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HSE的油气类工程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 被引量:16
1
作者 郑娟 陈英 +2 位作者 石一民 叶继红 张华文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41-244,共4页
石化类企业均依照行业标准引入了一种具有文件化、制度化、程序化的科学HSE管理体系对企业日常生产运行进行管理。而为石化类企业培养人才的高校油气类工程实验室的HSE文化建设相对薄弱。HSE管理体系的灵魂是HSE之安全文化,本文对具有... 石化类企业均依照行业标准引入了一种具有文件化、制度化、程序化的科学HSE管理体系对企业日常生产运行进行管理。而为石化类企业培养人才的高校油气类工程实验室的HSE文化建设相对薄弱。HSE管理体系的灵魂是HSE之安全文化,本文对具有高危险性的油气类工程实验室引入HSE安全文化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目前高校该类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为提升该类实验室的HSE安全文化水平、增强人员安全意识,从人员教育培训、增强执行力度和安全标识建设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化工实验室 HSE安全文化 安全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全油气系统多源复合成藏特征与有序分布模式 被引量:1
2
作者 金玉洁 王雷 +4 位作者 庞雄奇 陈君青 张现军 姜福杰 陈宝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6-1332,共17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塔西南)坳陷地处盆-山过渡带,发育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等多套优质烃源岩。这些烃源岩层的成因与分布没有关联性,但在多期构造演化与多期成藏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多来源油气复合的复杂油气藏。本文在... 塔里木盆地西南(塔西南)坳陷地处盆-山过渡带,发育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等多套优质烃源岩。这些烃源岩层的成因与分布没有关联性,但在多期构造演化与多期成藏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多来源油气复合的复杂油气藏。本文在全油气系统理论指导下,综合开展了油气地球化学、储层物性与油气藏产状特征分析,系统剖析了塔西南坳陷“全油气系统多源复合型油气藏”的油气成藏机制和有序分布模式。研究表明,塔西南坳陷多源复合-多期构造叠合-多动力改造耦合形成的复杂油气藏具有4个基本特征:(1)油气成藏具有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多源供烃、混源充注以及构造控制的油气运聚特征。(2)加里东期、晚海西期及印支期—天山期多期构造叠加塑造了多形式的油气运移通道与多动力聚集系统,形成了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的差异聚集和有序分布特征。(3)系统演化过程中,自由动力场高孔-高渗储层控制常规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局限动力场低孔-低渗储层控制致密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而束缚动力场源内超致密储层控制页岩油气藏形成与分布。(4)动力场形成演化过程中受应力和流体改造形成了裂缝型和孔洞型油气藏,导致多来源复合油气藏成因类型更加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油气 常规和非常规油气 多来源复合全油气系统 油气成藏机制 化石能源 塔西南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中生代沉积实体、叠置盆地及油气赋存类式 被引量:1
3
作者 江圣邦 易治华 梁丽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85-86,共2页
中国北方中生代盆地的发育具明显阶段性。按主要构造幕可划为六个沉积实体,其展布格局、沉积旋回、沉积体系、改造变形、油气赋存等差异显著。多数中生代盆地,属多层次结构的叠置盆地。从生、储油层的配置关系,可分出三种类型十二种型... 中国北方中生代盆地的发育具明显阶段性。按主要构造幕可划为六个沉积实体,其展布格局、沉积旋回、沉积体系、改造变形、油气赋存等差异显著。多数中生代盆地,属多层次结构的叠置盆地。从生、储油层的配置关系,可分出三种类型十二种型式的油气赋存类式。新疆三大盆地的“古生中储”是今后增储增产的主要类型。“二连”、“酒西”式是松辽-华北,海拉尔-二连-巴丹吉林,以及河西走廊油气的主要赋存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沉积实体 油气赋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蒸气重整-化学链燃烧耦合的正己烷脱除实验研究
4
作者 唐霜 罗春欢 苏庆泉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54,共7页
油气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一类重要的大气污染物质。基于化学链燃烧原理,以油气类VOCs的代表性物质之一正己烷为处理对象,开展了正己烷的脱除实验研究。首先基于固定床反应器进行了正己烷与氧化态铜基载氧体的直接化学链燃烧反应... 油气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一类重要的大气污染物质。基于化学链燃烧原理,以油气类VOCs的代表性物质之一正己烷为处理对象,开展了正己烷的脱除实验研究。首先基于固定床反应器进行了正己烷与氧化态铜基载氧体的直接化学链燃烧反应实验,发现当反应温度低于350℃时,正己烷的脱除率和载氧体的还原利用率均较低,而将反应温度提高到400℃以上时,载氧体上产生了大量积炭,表明直接的化学链燃烧无法较好的脱除正己烷。为此,探索了先对正己烷进行水蒸气重整将其转化为易于化学链燃烧的H;和CO,然后再对H;和CO进行化学链燃烧,即耦合了水蒸气重整和化学链燃烧的方法。基于该方法的正己烷脱除实验中,发现在正己烷液相空速1.0 h;、水碳比1.0和反应温度高于420℃的条件下,在7.5 min时,正己烷脱除率和载氧体还原利用率均高于75%且无积炭发生,表明耦合了水蒸气重整的化学链燃烧工艺可较好的处理正己烷。载氧体的XRD表征结果表明,在本工艺的化学链燃烧反应中铜基载氧体的氧化态物种为CuO,而还原态物种为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类VOCs 正己烷 化学链燃烧 水蒸气重整 脱除率 还原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