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持续性年(代)际变异及其与环流和Rossby波活动的联系 被引量:22
1
作者 李明刚 管兆勇 梅士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99-1214,共16页
旱涝异常不仅与降水的频次和强度有关,在多种时间尺度上,其与降水的持续性亦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基于1979~2013年6~7月中国东部249站点逐日降水资料及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近35年降水持续性的长期变化及其... 旱涝异常不仅与降水的频次和强度有关,在多种时间尺度上,其与降水的持续性亦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基于1979~2013年6~7月中国东部249站点逐日降水资料及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近35年降水持续性的长期变化及其相联系的大尺度环流型和Rossby波能量频散特征。结果表明:近3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时段平均持续时间变短而无雨时段变长,体现出了降水持续性的减弱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趋势变化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1980和1990年代持续性降水事件偏多,而在2000年以后偏少的年代际变化有关。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持续特征变异相联系的异常环流型在我国东南部及南海地区分布较为类似,而在偏高纬度和偏低纬度地区存在较大差异。相似之处在于:在两个时间尺度上,在对流层中高层均存在显著的反气旋性环流控制我国东南部地区,而在中低层均存在由海洋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流辐合,并在高层由长江中下游地区向海洋辐合。不同之处是:年代际尺度上,自对流层低层到高层在乌拉尔山以东及蒙古地区分别存在反气旋性环流和气旋性环流,且赤道印度洋地区的对流层中低层存在显著的气旋性环流;而在年际尺度上,由低层到高层位于贝加尔湖东、西侧均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但海洋性大陆的东北部,低层出现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辐合的气流的源,高层则为由长江中下游地区向低纬度地区辐合的气流的汇。Rossby波扰动能量频散特征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年代际尺度上,中纬度地区自大西洋至蒙古地区存在一个正—负—正—负的Rossby波列,波能东传,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影响,而在中低层,自低纬地区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波能传播相对较弱;在年际尺度上,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Rossby波活动的局地性特征更为明显。在低层,波扰能量经由南海向长江中下游地区传播更明显,而在对流层高层源于贝加尔湖西侧的波扰能量传播相对较强。这些结果有助于深刻认识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异常持续及与之相联系的洪涝灾害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降水持续性 Rossby波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上空中层顶大气重力波活动的钠层荧光激光雷达观测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宋娟 程学武 +2 位作者 杨国韬 常歧海 龚顺生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22-528,共7页
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钠荧光激光雷达自1999年至今的观测数据中选取了分布于全年26天的数据进行重力波活动的分析研究。统计结果表明,武汉中层顶区的重力波活动非常频繁:26天总观测时间累计约为185.5 h,总共观测到124个重... 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钠荧光激光雷达自1999年至今的观测数据中选取了分布于全年26天的数据进行重力波活动的分析研究。统计结果表明,武汉中层顶区的重力波活动非常频繁:26天总观测时间累计约为185.5 h,总共观测到124个重力波活动,平均发生频度为每小时0.7个波,且波的出现频度与地方时有一定关系。这些波的垂直波长主要分布在3—7km,垂直相速主要位于0.1—0.5m/s。与国外报道的结果相比较,波长数值与分布较为一致,但相速明显较低。武汉中层顶区重力波活动的另一特点是多波过程很频繁,多、单波过程的出现比例约为3:2。利用钠层相对密度扰动时空图方法,给出了武汉中层顶区重力波传播和破碎现象的典型结果。还利用单色波模型对部分钠层数据进行了单色波相关参数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层顶 重力波活动 钠层 激光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变波活动与江淮地区夏季旱涝的关系 被引量:12
3
作者 董丽娜 郭品文 李晓峰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0-476,共7页
利用1951—2000年中国160站逐月降水量资料划分了江淮地区夏季旱涝年。通过对旱涝年500 hPa高度距平场的合成分析发现:多雨年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稳定维持,少雨年鄂霍茨克海附近的高压脊减弱。为了了解江淮地区旱涝年500 hPa中高纬环流... 利用1951—2000年中国160站逐月降水量资料划分了江淮地区夏季旱涝年。通过对旱涝年500 hPa高度距平场的合成分析发现:多雨年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稳定维持,少雨年鄂霍茨克海附近的高压脊减弱。为了了解江淮地区旱涝年500 hPa中高纬环流形势异常的原因,计算了E lias-sen-Palm通量,结果表明多雨年瞬变波对平均气流的强迫作用使经、纬向风异常分布有利于鄂霍茨克海阻塞形势的维持,冷空气向南输送增强,江淮地区降水偏多;少雨年瞬变波对平均气流的强迫作用使鄂霍茨克海高压脊减弱,冷空气向南输送减弱,江淮地区降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旱涝 瞬变波活动 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ssby波和热带对流活动对2010年6月梅雨发生前后我国东部两次强降水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慧 陆尔 +3 位作者 翟盘茂 李肇新 陈阳 甘如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24-834,共11页
基于574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在比较2010年梅雨期前后(6月7-11日和18-22日)我国东部两次强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型差异的基础上,从Rossby波活动通量及热带对流活动探讨了这两次强降水过程的异同。结果表明,相... 基于574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在比较2010年梅雨期前后(6月7-11日和18-22日)我国东部两次强降水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型差异的基础上,从Rossby波活动通量及热带对流活动探讨了这两次强降水过程的异同。结果表明,相同之处在于:两次强降水过程期间中高纬度地区都存在Rossby波向下游传播,中纬度地区呈现双阻型式,低纬度地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强度偏强、西伸脊点位置偏西。不同之处在于:1)第一次降水过程中Rossby波的波源位于北欧地区附近,贝加尔湖地区为低槽,使得冷空气南下到36°N左右;同时孟加拉湾活跃的对流系统使西太副高加强西伸到95°E左右,冷暖空气交汇,导致强降水发生;2)第二次降水过程中Rossby波的波源位于北欧地区和中西伯利亚地区附近,东亚地区的低槽较第一次过程明显加深,有利于冷空气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30°N左右),西太平洋暖池地区活跃的对流系统使得西太副高加强西伸到90°E左右,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交汇,导致强降水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降水 大气环流 梅雨 波活动通量 对流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活动轮廓波模型的激光全息图像分割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伍玉彬 刘浩然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3-77,共5页
激光全息图像纹理特征复杂导致分割难度较高,为提升激光全息图像分割效果,将轮廓波变换方法与活动轮廓模型进行改进,研究改进活动轮廓波模型的激光全息图像分割,利用Ray-Casting图像空间扫描法实施激光全息成像投影获取激光全息图像,采... 激光全息图像纹理特征复杂导致分割难度较高,为提升激光全息图像分割效果,将轮廓波变换方法与活动轮廓模型进行改进,研究改进活动轮廓波模型的激光全息图像分割,利用Ray-Casting图像空间扫描法实施激光全息成像投影获取激光全息图像,采用轮廓波变换方法对所获取的激光全息图像通过循环平移形式降噪处理,通过降噪处理后激光全息图像依据活动轮廓模型的能量函数,利用激光全息图像内闭合曲线间关系,获取活动轮廓模型的隐式活动轮廓随时间变化量,该所变化量与初始闭合曲线轮廓求和获取最终水平集函数即激光全息图像分割结果。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有效分割激光全息图像,且分割后图像区域对比度较高,均方误差低,分割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轮廓模型 激光 全息图像 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算法和活动轮廓波模型的船舶图像分割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秋实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66-168,共3页
针对传统的边缘检测法、聚类分割法存在分割边界不完整而导致分割结果不理想问题,提出遗传算法和活动轮廓波模型的船舶图像分割研究。构建能量函数,引导轮廓线朝着目标边缘方向移动。结合遗传算法中交叉和变异操作,优化活动轮廓波模型参... 针对传统的边缘检测法、聚类分割法存在分割边界不完整而导致分割结果不理想问题,提出遗传算法和活动轮廓波模型的船舶图像分割研究。构建能量函数,引导轮廓线朝着目标边缘方向移动。结合遗传算法中交叉和变异操作,优化活动轮廓波模型参数,避免出现水平集正则项不能及时更新问题。在新的轮廓波模型中增加水平集正则项,构建水平集函数演化方程,获取窄带内像素数据对应的水平集函数,分割边缘。对数据结构初始化处理,标记像素链表,设计船舶图像详细分割流程。由实验结果可知,该方法分割图像特征匹配最高精准度为0.98,分割后的图像与原始图像清晰度一致,且细节保留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活动轮廓模型 船舶图像 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夏季降水与中高纬波列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史恒斌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6-443,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诊断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年份的大尺度环流场,并且分析了造成这种环流背景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西风急流在多雨年和少雨年作为波导的作用没有变化,但多雨年西风急流的位置比...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诊断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年份的大尺度环流场,并且分析了造成这种环流背景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西风急流在多雨年和少雨年作为波导的作用没有变化,但多雨年西风急流的位置比少雨年偏东。在中高纬地区,多雨和少雨年200 h Pa沿西风急流的定常Rossby波列结构有明显的不同。在多雨年,有一条明显的沿西风急流传播的Rossby波列结构,波源位于西欧和中亚,波汇位于里海和我国淮河流域地区,日本以东的西北太平洋也是明显的波源区;在少雨年,西欧和中亚的波源地区的波活动明显减弱,原来位于淮河流域的波汇区南压到长江以南,西北太平洋上的波活动也明显减弱。这种波列结构的不同可能是造成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夏季降水 ROSSBY 波活动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δ-亚基的突触外γ-氨基丁酸A型受体在唑吡坦促睡眠效应中的作用
8
作者 姜晓薇 俞纲 苏瑞斌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2-418,共7页
目的 研究含δ-亚基的突触外γ-氨基丁酸A型受体(GABA_(A)R)在唑吡坦促睡眠效应中的作用。方法(1)以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颅骨上植入电极,术后恢复7 d后进行分组给药,ip给予唑吡坦0(溶剂对照)、2.5、5.0和10.0 mg·kg^(-1),记录... 目的 研究含δ-亚基的突触外γ-氨基丁酸A型受体(GABA_(A)R)在唑吡坦促睡眠效应中的作用。方法(1)以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颅骨上植入电极,术后恢复7 d后进行分组给药,ip给予唑吡坦0(溶剂对照)、2.5、5.0和10.0 mg·kg^(-1),记录皮质脑电,分析非快动眼(NREM)和快动眼(REM)睡眠的潜伏期,分析清醒、NREM和REM睡眠时相的占比,及睡眠结构(NREM和REM睡眠在总睡眠时间中的占比、觉醒和短暂清醒次数)、脑电频谱图和NREM睡眠中的慢波动力学变化(SWA,0.5~4 Hz)。(2)以野生型(WT)和δ-亚基敲除型(δ-KO)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分别ip给予溶剂或唑吡坦10 mg·kg^(-1),记录皮质脑电,分析指标同实验(1),比较唑吡坦对WT小鼠和δ-KO小鼠脑电的影响。结果 (1)与溶剂对照相比,唑吡坦2.5、5.0和10.0 mg·kg^(-1)显著缩短小鼠NREM睡眠潜伏期;唑吡坦5.0和10.0 mg·kg^(-1)显著减少小鼠清醒时相占比,显著增加NREM时相占比;唑吡坦2.5和10.0 mg·kg^(-1)显著增加小鼠NREM睡眠发生次数,唑吡坦10 mg·kg^(-1)显著增加短暂清醒发生次数;唑吡坦对REM睡眠无明显影响。(2)与WT小鼠相比,唑吡坦10 mg·kg^(-1)显著缩短δ-KO小鼠NREM睡眠潜伏期,但其增加REM睡眠发生次数和抑制SWA的作用消失;唑吡坦在KO小鼠上的各睡眠时相占比、NREM睡眠平均持续时长和REM睡眠发生次数与其在WT小鼠上的无明显差异。结论唑吡坦增加睡眠碎片化、降低睡眠深度的作用与含δ-亚基的突触外GABA_(A)R有关,但其缩短NREM潜伏期的效应不依赖该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吡坦 突触外GABA_(A)受体 脑电 波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ute Inflammatory Pain Induces Sex-different Brain Alpha Activity in Anesthetized Rats Through Optically Pumped Magnetometer Magnetoencephalography
9
作者 MIAO Meng-Meng REN Yu-Xuan +5 位作者 WU Wen-Wei ZHANG Yu PAN Chen LIN Xiang-Hong LIN Hui-Dan CHEN Xiao-Wei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4-257,共14页
Objective 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a non-invasive neuroimaging technique,meticulously captures the magnetic fields emanating from brain electrical activity.Compared with MEG based on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 Objective 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a non-invasive neuroimaging technique,meticulously captures the magnetic fields emanating from brain electrical activity.Compared with MEG based on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s(SQUID),MEG based on optically pump magnetometer(OPM)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er sensitivity,better spatial resolution and lower cost.However,most of the current studies are clinical studies,and there is a lack of animal studies on MEG based on OPM technology.Pain,a multifaceted sensory and emotional phenomenon,induces intricate alterations in brain activity,exhibiting notable sex differences.Despite clinical revelations of pain-related neuronal activity through MEG,specific properties remain elusive,and comprehensive laboratory studies on pain-associated brain activity alterations are lacking.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nflammatory pain(induced by 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on brain activity in a rat model using the MEG technique,to analysis changes in brain activity during pain perception,and to explore sex differences in pain-related MEG signaling.Methods This study utilized adult male and female Sprague-Dawley rats.Inflammatory pain was induced via intraplantar injection of CFA(100μl,50%in saline)in the left hind paw,with control groups receiving saline.Pain behavior was assessed using von Frey filaments at baseline and 1 h post-injection.For MEG recording,anesthetized rats had an OPM positioned on their head within a magnetic shield,undergoing two 15-minute sessions:a 5-minute baseline followed by a 10-minute mechanical stimulation phase.Data analysis included artifact removal and time-frequency analysis of spontaneous brain activity using accumulated spectrograms,generating spectrograms focused on the 4-30 Hz frequency range.Results MEG recordings in anesthetized rats during resting states and hind paw mechanical stimulation were compared,before and after saline/CFA injections.Mechanical stimulation elevated alpha activity in both male and female rats pre-and post-saline/CFA injections.Saline/CFA injections augmented average power in both sexes compared to pre-injection states.Remarkably,female rats exhibited higher average spectral power 1 h after CFA injection than after saline injection during resting states.Furthermore,despite comparable pain thresholds measured by classical pain behavioral tests post-CFA treatment,female rats displayed higher average power than males in the resting state after CFA injection.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imply an enhanced perception of inflammatory pain in female rats compared to their male counterparts.Our study exhibits sex differences in alpha activities following CFA injection,highlighting heightened brain alpha activity in female rats during acute inflammatory pain in the resting state.Our study provides a method for OPM-based MEG recordings to be used to study brain activity in anaesthetized animals.In addition,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ontribute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pain-related neural activity and pain sex differ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OENCEPHALOGRAPHY PAIN sex differences alpha activity INFLAM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中间层低层的平流层最后增温事件分类及其机制分析
10
作者 胡景高 谢金材 +1 位作者 任荣彩 刘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41-2156,共16页
基于MERRA再分析数据集,本文对平流层最后增温事件(stratospheric Final Warming,简称FW)的分类进行了分析,这种分类将平流层和中间层低层进行了统一的考虑。研究发现中间层低层极区存在与平流层极区相似的纬向风场的季节转换,并且在春... 基于MERRA再分析数据集,本文对平流层最后增温事件(stratospheric Final Warming,简称FW)的分类进行了分析,这种分类将平流层和中间层低层进行了统一的考虑。研究发现中间层低层极区存在与平流层极区相似的纬向风场的季节转换,并且在春季,极区温度和纬向风场存在与平流层类似的年际变率,基于此认定中间层低层仍存在FW事件。本文随后确定了FW事件逐年爆发日期,结果表明,FW事件在各个层次的平均爆发日期为4月7~27日,年际变率在11.3~18.3天,其中,1 hPa FW平均爆发日期最迟,0.1 hPa FW事件的年际变率最小。依据FW爆发日期垂直廓线的演变特征,本文将FW事件分为三类,分别为同时型、顺延型与气候态型。同时型FW事件由强烈的行星波活动所主导,整层爆发日期相差不大,FW的爆发伴随着强烈的极区环流异常符号的反转。顺延型FW事件的爆发过程与同时型具有类似的特征,但其中行星波活动强度更弱,非绝热加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气候态型时,以10 hPa为代表的平流层中层FW事件的爆发由动力因素主导。平流层中层FW爆发后,平流层高层行星波活动受到抑制,FW的爆发则由辐射非绝热加热主导。在中间层低层0.1 hPa,FW事件的爆发有两种可能,一方面,可以由辐射非绝热加热主导;另一方面,在一些平流层FW事件爆发后,0.1 hPa可能会因为平流层FW爆发后的次级行星波活动而造成FW的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最后增温事件 中间层 分类 环流演变 行星波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活动轮廓演化的快速图像分割方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金晓民 张丽萍 李慧静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39-644,共6页
针对目前图像分割方法较难精确、快速地实现图像分割的问题,提出一种控制活动轮廓演化的快速图像分割方法.首先用外部能量与内部能量加权和作为曲线能量函数,用封闭曲线外部与内部能量建立活动轮廓波模型;然后用最优路径移动更新曲线能... 针对目前图像分割方法较难精确、快速地实现图像分割的问题,提出一种控制活动轮廓演化的快速图像分割方法.首先用外部能量与内部能量加权和作为曲线能量函数,用封闭曲线外部与内部能量建立活动轮廓波模型;然后用最优路径移动更新曲线能量,获取所需图像分割目标;最后引入粒子群优化算法获取全部初始轮廓点的最优控制点,根据最优控制点控制活动轮廓演化达到实现目标图像准确分割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图像分割精度明显高于目前典型的图像分割算法,提高了图像分割的抗噪性能及图像分割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群优化算法 活动轮廓模型 图像分割 能量函数 适应度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华北地区7-8月份极端降水频次趋势转折及可能原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敬环 刁一娜 +1 位作者 邵建红 刘逸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5,共14页
区域性极端降水(Regional extreme precipitation,REP)破坏性强,会造成地质灾害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1961-2020年华北地区7-8月份REP频次趋势转折,并探讨其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华北地区7-8月REP天数存在1986、... 区域性极端降水(Regional extreme precipitation,REP)破坏性强,会造成地质灾害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1961-2020年华北地区7-8月份REP频次趋势转折,并探讨其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华北地区7-8月REP天数存在1986、1995和2003年三个趋势突变点,在1961-1985年(P1)和1995-2002年(P3)时段有减少趋势,1986-1994年(P2)和2003-2020年(P4)时段呈现增多趋势。华北地区REP事件发生时有水汽通量辐合,并且中国东北部至朝鲜半岛对流层高层有异常高压(东北高压)存在。P2、P4时期较P1、P3时期东北高压位置偏南,38°N以南的华北地区水汽通量辐合增强,REP天数增多。P1、P2时期异常水汽通量来自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而后两个时期只来自西北太平洋,这是东亚夏季风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增强的结果。东北高压的发展在P1、P3时期与沿中纬度西风急流(急流)传输的波活动通量有关,在P2、P4时期高纬度活动中心发挥作用并且在季节背景上该高压较强,P2时期促使东北高压发展的波活动通量来自急流和高纬度活动中心两支路径,而P4时期波活动通量主要沿高纬度传播。REP天数减少在P1时期主要是东亚夏季风显著减弱不利于水汽向华北地区输送的结果,而P3时期是东亚夏季风减小和急流减弱共同作用所导致的;REP天数增多在P2时期是因为急流的显著增强,有利于东北高压的发展,而在P4时期西太副高的增强保证了东亚夏季风减弱之后向华北地区的水汽输送,并且北极海冰范围减少可能通过影响高纬度活动中心,在急流减弱之后建立了由高纬度向华北地区传输的波活动通量新路径,两者共同作用使得REP天数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区域性极端降水 趋势转折 波活动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稳态的电生理机制
13
作者 肖雪 陈栋 +1 位作者 刘佳丽 王亮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9-377,共9页
大脑需要稳态系统来维持神经元的正常活动。睡眠不足会影响到有机体的生理功能,因此清醒时不断累积的睡眠压力会迫使哺乳动物进入睡眠状态,长时间清醒(睡眠剥夺)则会延长或加深随后的睡眠,这一现象被称为睡眠稳态(sleep homeostasis)。... 大脑需要稳态系统来维持神经元的正常活动。睡眠不足会影响到有机体的生理功能,因此清醒时不断累积的睡眠压力会迫使哺乳动物进入睡眠状态,长时间清醒(睡眠剥夺)则会延长或加深随后的睡眠,这一现象被称为睡眠稳态(sleep homeostasis)。探明睡眠稳态的电生理机制有利于改善睡眠,治疗相关疾病,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鉴于此,本文围绕睡眠稳态的电生理机制,首先关注睡眠稳态公认的电生理标志物——慢波活动,接下来介绍神经元放电率的相关研究,最后从脑区差异、睡眠阶段、学习记忆和物种差异几个方面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稳态 波活动 放电率 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北极典型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事件研究与预报
14
作者 吴少华 牛迎丽 谢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2-1026,共15页
本文选取了对我国2021年冬季寒潮事件可能有重要影响的2021年1月北半球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事件为例,利用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和预报模式,探讨了2021年1月的SSW事件的特征和机制并对其进行了预报研究。此次SSW事件(简称为“事件”)... 本文选取了对我国2021年冬季寒潮事件可能有重要影响的2021年1月北半球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事件为例,利用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和预报模式,探讨了2021年1月的SSW事件的特征和机制并对其进行了预报研究。此次SSW事件(简称为“事件”)发生期间,北极平流层温度几天内上升近30°C,绕极西风环流减弱甚至在此次事件中出现了三次逆转为东风环流的现象。事件发生前期,太平洋海温和巴伦支—喀拉海(BK)海冰的出现异常的降低和减少现象;使用Eliassen-Palm通量(E-P通量)研究发现,这导致更多的对流层异常行星波活动上传到平流层;海温和海冰所导致的行星波活动的异常增多可能是导致此次SSW事件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还发现,事件期间平流层位势高度正异常下传到对流层,与2021年1月中旬亚欧大陆出现的极端低温事件,存在显著的联系。最后,本文使用基于WACCM6模式和DART同化工具建立的平流层预报模型对此次事件进行了回报研究。该模型成功的预报了2021年1月发生的这次SSW事件,预报的温度大小和纬向风强度基本和观测结果一致。对回报试验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同化平流层温度、臭氧和水汽,减少预报初始场中平流层环流和温度误差,对准确预报这次SSW事件有重要的作用。初始场中没有同化平流层温度、臭氧和水汽的预报试验结果,与观测结果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甚至结果完全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 E-P(Eliassen-Palm)通量 行星波活动 平流层同化 平流层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极区平流层冬季12月与1—2月气候变化形势的对比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仁强 黎颖 +3 位作者 付焱焱 施春华 郭栋 张峰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6-422,共7页
根据1980—2000年ERA-Interim再分析的风场和温度场资料,计算12月与1—2月北半球行星波的EP通量及其散度,并按冬季不同月份分析了平流层整层温度和风场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变化的特征及其与行星波活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2月高纬... 根据1980—2000年ERA-Interim再分析的风场和温度场资料,计算12月与1—2月北半球行星波的EP通量及其散度,并按冬季不同月份分析了平流层整层温度和风场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变化的特征及其与行星波活动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2月高纬度地区中低平流层呈增温趋势;而1—2月温度变化呈冷却趋势。在12月中高纬度中上平流层纬向风明显减速;而在1—2月高纬度中高平流层,随着纬度和高度的增加,纬向风呈明显加速趋势。冬季北半球行星波主要沿低纬度和极地波导两支波导向上传播。但是,12月行星波沿低纬度波导的传播减弱,沿极地波导向平流层整层的传播则明显增强。而1—2月行星波沿低纬度波导的传播明显增强,沿极地波导向平流层的传播则减弱。因此,北半球极区平流层1980—2000年间12月与1—2月波流相互作用的年代际变化形势趋于相反,有必要针对冬季不同月份分开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年代际变化 温度 纬向风 行星波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学习记忆相关的睡眠新功能——突触稳态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洋 陈芳 胡志安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9-273,共5页
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证实睡眠有利于学习和记忆.不但学习后的睡眠具有记忆巩固功能,而且学习前的睡眠对于随后的学习也是必需的.长时间觉醒学习后脑内突触连接增多、增强,导致突触空间饱和,阻碍随后继续学习.睡眠的作用是减弱突触连接到基... 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证实睡眠有利于学习和记忆.不但学习后的睡眠具有记忆巩固功能,而且学习前的睡眠对于随后的学习也是必需的.长时间觉醒学习后脑内突触连接增多、增强,导致突触空间饱和,阻碍随后继续学习.睡眠的作用是减弱突触连接到基础水平,为随后的学习记忆提供充足的空间和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 波活动 突触稳态 突触权重 可塑性 学习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气候特征 被引量:30
17
作者 杨莲梅 张庆云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20,共11页
利用1958-2003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较全面、细致地分析了夏季亚洲西风急流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亚洲急流存在其南北位置、强度和沿急流Rossby波活动的变化,定义的西风急流扰动指数能较好地综合反映... 利用1958-2003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较全面、细致地分析了夏季亚洲西风急流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亚洲急流存在其南北位置、强度和沿急流Rossby波活动的变化,定义的西风急流扰动指数能较好地综合反映急流的这3种变化。沿西亚急流和东亚急流的Rossby波活动具有不同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受不同波列活动的影响。西亚急流Rossby波活动(WAJRA)受北大西洋涛动影响,而东亚急流Rossby波活动(EAJRA)与南极涛动有联系。西亚急流Rossby波活动影响新疆夏季降水,东亚急流Rossby波活动影响100°E以东地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亚西风急流 东亚西风急流 Rossby波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大气对春季北极海冰异常响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若楠 武炳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47-862,共16页
在CAM3.0模式中,通过设计一系列数值模拟试验来研究北半球大气环流对北极海冰密集度(Sea IceConcentration,简称SIC)强迫的响应。将海冰密集度EOF第二模态(EOF2)的时间系数回归到原场,并把这个空间异常场逐月的加到SIC春季气候态上,作... 在CAM3.0模式中,通过设计一系列数值模拟试验来研究北半球大气环流对北极海冰密集度(Sea IceConcentration,简称SIC)强迫的响应。将海冰密集度EOF第二模态(EOF2)的时间系数回归到原场,并把这个空间异常场逐月的加到SIC春季气候态上,作为敏感性试验的外强迫。试验结果表明:在季节尺度上,大气环流由春季逐渐向夏季演变,春季SIC异常与春、夏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地表温度以及降水异常有显著关系,尤其是对春季中国东部降水负异常,夏季东北部、东南沿海降水正异常有很大贡献。在逐日和逐周时间尺度瞬态演变上,局地高、低层大气环流对海冰强迫的响应呈现斜压结构,两周之后大气由斜压结构逐渐转变为正压结构,强迫响应可以通过遥相关波列传播到北极以外地区,到了第6周大气的响应基本达到正压平衡状态。这种遥相关的产生与极区热通量异常所激发的波活动通量有关:北极SIC异常首先通过直接热力强迫过程来改变表层热通量空间分布,这种表面热通量异常通过与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可以激发出大尺度罗斯贝波。在初始斜压区的低层有波动能量向上传播,并在对流层中高层向南传播,最后通过直接热力强迫和大气内部动力学相互作用引发的遥相关过程将能量频散到东亚地区,进而影响东亚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海冰密集度 夏季降水 敏感性试验 控制试验 瞬变过程 波活动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纬大气ISO对夏季鄂海阻高形成和维持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双艳 李天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4-115,共12页
运用1979—2015年的逐日NCEP-DOE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夏季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简称“鄂海阻高”)与中高纬大气季节内振荡(简称“ISO”)之间的可能联系。研究发现,ISO扰动与夏季鄂海阻高在关键区(130°~160°E,60°~75°N... 运用1979—2015年的逐日NCEP-DOE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夏季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简称“鄂海阻高”)与中高纬大气季节内振荡(简称“ISO”)之间的可能联系。研究发现,ISO扰动与夏季鄂海阻高在关键区(130°~160°E,60°~75°N)有最好的耦合关系,且关键区位势高度表现出显著的10~30 d的振荡周期。超前滞后合成分析表明,与鄂海阻高相联系的ISO扰动具有明显的向西传播的特征。波活动通量分析结果显示,波能量在中高纬140°W附近累积,因此西传的ISO扰动可能源自中高纬140°W附近。对位势倾向方程的诊断结果显示,动力作用对关键区位势高度的时间变化起主要作用。进一步运用尺度分析表明,在夏季鄂海阻高发生和维持的过程中,ISO经向风引导的平均涡度平流对位势高度的时间变化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海阻高 中高纬季节内振荡 波活动通量 位势倾向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盛夏两类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北跳的动力过程 被引量:10
20
作者 林中达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31-644,共14页
在气候态上,7月底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中心突然从40°N北跳到45°N以北。逐年统计分析显示此次急流北跳存在两类典型方式:急流北侧西风强度增强引起的北跳(第一类)和急流中心西风强度的减弱引起的北跳(第二类)。本文基于1958年到2... 在气候态上,7月底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中心突然从40°N北跳到45°N以北。逐年统计分析显示此次急流北跳存在两类典型方式:急流北侧西风强度增强引起的北跳(第一类)和急流中心西风强度的减弱引起的北跳(第二类)。本文基于1958年到2002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波活动通量诊断这两类典型北跳相应的动力过程,进一步探讨了其北跳的物理机制。在第一类急流北跳过程中,对流层高层远东高纬度地区形成的低压槽和中纬度南亚高压向东亚地区的伸展导致两者之间的鄂霍次克海上空位势高度经向梯度加强,从而西风增强,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北进;进一步的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其中远东高纬度地区的低压槽是由源于西欧和北大西洋上空的波活动通量沿着欧亚大陆北部地区传播到远东地区形成负位势高度异常所致,而南亚高压向东亚地区的延伸主要和热带西北太平洋强降水激发的"太平洋—日本(PJ)"波列导致东亚地区形成正位势高度异常有关。第二类急流北跳主要受到沿着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传播的波活动影响:东传的波活动在东亚地区累积形成高压脊,导致东亚地区位势高度经向梯度减弱,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减弱北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高空西风急流 盛夏北跳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南亚高压 波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