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籼稻品种的氮素累积量与根系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32
1
作者 张岳芳 王余龙 +4 位作者 张传胜 董桂春 杨连新 黄建晔 龙银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21-1129,共9页
2001和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分别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籼稻代表品种88个和122个为材料,测定植株的干物重、全氮含量以及13个有关根系性状,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籼稻品种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进行聚类,分析... 2001和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分别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籼稻代表品种88个和122个为材料,测定植株的干物重、全氮含量以及13个有关根系性状,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籼稻品种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进行聚类,分析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根系有关性状的差异以及影响籼稻品种氮素累积量的主要根系性状。结果表明:(1)供试籼稻品种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差异很大,2001年A、B、C、D、E、F类籼稻品种的氮素累积量分别为10.40、13.47、16.17、18.50、20.72、25.13g·m^-2,2002年分别为8.53、12.44、15.80、19.87、25.15、33.31g·m^-2,类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2)全生育期天数和每日氮素吸收量对品种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均有显著影响(R^2=0.960~0.996),并且后者显著大于前者;(3)成熟期氮素累积量与单株不定根数、单株根干重、单株不定根总长、单株根系总吸收面积、单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单株根系α-NA氧化量等全株根系性状关系密切,与单条不定根长、单条不定根粗、单条不定根重等单条不定根性状和单位干重根系总吸收面积、单位干重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等单位干重根系活性指标关系不密切;(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单株根干重、冠根比、单株不定根数和单株不定根总长是影响籼稻品种氮素累积量的主要根系性状(R^2=0.429~0.5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水稻 品种 氮素累积量 根系形态性状 根系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的籼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特点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岳芳 王余龙 +4 位作者 陈培峰 董桂春 杨连新 黄建晔 张传胜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85-390,共6页
2001和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取籼稻代表品种210个,于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根、茎鞘、绿叶、黄叶和穗的干物重以及氮素含量,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进行聚类,分析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品种间物质... 2001和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取籼稻代表品种210个,于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根、茎鞘、绿叶、黄叶和穗的干物重以及氮素含量,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进行聚类,分析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品种间物质生产与分配的特点。结果表明:(1)供试品种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差异很大,可聚类为A、B、C、D、E、F 6类,类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2)高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物质生产的特点为抽穗前和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大,且抽穗后干物质生产比例也较大,因而生物产量高;(3)高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抽穗期干物质分配的特点为根干重所占比例较小,叶片干重所占比例较大,成熟期干物质分配的特点为根干重和穗干重所占比例较小,而茎鞘干重所占比例较大,经济系数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水稻 品种 氮素累积量 物质生产 物质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条件下苜蓿产量、氮素累积量及肥料氮素利用率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韩思训 王森 +1 位作者 高志岭 王殿武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20-225,共6页
旨在探讨不同施肥条件对苜蓿干草产量、植株全氮含量、植株氮素累积动态以及肥料氮素利用率等指标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共设5个处理:不施肥对照处理(CK)、单施化肥处理(CF)、化肥与牛粪混施处理(DM1)、化肥与沼液混施... 旨在探讨不同施肥条件对苜蓿干草产量、植株全氮含量、植株氮素累积动态以及肥料氮素利用率等指标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共设5个处理:不施肥对照处理(CK)、单施化肥处理(CF)、化肥与牛粪混施处理(DM1)、化肥与沼液混施处理(DT)和减量化肥与牛粪混施处理(DM2)。结果表明,施用氮肥不仅可以增加苜蓿干物质量和氮素累积量,而且由于大幅增加苜蓿刈割前期的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速率而可能缩短其刈割周期、增加年刈割次数;多次刈割的综合结果证实在施用化学氮肥的基础上再增施有机肥仍存在增产的空间,但有机肥由于其活性氮素含量低而不能完全替代化学氮肥。在有机、无机配施情况下,化学氮肥的表观利用率为46.7%-48.1%,腐熟牛粪的氮素利用率为-9.1%,而沼液的氮素利用率为-13.8%,因此,苜蓿生产中有机肥的氮素利用率明显低于化学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有机无机肥混施 生物 氮素累积量 肥料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有关源库指标的基本特点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岳芳 王余龙 陈留根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1-4,9,共5页
2001、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分别以国内外的籼稻代表品种88个和122个为材料,于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植株的干物重(包括根系)、全氮含量及产量,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进行聚类,分析不同氮素累积... 2001、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分别以国内外的籼稻代表品种88个和122个为材料,于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植株的干物重(包括根系)、全氮含量及产量,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进行聚类,分析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间有关源库指标的特点。结果表明,供试品种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差异很大,可聚类为A、B、C、D、E、F等6类,类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高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有关源库指标的基本特点为:抽穗期和成熟期叶面积系数大、结实期叶面积系数减少量大、结实期叶面积系数减少比例较低、抽穗期单位面积绿叶重大、比叶重高、结实期净同化率较高、单位面积颖花量和库容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水稻 品种 氮素累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喷灌水量下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氮素累积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李艳 张睿昊 +1 位作者 刘海军 黄冠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4-220,共7页
为了探寻北京地区合理的施氮量,本文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优化喷灌时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氮素剖面分布、累积量和作物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优化喷灌条件下单季施氮量为110kg.hm-2时.土壤氮素含量没有出现增加... 为了探寻北京地区合理的施氮量,本文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优化喷灌时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氮素剖面分布、累积量和作物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优化喷灌条件下单季施氮量为110kg.hm-2时.土壤氮素含量没有出现增加现象;而单季施氮量大于等于220kg.hm-2时,0~250cm剖面均显示出硝态氮累积量增加现象,且硝态氮的累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单季施氮量为220~550kg.hm-2时3年氮素累积淋洗总量(淋洗到100~300cm土层内)在406~882kg.hm-2之间;氮素淋洗均发生在夏玉米生长季节,而冬小麦季节在优化喷灌条件下未发生渗漏.由于研究区土壤中试验初有大量氮素累积,使得第一个试验季节,施氮与不施氮处理作物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是在后2个试验季节,与不施氮相比,单季施氮110kg.hm-2能显著增加作物产量,单季施氮高于330kg.hm-2时氮肥增产效果不明显.单季施氮量高于220kg.hm-2时,作物氮肥利用效率急剧下降.综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建议该地区单季施氮肥为110kg.hm-2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施氮 氮素累积量 淋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不同切花菊品种生长及氮素累积和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葛礼姣 许建平 +5 位作者 杨颜榕 管志勇 陈素梅 房伟民 陈发棣 赵爽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2-231,共10页
[目的]针对当前菊花生产中氮肥使用过量、氮效率低下和不同氮素营养特性菊花品种氮素吸收及分配规律不明等问题,本文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不同切花菊生长、氮效率及氮素累积和分配的影响,以明确不同切花菊品种对氮素吸收利用特性,为切花... [目的]针对当前菊花生产中氮肥使用过量、氮效率低下和不同氮素营养特性菊花品种氮素吸收及分配规律不明等问题,本文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不同切花菊生长、氮效率及氮素累积和分配的影响,以明确不同切花菊品种对氮素吸收利用特性,为切花菊的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9个不同家系的切花菊品种为材料,测定了高氮(每株800 mg)、正常氮(每株400 mg)和低氮水平(每株50 mg)下,9个切花菊品种全生育期生长指标、氮效率指标和各部位氮素累积量。[结果]9个切花菊品种的株高、茎粗、叶干重、茎干重、根干重、总根长、一级分枝数、着花数等生长指标和根氮累积量、叶氮累积量、植株氮累积量等氮累积量指标均随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氮效率指标随氮水平的增加而降低;正常氮水平下,9个菊花品种的花干重、冠幅、花径和花氮累积量最高,花期最早。不同氮水平下,‘南农丽黄’在茎粗、各部位生物量、平均根直径、根体积、冠幅、花径、氮吸收效率、农艺氮效率、植株氮累积量和花氮累积量指标上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南农雪峰’和‘南农紫峰’的株高、茎粗、各部位生物量、冠幅、花径、氮吸收效率、农艺氮效率和植株氮累积量较其他品种低。苗期和生殖生长期间,9个菊花品种植株中叶氮累积量最高,茎次之,根最低;盛花期时,植株中叶和茎氮累积量比例显著下降,花器官的氮累积量显著高于其他器官。不同氮水平下,9个菊花品种的植株氮累积量与花干重、冠幅、花径、一级分枝数、着花数、花期呈显著正相关(0.39≤r≤0.83),花氮累积量与花干重、花期呈显著正相关(0.53≤r≤0.89)。[结论]高氮水平促进了菊花的营养生长,抑制了菊花的氮效率和品质形成,菊花的全生育期生长规律和氮素累积分配规律一致,植株氮累积量和花氮累积量对菊花开花品质的形成具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水平 切花菊品种 生长品质 氮效率 氮素累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配施生物炭对水稻产量及不同生育期氮素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徐彬 王小利 +4 位作者 蒙婼熙 杨宏伟 龙大勇 梅婷婷 段建军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28-1535,共8页
【目的】探究化学氮肥减量配施不同生物炭比例的还田效应,为稻田秸秆生物炭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共设6个处理:对照CK(不施氮肥,只施磷钾肥)、常规施肥T0(100%化肥氮)、T1(90%化肥氮+2.5 t·hm^(-2)生物炭)、... 【目的】探究化学氮肥减量配施不同生物炭比例的还田效应,为稻田秸秆生物炭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共设6个处理:对照CK(不施氮肥,只施磷钾肥)、常规施肥T0(100%化肥氮)、T1(90%化肥氮+2.5 t·hm^(-2)生物炭)、T2(80%化肥氮+5.0 t·hm^(-2)生物炭)、T3(70%化肥氮+7.5 t·hm^(-2)生物炭)、T4(60%化肥氮+10.0 t·hm^(-2)生物炭)。每个处理3次重复,按随机区组排列。【结果】水稻产量随减氮配施生物炭比例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T2处理最高,较常规施肥T0处理显著提高了10.22%(P<0.05)。3个时期地上部和根系各处理氮素累积量分别为T2和T3处理最高,且氮素累积量均成熟期最高;与T0处理相比,成熟期T1、T2和T3处理的秸秆和籽粒及根系氮素累积量分别提高了5.05%~15.96%、4.65%~21.45%和6.76%~19.00%,且籽粒部分氮素累积量最高。T1~T4处理的秸秆生物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较T0处理分别提高了5.34%~41.44%、17.43%~63.81%和42.50%~85.93%,T1、T2和T3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了77.12%~106.79%,均T2处理最高;与T0处理相比,T1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降低,其余处理均增加。【结论】80%化肥氮+5.0t·hm^(-2)生物炭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促进水稻对氮素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产 生物炭 生育期 氮素累积量 氮肥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季稻氮肥运筹对再生稻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2
8
作者 陈鸿飞 杨东 +3 位作者 梁义元 张志兴 梁康迳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0-56,共7页
为探讨头季稻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再生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以杂交稻组合"Ⅱ优航2号"为材料,在头季施氮量225.00kg·hm-2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基蘖穗肥氮素配比[3种基蘖肥与穗肥配比分别为8:2(N1)、7:3(N2)、6:4(N3)]... 为探讨头季稻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再生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以杂交稻组合"Ⅱ优航2号"为材料,在头季施氮量225.00kg·hm-2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基蘖穗肥氮素配比[3种基蘖肥与穗肥配比分别为8:2(N1)、7:3(N2)、6:4(N3)]头季稻-再生季稻氮素累积量、干物质生产、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特性。结果表明:与N1、N2相比,头季成熟期N3处理氮素累积量分别增加9.26%、3.54%,头季齐穗期~头季成熟期N3处理氮素转移量分别增加21.47%、6.76%,整个生育期N3处理干物质净积累总量分别增加5.10%、4.78%。N3处理头季产量最高,达12431kg·hm-2,极显著高于N1、N2处理;氮肥利用率达46.44%,比N1、N2处理提高14.81%、5.43%;氮肥农学利用率达20.66kg·kg-1,比N1、N2处理提高14.97%、12.34%。研究结果还表明,头季不同基蘖穗肥氮素配比对再生稻再生季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季稻 再生稻 氮肥运筹 氮素累积量 干物质积累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稻品种间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4
9
作者 张岳芳 王余龙 +5 位作者 张传胜 董桂春 杨连新 黄建晔 陈培峰 龚克成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18-324,共7页
2001~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不同年代育成的籼稻代表品种国内88个和国外122个为材料,成熟期测定植株的干物重(包括根系)、全氮含量及产量,分析籼稻品种间成熟期氮素累积苣、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及... 2001~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不同年代育成的籼稻代表品种国内88个和国外122个为材料,成熟期测定植株的干物重(包括根系)、全氮含量及产量,分析籼稻品种间成熟期氮素累积苣、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氮素累积量、氯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品种间差异很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氮素累积量的差异明显大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又明显大于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相关分析表明,成熟期氮素累积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籼稻品种的产量水平关系密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与籼稻品种的产量水平关系不密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对籼稻品种的产量水平均有显著影响(R^2=0.957—0.974),提高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可提高籼稻品种的产量水平。通径分析显示,籼稻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比氮索籽粒生产效率大40%~70%。作者认为,籼稻品种的选育应在保持较高氮索累积量的基础上,重点改良提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有利于实现籼稻品种高产与高效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水稻 品种 氮素累积量 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刘红江 郭智 +4 位作者 孙国峰 顾克军 张岳芳 郑建初 陈留根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75-1081,共7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扬麦19为供试材料,设置免耕套播、旋耕撒播、旋耕条播、耕翻+旋耕条播等4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苏北平原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小麦播种施肥一体机条播小麦,同时机械深...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扬麦19为供试材料,设置免耕套播、旋耕撒播、旋耕条播、耕翻+旋耕条播等4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苏北平原小麦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小麦播种施肥一体机条播小麦,同时机械深施基肥,能显著提高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的小麦产量,分别平均比旋耕撒播提高7.6%和10.8%。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小麦的生物产量,明显增加了小麦的经济系数,显著增加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麦田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提高了小麦氮肥偏生产力。旋耕条播和耕翻+旋耕条播处理虽然均显著增加了小麦氮素累积量,但小麦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籽粒生产效率均显著降低。说明在小麦生产中,使用小麦播种施肥一体机条播小麦,结合基肥机械深施,减少25%的小麦播种量和10%的氮肥施用量,虽然能增加土壤速效氮素含量,并提高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量,但还需通过合理栽培技术措施的应用,协调好氮素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之间的矛盾,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方式 小麦 氮素累积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氮肥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氮素表观盈亏的影响 被引量:25
11
作者 石岳峰 张民 +2 位作者 张志华 宋瑞磊 朱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5-98,共4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肥料类型、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及植株氮素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大,但施肥过量产量降低。同等施氮条件下,控释掺混氮肥各处理夏玉米...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肥料类型、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及植株氮素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大,但施肥过量产量降低。同等施氮条件下,控释掺混氮肥各处理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高于普通尿素处理。施氮显著增加了0-40cm土层土壤无机氮含量,同时显著提高了玉米生长中后期植株体内氮素含量。经夏玉米季后,除高量施氮的T4,T6处理出现土壤氮素表观盈余外,其余处理均出现土壤氮素表观亏缺,施氮后土壤表观盈余量增加,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利用效率 土壤氮素表观盈亏 植株氮素累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桑树品种各器官氮磷含量及其累积量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贵明 张夫道 +1 位作者 薛秋生 武玉壁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3-65,共3页
在不同供氮水平条件下 ,不同桑树品种根、枝、叶中全氮、全磷含量及其累积量存在着极显著差异。施氮处理比无氮处理根、枝、叶中全氮含量及其累积量极显著增加 ,全磷含量极显著降低 ,磷素累积量除叶片无显著差异外 ,根和枝条中均极显著... 在不同供氮水平条件下 ,不同桑树品种根、枝、叶中全氮、全磷含量及其累积量存在着极显著差异。施氮处理比无氮处理根、枝、叶中全氮含量及其累积量极显著增加 ,全磷含量极显著降低 ,磷素累积量除叶片无显著差异外 ,根和枝条中均极显著增加。整个植株全氮含量 :叶片 >根 >枝条 ;全磷含量 :根≈叶片 >枝条。整个植株根、枝、叶的氮素累积及无氮处理的磷素累积 :叶片 >根 >枝条 ;施氮处理 ,根、枝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氮素累积量 磷素累积 品种 器官 磷含 氮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嫁接和施氮量对冬瓜干物质、氮素积累及其氮代谢酶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廖道龙 云天海 +4 位作者 刘子凡 伍壮生 黄项心兰 陈贻诵 谢大森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72-581,共10页
本研究通过开展嫁接栽培与施氮量对冬瓜干物质、氮素累积及其氮代谢酶的影响,明确冬瓜干物质、氮素积累动态规律和氮素吸收利用规律,旨在为冬瓜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铁柱2号’冬瓜和‘海砧1号’砧木为材料,试验为裂区设计,主... 本研究通过开展嫁接栽培与施氮量对冬瓜干物质、氮素累积及其氮代谢酶的影响,明确冬瓜干物质、氮素积累动态规律和氮素吸收利用规律,旨在为冬瓜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铁柱2号’冬瓜和‘海砧1号’砧木为材料,试验为裂区设计,主区为栽培方式,分别为嫁接栽培和自根栽培2种栽培方式;副区为氮肥施用量,分别设置N_(0)(0 kg/hm^(2))、N_(180)(180 kg/hm^(2))、N_(360)(360 kg/hm^(2))、N_(540)(540 kg/hm^(2))4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冬瓜在5个不同生育期氮素和干物质积累量及其氮代谢酶活性。冬瓜氮素和干物质积累总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N_(360)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3个施氮量处理;整个生育期嫁接冬瓜氮素和干物质积累总量分别较自根冬瓜提高了16.11%和11.76%,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冬瓜氮素和干物质积累的最大理论值(K)、最大积累速率(V_(max))和平均积累速率(V_(mean))、快速积累期起始时期(T_(1))、快速积累期终止时期(T_(2))和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时间(T_(max))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在N_(360)处理时达到最大值;嫁接栽培能显著提高冬瓜氮素和干物质的最大理论值(K)、最大积累速率(V_(max))和平均积累速率(V_(mean))。冬瓜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随着生育期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75 d(果实发育前期)达到最大值;此时NR和GS的活性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N_(360)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嫁接栽培能显著提高冬瓜全生育期NR和GS,与自根冬瓜相比,嫁接冬瓜在30、55、75、95、110 d的NR活性分别提高了33.08%、28.95%、34.63%、36.03%和67.23%;而GS活性分别提高了29.64%、22.11%、21.00%、28.00%和35.27%。综上所述,嫁接栽培能显著影响干物质、氮素的积累总量及其累积速率以及NR和GS的活性。N_(360)(360 kg/hm^(2))是冬瓜生产中适宜的氮肥施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瓜 施氮水平 嫁接栽培 氮素累积量 干物质累积 氮代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高CO_2浓度对油菜氮素同化累积与植株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春 谭太龙 +7 位作者 张力 余佳玲 廖琼 张振华 刘强 荣湘民 宋海星 官春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88-1694,共7页
为了指导高CO2浓度条件下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合理施氮、创建油菜高产高效以及进一步探明油菜氮代谢的调节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微区试验,研究2个油菜品种(沪油15-33号和742-2)在2个CO2浓度水平(自然CO2摩尔分数400μmol... 为了指导高CO2浓度条件下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合理施氮、创建油菜高产高效以及进一步探明油菜氮代谢的调节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微区试验,研究2个油菜品种(沪油15-33号和742-2)在2个CO2浓度水平(自然CO2摩尔分数400μmol·mol-1和高CO2摩尔分数(800±20)μmol·mol-1)和2个氮素水平(施氮与不施氮)条件下,氮素同化酶(NR和GS)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以及油菜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氮素累积量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高CO2浓度会提高NR和GS活性;在氮素处理的影响方面,NR活性的变化与油菜的品种和生育时期不同有关: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品种A在各时期的施氮处理的酶活性高于不施氮处理;品种B只在抽薹期的施氮处理低于不施氮处理,其他时期则升高;对于GS酶活性,在自然CO2浓度条件下施氮会提高GS酶活性,高CO2浓度条件下施氮则降低其活性(苗期除外)。CO2浓度升高会降低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盛花期除外);在正常CO2浓度下,增施氮肥会提高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而在高CO2浓度下,增施氮肥会降低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CO2浓度升高和增施氮肥都会提高油菜地上部干物质量与氮素累积量,油菜干物质量与氮素累积量总体上与上述测定指标呈极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CO2 油菜 氮素同化酶 可溶性蛋白 氮素累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比例对单季稻产量、土壤养分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叶鑫 隋世江 +1 位作者 陈玥 张鑫 《辽宁农业科学》 2022年第6期24-28,共5页
在等氮量投入条件下,通过田间试验,探讨有机肥替代化肥氮比例对水稻产量、土壤养分和氮素吸收的影响。采用连续2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处理(CK),单施化肥处理(F),有机肥替代20%化肥氮处理(M1)、替代40%化肥氮(M2)、替代60%化肥氮(M... 在等氮量投入条件下,通过田间试验,探讨有机肥替代化肥氮比例对水稻产量、土壤养分和氮素吸收的影响。采用连续2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处理(CK),单施化肥处理(F),有机肥替代20%化肥氮处理(M1)、替代40%化肥氮(M2)、替代60%化肥氮(M3)5个处理。结果表明:有机肥替代化肥氮比例为20%~40%可维持水稻的增产稳产,比不施氮处理产量平均增加33.10%~40.36%,比单施化肥处理产量平均增加0.84%~6.34%;有利于水稻茎叶、籽粒的养分吸收,提高水稻氮素累积量;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的养分含量明显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因此,对于北方单季稻区而言,有机肥氮占总氮量的20%~40%比例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化肥 水稻产 氮素累积量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氮肥一次性施用对舟山地区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16
作者 费维 方红玲 +2 位作者 张浩 顾卡咪 杨梢娜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325-1328,共4页
为了探究缓释氮肥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以扬麦16为材料,于2020—2022年在浙江省岱山县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释放期缓释氮肥对小麦产量、氮素累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及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常规施肥相比,2种释放期的缓... 为了探究缓释氮肥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以扬麦16为材料,于2020—2022年在浙江省岱山县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释放期缓释氮肥对小麦产量、氮素累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及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常规施肥相比,2种释放期的缓控释氮肥均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在2020—2021年,缓控释氮肥较常规施肥显著提高了小麦氮素吸收量,而2021—2022年小麦季CF、CRU60和CRU90处理间的小麦总吸氮量无显著差异;与CF处理相比,缓控释氮肥处理的小麦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提高3.4~6.0百分点、10.4%~19.8%和3.9%~7.5%。综上,在小麦生产上一次基施缓释期90 d的缓控释氮肥可以达到增效、省工、节本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素累积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吸收效率品种油菜氮素营养特性的差异 被引量:21
17
作者 曹兰芹 伍晓明 +5 位作者 杨睿 田阳阳 陈鲜妮 陈碧云 李亚军 高亚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87-895,共9页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在不同供氮水平下对50份甘蓝型油菜进行氮吸收效率筛选,并比较其不同品种的氮素营养特性。结果表明,油菜的氮素营养特性表现出一定的品种差异,其中根系氮累积量及其占总吸氮量的百分比变异系数最大,超过50%,而生长前...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在不同供氮水平下对50份甘蓝型油菜进行氮吸收效率筛选,并比较其不同品种的氮素营养特性。结果表明,油菜的氮素营养特性表现出一定的品种差异,其中根系氮累积量及其占总吸氮量的百分比变异系数最大,超过50%,而生长前期植株含氮量的变异系数最小。不论氮素供应水平高低,油菜氮高效品种的总吸氮量和各器官的氮素累积量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其中根系氮素累积量的差异最大,而果荚氮素累积量的差异最小;氮高效品种根系中累积的氮素比例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而果荚中累积的氮素比例均显著低于氮低效品种;氮高效品种营养生长阶段地上部的含氮量与氮低效品种的差异不显著,而地上部的氮素累积量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营养生长阶段功能叶片的SPAD值也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随着供氮水平的改变,氮高效品种各器官的含氮量、氮素累积量和氮素分配比例的变化幅度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不同品种油菜氮素营养指标的显著差异为通过遗传改良途径培育作物新品种和提高作物氮肥利用效率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Brassica NAPUS L.) 氮吸收效率 品种 含氮 氮素累积量 SP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不同配施比例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54
18
作者 刘红江 蒋华伟 +3 位作者 孙国峰 沈明星 陈留根 郑建初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1-66,共6页
在等氮量替代条件下,以武运粳29号为供试材料,设置不施氮肥(M0)作为空白对照,单施化肥(M1),以及25%有机肥(M2)、50%有机肥(M3)、75%有机肥(M4)、100%有机肥(M5)替代化肥6个处理,研究有机-无机肥不同配施比例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在等氮量替代条件下,以武运粳29号为供试材料,设置不施氮肥(M0)作为空白对照,单施化肥(M1),以及25%有机肥(M2)、50%有机肥(M3)、75%有机肥(M4)、100%有机肥(M5)替代化肥6个处理,研究有机-无机肥不同配施比例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水稻生育前期,化肥施用比例高的处理土壤速效氮含量高;到水稻生育后期,有机肥替代比例高的处理土壤速效氮含量高。(2)50%有机肥替代化肥水稻产量最高。(3)50%有机肥替代化肥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的氮素累积量。(4)10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最低,单施化肥处理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最高。(5)50%有机肥替代化肥,在保证水稻高产的同时,显著增加水稻氮素累积量,并使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均得到明显提高。说明提高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在等氮量替代条件下,50%有机肥替代化肥是一种相对适宜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 配施比例 土壤速效氮 氮素累积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肥力土壤下施氮与玉米秸秆还田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0
19
作者 单鹤翔 卢昌艾 +2 位作者 张金涛 王金洲 徐明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5-41,共7页
为了解华北潮土区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施氮与玉米秸秆还田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采用15N标记氮肥和15N标记玉米秸秆的双标记方法,在两种肥力水平土壤上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对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量、氮素分... 为了解华北潮土区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施氮与玉米秸秆还田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采用15N标记氮肥和15N标记玉米秸秆的双标记方法,在两种肥力水平土壤上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对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量、氮素分配和氮肥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等氮肥用量条件下,与不配施玉米秸秆相比,施用玉米秸秆则显著降低了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量;高肥力土壤上的冬小麦子粒氮素累积量高于低肥力土壤,冬小麦秸秆氮素累积量则以低肥力土壤为高;氮肥配施玉米秸秆使得氮肥回收率下降9.6%~15.7%,土壤残留率增加12.2%~16.4%。2)氮肥用量为N 150和300 kg/hm2时,玉米秸秆氮素的当季回收率达到22.8%~33.1%,冬小麦子粒氮素约7%~10%来源于还田的玉米秸秆。3)等氮肥用量和相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氮肥配施玉米秸秆对冬小麦子粒产量影响不显著,在氮肥用量为N 150和300 kg/hm2条件下,影响冬小麦子粒产量的主要是土壤肥力水平,该试验结果还有待于田间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 冬小麦 氮素累积量 氮素分配 氮肥回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桂香3号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陶伟 阎勇 +5 位作者 梁天锋 陈雷 莫海玲 唐茂艳 王强 张晓丽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0-254,共5页
【目的】以优质常规稻桂香3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其产量和氮素积累与分配特点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田间试验设置5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120、150、180和210 kg/ha,测定不同施氮水平下,桂香3号作晚稻种植的产量及其构成、... 【目的】以优质常规稻桂香3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其产量和氮素积累与分配特点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田间试验设置5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120、150、180和210 kg/ha,测定不同施氮水平下,桂香3号作晚稻种植的产量及其构成、氮素积累与分配比例和氮肥利用率。【结果】桂香3号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超过150 kg/ha后产量下降;施氮量主要影响桂香3号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差异不显著;桂香3号氮素吸收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氮肥施用过高不利于后期氮素向穗部分配;氮肥偏生产力(NPFP)、氮收获指数(NHI)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均随施氮量的升高而下降,但施氮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氮肥农学利用率(NAE)、生理利用率(NPE)和吸收利用率(NRE)的增加。【结论】优质常规稻桂香3号适宜施氮量为150kg/ha,其产量最高,达7374.1 kg/ha;NAE、NPE和NRE也均达最大值,分别为15.9 kg/kg、43.8 kg/kg和3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香3号 施氮 氮素累积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