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尿脱落细胞蜡块在尿路上皮癌TWIST1基因甲基化检测中的应用
1
作者 张继伟 谭艳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5-687,共3页
目的探讨尿脱落细胞蜡块用于TWIST1基因甲基化检测的临床价值,及用于尿路上皮癌早期筛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2例泌尿系统肿瘤患者术前尿液样本,其中5例用于比较尿脱落细胞和细胞蜡块检测TWIST1基因甲基化结果。结果尿脱落细胞和细胞蜡... 目的探讨尿脱落细胞蜡块用于TWIST1基因甲基化检测的临床价值,及用于尿路上皮癌早期筛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2例泌尿系统肿瘤患者术前尿液样本,其中5例用于比较尿脱落细胞和细胞蜡块检测TWIST1基因甲基化结果。结果尿脱落细胞和细胞蜡块检测TWIST1基因甲基化结果一致性为100%,同时TWIST1和内标基因GAPDH扩增曲线的Ct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诊断尿路上皮癌的一致性为50.00%,细胞蜡块TWIST1基因甲基化检测的一致性为81.82%。结论尿脱落细胞蜡块可以用于包括膀胱癌在内的尿路上皮癌早期筛查的TWIST1基因甲基化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尿路上 细胞蜡块 TWIST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级别T_1期膀胱尿路上皮癌保留膀胱术后转归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潘东亮 李宁忱 +2 位作者 晋连超 张祥华 那彦群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6-59,共4页
背景与目的:对于经膀胱内治疗失败的高级别T1膀胱尿路上皮癌应积极采取膀胱全切术,但是部分患者由于某种原因接受了膀胱保留术式,其转归历程如何,到目前为止尚缺乏系统报道。本研究旨在分析高级别T1膀胱尿路上皮癌保留膀胱术后转归特点... 背景与目的:对于经膀胱内治疗失败的高级别T1膀胱尿路上皮癌应积极采取膀胱全切术,但是部分患者由于某种原因接受了膀胱保留术式,其转归历程如何,到目前为止尚缺乏系统报道。本研究旨在分析高级别T1膀胱尿路上皮癌保留膀胱术后转归特点。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06年2月首次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或膀胱部分切除术的7例T1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膀胱肿瘤复发但未行膀胱全切术直至死亡全过程的临床资料。7例均采用入院诊治的方法随访。结果:7例T1膀胱癌患者均具有多发、高级别等高危因素,未行膀胱全切术原因分别是3例患者年龄过高(81、83和86岁)及4例严重心脏病。患者存活6~65个月(中位44.5个月),发生严重血尿7例、骨转移6例、肺转移5例、肝转移5例、肾上腺转移3例、胸壁转移1例,均死于膀胱癌相关事件。结论:高级别T1膀胱尿路上皮癌保留膀胱术后存活时间较短;易发生多处、远处转移,以骨、肺、肝最常见;血尿严重,无持续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上 膀胱 高级别 T1期 保留膀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9例尿路上皮癌中HER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3
作者 黄奥玲 谢婷 +6 位作者 章宏峰 陈帅君 陈正卓 罗斌 管枫 阎红琳 袁静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2-607,613,共7页
目的探讨尿路上皮癌组织中HER2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519例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HER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519例患者中位年龄66岁,男女比为1.93∶1... 目的探讨尿路上皮癌组织中HER2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519例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HER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519例患者中位年龄66岁,男女比为1.93∶1,其中160例为根治标本,359例为经尿道电切标本。HER2总体阳性率为61.7%(320/519),其中HER21+148例(28.5%),HER22+238例(45.9%),HER23+82例(15.8%),另51例(9.8%)未见HER2表达。HER2表达与年龄、发病部位、组织学级别、组织学亚型、手术方式、脉管及神经侵犯相关(P均<0.05),与性别、pT分期、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6岁、高级别肿瘤、存在脉管神经侵犯为HER2表达的危险因素,去除混杂因素后,组织学高级别和存在脉管侵犯为HER2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提示非肌层浸润尿路上皮癌患者中HER2蛋白阳性者的无复发生存期与阴性者无明显差异(P=0.274)。结论组织学高级别、肿瘤存在脉管神经侵犯等与尿路上皮癌患者HER2蛋白的表达相关,同时组织学高级别和存在脉管侵犯是影响HER2表达的重要因素,但HER2表达可能不影响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上 膀胱 人表生长因子受体2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ATA-3、CD44等对尿路上皮癌进行分子分型的研究
4
作者 周晓蝶 余波 +4 位作者 王璇 王建军 石群立 饶秋 鲍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6-601,共6页
目的探讨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分子分型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以期探索UC的预后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方法收集115例UC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标记GATA-3、CK20、CK5/6、CD44对UC进行分子分型(腔面型、基底样... 目的探讨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分子分型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以期探索UC的预后标志物及治疗靶点。方法收集115例UC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标记GATA-3、CK20、CK5/6、CD44对UC进行分子分型(腔面型、基底样型、零表型),利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分子分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利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GATA-3、CK20表达与UC的临床分期呈负相关,而CD44表达与UC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均<0.05)。CK20是患者预后良好的标志物(P=0.03)。临床进展期的UC基底样型的比例明显高于腔面型(78.4%vs 53.4%,P=0.033)。组织学变异型中,所有伴神经内分泌分化、80.0%的肉瘤样癌及77.8%的伴鳞状分化的UC为基底样型;而所有浆细胞变异型及淋巴上皮瘤样型、81.8%的微乳头型UC均为腔面型。零表型中以差分化变异型为主(66.7%)。相较腔面型,虽然基底样型UC的预后较差,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20表达的UC患者预后明显较好。基底样型与腔面型的主要组织学变异类型各不相同。使用免疫组化标记对UC进行分子分型对患者的临床分期和预后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上 临床病理 分子分型 CD44 GATA-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在晚期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5
作者 色汗 李三祥 +5 位作者 斯日古楞 苏泽农 卢超 净净 李皓静 杨宏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1-337,共7页
目的:转移性尿路上皮癌(metastatic urothelial carcinoma,mUC)患者通常接受含铂化疗作为一线治疗。近年来,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s)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抗体在mUC治疗中展现出良好... 目的:转移性尿路上皮癌(metastatic urothelial carcinoma,mUC)患者通常接受含铂化疗作为一线治疗。近年来,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s)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抗体在mUC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HER2阳性虽与不良预后相关,但可从抗HER2-ADC维迪西妥单抗(disitamab vedotin,RC48-ADC)中获益。本研究旨在评估RC48-ADC联合替雷利珠单抗(tislelizumab)在初治mU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70例mUC患者,其中30例接受RC48-ADC联合替雷利珠单抗治疗(DT)组,40例接受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emcitabine plus cisplatin,GC)组。主要研究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eatment-related adverse events,TRAEs)。结果:DT组ORR(73.3%vs.47.5%)及DCR(86.7%vs.62.5%)均显著高于GC组(P<0.05)。DT组mPFS较GC组更长(10.98个月vs.7.67个月,P<0.005),OS亦有延长[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S,mOS):未达到vs.11.34个月],两组安全性相似(P>0.05)。最常见TRAEs包括骨髓抑制、胃肠道及肝胆系统损害、乏力、脱发和皮疹,未报告≥3级TRAEs或治疗相关死亡事件。结论:RC48-ADC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在初治mUC患者中表现出优越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支持其作为一线治疗的潜在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迪西妥单抗 抗体偶联药物 替雷利珠单抗 转移性尿路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63、CK7、PAX8和INI-1一组免疫标记可用于区分肾集合系统的低分化尿路上皮癌和高级别肿瘤
6
作者 田智丹 黄文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81-481,共1页
肾窦区域包含肾髓质和(或)集合管系统的高级别低分化癌,诊断往往较困难。而上尿路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与高级别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特别是集合管癌(coll ecting duct carcinoma... 肾窦区域包含肾髓质和(或)集合管系统的高级别低分化癌,诊断往往较困难。而上尿路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与高级别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特别是集合管癌(coll ecting duct carcinoma,CDC)和。肾髓质癌(renalmedullary carcinoma,RMC)的诊断非常困难。尽管这些肿瘤大多数情况下靠形态学检查可做出正确诊断,但有些病例形态学不很明显,仍然需要借助免疫组化,因此它们的治疗及预后都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上 集合管 肾髓质 低分化 carcinoma 免疫标记 肿瘤 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尿路上皮癌HER2表达及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尹玉 仲坤 +2 位作者 李雪 罗文武 蒋俊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0-385,共6页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中HER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膀胱非浸润性低级别BUC 27例、非浸润性高级别BUC 5例、浸润性高级别BUC 60例,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法检测各组织样本中HER2...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中HER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膀胱非浸润性低级别BUC 27例、非浸润性高级别BUC 5例、浸润性高级别BUC 60例,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法检测各组织样本中HER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HER2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GEPIA数据库或直接在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分析HER2(ERBB2)表达与BUC的关系。结果浸润性高级别BUC中HER22+/3+表达率(26.67%,16/60)显著高于非浸润性低级别BUC(7.41%,2/27)和非浸润性高级别BUC(0,0/5)(P<0.05)。多灶性浸润性高级别BUC中HER22+/3+表达率(75.00%,6/8)显著高于单灶性患者(19.23%,10/52)(P<0.05)。各组织学亚型中HER22+/3+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普通型为30%(6/20)、腺样分化型为57.14%(4/7)、微乳头型为66.67%(4/6)、浆细胞样型为100.00%(2/2),余亚型均为0/1+。HER2表达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GEPIA数据库中,BUC肿瘤组织中HER2(ERBB2)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0.05),HER2(ERBB2)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低于HER2(ERBB2)低表达(P>0.05);对TCGA数据进行Cox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分期、T和N越高的患者OS较短。结论浸润性高级别BUC中HER22+/3+表达率高于非浸润性低级别和高级别BUC,并与肿瘤个数、组织学亚型密切相关,提示结合HER2表达状态、肿瘤个数和组织学亚型或有助于筛选出可能从HER2靶向治疗中获益的浸润性高级别BUC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 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 HER2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次经尿道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沈海波 曾彦恺 +3 位作者 顾正勤 张良 康健 齐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1-494,共4页
目的探讨再次经尿道电切术(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76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分别接受单次经尿道电切术(TUR)联合膀胱内灌注化疗(单次TUR组,n=38)或单次TUR、ReTUR联合膀胱内灌注化疗(ReTUR组... 目的探讨再次经尿道电切术(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76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分别接受单次经尿道电切术(TUR)联合膀胱内灌注化疗(单次TUR组,n=38)或单次TUR、ReTUR联合膀胱内灌注化疗(ReTUR组,n=38)。观察ReTUR组患者首次TUR术后肿瘤残存率和ReTUR术后重新分期率;首次TUR术后次日起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结果 ReTUR组患者首次TUR术后肿瘤残存率为31.6%,ReTUR术后重新分期率为10.5%。ReTUR组患者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单次TUR组患者(2.8%和21.1%,P<0.05)。结论 Re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可发现首次TUR术后的残存肿瘤,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降低肿瘤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 再次电切 残存肿瘤 重新分期 复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钬激光与等离子电切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姜帅 王国民 +5 位作者 孙立安 张立 徐志兵 林宗明 戎瑞明 郭剑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11期1017-1019,共3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钬激光切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4月~2011年3月,将6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按随机化原则,通过计算机抽样随机分为2组,钬激光切除组30例,经尿道等离子电切(bipolar transurethr... 目的探讨经尿道钬激光切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4月~2011年3月,将6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按随机化原则,通过计算机抽样随机分为2组,钬激光切除组30例,经尿道等离子电切(bipola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in saline,TURis)组30例,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术中出血量、闭孔反射发生率、术后冲洗量、导尿管保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3个月复查情况。结果钬激光组术中无闭孔神经反射发生,TURis组术中闭孔神经发射发生率36.7%(11/30),2组有显著性差异(Fisher’s检验,P=0.000)。钬激光组手术时间(26.7±14.1)min,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42.3±13.8)min(t=4.331,P=0.000)。钬激光组术后冲洗量中位数9000 ml(0~30 000 ml)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冲洗量中位数18 000 ml(0~50 000 ml)(Z=-2.810,P=0.005)。2组尿隐血量、导尿管保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3个月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TURis切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相比,经尿道钬激光切除具有止血更确切、出血更少、无闭孔神经反射的优点,是安全且疗效可靠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 钬激光 尿道等离子电切 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邓楠 陈俊星 陈凌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6-408,427,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其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到2008年12月161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随访资料,所有病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据术后复发率分析影响复发... 【目的】探讨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其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到2008年12月161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随访资料,所有病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据术后复发率分析影响复发相关因素。【结果】161例中,45例术后复发,术后的总复发率为27.95%。肿瘤分级为G2、G3级患者较G1级患者复发率高;肿瘤分期为T1期患者较Ta期患者复发率高;肿瘤多发患者较肿瘤单发患者复发率高;复发肿瘤患者较初发肿瘤患者复发率高(P<0.05)。肿瘤大小、生长部位及术后用不同药物灌注与肿瘤复发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肿瘤分级、分期、肿瘤多发以及既往复发情况是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 复发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2例临床病理观察和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1
作者 温爽 刘天卿 宗华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40-542,共3页
目的探讨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2例具有特殊临床病理特征的输尿管和膀胱微乳头型癌作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的特殊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排列... 目的探讨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2例具有特殊临床病理特征的输尿管和膀胱微乳头型癌作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的特殊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状和条索状,位于透明间质空隙内,间质空隙无内皮衬覆。大部分细胞团极向反转,核偏向外侧缘,成"内外倒置"状,极似乳头状结构。免疫组化:该肿瘤表达CK7、CK20、CEA、EMA及E-cadherin。结论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为高级别癌,易发生血管和淋巴道转移,预后差。其特殊的形态学变异和免疫组化特点,为其鉴别诊断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浸润性微乳头型尿路上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喜树碱术后即刻灌注联合维持灌注对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于健 宫大鑫 姜元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51-851,856,共2页
探讨129例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即刻灌注羟基喜树碱并联合维持膀胱灌注化疗对尿路上皮癌复发的影响,发现这种方法可以降低肿瘤复发率。
关键词 尿路上 羟基喜树碱 膀胱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级别且淋巴结阴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不同转移部位的预后因素分析
13
作者 高佳宁 刘静雅 +2 位作者 王欢 马克如 丁德鑫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0-75,共6页
目的:探讨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adical nephroureterectomy,RNU)后高级别且淋巴结阴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患者的不同转移部位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20年12月355例哈尔滨... 目的:探讨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adical nephroureterectomy,RNU)后高级别且淋巴结阴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患者的不同转移部位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20年12月355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RNU后病理证实为高级别且淋巴结阴性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行预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355例患者中77例(21.7%)出现转移,93例(26.1%)死亡,中位随访时间为45个月,中位年龄为67岁。肝脏、骨骼和多部位转移的中位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6、6和5个月。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膀胱内复发(intravesical recurrence,IVR)、肿瘤大小≥2 cm、肿瘤病理分期>T2期是患者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UTUC患者出现肝脏转移、骨转移和多部位转移相对较快,预后较差,而出现肺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的预后相对较好。发生转移的晚期UTUC患者行同步放化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疗效优于未治疗、单独放疗和单独化疗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尿尿路上 膀胱 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尿管具有脊索样特征的浸润性尿路上皮癌2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岳振营 王慧 +1 位作者 孙晓辉 李文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02-1503,共2页
例1女性,80岁,因腰疼伴无痛性肉眼血尿3天入院。泌尿系统增强CT示:左侧输尿管中段见一软组织团块影,外缘略分叶,增强扫描明显强化,静脉期最为明显,排泄期局部管腔呈线样狭窄,CT考虑输尿管癌。例2男性,69岁,因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1周入院... 例1女性,80岁,因腰疼伴无痛性肉眼血尿3天入院。泌尿系统增强CT示:左侧输尿管中段见一软组织团块影,外缘略分叶,增强扫描明显强化,静脉期最为明显,排泄期局部管腔呈线样狭窄,CT考虑输尿管癌。例2男性,69岁,因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1周入院。泌尿系统增强CT示:左侧输尿管下段可见软组织团块影,形态欠规则,增强扫描逐渐轻度强化,考虑输尿管癌可能。2例临床均行输尿管癌根治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管肿瘤 尿路上 脊索样特征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 FOXP4-AS1调控EZH2/LATS2轴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向威 吕磊 +2 位作者 郑福鑫 袁敬东 周高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819-2827,共9页
目的分析lncRNA FOXP4-AS1调控EZH2/LATS2轴对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FOXP4-AS1和LATS2 mRNA在BUC组织中的表达;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Transw... 目的分析lncRNA FOXP4-AS1调控EZH2/LATS2轴对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UC)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FOXP4-AS1和LATS2 mRNA在BUC组织中的表达;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Western blot检测LATS2与H3K27me3蛋白表达;RNA免疫沉淀(RIP)和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验证FOXP4-AS1、EZH2与LATS2的关系。结果相较正常膀胱组织,BUC组织中FOXP4-AS1表达升高,而LATS2 mRNA表达降低(P<0.01);相较SV-HUC-1,FOXP4-AS1在BUC细胞系(EJ、T24、BIU-87及5637)中表达升高(P<0.01);沉默FOXP4-AS1可显著抑制BUC细胞增殖、迁移及H3K27me3蛋白表达,而显著促进LATS2 mRNA与蛋白的表达,过表达FOXP4-AS1则产生相反效应(P<0.05);RIP与ChIP实验表明FOXP4-AS1可募集EZH2至LATS2启动子区域,导致H3K27me3在该区域富集;敲低LATS2或EZH2表达可部分逆转FOXP4-AS1沉默或过表达对BUC细胞增殖、迁移及LATS2表达的影响。结论FOXP4-AS1在BUC中高表达,其通过招募EZH2至LATS2基因启动子区域负性调控LATS2的表达,进而调控BUC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 FOXP4-AS1 EZH2 LATS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保留肾脏手术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11例报告
16
作者 唐世英 肖若陶 +3 位作者 郝一昌 邱敏 肖春雷 张树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09-814,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保留肾脏手术(percutaneous kidney-sparing surgery,PCKSS)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的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23年12月我们对11例UTUC行PCKSS,在常规建立经皮肾工作通道后,经肾镜置... 目的探讨经皮保留肾脏手术(percutaneous kidney-sparing surgery,PCKSS)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的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23年12月我们对11例UTUC行PCKSS,在常规建立经皮肾工作通道后,经肾镜置入激光光纤或者等离子电切装置,沿肿瘤边缘0.5 cm将肿瘤逐块切除。结果11例PCKSS均顺利完成,3例为多发肿瘤。手术时间75~216 min,中位数150 min。术中出血量20~400 ml,中位数150 ml。术后病理诊断:9例高级别UTUC,其中G23例,G36例,pTa期5例,pT1期4例;2例术前输尿管镜活检病理为pTa期高级别UTUC,PCKSS术中因取材表浅,组织烧灼明显,未见确切癌。术后住院时间(6.9±2.6)d。11例随访2~55个月,中位数12个月,复发4例,其中死亡2例,无复发生存7例。结论PCKSS治疗肾功能不全的UTUC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术前需要谨慎选择合适的患者,术后严格定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留肾脏手术 尿尿路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KM2通过调控活性氧依赖的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17
作者 梁凯 殷磊 陈琦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21-627,634,共8页
目的 探讨PKM2通过调控活性氧(ROS)依赖的PI3K/Akt信号通路对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人膀胱癌T24细胞随机分为Control组、si-NC组、si-PKM2组和si-PKM2+IGF-1组。实时PCR检测细胞中PKM2 mRNA表达;CCK-8检测细胞... 目的 探讨PKM2通过调控活性氧(ROS)依赖的PI3K/Akt信号通路对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人膀胱癌T24细胞随机分为Control组、si-NC组、si-PKM2组和si-PKM2+IGF-1组。实时PCR检测细胞中PKM2 mRNA表达;CCK-8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和转移;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OS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中ROS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PI3K、Akt、mTOR、caspase-3、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 与人正常膀胱上皮SV-HUC-1细胞相比,人膀胱癌T24细胞中PKM2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P <0.05)。与Control组相比,si-PKM2组T24细胞中PKM2 mRNA相对表达量、细胞增殖能力、侵袭细胞数以及细胞中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比值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0.05),细胞凋亡率、细胞中ROS相对水平以及细胞中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5);与siPKM2组相比,si-PKM2+IGF-1组T24细胞中PKM2 mRNA相对表达量、细胞增殖能力、侵袭细胞数以及细胞中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比值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5),细胞凋亡率、细胞中ROS相对水平以及细胞中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0.05)。结论 敲减PKM2可促进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细胞中ROS水平升高,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进而发挥抑制细胞侵袭和促进细胞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2型丙酮酸激酶 膀胱尿路上细胞 活性氧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免疫组化的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分子分型 被引量:1
18
作者 祝颖 蒋智铭 +6 位作者 周隽 徐耀庭 邹强 王洋 陈春燕 茅培青 陈艺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8-371,共4页
目的探讨用免疫组化法对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进行分子分型的可操作性诊断方法和标准。方法对197例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行CK7、GATA3、FOXA1、CK20、CK14、CD44、CK5/6、p53、Ki-67等9种尿路上皮癌常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各项免疫组化... 目的探讨用免疫组化法对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进行分子分型的可操作性诊断方法和标准。方法对197例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行CK7、GATA3、FOXA1、CK20、CK14、CD44、CK5/6、p53、Ki-67等9种尿路上皮癌常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各项免疫组化标记表达的相关性,以及与各组织学变异的相关性,从中选择可用于分子分型的抗体和模式。结果FOXA1和CK20可作为腔面型癌的标记;CK14、CK5/6、CD44可作为基底样型癌的标记。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变异中,腺样、微乳头、浆细胞样和巢状变异大多为FOXA1和CK20表型的腔面型癌,约占76.8%(43/56);而鳞样、肉瘤样变异大多为CK14、CK5/6、CD44表型的基底样型癌,约占93.1%(27/29)。结论联合使用5种常规免疫组化标记(FOXA1、CK20和CK14、CK5/6、CD44)检测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结合其形态学特征可将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大致分为腔面型和基底样型癌两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浸润性尿路上 组织学变异 分子分型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浸润性和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严旭阳 李东 +3 位作者 杜广 袁平 方震 杨登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22-224,共3页
目的:评价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浸润性和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疗效以及毒副作用。方法:入选病例20例经病理证实尿路上皮癌,其中膀胱癌14例,输尿管癌3例,肾盂癌3例,均为浸润性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化疗前Karnofskyr评分≥60分,化疗方案... 目的:评价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浸润性和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疗效以及毒副作用。方法:入选病例20例经病理证实尿路上皮癌,其中膀胱癌14例,输尿管癌3例,肾盂癌3例,均为浸润性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化疗前Karnofskyr评分≥60分,化疗方案:吉西他滨1 250mg/m^2,静脉滴注d1,8,奥沙利铂50mg/m^2静脉滴注d2,3,4周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2个周期以上进行评估。该方案分别运用于姑息性化疗、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结果:按WHO疗效评定标准,完全缓解(CR)5例(25%),部分缓解(PR)6例(30%),稳定(SD)5例(25%),进展(PD)4例(20%),近期有效率55%。主要不良反应为血小板下降,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和便秘,大多为轻中度,且化疗停止后很快缓解,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局部晚期和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满意,毒副作用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上 吉西他滨 奥沙利铂 联合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尿道膀胱肿瘤黏膜下剥离术联合术中膀胱黏膜下注射吉西他滨治疗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疗效观察(附7例报告) 被引量:3
20
作者 唐芮鹏 易正金 +5 位作者 肖川 王树斌 罗云 魏绪磐 朱光强 万里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94-897,共4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黏膜下剥离术联合术中膀胱黏膜下注射吉西他滨治疗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non-muscle invasive urothelial bladder cancer,NMIB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攀钢集团总医院...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黏膜下剥离术联合术中膀胱黏膜下注射吉西他滨治疗膀胱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non-muscle invasive urothelial bladder cancer,NMIB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攀钢集团总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7例单发NMIBC患者临床资料。利用专用膀胱黏膜注射针经膀胱镜于肿瘤基底部注射吉西他滨(20 mg/mL)形成局部水肿后行膀胱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bladder tumor 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BT-ESD)。记录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理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估算术中出血量,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复查膀胱镜,统计复发率。结果:7例患者顺利完成BT-ESD,无中转开放手术及改为其他手术方案。术后无非计划再次手术止血,未发生创面膀胱穿孔,术中无输血。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肿瘤最大径0.7~2.0 cm,平均(0.9±0.4) cm,肿瘤均为菜花状,带蒂,位于膀胱侧壁2例,右侧输尿管脊2例,左侧输尿管脊2例,三角区1例。手术时间20~40 min,平均(31.40±2.67) min。术中出血量1~5 mL,平均(2.24±1.46) mL。术后住院时间1~2 d。手术后病理结果为低风险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手术切缘均为阴性。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复查膀胱镜,未见复发、进展。结论:膀胱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膀胱黏膜下注射吉西他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膀胱癌是安全、可靠、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1470 nm半导体激光 膀胱黏膜下注射 吉西他滨 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膀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