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动力-应力-化学溶蚀耦合作用下劣化灰岩能量演化规律与损伤本构模型 |
杨忠平
侯善萌
张益铭
高宇豪
刘新荣
|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2
|
基于复杂水动力水质模型的感潮河口营养盐来源定量解析 |
李旭
林宁亚
杨柳
王巧云
林峰
邹启贤
曾洁
任婷玉
黎洪元
李肖玉
刘永
邹锐
|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3
|
基于水质水动力模型的人工调蓄池高质量供水研究 |
王艳
王韧
杨金凤
张秀微
|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4
|
基于水动力模型的城市水网一体化优化方法及其应用 |
王思如
姚轶
刘米雪
杨大文
顾一成
李传龙
孙金华
|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5
|
基于SVR的船舶简化分离型模型水动力系数辨识研究 |
宋利飞
王毓清
彭伟
李培勇
刘禹杉
张永峰
|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
6
|
干旱半干旱地区变时滞反应扩散植被-水系统的阈值动力学 |
胡静
朱磊
任杰
吴涵
张启敏
|
《应用数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7
|
基于改进TOPSIS法的平原河网水动力水质补水方案优选 |
贺蔚
章雪彤
何文浩
王龙飞
赵文龙
苏莹
高士强
|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8
|
浅水湖泊群连通与调水的二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研究 |
黎育红
贺石磊
|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12
|
|
|
9
|
水动力-水质模型在人工湖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
哈佳
顾霜妹
孟潇
薛海
|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
10
|
基于水动力-水质模型的湖库纳污能力量化 |
张永勇
花瑞祥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
8
|
|
|
11
|
基于DPSIR模型的湖北省长江干流城市群水生态安全评估及未来趋势预测 |
张晓晴
廖星月
李果
任大军
张淑琴
|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12
|
感潮河段枯水期盐度模型构建与咸潮上溯影响研究 |
黄雅丽
盛晟
胡朝阳
刘阳
葛建忠
姚佳玲
付开雄
林斌
刘炳义
陈华
|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
2025 |
2
|
|
|
13
|
浅水湖泊平面二维水流-水质-底泥污染模型研究 |
龚春生
姚琪
赵棣华
吴云海
丰茂武
|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27
|
|
|
14
|
数字孪生丹江口水质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 |
靖争
曹慧群
林莉
秦赫
郭晓明
|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
2024 |
9
|
|
|
15
|
流域水文、水动力、水质模型联合应用研究进展 |
张婷
徐彬鑫
康爱卿
郑彦辰
李建柱
|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
2021 |
22
|
|
|
16
|
水动力水质模型在温黄平原河网入河污染负荷削减中的应用 |
杜文娟
陈黎明
陈炼钢
金秋
周芬
田传冲
|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
2018 |
13
|
|
|
17
|
苏南运河沿线精细化水文-水动力模型构建及验证 |
杨帆
周钰林
范子武
乌景秀
贾本有
刘国庆
谢忱
王朝勇
|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20 |
12
|
|
|
18
|
淮河干流正阳关至吴家渡段水动力数学模型及应用 |
贲鹏
虞邦义
倪晋
夏冬梅
|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11
|
|
|
19
|
冰封期水动力水质模型在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的应用 |
孙少晨
魏怀斌
肖伟华
周祖昊
王浩
贺华翔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
20
|
中药材吸水膨胀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对大黄的验证实验研究 |
贺福元
马家骅
刘文龙
罗杰英
廖士桂
|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