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清代嘉道之际的汉宋之争与汉宋兼采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帆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4-131,共8页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汉、宋两学关系问题是一重要问题,到清代嘉庆、道光之时尤为引人注目。围绕这一问题,时人聚讼纷纭,其中以江藩、方东树在各自著作中所表达的针锋相对的理念及其所引发的学术风波最具影响力。这固然标志着所谓“汉...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汉、宋两学关系问题是一重要问题,到清代嘉庆、道光之时尤为引人注目。围绕这一问题,时人聚讼纷纭,其中以江藩、方东树在各自著作中所表达的针锋相对的理念及其所引发的学术风波最具影响力。这固然标志着所谓“汉宋之争”已达高潮,同时它也说明这一时期学术格局有所变化,即汉学虽仍居主导,但宋学的空间已越来越大。宋学空间的得以扩大,与当时学界存在的汉宋调和、汉宋兼采之风密不可分,汉学家与宋学家之间既相互贬抑,又彼此调和,兼采对方之长为己所用。这一切,预示着学术嬗变的契机已显现,学术演进将有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宋之争 汉宋兼采 江藩 方东树 阮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汉宋兼采思想兴起看清代学术的现代转向——以翁方纲、章学诚、许宗彦三家学说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2
2
作者 孙运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7-172,共6页
汉宋兼采思想学派是清中后期崛起的重要学术派别,前后流衍数百年,其兴起原因十分复杂,而乾嘉时期的翁方纲、章学诚和许宗彦的言论无疑起了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翁方纲认为汉学与宋学合则双美;章学诚则认为二者离则两伤;许宗彦认为汉学... 汉宋兼采思想学派是清中后期崛起的重要学术派别,前后流衍数百年,其兴起原因十分复杂,而乾嘉时期的翁方纲、章学诚和许宗彦的言论无疑起了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翁方纲认为汉学与宋学合则双美;章学诚则认为二者离则两伤;许宗彦认为汉学为下学,必须上达宋学才算圣贤之道。三人言论虽略有异,却都是为了补汉学之偏,救宋学之弊,透露出清代学术从前现代向现代转向的消息,今日探讨,仍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宋学 汉宋兼采 兴起原因 翁方纲 章学诚 许宗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夏炯的汉宋兼采经学观 被引量:1
3
作者 孙运君 陈熙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5-181,共7页
作为清朝后期提倡汉宋兼采经学观的一个代表,夏炯的思想背景独树一帜:与大多数汉宋兼采学者“宗汉兼宋”比较,夏炯则是“宗宋兼汉”,而他最初却是汉学家身份,这就增加了其学术思想的个性色彩。他既批判汉学家的以偏概全,舍本逐末,又批... 作为清朝后期提倡汉宋兼采经学观的一个代表,夏炯的思想背景独树一帜:与大多数汉宋兼采学者“宗汉兼宋”比较,夏炯则是“宗宋兼汉”,而他最初却是汉学家身份,这就增加了其学术思想的个性色彩。他既批判汉学家的以偏概全,舍本逐末,又批判宋学家的束书不观,不切实际,同时又过分尊崇程朱,排抵陆王,其思想体现了专制王朝末路时代一个宗宋学者的学术短板和思想挣扎,反映出嘉道学术转折的重要信息,从侧面折射出清朝社会变迁的必然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夏炯 汉学 宋学 汉宋兼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学,宋学,抑或汉宋兼采?——试论李慈铭所属的学术营垒
4
作者 卢敦基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1-94,共4页
晚清名士李慈铭,除了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外,也做了不少学术工作。处身于汉宋兼采的学术环境,李慈铭的学术观也被打上了时代的印记。然而,要判别他属何处学术营垒并非简单。本文探讨李慈铭对汉学、宋学的姿态,并引入客观化和去道德化审视... 晚清名士李慈铭,除了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外,也做了不少学术工作。处身于汉宋兼采的学术环境,李慈铭的学术观也被打上了时代的印记。然而,要判别他属何处学术营垒并非简单。本文探讨李慈铭对汉学、宋学的姿态,并引入客观化和去道德化审视他的学术观,见出时代大转型期学人的典型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宋学 汉宋兼采 李慈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庸大义》与唐蔚芝汉宋兼采之学
5
作者 吴飞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4-82,共9页
晚清到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唐蔚芝先生师从经学家黄元同先生,而又以理学名家,他究竟如何处理黄先生那里的汉学传统与宋学传统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对比唐著《中庸大义》与朱子《中庸章句》、黄元同《子思子辑解》之间的异同,指出,他对朱... 晚清到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唐蔚芝先生师从经学家黄元同先生,而又以理学名家,他究竟如何处理黄先生那里的汉学传统与宋学传统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对比唐著《中庸大义》与朱子《中庸章句》、黄元同《子思子辑解》之间的异同,指出,他对朱、黄二家之说均有采择,也均有批评。注重教育、人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是唐先生思想最重要的特色,也是他汉宋兼采之学的旨趣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蔚芝 中庸 教育 汉宋兼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奸”与“经师”的扞格——试析章太炎、刘师培对汉宋兼采思想的评论
6
作者 孙运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3-167,共5页
汉宋兼采思想勃兴于清嘉道年间,以陈澧等人为代表,戊戌变法后转入伏流。自其学说之始,学界对其评价便是褒贬不一……,显者如章太炎、刘师培等批评尤烈。章氏认为陈澧属"三奸"之列,刘师培则认为陈澧兼采之学"曲相附和&qu... 汉宋兼采思想勃兴于清嘉道年间,以陈澧等人为代表,戊戌变法后转入伏流。自其学说之始,学界对其评价便是褒贬不一……,显者如章太炎、刘师培等批评尤烈。章氏认为陈澧属"三奸"之列,刘师培则认为陈澧兼采之学"曲相附和"、"近名"。而肯定者则有钱穆给予的"经师"之美誉。然而"学奸"与"经师"之间的"扞格"尚未引起学界关注……。学术发展至今日,已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解读,或许抛却立场,以客观眼光观之,汉宋兼采思想家亦有可取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宋兼采思想 章太炎 刘师培 晚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诗经》研究“汉宋兼采”现象的成因与意义
7
作者 张明花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6-188,共3页
清初《诗经》研究的两大阵营是翼朱的宋学派和尊《序》的汉学派。这两派在学术立场上相互针对,但在经文阐释中却都存在着"汉宋兼采"的现象。宋学派开始将《小序》与朱说相提并论,择善而从;汉学派则能重新审视朱说,采摘其合理... 清初《诗经》研究的两大阵营是翼朱的宋学派和尊《序》的汉学派。这两派在学术立场上相互针对,但在经文阐释中却都存在着"汉宋兼采"的现象。宋学派开始将《小序》与朱说相提并论,择善而从;汉学派则能重新审视朱说,采摘其合理之处以修正《序》说。"汉宋兼采"的出现一则因为两派在对待《序》的问题上本身有相合之处,二则因为两派在研究方法上有互补之处,三则源于两派因相争而相渗透的客观过程。"汉宋兼采"的实质则是汉宋两派在争胜中对自身研究方法的调整,反映出了清初《诗经》研究风气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诗经 汉宋兼采 成因 风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湖湘汉学的经世品格 被引量:2
8
作者 马延炜 《湖湘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9-176,共8页
晚清时期,湖南出现了一个考订经史、训诂文字的学术高潮,并涌现出以周寿昌、王先谦、叶德辉、胡元仪等为代表的诸多著名学者。受湘地学术传统和时局环境的共同影响,晚清湖湘汉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经世取向,表现在具体的研究中就是强调学... 晚清时期,湖南出现了一个考订经史、训诂文字的学术高潮,并涌现出以周寿昌、王先谦、叶德辉、胡元仪等为代表的诸多著名学者。受湘地学术传统和时局环境的共同影响,晚清湖湘汉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经世取向,表现在具体的研究中就是强调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与功用,注重学术研究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实际作用。这一研究取向在为湘人注入更为深厚的学理素养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湘学关怀现实、注重实用的为学倾向,使得关怀现实、经世致用成为这一时期湖湘汉学区别于其他地域学术最为鲜明的特征,并对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的兴盛产生了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湖湘汉学 汉宋兼采 经世致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浅持博”:陈澧“小学”理念之演进及旨趣 被引量:1
9
作者 於梅舫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4-89,共16页
陈澧之学渊源于以江浙学术为本的学海堂,循"训诂明而义理明"的路径,特重"小学"一道。其《说文声表》、《切韵考》及《外篇》,对"小学"一道大有推进,他也因此获得极大的学术声誉。有意思的是,陈澧在深入&q... 陈澧之学渊源于以江浙学术为本的学海堂,循"训诂明而义理明"的路径,特重"小学"一道。其《说文声表》、《切韵考》及《外篇》,对"小学"一道大有推进,他也因此获得极大的学术声誉。有意思的是,陈澧在深入"乾嘉考据"之小学后,便开始对这一"皓首穷经"式的治学理念能否承受"治经门径"的初意产生怀疑,且以为此是晚清学术衰弊的一大要因。因此,便开始对六书小学作深入浅出的诠释,以期恢复小学"古"意——亦即幼学之意,进而将此"真小学"突破六书之学,发挥至群书入门的门径,真正变成"以浅持博"的门径书。这一过程,既反映其小学理念的变化,也承载其改变乾嘉大儒在治学实践中形成的治经门径的抱负,蕴含陈澧与学海堂所本的江浙学术立异、争胜的运思,体现确立新的学海堂治经门径的意趣,也凸显其构筑沟通汉宋之学的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澧 小学 音训 以浅持博 汉宋兼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藩学术思想倾向再审视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朝亮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53,共5页
传统观点认为江藩学术思想为褒汉抑宋,实则不然。江藩学术思想不仅仅得益于汉学,同时也较多地吸收了宋学,宋学对江藩学术思想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江藩所著《宋学渊源记》一书,恰好体现出江藩的学术思想倾向不是褒汉抑宋,而是汉宋兼采。他... 传统观点认为江藩学术思想为褒汉抑宋,实则不然。江藩学术思想不仅仅得益于汉学,同时也较多地吸收了宋学,宋学对江藩学术思想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江藩所著《宋学渊源记》一书,恰好体现出江藩的学术思想倾向不是褒汉抑宋,而是汉宋兼采。他的思想与当时学术潮流有内在逻辑关联,顺应了当时学术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江藩 《宋学渊源记》 汉宋兼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毛奇龄的经学思想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德述 《社会科学研究》 1987年第4期99-103,131,共6页
清末著名的经学家皮锡瑞指出,清代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清初的“汉宋兼采之学”;第二阶段是乾隆以后的“专门汉学”,通称乾嘉汉学(又称清代古文经学);第三阶段是嘉道以后的“今文之学”(又称清代今文经学)。乾嘉汉学以... 清末著名的经学家皮锡瑞指出,清代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清初的“汉宋兼采之学”;第二阶段是乾隆以后的“专门汉学”,通称乾嘉汉学(又称清代古文经学);第三阶段是嘉道以后的“今文之学”(又称清代今文经学)。乾嘉汉学以“主实据,不空谈义理”为主要特征(《经学历史》,第341页),是从对宋学的反动而来,其始倡者为毛奇龄。毛奇龄(1623—1716)字大可,号秋晴,人称“西河先生”,浙江萧山县人。他的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西河合集》。《西河合集》分为《经集》和《文集》两部,其有关汉学的著作主要在《经集》中。为了正确认识清代汉学发展的历史,以利于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全面了解,认真研究一下毛奇龄的经学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萧山 毛奇龄 郑玄 文字 乾隆 嘉道 经学思想 清代汉学 文集 汉宋兼采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舜徽对章学诚学术思想的承继与发展
12
作者 刘海波 高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5-39,共5页
张舜徽平生十分推崇章学诚,在治学历程中对章氏之学术思想多所承继与发展。概而言之,约有三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旨趣;博观约取的治学方法;评判学术的治学趋向。就学术理路而言,张舜徽更多地偏向于汉学一派,章学诚... 张舜徽平生十分推崇章学诚,在治学历程中对章氏之学术思想多所承继与发展。概而言之,约有三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旨趣;博观约取的治学方法;评判学术的治学趋向。就学术理路而言,张舜徽更多地偏向于汉学一派,章学诚则隶属于宋学阵营,但张舜徽却屏除门户之见,对章学诚的学术思想多所继承与发展,充分证明了张氏治学兼采汉宋的通人家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舜徽 章学诚 学术思想 汉宋兼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舍与回归:王闿运解说《春秋》灾异的两难
13
作者 刘少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56,共6页
作为晚清时期的一位《春秋》公羊学者,王闿运在解说《春秋》灾异的过程中,与历代公羊学者言说灾异有较大差异:一方面,他对董、何所创立的灾异说不以为然,欲离舍其“天人相与”的神秘说教;另一方面,他既表现出灾异说的传统思维,又将人事... 作为晚清时期的一位《春秋》公羊学者,王闿运在解说《春秋》灾异的过程中,与历代公羊学者言说灾异有较大差异:一方面,他对董、何所创立的灾异说不以为然,欲离舍其“天人相与”的神秘说教;另一方面,他既表现出灾异说的传统思维,又将人事与天象紧密结合在一起,似乎难以忘怀灾异说。这样就形成了王闿运春秋学之灾异说的两难困境。其主要原因在于王闿运尊经意识、今古不分、汉宋兼采的经学特色与对西学模糊认识所致。在晚清经学走向终结的时代,王闿运的“两难”灾异观无疑对此具有消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闿运 灾异说 离舍与回归 尊经意识 汉宋兼采 西学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锡庚治学转变及其与章学诚、阮元的学术交往
14
作者 刘仲华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9-74,共6页
身为乾隆时期朴学领袖朱筠之子,朱锡庚未能世其家学并弘扬考据之风,反而在与章学诚、阮元等著名学者的交往中,开始检讨汉宋之学,治学路径逐渐从训诂考据走向了义理追求,提出了"礼外无理"的主张,反映了嘉道时期学术思想的新动向。
关键词 朱锡庚 清中期学术转型 汉宋兼采 礼外无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东树与十九世纪的汉学批评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赟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27,共5页
明末清初,鉴于王学末流空谈心性的弊端.顾、黄、王三大家均予以痛斥,揭橥“通经致用”的大旗,开有清一代之学风。迨至乾嘉,由于清廷屡兴文字狱,使大多数学者不敢过问政治,也无心于时事,乾嘉诸老弃“致用”扬“通经”,从而使清初学风为... 明末清初,鉴于王学末流空谈心性的弊端.顾、黄、王三大家均予以痛斥,揭橥“通经致用”的大旗,开有清一代之学风。迨至乾嘉,由于清廷屡兴文字狱,使大多数学者不敢过问政治,也无心于时事,乾嘉诸老弃“致用”扬“通经”,从而使清初学风为之一变,形成盛极一时的乾嘉汉学。乾嘉汉学曾在诸多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只注重繁琐考证的考据学已与整个学风的转向发生(?)牾。道咸之间,方东树著《汉学商兑》,立足于经世致用的宗旨,融通汉宋,集前人批评汉学之大成,第一次系统的对十九世纪的汉学弊端提出批评,从而对晚清学风从考据到经世的迁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东树 十九世纪 汉学批评 汉宋兼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元弼与黄以周学术异同考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科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7-105,共9页
曹元弼曾在南菁书院问学于黄以周,受黄氏父子以经为本、实事求是及汉宋兼采的治学方法影响,但又受其自身既有的宗汉宗郑思想,以及来自于前辈、家族、乡邦、时贤和晚清经世思想的影响,与黄氏父子之学又有很大不同。因而,曹元弼在以经为本... 曹元弼曾在南菁书院问学于黄以周,受黄氏父子以经为本、实事求是及汉宋兼采的治学方法影响,但又受其自身既有的宗汉宗郑思想,以及来自于前辈、家族、乡邦、时贤和晚清经世思想的影响,与黄氏父子之学又有很大不同。因而,曹元弼在以经为本,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之下,证成了坚守汉儒,尤其是郑玄家法的合理性。因此,曹氏的汉宋兼采,在学术上是以郑玄家法为核心的汉宋兼采,同时,在经世思想的影响下,还从经世致用的角度论述汉宋兼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以周 曹元弼 宗郑 汉宋兼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乾嘉学术系统新论——以“实事求是”为中心
17
作者 刘宏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8-195,311,共8页
"实事求是"在乾嘉学术中被确立为基本治学理念。通过对此一理念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这里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理解方式:汉学立场的"实事"等于"是";汉宋兼采立场的"是"源于"实事"高于&qu... "实事求是"在乾嘉学术中被确立为基本治学理念。通过对此一理念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这里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理解方式:汉学立场的"实事"等于"是";汉宋兼采立场的"是"源于"实事"高于"实事";宋学立场的"是"随"实事"而变。乾嘉学者对这一共同治学理念的不同理解,构成了乾嘉学术中的一个思想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事求是 汉学 汉宋兼采 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崔东壁遗书》谈史料学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洪波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2期110-115,共6页
史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教学与研究的必备条件,人们都期望自己的教学与研究建立在踏实的史料基础上;特别是专人或专著史料汇编,更是给教学与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顾颉刚先生编订的《崔东壁遗书》的再版,不仅是文史哲教学与研究... 史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教学与研究的必备条件,人们都期望自己的教学与研究建立在踏实的史料基础上;特别是专人或专著史料汇编,更是给教学与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顾颉刚先生编订的《崔东壁遗书》的再版,不仅是文史哲教学与研究工作者的福音,而且对祖国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对古籍的考订与整理,尤其对开展史料学的研究,提供了具体而详实的范例,对整个学术界都将会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信录 崔述 史料学 顾颉刚 文史哲 学术界 古籍 汉宋兼采 流传情况 汇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乾嘉考据学家臧庸
19
作者 漆永祥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4-18,共5页
臧庸是乾嘉时期一位重要的正统派考据学家,著述颇丰,一生追求学问、人品、政事三者兼具的理想境界。面对考据学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趋势,他大胆抨击当时学术界诋弃宋学、唯宗汉学的现象,并进而形成了自己汉宋兼采、考据与义理并重的学... 臧庸是乾嘉时期一位重要的正统派考据学家,著述颇丰,一生追求学问、人品、政事三者兼具的理想境界。面对考据学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趋势,他大胆抨击当时学术界诋弃宋学、唯宗汉学的现象,并进而形成了自己汉宋兼采、考据与义理并重的学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据学 汉宋兼采 学术特色 乾嘉时期 学术界 钱大昕 理想境界 正统派 《论语》 社会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