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面波直接反演方法研究滇西北地壳三维S波速度结构
1
作者 茶文剑 王伟君 +1 位作者 张圆缘 黑贺堂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8-467,共10页
我国滇西北地区(25°~27°N,99°~101°E)是川滇菱形地块西边界所在区域,由于构造运动活跃,是我国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非常有必要深入研究其孕震结构。文章利用该地区69个短周期流动台站2020年记录的连续波形,通过... 我国滇西北地区(25°~27°N,99°~101°E)是川滇菱形地块西边界所在区域,由于构造运动活跃,是我国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非常有必要深入研究其孕震结构。文章利用该地区69个短周期流动台站2020年记录的连续波形,通过背景噪声互相关计算和时频分析方法,提取所有台站对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采用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频散直接反演方法,得到研究区地下三维S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上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大型断裂带的分段特征明显。如维西—乔后断裂带浅层5 km内整体表现为西北部高速,东南部低速;程海断裂带北段高南段低,在宾川盆地存在厚度约5 km的低速异常,说明宾川盆地存在较厚的沉积层。地壳浅层波速和地形起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盆地区域整体表现为低速,高山区域为高速。2021年漾濞M S6.4地震发生在S波高低速过渡区域,研究区中下地壳内存在不同程度的低速区,可能为地震的发生提供了孕震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地区 背景噪声 直接反演方法 地壳S波速度结构 孕震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利波相速度和椭圆率与远震P波联合反演蒙古中南部地壳高分辨率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2
2
作者 徐荟 吴庆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107,共19页
利用蒙古中南部台阵记录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天然地震面波数据和远震P波波形数据,开展瑞利波相速度、椭圆率和远震P波叠加波形的联合反演,建立了蒙古中南部地壳三维S波速度模型.结果显示,蒙古中南部的瑞利波相速度及椭圆率、沉积基底... 利用蒙古中南部台阵记录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天然地震面波数据和远震P波波形数据,开展瑞利波相速度、椭圆率和远震P波叠加波形的联合反演,建立了蒙古中南部地壳三维S波速度模型.结果显示,蒙古中南部的瑞利波相速度及椭圆率、沉积基底深度、莫霍面深度、地壳S波速度在蒙古—鄂霍茨克缝合线和蒙古主构造线南北两侧分布均有明显差异,暗示了这两条缝合线至少为地壳级别的分界.中戈壁火山和Bus-Obo火山在地壳内相互连通,在下地壳存在大面积低速层.我们推测杭盖穹隆上地幔热物质上涌在中戈壁带地壳底部形成岩浆囊,为这两座板内火山活动提供了岩浆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中南部 S波速度结构 蒙古—鄂霍茨克缝合线 蒙古主构造线 板内火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州—三河地区沉积层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和径向各向异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冯宣政 鲁来玉 +2 位作者 秦彤威 张友源 丁志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97-1818,共22页
北京大都市区位于冀中凹陷与太行山隆起和燕山褶皱带的交汇区,区内被第四系松软沉积层覆盖,历史和现今的地震活动性表明,其面临潜在的巨震风险.地震风险评估和强地面运动模拟依赖准确的沉积层三维S波速度模型.本文基于布设在通州—三河... 北京大都市区位于冀中凹陷与太行山隆起和燕山褶皱带的交汇区,区内被第四系松软沉积层覆盖,历史和现今的地震活动性表明,其面临潜在的巨震风险.地震风险评估和强地面运动模拟依赖准确的沉积层三维S波速度模型.本文基于布设在通州—三河地区前所未有的密集台阵数据,构建了该区域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和径向各向异性模型.首先将919个台站组成的密集台阵划分为若干子台阵,利用修正的背景噪声聚束分析方法,提取各个子台阵的Love波频散曲线,通过深度反演构建了通州—三河地区三维SH波速度模型.结合由基阶和一阶Rayleigh波模式反演构建的三维SV波速度模型,获得了台阵下方的径向各向异性模型.模型显示,大兴断裂在穿过牛堡屯之后,继续向北东向延伸约20 km.大兴凸起以大兴断裂为界,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构造特征和沉积过程.断裂的北西侧第四系沉积层较浅,推测约为100~400 m;断裂的南东侧第四系沉积层厚度横向变化较大,发育夏垫凹陷和甘棠凹陷.沉积盆地径向各向异性的幅度可达±20%,地表约0~60 m范围有一较强的负径向各向异性(VSH<VSV)覆盖层,推测与该地区垂直地裂缝发育有关.正的径向各向异性(VSH>VSV)是沉积作用造成的水平层序排列的沉积分层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州—三河地区 沉积层 密集台阵 聚束 三维S波速度结构 径向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短周期密集台阵的广州—佛山地区地壳浅部三维S波速度结构研究
4
作者 高占永 叶秀薇 +4 位作者 林吉焱 段永红 王力伟 周铭 刘巧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54-1470,共17页
广州—佛山地区位于珠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地带,三条区域性断裂从中交错穿过.广州—佛山地区精细的地壳浅部三维S波速度结构,对于研究区内的城市规划建设、地震灾害评估、强地面运动模拟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布设于广州—佛山地区短周... 广州—佛山地区位于珠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地带,三条区域性断裂从中交错穿过.广州—佛山地区精细的地壳浅部三维S波速度结构,对于研究区内的城市规划建设、地震灾害评估、强地面运动模拟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布设于广州—佛山地区短周期密集地震台阵中的1104个台站记录到的连续波形数据,采用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计算了台站对间的互相关函数并进一步提取到周期范围在0.1~5 s内的39488条高质量面波群速度频散曲线,然后通过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直接反演方法计算得到了研究区内0.3~3 km深度的高分辨率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地壳浅部S波速度横向差异显著,其中南部的珠江三角洲断陷盆地S波速度结构相对较为复杂,而北部的广花盆地内部S波速度结构则表现相对简单.研究区内的低速异常主要位于断裂附近,且大都位于断裂的下降盘.珠江三角洲内三水盆地东缘表现为马鞍状低速异常,向下最大延伸至2 km,低速体南北两侧边界与控盆断裂位置基本一致.广花盆地内部存在两个平行排列的高速异常,中间夹持一平行构造走向的低速异常,总体速度结构特征符合广花盆地为一复式向斜的地质构造背景.低速异常向下延伸至1.4 km深度处,可能指示了卷入向斜地层的最大埋深.沿广州—从化断裂发育条带状低速异常,与沿断裂形成的沉积地层有关.条带状异常在浅部分为两段,表明广州—从化断裂在历史上可能具有分段活动性.玉带公园周围被高速异常环绕,异常向上延伸至距地表约1.3 km处,结合研究区已有资料推测该高速异常可能为早期岩浆侵入在地壳浅部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集台阵 背景噪声成像 地壳浅部 S波速度结构 广州—佛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背景噪声层析成像反演上海及邻区S波速度结构
5
作者 冯策 宋秀青 +1 位作者 王仁涛 刘昊岚 《地震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4-1390,共17页
文中收集了上海及邻区58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1a的连续背景噪声垂向数据,基于背景噪声互相关技术结合快速行进FMM成像方法,获得了上海及邻区5~30s周期范围内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面波相速度结构。最后利用最小二乘线性迭代方法,反演得到... 文中收集了上海及邻区58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1a的连续背景噪声垂向数据,基于背景噪声互相关技术结合快速行进FMM成像方法,获得了上海及邻区5~30s周期范围内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面波相速度结构。最后利用最小二乘线性迭代方法,反演得到了研究区下方5~30km深度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上海及邻区的S波速度结构呈现出一定的横向和纵向非均匀性特点。在5~10km深度的浅层及上地壳,速度异常值的分布与域内地形地貌及大型断裂的展布存在一定相关性,低速异常分布受湖-苏断裂的影响较大。在15~20km深度的中下地壳,速度异常以枫泾-川沙断裂为界,由苏北至杭州湾速度逐渐升高,上海地区沿枫泾-川沙断裂表现出明显的构造抬升形态。在25~30km深度范围内,速度异常分布反映下地壳及上地幔顶部呈现西深东浅的埋深状态。综合AA′、BB′、CC′3条纵剖面的结果,可得到以下结论:1)上海及邻区地下结构变化平缓,地壳整体西厚东薄,起伏呈西低东高、中间隆起的形态;2)速度异常及地震活动性与断裂带关系密切,低速异常与大型断裂伴生出现。地震分布具有依附低速体及在断裂带附近、沿速度分界线排列的特点。结合相关结果分析认为,域内以浅源地震为主可能是被断裂切割较破碎的中上地壳与稳定的下地壳之间的应力不均衡所致;3)常熟地区5~25km深度内的低速异常一直存在,推测常熟一带存在热物质上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成像 互相关 上海及邻区 S波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背景噪声反演华南块体岩石圈三维S波速度结构
6
作者 吕杰 陈永顺 郭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2-452,共11页
利用背景噪声方法,对布设在华南块体及其周边区域数个流动地震台阵中共704个地震台站的连续数据进行分析,反演得到华南岩石圈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地表附近S波速度结构与华南块体的地表构造高度相关,低速异常区集中在四川盆地... 利用背景噪声方法,对布设在华南块体及其周边区域数个流动地震台阵中共704个地震台站的连续数据进行分析,反演得到华南岩石圈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地表附近S波速度结构与华南块体的地表构造高度相关,低速异常区集中在四川盆地和江汉盆地等沉积层较厚的区域。江南造山带的中上地壳呈现明显的高速异常,该高速异常即为华夏块体与扬子块体的分界区域。华夏块体中地壳低速异常区与该区域广泛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对应较好。华南上地幔岩石圈的东部与西部存在显著的速度差异,西部呈现显著的高速异常,反映西部四川盆地底部稳固的克拉通结构;上地幔的低速异常揭示华南东部岩石圈因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而明显减薄(<70km)。推测华夏块体以琼州海峡为中心的上地幔显著低速区可能对应海南地幔柱的热物质上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块体 S波速度结构 江南造山带 板块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景噪声频率-贝塞尔变换法研究厦门岛浅层S波速度结构
7
作者 李海艳 陈晓非 +4 位作者 陈举庆 蔡辉腾 刘琦 冯旭平 张功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54-2667,共14页
为获取厦门岛浅层三维速度结构,本文使用福建省地震局于2019年布设的50个流动地震台站组成的密集台阵所记录到的垂向分量波形数据,计算背景噪声互相关,利用频率-贝塞尔变换(F-J)法提取子台阵的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进行反演,获取子台阵... 为获取厦门岛浅层三维速度结构,本文使用福建省地震局于2019年布设的50个流动地震台站组成的密集台阵所记录到的垂向分量波形数据,计算背景噪声互相关,利用频率-贝塞尔变换(F-J)法提取子台阵的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进行反演,获取子台阵下方一维S波速度结构,并通过插值得到厦门岛4 km以内的三维S波速度模型.结果表明,整体上厦门岛S波速度随深度增加呈现递增趋势,在近地表处的横向不均匀性显著.0~1 km深度的S波速度大体上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与岩性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随着深度的递增,高低速特征分布逐渐呈现为连续性较好,近北东向展布的条带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本文推测这一现象与厦门岛岩层在不同时期受到挤压和拉张作用形成的褶皱和断裂相关,反映了厦门岛所经历的多次构造变动和岩浆侵入事件.垂向剖面的速度差明显区与研究区断裂带位置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厦门岛的构造演化研究和地质灾害评估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成像 频率-贝塞尔变换法 厦门岛 浅层S波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接收函数的淮安地区地壳厚度及S波速度结构研究
8
作者 朱霞 李涛 陈德兴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2期323-325,共3页
利用淮安区域地震监测波形资料,有效提取P波接收函数,计算了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并反演出S波速度结构,获取较为可靠的地下深部结构和一维速度模型。从结果来看,淮安市地壳厚度较薄,且具有较大的波速比,速度结构在上地壳内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利用淮安区域地震监测波形资料,有效提取P波接收函数,计算了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并反演出S波速度结构,获取较为可靠的地下深部结构和一维速度模型。从结果来看,淮安市地壳厚度较薄,且具有较大的波速比,速度结构在上地壳内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特征,结合区域地质和淮安市近年来的发震特点,认为淮安地区上地壳是区域能量释放的主要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淮安市 地壳结构 S波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块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125
9
作者 陈九辉 刘启元 +2 位作者 李顺成 郭飙 赖院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33-342,共10页
1999~2 0 0 0年从青海玛沁到陕西榆林,横跨青藏高原东北缘和鄂尔多斯布设了一条由4 7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长约10 0 0km的流动地震台阵观测剖面.利用记录到的远震体波波形资料和接收函数方法获得了剖面下0~10 0km深度的地壳和上地... 1999~2 0 0 0年从青海玛沁到陕西榆林,横跨青藏高原东北缘和鄂尔多斯布设了一条由4 7台宽频带数字地震仪组成的长约10 0 0km的流动地震台阵观测剖面.利用记录到的远震体波波形资料和接收函数方法获得了剖面下0~10 0km深度的地壳和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沿观测剖面地壳结构显示了明显的分块特征;地壳厚度自东向西由4 0km增加到6 4km左右;在海原地震带下方和西秦岭断裂以西到日月山断裂之间的区域Moho间断面结构复杂;在192 0年海原震区及其西侧,上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层,在该地区的绝大部分地震分布在该低速层东边界偏向高速区一侧;祁连山东缘Moho面有约4km的深度间断,壳内向西逐渐减薄的低速层内有大量微震发生,沿祁连山的逆冲加走滑的构造运动在深度上已经穿透了Moho面;在玛沁断裂和日月山断裂之间,上地壳存在厚度很大的低速层,同时该区域下地壳也明显加厚.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的过渡带地壳变形强烈,地壳结构较为破碎,这与该地区地震频发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波速度结构 接收函数 青藏高原 鄂尔多斯 活动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Rayleigh波反演浅土层的剪切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42
10
作者 胡家富 段永康 +5 位作者 胡毅力 傅竹武 温一波 吴小平 杨润海 许昭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93-400,共8页
根据均匀半空间Rayleigh波相速度与介质剪切波速度之间的关系,对某一频率面波的影响深度内各层介质进行"均匀"化,使其等效于均匀半空间.并利用模型进行正演,以确定在这种均匀化的前提下,面波勘探深度与波长的关系.应用... 根据均匀半空间Rayleigh波相速度与介质剪切波速度之间的关系,对某一频率面波的影响深度内各层介质进行"均匀"化,使其等效于均匀半空间.并利用模型进行正演,以确定在这种均匀化的前提下,面波勘探深度与波长的关系.应用相匹配滤波技术从实测面波信号中分离出基阶Rayleigh波信号,对它进行多重滤波和叠加处理,精确地计算出5.0-30.0Hz之间的基阶面波相、群速度频散.使用"均匀"化的方法,从相速度频散曲线中获得反演的初始模型,利用群速度频散反演得到35m以上各土层的剪切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YLEIGH 剪切波速度结构 浅土层 地基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江断裂带周边地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9
11
作者 吴建平 杨婷 +2 位作者 王未来 明跃红 张天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257-2267,共11页
作为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界,小江断裂带在高原物质的侧向逃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流动地震台阵及固定台站的走时观测资料,对小江断裂带及周边区域的壳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上地壳,小江断裂带内部主要为低速异... 作为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界,小江断裂带在高原物质的侧向逃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流动地震台阵及固定台站的走时观测资料,对小江断裂带及周边区域的壳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上地壳,小江断裂带内部主要为低速异常,其东侧主要为高速异常.在中下地壳,小江断裂带中部为低速异常,北部和南部主要为高速异常,其中北部的高速异常可延伸到地表附近,南部的高速异常可一直延伸到上地幔.我们推测,小江断裂带中部的低速异常与深部热作用有关;北部的高速异常可能是晚古生代地幔柱活动导致大量基性和超基性幔源物质侵入地壳引起的,它的存在对青藏高原物质向南逃逸起到了一定的阻挡作用,可能是导致川滇活动块体北部次级块体快速抬升的重要因素;南部顶界面向北倾斜的高速异常体对川滇活动块体向南滑移起到了进一步的阻挡作用,导致其上覆的中上地壳低速异常区发生较强的变形和强烈的地震活动,同时在上地幔深度范围起到了稳定的作用,使其南部区域的介质受青藏高原物质向南挤出的影响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P波速度结构 小江断裂带 青藏高原东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地壳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43
12
作者 王椿镛 丁志峰 +3 位作者 宋建立 吴庆举 郑继才 张小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37-346,共10页
在大别造山带深地震测深剖面H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的基础上,从地震记录的水平分量得到S波地壳速度结构,并用P波和S波的资料共同约束地壳的组成.剖面上大多数炮点的记录均显示了清晰的Sg和SmS震相.在埠塔寺炮和金拱炮的记录上还较清晰地显... 在大别造山带深地震测深剖面H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的基础上,从地震记录的水平分量得到S波地壳速度结构,并用P波和S波的资料共同约束地壳的组成.剖面上大多数炮点的记录均显示了清晰的Sg和SmS震相.在埠塔寺炮和金拱炮的记录上还较清晰地显示出莫霍界面的反射转换震相PmS,表明在相应的范围内莫霍界面是一级间断面.在Pn和SmS震相都比较强的记录截面图上缺少相应的Sn震相,表示在上地幄顶部泊松比随深度急剧增大,在这一深度上物质可能存在局部熔融状态.剖面的地壳泊松比模型表明,上地壳在深度10km以内泊松比为025左右,仅北淮阳弧后复理石带较低,为0.23;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的下地壳泊松比为0.26-0.27;在大别选山带,上地壳下部泊松比为0.22-0.24,而下地壳泊松比为0.27-0.30,其中超高压变质带最高.P、S波速度和泪松比表明超高压变质带下地壳主要由基性麻粒岩组成.大别造山带中、下地壳组成的横向不均匀性反映了在三叠纪造山作用期间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以及存在与地慢物质相联系的岩浆侵入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超高压变质 S波速度结构 地震测深 地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震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反演三峡库区及邻近地区地壳剪切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26
13
作者 王小龙 马胜利 +6 位作者 郭志 雷兴林 夏英杰 郭欣 余国政 勾宪斌 蒋霞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113-4124,共12页
本文利用三峡库区重庆遥测台网及邻近地区台网2012年1月至12月期间的连续波形记录,通过噪声互相关,提取了这些台站间的经验格林函数.并通过获取的经验格林函数瑞利面波频散信息,反演出该区域5~40s瑞利面波相速度分布.周期5s及10s的相速... 本文利用三峡库区重庆遥测台网及邻近地区台网2012年1月至12月期间的连续波形记录,通过噪声互相关,提取了这些台站间的经验格林函数.并通过获取的经验格林函数瑞利面波频散信息,反演出该区域5~40s瑞利面波相速度分布.周期5s及10s的相速度分布结果显示:四川盆地具有较厚的沉积盖层,其中盆地中部沉积层相对偏浅.而周期20s及35s的相速度分布结果显示:中下地壳的扬子克拉通整体呈现较高的相速度分布,具有相对坚硬的中下地壳结构.这其中吉首—常德的武陵山区附近出现明显高速异常,可能与江南古陆古火山岛链(雪峰—九岭弧形古火山群)活动有关,火山活动导致大量的基性-超基性幔源物质侵入地壳,造成了武陵山重力异常,并一定程度上阻挡了云贵高原和湘鄂西部的物质向南逃逸;在地形上,此处恰好对应我国地形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并将华南地块分隔为东西两大部分.最后我们在瑞利面波相速度成像的基础上,反演出该区域三维剪切波速度分布,结果显示四川盆地周边的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七曜山和大娄山等地质构造与地壳剪切波速度结构具有明显对应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研究该区的深部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发生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成像 瑞利面 速度 剪切波速度结构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数字地震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108
14
作者 吴建平 明跃红 王椿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28-237,共10页
通过对云南数字地震台站的宽频带远震接收函数反演 ,获得了云南地区数字地震台站下方 0— 1 0 0km深度范围的S波速度结构 .结果表明 ,云南地区地壳厚度变化剧烈 ,中甸、丽江等西北部地区 ,地壳厚度达 62km左右 ,景洪、思茅和沧源等南部... 通过对云南数字地震台站的宽频带远震接收函数反演 ,获得了云南地区数字地震台站下方 0— 1 0 0km深度范围的S波速度结构 .结果表明 ,云南地区地壳厚度变化剧烈 ,中甸、丽江等西北部地区 ,地壳厚度达 62km左右 ,景洪、思茅和沧源等南部地区 ,地壳厚度仅为32— 34km .厚地壳从西北部向东南方向伸展 ,厚度和范围逐渐减小 ,至通海一带地壳厚度减为 42km ,其形态和范围与小江断裂和元江断裂围成的川滇菱形块体相一致 .地壳厚度较小的东、南部地区Moho面速度界面明显 ;在地壳厚度较大或变化剧烈的地区 ,Moho面大多表现为S波速度的高梯度带 .云南地区S波速度结构具有很强的横向不均匀性 .1 0km深度以上 ,北部地区S波速度明显低于南部地区 ,在 1 0— 2 0km深度范围内 ,北部地区的S波速度比南部地区高 .地壳内部S波速度界面的连续性较差 ,低速层的深度和范围不一 ,近一半的台站下方不存在明显的低速层 .受南部地区上地幔的影响 ,40— 50km深度范围内 ,S波速度南部高、北部低 ,高速区随深度增加逐渐向北推移 ,低速异常区形态与川滇菱形块体的形态趋向一致 .70— 80km深度的上地幔速度分布与云南地区大震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接收函数 S波速度结构 地壳上地幔 数字地震台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Rayleigh波相速度和群速度联合反演青藏高原东北缘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32
15
作者 余大新 李永华 +3 位作者 吴庆举 潘佳铁 张风雪 何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00-811,共12页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网2007年8月到2012年1月期间记录的远震波形,运用小波变换频时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1216和653条周期从15到140s的台站间基阶Rayleigh相速度和群速度频散曲线.通过对上述频散进行反演,重构了青藏高...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网2007年8月到2012年1月期间记录的远震波形,运用小波变换频时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1216和653条周期从15到140s的台站间基阶Rayleigh相速度和群速度频散曲线.通过对上述频散进行反演,重构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分辨率高达0.5°×0.5°的2-D相速度和群速度分布图.然后通过对所提取到的每个格网点Rayleigh波相速度和群速度频散进行联合反演,得到了研究区下方一维S波速度结构.最后通过线性插值,得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下方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结构.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已经达到班公—怒江缝合带附近;在柴达木盆地北部祁连山下面我们发现了亚洲板块,且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向南俯冲的迹象;在两大板块中间,我们观测到延伸到250km深度的低速异常,该低速异常可能是地幔物质底辟上涌现象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阶Rayleigh 成像 S波速度结构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与泊松比 被引量:32
16
作者 黄晖 米宁 +3 位作者 徐鸣洁 王良书 李华 于大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5-474,共10页
利用在福建地区布置的12个宽频带数字地震流动台站和8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P波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计算,运用H-k搜索叠加方法得到了研究区的平均地壳厚度H与波速比k(=VP/VS),并运用接收函数反演方法得到了0~80km范围内的地壳和上地幔... 利用在福建地区布置的12个宽频带数字地震流动台站和8个固定台站记录的远震P波波形数据进行接收函数计算,运用H-k搜索叠加方法得到了研究区的平均地壳厚度H与波速比k(=VP/VS),并运用接收函数反演方法得到了0~80km范围内的地壳和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H-k叠加结果表明,福建地区地壳厚度在28.4~32.8km范围内,从内陆到沿海变薄,从南到北变厚;沿着NW—SE方向,泊松比分布有分带特征,沿海地区泊松比高于内陆地区;同时表明,该地区地壳可分为上、中、下地壳,地壳结构横向差异较明显,多个台站下方可发现壳内低速层,沿海地区上地幔顶部平均速度相对低,可能暗示了深部存在热异常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泊松比 S波速度结构 壳内低速层 福建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37
17
作者 潘佳铁 李永华 +1 位作者 吴庆举 余大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077-2087,共11页
收集了中国东北地区159个固定地震台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和27个流动地震台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间的垂向连续记录,根据噪声成像方法得到研究区(105°E—135°E,39°N—52°N)较短周期(8∽30 s)的瑞雷波群速度和相... 收集了中国东北地区159个固定地震台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和27个流动地震台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间的垂向连续记录,根据噪声成像方法得到研究区(105°E—135°E,39°N—52°N)较短周期(8∽30 s)的瑞雷波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资料,再结合该区已有的天然地震长周期瑞雷波(36∽145 s)的群速度频散资料,我们反演得到了中国东北地区200 km以浅深度范围内的三维壳幔S波速度结构,并得到了该区的岩石圈厚度分布图.结果表明:研究区中、下地壳S波速度结构的横向分布,在重力梯度带两侧有很大的不同,以东地区显示为大范围的高速,以西地区则呈现为大面积的低速;松辽盆地下方岩石圈地幔表现为显著的高速,岩石圈地幔底界面深度可能在90∽100 km,薄的岩石圈盖层暗示东北地区的岩石圈可能发生了减薄;郯庐大断裂下方呈现出大范围的比较显著的低速特征,断裂下方上地幔顶部可能有热物质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层析成像 速度 速度 S波速度结构 岩石圈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壳幔S波速度结构与强震的构造背景 被引量:24
18
作者 张晓曼 胡家富 +4 位作者 胡毅力 杨海燕 陈佳 彭恒初 文丽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22-1232,共11页
本文选取云南及周边65个台站记录到的47个地震事件,利用相匹配滤波技术分离出了基阶Rayleigh面波信号.选取与震中处于同一大圆弧上的两个台站,利用双台格林函数法获取了台间相速度频散,频散的周期范围在10~80 s之间.从2000个波形记录... 本文选取云南及周边65个台站记录到的47个地震事件,利用相匹配滤波技术分离出了基阶Rayleigh面波信号.选取与震中处于同一大圆弧上的两个台站,利用双台格林函数法获取了台间相速度频散,频散的周期范围在10~80 s之间.从2000个波形记录中提取了152个台站对之间的相速度频散,最后,利用台间的相速度频散反演得到云南地区0~200km深度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地壳厚度整体上呈南北向变化趋势,从南部的30 km变化到北部的60 km.在局部地区Moho面呈现出隆起和凹陷,基本上呈"一隆两凹"的特征.另外,滇西地区大致以红河断裂为界,其两侧的岩石圈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西侧从70 km深处开始,滇缅泰块体上的保山、畹町、沧源、思茅一带大范围内均为低速区,并且一直延伸到120 km深处.而红河断裂东侧的滇中块体,只有在康滇古隆起区存在上地幔低速区,其余大部分地区上地幔S波速度在4.4~4.6 km/s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阶Rayleigh 速度频散 S波速度结构 强震 孕震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深部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张学民 刁桂苓 +2 位作者 赵英萍 王卫民 束沛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09-1719,共11页
本文分析了华北地区近50个台站下方800 km深度内的剪切波速度结构.结果发现华北地区不同构造单元之间速度结构差异很大,稳定地块速度随深度稳定增加,构造带内速度结构复杂,而且即使在同一构造单元内,不同区段之间速度结构也明显不同,如... 本文分析了华北地区近50个台站下方800 km深度内的剪切波速度结构.结果发现华北地区不同构造单元之间速度结构差异很大,稳定地块速度随深度稳定增加,构造带内速度结构复杂,而且即使在同一构造单元内,不同区段之间速度结构也明显不同,如太行山构造带,反映了不同构造单元或各区段经历了各自不同的地质演化历史.环渤海地区及相关区域多个台站的速度结构显示,华北东部地区地幔软流层埋深浅、厚度大、速度低,反映了地幔上涌的特点;而在软流层或更深层次的地幔中没有发现埋深或厚度比较统一的高速或低速体,因此可能没有岩石圈或下地壳介质曾经拆沉进入地幔,这为东部岩石圈减薄的动力学机制提供了一定的深部地球物理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速度结构 华北 太行山构造带 燕山构造带 岩石圈减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天山地区壳幔S波速度结构特征及变形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蔡妍 吴建平 +5 位作者 明跃红 房立华 王未来 孔祥艳 杨婷 范莉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214-4226,共13页
天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其壳幔变形和深部结构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然而,由于天山地区地震台站资料较少,致使壳幔变形研究结果与解释存在诸多争议.本研究利用在天山地区(40°N—46°N,78°E—92°E)... 天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其壳幔变形和深部结构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然而,由于天山地区地震台站资料较少,致使壳幔变形研究结果与解释存在诸多争议.本研究利用在天山地区(40°N—46°N,78°E—92°E)新布设的11个流动宽频带地震台站和该地区39个固定台站的观测资料,采用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地壳厚度及壳幔S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显示天山地区(41.5°N—44°N,78°E—88°E)平均地壳厚度为56km,塔里木盆地(40°N—41.5°N,79°E—90°E)、准噶尔盆地(44°N—46°N,82°E—90°E)和吐鲁番盆地(42°N—43°N,88°E—90°E)具有较厚的沉积层,地壳平均厚度为43.km、53.km和46km,整体表现为天山厚、盆地相对较薄的特征;在研究区南天山的最高峰(42°N,80.5°E)及北天山的最高峰(43.5°N,86°E)附近,中下地壳存在较厚的低速层,我们认为在强烈挤压作用下低速、低强度的中下地壳强烈变形可能是导致该区域快速隆升的主要原因.在研究区中部,位于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之间的天山地区,中下地壳及上地幔均存在低速层,且盆地莫霍面向天山倾斜明显.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推测,在南北向构造挤压应力作用下,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发生了向天山造山带方向的双向壳幔层间插入俯冲.在研究区东部,塔里木盆地东北缘与天山东部接触带的地壳内没有明显的低速层,推测应处在早期挤压变形状态,该区域的壳幔边界为缓变的速度梯度带,可能与上地幔热物质侵入或渗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天山地区 S波速度结构 地壳变形 联合反演 接收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