。高ISUP分级患者CD3^(+)T细胞(P=0.023)、CD8^(+)T细胞(P=0.045)、PD-1^(+)T细胞(P=0.014)、CD20^(+)B细胞(P=0.020)、CD79^(+)B细胞(P=0.004)浸润浸润水平较高,但具有较低的Traptase^(+)细胞浸润(P=0.001)。具有丰富免疫细胞浸润的患者也倾向更好的免疫治疗应答。结论本研究揭示了中国人群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免疫细胞浸润特征,发现不同患者免疫细胞浸润存在显著异质性,证实免疫细胞浸润程度与临床病理参数存在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明细胞 肿瘤免疫细胞浸润 患者来源的肿瘤组织片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1mapping联合弥散加权成像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水平 被引量:2
12
作者 孟帆 袁军辉 +7 位作者 方少伯 张孝先 郭兰伟 陈天东 张宏凯 曲金荣 张仁知 陈学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89,共6页
目的观察T1 mapping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术前无创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水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43例浸润性乳腺癌并根据术后病理所见示TIL水平分为高水平组(TIL≥10%,n=73)与低水平组(TIL<10%,n=70)。记录... 目的观察T1 mapping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术前无创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水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143例浸润性乳腺癌并根据术后病理所见示TIL水平分为高水平组(TIL≥10%,n=73)与低水平组(TIL<10%,n=70)。记录临床-病理信息,观察乳腺癌病灶MRI特征,测量其平均T1值(T1 mean)、ADC值(ADC mean)并进行组间比较。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TIL水平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回归模型绘制列线图,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相比低水平组,高水平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占比较高(P<0.05),病灶呈圆形/椭圆形、边缘光整占比较高(P均<0.05),而瘤周水肿占比较低(P<0.05)。组间病灶强化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水平组T1 mean、ADC mean均高于低水平组(P均<0.05)。强化模式、T1 mean及ADC mean均为乳腺癌TIL水平的独立预测因素,以之联合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预测TIL水平的AUC为0.848,高于单一病灶强化模式(AUC=0.569;Z=5.384,P<0.05)及T1 mean(AUC=0.662;Z=3.876,P<0.05)而与ADC mean(AUC=0.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78,P=0.115)。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临床应用价值较好。结论T1 mapping联合DWI可于术前有效预测乳腺癌TIL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淋巴细胞 肿瘤浸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母细胞瘤中LY86-AS1和KHDRBS2低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13
作者 王莎莎 赵文浩 +2 位作者 何锡宁 张杨杨 常文丽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5-253,共9页
目的 探究淋巴细胞抗原86反义RNA 1(LY86-AS1)和含KH结构域的RNA信号转导相关分子2(KHDRBS2)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中的表达、相关性及其对患者预后和免疫细胞浸润的影响。方法 基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GSE50161数据集,采用加权基... 目的 探究淋巴细胞抗原86反义RNA 1(LY86-AS1)和含KH结构域的RNA信号转导相关分子2(KHDRBS2)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中的表达、相关性及其对患者预后和免疫细胞浸润的影响。方法 基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GSE50161数据集,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鉴定与GBM发生密切相关的LY86-AS1和KHDRBS2。采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中国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数据库分析LY86-AS1和KHDRBS2表达与GBM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多个数据集分析LY86-AS1和KHDRBS2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采用实时定量PCR验证LY86-AS1和KHDRBS2在GBM和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人类蛋白质图谱(HPA)数据库获取KHDRBS2的蛋白表达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KHDRBS2的蛋白表达。结果 LY86-AS1和KHDRBS2在GBM组织中低表达,且与GBM发生密切相关,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LY86-AS1和KHDRBS2低表达组的患者总体生存率低于高表达组。LY86-AS1与初始B细胞、浆细胞、活化自然杀伤(NK)细胞、M1型巨噬细胞、活化肥大细胞和单核细胞呈显著正相关关系;KHDRBS2与初始B细胞、浆细胞、辅助T细胞、活化NK细胞和单核细胞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 LY86-AS1和KHDRBS2在GBM中低表达,且与预后不良相关,影响肿瘤免疫微环境并可能作为GBM诊断和判断患者预后新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GBM) 长链非编码RNA LY86-AS1 KHDRBS2 免疫细胞浸润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甲状腺癌患者甲状腺半切术后预后模型的构建及初步评价
14
作者 杨小丽 张勇 陈敏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5-930,共6页
目的:探讨构建及初步评价甲状腺癌患者甲状腺半切术后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预后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库(TCGA)中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的152例甲状腺癌甲状腺半切术后患者的基因表达谱与随访参数;采用ssGSEA量化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 目的:探讨构建及初步评价甲状腺癌患者甲状腺半切术后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预后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库(TCGA)中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的152例甲状腺癌甲状腺半切术后患者的基因表达谱与随访参数;采用ssGSEA量化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浸润的情况;采用LASSO筛选重要预测因子以验证预后与不同浸润免疫细胞之间的关系;以合适的细胞构建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并将甲状腺癌患者分为高、低风险组,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验证;以风险模型为基础构建列线图模型以预测甲状腺癌患者的存活率及治疗无效率;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及AUC验证列线图准确性;采用校准曲线比较列线图模型的预测结果与观察结果;使用临床决策曲线鉴别预测模型的可靠性。结果:采用ssGSEA量化免疫细胞浸润数据得到22个浸润免疫细胞,包括活化肥大细胞、幼稚B细胞、未活化肥大细胞、浆细胞、CD8^(+)T细胞、γδT细胞、幼稚CD4^(+)T细胞、活化记忆CD4^(+)T细胞、Treg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记忆B细胞、活化NK细胞、未活化NK细胞、未活化记忆CD4^(+)T细胞、M0巨噬细胞、单核细胞、M1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未活化树突状细胞、活化树突状细胞、M2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选取的预测因子为6个免疫细胞,分别是M0巨噬细胞、M2巨噬细胞、活化树突状细胞、未活化肥大细胞、CD8^(+)T细胞、单核细胞;根据这6个浸润的免疫细胞,计算样本的风险评分,风险评分与高风险组甲状腺癌患者和预后不良人数成正比;采用Kaplan-Meier制作生存曲线,结果为低风险组总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高风险组(Log-Rankχ^(2)=4.524,P=0.024);预后列线图模型总分425分,死亡风险79.12%;治疗效果列线图模型总分406分,对应治疗无效的风险为77.97%,经过模型验证结果较可靠。结论:对肿瘤浸润的免疫细胞在甲状腺癌患者中的评分模型构建了列线图模型,提示在甲状腺癌患者中免疫细胞浸润可以作为预测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细胞浸润 预后模型 甲状腺癌 治疗与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浸润免疫细胞CD38表达对淋巴结转移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的影响
15
作者 石峰 赵艳杰 +1 位作者 高颖 宋清坤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5,共6页
目的探讨CD38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肿瘤免疫微环境及临床病理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至2018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进行食管切除术的142例ESCC患者进行了回顾性队列研究。评估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CD38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肿瘤免疫微环境及临床病理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至2018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进行食管切除术的142例ESCC患者进行了回顾性队列研究。评估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肿瘤组织内CD38、CD4、CD8、Ki-67、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有淋巴结转移的ESCC患者中,CD38的表达率与总生存期有显著相关性(P=0.037),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4个月和38个月。未经调整和调整的高CD38表达风险比分别为0.46(95%CI:0.21~0.98)和0.32(95%CI:0.13~0.76)。CD38的表达率与肿瘤细胞PD-L1表达呈负相关。结论对于有淋巴结转移的ESCC患者来说,CD38高表达与更好的生存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 CD38 肿瘤浸润免疫细胞 免疫微环境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相关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徐梦樊(综述) 梁新军(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88-691,共4页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肺癌的80%以上。尽管近年来NSCLC的诊断和治疗已经有所突破,但是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5年生存率仅15%。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肺癌的80%以上。尽管近年来NSCLC的诊断和治疗已经有所突破,但是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5年生存率仅15%。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已被批准用于治疗肺癌。虽然其具有高效、持久、低毒等优点,但仅少部分NSCLC患者从免疫治疗中持久获益。随着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在NSCLC中的预后作用逐渐受到关注,寻找更有效的预后指标成为了NSCLC研究的重点。本综述系统分析TILs在NSCLC免疫治疗疗效预测中的作用机制、临床证据及评估方法,旨在为未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治疗 预后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涤痰汤靶向PDE4B减轻卒中后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神经血管单元损伤
17
作者 俞书红 刘思洁 +4 位作者 朱佳怡 范玲 顾佳美 黄昊 罗毅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6-312,共7页
目的探讨涤痰汤(Ditan Decoction,DTD)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诱导脑缺血,评估DTD对卒中后NVU损伤的影响。MCAO术后连续3 d每日灌胃给予DTD。通过Transwell中性粒细胞趋化实验探究DTD对中... 目的探讨涤痰汤(Ditan Decoction,DTD)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诱导脑缺血,评估DTD对卒中后NVU损伤的影响。MCAO术后连续3 d每日灌胃给予DTD。通过Transwell中性粒细胞趋化实验探究DTD对中性粒细胞趋化能力的影响。结果在MCAO模型中,DTD治疗显著降低脑梗死体积(P<0.01),并减轻血脑屏障破坏,表现为IgG渗漏减少(P<0.05)和层粘连蛋白表达保留(P<0.05)。此外,DTD抑制中性粒细胞向缺血脑组织的浸润,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P<0.01)和髓过氧化物酶(P<0.05)水平显著降低。机制上,DTD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P<0.01),并下调中性粒细胞迁移关键调控因子磷酸二酯酶4B(PDE4B)的表达(P<0.05)。分子对接分析发现,DTD中的四种活性成分-芹菜素(Apigenin)、牡荆苷(Vitexin)、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和荭草苷(Orientin)与PDE4B具有强结合亲和力(结合能<-5 kcal·mol^(-1)),提示其可能介导DTD的治疗效应。结论涤痰汤通过保护神经血管单元完整性及调控PDE4B依赖性中性粒细胞活性,为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了一种潜在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痰汤 中性粒细胞浸润 缺血性卒中 神经血管单元 PDE4B 髓过氧化物酶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痛风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基因表达及免疫细胞浸润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锋 李华南 +3 位作者 章晓云 黄慧莲 陈跃平 任国武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2-598,共7页
目的:研究痛风患者的差异基因表达及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寻找痛风发病的关键基因及免疫细胞,探究免疫细胞与痛风的关系。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痛风的芯片GSE160170,借助R语言筛选差异基因,随后采用STRING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分析,并借助C... 目的:研究痛风患者的差异基因表达及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寻找痛风发病的关键基因及免疫细胞,探究免疫细胞与痛风的关系。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痛风的芯片GSE160170,借助R语言筛选差异基因,随后采用STRING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分析,并借助Cytoscape软件筛选关键基因,再对其进行富集分析,同时对免疫细胞浸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IL-6、IL-1β、TNF、CCL3、CXCL8和CXCL1为痛风发病的关键基因,主要通过IL-17、Toll样受体、NOD样受体、NF-κB等信号通路发挥细胞对脂多糖、细菌来源分子及生物刺激的反应等过程导致疾病发生;免疫浸润结果表明记忆性B细胞、活化的NK细胞、活化的树突状细胞、活化的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在痛风患者中表达显著;免疫细胞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滤泡辅助性T细胞与活化的肥大细胞表达呈正相关,未活化的NK细胞与单核细胞表达呈负相关。结论:关键基因和差异表达的免疫细胞与痛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为痛风的免疫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单钠尿酸盐 生物信息学 免疫细胞 细胞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CAS9敲除PD-1的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回输对小鼠结肠癌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瞿紫微 李晓辉 +3 位作者 郭建辉 陈华涛 吴彪 孟庆彬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9-1196,共8页
目的:探讨应用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CRISPR/Cas9)技术敲除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回输对结肠癌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皮下注射CT26构建小鼠结肠癌模型,从3只模型小鼠肿瘤组织中提取TIL,并... 目的:探讨应用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CRISPR/Cas9)技术敲除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回输对结肠癌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皮下注射CT26构建小鼠结肠癌模型,从3只模型小鼠肿瘤组织中提取TIL,并提取外周血淋巴细胞;对TIL进行PD-1基因敲除;回输实验分为对照组(Control)、输注淋巴细胞组(Lym)、输注荷瘤小鼠TIL组(TIL)、慢病毒空载对照组(pVSV-G-PX458-NC)组、PX458-PD-1-sgRNA1组(PD-1-sgRNA1),每组10只;测量各组小鼠肿瘤组织质量及肿瘤抑制率;TUNEL法检测各组小鼠肿瘤组织细胞凋亡;ELISA检测各组小鼠肿瘤组织TNF-α和IFN-γ含量;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CD4+T、CD8+T细胞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增殖核抗原-67(Ki-67)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PD-1及其主要配体PD-L1表达。结果:PD-1-sgRNA1能明显抑制小鼠肿瘤细胞体内生长,抑制肿瘤组织Ki-67和VEGF表达及PD-1、PD-L1表达,提高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TNF-α、IFN-γ含量、CD4+T、CD8+T细胞表达(均P<0.05)。结论:CRISPR/CAS9敲除PD-1的TIL回输能明显抑制结肠癌小鼠肿瘤组织Ki-67和VEGF表达,增加CD4+T、CD8+T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发挥抑制肿瘤生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 PD-1 结肠癌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肿瘤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CA3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及其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萌萌 邵松 +1 位作者 曹冰 潘蕾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4,共10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ABCA3在非小细胞肺癌——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中的临床意义和生物学功能。方法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提取LUAD中ABCA3表达和相应的临床信息。使用R4.... 目的 本研究旨在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ABCA3在非小细胞肺癌——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中的临床意义和生物学功能。方法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提取LUAD中ABCA3表达和相应的临床信息。使用R4.2.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TCGA LUAD队列中肿瘤组织与对照组之间ABCA3的表达,以及临床病理参数与ABCA3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根据ABCA3表达的中位数,将TCGA LUAD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使用survival包和survminer包分析ABCA3与LUAD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期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期的关系,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与LUAD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使用rms包构建预测LUAD患者1年、2年和3年OS率的列线图模型。使用DESeq2包对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患者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ed genes,DEGs)分析,并使用cluster Profil er包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数据库和基因组京都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利用CIBERSORT算法预测LUAD肿瘤样本和正常样本中22种浸润性免疫细胞的丰度,并分析ABCA3表达与免疫浸润细胞和免疫检查点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BCA3基因在LUAD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均低于配对和非配对样本正常组织(P<0.05)。ABCA3高表达LUAD患者的OS (P=0.031)和PFS (P=0.044)明显高于低表达患者。T2分期(P=0.004)和T3分期(P=0.044)患者ABCA3的表达显著低于T1分期患者。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分期、N分期和ABCA3表达是影响LUA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ABCA3表达、T分期和N分期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C-index为0.86,提示模型与实际结果较为一致。校准曲线中的偏差修正线接近理想曲线,提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结果与观测结果较吻合。基因集富集分析显示ABCA3高表达组主要与花生四烯酸代谢、补体和凝血级联、肠道免疫网络免疫球蛋白A产生等有关。ABCA3的表达与NRP1、TRFRSF14、TNFSF15、CD40LG、HHLA2、CD28呈明显正相关,而与IDO1、CD70、TNFSF4、CD276和VTCN1呈明显负相关(P<0.05)。12种免疫浸润细胞在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此外,14种免疫浸润细胞与ABCA3表达呈现明显相关性(P<0.05),包括巨噬细胞、CD4+T细胞和树突细胞。结论 ABCA3的表达与LUAD患者预后和免疫细胞浸润有关,可能是预测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有价值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肺腺癌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3 免疫细胞浸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