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植质钵育秧盘蒸汽干燥装置研制及性能试验 被引量:6
1
作者 于海明 汪春 +4 位作者 谢秋菊 孙勇 张伟 胡军 车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33,共9页
为了实现利用高温高压饱和蒸汽干燥水稻植质钵育秧盘,以保证秧盘的成盘率、秧盘的湿强度和秧盘的储存期,同时增加水稻秸秆的利用率,设计了以水稻秸秆制成的燃料棒为燃料的水稻植质钵育秧盘蒸汽干燥装置。该装置主要由干燥介质供给系统... 为了实现利用高温高压饱和蒸汽干燥水稻植质钵育秧盘,以保证秧盘的成盘率、秧盘的湿强度和秧盘的储存期,同时增加水稻秸秆的利用率,设计了以水稻秸秆制成的燃料棒为燃料的水稻植质钵育秧盘蒸汽干燥装置。该装置主要由干燥介质供给系统、蒸汽干燥器和控制系统组成。根据蒸汽干燥理论、干燥装置设计的技术要求、每次干燥秧盘的最大数量、秧盘在干燥车上的布置形式和秧盘在干燥器内的布置形式,确定干燥介质供给系统中的蒸汽锅炉额定蒸发量为0.5 t/h,额定工作温度为144℃;干燥器的尺寸为Φ2 400 mm×5 500 mm,壁厚10 mm,保温层的厚度为170 mm,最高承受压力为0.7 MPa。干燥装置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干燥器的密封性、保温性良好,秧盘的成盘率达到97%,秧盘干燥均匀,秧盘的含水率、干燥湿强度满足秧盘的储存及生产要求。该研究结果为后续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 蒸汽 装置 设计 试验 水稻植质钵育秧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植质钵育秧盘蒸汽干燥工艺优化 被引量:5
2
作者 于海明 汪春 +4 位作者 韩智学 孙勇 张伟 胡军 刘天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40-49,共10页
水稻植质钵育秧盘的湿强度是保证秧盘成型及机械化插秧要求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秧盘的湿强度能够满足秧盘成型及机械化插秧的要求,该文以水稻植质钵育秧盘为研究对象,利用蒸汽干燥技术,以蒸汽干燥后的秧盘湿强度为试验指标,通过单因素... 水稻植质钵育秧盘的湿强度是保证秧盘成型及机械化插秧要求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秧盘的湿强度能够满足秧盘成型及机械化插秧的要求,该文以水稻植质钵育秧盘为研究对象,利用蒸汽干燥技术,以蒸汽干燥后的秧盘湿强度为试验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研究了自然环境预处理时间、干燥时间、干燥温度和后干燥时间对秧盘湿强度的影响,确定了影响秧盘湿强度的主要因素和取值范围。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了秧盘蒸汽干燥数学模型,并利用双因素分析法分析了各因素与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确定各因素在数学模型中的主次顺序。试验表明:植质钵育秧盘干燥的最佳工艺条件是秧盘预处理时间为10 h,干燥时间为21 h,干燥温度为130℃,在此条件下秧盘湿强度预测值为0.4 MPa,验证试验得到实际湿强度值为0.395 MPa,与理论预测值相比,相对误差为1.25%。该研究结果为水稻植质钵育秧盘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 优化 蒸汽 水稻植质钵育秧盘 工艺 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植质钵育秧盘成型机的设计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宏轩 于珍珍 +2 位作者 李海亮 孙海天 汪春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6-100,共5页
农作物秸秆成型技术是进行生物质能转换的主要方式之一,而秸秆成型机是进行秸秆成型技术的关键机械。目前,秸秆成型机械成型主要利用玉米和小麦秸秆,且成型制品比较简单、机械效率低。为此,以水稻秸秆为原料,制作水稻植质钵育秧盘,利用... 农作物秸秆成型技术是进行生物质能转换的主要方式之一,而秸秆成型机是进行秸秆成型技术的关键机械。目前,秸秆成型机械成型主要利用玉米和小麦秸秆,且成型制品比较简单、机械效率低。为此,以水稻秸秆为原料,制作水稻植质钵育秧盘,利用气吸式成型方法进行秸秆成型。成型系统主要包括模具的设计、传动系统的设计、电机的选择和轴系的设计。最后,利用三维制图软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水稻植质钵育秧盘成型机结构设计合理,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植质钵育秧盘 秸秆成型 气吸式成型机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绰墩遗址新石器时期水稻田、古水稻土剖面、植硅体和炭化稻形态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曹志洪 杨林章 +8 位作者 林先贵 胡正义 董元华 章钢娅 陆彦椿 尹睿 吴艳宏 丁金龙 郑云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38-847,共10页
绰墩遗址第六次发掘的300m^2范围内出土22块古田块,通过对其田埂、灌排系统(水口、水沟、水井)等结构特征的观察研究,对古田块和水沟中出土的灌溉用具——陶罐和陶盆碎片的鉴定是属于马家滨文化时期的器物;从田块表土层中淘洗出大... 绰墩遗址第六次发掘的300m^2范围内出土22块古田块,通过对其田埂、灌排系统(水口、水沟、水井)等结构特征的观察研究,对古田块和水沟中出土的灌溉用具——陶罐和陶盆碎片的鉴定是属于马家滨文化时期的器物;从田块表土层中淘洗出大量的炭化稻粒,每克土壤中检测到有上万至十余万颗水稻植硅体,这些结果证明所发现的田块是马家滨时期的灌溉稻田。对出土的炭化稻粒和土壤有机质的14^C定年结果表明其年龄分别为5907 a BP和6280 a BP,是新石器即晚马家滨文化时期的水稻文明。对在遗址挖掘的两个整段剖面(P-01和P.03)的研究发现,P-01剖面上42~103cm层位埋藏有马桥文化-商朝初期(3320aBP)和在103~200cm层位埋藏有马家滨时期(6280aRP)的两个古水稻土剖面,这一结果佐证了前人关于800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曾有过几次大的洪水泛滥而使人类耕作活动中断的气候变化事件的结论。然而距P-01仅15m的P-03整段剖面上仅出现了马桥-商朝初期的古水稻土剖面(40~100cm),未发现马家滨时期古水稻土剖面(100~200cm),说明当时的生产力非常低下,仅能利用低洼平坦的地方种稻,稍高一点的居住点附近的坡地就无法改成梯田种植水稻了。这两个埋藏的古水稻土剖面均已经发育了水稻土的明显特征。对出土炭化稻粒的形态学研究表明,外型多为椭圆形,长宽比的变异较大,稃面有方格凹陷结构、周边有稃毛,顶端残留有稻芒的基部,基部有护颖而没有小梗,“钝形”的双峰乳突、浅平的凹陷乳沟等均显示其为人工栽培的粳型水稻。结果与丁颖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汉代的炭化稻粒的特征是吻合的,从而支持了关于“我国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古代最早栽培的水稻都是粳稻品种”的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古水稻 水稻 新石器时期 水稻植硅体 粳型栽培稻 14^C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抛植水稻的立苗特性 被引量:3
5
作者 季红娟 戴正元 赵步洪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58-60,共3页
以两系杂交籼稻扬两优6号和常规中粳稻扬辐粳8号为材料,进行小麦秸秆还田抛植水稻试验,研究麦秸还田抛植水稻的立苗特性。结果表明:在3种种植方式中,麦秸还田抛植水稻产量最高,平均达10.09 t/hm2;麦秸离田抛秧次之,平均为9.83 ... 以两系杂交籼稻扬两优6号和常规中粳稻扬辐粳8号为材料,进行小麦秸秆还田抛植水稻试验,研究麦秸还田抛植水稻的立苗特性。结果表明:在3种种植方式中,麦秸还田抛植水稻产量最高,平均达10.09 t/hm2;麦秸离田抛秧次之,平均为9.83 t/hm2;麦秸离田手栽稻产量最低,平均为9.08 t/hm2。在3种育秧方式中,旱育秧产量最高,平均为10.03 t/hm2;塑盘育秧方式次之,平均为9.61 t/hm2;常规水育秧产量最低,平均为9.36 t/hm2。在抛植后0~5 d内,麦秸还田抛秧和麦秸离田抛秧的立苗速度明显低于手栽秧,但到抛植后8 d都能活棵立苗,立苗率达到98%以上。旱育秧与塑盘湿润育秧和水育秧相比,植株吸水量显著提高,蒸腾量差异不显著,但蒸腾量与吸水量的比值显著降低;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为旱育秧>塑盘湿润秧>水育秧,抛秧稻>手栽稻;抛植后6d 水稻的根数、根干重、氧化力、发根力表现为麦秸还田抛秧稻>麦秸离田抛秧稻>手栽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还田 水稻 立苗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稀植机插深施肥高产栽培特点及效益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徐莉 苗胜利 《现代农业科技》 2008年第19期224-224,共1页
介绍了水稻稀植机插深施肥栽培技术的优点、机理、技术要点,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指出该栽培技术是一项高产增效的新模式,值得研究推广。
关键词 水稻 机插秧 深施肥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硅石分析与栽培稻起源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报章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4-118,共5页
栽培稻起源是研究了半个多世纪迄未解决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大植物遗存不易保存,从而为栽培稻起源研究带来了缺憾。农作物和其它植物的植硅石较孢粉更易保存在考古遗址中,因而植硅石分析已成为农业考古学中的重要方法。本文介绍了植硅... 栽培稻起源是研究了半个多世纪迄未解决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大植物遗存不易保存,从而为栽培稻起源研究带来了缺憾。农作物和其它植物的植硅石较孢粉更易保存在考古遗址中,因而植硅石分析已成为农业考古学中的重要方法。本文介绍了植硅石分析原理,探讨了水稻植硅石的形态特征及鉴定标志,并通过贾湖遗址的实例研究,讨沦了水稻植硅石分析在栽培稻起源与传播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石 水稻植硅石 栽培稻 起源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满穗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 被引量:1
8
作者 谢成玉 林明 《福建稻麦科技》 2000年第3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水稻 23%满穗县浮剂 药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植机插深施肥带来稻谷堆满仓
9
作者 唐守来 《农机科技推广》 2003年第1期33-33,共1页
1996年初,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投资4.5万元引进21台水稻深施肥机,分别在二、三、五分场试验示范面积达1150亩,并由科技科、农业科、农机科和水稻办联合组成全程技术服务,经一年来的生产试验,探索出一套运用综合科学技术创高产的新模式,... 1996年初,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投资4.5万元引进21台水稻深施肥机,分别在二、三、五分场试验示范面积达1150亩,并由科技科、农业科、农机科和水稻办联合组成全程技术服务,经一年来的生产试验,探索出一套运用综合科学技术创高产的新模式,这就是水稻稀植机插深施肥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机插深施肥技术 水稻深施肥机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黑龙江省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的对策
10
作者 肖传彬 鲁建波 +1 位作者 王尚勤 张桂梅 《农机推广》 1998年第2期8-8,共1页
水稻是黑龙江省四大主产作物之一,它具有高产、稳产、高效的优势。因此,省政府将发展水稻生产作为我省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如何促进水稻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也当然成为我们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几年来,省农机... 水稻是黑龙江省四大主产作物之一,它具有高产、稳产、高效的优势。因此,省政府将发展水稻生产作为我省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如何促进水稻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也当然成为我们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几年来,省农机推广部门积极推广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促进了全省水稻生产发展。一是水稻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每年以近20万hm^2的速度递增,到1997年我省水稻面积已达146.万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面积 黑龙江省 农机化技术推广 重要措施 机械化生产技术 农机推广 水稻机插深施肥技术 水稻生产 粮食增产 生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引进高性能插秧机试验综述
11
作者 范伯仁 《江苏农机化》 2002年第1期25-27,共3页
21世纪前夕,江苏省在成功合作开发出人民号系列自走式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有效地解决了水稻机械化收获问题之后,毅然把农机化的攻关重点转向制约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瓶颈”即水稻种植机械化上来。现阶段江苏水稻种植机械化主要有三种模... 21世纪前夕,江苏省在成功合作开发出人民号系列自走式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有效地解决了水稻机械化收获问题之后,毅然把农机化的攻关重点转向制约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瓶颈”即水稻种植机械化上来。现阶段江苏水稻种植机械化主要有三种模式,即机械抛秧、机械直播和机械插秧。根据其应用条件,可初步定义为过渡性技术、区域性技术和广域性技术。本文就1999—2000年江苏省引进的高性能插秧机试验、攻关工作作简要分析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抛秧 机械直播 机械播秧 水稻植机械化 江苏 高性能插秧机 试验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地隙喷杆喷雾机作业效率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浩萍 《南方农机》 2018年第20期94-95,共2页
针对目前稻麦作物植保器械作业效率低下,农药有效利用率低,施药工作量大、安全性低等现状,引进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用于水稻植保作业,并与常规植保机具作业性能和田间作物植保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对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的适应性、... 针对目前稻麦作物植保器械作业效率低下,农药有效利用率低,施药工作量大、安全性低等现状,引进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用于水稻植保作业,并与常规植保机具作业性能和田间作物植保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对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的适应性、可靠性、经济性进行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 水稻植 保病虫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root oxidation ability and P on As mobility and bioavailability in rice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川 潘炜松 +1 位作者 薛生国 莫竞瑜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74-81,共8页
The effects of root oxidization ability and P fertilization on As mobility in soils, and subsequently As uptake, translocation and speciation in rice plant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 that root oxidation signific... The effects of root oxidization ability and P fertilization on As mobility in soils, and subsequently As uptake, translocation and speciation in rice plant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 that root oxidatio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As mobility in rhizoshphere.Genotype TD71 with higher radial oxygen loss(ROL) induces more Fe plaque formation and sequesters more As and P in iron plaque and rhizoshphere soil, leading to the reduction of As accumulation in rice plants. Additionally, P addition mobilizes As in soil solution, and increases As accumulation in rice plants. Arsenic speci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jority of As species in husks detected is inorganic As, accounting for 82%-93% of the total As, while in grains the majority of As is inorganic As and dimethyl arsenic(DMA), with DMA accounting for 33%-64% of the total As. The fraction of inorganic As decreases while fraction of DMA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As and P concentrations. The study further elucidates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effects of ROL on As tolerance and accumulation in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senic phosphorus radial oxygen loss rice speci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