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季Hadley环流与热带海表面温度的关系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文琦 李旭 +1 位作者 李艳 刘抗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28-637,646,共11页
利用1979-2021年全球海表面温度(SST)、气象再分析资料等数据,探讨冬季Hadley环流(HC)的变率及其与热带SST异常的关系,研究其对中国同期降水量和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HC的EOF_(1)模态(46.2%)是上升支在10°S左右的主体位于北半球的... 利用1979-2021年全球海表面温度(SST)、气象再分析资料等数据,探讨冬季Hadley环流(HC)的变率及其与热带SST异常的关系,研究其对中国同期降水量和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HC的EOF_(1)模态(46.2%)是上升支在10°S左右的主体位于北半球的非对称模态,包含年代际和年际变率.年代际变率与印度洋(20°S~20°N,50°~90°E)SST南北不均匀增暖趋势有关(南半球大于北半球);年际变率与El Ni?o事件下印度洋(10°S~10°N,50°~90°E)异常SST经向梯度沿正方向为0的位置出现在南半球有关.EOF_(2)模态(16.7%)是关于赤道对称模态,仅体现年际变率,与El Ni?o事件下热带东太平洋(180°E~90°W)异常对称的经向热力结构有关.两个主模态与中国同期降水量和气温均呈正相关.在EOF_(1)(EOF_(2))模态影响下,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南方地区东南部)降水偏多,与110°~120°E异常反环流有关.EOF_(1)模态下,中国西北-中部地区存在气温正距平,与下沉运动的绝热加热效应关系密切.EOF_(2)模态下,中国气温也为正距平,但温度异常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DLEY环流 年代际及年际变率 热带海表面温度异常 气候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00~2009年全球海表温度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刚 李崇银 +4 位作者 江晓华 张滢 刘凯 谭言科 白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22,共11页
利用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扩展重构的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旋转经验正交分解(REOF)方法,提取了1900~2009年全球范围的海表温度异常变化的主要模态,并讨论了各个模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利用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扩展重构的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旋转经验正交分解(REOF)方法,提取了1900~2009年全球范围的海表温度异常变化的主要模态,并讨论了各个模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第1模态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主要反映了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l Ni?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特征及其与全球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第2模态和第5模态主要反映了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前者在空间分布上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关系更加密切,还与太平洋年代际通道(interdecadal pathway,IP)存在一定的关系;后者在时间变化上与PDO的关系更加密切。第3模态和第6模态主要反映了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前者主要反映了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的准三极变化特征,后者反映了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的单极变化特征,前者与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的关系要比后者的紧密。第4模态主要反映了南太平洋中高纬度海表温度异常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该模态与PDO没有明显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 海表面温度异常 旋转正交函数 年际、年代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5月降水与热带印-太海温及对流的联系
3
作者 郭浩康 李春 石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32,共10页
本文将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降水、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大气环流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Met Office Hadl... 本文将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降水、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大气环流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Met Office Hadley Centre)海表面温度等资料,对江南5月降水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的海表面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以及对流异常的可能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偏涝年通常伴随有自年前秋季开始发展的热带印度洋暖SSTA,5月同期对流层850 hPa在热带东印度洋至中国南海一带出现东风异常,同时热带印度洋上空对流活动旺盛,通过Hadley环流增强了在西北太平洋的下沉气流,共同增强了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Northwest Pacific anomaly anticyclone,WNPAC),促进了水汽向江南地区输送。热带印度洋中东部的冷SSTA自偏旱年前的冬季开始不断发展,在5月同期的热带印度洋异常冷洋面上空表现为对流抑制,与偏涝年相反的异常Hadley环流促使副高减弱东退,撤出南海,不利于水汽向江南地区输送。除热带印度洋外,热带太平洋和海洋性大陆地区的SSTA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异常与WNPAC和江南5月降水异常在一些年份也存在一定的关系,但较热带印度洋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5月降水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 热带印度洋 海表面温度异常 异常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事件次表层海温的两个模态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永利 唐晓晖 +1 位作者 王凡 赵永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51-860,共10页
利用SODA海洋同化资料和NCEP再分析大气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ubsurfaceoceantemperatureanomaly,SOTA)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lNi?o-SouthernOscillation,ENSO)循环的联系,及SOTA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回顾传统ENSO研究,... 利用SODA海洋同化资料和NCEP再分析大气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ubsurfaceoceantemperatureanomaly,SOTA)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lNi?o-SouthernOscillation,ENSO)循环的联系,及SOTA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回顾传统ENSO研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ENSO影响大气研究的新思路,得到以下结果:(1)以SOTA为基本资料的研究发现, ENSO事件有两个模态,主要出现在冬季的第一模态对冬季及夏季亚洲-北太平洋-北美地区上空中高纬大气环流有重要影响,主要出现在夏季的第二模态对该地区上空夏季热带和副热带大气系统有重要作用。(2)ENSO事件通过与ENSO相联系的热带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ENSO-relatedseasurface temperatureanomaly,RSSTA)对大气的异常热通量输送,强迫Walker环流和Hadley环流变化,导致热带和北太平洋及周边地区上空大气环流异常,进而影响相关地区冬季和夏季的气候。(3)海表面温度异常(seasurfacetemperatureanomaly,SSTA)包含RSSTA和大气异常导致的海温变化(sea temperature anomaly caused by atmospheric anomaly, STA)两部分, RSSTA是ENSO事件过程中海洋内部热动力结构调整导致的海面温度变化,在海洋对大气的热输送过程中,它随ENSO事件演变不断更新;STA是大气受RSSTA海洋异常加热后导致的大气环流异常对海面温度的影响,在海洋浅表层STA对RSSTA有重大影响。本文最后讨论了ENSO事件期间热带海洋对大气热输送过程,指出ENSO事件通过海洋内部热动力结构调整产生RSSTA,它直接对大气异常加热,导致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局地海气之间负反馈过程产生STA,反过来抑制RSSTA。结果还指出,人们常用的SSTA变率实际上主要由秋冬季节RSSTA主导,丢失了春夏季ENSO信息,用SSTA研究ENSO事件存在局限性,这也可能是ENSO事件春季预报障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事件两个模态 海表面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 次表层异常(subsurface ocean temperature anomaly SOTA) 大气环流异常 气热通量边界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印度洋偶极子的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岚 杜岩 +1 位作者 张玉红 徐海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95-704,共10页
利用逐月OISST、ERSST及NCEP2表面风场等资料探讨了南印度洋偶极子(Southern Indian Ocean Dipole,SIOD)的结构特征、形成原因及其与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南印度洋,偶极子形态的年际海表面温度异常在10-12月出现,次年2月达到极值,... 利用逐月OISST、ERSST及NCEP2表面风场等资料探讨了南印度洋偶极子(Southern Indian Ocean Dipole,SIOD)的结构特征、形成原因及其与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南印度洋,偶极子形态的年际海表面温度异常在10-12月出现,次年2月达到极值,随后的4-6月消亡.SIOD的形成主要是风场、潜热通量和短波辐射通量起作用,混合层深度异常加厚或变浅有助于SIOD的形成.近30 a资料表明,SIOD的盛期超前ENSO 9~ 10个月,且具有季节锁相特征.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生年代际气候突变后,SIOD与ENSO的相关关系显著增强.正SIOD事件之后一般都有E1Ni(n)o事件发生,负SIOD事件之后都有La Ni(n)a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印度洋偶极子 ENSO 海表面温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5月降水增多与南热带印度洋海温加速增暖的可能联系
6
作者 郭浩康 李春 《大气科学》 2025年第4期1212-1228,共17页
基于1980年以来江南5月降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的事实,本文以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为研究对象,采用CPC(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降水、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大气环流以及Hadley中心海表面温度等数据... 基于1980年以来江南5月降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的事实,本文以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为研究对象,采用CPC(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降水、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大气环流以及Hadley中心海表面温度等数据资料,分析了江南5月降水趋势变化并进行水汽收支诊断,最后讨论了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江南5月降水动力分量较热力分量大一个量级,两者在1980~2005年均无明显趋势变化,而在2006~2021年均呈显著增长趋势。南热带印度洋5月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在2001年后加速增暖,与同期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WNPAC)建立起显著正相关关系。5月WNPAC趋势自2004年开始由显著减弱转为显著增强,并自2005年开始与江南5月降水异常增多建立显著相关关系。自2006年开始与WNPAC相关的南热带印度洋暖SSTA自2月维持至5月,5月WNPAC增强同时,南热带印度洋上空异常对流向东发展,产生的上升气流随Hadley环流在菲律宾海、南海以及中南半岛一带上空下沉,形成较1980~2005年更明显的对流偶极子结构。下沉气流使WNPAC增强,促进水汽向江南地区输送,江南5月降水异常热力分量增加。WNPAC增强后,其活动区域与江南地区之间上空的次级环流圈更为紧密,江南地区抬升作用增强,江南5月降水异常动力分量增加。与江南5月降水异常增多相关的南热带印度洋暖SSTA自2006年开始从3月维持到5月,WNPAC在其中起到纽带作用。若去除趋势变化,2006年以来南热带印度洋SSTA难以通过WNPAC影响到江南5月降水异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5月降水异常 水汽收支诊断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 南热带印度洋 海表面温度异常 趋势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大尺度背景场的关系 被引量:7
7
作者 杨吕玉慈 吴立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0,共10页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年际变化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本文选取1950—2016年7—10月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为研究对象,分析各等级热带气旋活动特征与Ni珘no-3.4区7—10月平均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的关系,统计了生成频数、生命期、累积...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年际变化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本文选取1950—2016年7—10月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为研究对象,分析各等级热带气旋活动特征与Ni珘no-3.4区7—10月平均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的关系,统计了生成频数、生命期、累积气旋能量指数(ACE)、生成位置及路径的变化特征,并探究ENSO循环的暖事件年与冷事件年中大尺度背景场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暖事件年,强台风和超强台风的生成频数、生命期均有增加的趋势,ACE指数与SSTA正相关性更强,说明其强度有所增加,冷事件年情况相反。(2)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在暖事件年生成位置偏东偏南,在冷事件年生成位置偏西偏北。(3)季风槽区的高低层环流形势配合垂直风切变及对流层暖湿空气,导致热带气旋的生成位置在冷暖事件中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海表面温度异常 相关分析 变化特征 大尺度背景环境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潮、亲潮及其交汇区水温与秋刀鱼资源丰度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培超 张孝民 +1 位作者 徐炳庆 李少文 《渔业研究》 2021年第6期562-570,共9页
本文根据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orth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NPFC)1995—2014年全球秋刀鱼(Cololabis saira)生产统计数据和美国夏威夷大学网站的黑潮(Kuroshio current,KC)、亲潮(Oyashio current,OC)及其交汇区(Transition zone... 本文根据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orth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NPFC)1995—2014年全球秋刀鱼(Cololabis saira)生产统计数据和美国夏威夷大学网站的黑潮(Kuroshio current,KC)、亲潮(Oyashio current,OC)及其交汇区(Transition zone,TZ)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海表面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数据,利用关联度法和频次统计法分析了秋刀鱼资源丰度与黑潮、亲潮及其交汇区SST和SSTA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刀鱼资源丰度年间变化较大,呈现出“大小年”的现象;各月份水温因子(SST_(KC1)表示黑潮区1月SST,SSTA_(OC7)表示亲潮区7月SSTA)与秋刀鱼资源丰度关联度均在0.6以上,关联度较高,大小顺序依次为SSTA_(KC1)>SSTA_(OC7)>SSTA_(OC9)>SSTA_(TZ6)>SSTA_(TZ5)>SSTA_(TZ4)>SSTA_(OC8)>SSTA_(KC2)>SST_(OC9)>SST_(KC3)>SST_(KC2)>SST_(TZ6)>SST_(TZ5)>SST_(OC8)>SST_(KC1)>SST_(TZ4)>SST_(OC7)>SSTA_(KC3),SSTA的关联度普遍高于SST,其中SSTA的适宜范围为0~1.5℃,SST的适宜范围为14~20℃;K-S检验(P<0.01)结果表明SSTA和SST的适宜范围是合适的。本文主要对黑潮、亲潮及其交汇区海域水温与秋刀鱼资源丰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可使我国提前掌握秋刀鱼资源丰度异常变动的情况,为合理安排捕捞努力量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刀鱼 黑潮 亲潮 表面温度 海表面温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热带云团发展率特征的对比
9
作者 王懿彬 彭旭钢 +2 位作者 翁锦文 吴敏敏 王磊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8期121-124,共4页
热带云团(Tropical Cloud Cluster,TCC)和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是热带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对热带地区的农业活动可以产生重要的影响。TCC是TC的初始胚胎状态,可以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展为TC,TCC的发展率可以用来定量地表征能... 热带云团(Tropical Cloud Cluster,TCC)和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是热带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对热带地区的农业活动可以产生重要的影响。TCC是TC的初始胚胎状态,可以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展为TC,TCC的发展率可以用来定量地表征能够发展为TC的TCC所占的比例。东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是西半球TCC和TC活动活跃的海域。利用1982—2018年的TCC和TC数据,对东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域TCC发展率的变异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在季节变化方面,东北太平洋的TCC发展率在7月份达到最大值(13.22%),北大西洋的TCC发展率在9月份达到最大值(16.09%);在年际变化方面,东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域TCC发展率时间序列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在长期变化趋势方面,东北太平洋TCC发展率呈显著的减少趋势,而北大西洋TCC发展率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东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域TCC发展率的变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云团 热带气旋 东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海表面温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