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温和秸秆还田对黑土农田土壤氮素有效性和N_2O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韩林 何朋 +2 位作者 张志明 杨雪辰 李禄军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2期154-164,共11页
土壤氮转化速率决定着土壤供氮能力,除受到温度的影响,还受到底物有效性的影响。然而,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关于土壤氮素有效性和N_2O通量对气候变暖和秸秆还田耦合的响应研究仍不足。本研究在东北黑土区进行增温和秸秆还田试验,采用离子... 土壤氮转化速率决定着土壤供氮能力,除受到温度的影响,还受到底物有效性的影响。然而,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关于土壤氮素有效性和N_2O通量对气候变暖和秸秆还田耦合的响应研究仍不足。本研究在东北黑土区进行增温和秸秆还田试验,采用离子交换树脂膜和静态暗箱法,原位监测0~2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有效性和氧化亚氮(N_2O)通量,探究增温和秸秆还田对农田黑土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秸秆还田没有显著影响土壤氮有效性,但其在不同时期存在显著差异。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N_2O通量,且7月增温和秸秆还田处理对N_2O通量具有显著交互作用。在不增温条件下,秸秆还田使N_2O显著提升了109%;在增温条件下,秸秆还田使N_2O显著下降了2%。增温、秸秆还田和取样月份对N_2O通量也具有显著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有利于评估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氮周转的调控作用,对研究黑土氮循环过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全球变暖 氮素有效性 N_2O通量 大豆秸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效性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54
2
作者 潘剑玲 代万安 +1 位作者 尚占环 郭瑞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6-535,共10页
秸秆还田作为全球有机农业的重要环节,对维持农田肥力,减少化肥使用,提高陆地土壤碳汇能力具有积极作用。秸秆还田主要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提高氮肥利用率来改善农田生产环境,获得高农业生产能力。有效的秸秆还田能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 秸秆还田作为全球有机农业的重要环节,对维持农田肥力,减少化肥使用,提高陆地土壤碳汇能力具有积极作用。秸秆还田主要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提高氮肥利用率来改善农田生产环境,获得高农业生产能力。有效的秸秆还田能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丰富的碳源,刺激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肥力;同时矿化的秸秆组分能促进土壤氮循环和矿化,提高氮素有效性。秸秆还田能够促使集约化高氮输入的农田生态系统维持正常的碳氮比例,减少氮素淋洗损失,改善土壤结构板结和连作障碍等现象。目前我国农田秸秆还田率不足50%,与欧美国家高达90%多的秸秆还田率相比,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加强我国秸秆还田率能够逐渐改变我国耕地土壤存在的有机质含量和品质下降、氮素损失严重等现象。目前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秸秆还田对有机质及氮素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并结合长期监测试验,以及多种秸秆还田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发展适合当地秸秆还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有机质 氮素有效性 碳氮比 土壤质量 可持续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土壤氮素有效性的野外估测方法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伏生 曾德慧 +1 位作者 范志平 赵琼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83-88,共6页
介绍野外估测森林土壤N有效性的常用方法,包括埋袋法、PVC顶盖埋管法、离子交换树脂袋法、树脂芯法、15N同位素法和生态系统N收支估算法。同时指出,传统的以土壤N矿化为N循环核心的理论受到挑战,新的理论体系中,把解聚合、植物-微生物... 介绍野外估测森林土壤N有效性的常用方法,包括埋袋法、PVC顶盖埋管法、离子交换树脂袋法、树脂芯法、15N同位素法和生态系统N收支估算法。同时指出,传统的以土壤N矿化为N循环核心的理论受到挑战,新的理论体系中,把解聚合、植物-微生物竞争、微环境的作用作为N有效性估测的关键,为此,以上研究方法均存在局限性,N有效性的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氮素有效性 估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粪氮素有效性与替代化肥氮当量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玲玲 李书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0-64,共5页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初步研究了猪粪氮素的有效性和替代氮肥的替代当量,并结合田间试验对等有效氮条件下有机无机配施与单施化肥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盆栽试验表明,随着猪粪用量的增加,氮素回收率逐渐降低,回收率为22.5%~38.3%,平均30.6%...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初步研究了猪粪氮素的有效性和替代氮肥的替代当量,并结合田间试验对等有效氮条件下有机无机配施与单施化肥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盆栽试验表明,随着猪粪用量的增加,氮素回收率逐渐降低,回收率为22.5%~38.3%,平均30.6%。当猪粪用量为N 120 mg/kg时,其氮素相对于化肥的相对有效性为27%。不同用量下猪粪的替代氮肥当量也具有一定差异,相对替代当量为24.0%~40.8%,平均32.9%。田间试验表明,利用猪粪中的有效氮替代30%的化肥氮对春玉米干物质和籽粒产量以及氮素吸收量没有影响,与100%化肥氮处理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 替代当量 氮素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杨凌日光温室畜禽有机肥氮素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博 王虎 +1 位作者 吴薇 周建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4-130,共7页
【目的】研究新建日光温室土壤中畜禽有机肥氮素的有效性,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鹏一号"番茄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以不施氮肥(对照,CK)和施用化肥(C-F)为参照,利用生物耗竭法研究了7个鸡粪和3个牛粪对番茄生... 【目的】研究新建日光温室土壤中畜禽有机肥氮素的有效性,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鹏一号"番茄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以不施氮肥(对照,CK)和施用化肥(C-F)为参照,利用生物耗竭法研究了7个鸡粪和3个牛粪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番茄的氮素携出量、氮素利用率及氮素当量有效含量(MFE-N),最后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以CK相比,不同畜禽有机肥均能显著增加番茄的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鸡粪和牛粪处理分别使番茄氮素携出量平均提高了84.4%和53.6%。鸡粪处理平均氮素利用率和MFE-N分别为33.71%和39.63%,显著高于牛粪(23.13%和27.86%)。试验结束时,鸡粪与牛粪处理间的平均土壤全氮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CK和C-F。畜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与CK和C-F总体无显著差异,但其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CK和C-F。【结论】不同畜禽有机肥均具有明显的氮素肥效,可替代部分氮素化肥,但氮素供肥特性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盆栽试验 番茄 有机肥 氮素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中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氮素矿化及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宋庆妮 杨清培 +3 位作者 余定坤 方楷 赵广东 俞社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7309-7318,共10页
采用原位培养法和时空替代法,对江西中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天然马尾松林、人工杉木林、人工马褂木林的土壤氮素矿化速率及其有效性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探讨森林转换对土壤氮素矿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转换前后各森林土壤无机氮库(NH+4-... 采用原位培养法和时空替代法,对江西中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天然马尾松林、人工杉木林、人工马褂木林的土壤氮素矿化速率及其有效性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探讨森林转换对土壤氮素矿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转换前后各森林土壤无机氮库(NH+4-N、NO-3-N)及氮素矿化速率(氨化速率、硝化速率)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NH+4-N库冬春较大,NO-3-N库夏秋较大,氨化速率与硝化速率均以夏秋强烈。森林转换改变了土壤氮素矿化格局,常绿阔叶林转变成马尾松林、杉木林、马褂木林后,土壤年均氨化速率分别降低了110.67%、100.76%、96.20%,而硝化速率提高了54.92%、24.19%、24.46%;马尾松林年均总净矿化速率与常绿阔叶林相近,杉木林、马褂木林分别降低了24.68%、26.01%。另外,除常绿阔叶林外,马尾松林、杉木林、马褂木林的土壤氮素矿化量都小于植被吸收量。这些研究结果说明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转换成其它次生林会增加氮素流失的危险性,氮素缺乏会成为这些森林生长的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矿化 氮素有效性 森林转换 亚热带 大岗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氮调控模式对稻田土壤氮素分布与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张忠学 陈鹏 +3 位作者 聂堂哲 姜浩 孟翔燕 杨军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10-219,共10页
为了进一步阐明寒地黑土区不同水氮调控模式对铵态氮、硝态氮在不同土层累积及土壤氮素有效性的影响,以田间小区试验为基础,结合15N示踪微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调控模式下土壤剖面的无机氮以及肥料氮素的NH+4-15N和NO-3-15N累积情况,... 为了进一步阐明寒地黑土区不同水氮调控模式对铵态氮、硝态氮在不同土层累积及土壤氮素有效性的影响,以田间小区试验为基础,结合15N示踪微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调控模式下土壤剖面的无机氮以及肥料氮素的NH+4-15N和NO-3-15N累积情况,并根据同位素测定结果分别计算了土壤氮素有效性"A"值,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不同水氮调控模式对土壤氮素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控制灌溉和常规灌溉两种灌溉模式下土壤无机氮和以无机氮形态残留的肥料氮素在土壤剖面的累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模式表层土壤(0~20 cm)中无机氮和以无机氮形态残留的肥料氮素的累积量均高于常规灌溉,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无机氮和NO-3-15N总累积量均低于常规灌溉,两种灌溉模式低施氮处理(N1、N2)下40~60 cm土层中NH+4-15N的累积量差异不显著(P> 0. 05)。相同施氮量下常规灌溉模式20~40 cm土层的NO-3-15N累积量较控制灌溉模式增长了10~11倍; 40~60 cm土层的NO-3-15N累积量较控制灌溉模式增长了近3倍。不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模式水稻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中77. 77%~84. 51%来自于土壤氮素,较常规灌溉提高了12. 91%~23. 12%,且相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模式土壤氮素有效性"A"值较常规灌溉模式分别提高了9. 41%、5. 65%和3. 69%。与常规灌溉相比,不同施氮量下稻作控制灌溉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稻田土壤氮素有效性,减少肥料氮素的淋溶损失,起到节水减排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制定黑土区稻田合理的水氮调控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灌溉 铵态氮 硝态氮 氮素有效性 同位素示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类型和剂量对寒温带针叶林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耿静 程淑兰 +6 位作者 方华军 于贵瑞 徐敏杰 王磊 李晓玉 司高月 何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95-404,共10页
大气氮沉降输入会增加森林生态系统氮素有效性,进而改变土壤N_2O产生与排放,然而有关不同氮素离子(氧化态NO_3^--N与还原态NH_4^+-N)沉降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知之甚少。以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为研究对象,构建了3种类型(NH_4Cl、KNO_3... 大气氮沉降输入会增加森林生态系统氮素有效性,进而改变土壤N_2O产生与排放,然而有关不同氮素离子(氧化态NO_3^--N与还原态NH_4^+-N)沉降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知之甚少。以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为研究对象,构建了3种类型(NH_4Cl、KNO_3、NH_4NO_3)和4个施氮水平(0、10、20、40 kg N hm^(-2)a^(-1))的增氮控制试验,利用流动化学分析仪和静态箱-气相色谱法4次/月测定凋落物层和矿质层土壤无机氮含量、土壤-大气界面N_2O净交换通量以及相关环境因子,分析施氮类型和剂量对土壤氮素有效性、土壤N_2O通量的影响探讨氮素富集条件下土壤N_2O通量的环境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施氮类型和剂量均显著影响土壤无机氮含量,土壤NH_4^+-N的积累效应显著高于NO_3^--N。施氮一致增加寒温带针叶林土壤N_2O排放,NH_4NO_3促进效应最为明显,增幅为442%-677%,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34%)。土壤N_2O通量与土壤温度、凋落物层NH_4^+-N含量正相关,且随着施氮水平增加而增加。结果表明大气氮沉降短期内不会导致寒温带针叶林土壤NO_3^--N大量流失,但会显著促进土壤N_2O的排放。此外,外源性NH_4^+和NO_3^-输入对土壤N_2O排放的促进作用具有协同效应,在未来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和氮平衡研究中应该区分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氮沉降 土壤N2O通量 氮素有效性 主控因子 北方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材线虫危害后马尾松林土壤氮素的矿化特性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蕾蕾 尹维彬 +1 位作者 岳妍 徐小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6-120,共5页
选择合肥大蜀山森林公园受松材线虫危害程度不同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试验对林氮素的转化性质,增加了土壤氮素淋失的危险性。地土壤氮素矿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土壤氮素转化速率差异显著(P<0.05),受损... 选择合肥大蜀山森林公园受松材线虫危害程度不同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试验对林氮素的转化性质,增加了土壤氮素淋失的危险性。地土壤氮素矿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土壤氮素转化速率差异显著(P<0.05),受损严重的林分氮素矿化速率显著高于轻度受损林分,特别是硝化速率更为显著(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 马尾松林 氮素有效性 矿化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寒沼泽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有机氮组分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10
10
作者 胡容 叶春 +5 位作者 蒲玉琳 胡嗣佳 张世熔 向双 贾永霞 徐小逊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25-1435,共11页
为明确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变化及其生物有效性,采用实地采样调查、室内分析与数理统计法,研究若尔盖自然湿地保护区内相对原生沼泽(RPM)向轻度退化沼泽(LDM)、中度退化沼泽(MDM)、重度退化沼泽(HDM)退化过程中土壤有机氮组... 为明确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变化及其生物有效性,采用实地采样调查、室内分析与数理统计法,研究若尔盖自然湿地保护区内相对原生沼泽(RPM)向轻度退化沼泽(LDM)、中度退化沼泽(MDM)、重度退化沼泽(HDM)退化过程中土壤有机氮组分的演变特征及与有效氮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当沼泽发生中度、重度退化时,土壤全氮(TN)含量分别降低33.4%~77.8%、69.4%~93.7%(P<0.05),碱解氮(AN)含量分别降低36.8%~80.2%、57.6%~82.2%(P<0.05)。4类湿地土壤的酸解氨态氮、氨基酸态氮、未知态氮含量均按RPM、LDM、MDM、HDM的顺序降低。与RPM相比,HDM土壤酸解氨态氮与未知态氮含量分别降低66.3%~70.8%、62.2%~78.4%(P<0.05),MDM和HDM土壤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降低47.2%~68.6%、85.7%~86.7%(P<0.05)。氨基糖态氮含量随着湿地退化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湿地退化程度的加剧,氨基糖态氮与酸解氨态氮占全氮的比例上升,而氨基酸态氮的比例下降。酸解氨态氮和未知态氮分别是影响RPM和HDM土壤碱解氮含量的主要有机氮组分,LDM与MDM土壤碱解氮含量却主要受有机氮组分中氨基酸态的控制。若尔盖湿地退化降低了土壤全氮及酸解组分氮含量,减弱了土壤氮“汇”功能,改变了有机氮组分对氮素有效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湿地退化 酸解组分氮 氮素积累 氮素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