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清河流域河岸植被带污染物净化能力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赵奕博 尹钊 +2 位作者 史常青 于洋 张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0-135,共6页
为了解决白洋淀上游河岸带植被类型单一、生态功能低下等问题,从河岸植被带截留、净化面源污染物的生态功能定位出发,选取2种草本和1种灌木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径流冲刷试验,研究河岸植被带对氮、磷及泥沙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1... 为了解决白洋淀上游河岸带植被类型单一、生态功能低下等问题,从河岸植被带截留、净化面源污染物的生态功能定位出发,选取2种草本和1种灌木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径流冲刷试验,研究河岸植被带对氮、磷及泥沙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1)与单一灌木相比,单一草本的净化效率更好,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的总磷、总氮和泥沙的净化效率最佳,分别为10.88%,6.96%,34.20%;黑麦草(Lolium perenne)对氨氮和硝氮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分别为10.11%和9.54%;(2)在多组植物组中,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狗牙根、黑麦草的草灌组合净化效率较好,在各项指标平均值上分别较裸土组提高了13.31%,10.84%,9.64%,12.36%,46.43%;(3)灌草和混草的植物组合对5项污染物指标的净化效率均较高,混植组的去除效果优于单一植物组。河岸植被带对面源污染有着一定的净化效果,其中灌草和混草组合的净化效果较好,胡枝子、狗牙根、黑麦草的草灌植物组合表现出最好的净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植被带 植物配置模式 面源污染 氮磷净化效率 泥沙截留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港新城河岸人工植被缓冲带对氮、磷的去除效果 被引量:2
2
作者 白莹莹 江洪 +1 位作者 饶应福 蔡永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8-113,132,共7页
为了充分了解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地下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选取了临港新城河岸带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模拟径流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植被配置在不同河岸带宽度下对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对污... 为了充分了解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地下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选取了临港新城河岸带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模拟径流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植被配置在不同河岸带宽度下对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受到河岸带宽度及污染物种类的影响,7 m宽河岸带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1、2 m宽;4种不同配置类型的河岸带对地表径流及地下径流中各污染物的去除率彼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配置类型Ⅰ对于地表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对TN、TP、NO3--N、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7.66%、27.66%、26.53%、29.56%,4种配置类型对地表径流中各污染物的平均去除效果大小顺序为Ⅰ>Ⅳ>Ⅲ>Ⅱ;配置类型Ⅲ对地下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对TN、TP、NO3--N、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1.34%、21.83%、26.97%、18.26%,4种配置类型对地下径流中各污染物的平均去除效果大小顺序为Ⅲ>Ⅳ>Ⅰ>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植被带 植被类型 污染物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岸植被缓冲带完整性及恢复措施——以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杨波 齐实 +1 位作者 孙嘉 张海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8-183,共6页
通过对潮白河流域22个断面的调查分析,根据潮白河河道断面形态、河岸土地利用类型及岸坡坡度等条件,将潮白河河道断面划分为:U形+缓坡、U形+陡坡、U形+陡坎、V形+陡坡和漫滩型,并对潮白河河岸植被缓冲带完整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潮... 通过对潮白河流域22个断面的调查分析,根据潮白河河道断面形态、河岸土地利用类型及岸坡坡度等条件,将潮白河河道断面划分为:U形+缓坡、U形+陡坡、U形+陡坎、V形+陡坡和漫滩型,并对潮白河河岸植被缓冲带完整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潮河河段内植被缓冲带完整性较差,以次不完整状况为主;白河河段内河岸植被缓冲带状况相对较好,大部分调查断面内植被缓冲带为基本完整及完整状态。针对潮白河河岸植被缓冲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潮白河流域不同河岸带断面类型植被缓冲带的恢复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植被缓冲 河岸断面 完整性评价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岸植被缓冲带生态水文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74
4
作者 饶良懿 崔建国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4期121-128,共8页
河岸植被缓冲带是河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河岸生态系统的生态及水文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将河岸植被缓冲带列为河岸生态系统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在一些国家被作为控制农业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最佳管理措施。河岸... 河岸植被缓冲带是河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河岸生态系统的生态及水文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将河岸植被缓冲带列为河岸生态系统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在一些国家被作为控制农业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最佳管理措施。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生态水文功能体现在控制河岸侵蚀、截留地表径流泥沙和养分、保护河溪水质、调节水温、为水陆动植物提供生境、维护河溪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提高河岸景观质量等多个方面。本文综述河岸植被缓冲带生态水文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一些研究中提出的不同河岸植被缓冲带功能发挥所需要的宽度,同时指出由于河岸生态系统保护的目标,侧重的功能,研究区域土壤、地形、植被、排水特征等因素各异,河岸植被缓冲带生态水文功能发挥所要求的实际宽度也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植被缓冲 生态水文功能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岸植被缓冲带规划及重建研究——以长株潭湘江河岸带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颜兵文 彭重华 胡希军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57-60,共4页
分析了长株潭湘江河岸带现状及存在的景观生态问题,进行了河岸植被缓冲带典型区段的划分,依据河岸植被缓冲带规划及重建原理,提出了长株潭湘江河岸植被缓冲带的规划重建措施,对重建后的河岸植被缓冲带生态系统效能进行了预测,以期为长... 分析了长株潭湘江河岸带现状及存在的景观生态问题,进行了河岸植被缓冲带典型区段的划分,依据河岸植被缓冲带规划及重建原理,提出了长株潭湘江河岸植被缓冲带的规划重建措施,对重建后的河岸植被缓冲带生态系统效能进行了预测,以期为长株潭湘江河岸带的管理、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 河岸植被缓冲 规划原理 重建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峪河流域河岸带植被景观格局分析与规划 被引量:5
6
作者 白晋华 郭红彦 郭晋平 《林业调查规划》 2009年第5期29-32,38,共5页
以山西吕梁文峪河流域地形图、航片等为基础资料,借助Geoway软件及Visual FoxPro与Microsoft 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转化.选取斑块面积指数、标准差、变动系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等景观指数对流域总体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地... 以山西吕梁文峪河流域地形图、航片等为基础资料,借助Geoway软件及Visual FoxPro与Microsoft 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转化.选取斑块面积指数、标准差、变动系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等景观指数对流域总体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和灌草丛对整个流域河岸带植被景观起绝对控制作用,占相当比重的耕地是流域治理中不容忽视的类型;小规模分散分布的村庄是引起流域河岸带景观破碎化的主要原因;水面、草甸等类型对维护河岸带景观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藉此,提出了流域分段治理的规划设计,即在流域上游段,以自然演替优先,辅以人工管理;在中游段,封育管建并重,人为促进更新;在人为干扰严重的下游段,以人工建设为主进行河岸带生态恢复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植被 景观格局 景观规划 文峪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沁河上游河岸植被缓冲带评价与恢复重建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劲修 齐实 +5 位作者 Yaoqi Zhang 王惠 李林英 王棣 余晓燕 刘劲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第6期115-119,共5页
在对河岸带特性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北方河岸带的特点,提出了从植被结构完整性和河岸结构稳定性两方面的14个指标组成的河岸带植被结构和功能评价体系,对山西省沁河的一级支流赤石桥河和紫红河的河岸带植被进行了评价;同时进行河... 在对河岸带特性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北方河岸带的特点,提出了从植被结构完整性和河岸结构稳定性两方面的14个指标组成的河岸带植被结构和功能评价体系,对山西省沁河的一级支流赤石桥河和紫红河的河岸带植被进行了评价;同时进行河岸缓冲带恢复重建试验,研究了不同恢复措施下纯草、乱石滩、纯灌三种沁河上游河岸带典型地块的植被恢复效果,以期为我国北方河岸植被缓冲带的构建、修复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植被缓冲 评价指标 恢复重建 山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岸带植被对河流生态功能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胡彬 翟文静 赵警卫 《福建林业科技》 2015年第3期233-239,共7页
综述了河岸带植被的遮荫作用,廊道效应,截污效应,及外来生物入侵等对河流生态功能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结果表明,河岸带植被的遮荫可以影响河水的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河岸带植被在地域景观中还起着重要的廊道功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 综述了河岸带植被的遮荫作用,廊道效应,截污效应,及外来生物入侵等对河流生态功能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结果表明,河岸带植被的遮荫可以影响河水的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河岸带植被在地域景观中还起着重要的廊道功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河岸带植被对于控制面源污染,过滤污染物,保护水质起着缓冲作用。外来生物入侵对河岸带植被生态功能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消除河岸带中入侵生物的不利影响,恢复河岸带植被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植被 河流 生态功能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鳌江流域河岸植被缓冲带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海生 陈韬略 +5 位作者 蔡林生 李振宇 陈少平 朱友聪 黄霄宇 李晨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69-73,共5页
研究了浙江省鳌江流域河岸缓冲带湿地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以当地河岸缓冲带湿地3种乡土禾本科植物荻草、牛筋草和白芧根际土壤样品中提取的总DNA为模板,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16S rDNA基因V4+V5进行... 研究了浙江省鳌江流域河岸缓冲带湿地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以当地河岸缓冲带湿地3种乡土禾本科植物荻草、牛筋草和白芧根际土壤样品中提取的总DNA为模板,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16S rDNA基因V4+V5进行了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从3种植物根际土壤样品中共测得28门、87纲、168目、296科、696属土壤细菌,其中荻草根际土壤样品的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为最高,其次是白茅根际土壤样品的,牛筋草根际土壤样品的最低。各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均以变形菌门、酸杆菌门为主,其次为相对丰度较高的放线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硝化螺旋菌门、疣微菌门。从纲水平来看,3种植物根际土壤细菌菌群均以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及γ-变形菌纲为优势菌纲,其他相对丰度较高的菌纲包括放线菌纲、δ-变形菌纲、芽孢杆菌纲、芽单胞菌纲。3种植物中,变形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的相对丰度以荻草根际土壤样品的最高,说明荻草在缓冲带湿地脱氮除磷方面可能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以牛筋草根际土壤样品的最高,说明该植物在缓冲带湿地中能起到更明显的降解河流污染物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鳌江 河岸植被缓冲 细菌群落结构 细菌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上游河岸植被过滤带对地下渗流中氮磷截留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汤家喜 何苗苗 +4 位作者 周博文 应博 李仁杰 李杨 吕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9-45,共7页
河岸植被过滤带可以有效地截留阻控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向水体中迁移。选取辽河上游地区,构建杂草带T1(对照)、草木犀带(Melilotus suaveolens L.)T2和草木犀与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C.DC.)混合带(T3林草带)3种类型人工河岸植被过滤... 河岸植被过滤带可以有效地截留阻控农业非点源污染物向水体中迁移。选取辽河上游地区,构建杂草带T1(对照)、草木犀带(Melilotus suaveolens L.)T2和草木犀与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C.DC.)混合带(T3林草带)3种类型人工河岸植被过滤带,通过野外试验区2年的实地观测,对寒冷地区不同类型及不同宽度植被过滤带截留地下渗流中氮磷的能力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型河岸植被过滤带对地下渗流中不同形态氮磷中的铵态氮(NH4+-N)截留效果最好,平均截留效率为18.03%~62.20%。13m宽的林草带对NH4+-N截留效率最高可达77.45%。13 m宽的林草带对总磷(TP)和可溶性磷(DP)的最高截留效率分别为62.15%和80.01%。总体上林草带对各形态氮磷截留效果最好,其次是草木犀带。植被过滤带各植物对氮磷的累积能力大小依次是枫杨>草木犀>杂草,对草木犀地上部分进行收割,单次可去除氮的含量范围为15.21~26.78g/m^2,磷的含量范围为0.72~1.27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植被过滤 地下渗流 截留阻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辽河河岸植被缓冲带土壤氮、磷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梓默 付世萃 +3 位作者 朱红波 林士杰 李泽刚 张大伟 《吉林林业科技》 2022年第3期13-20,共8页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吉林省辽河河岸缓冲带不同植被类型、与河岸不同距离、不同深度土壤的氮、磷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探讨距离河岸100 m范围内植被缓冲带土壤pH及氮、磷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对土壤全氮含...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吉林省辽河河岸缓冲带不同植被类型、与河岸不同距离、不同深度土壤的氮、磷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探讨距离河岸100 m范围内植被缓冲带土壤pH及氮、磷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深度,随土层加深影响逐渐减弱,在0~20 cm土层深度,针阔混交林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在20~40 cm土层深度,针阔混交林与农田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在紧邻河岸处,农田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在距河岸25 m处,针阔混交林与农田土壤全氮含量相对较高;在距河岸50 m处与100 m处,农田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全磷含量在0~20 cm土层深度,阔叶林土壤最高;在20~60 cm土层深度,针阔混交林与农田土壤最高。在紧邻河岸处,农田土壤全磷含量最高;在距河岸25 m处,针阔混交林与农田土壤全磷含量相对较高;在距河岸50 m处与100 m处,农田土壤全磷含量最高。不同植被下土壤均呈中性或微碱性,土壤pH在0~20 cm土层深度,阔叶林最高;在20~60 cm土层深度,农田与阔叶林最高。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pH与氮、磷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共分成7类,其中第Ⅳ类与第Ⅶ类土壤储存氮、磷的能力相对较强,且二者土壤pH较低,植被分布规律相似,均表现为草地主要分布于距河岸0~50 m处,主要草本植物包括马齿苋、接骨草、羊草等,距河岸50~100 m范围主要为灌木林与阔叶林,距河岸100 m处主要为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包括紫穗槐、兴安落叶松、山杨、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辽河 河岸植被缓冲土壤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岸带植被的温度效应——以许昌市清潩河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薛金国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0年第2期61-65,共5页
以许昌市清潩河岸带植被为研究对象,观测不同植被覆盖下的温度效应,初步得出以下结论:①不同类型植被覆盖的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都表现出明显的"单峰"变化。植被对日温极差变化的缓解作用是通过降低最高温度来实现,对最低温度... 以许昌市清潩河岸带植被为研究对象,观测不同植被覆盖下的温度效应,初步得出以下结论:①不同类型植被覆盖的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都表现出明显的"单峰"变化。植被对日温极差变化的缓解作用是通过降低最高温度来实现,对最低温度影响不明显。②林内各垂直高度与大气温度相关密切,并存在明显的梯度效应,随着垂直梯度及层次间距离的增加,相关系数减小。③各类型植被覆盖对温度变化的影响具有动态性和时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植被 温度效应 清潩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许昌市清潩河河岸带植被的湿度效应
13
作者 薛金国 《浙江农业科学》 2010年第5期1061-1064,共4页
以河南省许昌市清潩河河岸带植被为研究对象,观测不同植被覆盖下的湿度效应,初步认为,空气中相对湿度在16:00前后出现一个"V"型变化后保持相对平稳;绝对湿度值在出现"双峰"变化后保持平稳,即在经过2次"陡升-陡... 以河南省许昌市清潩河河岸带植被为研究对象,观测不同植被覆盖下的湿度效应,初步认为,空气中相对湿度在16:00前后出现一个"V"型变化后保持相对平稳;绝对湿度值在出现"双峰"变化后保持平稳,即在经过2次"陡升-陡跌"之后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类型间比较,有林地相对湿度、湿度都比较高,整体趋势是杨树人工林>石楠灌木林>人工草地,但与裸露农田的湿度水平相当;各测定层次的湿度一般规律是高度150 cm<高度80 cm<高度20 cm;不同层次间湿度差异大小按顺序依次是:杨树人工林>石楠灌木林>人工草地;各类型植被覆盖对湿度变化的影响具有动态性和时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潩河 河岸植被 湿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岸带生态功能认知及河流景观偏好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郭二辉 杨喜田 陈利顶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5-99,共5页
恢复河岸自然的植被缓冲带、构建生态河堤、恢复河道的自然形状和自然的河床物质组成可以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的活力和生态服务功能。通过现场问卷调查,分析了河流周边的居民对于河岸带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的认知及其对河岸带的植被类型... 恢复河岸自然的植被缓冲带、构建生态河堤、恢复河道的自然形状和自然的河床物质组成可以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的活力和生态服务功能。通过现场问卷调查,分析了河流周边的居民对于河岸带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的认知及其对河岸带的植被类型、河堤的类型、河道的形状、河床的底质类型这些景观的偏好。结果发现参与者对于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各项生态服务功能的平均认知程度依次为:控制侵蚀(71.94%)、净化污染物(58.27%)、调控洪水(51.80%)、景观美学(46.76%)、休闲娱乐(43.17%)和维持生物多样性(28.77%)。河流周边居民及其职业群体对河岸植被类型、河堤类型、河道形状和河床物质组成的偏好也有较大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以为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景观恢复设计提供有益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河岸植被缓冲 生态服务功能 河流生态恢复 景观偏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江源头山地河流河岸带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邓伟琼 孙荣 +3 位作者 李修明 路丁 杨泉 卢珂宇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7-476,共10页
在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综合分析国内有关山地河流河岸带植被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山地河流河岸带植物区系特征。调查表明:九龙江源头山地河流共有维管植物145科390属574种,其中蕨类植物29科54属80种,裸子植物6科8属10种,被子植物110科328... 在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综合分析国内有关山地河流河岸带植被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山地河流河岸带植物区系特征。调查表明:九龙江源头山地河流共有维管植物145科390属574种,其中蕨类植物29科54属80种,裸子植物6科8属10种,被子植物110科328属484种。综合分析表明,山地河流(以九龙江源头河段为例)河岸带植被具有如下典型特征:(1)植物区系组成丰富,优势科、属明显,单型属、单种属和少种属,单种科、少种科比例大;(2)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珍稀、孑遗植物众多;(3)区系地理成分复杂,联系广泛,能充分反映区域气候、地形地貌和人为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干扰条件。表明山地河流河岸带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河流 河岸植被 植物区系 九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岸人工林缓冲带对径流水磷素的截留效果 被引量:4
16
作者 査晶晶 吴永波 +3 位作者 茆安敏 朱颖 李文霞 杨静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39-645,共7页
【目的】含磷等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已成为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河岸植被缓冲带能通过吸收、截留,减少面源污染物进入水体。在平缓坡地上构建适宜的河岸植被缓冲带,研究河岸植被缓冲带对磷的截留效率,为减缓太湖农业... 【目的】含磷等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已成为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河岸植被缓冲带能通过吸收、截留,减少面源污染物进入水体。在平缓坡地上构建适宜的河岸植被缓冲带,研究河岸植被缓冲带对磷的截留效率,为减缓太湖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太湖河岸人工林缓冲带为研究对象,分析缓冲带在不同宽度(15、30、40 m)、不同林分密度(400、1 000、1 600株·hm^-2)、不同植物组成(‘南林95’杨Populus×euramericana‘Nanlin 95’林、中山杉Taxodium hybrid ‘Zhongshanshan’林、‘南林95’杨-中山杉混交林)以及不同林龄(3、4、5、6 a)方面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截留效果的差异,确定适宜的人工林缓冲带结构。【结果】30 m宽的河岸缓冲带可很好地截留径流水中磷素,总磷截留率在30 m处最高,为77.30%,缓冲带对可溶性磷的截留率随宽度增加而提高,截留率在不同宽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径流水中总磷和可溶性磷截留效果较好的河岸缓冲带的林分密度为1 000株·hm^-2,截留率分别为84.29%和93.25%;杨树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磷的截留率较高,达82.37%,中山杉林缓冲带对可溶性磷截留率略高于杨树林,不同植物组成缓冲带对可溶性磷的截留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河岸缓冲带对径流水中可溶性磷的截留效果较总磷好;随林龄增加,缓冲带对径流水中磷的截留率呈上升趋势(P<0.01),5年生时截留率最高。【结论】30 m宽的河岸缓冲带基本能满足截污需求,且杨树林缓冲带截留污染物效果较好。缓冲带在林龄较小时截留磷能力较强。图5表1参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植被缓冲 植被配置 磷截留 林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岸植物缓冲带修复设计研究——以靖江新桥镇长江沿岸湿地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孟一凡 刘卫 刘佳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第5期189-191,共3页
河岸植被缓冲带,作为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研究河岸水陆交界带的重要区域,对河流水质保护和湿地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在靖江新桥镇长江沿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础上,介绍了河岸植被缓冲带的雨洪调节功能、自然... 河岸植被缓冲带,作为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研究河岸水陆交界带的重要区域,对河流水质保护和湿地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在靖江新桥镇长江沿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础上,介绍了河岸植被缓冲带的雨洪调节功能、自然生产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分析了靖江新桥镇长江沿岸湿地面临的问题,阐述了河岸植被缓冲带构建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植被缓冲 植物景观 湿地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生态防护带建设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3
18
作者 万成炎 马沛明 +2 位作者 常剑波 张志永 陈小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1,32,共4页
三峡水库运行后,消落区的生态屏障功能被大大削弱或丧失,在消落区及其以上临近区域构建生态防护带可以有效削减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降低水土流失程度,有利于三峡水库的水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利用。针对三峡水库的水位节律变化特点,依据国内... 三峡水库运行后,消落区的生态屏障功能被大大削弱或丧失,在消落区及其以上临近区域构建生态防护带可以有效削减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降低水土流失程度,有利于三峡水库的水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利用。针对三峡水库的水位节律变化特点,依据国内外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研究成果与管理经验,探讨了三峡水库生态防护带的定义、功能定位和宽度估算方法,并提出了三峡水库生态防护带建设的总体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防护 三峡库区 消落区 河岸植被缓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蔡家川流域河岸林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魏天兴 王晶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9-53,共5页
河岸带植被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过渡区环境变化的敏感指标。利用样方法对黄土高原山西吉县蔡家川流域主沟道中部海拔1020~1240m范围内的河岸带植被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内河岸带植被的乔木层和灌木层结构较单一、物种丰富度较低... 河岸带植被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过渡区环境变化的敏感指标。利用样方法对黄土高原山西吉县蔡家川流域主沟道中部海拔1020~1240m范围内的河岸带植被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内河岸带植被的乔木层和灌木层结构较单一、物种丰富度较低,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相对较高,且长势良好;植物总的丰富度和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而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而灌木层却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出较复杂的变化趋势;乔木层的均匀度也随海拔的变化而呈现出波浪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河岸植被 物种多样性 山西吉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河流域河流植被评价及保护对策
20
作者 尚佰晓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年第7期98-101,共4页
为加强河流植被修复及保护,通过对河流植被的现状调查,采用河岸带植被缓冲区宽度、河岸带植被缓冲区纵向连续性及植被覆盖丰富度3个指标对凡河流域河流植被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凡河流域植被健康综合指数为0.21~0.76;黄河子断面的植被... 为加强河流植被修复及保护,通过对河流植被的现状调查,采用河岸带植被缓冲区宽度、河岸带植被缓冲区纵向连续性及植被覆盖丰富度3个指标对凡河流域河流植被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凡河流域植被健康综合指数为0.21~0.76;黄河子断面的植被健康等级很健康;夹河厂、老边台及树芽屯断面的植被健康等级为健康;岱海寨、榛子岭、小屯及凡河站断面植被健康等级为亚健康;仅杨坟沟断面植被状况为不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植被 河岸植被缓冲 评价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