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稠油污染土壤微生物强化修复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鱼 伏亚萍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4-88,共5页
进行了接种高效降解菌团(BC)、生物表面活性剂(GBS)以及化学表面活性剂(CS)对稠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强化修复过程和供试土壤(NS)基本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各修复处理中,对稠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强化程度依次为NS+BC+GBS>NS+GB... 进行了接种高效降解菌团(BC)、生物表面活性剂(GBS)以及化学表面活性剂(CS)对稠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强化修复过程和供试土壤(NS)基本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各修复处理中,对稠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强化程度依次为NS+BC+GBS>NS+GBS>NS+BC>NS+BC+CS>NS+CS,其中投加高效降解菌团(BC)和生物表面活性剂(GBS)的供试体系经60 d修复处理后稠油降解率达到了72%,同时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和生物量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污染土壤 微生物修复 降解菌 生物表面活性剂 化学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临界萃取油污染土壤技术及实验研究
2
作者 梁政 郭全 +3 位作者 张梁 邓雄 秦勇 胡永昌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201-2203,共3页
选择一种非极性溶剂作为油污染土壤萃取剂,将油污染土壤浸泡在亚临界态萃取剂中冲洗并静置一定时间,萃取完成后排出混合液并脱溶回收萃取剂;采用称重法测量处理后试样的除油率,并根据相关标准测定处理前后试样中的总石油烃含量。结果表... 选择一种非极性溶剂作为油污染土壤萃取剂,将油污染土壤浸泡在亚临界态萃取剂中冲洗并静置一定时间,萃取完成后排出混合液并脱溶回收萃取剂;采用称重法测量处理后试样的除油率,并根据相关标准测定处理前后试样中的总石油烃含量。结果表明,该萃取剂对油污染土壤中的石油烃类物质和其他有机物有良好的去除效果。鉴于分离出的原油和使用过的萃取剂均能有效回收,证明使用该萃取剂亚临界萃取油污染土壤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污染土壤 亚临界萃取 非极性溶剂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表面活性剂溶液冲洗油污土壤的对比试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支银芳 陈家军 +1 位作者 杨官光 尉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54-358,共5页
选择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冲洗流速及运行方式为影响因素,以冲洗有效孔隙体积数相同时累积冲出油量为考核目标,进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冲洗油污土柱正交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同... 选择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冲洗流速及运行方式为影响因素,以冲洗有效孔隙体积数相同时累积冲出油量为考核目标,进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冲洗油污土柱正交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同样的冲洗试验条件下,LAS的冲洗流速明显小于TritonX-100;在同样的冲洗有效孔隙体积下,LAS冲出油的总量相对较多,但冲洗所需时间相对较长;根据正交试验极差分析结果,影响LAS冲洗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运行方式,影响TritonX-100冲洗效果的主要因素则是冲洗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表面活性剂冲洗 正交对比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4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35-39,共5页
关键词 生物修复 土壤污染 油污染土壤 土壤环境 环境科学 环图 重金属污染 污土层 硝态氮 垃圾堆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5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44-50,共7页
关键词 油污染土壤 土壤重金属 海泡石 多环芳烃 重金属污染土壤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垃圾渗滤液 农业可持续发展 南京土壤研究所 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原油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赵姣 屈撑囤 +3 位作者 鱼涛 范代娣 米钰 马健波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32-537,共6页
为了明确地域微生物对原油的降解功效、确保延长油田微生物+膜处理含油污水工艺的平稳运行,从陕北吴起县石油污染的农田土壤中筛选出6株具有原油降解作用的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分子生物学鉴定(16Sr DNA)和气相色谱质... 为了明确地域微生物对原油的降解功效、确保延长油田微生物+膜处理含油污水工艺的平稳运行,从陕北吴起县石油污染的农田土壤中筛选出6株具有原油降解作用的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分子生物学鉴定(16Sr DNA)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研究了菌株的生长特性以及对原油的降解率。结果表明,筛选的6株菌分别为P1氧化微杆菌(Microbacterium oxydans)、P2中间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intermedium)、P3粪产碱菌(Alcaligenesfaecalis)、P4侧孢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P5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和P6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培养驯化7 d后对原油的降解率分别为83.47%、81.60%、85.30%、81.11%、90.58%和93.16%;菌株对原油中长碳链烃类的降解效果显著,可在降解过程中产生一定量的表面活性物质,发酵液基质表面张力的最大降幅为53.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解菌 假单胞菌 油污染土壤 表面活性剂 降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tch washing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s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from crude oil contaminated soils using bio-surfactant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3期895-903,共9页
Desorption of total saturated fractions(i.e. SAT, defined for this study as the summa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saturated hydrocarbon from n-C10 to n-C26)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fractions(i.e. PAH, defined as ... Desorption of total saturated fractions(i.e. SAT, defined for this study as the summa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saturated hydrocarbon from n-C10 to n-C26)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fractions(i.e. PAH, defined as the summa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all polycyclic aromatic fractions including the 16 EPA priority PAH) in two types of soils subjected to the changes of p H and salinity and different bio-surfactant concentrations were investigated. In general,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s without bio-surfactant addition, adding rhamnolipid to crude oil-water systems at concentrations above its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 values benefits SAT and PAH desorp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hange of p H could have distinct effects on rhamnolipid performance concerning its own micelle structure and soil properties. For loam soil, the adsorption of non-aqueous phase liquid(NAPL) and rhamnolipid would be the principle limiting factors during the NAPL removal procedure. For sand soil, less amount of rhamnolipid is adsorbed onto soil. Thus, with the increase of salinity, the solubilization and desorption of rhamnolipid solution are more significant. In summary, the p H and salt sensitivity of the bio-surfactant will vary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tructure of the surfactant characteristics and soil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surfactant salinity desorption total saturated fractions(SAT) polycyclic aromatic fractions(PA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