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律隐喻的原理与方法 被引量:29
1
作者 刘风景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4-132,共9页
法律隐喻是法学家为了理解或解释某一法律问题(本体)而借用其他领域的概念(喻体),以实现从其他知识领域到法律领域的意义转换的思维活动,是法学中常用的定义方式和认知方法。法律隐喻以类比推理为基础,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各种法律现象的... 法律隐喻是法学家为了理解或解释某一法律问题(本体)而借用其他领域的概念(喻体),以实现从其他知识领域到法律领域的意义转换的思维活动,是法学中常用的定义方式和认知方法。法律隐喻以类比推理为基础,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各种法律现象的有效方法,还有助于培育公众的尊法情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彰显对人性的尊重。运用法律隐喻时,须遵循事物本质,了解其工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隐喻 法律修辞 类比推理 法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色的法律隐喻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风景 张翼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9-82,共4页
人类在熟悉、掌握了各种颜色的基本类型与特点之后,可将之投射于相关法律现象的认知与表达上,故出现了白色、黑色、灰色、红色、绿色、黄色等的颜色法律隐喻。在法律领域,法律术语、法律思维与颜色文化、颜色心理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法... 人类在熟悉、掌握了各种颜色的基本类型与特点之后,可将之投射于相关法律现象的认知与表达上,故出现了白色、黑色、灰色、红色、绿色、黄色等的颜色法律隐喻。在法律领域,法律术语、法律思维与颜色文化、颜色心理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法律文化现象,极大地丰富了法律的表现力;同时,颜色法律隐喻可改变社会成员对法律的束缚性、约束性、压迫性的消极意象,增强法律的娱人、化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色法律隐喻 法律概念 法律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认知角度看英汉法律隐喻句生成机制
3
作者 刘国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29-135,共7页
英汉法律语言中存在大量的隐喻现象。在认知隐喻理论指导下探讨英汉法律隐喻句的体现形式及其内在生成机制。由于人类共同的认知模式和思维定势,英汉法律隐喻句的生成机制基本相同,都表现为把抽象的法律事物隐喻为具体的事物,具体机制... 英汉法律语言中存在大量的隐喻现象。在认知隐喻理论指导下探讨英汉法律隐喻句的体现形式及其内在生成机制。由于人类共同的认知模式和思维定势,英汉法律隐喻句的生成机制基本相同,都表现为把抽象的法律事物隐喻为具体的事物,具体机制是拟人化、拟动物化、拟植物化、拟物化和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隐喻 隐喻 生成机制 认知隐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汉法律隐喻的认知解读及翻译探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建科 王博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4-30,共7页
本文采用概念整合认知科学视角审视法律隐喻,探究法的本体、创制、实施及法律文化中法律隐喻在线意义动态构建、解读和翻译,不仅具有提供法学和法律语言学崭新研究范式、科际整合视角等多重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增强跨法律文化交际、提高... 本文采用概念整合认知科学视角审视法律隐喻,探究法的本体、创制、实施及法律文化中法律隐喻在线意义动态构建、解读和翻译,不仅具有提供法学和法律语言学崭新研究范式、科际整合视角等多重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增强跨法律文化交际、提高国际司法话语权、促进涉外法律服务等多层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隐喻 认知 概念整合 解读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原则的结构与功能——基于窗户隐喻的阐释 被引量:17
5
作者 刘风景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4-121,共8页
从隐喻学思维出发,将法律比做建筑物,那么,法律原则就是介于法律空间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窗户",它同时发挥着联系与隔离这两种相反相成功能的作用。法律原则具有强大的联系功能,可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针对各种具体情况,有效地... 从隐喻学思维出发,将法律比做建筑物,那么,法律原则就是介于法律空间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窗户",它同时发挥着联系与隔离这两种相反相成功能的作用。法律原则具有强大的联系功能,可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针对各种具体情况,有效地解决法律规则的模糊、疏漏、滞后、不合理等问题,为社会伦理原则进入法律规范体系开启通道,实现法律与社会基本价值观的有效沟通与紧密衔接。同时,法律原则通过严格的法律程序、法律机制的筛选,有限度地将法外价值纳入法律之中,将不当的法外因素阻挡于法律体系之外,使法律成为相对独立但并非自我封闭的体系,为人类社会生活营造惬意的法律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原则 窗户 法律隐喻 法的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移植的隐喻学阐释 被引量:3
6
作者 刘风景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6-103,共8页
法律移植一词属于隐喻,在思维结构上,器官移植是喻体,法律移植是本体,基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需要根据器官移植的语意,来理解、界定法律移植的含义。任何两个事物都可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共性,只有它们之间的类似性达到一定程度,隐喻的使... 法律移植一词属于隐喻,在思维结构上,器官移植是喻体,法律移植是本体,基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需要根据器官移植的语意,来理解、界定法律移植的含义。任何两个事物都可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共性,只有它们之间的类似性达到一定程度,隐喻的使用才是成功的。因而人们须对作为隐喻的法律移植一词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明了其与器官移植的差异之处,防止张冠李戴式的误用。法律移植一词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也意味着一种观察视角的选择,具有某种片面性,还需要其他的法律隐喻对其补充、校正或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移植 器官移植 法律隐喻 法学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利树:个人信息权益的理论重述 被引量:9
7
作者 许可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50,共12页
近年来,“个人信息权益”相关学说迭出,但在“个人信息权利还是权益”“个人信息权益是公法权利抑或私法权利”以及“个人信息权益如何构造”等问题上分歧重重。面对争议,无论是归纳路径的“实质主义权利建构”,还是演绎路径的“形式主... 近年来,“个人信息权益”相关学说迭出,但在“个人信息权利还是权益”“个人信息权益是公法权利抑或私法权利”以及“个人信息权益如何构造”等问题上分歧重重。面对争议,无论是归纳路径的“实质主义权利建构”,还是演绎路径的“形式主义权利建构”,均难以达成普遍共识,类比路径的“法律隐喻权利建构”则为我国个人信息权益体系开辟了新的方向。在各种权利隐喻中,权利树模型以“根系、主干、主枝、侧枝、树叶”为形,以“自相似性”为理,融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一般规则和特殊规则为一炉,描摹出基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个人信息权利树”。其中,个人信息权利树的“根系”为不可见的宪法性权利;“主干”是个人信息知情权、决定权;“主枝”分为“面向私主体的个人信息权益”和“面向国家机关的个人信息权益”;“侧枝”包括分层的个人信息权利群;“树叶”则是依附于个人信息并与人身、财产相关的法益。“个人信息权利树”不但妥善弥合了既有学理分歧,而且为个人信息权益的未来成长奠定了理论之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信息权益 法律隐喻 权利树 权利束 知情权 决定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