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流体体积模型的泵站前池流态及组合式整流方案 被引量:22
1
作者 营佳玮 俞晓东 +1 位作者 贺蔚 张健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6-480,493,共6页
为了分析某大型泵站前池水流流态,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采用流体体积(VOF)模型,建立了该泵站前池的三维计算模型,进行了网格无关性验证,模拟了设计工况下前池的水流流态,发现前池两侧存在回流现象.对产生该不良流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为了分析某大型泵站前池水流流态,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采用流体体积(VOF)模型,建立了该泵站前池的三维计算模型,进行了网格无关性验证,模拟了设计工况下前池的水流流态,发现前池两侧存在回流现象.对产生该不良流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了单独布置立柱、单独布置底坎和立柱底坎联合布置方案下的水流流态,比较了不同方案的优劣并找到了设置整流措施后水流流动的规律,结果表明立柱底坎组合布置方案的整流效果优于单一措施,水流分布更均匀.同时,计算了立柱与底坎不同间距的组合式整流方案,对比分析了不同方案下的整流流态及流速分布均匀度.对于两侧存在大尺度回流的正向前池,在立柱与出水管距离的80%处布置底坎,可使前池流速分布较为均匀.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前池设置水力优化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站前池 水流流态 流体体积模型 整流措施 立柱 底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体体积模型的叶片数对水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赵梦晌 郑源 +1 位作者 杨春霞 臧伟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77-682,共6页
为了研究一种利用微水头发电的水车装置,利用Fluent软件流体体积(VOF)模型模拟明渠无压流动,选用SST k-ω两方程湍流模型和滑移网格旋转模型对不同叶片数的水车在不同转速下进行非定常模拟.结果表明:3叶片水车效率区最为宽广,最优效率最... 为了研究一种利用微水头发电的水车装置,利用Fluent软件流体体积(VOF)模型模拟明渠无压流动,选用SST k-ω两方程湍流模型和滑移网格旋转模型对不同叶片数的水车在不同转速下进行非定常模拟.结果表明:3叶片水车效率区最为宽广,最优效率最高;3叶片水车上游局部湍流黏度较大,影响范围较小,而8叶片水车上、下游湍流黏度较为平均,影响范围较大;相同工况下,增加叶片数会增强水车的阻塞效应,使上、下游水位差平均增大,但可降低水位差的波动,水位差平均值增大将降低水车出力,水位差的波动对水车轴系的稳定性产生不利的影响;相同工况下,增加叶片数可以提高水车运行中转矩波动的稳定性,但会降低水车的出力,转矩波动使水车在运行中受到周期性不平衡力矩的作用,引起水车结构剧烈振动和叶片疲劳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车性能 叶片数 明渠无压流 流体体积模型 微水头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体体积模型的叶轮宽径比对水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可欣 郑源 胡雪原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27-1232,1240,共7页
为了研究一种环保、简易的微水头发电水车装置,建立了水车在河流中的三维模型,采用流体体积(VOF)模型,压力-速度耦合选择PISO格式进行求解,对不同叶轮宽径比的水车进行非定常流动分析.结果表明:叶轮宽径比为3.93的胸射式水车效率区最为... 为了研究一种环保、简易的微水头发电水车装置,建立了水车在河流中的三维模型,采用流体体积(VOF)模型,压力-速度耦合选择PISO格式进行求解,对不同叶轮宽径比的水车进行非定常流动分析.结果表明:叶轮宽径比为3.93的胸射式水车效率区最为宽广,最优效率最高.叶轮宽径比增大使得流道的阻塞效应增强,上、下游水位差增大,出现明显涡流现象.不同宽径比的水车叶轮叶片转矩呈现同一周期性变化规律,当水车处在枯水期运行时,叶片运动过程中浸入水中的两叶片间会出现回流现象,使得转矩有小范围的极值出现.未浸入水中的两叶片间压力随叶轮宽径比增大而增大.5种叶轮宽径比的水车叶片均在叶尖处正面压力达到最大,且叶轮宽径比为3.93的水车浸水叶片正、背面压力差最大,提高了叶片的做功能力.该结果对胸射式水车的叶轮结构设计与性能分析能够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车性能 叶轮宽径比 流体体积模型 微水头发电 明渠无压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OF模型的真空引水罐内流动特性
4
作者 王欢 赵睿杰 +2 位作者 李红 杨帆 潘绪伟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79,共6页
为解决真空引水罐出口气体流出问题,探究罐内气液两相流动机理,基于RNG k-ε湍流模型和VOF模型对真空引水罐进行计算,对不同初始状态下真空引水罐内的气液两相交界面形态、出口管气体流出量以及出口管内流动状态进行分析,讨论了真空引... 为解决真空引水罐出口气体流出问题,探究罐内气液两相流动机理,基于RNG k-ε湍流模型和VOF模型对真空引水罐进行计算,对不同初始状态下真空引水罐内的气液两相交界面形态、出口管气体流出量以及出口管内流动状态进行分析,讨论了真空引水罐内初始状态对罐内流场的影响,总结了罐内水位对内部流场及出口管的作用关系.结果显示:当初始水位远高于进水管时会大幅优化真空引水罐内流场;与原初始水位相比,罐内气液两相交界面的交互作用减少;气体流出量体积分数峰值从最初的6.916%降至0.106%,平均值从3.442%降至0.027%;出口管流态得到明显改善,顶部低压区域减少.研究结果表明初始水位的变化会影响真空引水罐内流场特性、气体流出量及出口管流态,为深入认识真空引水罐内部流动及真空引水罐的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水罐 流体体积模型 罐内水位 罐内流场 出口流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体体积函数模型的横板型稳压罐内气液两相流场仿真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于陆军 侯松梁 +1 位作者 马宇明 曹久莹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50-1056,共7页
针对水流量标准装置中横板型稳压罐,基于Navier-Stokes方程建立罐体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模型。使用湍流模型、流体体积函数瞬态模型和有限体积法进行离散,并在近壁区采用标准的壁面函数法进行修正,完成横板型稳压罐内部两相流场的数值模... 针对水流量标准装置中横板型稳压罐,基于Navier-Stokes方程建立罐体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模型。使用湍流模型、流体体积函数瞬态模型和有限体积法进行离散,并在近壁区采用标准的壁面函数法进行修正,完成横板型稳压罐内部两相流场的数值模拟。数值结果显示空罐充水流态依次经过无水状态—射流—上壅—漫流—稳定状态,同时形成掺气现象和泡状流;气液体积比13情况下,满罐充水流场有固定周期的晃荡现象,上侧形成逆时针转动的漩涡气腔,流场湍流粘度较小,分布较均匀,稳定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水流量标准装置 流体体积函数模型 横板型稳压罐 数值模拟 漩涡气腔 气液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式永磁调速器水冷散热分析
6
作者 刘显茜 刘禹 +1 位作者 韩以强 谭波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6-134,共9页
针对盘式永磁调速器水冷过程中存在散热不充分,导致永磁调速器性能下降的问题。在以往磁热耦合和多参考坐标系的数值计算建模方法上,进一步引入流体体积两相流模型,建立了盘式永磁调速器水冷两相流散热数值计算模型。经过与实验对比,验... 针对盘式永磁调速器水冷过程中存在散热不充分,导致永磁调速器性能下降的问题。在以往磁热耦合和多参考坐标系的数值计算建模方法上,进一步引入流体体积两相流模型,建立了盘式永磁调速器水冷两相流散热数值计算模型。经过与实验对比,验证了该数值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并通过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了冷却水流量和主要结构对其散热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吻合较好,计算结果与实验最大误差小于4.5%。增大冷却水流量可提高散热效果,在25 t/h时铜盘平均温和最高温约为75℃和87℃,继续增加流量对散热性能无提升。在冷却水流量9 t/h时,控制出口数量和出口面积变化,对散热效果影响显著、出口数量为5、截面面积为475 mm^(2)时,散热效果达到最佳。增加中间孔数量可有效改善散热效果,当中间孔数量增加至36个后,继续增加中间孔数量对铜盘最高温无明显影响。研究结果为盘式水冷永磁调速器散热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具有一定工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调速器 两相流 数值模拟 水冷散热 流体体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BT相变冷板的设计和数值模拟
7
作者 潘子升 周俊屹 +1 位作者 余时帆 胡桂林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6-513,531,共9页
针对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模块散热中功率密度高且散热负荷随工况变化的问题,基于制冷剂对流散热和蒸发潜热的微通道沸腾相变散热技术可对IGBT芯片进行有效散热,建立了三维、伪瞬态算法稳态和流体体积(VOF)相变的综合数学模型。研究了... 针对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模块散热中功率密度高且散热负荷随工况变化的问题,基于制冷剂对流散热和蒸发潜热的微通道沸腾相变散热技术可对IGBT芯片进行有效散热,建立了三维、伪瞬态算法稳态和流体体积(VOF)相变的综合数学模型。研究了R1233zd、R1234ze、R134a三种相变制冷剂在单片IGBT微通道沸腾相变散热器中的散热性能;在单片的基础上进行了多片IGBT串联、并联、串并联三种不同流道设计的微通道沸腾相变散热器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R134a在6 L/min流速工况下,较其他两种相变制冷剂散热性能更优;串联流道比并联和串并联流道芯片温升低34.5%,其整体温升低于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 散热器 数值模拟 制冷剂 流体体积(VOF)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90°弯管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及流型演化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志伟 何炎平 +3 位作者 李铭志 仇明 黄超 刘亚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59-1167,共9页
为研究竖直上升管内气液两相流通过90°弯管后的流动演化特性,分别采用流体体积多相流模型以及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其进行数值模拟,重点分析气液两相流通过90°弯管后的速度变化、压力分布、截面含气率及流型演化规律.结... 为研究竖直上升管内气液两相流通过90°弯管后的流动演化特性,分别采用流体体积多相流模型以及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其进行数值模拟,重点分析气液两相流通过90°弯管后的速度变化、压力分布、截面含气率及流型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气液两相流流型通过90°弯管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二次流现象,并且切向速度呈现双峰分布,随着流动发展最终耗散成为单峰分布;气液两相流入口速度越大,则弯管外壁面所受压力越大.截面含气率的变化与流型转化相关,泡状流流过弯管后演化成为细长段塞流,截面含气率减小;段塞流、搅动流及环状流通过弯管后演化成为分层-波浪流,截面含气率变化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气液两相流输送弯管设计开发及诱导应力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气液两相流 90°弯管 流体体积模型 流动演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OF模型的层叠器流动过程分析及流道结构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宋果 马玉录 +1 位作者 谢林生 朱惠豪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3-67,共5页
基于FLUENT软件的流体体积(VOF)模型研究了不同壁面滑移程度以及不同流道结构参数下4层等厚熔体通过层叠器倍增为8层熔体时,流道中熔体的分层情况变化。结果表明,壁面滑移程度的降低会促使熔体在上下壁面聚集,进而导致上下壁面处熔体层... 基于FLUENT软件的流体体积(VOF)模型研究了不同壁面滑移程度以及不同流道结构参数下4层等厚熔体通过层叠器倍增为8层熔体时,流道中熔体的分层情况变化。结果表明,壁面滑移程度的降低会促使熔体在上下壁面聚集,进而导致上下壁面处熔体层厚增加;汇流段与出口段间圆角半径、汇流段扩压角和平衡段长度这3个结构参数则只会影响熔体在左右壁面的聚集,进而影响各层熔体的尺寸精度,且其中扩压角的影响程度最大,平衡段长度次之,圆角半径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叠器流道 流体体积模型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模式对高分子心脏瓣膜浸渍厚度分布影响
10
作者 魏海洋 李峥 +5 位作者 侯倩文 孟雅娜 朱良伟 韩恩慧 胡建军 周建业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2-1019,共8页
目的 探究浸渍过程中不同运动模式对高分子心脏瓣膜厚度分布的影响。方法 基于体积流体函数(volume of fluid, VOF)多相流模型、欧拉壁膜(Eulerian wall-film, EWF)模型及动网格技术,数值模拟高分子心脏瓣膜的浸渍制造过程。研究聚焦于... 目的 探究浸渍过程中不同运动模式对高分子心脏瓣膜厚度分布的影响。方法 基于体积流体函数(volume of fluid, VOF)多相流模型、欧拉壁膜(Eulerian wall-film, EWF)模型及动网格技术,数值模拟高分子心脏瓣膜的浸渍制造过程。研究聚焦于模型自转条件下,竖直、水平和偏转3种运动模式对表面浸渍液流动特性及液膜分布的影响。通过每片瓣叶设置7个相同测试点,采集厚度数据并计算变异系数。鉴于竖直模式与水平模式的运动平面受限,选定运动平面更丰富的偏转模式(45°)为基础进行优化,并开展对比数值模拟分析。结果 竖直模式变异系数峰值为0.461 3;水平模式变异系数为0.060 8;偏转模式30°、45°、60°时变异系数分别为0.457 5、0.272 8、0.255 6。偏转模式(45°)经优化后变异系数下降至0.052 5,较优化前降低80.7%。结论 运动模式显著影响浸渍厚度分布的均匀性,水平模式表现出最佳均匀性,竖直模式的均匀性最差,偏转模式的变异系数随着偏转角度的增加而降低,其均匀性介于竖直模式和水平模式之间。根据仿真结果优化运动模式的参数改善了厚度分布的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积流体函数模型 欧拉壁膜模型 数值仿真 浸渍工艺 运动模式 高分子心脏瓣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MFC船形堵块阴极流场的性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蔡永华 胡健平 罗子贤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8,共5页
建立流体体积(VOF)两相流模型,研究船形堵块流道的排水性能。建立不同开孔率的船形堵块流道三维模型,研究船形堵块及开孔率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性能的影响。船形堵块流道峰值净功率密度相较于传统直流道可提升9.4%,相较于同堵... 建立流体体积(VOF)两相流模型,研究船形堵块流道的排水性能。建立不同开孔率的船形堵块流道三维模型,研究船形堵块及开孔率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性能的影响。船形堵块流道峰值净功率密度相较于传统直流道可提升9.4%,相较于同堵塞率下的梯形堵块流道可提高2.9%,具有较好的强化传质作用。通过提高船形堵块流道的开孔率,PEMFC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在相同开孔率下,船形堵块流道的氧气摩尔浓度较直流道和梯形堵块流道分别提高28.6%和14.0%。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直流道,船形堵块流道可降低排水周期和流道内平均水含量,具有更好的排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 流道 排水性能 阴极流场 船形堵块 流体体积(VOF)两相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水涡结构及运动特征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赵永志 顾兆林 +2 位作者 郁永章 李云 冯霄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5-88,共4页
采用雷诺应力湍流模型和PISO算法对自由水涡的运动全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运用流体体积(VOF)模型处理自由表面问题,通过模拟计算得到了自由水涡的详细结构和运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自由水涡是由旋转能量的局部集中造成的,其旋转方向是由... 采用雷诺应力湍流模型和PISO算法对自由水涡的运动全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运用流体体积(VOF)模型处理自由表面问题,通过模拟计算得到了自由水涡的详细结构和运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自由水涡是由旋转能量的局部集中造成的,其旋转方向是由水池内水的旋转方向所决定的;自由水涡是一种类兰金涡,其旋转速度和压力的分布具有兰金组合涡的特点;没有长排水管的自由水涡在成熟阶段具有两个特征区域,分别称为吸气孔和抬气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水涡 运动特征 自由旋涡 兰金涡 数学模拟 流体体积模型 自由表面 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化炉激冷室下降管内气液两相热质同时传递过程数值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铁 吴晅 袁竹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6期35-39,共5页
采用流体体积双流体模型对德士古水煤浆气化炉激冷室下降管内气液两相热质同时传递过程进行数值研究,并建立了水蒸气在气相主体中的组分传输模型。数值预测的下降管内温度分布规律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据此探讨了相变对下降管内液膜流... 采用流体体积双流体模型对德士古水煤浆气化炉激冷室下降管内气液两相热质同时传递过程进行数值研究,并建立了水蒸气在气相主体中的组分传输模型。数值预测的下降管内温度分布规律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据此探讨了相变对下降管内液膜流动形态的影响以及流动对水蒸气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变对液膜形态有显著影响;气体对水蒸气的携带作用使得下降管内水蒸气沿高度方向上呈大梯度分布,出口处水蒸气浓度最高,下降管内存在气体带液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化炉 激冷室 下降管 热质同时传递 流体体积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OF的模具结构化表面软性磨粒流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14
作者 计时鸣 唐波 谭大鹏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4-339,共6页
为了提高模具结构化表面光整加工的表面质量,通过流体体积模型和标准k-ε模型相结合的计算方法,以之字形微型流道为研究对象,对模具微型流道内部的软性磨粒流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入口流速的提高,管道内的磨粒流的平均速度... 为了提高模具结构化表面光整加工的表面质量,通过流体体积模型和标准k-ε模型相结合的计算方法,以之字形微型流道为研究对象,对模具微型流道内部的软性磨粒流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入口流速的提高,管道内的磨粒流的平均速度也随之增大,有利于近壁区磨粒流与流道壁面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磨粒流的加工效率。同时模具微型流道的形状和结构对磨粒流加工也有重要影响。当微型流道直径为2mm、入口速度为10m/s、湍动能为0.4m2/s2、湍流耗散率为19.8m2/s3时,与其他几组工艺参数相比,微型流道内轴向、切向速度分布及湍动能分布等更加均匀,能够得到较高的加工效率和表面纹理形态。数值模拟结果为深入研究软性磨粒流的基本规律提供了一种理论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体积模型 结构化表面 软性磨粒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低速烟气中液滴破碎临界韦伯数与破碎时间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志荣 冉景煜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8-85,共8页
应用湍流模型和流体体积模型方法对液滴在低温低速烟气中的破碎特性进行数值研究,重点分析液滴韦伯数和雷诺数对液滴破碎方式的影响,以及烟气密度、流速、液滴速度和粒径等对液滴破碎时间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对于文中研究的低温低速... 应用湍流模型和流体体积模型方法对液滴在低温低速烟气中的破碎特性进行数值研究,重点分析液滴韦伯数和雷诺数对液滴破碎方式的影响,以及烟气密度、流速、液滴速度和粒径等对液滴破碎时间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对于文中研究的低温低速气体环境及液滴,主要存在液滴发生袋式破碎及没有发生破碎两种形式,临界韦伯数为10.6。韦伯数是液滴破碎的尺度,雷诺数在液滴破碎中不是关键因素。对于文中的气体环境和液滴,综合影响下液滴无量纲破碎时间为常数1,独立于液滴粒径。在文中低温低速气体环境中,将液滴粒径控制在0.3~0.4 mm有助于缩短液滴的完全蒸发时间,提高液滴群蒸发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破碎 流体体积模型方法 低速烟气 临界韦伯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污泥化学调理装置CFD模拟 被引量:4
16
作者 许琪 邓超 +10 位作者 时亚飞 徐新宇 虞文波 郦超 陈烨 梁莎 胡敬平 何姝 王荣 杨昌柱 杨家宽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145-4154,共10页
市政污泥机械脱水前多采用化学调理,调理装置搅拌过程中的流场分布直接影响调理效果。采用多重参考系-流体体积模型对实验室污泥调理罐(内径为40 cm)的流场特性进行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拟研究,验证了实验... 市政污泥机械脱水前多采用化学调理,调理装置搅拌过程中的流场分布直接影响调理效果。采用多重参考系-流体体积模型对实验室污泥调理罐(内径为40 cm)的流场特性进行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拟研究,验证了实验室调理罐模型气液两相分布情况。实验室调理罐的模拟结果表明:单层直桨叶调理罐的搅拌桨直径与调理罐内径比优化值为1:1.75,挡流板宽度与调理罐内径比优化值为1:20,可有效消除流体旋涡,增强湍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对中试调理罐(内径为110 cm)的流场特性进行模拟并与实际测量值校验。该研究采用的多重参考系-流体体积模型可为同类污泥调理罐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调理 气液两相流 计算流体力学 多重参考系方法 流体体积模型 搅拌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字型微通道中非定常分散相速度下液滴生成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珉芮 钱锦远 +1 位作者 李晓娟 金志江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22-528,共7页
微液滴因其独特的流体力学特性和尺寸效应,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制备微液滴时常使用蠕动泵为流体提供流动推动力。实际上,当时间尺度足够小时,蠕动泵提供的推动力是呈一定周期性变化的,这对液滴的生成来说是一种周期性的扰动... 微液滴因其独特的流体力学特性和尺寸效应,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制备微液滴时常使用蠕动泵为流体提供流动推动力。实际上,当时间尺度足够小时,蠕动泵提供的推动力是呈一定周期性变化的,这对液滴的生成来说是一种周期性的扰动。为研究周期性扰动对十字型微通道内液滴生成的影响,本文基于经过验证的模型,在分散相入口流速为时间的正弦函数条件下对液滴生成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采用流体体积(VOF)模型,以硅油为连续相、水为分散相,首先模拟了两相流体入口流速均为0.01 m×s^(-1)的工况,得到液滴生成时间为0.08 s。导入周期分别为0.04、0.08、0.12、0.16 s以及振幅分别为0.0025、0.005、0.0075、0.01的正弦函数作为分散相入口流速,模拟不同条件下液滴的尺寸和生成时间。模拟结果表明,当正弦函数周期≤0.08 s时,改变周期和振幅对液滴尺寸和生成时间的影响较小;当正弦函数周期大于0.08 s时,液滴尺寸和生成时间会呈现周期性变化。而正弦函数的振幅对液滴的生成影响不明显,只对液滴生成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两相流 微液滴 入口流速 流体体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型双机身飞机水上迫降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肖元 邓枫 刘学强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066-2079,共14页
飞机水上迫降过程是一个跨介质过程,即飞机从空气跨越到水的过程。探索和研究物体跨介质过程的物理现象和动态特性,对飞机水上迫降和跨介质飞行器入水砰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针对某型双机身飞机水上迫降过程展开研究,综合运用UR... 飞机水上迫降过程是一个跨介质过程,即飞机从空气跨越到水的过程。探索和研究物体跨介质过程的物理现象和动态特性,对飞机水上迫降和跨介质飞行器入水砰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针对某型双机身飞机水上迫降过程展开研究,综合运用URANS(unsteady 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方法、流体体积模型、动网格技术和6自由度模型对飞机水上迫降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在三维平板水漂运动实验的验证基础上,研究俯仰角度这一关键参数对双机身飞机水上迫降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飞机在水上迫降过程中,俯仰角度越大,飞机的垂向速度峰值越大,垂向位移越大且俯仰偏转角度变化量越小;俯仰角度越小,飞机的水平速度减小得越快,飞机的水平位移越小;飞机以6°俯仰角度水上迫降时受到的水平作用力最大,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停靠;飞机以14°俯仰角度水上迫降时受到的垂向作用力最大,相同时刻的浸水位移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机身飞机 水上迫降 URANS方法 流体体积模型 俯仰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MFC微流道内液滴运动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恒 陈涛 +2 位作者 刘士华 陈见 易伟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841-1845,共5页
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中产物水通过扩散层(GDL)排入流道的过程简化为二维模型,并采用流体体积模型(VOF)的方法进行仿真研究。从流道内液滴形态、压力分布、液相体积分数以及排出微流道所需时间来分析重力、微孔数量以及微孔间距... 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中产物水通过扩散层(GDL)排入流道的过程简化为二维模型,并采用流体体积模型(VOF)的方法进行仿真研究。从流道内液滴形态、压力分布、液相体积分数以及排出微流道所需时间来分析重力、微孔数量以及微孔间距对流道排水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燃料电池的气体扩散层相关参数对排水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扩散层的设计中应考虑其表面微孔数量及微孔间距,以保证电池良好的排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道 流体体积模型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1000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主给水管道双端断裂事故下第一跨空间三维流动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2
20
作者 魏承君 陈子佳 +2 位作者 庞思敏 赵海琦 张钰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88-1393,共6页
AP1000核电厂第一跨空间内布置了设备冷却水系统(component cooling water system,CCS)驱动泵,能够保证核电厂事故工况下设备冷却水系统、余热排出系统等关键安全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核电厂安全。然而在蒸汽发生器主给水管道双端断... AP1000核电厂第一跨空间内布置了设备冷却水系统(component cooling water system,CCS)驱动泵,能够保证核电厂事故工况下设备冷却水系统、余热排出系统等关键安全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核电厂安全。然而在蒸汽发生器主给水管道双端断裂事故下,大量的水会泄放到第一跨空间内,对第一跨空间内的关键设备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AP1000核电站蒸汽发生器主给水管道双端断裂事故下第一跨空间内泄放流体三维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采用ANSYS系列软件,建立第一跨空间三维模型,基于流体体积模型(volume of fluid model,VOF)计算冷却剂喷放事故下,第一跨空间内流动特性及水位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破口水从入口进入第一跨空间后在5.334 m层漫流,绝大部分泄放水通过该层设置的预留开孔流出,部分水在该层堆积。但是,由于设置挡水沿,泄洪水并未漫流到0 m层与-3.8 m层,随着冷却剂喷放引发给水泵跳泵,第一跨空间内水位将逐渐下降,不会造成重要设备防水台的漫流淹没。计算结果对核电厂主要泄洪途径、关键设备布置设计与优化提供了数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跨空间 蒸汽发生器给水管道断裂 防水淹计算 流体体积模型(VOF) AP100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