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律解释方法的位序问题再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雷磊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101,共17页
需排序的法律解释方法包括文义解释、体系解释、主观语义解释、主观目的解释、历史沿革解释和客观目的解释六种,比较解释和合宪性解释并非合适的排序对象。在法律论证的视角下,法律解释方法属于同位阶规则,这决定了解释方法的位序是“... 需排序的法律解释方法包括文义解释、体系解释、主观语义解释、主观目的解释、历史沿革解释和客观目的解释六种,比较解释和合宪性解释并非合适的排序对象。在法律论证的视角下,法律解释方法属于同位阶规则,这决定了解释方法的位序是“顺序”而非“位阶”。法律解释方法的论据属性要求一种运用顺序模式,而其理由属性要求一种优先顺序模式。在两种模式中,方法排序均可被确定为“文义解释—体系解释—主观语义解释—主观目的解释—历史沿革解释—客观目的解释”。运用顺序适用于普遍情形,其排序依据是语义的确认与确证的区分,以及解释方法与法律文本的“距离”远近,它是固定的、不可逆的;优先顺序仅适用于冲突情形,其排序依据是诸解释方法背后的法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与实现程度,它是初步的、可逆的和推定的,只是对解释者的具体权衡过程施加了一种论证负担。解释方法的抽象位序虽无法代替个案中的论证说理,但同样有其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解释方法 位序 同位阶规则 运用顺序 优先顺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的主要概念厘清
2
作者 原美林 王雪晴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4,共7页
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对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来探究和解决刑事诉讼司法解释存在的问题。厘清概念是构建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的前提。其主要概念包括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方法论、刑事诉讼司法解释... 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对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来探究和解决刑事诉讼司法解释存在的问题。厘清概念是构建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的前提。其主要概念包括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方法论、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厘清主要概念应秉持准确性原则、一致性原则以及程序正义原则,同时将建构主义与实在论相结合、系统论与还原论相结合、理论推演与实证方法相结合等方法融入概念厘清中。只有明确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方法论、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及其相关概念的学理边界,才能够恰当地构建方法论,充分发挥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规范司法解释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解释方法 法律解释 法学方法 概念厘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法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条款的体系解释
3
作者 邢伟星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14,共13页
《立法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条款建立了国家立法授权机制,但学界对以上条款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权限仍存在认识分歧,有必要予以厘清。在立法领域,我国宪法意义上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系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全国人... 《立法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条款建立了国家立法授权机制,但学界对以上条款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权限仍存在认识分歧,有必要予以厘清。在立法领域,我国宪法意义上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系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权力一元化基础上二次分配自身立法职权,权宜调整国家权力体系中的立法权分工,建构并运行国家授权立法体制的机制。在理论层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授权受到授权事项和立法权样态的双重限制,即针对法律保留事项只能授予法律制定权和法律修改权。相应地,存在两种具体的理论形态:针对尚未制定法律且不属于绝对保留范围的事项,可以授予法律制定权;对于已经制定法律的事项,可以授予法律修改权。我国现行法律中,《立法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条款规定了相应的授权权限及其现实路径。其中,授权暂调或者暂停适用法律规定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予其他国家机关法律修改权的行为,《立法法》第16条为此建构起相应的现实路径;第12条至第14条则建构起其授予国务院法律制定权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法法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立法授权 法律保留 体系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义的边界与文义解释的限度——《民法典》语境下的方法论展开 被引量:4
4
作者 毕经纬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4,共11页
文字作为信息的传递途径和内容,是认知的起点。法律文本依附于文字,法律规范的意义同样以文字的意义(即文义)为基础。法律适用的过程,即法律解释的过程,始于文义,一定程度上也止于文义。文义有边界,超出文字意义的限度,即超出了法律解... 文字作为信息的传递途径和内容,是认知的起点。法律文本依附于文字,法律规范的意义同样以文字的意义(即文义)为基础。法律适用的过程,即法律解释的过程,始于文义,一定程度上也止于文义。文义有边界,超出文字意义的限度,即超出了法律解释的范围,进入法的续造领域,须借助类推等方式进行法律漏洞填补。文义解释是法律解释的起点,但不是全部,有其限度;即便是文义清晰时,亦应将自罗马法以来的“明白无误规则”仅认定为一项推定规则,仍需结合其他解释方法,尤其是目的解释,来探求规范的“目的”和“意义”。《民法典》解释适用语境下,以解释论为面向,应坚持文义解释的方法论价值,亦应在此基础上超越其“文本”价值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义解释 文义 《民法典》 法律解释 法的续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义解释:法律方法的优位选择 被引量:115
5
作者 陈金钊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4-150,共7页
文义解释是法律解释的最基本方法。这一方法涵盖了字面、限缩、扩张、法意、合宪、体系、语法、比较等解释方法。在文义解释方法之外,还有价值衡量、社会学解释等方法,按照法治对法律人的基本要求,文义解释方法具有优先使用性。这里的... 文义解释是法律解释的最基本方法。这一方法涵盖了字面、限缩、扩张、法意、合宪、体系、语法、比较等解释方法。在文义解释方法之外,还有价值衡量、社会学解释等方法,按照法治对法律人的基本要求,文义解释方法具有优先使用性。这里的优先不仅包含使用顺序的优位选择,而且还包括解释者应尽量减少使用文义外的其他解释方法。法治反对那种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不顾常义的添加或转义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法律解释 文义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作为说理方式的法律解释 被引量:5
6
作者 宋旭光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4-208,共15页
法律解释是给予和索取理由的规范实践。法律话语的意义是由其在法律实践中的推论角色决定的。因此,法律解释不应当仅仅被当作探求法律意义的启发式方法,更应当被看作为司法判决提供证成的说理方式。文义、历史、体系、客观目的、主观意... 法律解释是给予和索取理由的规范实践。法律话语的意义是由其在法律实践中的推论角色决定的。因此,法律解释不应当仅仅被当作探求法律意义的启发式方法,更应当被看作为司法判决提供证成的说理方式。文义、历史、体系、客观目的、主观意图等要素,与其将它们看作解释方法,不如看作支持或反对解释决定之正确性的解释理由。法律条文往往有多个意义选项,解释者需要选出其中的正确选项,将其作为适用于当前案件的个案规范。法律解释实质上是围绕解释决定的正确性,而对不同解释理由进行衡量的理性论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解释 解释方法 解释理由 说理方式 释法说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法系立法文义解释方法与规则论析——从法律答问到唐律疏议的立法文义解释方法与技术 被引量:9
7
作者 魏治勋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32,共14页
中华法系历经二千多年的发展与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法律文化和精湛的法律解释技法,其中立法文义解释在官方法律解释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从对文义解释的不同运用方式看,可以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操作机制:对于重要法律用语一般是直接在疏... 中华法系历经二千多年的发展与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法律文化和精湛的法律解释技法,其中立法文义解释在官方法律解释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从对文义解释的不同运用方式看,可以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操作机制:对于重要法律用语一般是直接在疏议中给出权威确定的解释;通过串解的方式对具有关联关系的律文和重要概念一并作出解释;通过援引或假定具体案件案情的方式对文义解释作出示例;对重要语词含义作出训诂解释;通过援引令格式、儒家义理或社会公理等权威性依据释明概念或律文含义。在中华法系立法文义解释过程中,遵循“通常含义”“余条准此”“释不破律”等方面的解释规则,将法律解释置于法的目的之下。中华法系博大精深、富蕴宝藏,当下中国法治建设应在整理、选择、汲取、融通包括法律解释方法在内的中华法系和世界制度文明史上的一切优秀知识资源基础上,付诸实用,必将极大地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顺利推进和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的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法系 立法解释 文义解释 法律答问 唐律疏议 解释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素朴的技巧:《法律答问》中的法律解释方法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锐 高袁 《政法论丛》 2011年第6期60-65,共6页
在我国,法律解释的历史非常悠久。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向我们展现了秦代的法律解释技巧。为了准确地适用法律,司法人员广泛地运用了语词定义、区别、分类、限制解释、类推解释、附带说明等解释技巧,并发明了问答... 在我国,法律解释的历史非常悠久。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向我们展现了秦代的法律解释技巧。为了准确地适用法律,司法人员广泛地运用了语词定义、区别、分类、限制解释、类推解释、附带说明等解释技巧,并发明了问答式的法律解释形式,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为法律解释学在我国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法律答问》中的法律解释除了阐明法律概念的义理外,还常以例释义,不仅简单明了,而且形象生动。此外,在解释法律概念时,还带有追求客观性、严格性的倾向,因此,具有法家"严苛"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答问》 法律解释 秦律 文义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系思维的姿态及体系解释方法的运用 被引量:69
9
作者 陈金钊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9-81,共13页
体系思维的"封闭"或"开放"姿态对法治实现的程度有很大影响,要想搞好法治建设就需要处理好"封闭"与"开放"之间的关系。为了法治命题能够贯彻下去就需要法律以恰当的方式实现。这要求我们,首先... 体系思维的"封闭"或"开放"姿态对法治实现的程度有很大影响,要想搞好法治建设就需要处理好"封闭"与"开放"之间的关系。为了法治命题能够贯彻下去就需要法律以恰当的方式实现。这要求我们,首先,需要把思维体系要素与法律渊源形式连接在一起,把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当成体系思维的要素,然后在法源理论的基础上展开体系思维,以便法治能够以"法律"的名义展开实施。其次,运用体系解释方法解决法律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之间的逻辑一致性,从而为合法性解释奠定法律基础。与合法性相关的法律方法主要是依法办事,然而,单纯的依法办事还不足以解决法律运用的恰当性问题。因而就需要在法律运用过程中再次认真处理好法律与社会、法律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之间的融贯性。在整体性思维支配下的融贯性,必须找到法律与社会、法律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之间的逻辑一致性。法律发展的进化规律告诉我们,没有体系性思维及其体系解释方法就不可能有法律的恰当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系思维 体系解释 法律方法 开放体系 封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法律解释方法的位阶问题——兼论法律方法论的实践走向 被引量:12
10
作者 孙光宁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7-115,共9页
法律解释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方法。但是,如何在司法过程中为各种具体解释方法排序,学者们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无论是部门法进路还是论题学进路(权衡模式)都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形成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律方法论具有思维实践的特征,... 法律解释是一种重要的法律方法。但是,如何在司法过程中为各种具体解释方法排序,学者们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无论是部门法进路还是论题学进路(权衡模式)都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形成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律方法论具有思维实践的特征,它是帮助法官裁判的理念性指导,目前还难以提供精确的运作流程,不能代替法官的具体行动实践。当然,法律方法论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逐渐走向行为实践,这是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方法 法律解释 文义解释 论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解释——对疑难案件法律解释方法功能之反思 被引量:10
11
作者 梁迎修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1-115,共5页
法律解释方法能够为疑难案件的裁判提供思考方向,并为判决结论提供论证。但这些解释方法本身并不确定,方法之间也没有固定的效力位阶,这些局限使其难以保障法律解释的客观性。由于在疑难案件中法官需要进行利益衡量和价值判断,因此其裁... 法律解释方法能够为疑难案件的裁判提供思考方向,并为判决结论提供论证。但这些解释方法本身并不确定,方法之间也没有固定的效力位阶,这些局限使其难以保障法律解释的客观性。由于在疑难案件中法官需要进行利益衡量和价值判断,因此其裁判具有决策性质。为了增强裁判的科学性和妥当性,法官还应求助于其他社会科学。中国法学应在深化法律解释方法论研究的同时,推进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法学教育中也应考虑完善法科学生的知识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解释方法 疑难案件 法律解释方法的局限性 中国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设区的市立法权限实践困境之破解——一个法律解释方法的视角 被引量:14
12
作者 邓佑文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1-71,共11页
2015年修改的《立法法》赋予设区的市有限的地方立法权,同时,其规定的该立法权限的模糊性导致了立法实践面临越权立法之隐忧、立法求稳不求实之尴尬以及立法需求被抑制之无奈等困境。欲破解上述困境,需对该立法权限条款进行正确解释,以... 2015年修改的《立法法》赋予设区的市有限的地方立法权,同时,其规定的该立法权限的模糊性导致了立法实践面临越权立法之隐忧、立法求稳不求实之尴尬以及立法需求被抑制之无奈等困境。欲破解上述困境,需对该立法权限条款进行正确解释,以明确权限范围。以“赋权目的”解释方法为基础,设区的市立法权限条款之解释可遵循横向划定和纵向界分两条路径展开:横向划定应基于地方事权范围并满足地方治理需要,对三类列举事项和例示规定进行诠释,以明确设区的市立法事权;纵向界分应遵循上位法规定并填补地方治理规则空缺,对设区的市立法与上位法的关系以及设区的市人大法规与市政府规章制定权限予以辨明。如此,就能够既保障设区的市立法的自主性和地方性,又保障其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区的市 地方立法权 地方治理 法律解释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主理论对法律解释方法的影响——基于美国制定法解释方法演变的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翀 龚廷泰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8-84,共7页
法律解释方法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民主理论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国20世纪前对民主会带来多数专制的极度担忧,促使了制定法解释方法上平义论的形成,20世纪中期臻于鼎盛的乐观的多元主义民主观笃信民主过程可以生产妥当的... 法律解释方法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民主理论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国20世纪前对民主会带来多数专制的极度担忧,促使了制定法解释方法上平义论的形成,20世纪中期臻于鼎盛的乐观的多元主义民主观笃信民主过程可以生产妥当的公共政策,促使了制定法解释方法上意图论和目的论的形成,而之后的公共选择理论致力于揭示政治自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负面影响和民主过程的失灵,促使了制定法解释方法上"新文本论"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制定法 法律解释方法 民主理论 新文本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解释方法位序表的元规则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可 《政法论丛》 CSSCI 2013年第4期83-88,共6页
法律解释方法的排序由于缺乏一个元规则而颇受非议。对这些异议的回应迫使我们检讨影响法律解释方法位序的种种因素,并进而探寻隐藏在解释方法位序表背后的元规则。研究表明,可接受性的元规则可以作为法律解释方法排序的始基,并在法律... 法律解释方法的排序由于缺乏一个元规则而颇受非议。对这些异议的回应迫使我们检讨影响法律解释方法位序的种种因素,并进而探寻隐藏在解释方法位序表背后的元规则。研究表明,可接受性的元规则可以作为法律解释方法排序的始基,并在法律解释中担当起类似法学研究逻辑起点的各项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解释方法 位序表 元规则 可接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解释方法在最高人民法院批复中的运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建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74,共9页
批复是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形式之一。法律解释方法在其中的运用值得研究,包括文义解释法、体系解释法、历史解释法、目的解释法以及社会学解释法等各种法律解释方法在最高人民法院批复中都采用过。最高人民法院批复工作的严谨和专... 批复是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形式之一。法律解释方法在其中的运用值得研究,包括文义解释法、体系解释法、历史解释法、目的解释法以及社会学解释法等各种法律解释方法在最高人民法院批复中都采用过。最高人民法院批复工作的严谨和专业程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批复中法律解释方法的运用仍存在有一定的缺陷,如法律解释方法运用得不够清晰,个别批复中法律解释方法的缺失等。通过强化法律解释方法的运用,推动最高人民法院批复工作的发展,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高人民法院 批复 法律解释方法 司法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德沃金判案与德沃金判案——两种法律解释方法的案例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常青 邓巍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66-173,共8页
法律比较是反思法律的方法论与认识论的路径。功能比较法以比较对象和比较样本为基本概念,关注法律的功能及其实际效果。法律解释方法是法律规范的功能发挥机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从中美两国各自的法治背景来看,德沃金所主张的法律... 法律比较是反思法律的方法论与认识论的路径。功能比较法以比较对象和比较样本为基本概念,关注法律的功能及其实际效果。法律解释方法是法律规范的功能发挥机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从中美两国各自的法治背景来看,德沃金所主张的法律的建设性的整体阐释是一种促进人们反思法律、反思自我的方法,对于思考中国的法治进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沃金 法律解释方法 法治进程 法律规范 实际效果 案例 功能发挥 反思 中美两国 建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解释的中国特色及其对我国法律体系完善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季长龙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4-110,200,共7页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但还不够完善,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工作,法律解释就是其中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完善法律体系的方式。法律解释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为:解释的结果不仅适用于个案,还普遍适用于所有类似案件;解释主体不仅包括法官...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但还不够完善,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工作,法律解释就是其中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完善法律体系的方式。法律解释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为:解释的结果不仅适用于个案,还普遍适用于所有类似案件;解释主体不仅包括法官,还包括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解释对象不仅包括法条,还包括整部法律文件甚至几部法律文件的法律精神。这使得法律解释具有明显的立法性质,并在法律概念澄清与定义、不当法律制度的微调、法律漏洞的补充和法律空白的先行探索等方面发挥着完善法律体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解释 法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实施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之法律障碍破解——中国《反垄断法》第55条之体系解释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笃笃 《知识产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0-102,共3页
无论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间是否存在天然的冲突,两法都可能发生冲突。该冲突应依法益衡量原则予以解决。为使法律适用者避免在个案中逐次审查法益衡量原则下抽象的正义观念,需将此实质性原则转译成法教义学上可掌握的法条及概念。在《... 无论知识产权法与反垄断法间是否存在天然的冲突,两法都可能发生冲突。该冲突应依法益衡量原则予以解决。为使法律适用者避免在个案中逐次审查法益衡量原则下抽象的正义观念,需将此实质性原则转译成法教义学上可掌握的法条及概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2007年,下简称《反垄断法》)中第八章"附则"第55条对两法间的协调予以一般性规定,构成了协调两法冲突之外部体系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垄断法》 知识产权法 反垄断规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体系解释 法律障碍 中国 法益衡量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法律解释方法论——以海峡两岸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为视角
19
作者 蓝潮永 关今华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9-35,共7页
以海峡两岸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为视角,将法律解释方法分为确定型和妥当型的两类,同时考虑立法时的附随情况和其他的法律解释方法,运用于解释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由此提出判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法律解释方法论强弱的标准,使法律解释学的... 以海峡两岸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为视角,将法律解释方法分为确定型和妥当型的两类,同时考虑立法时的附随情况和其他的法律解释方法,运用于解释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由此提出判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法律解释方法论强弱的标准,使法律解释学的运用不仅在实践法学中体现,而且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发展进程中显现其在理论法学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解释方法 解释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判断强弱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制定法解释研究现状对比分析及启示——基于可视化技术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
20
作者 骆伟兰 余素青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4,共8页
文章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核心期刊的313篇中文论文与311篇英文论文为数据来源,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进路述评国内外制定法解释研究成果。研究结果显示,国... 文章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核心期刊的313篇中文论文与311篇英文论文为数据来源,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进路述评国内外制定法解释研究成果。研究结果显示,国外发文数量波动后稳步上升,国内研究起步较晚,经历了稳定发展期后近年来却呈现出低迷状态;国外研究者、研究机构之间联系较为紧密且稳定,国内区域性聚集较强但整体略显分散;国外研究注重制定法解释的实践技艺,并以相关哲学理论为指导,意在解决制定法解释的司法实践问题,国内则更为注重制定法解释的本体研究,关注解释方法的合理性证成。鉴于此,我国未来的制定法解释研究应更加重视多样化和系统化的研究方法,扎根中国的本土司法实践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幕布,加强对舶来法律解释理论的本土化和对中华传统法律解释文化的吸收;在研究主题方面,加强多视角、跨学科的研究,走出法学研究视角的局限,同时扩宽制定法解释研究的宏观视角,更大程度上与我国法治建设、构建国际法治形象相勾连,贡献更多中国法治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定法 法律解释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法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