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文化交融碰撞中的汤若望及“历案”
1
作者 夏秋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28-31,共4页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汤若望及"历案"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在中国站稳脚跟和传教事业的顺利进行,汤若望极力为自己构建了"宫廷天文学家"的身份,但这与他"西方传教士"的身份形成强烈的冲突,并成为"...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汤若望及"历案"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在中国站稳脚跟和传教事业的顺利进行,汤若望极力为自己构建了"宫廷天文学家"的身份,但这与他"西方传教士"的身份形成强烈的冲突,并成为"历案"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汤若望身上集中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碰撞与冲突,凸显了异质文化交流中文化冲突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若望 中西文化 历案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墓修葺一新——北京市决定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中国天主教》 1984年第10期60-61,共2页
几百年前到北京传教的三名著名外国传教士的墓最近在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修葺一新。这三名传教士是:一五八一年来华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一六二二年来华的日耳曼人汤若望和一六五九年来华的比利时人南怀仁。墓地位于北京西郊马尾沟。一... 几百年前到北京传教的三名著名外国传教士的墓最近在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修葺一新。这三名传教士是:一五八一年来华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一六二二年来华的日耳曼人汤若望和一六五九年来华的比利时人南怀仁。墓地位于北京西郊马尾沟。一六一○年利玛窦病逝后,被明万历皇帝赐葬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窦 意大利 南欧 文物保护单位 汤若望 北京市 外国传教士 修葺一新 南怀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耶稣会士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从汤若望谈起
3
作者 庞文薇 《中国天主教》 2018年第3期14-17,共4页
一、汤若望其人耶稣会士汤若望是第一个来华传教的德国人,他带给中国朝廷的是他所掌握的西方知识,他带给西方社会的是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尊敬感。他是中国明清两大朝代交替,社会变迁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汤若望17世纪20年代来华传播天主教... 一、汤若望其人耶稣会士汤若望是第一个来华传教的德国人,他带给中国朝廷的是他所掌握的西方知识,他带给西方社会的是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尊敬感。他是中国明清两大朝代交替,社会变迁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汤若望17世纪20年代来华传播天主教。清朝初年,受顺治皇帝之封,出任钦天监监正,掌管钦天监印务达20年之久,最后被封为光禄大夫,仕到一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士 汤若望 文化交流史 中西 中国文化 西方社会 社会变迁 17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船山贫乏的天文知识及其追求实证的时代倾向 被引量:1
4
作者 萧汉明 《船山学刊》 CSSCI 1995年第1期34-53,共20页
终明一代,领先世界十多个世纪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完全陷入停滞状态。天文观测几乎毫无成就可言,历法方面则更为因循守旧。明代虽曾设立专科翻译回回历,亦不过聊备参考而已,对一直施行的大统历未能起到一丝一毫的改进作用。 大统历,为明开... 终明一代,领先世界十多个世纪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完全陷入停滞状态。天文观测几乎毫无成就可言,历法方面则更为因循守旧。明代虽曾设立专科翻译回回历,亦不过聊备参考而已,对一直施行的大统历未能起到一丝一毫的改进作用。 大统历,为明开国之际由刘基伧促改授时历而成,基本面貌几乎完全相同。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又由元统加以修改,去掉授时历的岁实消长之法,并改以洪武甲子为元。当时便有李德芳认为改元不当,但力争无效。洪武三十一年,因未用授时历的岁实消长之法,导致日食不验,周濂、郑善夫等奏请改历,也未获准。以后虽屡有改历之议,均被搁置。按授时历的岁实消长之法,回归年每一百年减少万分之二日,至明初回归年当作365.2423日,而大统历仍以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郭守敬制授时历所定岁实3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授时历 天文知识 古代天文学 浑天说 《张子正蒙注》 盖天说 《历象考成后编》 汤若望 徐光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礼之争”——从康熙朝“历狱”看清初中西文化冲突 被引量:1
5
作者 朱昆 《贵州文史丛刊》 2014年第1期25-29,共5页
晚明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代,尤其在思想上探求真知的科学思想逐渐兴起,入华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与中国知识阶层的传统观念产生了直接的正面冲突,清初关于改订历法的论争是中西文化冲突的集中表现,在这一论争中守旧派... 晚明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代,尤其在思想上探求真知的科学思想逐渐兴起,入华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与中国知识阶层的传统观念产生了直接的正面冲突,清初关于改订历法的论争是中西文化冲突的集中表现,在这一论争中守旧派以捍卫"礼法圣教"为借口制造了中国天文历算史上少有的酷烈冤狱。虽然康熙平反冤狱,可保守派却依然占据着道德上的制高点,知识精英没有能够真正冲破礼教的桎梏,最终中西文化上的尖锐冲突使中国丧失了汲取西方有益文明成果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思想 历狱 汤若望 文化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痛史 一曲悲歌──评凌力的长篇系列《百年辉煌》 被引量:4
6
作者 缪俊杰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8-45,共8页
百年痛史 一曲悲歌──评凌力的长篇系列《百年辉煌》缪俊杰曾以长篇历史小说《少年天子》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中年女作家凌力,近两年又推出了两部新作《倾城倾国》①和《暮鼓晨钟》②。作家把这三部时代、事件和人物相互联系的小说... 百年痛史 一曲悲歌──评凌力的长篇系列《百年辉煌》缪俊杰曾以长篇历史小说《少年天子》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中年女作家凌力,近两年又推出了两部新作《倾城倾国》①和《暮鼓晨钟》②。作家把这三部时代、事件和人物相互联系的小说,统称为《百年辉煌》系列长篇,并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太极 文化心理 凌力 明王朝 作品 汤若望 审美价值 福临 少年 历史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地有正气──凌力新作《暮鼓晨钟》放谈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树声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5-49,共5页
天地有正气──凌力新作《暮鼓晨钟》放谈李树声这是怎样一个风诡云谲的历史氛围,天事、地事、人事炙烤着这位冲龄皇帝的心,从而展示了康熙作为政治上的胜利者日趋冰冷的悲剧灵魂。这是怎样一个沧海横流的大时代,中华大帝国最后一个... 天地有正气──凌力新作《暮鼓晨钟》放谈李树声这是怎样一个风诡云谲的历史氛围,天事、地事、人事炙烤着这位冲龄皇帝的心,从而展示了康熙作为政治上的胜利者日趋冰冷的悲剧灵魂。这是怎样一个沧海横流的大时代,中华大帝国最后一个辉煌时期的晨钟与封建社会将日薄西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若望 整体意识 凌力 作品 清统治集团 星星草 历史文学 少年 传教士 理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纳与排斥:1644—1724年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状况
8
作者 崔书玉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25-126,152,共3页
天主教的传播在清顺康两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康熙中后期更是达到了顶峰,而康熙晚年的限教政策以及雍正初年的禁教政策却使天主教在中国长达百余年的时间内不能公开合法传播。以1644年清军入关到1724年雍正帝正式下禁教令为时间界限... 天主教的传播在清顺康两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康熙中后期更是达到了顶峰,而康熙晚年的限教政策以及雍正初年的禁教政策却使天主教在中国长达百余年的时间内不能公开合法传播。以1644年清军入关到1724年雍正帝正式下禁教令为时间界限,探讨这80年间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状况的转变以及清政府天主教政策改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主教 汤若望 礼仪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糖坊街天主堂沿革史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伯毅 《中国天主教》 1995年第5期48-50,共3页
糖坊街天主堂。简称北堂,座落在西安北门内糖坊街路西。最初(1625—1626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在陕西泾阳、西安一带传教时,就着手购地计划建堂。
关键词 天主堂 西安 传教士 天主教 汤若望 神哲学 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耶稣会士 第二住宅 西北五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氏密律对西方乐律影响的可能性
10
作者 王湘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985年第3期9-11,共3页
中、西文化的交流、也会伴随于宗教的传播,特别是佛教及天主教等。“自昔西汉时,有宗徒圣多默者初入中国传天主正教。次则唐贞观以后,有大秦国西士数人,入中国传教。又次,明嘉靖时,圣方济各人中国传教,至万历时,西士利玛窦等先后接踵入... 中、西文化的交流、也会伴随于宗教的传播,特别是佛教及天主教等。“自昔西汉时,有宗徒圣多默者初入中国传天主正教。次则唐贞观以后,有大秦国西士数人,入中国传教。又次,明嘉靖时,圣方济各人中国传教,至万历时,西士利玛窦等先后接踵入中国传教,译有经典,著有书籍,传衍至今。”[1—253页] 西方传教士来中国后,他要将所见所闻,无论是科学、文化、宗教、政治、风土人情……都要向欧州的教皇写汇报,因此他们的汇报,尽管思想方法、目的、阶级立场与我们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窦 西方传教士 可能性 乐律 汤若望 钢琴 思想方法 入中 天主教 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奉献的一生
11
作者 郁安琪 《中国天主教》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13,共1页
关键词 诺贝尔和平奖 公民的身份 明清之际 康复机构 现世利益 传教士 利玛窦 人生之路 汤若望 传福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7断想:明天更美好(续)——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
12
作者 赵经农 《中国天主教》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3-,42+44,共3页
97断想:明天更美好(续)———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赵经农主教来华耶稣会士中许多都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如邓玉函(瑞士人,1621年—1630年在华,卒于北京)、汤若望(德国人,1622年—1666年在华,卒于北京)、罗... 97断想:明天更美好(续)———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赵经农主教来华耶稣会士中许多都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如邓玉函(瑞士人,1621年—1630年在华,卒于北京)、汤若望(德国人,1622年—1666年在华,卒于北京)、罗雅各(意大利人(1624年—1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士 中西文化交流 图书馆 中国文化 利玛窦札记 汤若望 邓玉函 《易经》 莱布尼兹 《崇祯历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教士对明清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13
作者 李兴国 《中国天主教》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4-45,共2页
在明末清初近两个世纪中,天主教西方传教士对中西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给人们留下了和谐、美好的回忆。他们把西方的天文、历算、地理、数学、物理、哲学、建筑、医学、绘画等诸多科学知识带到了中国;同时,又把我国悠久的文化思想介... 在明末清初近两个世纪中,天主教西方传教士对中西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给人们留下了和谐、美好的回忆。他们把西方的天文、历算、地理、数学、物理、哲学、建筑、医学、绘画等诸多科学知识带到了中国;同时,又把我国悠久的文化思想介绍给了西欧。利玛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流 传教士 利玛窦 南怀仁 康熙帝 汤若望 明清 传入中国 《人身图说》 《崇祯历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光先的“大义”
14
作者 楚夏夫 《产经评论》 1997年第11期48-48,共1页
读《中华开放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见“清初历法之争”一节归于“教皇的狂妄与禁教”.清初立法之争,新历虽由西方传教士制定,却并无教皇出面,更谈不上狂妄不狂妄.著者也是很清楚的,却又作此安排,令人难解.“历法之争”一节... 读《中华开放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见“清初历法之争”一节归于“教皇的狂妄与禁教”.清初立法之争,新历虽由西方传教士制定,却并无教皇出面,更谈不上狂妄不狂妄.著者也是很清楚的,却又作此安排,令人难解.“历法之争”一节,叙述至简,想是囿于篇帙,无法多谈.“历法之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光先 历法之争 《大统历》 钦天监监正 西方传教士 汤若望 湖北人民出版社 “胡服骑射”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徘徊于菩萨与耶稣之间——崇祯宫廷信仰变迁及其影响
15
作者 王启元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1年第4期699-713,共15页
作为近世中国统一王朝君主的明季崇祯帝,曾尝试接近天主教,又因各种机缘回归本土信仰,这在国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对崇祯帝即位后信仰生活的考察,无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使用中西文献,考证崇祯帝从尝试接触到崇奉天主教的确切区间... 作为近世中国统一王朝君主的明季崇祯帝,曾尝试接近天主教,又因各种机缘回归本土信仰,这在国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对崇祯帝即位后信仰生活的考察,无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使用中西文献,考证崇祯帝从尝试接触到崇奉天主教的确切区间,起自崇祯五年,终于崇祯十四年,历时将近九年。最初的因缘始于徐光启入阁,也曾在传教士汤若望等的影响下阅读天主教经典,这些举动除信仰本身之外,多少也有出于制历及练兵的考虑。然而崇祯十一年开始的向戚畹摊派“助饷”、崇祯殇子所引发的一系列变故,最终结束了君主的天主教信仰尝试。崇祯帝在信仰取舍上的彷徨不定,正是明末清初多元信仰加诸近世政治生活的一个缩影;晚明入华的天主教彼时亦已成为近世中国信仰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本文通过此一案例继续论诸中西文献、立场差异等因素对宗教史研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主教 佛教 崇祯 九莲菩萨 汤若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徽:百年酒香 回味悠长
16
作者 八道 《餐饮世界》 2014年第2期110-113,共4页
大家路经西城区马尾沟,会发现有一个叫“葡萄园”的公交车站,向东200米是北京市委党校的园子。信步走入园子中心,一片松柏环绕的基地常常引起人们的兴趣,大名鼎鼎的利玛窦神父、汤若望神父、南怀仁神父,以及给乾隆大帝画肖像的郎... 大家路经西城区马尾沟,会发现有一个叫“葡萄园”的公交车站,向东200米是北京市委党校的园子。信步走入园子中心,一片松柏环绕的基地常常引起人们的兴趣,大名鼎鼎的利玛窦神父、汤若望神父、南怀仁神父,以及给乾隆大帝画肖像的郎世宁画师都埋葬在这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香 公交车站 西城区 葡萄园 北京市 利玛窦 汤若望 南怀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徵——明代爱国爱教的天主教学者(续)——纪念王徵逝世三百五十周年(1644—1994)
17
作者 大通 《中国天主教》 1995年第1期43-44,共2页
四、王徵谢官归田后,于明崇祯11年秋(1638)将以往聆听汤若望神父的修会内修奇迹等辑录成册,写序并刻印为《崇一堂日记随笔》一书行世。现国内有向达先生1936年3月抄本,台湾有影印明刻本。 在书序里,王徵首先释解“崇一堂”一词之所指和... 四、王徵谢官归田后,于明崇祯11年秋(1638)将以往聆听汤若望神父的修会内修奇迹等辑录成册,写序并刻印为《崇一堂日记随笔》一书行世。现国内有向达先生1936年3月抄本,台湾有影印明刻本。 在书序里,王徵首先释解“崇一堂”一词之所指和意义:“盖天主十诫首云:‘一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故尝谬拟一联:‘自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爱教 王徵 五十周年 教学者 汤若望 天主堂 天主教 耶稣升天 宗教信仰 孝弟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熙皇帝的洋教师──南怀仁
18
作者 赤镇华 许明戈 《国际人才交流》 1997年第3期49-52,共4页
关键词 南怀仁 康熙皇帝 汤若望 杨光先 钦天监监正 卢沟桥 清政府 安全通过 天象观察 天文历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