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风天气条件下海气动量交换参数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赵中阔 梁建茵 +7 位作者 万齐林 齐义泉 廖菲 周明煜 刘春霞 黄健 黄辉军 毛伟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99-904,共6页
利用近岸海上气象平台对登陆台风"黑格比"近海层风廓线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近海层大气的湍流动量通量交换参数,以期认识高风速情况下的海气动量交换特征。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当海面上方10 m处风速U10≤24 m/s时,摩擦速度(U*)随风速... 利用近岸海上气象平台对登陆台风"黑格比"近海层风廓线观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近海层大气的湍流动量通量交换参数,以期认识高风速情况下的海气动量交换特征。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当海面上方10 m处风速U10≤24 m/s时,摩擦速度(U*)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当U10〉24 m/s时,U*呈饱和趋势。海面粗糙度长度(Z0)、拖曳系数(Cd)在低风速(U10≤6 m/s)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在U10处于6~24 m/s之间时,Z0、Cd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当U10〉24 m/s时,Z0、Cd达到极值后开始减弱。Z0、Cd极值出现在U10为24~28 m/s之间。并对高风速时拖曳系数衰减现象的对应机制进行了讨论。另外,还探讨了台风期间的阵风因子(G(t,T))等参数的演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气象学 强风海气动量交换 拖曳系数 粗糙度长度 阵风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气动量通量研究综述 被引量:4
2
作者 冯兴如 李水清 尹宝树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3-109,共7页
海气界面动量通量也称为风应力,是海流和表面海浪的主要驱动力,是海洋从大气获得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合理可靠的海洋表面风应力的参数化对于海洋、大气和波浪以及气候模式的准确预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对风应力拖... 海气界面动量通量也称为风应力,是海流和表面海浪的主要驱动力,是海洋从大气获得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合理可靠的海洋表面风应力的参数化对于海洋、大气和波浪以及气候模式的准确预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对风应力拖曳系数的参数化是风应力参数化的主要内容。近来的观测发现,风应力拖曳系数随着风速的增加出现了先增后减的趋势,同时还与海面的波浪状态以及海流有关。基于观测或理论分析,目前已经得到了一系列的风应力拖曳系数计算方法或公式,有的考虑了海浪的作用,有的没有,但这些方案大都是适合中低风速,在高风速下的适用性还有待检验。本文回顾了目前在海气动量通量观测和参数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建议应增加高风速下风速、海流以及海浪等的同步观测,以进一步完善风应力参数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动量通量 风应力拖曳系数 参数化方案 海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海区域海气温差对海气动量交换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程展 吴少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26-33,共8页
本文将海面上的大气边界层简化为水平平板上湍流边界层的混合对流问题,并考虑大气与海浪之间的动量交换,计算出海面上风速、海气温差和风区等诸因素对海气动量输运的影响。边界层计算需用的湍流模式采用包含浮力效应的混合长模式,在... 本文将海面上的大气边界层简化为水平平板上湍流边界层的混合对流问题,并考虑大气与海浪之间的动量交换,计算出海面上风速、海气温差和风区等诸因素对海气动量输运的影响。边界层计算需用的湍流模式采用包含浮力效应的混合长模式,在考虑海浪作用的计算中采用理论与半经验公式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发现在有限风区情况下(刮离岸风的近海区域),风区会显著影响不同海气温差下海气动量交换过程,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中从未涉及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大气 温差 海气动量 动量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潮过程中风浪对黄海海气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影响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坚红 史嘉琳 +2 位作者 彭模 盛建明 苗春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1-553,共13页
采用2009—2013年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大气和海洋再分析资料对黄海海气间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FVCOMSWAVE浪流耦合模式对典型寒潮过程中风浪的影响效果进行模拟研究与对比分析。统计结果显... 采用2009—2013年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大气和海洋再分析资料对黄海海气间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FVCOMSWAVE浪流耦合模式对典型寒潮过程中风浪的影响效果进行模拟研究与对比分析。统计结果显示,通量受海表大风、海气温差及海洋环流等因子影响,秋冬季节强烈,春夏季节相对较弱,在寒潮活跃的冷季该海域的海流处于弱流期,风浪对海面通量的作用明显增强。海温特征也显示冷季的不稳定性显著强于暖季,因此该海域冷季具有更强的海气热量通量。沿岸站点的比较显示,南部吕泗站面向更开阔的东海海域,其平均波高高出北部20%左右。这与沿海南部通量强于北部特征对应。数值模拟显示,在寒潮过程中,海气界面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输送比多年月平均状态显著增强,动量通量增大1~5倍,热量通量增大1~6倍。寒潮过程入海冷锋走向、强度、移动方向显著影响海面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大值区的分布。偏北路寒潮纬向型冷锋入海,其强度东部大于西部,造成通量大值区形成在黄海东北部,而偏西路寒潮经向型冷锋入海,其强度南部大于北部,造成通量大值区形成在黄海南部。同时偏北路径寒潮强度大于偏西路径,海气动量通量响应较偏西路径强约25%,热量通量强约50%。耦合风浪作用的模拟显示,海气间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明显增大,对不同强度风浪,浪高增加1.5倍,动量通量最大值增大约2倍,热量通量增大10~160 W/m2;浪高减弱至0.5倍,动量通量最大值则减弱约40%,热量通量减小10~55 W/m2。冷锋及其驱动的风浪强烈影响区域海气通量时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黄海 海气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 寒潮过程 FVCOM-SWAVE 浪流耦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