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寒潮过程中风浪对黄海海气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坚红 史嘉琳 +2 位作者 彭模 盛建明 苗春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1-553,共13页
采用2009—2013年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大气和海洋再分析资料对黄海海气间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FVCOMSWAVE浪流耦合模式对典型寒潮过程中风浪的影响效果进行模拟研究与对比分析。统计结果显... 采用2009—2013年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大气和海洋再分析资料对黄海海气间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FVCOMSWAVE浪流耦合模式对典型寒潮过程中风浪的影响效果进行模拟研究与对比分析。统计结果显示,通量受海表大风、海气温差及海洋环流等因子影响,秋冬季节强烈,春夏季节相对较弱,在寒潮活跃的冷季该海域的海流处于弱流期,风浪对海面通量的作用明显增强。海温特征也显示冷季的不稳定性显著强于暖季,因此该海域冷季具有更强的海气热量通量。沿岸站点的比较显示,南部吕泗站面向更开阔的东海海域,其平均波高高出北部20%左右。这与沿海南部通量强于北部特征对应。数值模拟显示,在寒潮过程中,海气界面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输送比多年月平均状态显著增强,动量通量增大1~5倍,热量通量增大1~6倍。寒潮过程入海冷锋走向、强度、移动方向显著影响海面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大值区的分布。偏北路寒潮纬向型冷锋入海,其强度东部大于西部,造成通量大值区形成在黄海东北部,而偏西路寒潮经向型冷锋入海,其强度南部大于北部,造成通量大值区形成在黄海南部。同时偏北路径寒潮强度大于偏西路径,海气动量通量响应较偏西路径强约25%,热量通量强约50%。耦合风浪作用的模拟显示,海气间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明显增大,对不同强度风浪,浪高增加1.5倍,动量通量最大值增大约2倍,热量通量增大10~160 W/m2;浪高减弱至0.5倍,动量通量最大值则减弱约40%,热量通量减小10~55 W/m2。冷锋及其驱动的风浪强烈影响区域海气通量时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黄海 海气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 寒潮过程 FVCOM-SWAVE 浪流耦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气动量通量研究综述 被引量:4
2
作者 冯兴如 李水清 尹宝树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3-109,共7页
海气界面动量通量也称为风应力,是海流和表面海浪的主要驱动力,是海洋从大气获得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合理可靠的海洋表面风应力的参数化对于海洋、大气和波浪以及气候模式的准确预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对风应力拖... 海气界面动量通量也称为风应力,是海流和表面海浪的主要驱动力,是海洋从大气获得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合理可靠的海洋表面风应力的参数化对于海洋、大气和波浪以及气候模式的准确预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对风应力拖曳系数的参数化是风应力参数化的主要内容。近来的观测发现,风应力拖曳系数随着风速的增加出现了先增后减的趋势,同时还与海面的波浪状态以及海流有关。基于观测或理论分析,目前已经得到了一系列的风应力拖曳系数计算方法或公式,有的考虑了海浪的作用,有的没有,但这些方案大都是适合中低风速,在高风速下的适用性还有待检验。本文回顾了目前在海气动量通量观测和参数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建议应增加高风速下风速、海流以及海浪等的同步观测,以进一步完善风应力参数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动量通量 风应力拖曳系数 参数化方案 海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风速下海面附近气温场对海气动量通量的影响
3
作者 程展 吴少华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6,共6页
用实测的海上5层平均风剖面数据和温度剖面数据,通过数据回归和迭代方法计算出了在不同大气稳定情况下的海面阻力系数.得到了与前人理论计算一致的结论:海面阻力系数随海面大气稳定度的增加而减小.另外,我们还发现:在海面风速小... 用实测的海上5层平均风剖面数据和温度剖面数据,通过数据回归和迭代方法计算出了在不同大气稳定情况下的海面阻力系数.得到了与前人理论计算一致的结论:海面阻力系数随海面大气稳定度的增加而减小.另外,我们还发现:在海面风速小于13m/s时,不能认为气温剖面外推到海面的值与海面水温的值是一致的.这样若用海气温差作为衡量海面上方大气的稳定程度,难于得到上面给出的合理结论.这一点同前人的理论计算结果是不相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 动量 通量 气温场 海面 低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表动量和热量通量的数值模拟
4
作者 王万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555-562,共8页
本文分析了用IAP两层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的海表动量和热量通量,并将其同Han等和Esbensen等的气候资料比较.模拟的热量通量与观测估计值有类似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但在中低纬地区有偏多的热量由海洋向大气输送,尤其1月北半球中纬大气需... 本文分析了用IAP两层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的海表动量和热量通量,并将其同Han等和Esbensen等的气候资料比较.模拟的热量通量与观测估计值有类似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但在中低纬地区有偏多的热量由海洋向大气输送,尤其1月北半球中纬大气需要从海洋获得过分多的热量;模拟的海表动量通量和气候估计值也类似,但模拟的北半球冬季中高纬西风动量通量中心位置偏东,赤道中西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东风动量通量偏弱,南半球环绕南极的西风带模拟得过分弱(尤其在7月份).本文还检验了基本变量的日变化和日际变化对计算海表动量和湍流扩散热量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月平均,日平均和每小时的基本量计算的动量和湍流扩散热量通量依次增大,尤其在中高纬地区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量通量 动量通量 大气环流 海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面动量、热量及水汽通量的浪沫效应──Ⅱ.数值计算及结果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楼顺里 张淮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2期139-145,共7页
本文是“海面动量、热量及水汽通量的浪沫效应”的第2部分。文中根据本课题第1部分方程组及初值化等改写所得方程组,对不同初始滴径和垂直速度的飞沫,在不同背景风场和温度场的情况下,计算飞沫入海距离、速度、滴径和滴温,以及估... 本文是“海面动量、热量及水汽通量的浪沫效应”的第2部分。文中根据本课题第1部分方程组及初值化等改写所得方程组,对不同初始滴径和垂直速度的飞沫,在不同背景风场和温度场的情况下,计算飞沫入海距离、速度、滴径和滴温,以及估算飞沫出入海面所携带的动量、热量及水汽量等的变化量。计算结果所作比较说明了飞沫在海气相互作用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面动量 热量 水汽通量 浪沫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量方差法估算海气界面动量通量的分析
6
作者 薛宇欢 陈胜 +2 位作者 刘展池 马洪余 陈思宇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2-419,共8页
利用南海北部博贺海洋气象观测平台涡动相关系统的长期湍流观测资料,分析并讨论了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下的湍流通量方差相似性关系,提出了适用于小于18 m/s风速的归一化标准差与稳定度的参数化关系公式。应用通量方差法估算了海气界面的... 利用南海北部博贺海洋气象观测平台涡动相关系统的长期湍流观测资料,分析并讨论了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下的湍流通量方差相似性关系,提出了适用于小于18 m/s风速的归一化标准差与稳定度的参数化关系公式。应用通量方差法估算了海气界面的动量通量与摩擦速度,并与涡动相关系统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参数化公式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大气层结条件下的速度归一化标准差与大气稳定度满足1/3相似性关系,基于相似性函数的通量方差法估算结果与涡动相关系统测量结果较为一致,不稳定大气层结条件下的相关性高于稳定层结条件。应用通量方差法估算近海海气界面动量通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量方差法 涡动相关法 海气界面 动量通量 摩擦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涡相关海气通量计算的资料处理技术 被引量:5
7
作者 王金良 宋金宝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共5页
针对海气通量观测中存在的气流扰动等非湍流信号影响风速脉动进而导致涡相关通量计算失真的问题,借用惯性耗散法的思想进行了资料处理技术的改进性研究。以湍流惯性耗散的-5/3密率分布为依据,获得了一种滤除非湍流信号的新途径。以动量... 针对海气通量观测中存在的气流扰动等非湍流信号影响风速脉动进而导致涡相关通量计算失真的问题,借用惯性耗散法的思想进行了资料处理技术的改进性研究。以湍流惯性耗散的-5/3密率分布为依据,获得了一种滤除非湍流信号的新途径。以动量通量的计算为例,从对实测风速数据的处理情况来看,其结果与经验公式所得吻合得非常好。相比于通常的通量计算软件来说,该资料处理技术能极大地降低非湍流信号的影响并由此得出更为可靠的通量结果。从而,此技术可以用于新通量算法软件的研究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通量 涡相关方法 动量 惯性耗散法 湍流脉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热量通量研究──Ⅱ.热带气旋状况下海─气热量交换的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吴迪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33-540,共8页
本文根据TOGA研究计划第1,2,3,8个航次考察结果,计算了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热量交换值。研究结果表明:在热带气旋环流内海-气界面热量交换非常强烈,在双子台风环流内Qk出现负值,在台风环流内Qe也出现减弱现象。19... 本文根据TOGA研究计划第1,2,3,8个航次考察结果,计算了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热量交换值。研究结果表明:在热带气旋环流内海-气界面热量交换非常强烈,在双子台风环流内Qk出现负值,在台风环流内Qe也出现减弱现象。1986/1987年ElNino事件发生后,热带中太平洋水温异常增暖,热带西太平洋西部洋域表层水也在增暖,但是,热带西太平洋洋域海-气界面间热量交换反而减弱。西风爆发首先出现在中太平洋热带洋域,然后逐渐往西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热带气旋 热量交换 海气 热量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晃动平台上海-气通量观测误差矫正模型 被引量:5
9
作者 王金良 宋金宝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6-112,共7页
为了更准确地计算由平台晃动所带来的通量观测误差,从平台晃动与风速仪测点位置变化角度以分层平均消除垂向均值差异的办法建立了新的涡相关通量误差矫正模型。结果是:在中高海况下由平台晃动引起的通量观测误差是显著的。有鉴于此,将... 为了更准确地计算由平台晃动所带来的通量观测误差,从平台晃动与风速仪测点位置变化角度以分层平均消除垂向均值差异的办法建立了新的涡相关通量误差矫正模型。结果是:在中高海况下由平台晃动引起的通量观测误差是显著的。有鉴于此,将晃动平台视为固定平台来处理的常用通量计算公式在中高海况下可能会给出严重失真的结果,建议采用新公式进行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相关方法 海气通量 动量观测 误差矫正 波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近地面层湍流通量观测的一些问题 被引量:7
10
作者 胡隐樵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74-87,共14页
本文回顾并总结了目前在近地面层内观测湍流通量的方法。指出了各种观测方法的适用条件,比较了它们的测量误差和它们的优缺点,并讨论了各种测量方法存在的问题。该文的讨论对于选择近地面层湍流通量观测方案、提高观测精度、评价观测结... 本文回顾并总结了目前在近地面层内观测湍流通量的方法。指出了各种观测方法的适用条件,比较了它们的测量误差和它们的优缺点,并讨论了各种测量方法存在的问题。该文的讨论对于选择近地面层湍流通量观测方案、提高观测精度、评价观测结果并对结果进行修正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面层大气 湍流通量 观测方法 观测误差 热量 水汽 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浅水湖泊与大气之间的动量和水热交换系数——以太湖为例 被引量:20
11
作者 肖薇 刘寿东 +6 位作者 李旭辉 王伟 胡凝 江晓东 李永秀 徐向华 张雪松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32-942,共11页
湖泊水面与大气之间垂直方向的动量、水汽和热量通量与风速、湿度和温度梯度之间存在比例关系,因此在湖泊水-气相互作用研究中,这比例系数(交换系数)是关键因子.在以往的研究中,交换系数通常直接采用水面梯度观测法或海洋大气近地层的... 湖泊水面与大气之间垂直方向的动量、水汽和热量通量与风速、湿度和温度梯度之间存在比例关系,因此在湖泊水-气相互作用研究中,这比例系数(交换系数)是关键因子.在以往的研究中,交换系数通常直接采用水面梯度观测法或海洋大气近地层的参数化方案进行计算.本文采用涡度相关系统和小气候系统仪器在太湖平台上直接观测的通量和气象要素,对上述交换系数(最小均方差原则)进行优化,结果为:动量交换系数CD10N=1.52×10-3、水汽交换系数CE10N=0.82×10-3、热量交换系数CH10N=1.02×10-3,与其他内陆湖泊涡度相关观测数据的推导结果一致.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海洋参数化方案相比,在相同的风速条件下,湖面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比海洋高,这可能是由于受到水深的影响;如果采用海洋参数化方案,会导致湖泊年蒸发量的估算值偏大40%.太湖的动量、水汽和热量交换系数可以视为常数,可以不考虑稳定度和风速的影响.这是因为本文中83%的数据为近中性条件.敏感性分析表明:如果考虑稳定度的影响,LE模拟值的平均误差降低了0.5 W/m2,H的平均误差降低了0.4 W/m2,u*的计算值没有变化;如果考虑风速的影响,u*模拟值的平均误差降低了0.004 m/s,LE的平均误差升高了1.3 W/m2,H的模拟结果几乎不受影响.这一结果能为湖气相互作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气交换系数 动量通量 热量通量 水汽通量 水面蒸发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SCSMEX期间南海夏季风海气交换的主要特征 被引量:21
12
作者 曲绍厚 胡非 李亚秋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434-446,共13页
根据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SCSMEX)”强化观测期间“实验3号”和“科学1号”科学考察船船基大气海洋自动观测系统两点连续观测的大气、海洋资料,使用考虑到风速和大气层结影响的整体输送公式计算海-气间的湍流通量交换... 根据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SCSMEX)”强化观测期间“实验3号”和“科学1号”科学考察船船基大气海洋自动观测系统两点连续观测的大气、海洋资料,使用考虑到风速和大气层结影响的整体输送公式计算海-气间的湍流通量交换。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南海夏季风期间海表大气要素和海温日均值的逐日变化、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以及大气向海洋输送的动量通量等。结果表明:这次夏季风于5月21日从南海南部开始爆发,然后向北部扩展全面爆发。夏季风期间南海南部和南海北部的大气、海洋结构和海气交换特征等都有明显差别。此外,海表温度的变化除了与太阳总辐射有关外,主要是与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潜热通量变化有关,对本次夏季风发生较晚、强度较弱作了海-气交换的物理解释,并与1992~1993年西太平洋热带海域西风爆发过程作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8年 海气交换 南海夏季风 主要特征 自动观测系统 大气输送 南海南部 太阳总辐射 1993年 湍流通量 公式计算 大气层结 海洋资料 连续观测 科学考察 季风试验 动量通量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计算结果 南海北部 海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年初夏西太平洋暖水池区海面热量收支特征分析
13
作者 狄万宝 姜达雍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365-371,共7页
根据TOGA计划,1990年初夏,中美两国科学工作者对18°N—10°S、120—165°E的热带西太平洋海区进行了科学考察,本文用这次考察的资料(包括总辐射、净辐射、海温、气温、气压、湿度、露点、风、云和海浪),计算了睛天和阴雨... 根据TOGA计划,1990年初夏,中美两国科学工作者对18°N—10°S、120—165°E的热带西太平洋海区进行了科学考察,本文用这次考察的资料(包括总辐射、净辐射、海温、气温、气压、湿度、露点、风、云和海浪),计算了睛天和阴雨天、两个剖面(165°E经向剖面和赤道纬向剖面)以及整个考察区域的(昼夜)净辐射强度、感热和潜热通量、净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的日平均和日总量,并对热带西太平洋西部和东部进行了比较,发现西部比东部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能,这是热带西太平洋暖水池形成的直接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量收支 热带西太平洋 太阳辐射能 总辐射表 净辐射表 感热 动量通量 辐射强度 日平均 辐射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等复杂程度全球热带海洋模式模拟的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变率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珊珊 杨修群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8-369,共12页
 利用一个中等复杂程度全球热带海洋模式模拟研究了表面强迫异常引起的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SST)变率.利用1958-1998年表面分析资料作为强迫场,积分海洋模式41年作为控制试验,并利用模式分别做动量(风应力)通量和热量通量无异常变化的...  利用一个中等复杂程度全球热带海洋模式模拟研究了表面强迫异常引起的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SST)变率.利用1958-1998年表面分析资料作为强迫场,积分海洋模式41年作为控制试验,并利用模式分别做动量(风应力)通量和热量通量无异常变化的平行试验,与控制试验作比较.通过3组试验模拟的上层海洋变率状况的比较,分析了动量和热量通量异常对热带印度洋SST变率的影响,并比较了其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模拟的热带印度洋SST变率的主要模态表现为与热带太平洋ENSO相联系的海盆尺度的一致性增暖或变冷特征,次级模态为热带印度洋SST偶极子模态.通过3组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动量通量和热量通量异常强迫对热带印度洋SST变率第一模态均有贡献,但热量通量异常强迫的影响比动量通量异常强迫的作用大.热带印度洋偶极子模态主要受动量(风应力)异常强迫影响,热量通量异常强迫主要起阻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 海表温度变率 动量通量 热量通量 中等复杂程度全球热带海洋模式 海洋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涡模拟方法在非均匀边界层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姜金华 胡非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4年第5期352-354,共3页
首先回顾了大涡模拟方法在边界层研究中的应用 ,总结了该方法在非均匀性研究中的概况。然后 ,用大涡模拟方法 ,并且启用陆面模块 ,模拟了真实下垫面条件下地表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的分布和边界层气象场 。
关键词 大涡模拟方法 非均匀边界层 地表通量 非均匀下垫面 地表热量通量 动量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地形高度变化对东亚地区定常扰动能源转换的影响
16
作者 左群杰 张万诚 高守亭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45-352,共8页
利用CAM3(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3)模式和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研究了对流层中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东亚地区定常扰动能量源的影响。在冬季对流层中东亚地区的定常扰动的能量源地主要有两个,分别是高原北部的东亚地区和高原... 利用CAM3(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3)模式和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研究了对流层中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东亚地区定常扰动能量源的影响。在冬季对流层中东亚地区的定常扰动的能量源地主要有两个,分别是高原北部的东亚地区和高原下游的西太平洋地区。高原高度增加时,对流层整层东亚地区斜压发展随高原高度增高而减弱,西太平洋地区斜压发展增强。定常扰动的正压发展与斜压发展的位置相似,但是明显的要比定常扰动的斜压发展弱。随着高原高度升高,在对流层中高原北部的东亚地区正压发展先减弱后增强,而在高原下游的西太平洋地区随高原高度增高正压发展一直增强。在冬季对流层中定常扰动的总能量发展与定常扰动的斜压发展一致,这样的发展趋势说明了冬季东亚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定常扰动在对流层中的能量发展主要是斜压性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大地形 定常扰动能量 热量和动量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