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滨缓冲带植物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特征及其对农业面源污染物去除效果 被引量:9
1
作者 尧水红 刘艳青 +2 位作者 王庆海 肖波 宋佃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5-370,共6页
对河滨缓冲带常见的3种水生植物根系形态特点、活力特征及其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种水生植物根系形态和活力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根系活力表现为水生鸢尾>菖蒲>千... 对河滨缓冲带常见的3种水生植物根系形态特点、活力特征及其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种水生植物根系形态和活力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根系活力表现为水生鸢尾>菖蒲>千屈菜,与根尖数呈显著相关。同时,3种水生植物具有显著的根际效益,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为水生鸢尾>菖蒲>千屈菜,这与3种水生植物根系活力特征表现一致。3种水生植物河滨缓冲区对农业面源污染物TN、TP和CODCr的去除效果表现为水生鸢尾>菖蒲>千屈菜。说明不同水生植物根系结构导致根系活力不同,由此引起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对水生植物农业面源污染物去除效果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滨缓冲带 根系结构 根系活力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多样性 去除效果 农业面源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河流半自然化的生态防洪对策——河滨缓冲带与柔性堤岸设计导引 被引量:17
2
作者 龚清宇 王林超 朱琳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57,63,共8页
旨在将城市河流半自然化与生态防洪对策落实到城市设计层面。根据观测水位、防洪、防潮标准确定缓冲带鼓励淹没范围、堤顶控制点标高,结合亲水性活动、适宜土地利用方式及景观要素,给出8种典型缓冲带断面设计及相应护岸生态工法。设计... 旨在将城市河流半自然化与生态防洪对策落实到城市设计层面。根据观测水位、防洪、防潮标准确定缓冲带鼓励淹没范围、堤顶控制点标高,结合亲水性活动、适宜土地利用方式及景观要素,给出8种典型缓冲带断面设计及相应护岸生态工法。设计导引以海河下游为例,采用绩效控制、示例设计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目标-策略表、控制要点与编制方法表、示例设计图、应用索引图等。导引有助于消除防洪设施带来的视线遮挡、增强河滨缓冲带土地利用复合性与公共性,缓解防洪与亲水性、城市区生态用地与河滨土地稀缺性等矛盾,以保持河滨持久性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导引 城市河流半自然化 生态防洪 河滨缓冲带 柔性堤岸 海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鲜和冻干样品对河滨缓冲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艳青 尧水红 +1 位作者 王庆海 李辉信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69-673,共5页
用新鲜土样和冻干土两种不同样品处理方法提取磷脂脂肪酸(PLFAs),分析河滨缓冲带3种水生植物下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用冻干土测定的河滨缓冲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与用新鲜土样测定结果密切相关(r=0.972,p<0.0001),但... 用新鲜土样和冻干土两种不同样品处理方法提取磷脂脂肪酸(PLFAs),分析河滨缓冲带3种水生植物下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用冻干土测定的河滨缓冲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与用新鲜土样测定结果密切相关(r=0.972,p<0.0001),但3种水生植物下,用冻干土测得的PLFAs总量、种类及回收率都比新鲜土样大,且从变异系数来看,冻干土测得的PLFAs总量的变异系数小于新鲜土样,其数据精确度较高。因此,利用PLFAs法分析河滨缓冲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时采用冻干土测定更为适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滨缓冲带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磷脂脂肪酸 新鲜土样 冻干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河流滨岸缓冲带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廖先容 扈幸伟 邬龙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9-112,共4页
城市河流滨水地带是城市生态资源保护的重点区域,滨水地带的结构对拦截污染物汇入河流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作用。以蓬莱市平山河为例,通过对沿河土地利用开发的调查,对其河滨带不同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定位,分析了该河滨带空... 城市河流滨水地带是城市生态资源保护的重点区域,滨水地带的结构对拦截污染物汇入河流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作用。以蓬莱市平山河为例,通过对沿河土地利用开发的调查,对其河滨带不同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定位,分析了该河滨带空间体系结构,研究了城市滨河地区的生态修复方法。以河滨缓冲带构建及功能修复为目标,通过河滨缓冲带域内栖息地恢复、河滨缓冲带域内群落结构恢复、河滨缓冲带域内景观系统功能整合性恢复三层修复模式,提出了适宜城市河流不同生态服务功能的河滨缓冲带宽度和结构体系,为最终河流生态修复方案提供思路和技术支撑。研究成果有助于实现河滨带生态景观系统的自我调节与可持续发展,有助于陆地和水域两个不同环境的有机衔接,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流 河滨缓冲带 生态修复 群落结构 平山河 蓬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