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茬小麦公顷产量9000kg群体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 被引量:23
1
作者 丁锦峰 杨佳凤 +6 位作者 王云翠 陈芳芳 封超年 朱新开 李春燕 彭永欣 郭文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3-551,共9页
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以扬麦20为材料,通过基本苗和氮素运筹(氮肥施用量、施用时期和比例)调控建立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稻茬小麦籽粒产量高于9000 kg/hm2群体的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结果表明,稻茬小麦籽粒产量9000 kg/hm2以上... 在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以扬麦20为材料,通过基本苗和氮素运筹(氮肥施用量、施用时期和比例)调控建立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稻茬小麦籽粒产量高于9000 kg/hm2群体的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结果表明,稻茬小麦籽粒产量9000 kg/hm2以上群体拔节期至开花期、开花期及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分别在N 104~117 kg/hm2、197~205 kg/hm2、234~251 kg/hm2,极显著高于籽粒产量9000 kg/hm2以下群体。稻茬小麦不同群体开花期叶片、茎鞘、穗及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氮素积累量分别为N 89~91 kg/hm2、74~83 kg/hm2、32~33 kg/hm2、177~188 kg/hm2,有利于实现籽粒产量9000 kg/hm2。花后群体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与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叶片、茎鞘及穗轴+颖壳的氮素转运量分别为N 65~73 kg/hm2、53~54kg/hm2、16~20 kg/hm2,有利于实现籽粒产量9000 kg/hm2。稻茬小麦籽粒产量9000 kg/hm2以上群体100 kg籽粒吸氮量为N 2.9~3.0 kg,氮素利用效率32.9~34.5 kg/kg,氮收获指数0.73~0.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高产 氮素积累、分配与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15)N示踪技术分析叶面施氮对花生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春晓 郑永美 +10 位作者 矫岩林 陈静 李文金 赵玉成 华伟 解晓梅 孙学武 于天一 沈浦 吴正锋 王才斌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1-888,共8页
叶面追肥是现代农业作物丰产栽培常用田管技术。为探明叶面施氮次数与浓度对花生氮素吸收积累、运转分配及利用率影响,揭示叶面追氮对植株不同器官建成和功能维持的营养机制,试验设5个处理:T0为对照;T1尿素浓度1%,收获前35d追施1次;T2... 叶面追肥是现代农业作物丰产栽培常用田管技术。为探明叶面施氮次数与浓度对花生氮素吸收积累、运转分配及利用率影响,揭示叶面追氮对植株不同器官建成和功能维持的营养机制,试验设5个处理:T0为对照;T1尿素浓度1%,收获前35d追施1次;T2尿素浓度3%,追施时间同T1;T3尿素浓度1%,收获前50 d、35 d和20 d追施3次;T4尿素浓度3%,追施时间同T3。氮肥用^(15)N标记尿素和普通尿素。结果表明:(1)叶面施氮植株氮含量提高0~0.22个百分点,且有T4>T3>T2>T1,其中营养体(根、茎、叶)增幅较大,比对照提高0.17~0.45个百分点,生殖体含量(果针、果壳、籽仁)增幅较少;施氮处理植株氮积累量提高平均19.8%,其中营养体平均增42.1%,生殖体平均增长12.7%。(2)叶面追施的氮在不同器官的分配比例存在较大差异,籽仁>叶>茎>果壳>果针>根,其中籽仁、叶各约占60%和30%,其余器官比例较少;追施时间对氮素分配有一定影响,收获前35 d追施更有利向生殖体分配,比收获前50 d和20 d两处理平均高7.9个百分点。(3)植株氮素效率随叶面施氮数量的增加而降低;施氮次数少或氮肥浓度低肥料利用率高,1次追施氮肥利用率平均70.6%,比3次追施平均高37.7个百分点;不同追施时间比较,收获前35 d追施氮肥利用率最高,较收获前50 d和20 d两处理的平均值分别高1.8和3.9个百分点。综上,叶面施氮可显著提高植株氮代谢水平,促进氮素吸收、积累,营养体尤为明显,是花生生育后期“护根保叶”生理机制和根系氮源难以取代的技术措施;叶面追施的氮主要分配在荚果和叶片中,是花生提高产量和叶片光合作用的生理机制;叶面追氮肥料利用率明显高于根系施肥,是花生经济施肥的有效途径;植株氮效率随叶面施氮数量的增加而降低,追施次数少或氮肥浓度低肥料利用率高。本研究可为花生叶面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叶面施肥 氮素 积累分配 氮肥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氮利用效率小黑麦植株氮素积累分配特性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锡洲 吴沂珀 李廷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1-158,共8页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以小黑麦氮高效利用品种‘Clxt82’、‘PI429186’和氮低效利用品种‘Clxt74’为材料,研究0(不施氮)、0.033 g(N)·kg-1(低氮)和0.066 g(N)·kg-1(正常氮)3个不同施氮水平下,各生长时期氮素在器官间和器官内...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以小黑麦氮高效利用品种‘Clxt82’、‘PI429186’和氮低效利用品种‘Clxt74’为材料,研究0(不施氮)、0.033 g(N)·kg-1(低氮)和0.066 g(N)·kg-1(正常氮)3个不同施氮水平下,各生长时期氮素在器官间和器官内不同功能性氮素分配的特性。结果表明:氮高效利用品种在氮素不足的条件下优势更明显,抽穗期高效利用品种和低效利用品种间生物量的差异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在不施氮、低氮和正常供氮时‘Clxt82’、‘PI429186’地上部生物量分别为‘Clxt74’的1.55倍、1.19倍、1.06倍和1.79倍、1.35倍、1.30倍。不同生育时期,小黑麦氮积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低氮和正常供氮处理,在分蘖期、拔节期氮高效利用品种氮积累量均显著高于低效利用品种,而在抽穗期差异则不大。随施氮量的增加,氮素在叶片和穗部的分配比例减小,在茎的分配比例增大;分蘖期和拔节期,氮高效利用品种茎中氮素分配比例小于低效利用品种,叶片氮素分配比例则大于低效利用品种。抽穗期氮高效利用品种穗部氮素分配比例大于低效品种,而叶部则相反。各生育时期各器官不同形态氮素含量总体上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不施氮和低氮处理,拔节期氮高效品种‘Clxt82’、‘PI429186’叶片营养性氮含量是低效品种‘Clxt74’的1.31倍、1.76倍和1.12倍、1.35倍,而结构性氮含量则是低效品种的86.12%、64.01%和80.82%、71.51%;抽穗期氮高效品种‘Clxt82’、‘PI429186’叶片营养性氮含量是低效品种‘Clxt74’的1.01倍、1.11倍和1.04倍、1.13倍,结构性氮含量为低效品种‘Clxt74’的74.99%、63.08%和75.78%、62.84%;各时期品种间功能性氮素含量差异不大。低氮条件下氮高效利用品种通过降低结构性氮素含量、增加营养性氮素含量来满足氮素的利用和体内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麦 品种 施氮量 利用效率 氮素分配 营养性氮 功能性氮 结构性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水处理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氮素积累、分配与转移的差异 被引量:33
4
作者 王德梅 于振文 +1 位作者 张永丽 许振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41-1048,共8页
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条件下2个高产小麦品种吸收利用不同来源氮素的差异。结果表明:1)同一灌水条件下,泰山23(T23)植株氮素总积累量、来自肥料氮的量、来自土壤氮的量、肥料氮和土壤氮开花期在营养器官中的总积累... 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条件下2个高产小麦品种吸收利用不同来源氮素的差异。结果表明:1)同一灌水条件下,泰山23(T23)植株氮素总积累量、来自肥料氮的量、来自土壤氮的量、肥料氮和土壤氮开花期在营养器官中的总积累量及成熟期在子粒中的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山农664(S664)。2)泰山23底墒水+拔节水处理(W1)营养器官中积累的肥料氮向子粒的转移量显著高于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处理(W2),土壤氮的转移量W1与W2处理无显著差异;山农664营养器官中积累的肥料氮和土壤氮的转移量均为W2显著高于W1处理。3)泰山23的子粒蛋白质含量、灌溉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为W1显著高于W2处理,子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在W1与W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山农664的子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为W2显著高于W1处理,子粒蛋白质含量、氮素利用效率、灌溉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在W1与W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从子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氮素与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综合分析,W1和W2处理分别是泰山23和山农664高产高效的灌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素积累分配 灌水量 氮素利用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与灌水对夏玉米土壤硝态氮积累、氮素平衡及其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73
5
作者 栗丽 洪坚平 +5 位作者 王宏庭 谢英荷 张璐 邓树元 单杰 李云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58-1365,共8页
通过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N 0、150、210和270 kg/hm2)和灌水量(900、1200、和1500 m3/hm2)对夏玉米土壤硝态氮分布累积、氮素平衡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收获期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在表层(0—20 cm)含量最高,在0... 通过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N 0、150、210和270 kg/hm2)和灌水量(900、1200、和1500 m3/hm2)对夏玉米土壤硝态氮分布累积、氮素平衡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收获期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在表层(0—20 cm)含量最高,在0—200 cm剖面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施氮处理硝态氮积累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作物吸氮量、氮素表观损失量均与施氮量和总氮输入量呈显著相关,氮素输入量每增加1 kg,作物吸氮量仅增加0.301 kg,而表观损失量增加0.546 kg,是作物吸氮量的1.8倍左右。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剖面中NO3--N的损失量逐渐减少。夏玉米子粒吸氮量和收获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氮肥回收效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均以处理W1500N150最高,分别为46.15%和12.98kg/kg;氮肥生理效率以处理W1200N150最大,为34.49 kg/kg。本试验条件下,以水氮处理W1500N150的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表观损失量较低,夏玉米氮肥回收效率和农学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施氮量 灌水量 硝态氮积累 氮素平衡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产冬小麦对氮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 被引量:20
6
作者 党红凯 李瑞奇 +3 位作者 李雁鸣 孙亚辉 张馨文 刘梦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37-1047,共11页
为明确超高产(9000 kg/hm2左右)栽培条件下冬小麦的氮素营养特点,于2004~2005年、2005~2006年2个小麦生长季主要生育时期,取样分析小麦各器官氮的含量,总结出超高产冬小麦氮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特点。结果表明, 小麦全生育期各... 为明确超高产(9000 kg/hm2左右)栽培条件下冬小麦的氮素营养特点,于2004~2005年、2005~2006年2个小麦生长季主要生育时期,取样分析小麦各器官氮的含量,总结出超高产冬小麦氮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特点。结果表明, 小麦全生育期各器官的氮含量为0.22%~3.55%(干重)。生育前期叶片中氮的含量和积累量最高,生育后期籽粒中氮的含量和积累量最高。小麦生育期间氮的总积累量为232.48~285.18 kg/hm2,每生产100 kg籽粒吸收氮2.63~3.13 kg。小麦吸收的氮孕穗期前主要分配在叶片中,一般都在50%以上, 成熟期氮在籽粒中的分配率最高,各品种均在80%以上。成熟期籽粒中积累的氮68.02%~73.31% 来自营养器官中氮的再分配。出苗到起身期、拔节到孕穗期、开花到成熟期都是小麦氮素吸收的重要阶段。根据小麦的氮素吸收积累特点,河北平原冬小麦实现9000 kg/hm2的超高产,需要土壤全氮不低于0.75 g/kg,秸秆全量还田后施N 260 kg/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产 冬小麦 氮素 吸收 积累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季稻氮肥运筹对再生稻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2
7
作者 陈鸿飞 杨东 +3 位作者 梁义元 张志兴 梁康迳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0-56,共7页
为探讨头季稻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再生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以杂交稻组合"Ⅱ优航2号"为材料,在头季施氮量225.00kg·hm-2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基蘖穗肥氮素配比[3种基蘖肥与穗肥配比分别为8:2(N1)、7:3(N2)、6:4(N3)]... 为探讨头季稻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再生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以杂交稻组合"Ⅱ优航2号"为材料,在头季施氮量225.00kg·hm-2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基蘖穗肥氮素配比[3种基蘖肥与穗肥配比分别为8:2(N1)、7:3(N2)、6:4(N3)]头季稻-再生季稻氮素累积量、干物质生产、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特性。结果表明:与N1、N2相比,头季成熟期N3处理氮素累积量分别增加9.26%、3.54%,头季齐穗期~头季成熟期N3处理氮素转移量分别增加21.47%、6.76%,整个生育期N3处理干物质净积累总量分别增加5.10%、4.78%。N3处理头季产量最高,达12431kg·hm-2,极显著高于N1、N2处理;氮肥利用率达46.44%,比N1、N2处理提高14.81%、5.43%;氮肥农学利用率达20.66kg·kg-1,比N1、N2处理提高14.97%、12.34%。研究结果还表明,头季不同基蘖穗肥氮素配比对再生稻再生季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季稻 再生稻 氮肥运筹 氮素累积量 干物质积累 氮素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光对杂交稻氮素积累、分配与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9
8
作者 任万军 杨文钰 +3 位作者 张国珍 朱霞 樊高琼 徐精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8-293,共6页
以 3个不同基因型的中籼杂交稻组合为材料 ,利用遮荫制造 3种光强研究了灌浆期间弱光对水稻氮素积累、分配及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弱光下植株各器官的氮含量均上升 ,遮荫处理后 2 8d叶片氮含量比对照增加 7.2 0 %~ 2 5 .2 ... 以 3个不同基因型的中籼杂交稻组合为材料 ,利用遮荫制造 3种光强研究了灌浆期间弱光对水稻氮素积累、分配及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弱光下植株各器官的氮含量均上升 ,遮荫处理后 2 8d叶片氮含量比对照增加 7.2 0 %~ 2 5 .2 3% ,遮荫期间茎鞘平均氮含量比对照高 36 .5 7%~ 5 6 .16 % ,穗平均氮含量比对照高 11.35 %~ 2 9.89%。遮荫后子粒蛋白质含量极显著上升 ,4 9%遮荫、6 9%遮荫处理分别比对照高 14 .6 2 %、37.5 9%。弱光下植株对氮的吸收强度及累积量减少 ,氮素分配比例改变 ,分配到叶片、茎鞘的氮素增加 ,分配到穗部的减少 ,且叶片和茎鞘的氮素输出量以及穗的氮素输入量呈低于对照的趋势。子粒蛋白质产量随光强下降极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光 杂交稻 氮素积累 营养分配 子粒 蛋白质含量 影响因素 灌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玉米氮素积累和分配的基因型差异 被引量:10
9
作者 陆大雷 刘小兵 +3 位作者 赵久然 王德成 郭景伦 陆卫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52-857,共6页
为了解甜玉米高产品种氮素积累和分配的规律,阐明不同生育阶段氮素积累和分配的基因型差异,及其对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效率的作用,分析了22个甜玉米品种在同一施氮水平下拔节期、开花期和鲜食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和分配量。结果表明,甜玉... 为了解甜玉米高产品种氮素积累和分配的规律,阐明不同生育阶段氮素积累和分配的基因型差异,及其对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效率的作用,分析了22个甜玉米品种在同一施氮水平下拔节期、开花期和鲜食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和分配量。结果表明,甜玉米品种不同阶段的氮素积累和分配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植株氮素含量逐渐下降,氮素积累量逐渐上升,不同生育阶段的氮素积累量以拔节到开花期最高;氮素在开花前主要分布在叶片中,在开花后开始由叶片逐渐向果穗转移。到鲜食期,甜玉米不同品种果穗中氮素分配量最高,占全株氮素总积累量的41.32%,其次为子粒,氮素分配量占全株氮素积累量的28.53%。高产品种拔节至鲜食期氮素积累量高,鲜果穗高产品种在鲜食期叶片和子粒中的氮素分配较高,鲜子粒高产品种在鲜食期叶片和雄穗中氮素分配量较高且轴中氮素分配量较低。鲜果穗氮素利用效率高的品种主要是由于其减少了开花至鲜食期的氮素积累量,其次是减少了拔节至开花期的氮素积累量,且其在鲜食期叶片、轴和叶鞘中的氮素分配量较少。鲜子粒氮素利用效率和各阶段的氮素积累量及鲜食期各器官的氮素分配量无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氮素积累 氮素分配 基因型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高效利用基因型水稻干物质生产和氮素积累特性 被引量:13
10
作者 戢林 杨欢 +2 位作者 李廷轩 张锡洲 余海英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27-335,共9页
采用土培试验,研究氮高效利用基因型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生产特性和氮素积累特征,并探讨其与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关系。结果表明,1)高效基因型水稻在保证高产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产量为低效基因型的1.74-2.37倍,氮素籽... 采用土培试验,研究氮高效利用基因型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生产特性和氮素积累特征,并探讨其与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关系。结果表明,1)高效基因型水稻在保证高产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产量为低效基因型的1.74-2.37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较低效基因型高23.97%-70.55%。2)高效基因型干物质量积累高峰期出现在抽穗-成熟阶段,而低效基因型出现在分蘖-拔节阶段;高效基因型干物质量在分蘖-拔节、拔节-抽穗、抽穗-成熟阶段分别是低效基因型的1.12,1.49和5.85倍,差异显著。3)高效基因型在分蘖期(移栽后32d)进入氮素高速积累时期,并在48d时积累速率达到最高(美国谷、IR31892-100-3-3-3、IRIT216分别为11.32,12.36和15.83mg/d·株),且持续时间长达49d;而低效基因型也是在分蘖期进入氮素高积累时期,并在37d时积累速率达到最高(加早935、IR32429分别为9.31和7.25mg/d·株),但维持高积累速率的时间较高效基因型短12d。4)抽穗-成熟阶段水稻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对产量的影响程度最大,贡献率分别为62.65%和47.42%;对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贡献率分别为14.51%和8.77%,对氮素收获指数的贡献率分别为22.14%和15.90%。表明,抽穗至成熟期水稻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的积累与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关系密切,分蘖至抽穗期是水稻氮素营养管理的关键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高效利用基因型 干物质量 氮素积累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五种苹果砧木生长以及氮素吸收、分配和利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海宁 葛顺峰 +3 位作者 姜远茂 魏绍冲 周恩达 王富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62-1268,共7页
以一年生平邑甜茶(M.hupehensis Rehd.)、八棱海棠(M.micromalus Makin)、楸子[M.micromalus(Willd)Borkh.]、新疆野苹果[M.micromalus(Ledeb.)Roemer]、东北山荆子(M.baccata Borkh.)为试材,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施氮量对5种砧木生长... 以一年生平邑甜茶(M.hupehensis Rehd.)、八棱海棠(M.micromalus Makin)、楸子[M.micromalus(Willd)Borkh.]、新疆野苹果[M.micromalus(Ledeb.)Roemer]、东北山荆子(M.baccata Borkh.)为试材,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施氮量对5种砧木生长及15N吸收、分配和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砧木的生物量、根系总表面积、总根长和根尖数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砧木增加的程度不同,且地上部生长量对氮素的反应比地下部更敏感。平邑甜茶的生物量最大,楸子的根系总表面积、总根长和根尖数均最大;东北山荆子的生物量、根系总表面积、总根长和根尖数均最小。不同品种的15N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变化不同且差异显著,并与根系总表面积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楸子的15N利用率最高,东北山荆子的最低。低氮处理(N1)中各器官从硝态氮中吸收分配到的15N量对该器官全氮量的贡献(Ndff)从大到小顺序为根>叶>茎,高氮处理(N2)中各器官的Ndff值从大到小顺序为叶>根>茎。不同砧木的Ndff随施氮量增加变化不同。各砧木15N均主要分配在叶中,其次是根,茎中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苹果 砧木 NH415NO3 吸收 分配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施用方式对耐盐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祁通 刘易 +2 位作者 冯耀祖 孙九胜 王新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88-1293,共6页
【目的】耐盐冬小麦作为盐渍化地区的先锋作物,结合适当的轮作方式,既可以提高盐碱地的当年生产力,又可以改良盐碱地土壤耕层的盐分状况,然而在施肥管理方面,耐盐冬小麦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技术模式,其营养特征尚不明确,为了探索耐盐冬... 【目的】耐盐冬小麦作为盐渍化地区的先锋作物,结合适当的轮作方式,既可以提高盐碱地的当年生产力,又可以改良盐碱地土壤耕层的盐分状况,然而在施肥管理方面,耐盐冬小麦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技术模式,其营养特征尚不明确,为了探索耐盐冬小麦科学合理的氮肥施用技术模式,本文对冬小麦开展了不同氮肥施用方式对其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冬小麦区域施肥状况调查和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氮素吸收量,设置4种施肥方式;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不同时期采集冬小麦植物样品,收获期进行产量测定,并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氮素吸收和干物质量的测定,再通过相关公式计算,获得冬小麦的氮素吸收量和干物质积累量,用SPSS统计软件做统计分析,研究处理间的差异。【结果】1)从返青到孕穗期,各处理间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差异最大,N300/2(农民习惯施肥)和N210/3(氮肥分三次施用,基肥、拔节肥和穗肥各占1/3)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明显高于N150/3和不施氮(N0)处理;2)在返青期、孕穗期和收获期,N0处理的氮素含量最低,与施氮处理间差异显著,而所有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3)N300/2与N210/3处理的干物质累积量和氮素累积量以及产量无显著差异;4)N210/3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最高达40.7%,显著高于N300/2处理。【结论】耐盐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均表现为苗期~返青期很慢,返青期~孕穗期迅速增大,孕穗后期~成熟期缓慢增加,整个过程呈现"慢—快—慢"的趋势;耐盐冬小麦的氮素积累量在返青期至孕穗期最大,对氮肥的需求最为迫切。生育期少量多次施肥方式,在不降低耐盐冬小麦产量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氮肥施用量,并能够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盐冬小麦 施肥方式 氮素积累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对烟富3/M26/平邑甜茶幼树当年及翌年氮素吸收、利用、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晶 姜远茂 +3 位作者 魏绍冲 王富林 周乐 李洪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07-413,共7页
以2年生烟富3/M26/平邑甜茶幼树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苹果矮化中间砧幼树当年及翌年15N吸收、利用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肥利于幼树生长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更利于翌年树体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提高。以不施氮肥(N0)处... 以2年生烟富3/M26/平邑甜茶幼树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苹果矮化中间砧幼树当年及翌年15N吸收、利用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肥利于幼树生长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更利于翌年树体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提高。以不施氮肥(N0)处理为对照,适量施氮肥(N100)或过量施氮肥(N200)条件下均通过促进根系生长进而促进地上部生长,且N100处理对地上部生长的促进作用较N200更为显著。氮肥施入至春梢旺长期和春梢停长期,N100处理对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显著,根冠比由高到低分别为N100>N200>N0,且春梢旺长期根系15N分配率为N100(42.93%)>N200(37.10%)>N0(26.39%),春梢停长期各处理根系15N分配率由高到低仍为:N100(28.61%)>N200(20.30%)>N0(14.27%)。至秋梢旺长期,N100处理生长势显著高于N0,但各器官15N分配率无显著差异;N100与N200处理树体生长势无显著差异,但N100处理地上部15N分配(85.93%)显著高于N200处理(77.28%),根系15N分配率(14.07%)显著低于N200处理(22.72%)。至翌年春梢旺长期,N100树体生物量迅速增高至N0的175.83%和N200的176.41%,根冠比和根系15N分配率显著低于N0和N200。N200处理始终保持较高的根冠比和根系15N分配率但不利于地上部生长。冬季叶片脱落是苹果矮化中间砧幼树最大的氮流失途径,流失量为当年氮吸收量的44.56%51.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矮化中间砧 氮素 吸收 利用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烤烟根冠平衡及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树声 李春俭 +1 位作者 梁晓芳 陈爱国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35-939,共5页
在盆栽条件下,设不施氮(CK)、每株施N 5.45 g(N1)和8.18 g(N2)3个施氮水平,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烤烟根冠平衡及氮素在不同器官间的积累与分配。结果表明,移栽至打顶期烤烟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根... 在盆栽条件下,设不施氮(CK)、每株施N 5.45 g(N1)和8.18 g(N2)3个施氮水平,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烤烟根冠平衡及氮素在不同器官间的积累与分配。结果表明,移栽至打顶期烤烟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根系干物质积累量以N1处理最高;打顶至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N1处理最高,根系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打顶期根冠比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成熟期根冠比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打顶至成熟期烟株氮素积累量以N1处理最高;期间N1处理各器官均有一定氮素积累,而N2处理和CK下部叶及中部叶有一定量的氮素输出。打顶期氮素在根系中的分配比例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随施氮量增加,烤烟积累的氮素中来自肥料氮的比例增加;积累的肥料氮中来自基肥氮的量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N)5.45 g/plant可促进根冠平衡,使烟株稳健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水平 烤烟 根冠平衡 氮素积累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旱地胡麻养分积累、转运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4
15
作者 谢亚萍 吴兵 +2 位作者 牛俊义 孙芳霞 宋满刚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7-362,共6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胡麻产量、氮素积累转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无论施氮与否,胡麻各器官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养分吸收、累积和转运规律的基本趋势一致,但其变化量与施氮量有极大关系。施氮量...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胡麻产量、氮素积累转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无论施氮与否,胡麻各器官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养分吸收、累积和转运规律的基本趋势一致,但其变化量与施氮量有极大关系。施氮量为55.2kg·hm-2时,叶和茎中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量、转移率及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最大;叶中氮素向籽粒的转移量、转移率及贡献率要比茎高出89.18%、83.36%和86.36%。胡麻籽粒中47.10%-57.66%的氮素来源于叶,22.46%-30.94%的氮素来源于茎,21.00%-30.48%来自籽粒生长后期从土壤中吸收。施氮量为27.6、55.2、82.8 kg·hm-2时,胡麻籽粒产量分别比不施氮增加了10.21%、16.92%和15.55%。施氮量为27.6-55.2 kg·hm-2时,氮肥的表观利用率、偏生产力分别为51.10%-68.63%和51.54-97.16kg·kg-1。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生态环境,施氮量在27.6-55.2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胡麻 积累 转运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硅素积累与分配对氮素的反应及其基因型差异 被引量:7
16
作者 魏海燕 张洪程 +7 位作者 杭杰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张胜飞 马群 张庆 吴文革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3-220,共8页
以15个常规粳稻品种为材料,设置0、150、2253、00 kg/hm2四种氮素水平,研究水稻硅素积累与分配对氮素的反应及其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硅在水稻各器官、全株中的积累量均随氮素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随氮素水平的提高,水稻在... 以15个常规粳稻品种为材料,设置0、150、2253、00 kg/hm2四种氮素水平,研究水稻硅素积累与分配对氮素的反应及其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硅在水稻各器官、全株中的积累量均随氮素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随氮素水平的提高,水稻在移栽—拔节和抽穗—成熟阶段的积累比例增加,而拔节—抽穗阶段的积累比例减少,在茎鞘中的分配比例减少而叶片和穗中的分配比例增加。不同生育时期,硅在茎鞘、叶片和全株中的含量均随氮素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抽穗和成熟期,穗中的硅素含量随氮素水平的提高而下降,至中肥最低,高肥条件下略有回升。不同氮素条件下,水稻硅素的积累与分配特性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同时各基因型硅素积累与分配对氮素的反应也存在差异。其中,武育粳7号、华粳3号、武香粳9号、香粳20-18、武育粳3号、晚粳4003、早丰9号、华粳2号的硅素积累效率具有随氮素水平的提高保持稳定或相对提高的特性,对于氮肥用量不断增加条件下水稻植株的抗逆性改良具有较好的遗传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硅素 积累分配 氮素 基因型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王树丽 贺明荣 +1 位作者 代兴龙 周晓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76-1281,共6页
为了探讨实现冬小麦籽粒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途径,为制定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条件下,以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和中穗型小麦品种"山农15"为试验材料,根据品种特性分别设置4个种植密... 为了探讨实现冬小麦籽粒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途径,为制定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条件下,以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和中穗型小麦品种"山农15"为试验材料,根据品种特性分别设置4个种植密度("泰农18":135万苗.hm 2、270万苗.hm 2、405万苗.hm 2和540万苗.hm 2;"山农15":172.5万苗.hm 2、345万苗.hm 2、517.5万苗.hm 2和690万苗.hm 2),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氮素吸收积累和运转分配、氮素利用效率以及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和无机态氮总积累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产量、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籽粒氮积累量、氮素收获指数和籽粒氮含量下降,花前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和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升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泰农18"的氮素利用效率随密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山农15"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和无机态氮总积累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泰农18"和"山农15"兼顾高产和高效利用氮素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270万苗.hm 2和345万苗.hm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穗型 种植密度 氮素吸收 分配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层厚度对旱地小麦氮素分配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石岩 位东斌 +1 位作者 于振文 余松烈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8-130,共3页
关键词 小麦 土层厚度 旱地 氮素分配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示踪法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孟维伟 王东 +1 位作者 于振文 石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31-837,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15N示踪法,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 0)、冬水+拔节水(W 1)、冬水+拔节水+开花水(W 2)3个灌水处理,每次灌水60 mm,每个灌水处理下,设置15N尿素作底肥+普通尿素作追肥、普通尿素作底肥+15N尿素作追肥2个15N示踪处理的微区...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15N示踪法,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 0)、冬水+拔节水(W 1)、冬水+拔节水+开花水(W 2)3个灌水处理,每次灌水60 mm,每个灌水处理下,设置15N尿素作底肥+普通尿素作追肥、普通尿素作底肥+15N尿素作追肥2个15N示踪处理的微区,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地上部植株氮素积累量及来源于土壤的氮素的积累量均为W 2>W 1>W 0;肥料氮的积累量为W 0、W 1>W 2。W 1处理基肥氮积累量及比例均显著低于W 0处理,追肥氮的积累量及比例均显著高于W 0处理;W 2处理基肥氮和追肥氮的积累量均显著低于W 0处理。成熟期肥料氮在植株各器官的分配量为子粒>茎秆+叶鞘>叶>穗轴+颖壳;各处理营养器官中基肥氮的比例高于追肥氮,子粒中追肥氮的积累量及比例高于基肥氮。子粒中分配的肥料氮量为W 0、W 1>W 2。W 1处理子粒产量最高,植株中肥料氮的积累量及利用率均高于W 2处理。说明灌溉冬水+拔节水促进了小麦对追肥氮和土壤氮素的吸收积累,提高了肥料氮的积累量和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增灌开花水,地上部积累的追肥氮量及其向子粒中的分配比例均显著降低,这是花后供水多导致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显著降低的生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15N示踪 灌水量和时期 氮素吸收分配 肥料氮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分处理对胡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崔红艳 胡发龙 +3 位作者 方子森 牛俊义 王华丽 许维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4-40,共7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陇亚杂1号为材料,设置不灌水(CK)、分茎水80 mm(T1)、分茎水60 mm+盛花水40 mm(T2)、分茎水80 mm+盛花水40 mm(T3)、分茎水60 mm+现蕾水40 mm+盛花水40 mm(T4)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对胡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陇亚杂1号为材料,设置不灌水(CK)、分茎水80 mm(T1)、分茎水60 mm+盛花水40 mm(T2)、分茎水80 mm+盛花水40 mm(T3)、分茎水60 mm+现蕾水40 mm+盛花水40 mm(T4)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对胡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灌水处理显著提高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和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以T2处理最高,分别增加了91.37%、45.09%;灌水量过多显著减少光合产量向籽粒的分配,使籽粒产量降低;随灌水量增加,胡麻全生育期耗水量显著增大,籽粒产量先升高后降低,灌水利用效率显著降低;T2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比CK增加了40.72%、11.71%。综合考虑胡麻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T2处理为本试验条件下高产节水的最佳灌水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 胡麻 干物质积累分配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