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格化运作与治理性团结——驻村第一书记助推乡村振兴的结对治理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丹阳 钟楚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43,共12页
如何密切政府与民众间的关系,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借助对浙西、鄂西南、陕南典型村庄的田野观察,围绕驻村第一书记助推乡村振兴的结对治理实践,发现在治理中存在从条块结对到人格化结对的治理机制和治理... 如何密切政府与民众间的关系,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借助对浙西、鄂西南、陕南典型村庄的田野观察,围绕驻村第一书记助推乡村振兴的结对治理实践,发现在治理中存在从条块结对到人格化结对的治理机制和治理逻辑。(1)纵向行政系统的驻村第一书记依托条块结对的制度安排及人格化运作的适应性调整,通过创设联系接点、延展需求曲线和重构行动网络打造体系化的联结机制,进而在结对关系建立、结对治理运行和结对成效释放中形塑与横向乡村自治系统多元主体间团结协作的治理共同体,并呈现出“治理性团结”的运行机理。(2)治理性团结以“体系化联结”和“人格化运作”为核心互动机制,阐明了处于在位控制的行政系统如何援引有“体”有“系”的联结渠道,吸纳第一书记回应乡村社会诉求和重构政府民众关联,其运行逻辑符合行政激活自治的本质特征、政治势能与群众路线的生成诱因以及共享发展机制的决定性影响。(3)不同于西方社会通过政治性交往和规范化联系等非人格化机制间接联系生活世界的生活政治化思路,系统通过作为“体”的党政科层体系及其代理和作为“系”的复杂人格化机制及其他补充机制直面生活世界中的群众具体性,呈现出系统生活化的联结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对治理 驻村第一书记 体系化联结 人格化运作 治理性团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性团结:第三次分配正义实现的路径省思 被引量:2
2
作者 顼迎芳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8,共12页
第三次分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以国家—社会为分析框架,从正义的视角可以将第三次分配归纳为三种不同的团结样态:制度性团结、社会性团结、治理性团结。国家顶层设计意义上的三次分配的联结是一种... 第三次分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以国家—社会为分析框架,从正义的视角可以将第三次分配归纳为三种不同的团结样态:制度性团结、社会性团结、治理性团结。国家顶层设计意义上的三次分配的联结是一种制度性团结,体现了第三次分配弥补初次分配、再分配不足的宏观正义;组织化与非组织化的社会力量的联结是一种社会性团结,体现了第三次分配实现形式的微观正义。但是第三次分配也存在正义不足的情形,而治理性团结可以纾解第三次分配正义不足的困局,通过党建引领、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多主体参与、受助人员反哺式参与等多元主体联动促进第三次分配正义,为更快更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路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分配正义 治理性团结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性团结:当代基层社区治理实践的理想目标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14
3
作者 熊万胜 郑楷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0-98,共9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阐明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创造性地提出了“治理共同体”的概念。这是一种治理与建设并重的新思路。治理共同体在团结的语境下贯通了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为当代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阐明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创造性地提出了“治理共同体”的概念。这是一种治理与建设并重的新思路。治理共同体在团结的语境下贯通了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为当代基层社区治理指明了方向,其意味着一种新型的社区团结,即“治理性团结”。在实现路径上,建设治理共同体需要“寓建设于治理之中”。党组织要通过党建引领统筹治理和建设,一方面促进社区多元主体的发育,另一方面透过多元主体更好地实现与群众的紧密联系,从而使社区治理体系转换成团结社区居民的架构,使社区治理能力成为团结社区居民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共同体 治理性团结 党建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治理的社会基础:对地域性社会团结的再认识——基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治理的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王阳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65,M0005,共12页
基层治理是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地域性社会团结既是基层治理的目标,也构成了基层治理的社会基础。地域性社会团结主要包括文化性团结、生产性团结和治理性团结这三种理想类型,其中,文化... 基层治理是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地域性社会团结既是基层治理的目标,也构成了基层治理的社会基础。地域性社会团结主要包括文化性团结、生产性团结和治理性团结这三种理想类型,其中,文化性团结保留了更多的传统色彩,也更适应基层的简约治理;生产性团结整合了利益相关群体的共识,是法团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基础;治理性团结则体现了政府与市场主导的社会团结,是基层精细化治理的前提。不同类型的地域性社会团结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基层治理模式导致了基层在危机治理中的不同表现。充分认识治理模式与社会基础的适配性问题,对于应对常态化治理向危机治理转化时产生的“治理滞距”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公共危机治理 地域社会团结 文化团结 生产团结 治理性团结 简约治理 法团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乡村社会的治理振兴 被引量:27
5
作者 熊万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49,共10页
治理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种路径和内涵,是相对于文化振兴和经济振兴来说的。其最终的目标是构建一种乡村社会的"治理性团结",以重建和优化乡村社会秩序。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振兴的关键在党,具体落实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治理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种路径和内涵,是相对于文化振兴和经济振兴来说的。其最终的目标是构建一种乡村社会的"治理性团结",以重建和优化乡村社会秩序。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振兴的关键在党,具体落实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优化上,其中特别要注意提升基层组织进行生活治理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治理振兴 治理性团结 生活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