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不同施肥运筹对玉米产量、氮素转运和土壤氮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婷娜 苏永中 +1 位作者 安芳娇 牛子儒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18,共11页
利用河西走廊中部临泽绿洲2005年开始的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研究新垦绿洲砂质土壤长期不同施肥运筹对玉米产量、氮素转运和利用以及土壤氮积累的影响,为区域砂质农田玉米生产合理施肥运筹提供技术方案。试验共设9个处理:单施高量有机肥(M3... 利用河西走廊中部临泽绿洲2005年开始的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研究新垦绿洲砂质土壤长期不同施肥运筹对玉米产量、氮素转运和利用以及土壤氮积累的影响,为区域砂质农田玉米生产合理施肥运筹提供技术方案。试验共设9个处理:单施高量有机肥(M3:有机肥2.4 t·hm^(-2))、高量氮磷化肥(NP3:N 300 kg·hm^(-2),P_(2)O_(5)225kg·hm^(-2)),低量氮磷化肥配施高量有机肥(NP1M3:N 150 kg·hm^(-2),P_(2)O_(5)90 kg·hm^(-2),有机肥2.4 t·hm^(-2))、低量氮磷钾化肥(NPK1:N 150 kg·hm^(-2),P_(2)O_(5)90 kg·hm^(-2),K_(2)O 90 kg·hm^(-2))、中量氮磷钾化肥(NPK2:N 225 kg·hm^(-2),P_(2)O_(5)135 kg·hm^(-2),K_(2)O 135 kg·hm^(-2))、高量氮磷钾化肥(NPK3:N 300 kg·hm^(-2),P_(2)O_(5)225 kg·hm^(-2),K_(2)O 225 kg·hm^(-2),为区域农户施肥水平)、低量氮磷钾化肥配施高量有机肥(NPK1M3:N 150 kg·hm^(-2),P_(2)O_(5)90 kg·hm^(-2),K_(2)O 90kg·hm^(-2),有机肥2.4 t·hm^(-2))、中量氮磷钾化肥配施中量有机肥(NPK2M2:N 225 kg·hm^(-2),P_(2)O_(5)135 kg·hm^(-2),K_(2)O135 kg·hm^(-2),有机肥1.8 t·hm^(-2))、高量氮磷钾化肥配施低量有机肥(NPK3M1:N 300 kg·hm^(-2),P_(2)O_(5)225 kg·hm^(-2),K_(2)O 225 kg·hm^(-2),有机肥1.2 t·hm^(-2)),玉米-玉米-大豆轮作。2021年取样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转运和利用特征。研究结果如下:(1)连续17年不同施肥处理,NP3、NPK3和NP1M3处理比较,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表明开垦利用年限较短的砂质农田,钾素并不是主要限制因素,有机肥施用可以提供作物需要的钾素营养;高量氮磷化肥和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玉米产量显著高于中低量化肥和单施有机肥;长期单施有机肥处理(M3)与单施化肥的4个处理(NP3、NPK1、NPK2、NPK3)比较,玉米产量与秸秆生物量已无显著差异,M3处理的产量甚至超过NPK1和NPK2处理;NPK1M3、NPK2M2和NPK3M1处理的玉米产量和秸秆生物量最高,三者之间差异很小。(2)玉米地上部吐丝期氮素积累量各处理之间表现出较高的变异性,但高量化肥氮投入处理(NP3、NPK3M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M3处理最低;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施有机肥的处理高于单施化肥处理,NPK1M3处理最高,表明有机肥能提供较化肥更持久的氮素供应。各处理吐丝期氮素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62.95%~80.41%)显著高于花后氮素积累率对籽粒的贡献率,吐丝前积累的氮素是玉米植株氮素的主要来源。(3)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0~20和20~4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综上所述,新垦绿洲砂质农田高量化肥投入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但有机肥的持续投入对作物产量的持续提升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增施有机肥可以替代部分化肥投入;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土壤保肥性能的提升和肥沃耕层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肥料试验 施肥运筹 玉米产量 氮素积累和转运 土壤氮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量和时期对高产小麦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5
2
作者 郑成岩 于振文 +1 位作者 王西芝 武同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24-1332,共9页
在每公顷产9000 kg小麦的高产条件下,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0)、底墒水(W1)、底墒水+拔节水(W2)、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3)、底墒水+开花水(W4)5个灌溉处理,每次灌水60 mm,研究了灌水量和时期对高产小麦氮素积累、... 在每公顷产9000 kg小麦的高产条件下,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0)、底墒水(W1)、底墒水+拔节水(W2)、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3)、底墒水+开花水(W4)5个灌溉处理,每次灌水60 mm,研究了灌水量和时期对高产小麦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不灌水处理(W0)相比较,灌水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子粒氮素积累量和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子粒的转移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开花后营养器官积累的氮素向小麦子粒转移量和转移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W2处理最高。2)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先降低后回升再降低,在拔节期最低。成熟期,W0处理0—4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灌水处理;随灌水量的增加,100—16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W2处理显著低于W3和W4处理;160—20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3)随灌水量的增加,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生产效率先增加后降低,W2处理最高;而氮素利用效率则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W0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W2、W3、W4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氮素利用、子粒产量和土壤中硝态氮的淋溶,底墒水和拔节水各灌60 mm的W2为最佳处理,可供生产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量和时期 小麦 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 土壤硝态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高效型半冬性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氮素积累转运和籽粒品质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丁永刚 陈立 +5 位作者 董金鑫 朱敏 李春燕 朱新开 丁锦峰 郭文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144-3154,共11页
为给半冬性小麦优质、高产、高效协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在江苏睢宁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以22个半冬性品种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根据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通过系统聚类将品种分为高产高效(HH)、中产中效(MM)和低产低效(LL)3个类型,研究... 为给半冬性小麦优质、高产、高效协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在江苏睢宁连续3个小麦生长季,以22个半冬性品种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根据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通过系统聚类将品种分为高产高效(HH)、中产中效(MM)和低产低效(LL)3个类型,研究其产量构成、氮素吸收与利用和籽粒品质间差异。结果表明,3个年度HH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MM和LL。HH实现高产是由于具有显著高的总结实粒数,即穗数和穗粒数的协同增加;实现高效得益于高的氮肥吸收效率和氮肥生理利用效率。HH高的氮肥吸收效率是由于花前氮素积累量的提高,有助于更多的氮素向籽粒转运,进而提升籽粒氮素积累量。分析指示,在一定范围内籽粒产量和总结实粒数可与单粒氮素积累量协同提升;当籽粒产量高于9.5 t hm^(-2)或总结实粒数高于2.2×10^(8)hm^(-2),单粒氮素积累有下降趋势。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表现为HH类型均显著高于MM和LL。综上所述,高产高效型半冬性小麦品种具有高的总结实粒数、氮素吸收与转运量以及籽粒氮素积累的特征,且因单粒氮素积累量提升,改善了籽粒中蛋白相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冬性小麦品种 籽粒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产量构成 氮素积累和转运 籽粒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覆盖条件下氮磷配施对旱地小麦氮素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萌 高志强 +3 位作者 李光 赵红梅 任爱霞 孙敏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4-371,共8页
为给免耕覆盖条件下旱地小麦高产和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150kg·hm-2和180kg·hm-2两种施氮水平下不同氮磷配比(1∶0.5、1∶0.75、1∶1)对旱地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和转运、氮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为给免耕覆盖条件下旱地小麦高产和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150kg·hm-2和180kg·hm-2两种施氮水平下不同氮磷配比(1∶0.5、1∶0.75、1∶1)对旱地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和转运、氮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5和1∶0.75氮磷配比下,增加施氮量可提高小麦开花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花前贮存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并最终提高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及氮素收获指数;在氮磷比为1∶1时,增加施氮量则表现出相反的结果。在低氮(150kg·hm-2)条件下,增施磷肥可提高开花期和成熟期地上部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花前贮存氮素转运量及转运效率,并提高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收获指数;高氮(180kg·hm-2)条件下,上述指标则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总体来看,1∶0.75的氮磷比最有利于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及营养器官花前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并最终获得了最高的籽粒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素收获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氮磷配施 氮素积累和转运 氮素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栽方式与施氮量对杂交籼稻氮肥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5
作者 王春雨 余华清 +4 位作者 何艳 郭长春 张绍文 杨志远 马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92-1801,共10页
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毯苗机插(机插)、湿润精量穴直播(直播)和人工移栽3种播栽方式,副区为4个施氮量(0 kg×hm^(-2)、90 kg×hm^(-2)、135 kg×hm^(-2)和180 kg×hm^(-2)),研究... 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毯苗机插(机插)、湿润精量穴直播(直播)和人工移栽3种播栽方式,副区为4个施氮量(0 kg×hm^(-2)、90 kg×hm^(-2)、135 kg×hm^(-2)和180 kg×hm^(-2)),研究杂交籼稻在不同处理下的氮素积累与运转、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以及氮素利用率。播栽方式与施氮量对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积累量、运转及产量具显著影响及互作效应。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氮积累总量为人工移栽>机插>直播;播种—拔节期和抽穗—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速率为直播>机插>人工移栽,拔节—抽穗期氮素积累速率为人工移栽>机插>直播,不同播栽方式下均在拔节—抽穗期氮积累速率达最大;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表现为人工移栽>机插>直播;百千克籽粒需氮量为直播>人工移栽>机插;人工移栽稻的产量与机插稻差异不显著,与人工移栽稻相比,直播稻平均减产13.04%。植株氮素积累量和穗部氮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叶片氮素对穗部的贡献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播栽方式和施氮量对氮素利用率产生较大影响,机插稻氮素农学利用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直播、人工移栽的水稻氮素农学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氮素回收利用率在人工移栽和机插下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呈二次曲线关系,直播则随施氮水平的升高而逐渐减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均随氮肥的增加而降低,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综合而言,直播稻施氮量在135 kg×hm^(-2),机插和人工移栽在135~180 kg×hm^(-2)时既能获得稳定的产量,也能维持较高氮素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精量穴直播 机插 施氮量 氮素积累和转运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