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动力-应力-化学溶蚀耦合作用下劣化灰岩能量演化规律与损伤本构模型
1
作者 杨忠平 侯善萌 +2 位作者 张益铭 高宇豪 刘新荣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9-768,共10页
库水位常年周期性波动,导致消落带基岩处于水动力冲蚀的干湿循环状态,加之覆岩的自重作用,促使基岩强度的劣化。为研究水动力-应力-化学溶蚀耦合条件下岩体劣化规律,在现场调查基础上,开展了该耦合条件下灰岩试样劣化试验,阐明了此条件... 库水位常年周期性波动,导致消落带基岩处于水动力冲蚀的干湿循环状态,加之覆岩的自重作用,促使基岩强度的劣化。为研究水动力-应力-化学溶蚀耦合条件下岩体劣化规律,在现场调查基础上,开展了该耦合条件下灰岩试样劣化试验,阐明了此条件下灰岩能量演化规律并提出了损伤本构模型。结果表明:根据能率-位移曲线,将岩石破坏过程划分为易损区压密、微裂隙闭合、弹性变形、微裂隙扩展及峰后破坏5个阶段;随着劣化应力的增加,部分耗散能提前释放,耗散能与弹性能相等时的应变逐渐减小;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其破坏时总能量对应力的敏感性增强;揭示了水动力-应力-化学溶蚀耦合机理;提出了水动力-应力-化学溶蚀耦合作用下考虑压密阶段劣化灰岩的损伤本构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可为库区灾害预测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应力-化学溶蚀耦合 单轴压缩 能量演化 WEIBULL分布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水动力水质模型的感潮河口营养盐来源定量解析
2
作者 李旭 林宁亚 +9 位作者 杨柳 王巧云 林峰 邹启贤 曾洁 任婷玉 黎洪元 李肖玉 刘永 邹锐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63-1572,共10页
入海河流区域的污染定量溯源是破解断面水质精准治污难题、实现区域污染精细化管控的核心基础。以SZ河为研究对象,基于水文、水质和气象等多元数据,通过设置开边界模拟潮汐效应,构建了高分辨率的水动力水质模型(IWIND-LRC),并进行潮位... 入海河流区域的污染定量溯源是破解断面水质精准治污难题、实现区域污染精细化管控的核心基础。以SZ河为研究对象,基于水文、水质和气象等多元数据,通过设置开边界模拟潮汐效应,构建了高分辨率的水动力水质模型(IWIND-LRC),并进行潮位、盐度、氨氮指标的参数率定及校验,基于验证后的模型,开发污染物来源数值解析算法,对SZ河入海口断面氨氮进行了定量溯源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2020年的模拟校准与2021年的验证,SZ河河口氨氮指标的年均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30%。经过水体模型参数的部分不确定性更新迭代,水动力水质模型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能够较好地再现氨氮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过程;2)外源负荷是SZ河入海口氨氮的主要来源,占86.06%~88.81%,其中BJ河、SW河和WT河等支流的贡献最大,贡献率分别为20.15%~20.55%、15.98%~16.18%、9.53%~9.63%,底泥内源贡献占比为10.82%~11.81%。研究结果为SZ河精准治污提供定量化的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潮河口 动力水质模型 氨氮浓度 源解析 污染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质水动力模型的人工调蓄池高质量供水研究
3
作者 王艳 王韧 +1 位作者 杨金凤 张秀微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6,共8页
为充分总结人工调蓄池工程高质量供水技术经验,基于南水北调亦庄调节池工程运行实践,对其供水现状和2017~2023年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水源补给、常态化供水量、水体空间分布等因素对水质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构建水质水动力模型模拟变... 为充分总结人工调蓄池工程高质量供水技术经验,基于南水北调亦庄调节池工程运行实践,对其供水现状和2017~2023年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对水源补给、常态化供水量、水体空间分布等因素对水质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构建水质水动力模型模拟变化趋势,总结人工调蓄池高质量供水实践经验,并提出长效改进建议。结果表明:①亦庄调节池为人工蓄水池,受调度需求影响,来水停留时间不稳定,水体氮磷营养盐、有机物、叶绿素自身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并不明显。②水量补给对水质质量影响较大,当单次补水量达到10.0万m 3以上时,氨氮浓度从0.40 mg/L降低至0.21 mg/L,降低近50%,总氮浓度从1.40 mg/L降低至0.90 mg/L,下降36%左右。当单次补水量低于10.0万m 3时,叶绿素a平均浓度约为7.00μg/L;当单次补水量达到20.0万m 3以上时,叶绿素a平均浓度约为3.00μg/L;持续向水厂供水20.0万m 3/d的运行状态下,叶绿素a平均浓度约为2.50μg/L。③在常态化日供水量控制在20.0万m 3及以上(人工调蓄池总调蓄容积的8%左右)时,采取调节池一期、二期联合调度供水模式,延长水流路径,充分交换水体,通过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实现净化水质的目的,可同时满足供水需求和水体质量维持需求。研究成果可为水利工程人工调蓄池高质量供水的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调蓄池 水质动力模型 高质量供 亦庄调节池 北调中线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动力模型的城市水网一体化优化方法及其应用
4
作者 王思如 姚轶 +4 位作者 刘米雪 杨大文 顾一成 李传龙 孙金华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9-1089,共11页
为实现水灾害防御、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修复及水环境提升目标,构建涵盖“涝水位达标率、常水位保证率、生态流速保障率、水质达标率”的城市水网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构建考虑多源补水和多变污染环境的水动力-水质数值模型,并基于评... 为实现水灾害防御、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修复及水环境提升目标,构建涵盖“涝水位达标率、常水位保证率、生态流速保障率、水质达标率”的城市水网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构建考虑多源补水和多变污染环境的水动力-水质数值模型,并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值模型,对水系建设和运行指标进行迭代优化,创新性地考虑水网“建设指标-运行指标”双向反馈机制,整合水网物理指标优化与工程调度方案优化,形成完整的城市水网一体化优化方法,并将其用于雄安新区起步区,提出其水系建设与运行指标及水利工程调度方案。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起步区水系在遭遇百年一遇暴雨和“23·7”实测暴雨时,涝水位达标率均达100%,有效保障区域排涝安全;构建的涵盖常态补水、应急抗旱及雨洪净化等多模式联动的动态调控方案,实现常水位、生态流速及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研究成果验证该方法在提升城市水系韧性、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方面具有显著效益,为高密度城市群水系统协同治理提供可推广的技术范式,对提升城市水系建设水平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城市网一体化优化方法 系建设与运行指标体系 动力-水质数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VR的船舶简化分离型模型水动力系数辨识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宋利飞 王毓清 +3 位作者 彭伟 李培勇 刘禹杉 张永峰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5,共11页
[目的]为解决船舶分离型(MMG)模型水动力系数辨识存在的共线性和参数漂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VR)的三自由度简化分离型模型建模方法。[方法]首先,在样本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数据预处理策略,以提升样本的有效性;然后,通过La... [目的]为解决船舶分离型(MMG)模型水动力系数辨识存在的共线性和参数漂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VR)的三自由度简化分离型模型建模方法。[方法]首先,在样本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数据预处理策略,以提升样本的有效性;然后,通过Lasso回归算法筛选对模型影响较显著的水动力系数,以减小多重共线性的程度;接着,针对分离型模型推导水动力系数辨识的回归模型,通过SVR进行水动力系数辨识;最后,采用差分法和数据中心化重构回归模型,以削弱参数漂移对水动力辨识误差的影响。[结果]试验结果显示,水动力系数预报值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关系数(CC)的计算结果均在良好范围内。[结论]通过SVR算法可以成功辨识出分离型模型的水动力导数,辨识得到的水动力系数精度较高,并且所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 操纵性 动力 数学模型 参数辨识 支持向量回归 白箱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地区变时滞反应扩散植被-水系统的阈值动力学
6
作者 胡静 朱磊 +2 位作者 任杰 吴涵 张启敏 《应用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78,共8页
考虑地表水的渗透和扩散作用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文建立了具有时变时滞的反应扩散植被-水系统模型.给出阈值R^(*),并讨论了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当R^(*)<1时,系统的无植被平衡点局部渐近稳定.当R^(*)>1,植被一致持久.... 考虑地表水的渗透和扩散作用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文建立了具有时变时滞的反应扩散植被-水系统模型.给出阈值R^(*),并讨论了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当R^(*)<1时,系统的无植被平衡点局部渐近稳定.当R^(*)>1,植被一致持久.此外,通过拉丁方抽样(LHS)及偏秩相关系数(PRCCs)方法对模型阈值进行敏感性分析,给出了参数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并为制定防治荒漠化的措施提出建议.此外,通过分析系统有限时间稳定性,讨论了时滞对植被水模型的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模型 阈值动力 反应扩散 敏感性分析 有限时间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TOPSIS法的平原河网水动力水质补水方案优选
7
作者 贺蔚 章雪彤 +4 位作者 何文浩 王龙飞 赵文龙 苏莹 高士强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7-716,共10页
平原河网水环境备受关注,常采用生态补水来改善。前期已开展较多复杂交汇平原河网的水动力-水质数值模拟研究,有待进一步提出补水优化的定量评价方法。因此,本文以浙江海宁市中心城区河网为研究对象,构建一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模拟了... 平原河网水环境备受关注,常采用生态补水来改善。前期已开展较多复杂交汇平原河网的水动力-水质数值模拟研究,有待进一步提出补水优化的定量评价方法。因此,本文以浙江海宁市中心城区河网为研究对象,构建一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模拟了9种闸泵组合方案的补水效果;提出了耦合AHP-CRITIC-改进TOPSIS方法的综合评价体系,对不同补水方案进行定量优化评价。结果表明,方案6(开启长山河东泵站和硖石市河泵站补水,关闭中间闸,并以麻泾港南闸和袁硖河闸排水)综合效果最佳,生态流速、NH_(3)-N达标率分别达48.1%和94.9%。改进TOPSIS方法可有效降低指标相关性带来的信息冗余,增强方案优选的区分度,方案6相对贴近度最高(0.732),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所提出的方法有助于提升平原河网补水方案优选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可为流域水环境治理与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改善 平原河网 综合评价方法 AHP-CRITIC 改进TOPSIS 动力-水质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湖泊群连通与调水的二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黎育红 贺石磊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27,38,共8页
将湖泊群连通并进行引清调水的水环境污染治理模式在浅水湖泊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探究独立湖泊群相互连通引水后各湖区的水动力水质变化情况,以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的建设为背景,建立了湖泊群二维水动力-水... 将湖泊群连通并进行引清调水的水环境污染治理模式在浅水湖泊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探究独立湖泊群相互连通引水后各湖区的水动力水质变化情况,以武汉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的建设为背景,建立了湖泊群二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采用适合复杂边界的非结构化网格,考虑湖底地形和气候条件,考虑污染物的输入、迁移和转化,以及蓝藻等浮游生物的生长条件,分别利用东湖2006年6月和2007年6月的野外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参数的率定和校核,并利用2012年6月实测数据对3种引水方案与3种连通模式组合情况下湖泊群的BOD5,TP,TN以及Chl-a等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模拟,对稳定运行30 d后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引水工程中,对于水域面积较大的湖泊,风力作用依旧是影响流场的主要因素;同样的引水流量下,不同的调水方案对水质改善结果有较大差别;湖泊群中隔堤的存在会给湖泊污染治理带来困难,而在湖泊群中适当区域设置生态小岛对水质变化过程影响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群 动力-水质耦合模型 方案 风生流 情景规划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动力-水质模型在人工湖优化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哈佳 顾霜妹 +1 位作者 孟潇 薛海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53-55,59,共4页
以青海省德令哈市人工湖为例,介绍了MIKE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在人工湖引水流量及湖体形态优化设计中的应用情况。通过对人工湖形态的网格划分,在大量模拟方案的基础上,系统模拟了人工湖不同点位的水体交换完成时间,确定了2条引水渠道的... 以青海省德令哈市人工湖为例,介绍了MIKE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在人工湖引水流量及湖体形态优化设计中的应用情况。通过对人工湖形态的网格划分,在大量模拟方案的基础上,系统模拟了人工湖不同点位的水体交换完成时间,确定了2条引水渠道的引水流量和引水周期;通过人工湖"新"、"老"水体的对流扩散模拟,确定了湖体重污染潜在区域和富营养化高发区,为湖体形态和水体流态的优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通过对风场叠加方案的模拟,为工程运行期间换水时机的选择提供了关键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MIKE动力-水质耦合模型 人工湖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动力-水质模型的湖库纳污能力量化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永勇 花瑞祥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5期33-39,共7页
"湖库纳污红线的核定"是我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三大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问题之一。我国现行纳污能力的计算往往采用对稳态水质模型的解析求解,但无法获得不同来水、排污和内源污... "湖库纳污红线的核定"是我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三大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问题之一。我国现行纳污能力的计算往往采用对稳态水质模型的解析求解,但无法获得不同来水、排污和内源污染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水体纳污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水动力-水质模型能够反映湖库水质和外部营养负荷之间的定量关系,可精细模拟水质指标在库区内的时空变化过程。基于EFDC模型,以深圳市重要饮用水源地——石岩水库为例,构建了水库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动态模拟了水位和水质的时空变化;并按照水功能区目标要求,探讨了该水库典型年的纳污能力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EFDC模型能够准确模拟石岩水库水动力和水质要素的变化过程,水位、COD_(Mn)和NH_3-N模拟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7、0.60和0.90;基于构建的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考虑到排放口位置和条件、水质的时空分布特点、底泥释放等实际因素,计算得到石岩水库2011年COD_(Mn)和NH_3-N纳污能力分别为2 158、511 t/a;纳污能力的季节性差异很明显,夏季和秋季较大,春季和冬季较小。研究成果可为我国饮用水源地水质管理和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我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污能力 三维动力-水质模型 模型试错法 时空变化 石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SIR模型的湖北省长江干流城市群水生态安全评估及未来趋势预测
11
作者 张晓晴 廖星月 +2 位作者 李果 任大军 张淑琴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618-1632,共15页
湖北省是长江干流流经里程超千里的唯一省份,长江干流城市水生态安全直接影响该区域高质量发展。基于DPSIR模型,评估湖北省长江干流8个城市群在2008-2022年期间,水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及其时空演化特征,并采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5年的发... 湖北省是长江干流流经里程超千里的唯一省份,长江干流城市水生态安全直接影响该区域高质量发展。基于DPSIR模型,评估湖北省长江干流8个城市群在2008-2022年期间,水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及其时空演化特征,并采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5年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湖北省长江流域干流城市水生态安全受驱动力、影响、状态三大子系统的影响。生态环境用水量、污水处理总量为主要影响因子,人均GDP、农林牧渔总产值、人均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和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次要影响因子。2)在子系统得分中,武汉市驱动力、影响子系统得分最高,恩施州压力、状态、响应子系统得分最高。3)2008-2022年间,湖北省长江干流8个地级市水生态安全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仅鄂州市、黄石市在中度警告和重度警告间波动,处于高风险区。整体而言,湖北省长江流域水生态安全综合得分从中度预警上升至预警状态,呈向好趋势,但内部空间差异较大。4)2023-2027年,湖北省长江流域水生态安全状况将进一步改善,但仍有城市水生态安全处于中度-预警状态,需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对水污染进行控制,并调整产业结构,以提升水生态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评价 时空格局 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 熵权法 灰色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潮河段枯水期盐度模型构建与咸潮上溯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雅丽 盛晟 +7 位作者 胡朝阳 刘阳 葛建忠 姚佳玲 付开雄 林斌 刘炳义 陈华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9,204,共11页
基于有限体积方法,结合实测咸水数据及气候模式数据,构建了感潮河段枯水期水动力-盐度模型,并以受咸潮影响严重的闽江水口水库坝下至河口的感潮河段为例,探究了枯水期气候态条件下咸潮上溯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在枯水期,闽江感潮河段... 基于有限体积方法,结合实测咸水数据及气候模式数据,构建了感潮河段枯水期水动力-盐度模型,并以受咸潮影响严重的闽江水口水库坝下至河口的感潮河段为例,探究了枯水期气候态条件下咸潮上溯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在枯水期,闽江感潮河段平均流量最小,气候态风场正值东北风向,综合作用下最易发生咸潮上溯;枯水期气候态大潮期间,河口水体混合强烈,闽江南港较北港上溯更强烈,上溯最严重时已危及城门水厂;枯水期气候态小潮期间,咸潮上溯程度整体强于大潮,南港的咸潮上溯界远于北港,落憩时水体分层明显,其余时刻水体混合强烈,上溯严重时马尾、炎山、城门水厂均于取用水高峰时段遭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潮河段 咸潮上溯 安全 动力-盐度模型 气候态 闽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湖泊平面二维水流-水质-底泥污染模型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龚春生 姚琪 +2 位作者 赵棣华 吴云海 丰茂武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6-501,共6页
从三维对流-扩散方程出发,推导包含底泥污染的水质控制方程,并与浅水流动方程耦合,建立相应的浅水湖泊平面二维水流-水质-底泥污染的数学模型。运用伽辽金加权余量法推导出数学模型方程组的有限元公式,开发了实时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 从三维对流-扩散方程出发,推导包含底泥污染的水质控制方程,并与浅水流动方程耦合,建立相应的浅水湖泊平面二维水流-水质-底泥污染的数学模型。运用伽辽金加权余量法推导出数学模型方程组的有限元公式,开发了实时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利用模型计算玄武湖混合流、水质动态变化过程,结果与实测值较吻合,从而为浅水湖泊混合流、包含底泥污染的水质模拟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混合流 平面二维数学模型 -水质-底泥污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孪生丹江口水质模型关键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靖争 曹慧群 +2 位作者 林莉 秦赫 郭晓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2-230,共9页
数字孪生技术作为近年来的创新技术,通过构建精确的虚拟模型实现了对实际物理世界的高度映射,为解决传统水质安全管理中的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水质模型是实现数字孪生湖库水质安全精准映射和虚实互动的核心。围绕南水北调中线... 数字孪生技术作为近年来的创新技术,通过构建精确的虚拟模型实现了对实际物理世界的高度映射,为解决传统水质安全管理中的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水质模型是实现数字孪生湖库水质安全精准映射和虚实互动的核心。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安全管理需求,针对传统模型存在的模拟失真、误差累积、计算速度慢及无法满足突发污染事件实际决策要求等各种技术难题,提出了一种新型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并利用实地流场观测和水质监测数据进行了模型校验。结果表明:该模型主要改进了组合σ/z网格、总磷本构方程、突发污染投药处置模拟、OpenMP并行计算、水动力预计算和双时间步长模式、污染团扩散轨迹示踪等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模型的计算效率和模拟精度;通过在2023年汉江秋汛期间对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管理的实际应用,证明了该模型能有效支持水质安全“四预”功能(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模拟结果为汉江秋汛防御及汛后蓄水水质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水质安全 水质模型 动力水质模型 丹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水文、水动力、水质模型联合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5
作者 张婷 徐彬鑫 +2 位作者 康爱卿 郑彦辰 李建柱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19,共9页
流域水文、水动力、水质模型联合应用可以实现水资源从源头运动到不同水体的全过程模拟,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综合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深入了解流域耦合模型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总结了水文、水动力与水质3类模型的结构与特点,探讨了... 流域水文、水动力、水质模型联合应用可以实现水资源从源头运动到不同水体的全过程模拟,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综合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深入了解流域耦合模型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总结了水文、水动力与水质3类模型的结构与特点,探讨了各类模型在耦合应用中的作用,综合评价了单向传输耦合、双向传输耦合与接口传输耦合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并对耦合模型中的时空匹配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目前耦合模型中存在着结构松散和参数率定、应用标准不明确等问题,未来耦合模型将成为解决流域智能管理与决策问题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动力模型 水质模型 耦合方式 尺度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动力水质模型在温黄平原河网入河污染负荷削减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杜文娟 陈黎明 +3 位作者 陈炼钢 金秋 周芬 田传冲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9-117,共9页
为了探究入河污染负荷削减对河网水环境改善的效果,针对台州市提出的河网水质改善需求,以浙南温黄平原河网为例,设定河网主要污染物氨氮为评价指标,建立能反映出河网水动力水质时空变化规律的模型,通过对入河污染物削减率和配水水源的调... 为了探究入河污染负荷削减对河网水环境改善的效果,针对台州市提出的河网水质改善需求,以浙南温黄平原河网为例,设定河网主要污染物氨氮为评价指标,建立能反映出河网水动力水质时空变化规律的模型,通过对入河污染物削减率和配水水源的调节,进行方案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长潭水库和灵江联合配水、入河污染负荷削减率达到55%时,水质改善效果最好;温黄平原整体河网平均水质达到较好的Ⅳ类水。提高入河污染物削减率虽然能够大幅度的强化内部河网的治污体系,但控制污染物排放、调水引流、加强区域内截污治污多措并举才能从根本上有利于河网水环境改善。本模型的应用研究可为台州及其他类似城市的河网水污染治理和控制提供参考,为建立有效可行的城市河网水污染防治安全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黄平原 动力水质模型 污染负荷削减率 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南运河沿线精细化水文-水动力模型构建及验证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杨帆 周钰林 +5 位作者 范子武 乌景秀 贾本有 刘国庆 谢忱 王朝勇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24,共9页
苏南运河自北向南穿过太湖流域腹部,具有航运、防洪排涝、灌溉和景观功能。近些年,运河汛期水位连年超历史,造成运河沿线及周边受灾严重。精细化水文-水动力模型可为运河高水位成因分析、防汛排涝调度决策、新老工程效益评估提供技术手... 苏南运河自北向南穿过太湖流域腹部,具有航运、防洪排涝、灌溉和景观功能。近些年,运河汛期水位连年超历史,造成运河沿线及周边受灾严重。精细化水文-水动力模型可为运河高水位成因分析、防汛排涝调度决策、新老工程效益评估提供技术手段。基于Infoworks ICM软件,充分考虑苏南运河沿线平原河网地区圩区、城区管网以及复杂下垫面,构建了苏南运河沿线平原河网水文水动力模型。鉴于苏南运河沿线水系边界难以确定,将模型构建范围扩大至2.16万km2。采用2015年和2016年的汛期实况降雨、水位和调度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绝大多数水文站点水位模拟纳什系数接近于1,模型可信度高;可决系数显示相关性中等偏上,模型总体结果可信。同时相比其他片区,湖西区精度更高,主要原因是相比其他片区,湖西区受人为调度干预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模型 太湖流域 苏南运河 模型构建 率定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干流正阳关至吴家渡段水动力数学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贲鹏 虞邦义 +1 位作者 倪晋 夏冬梅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2-46,共5页
为了研究淮河干流正阳关至吴家渡段河道泄流能力、河道整治工程方案及洪水调度方式等,针对河段的特点,建立了该段河道水动力数学模型,模拟了2005年和2007年洪水过程。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精度较高,可为正阳关至吴家渡段河道综合... 为了研究淮河干流正阳关至吴家渡段河道泄流能力、河道整治工程方案及洪水调度方式等,针对河段的特点,建立了该段河道水动力数学模型,模拟了2005年和2007年洪水过程。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精度较高,可为正阳关至吴家渡段河道综合治理和行洪区优化调度等研究提供计算平台。利用该模型分析了荆山湖行洪区在2007年洪水过程中的运用效果,计算结果表明,荆山湖行洪区运用可以降低田家庵站的水位,加快了所在河段洪水汇流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干流 荆山湖行洪区 演进 动力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封期水动力水质模型在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孙少晨 魏怀斌 +3 位作者 肖伟华 周祖昊 王浩 贺华翔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48-1553,共6页
根据研究流域特点建立了冰封期水动力水质模型,结合冰封期水位测量的特点,对水位模拟结果进行了修正,分别利用2006和2007年水文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利用模型对2005年松花江硝基苯水污染事件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建立的... 根据研究流域特点建立了冰封期水动力水质模型,结合冰封期水位测量的特点,对水位模拟结果进行了修正,分别利用2006和2007年水文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利用模型对2005年松花江硝基苯水污染事件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建立的冰封期水动力水质模型能够很好地适用于该地区,部分断面硝基苯质量浓度峰值的相对误差为5%~13%,峰值出现时间的绝对误差为2~3h。利用模型预测了上游边界流量增加20%及减少5%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量增加导致污染团峰值提前22h到达摆渡河断面,硝基苯质量浓度峰值降低了15%,流量减少导致峰值延迟6h到达摆渡河断面,质量浓度峰值升高了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封期 动力 水质模型 松花江:污染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材吸水膨胀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对大黄的验证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贺福元 马家骅 +2 位作者 刘文龙 罗杰英 廖士桂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788-791,共4页
目的 :建立中药材吸水膨胀动力学数学模型及对大黄进行研究 ;方法 :用动力学方法建立中药材吸水膨胀动力学数学模型 ,用余水法测定不同时间大黄药材吸水量 ,并用残数法对数据进行曲线拟合 ,其拟合优度采用方差分析 ,以确定大黄药材的吸... 目的 :建立中药材吸水膨胀动力学数学模型及对大黄进行研究 ;方法 :用动力学方法建立中药材吸水膨胀动力学数学模型 ,用余水法测定不同时间大黄药材吸水量 ,并用残数法对数据进行曲线拟合 ,其拟合优度采用方差分析 ,以确定大黄药材的吸水动力学模型 ,再进一步计算各动力学参数。结果 :中药材吸水膨胀遵循多元一级线性乳突模型 ,大黄药材吸水膨胀的动力学模型为三室 ,α =0 .32 4 1min-1 ,β =0 .0 1 85min-1 ,π =5 .6 5 9× 1 0 -3 min-1 ,V∞T =1 .72 6mL·g-1 ,V∞1 =1 .0 0 8mL·g-1 ,V∞2 =0 .2 81 4mL·g-1 ,V∞3 =0 .4 36 6mL·g-1 ,K =0 .2 1 86min-1 ,K1 2 =0 .0 2 4 2 6min-1 ,K2 1 =0 .0 74 2 2min-1 ,K1 3 =6 .4 0 2× 1 0 -3 min-1 ,K3 1 =0 .0 2 4 81min-1 。结论 :中药材吸水膨胀服从一级线性动力学量变 ,可用线性乳突模型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 大黄 数学模型 植物性药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