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0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带宽行比对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群体产量和氮素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银水 黄翔 +6 位作者 罗金华 吕典 金晶 李必钦 秦璐 顾炽明 余常兵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3-871,共9页
为明确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的最优配置,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单作玉米(MM)和单作大豆(MS)为对照,设置5种不同带宽行比:2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2(T1)、2.4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3(T2)、2.4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4(T3)、2.8 m带宽玉豆行数比... 为明确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的最优配置,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单作玉米(MM)和单作大豆(MS)为对照,设置5种不同带宽行比:2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2(T1)、2.4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3(T2)、2.4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4(T3)、2.8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3(T4)、2.8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4(T5),研究不同带宽行比对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群体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籽粒产量总体上随着带宽增加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大豆籽粒产量总体上随着带宽增加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相同带宽条件下,随着玉米大豆行比增加,玉米籽粒产量下降,大豆籽粒产量增加;玉米和大豆的植株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变化规律与籽粒产量基本相一致。与对照相比,T2有提高玉米和大豆的收获指数,增加氮素在玉米和大豆籽粒的分配比例、降低在茎秆的分配比例的趋势。综合产量、经济效益以及群体氮素吸收、分配和利用效率的表现,2.4 m带宽下种植2行玉米3行大豆为鄂西南山区玉米/大豆的最优间套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宽行比 玉米/大豆 带状间套作 产量 氮素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料类型和施用量对陕北地区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氮素效率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源 付锦涛 +2 位作者 张香竹 邢英英 王秀康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20-127,共8页
为探明施用化肥氮与有机肥氮及其用量对陕北地区玉米干物质累积量、氮素效率、品质的影响,为陕北地区玉米高品质高效种植提供参考依据,以郑单958为试验玉米品种,设置11个试验处理,即对照不施氮(CK)、化肥氮(N)60 kg/hm^(2)(N1)、化肥氮(... 为探明施用化肥氮与有机肥氮及其用量对陕北地区玉米干物质累积量、氮素效率、品质的影响,为陕北地区玉米高品质高效种植提供参考依据,以郑单958为试验玉米品种,设置11个试验处理,即对照不施氮(CK)、化肥氮(N)60 kg/hm^(2)(N1)、化肥氮(N)120 kg/hm^(2)(N2)、化肥氮(N)180 kg/hm^(2)(N3)、化肥氮(N)240 kg/hm^(2)(N4)、化肥氮(N)300 kg/hm^(2)(N5)、有机肥氮(N)60 kg/hm^(2)(Y1)、有机肥氮(N)120 kg/hm^(2)(Y2)、有机肥氮(N)180 kg/hm^(2)(Y3)、有机肥氮(N)240 kg/hm^(2)(Y4)、有机肥氮(N)300 kg/hm^(2)(Y5),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干物质量、氮素累积量、氮肥产量贡献率、还原糖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淀粉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施肥处理玉米茎部干物质累积量在吐丝期、成熟期分别提高3.29%~26.33%、0.74%~41.27%。拔节期氮素主要集中分布在茎秆与叶片中,吐丝期氮素主要集中在叶片中,成熟期氮素主要集中在籽粒中。Y3处理下的氮肥产量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Y3处理下还原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较CK、N3提高18.20%、19.66%。可溶性总糖含量变化范围在10.719%~36.149%,其中Y3处理下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分别较CK、N3提高138.31%、118.34%。Y5处理下的淀粉含量较CK显著提高46.04%。综合玉米氮素效率、品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同时考虑环境、经济效益,建议当地使用常规磷钾肥料配合施用有机肥氮,施用量以180 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氮素效率 品质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产量、品质和氮素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5
3
作者 金欣欣 姚艳荣 +4 位作者 贾秀领 姚海坡 申海平 崔永增 李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5-644,共10页
以不同基因型的小麦品种(13个强筋小麦品种和2个中筋小麦品种),不同试验地点(馆陶、宁晋、藁城)和不同施氮水平(0、180、240和300 kg hm^(–2))的田间试验,综合分析基因型、环境对小麦产量、品质、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优质强筋小麦... 以不同基因型的小麦品种(13个强筋小麦品种和2个中筋小麦品种),不同试验地点(馆陶、宁晋、藁城)和不同施氮水平(0、180、240和300 kg hm^(–2))的田间试验,综合分析基因型、环境对小麦产量、品质、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选育、栽培调控及高产提质增效的协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在9289~10,088 kg hm^(–2)之间,强筋小麦品种平均产量9548 kg hm^(–2),比中筋小麦品种减产3.1%。藁城、宁晋、馆陶三地的产量分别达9932、9433和9223kghm^(–2)。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均值14.5%,湿面筋28.5%,沉淀指数39.5mL,稳定时间15.4 min,拉伸能量87.5 cm2,最大拉伸阻力428.8 BU。藁优5218、藁优5766、冀麦738、科农2009、师栾02-1、藁优2018、冀麦867综合品质表现较好。馆陶和宁晋的小麦品质性状相对较好,藁城的品质较差。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呈降低趋势, N180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吸收利用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最高,依次为4.3 kg kg^(–1)、26.2%、16.6 kg kg^(–1)。兼顾产量、品质、效率三方面,藁城适宜种植品种有冀麦738、冀麦867、师栾02-1;宁晋有师栾02-1、科农2009、冀麦738;馆陶有藁优5766、藁优2018、师栾02-1。综合考虑小麦产量、籽粒品质和氮素利用率, 180 kg hm^(–2)为本研究条件下的最佳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型 环境 小麦 产量 品质 氮素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用量对滨海滩涂区甘薯干物质积累、氮素效率和钾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55
4
作者 宁运旺 曹炳阁 +4 位作者 马洪波 汪吉东 张辉 许仙菊 张永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82-987,共6页
我国沿海滩涂种植能源作物甘薯有广阔的前景。为确定苏北滩涂区甘薯适宜施氮量,比较了6个施氮水平下甘薯的成活率(SR)、商品率(CR)、蔓薯比(V/T)、干物质积累(DMA)、氮素累积值(NAV)、氮利用效率(NUE)、氮收获指数(NHI)及钾钠吸收的差... 我国沿海滩涂种植能源作物甘薯有广阔的前景。为确定苏北滩涂区甘薯适宜施氮量,比较了6个施氮水平下甘薯的成活率(SR)、商品率(CR)、蔓薯比(V/T)、干物质积累(DMA)、氮素累积值(NAV)、氮利用效率(NUE)、氮收获指数(NHI)及钾钠吸收的差异。结果表明:(1)施氮量与甘薯地上部分DMA和NAV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余同),对地下部分NAV影响较小(P>0.05)。(2)与不施氮比较,施氮60 kg(N)·hm-2对甘薯的V/T、SR、NUE和NHI均无显著影响。(3)甘薯的CR、地下部分和块根DMA以及理论产量(NAV×NUE×NHI)均以施氮60 kg(N)·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施氮量超过60 kg(N)·hm-2,施氮量与甘薯的V/T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SR、CR、NUE、NHI、地下部分和块根DMA均呈极显著负相关。(4)甘薯对钾钠的吸收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甘薯地上部分钾钠含量均在施氮量为60 kg(N)·hm-2时达到最高值。施氮量对钾钠含量比没有影响。因此,苏北滩涂区甘薯适宜施氮量为60 kg(N)·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滩涂 甘薯 干物质积累 氮素效率 钾钠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茶树氮素效率差异研究 被引量:40
5
作者 王新超 杨亚军 +1 位作者 陈亮 阮建云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3-98,共6页
比较了6个茶树品种的氮素效率差异。结果表明,在4种施氮条件下,生物量增加值、新梢生长量、氮素吸收效率、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氮素经济效率和总的氮素效率存在着显著的品种间差异。氮素效率的两个子性状—吸收效率和生理利用效率对其贡... 比较了6个茶树品种的氮素效率差异。结果表明,在4种施氮条件下,生物量增加值、新梢生长量、氮素吸收效率、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氮素经济效率和总的氮素效率存在着显著的品种间差异。氮素效率的两个子性状—吸收效率和生理利用效率对其贡献大小不同,吸收效率是决定不同品种茶树氮素效率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学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O.Kuntze] 氮素效率 品种间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棉花养分吸收及氮素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4
6
作者 白玲 李俊华 +1 位作者 褚贵新 华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3-148,共6页
新疆棉花连作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有机无机肥不同方式配施对棉花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在棉花生长中后期可以显著提高干物质累积及养分吸收量,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不同有机无机肥... 新疆棉花连作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有机无机肥不同方式配施对棉花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在棉花生长中后期可以显著提高干物质累积及养分吸收量,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保持或提高棉花产量,提高棉花单株铃数和单铃重;有机无机肥配施还可以提高棉花氮素效率,氮素回收率可达到28.2%~57.7%,偏生产率提高了17.1%~76.3%。有机无机肥配施不仅可以使棉花稳产、高产,而且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该结论可为肥料的科学合理施用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有机肥 化肥 干物质累积 养分吸收量 产量 氮素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楸树无性系苗期氮素分配和氮素效率差异 被引量:8
7
作者 麻文俊 王军辉 +2 位作者 张守攻 马建伟 董菊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56-1261,共6页
为开展氮素高效型楸树(Catalpa bungei)无性系的选育,选取10个楸树无性系进行了高氮(+N)和低氮(-N)条件下植株体内氮素的分配和氮素效率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低氮下,大部分氮的分配为根>叶>茎;而高氮下则相反,氮素的分配为叶>茎... 为开展氮素高效型楸树(Catalpa bungei)无性系的选育,选取10个楸树无性系进行了高氮(+N)和低氮(-N)条件下植株体内氮素的分配和氮素效率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低氮下,大部分氮的分配为根>叶>茎;而高氮下则相反,氮素的分配为叶>茎>根,且无性系间差异较小。高氮下无性系的氮素效率极显著高于低氮,且低氮下无性系间的变异程度较高;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都是低氮下的变异程度较高,增加氮素用量可显著提高氮素吸收效率,但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可知,氮素吸收效率对氮素效率的贡献大于氮素利用效率。在两种氮条件下,无性系2-7和015-1的氮素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楸树 无性系 氮素分配 氮素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源速生桉幼苗氮素效率的差异 被引量:2
8
作者 熊柳梅 杨连春 +8 位作者 刘永贤 莫钟柏 陈桂芬 刘斌 黄晓棠 王凤琴 黄玉溢 谭裕模 区惠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67-1371,共5页
探讨不同种源王速生桉树幼苗对氮素的响应差异,为氮素高效利用的种源筛选标准提供依据。2009年在广西农科院试验大棚,采用水培方法研究施氮与不施氮2种水平下5个不同种源速生桉树幼苗对氮的吸收利用效应。结果表明:标准施氮下,不同种源... 探讨不同种源王速生桉树幼苗对氮素的响应差异,为氮素高效利用的种源筛选标准提供依据。2009年在广西农科院试验大棚,采用水培方法研究施氮与不施氮2种水平下5个不同种源速生桉树幼苗对氮的吸收利用效应。结果表明:标准施氮下,不同种源速生桉氮吸收量、吸收效率、氮素效率和氮响应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均可作为标准施氮下速生桉种源氮素效率类型的划分依据,其中,氮素吸收总量和吸收效率是决定氮素效率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氮素效率类型划分尾赤桉为高氮高效型,广林4号和尾巨桉为高氮中效型,广林12号和广林9号为高氮低效型,高氮高效型和高氮低效型的种源均可为下一步的低氮高效型和双高型的速生桉选育种工作提供基础。速生桉植株干重、枝叶干重、根干重、氮吸收量、吸收效率、氮响应度和氮素效率均可作为氮高效种源的筛选指标,枝叶干重作为筛选指标有利于筛选工作的快速开展,为拓宽筛选方法类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生桉 氮素效率 分类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系)吸收利用氮素效率的差异及有关机理研究 Ⅲ.影响利用效率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童依平 李继云 李振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598-604,共7页
用盆栽试验研究了12个冬小麦品种(系)在成熟期以生物学产量为基础的利用效率(UtEB=生物学产量/吸氮量)、收获系数、氮素收获系数和籽粒氮浓度对以籽粒产量为基础的利用效率(UtEG=籽粒产量/吸氮量)的影响。相关分析证明,这4个... 用盆栽试验研究了12个冬小麦品种(系)在成熟期以生物学产量为基础的利用效率(UtEB=生物学产量/吸氮量)、收获系数、氮素收获系数和籽粒氮浓度对以籽粒产量为基础的利用效率(UtEG=籽粒产量/吸氮量)的影响。相关分析证明,这4个因子对UtEG的影响各不相同。无论是低氮还是高氮处理,UtEG与UtEB和收获指数呈正相关,而与籽粒氮浓度呈负相关,与氮素收获指数的相关性较差。从相关系数的高低判断,在这名个因子中,籽粒氮浓度对UtEG的影响最大,其次是UtEB和收获指数。虽然氮素收获指数与UtEG的相关性较差,但它在高氮处理的水平较低,致使利用效率(UtEG)降低。此外还分析了开花期单株顶3叶叶绿素含量与利用效率(UtEG和UtEB)的关系。开花期单株顶3叶叶绿素含量与吸氮量的比值(UtEC)因品种(系)而异,且大多数品种(系)的UtEC受供氮水平的影响小,推测该性状可能受遗传控制。相关分析表明,在低氮处理中,UtEC分别与UtEG和UtEB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UtEC可能是导致品种间利用效率差异的内在因素之一。在高氮处理中,由于叶绿素含量不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UtEC与UtEG、UtEB相关性较差,对其原因的深入研究,可为采取措施提高高肥条件下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效率 氮素利用效率 品种 品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分期运筹对套作甘薯产量、品质及氮素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安建刚 敬夫 +6 位作者 丁祎 肖怡 尚浩浩 李宏利 杨晓璐 唐道彬 王季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858-1866,共9页
为了探寻套作甘薯高产优质的氮肥运筹方式,以甘薯套作及单作为主区,定量氮肥全部基施、分2期和分3期运筹为副区,于2015—2016两年度探讨了不同处理对2个甘薯品种(渝紫7号和万薯10号)块根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2个... 为了探寻套作甘薯高产优质的氮肥运筹方式,以甘薯套作及单作为主区,定量氮肥全部基施、分2期和分3期运筹为副区,于2015—2016两年度探讨了不同处理对2个甘薯品种(渝紫7号和万薯10号)块根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2个品种无论单作或套作,定量氮肥分2期或分3期运筹显著提高甘薯块根产量、单薯重、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套作中定量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2个甘薯品种商品薯率影响不显著,但单作中分3期运筹时最高;万薯10号块根β-胡萝卜素含量以定量氮肥分3期运筹最高,渝紫7号块根花青素含量以分2期和3期运筹最高, 2个品种块根淀粉含量以氮肥全部基施最高。套作降低了除甘薯块根可溶性糖含量外的其他营养品质以及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但套作定量氮肥分2期或3期运筹,可使这些指标达到或优于单作氮肥全部基施水平。为提高块根淀粉含量,定量的氮肥宜采用全部基施,为同时优化其他营养品质、提高甘薯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定量的氮肥宜采用分2期或分3期运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甘薯 氮肥分期运筹 产量 营养品质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河套灌区春玉米生长发育、氮素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杨旸 崔超 +1 位作者 马广全 杭国庆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16,共8页
针对河套灌区长期过量施用化肥而较少施用有机肥的现状,探讨了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春玉米生长发育、氮素效率及产量的影响,为探讨河套灌区化肥氮减量与有机肥氮配合施用的可行性及化肥减量比例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肥... 针对河套灌区长期过量施用化肥而较少施用有机肥的现状,探讨了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春玉米生长发育、氮素效率及产量的影响,为探讨河套灌区化肥氮减量与有机肥氮配合施用的可行性及化肥减量比例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农民常规施肥(CF)、减量施肥(TS)、TS基础上有机肥氮替代30%化肥氮(MF)、TS基础上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OF)5种施肥模式,探讨了内蒙古河套灌区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春玉米生长发育、氮素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以加快玉米的生长速度,以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MF、OF)对玉米生长的促进效果更明显,抽雄期MF、OF处理叶面积指数达到最高,分别较CK、CF、TS处理高60.4%、11.1%、35.6%,60.1%、10.9%、35.3%,成熟期OF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为CK的2.6倍,并分别比CF、TS、MF处理高45.1%、43.0%、57.7%。相同施氮量下,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比单施化肥氮(TS处理)更能提高玉米的氮素效率及产量,且MF处理提高玉米光合特性的效果较明显。MF、OF处理产量与CF处理没有明显差异,但较CK分别提高162.1%、161.7%,较TS处理分别提高32.6%、32.4%。综合分析,相同施氮量下,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能明显提高玉米生长速度、叶面积指数,改善光合性能,提高氮素效率及产量,有机肥氮替代50%化肥氮为内蒙古河套灌区春玉米增产、氮肥增效的合理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有机肥氮 化肥氮 生长速度 叶面积指数 光合特性 氮素效率 产量 河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后移优化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种间关系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12
作者 闫喆林 任强 +7 位作者 樊志龙 殷文 孙亚丽 范虹 何蔚 胡发龙 闫丽娟 柴强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90-2203,共14页
针对绿洲灌区氮肥损失严重,阻碍作物可持续生产等问题,通过明确氮肥后移对间作系统种间关系的影响,为麦玉间作系统氮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于2022—2023年在甘肃农业大学绿洲农业综合试验站开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小... 针对绿洲灌区氮肥损失严重,阻碍作物可持续生产等问题,通过明确氮肥后移对间作系统种间关系的影响,为麦玉间作系统氮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于2022—2023年在甘肃农业大学绿洲农业综合试验站开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小麦||玉米、单作小麦、单作玉米3种种植模式,氮肥后移0(传统施氮,N1)、10%(N2)、20%(N3)3种施氮制度,研究不同种植制度及氮肥后移比例对小麦和玉米的种间关系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间作玉米结合氮肥后移强化了麦玉共生期小麦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其中氮肥后移10%较传统施氮竞争力提高3.4%,后移20%较传统施氮提高8.13%,且后移20%较后移10%提高5.0%。氮肥后移增强间作玉米的恢复效应,与传统施氮相比,氮肥后移10%间作玉米恢复效应提高11.3%,后移20%提高20.5%,且后移20%较后移10%提高11.5%。间作系统籽粒产量较单作加权平均提高23.8%~28.7%,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且氮肥后移20%处理的籽粒产量较传统施氮提高22.7%。间作种植模式下氮肥利用率较单作加权平均提高4.2%~26.4%,氮肥偏生产力较单作加权平均增高21.4%~30.8%,且氮肥后移20%较后移10%氮肥利用率提高31.5%,较传统施氮提高10.0%;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后移20%较后移10%提高12.7%,较传统施氮提高23.3%。因此,小麦间作玉米结合氮肥后移20%可优化麦玉间作系统种间关系,增加作物产量并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是绿洲灌区小麦、玉米高效生产的适宜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后移 小麦间作玉米 种间竞争力 恢复效应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水量对甘肃河西灌区青贮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13
作者 刘丽媛 李广 +2 位作者 谈燕 张建喜 张飞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9,共9页
【目的】探究河西地区不同灌水处理对青贮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规律。【方法】试验共设置4个灌水处理W_(1)(节水20%,4920 m^(3)/hm^(2))、W_(2)(节水10%,5535 m^(3)/hm^(2))、W_(3)(传统灌水,6150 m^(3)/hm^(2))和W_(4)(增水10%,676... 【目的】探究河西地区不同灌水处理对青贮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规律。【方法】试验共设置4个灌水处理W_(1)(节水20%,4920 m^(3)/hm^(2))、W_(2)(节水10%,5535 m^(3)/hm^(2))、W_(3)(传统灌水,6150 m^(3)/hm^(2))和W_(4)(增水10%,6765 m^(3)/hm^(2)),于2022年4月至2022年10月展开田间试验。【结果】青贮玉米生育期的形态变化趋势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W_(2)灌水处理下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最大,存在显著差异(P<0.05),产量最高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其他处理相比产量提高了15.65、20.05、20.52 t/hm^(2)。W_(1)~W_(4)的SPAD含量均值为W_(2)(43.17)>W_(3)(41.86)>W_(4)(40.33)>W_(1)(38.57)。W_(2)较其他处理增加了1.31%、2.84%、4.6%且与其他灌水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性。NUF、NUE、NAR氮素利用效率最高,W_(2)与其他处理相比NUF提高了0.169、0.2、0.242 kg/hm^(2);NAR提高了0.03、0.04、0.05 kg/hm^(2);NUE提高了0.009、0.012、0.013 kg/hm^(2)。【结论】节水10%可提高作物的生长于发育、氮素利用效率,适应的灌溉水分可以增加土壤中氮素含量,从而提高青贮玉米的生长速度和氮素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量 青贮玉米 氮肥偏生产力 氮素利用效率 产量 农业生态区域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兰慧青 孟天天 +5 位作者 张向前 王伟妮 张君 陈立宇 路战远 孙霞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明确不同施氮水平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玉米田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农田土壤氮素科学管理和现代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共设置6个施氮水平,分别为N0(0 kg/hm^(2))、N8(120 kg/hm^(2))、N12(180 kg/hm^(2))、N16(24... 明确不同施氮水平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玉米田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农田土壤氮素科学管理和现代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共设置6个施氮水平,分别为N0(0 kg/hm^(2))、N8(120 kg/hm^(2))、N12(180 kg/hm^(2))、N16(240 kg/hm^(2))、N20(300 kg/hm^(2))、N24(360 kg/hm^(2)),分析在玉米田播前和收获后不同土层下各施氮水平对土壤全氮、颗粒有机氮、轻组有机氮和重组有机氮含量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玉米产量、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层加深同一施氮水平下,土壤全氮、颗粒有机氮、轻组有机氮和重组有机氮含量呈下降趋势。同一土层下播前土壤全氮含量随施氮水平升高呈上升趋势;收获后N16、N20和N24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N0、N8和N12处理。播前0~10 cm,10~20 cm,20~40 cm土层N16处理土壤颗粒有机氮含量均最高,分别为0.14,0.13,0.09 g/kg;收获后1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最高,分别为0.19,0.10,0.09 g/kg。N16处理土壤轻组有机氮含量增加量最高,为37.27%;N24处理土壤重组有机氮含量增加量最高,为7.35%,其次是N16处理,为6.84%。N16处理玉米生物产量最高,为31443.50 kg/hm^(2);玉米经济产量最高,为18526.47 kg/hm^(2);氮素利用效率指标随着氮肥施用水平升高而降低,N16处理下氮收获指数最高,为79.20%。综上,240 kg/hm^(2)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较适宜的氮肥施用水平,在该水平下土壤氮素管理和作物产量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水平 全氮 颗粒有机氮 轻组有机氮 重组有机氮 玉米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马铃薯氮素吸收效率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15
作者 孙青慧 周横伟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20-28,共9页
【目的】探明水氮耦合对马铃薯氮素吸收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为优化马铃薯灌水与施氮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3个灌水量(W_(1):1500 m^(3)/hm^(2)、W_(2):2000 m^(3)/hm^(2)、W_(3):2500 m^(3)/hm^(2))与4个氮素水平(N_(0):0 kg... 【目的】探明水氮耦合对马铃薯氮素吸收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为优化马铃薯灌水与施氮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3个灌水量(W_(1):1500 m^(3)/hm^(2)、W_(2):2000 m^(3)/hm^(2)、W_(3):2500 m^(3)/hm^(2))与4个氮素水平(N_(0):0 kg/hm^(2)、N_(1):75 kg/hm^(2)、N_(2):150 kg/hm^(2)、N_(3):225 kg/hm^(2))的组合处理,测定并分析马铃薯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农艺性状、各器官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结果】在相同灌水量下,随施氮量增加,马铃薯的产量、单株产量和单块茎重均有所增加,以高水高氮处理(灌水量2500 m^(3)/hm^(2)、氮肥225 kg/hm^(2))表现最佳,分别为47101.00 kg/hm^(2)、0.853 kg和0.199 kg。此外,在马铃薯幼苗期、结薯期和成熟期,水氮耦合处理对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显著,且随水分和氮素用量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氮肥225 kg/hm^(2)、灌水量2500 m^(3)/hm^(2)处理的效果尤为突出。不同灌水量和施氮处理显著影响马铃薯各生育期内植株的氮素积累,灌水量2500 m^(3)/hm^(2)、氮肥225 kg/hm^(2)处理下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明显增加。水氮耦合显著提高马铃薯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素偏生产力,且随灌水量的增加效果更好。【结论】水氮耦合对马铃薯的氮素吸收效率及产量形成具有显著影响,以氮肥225 kg/hm^(2)、灌水量2500 m^(3)/hm^(2)处理的综合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水氮耦合 产量形成 氮素吸收效率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肥配施脲铵运筹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16
作者 陈贵 纪涵博 +5 位作者 鲁晨妮 徐再萌 朱静娜 胡文凌 章斐 朱日清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4,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以传统配方肥+尿素一基两追施肥模式(CG)为对照,研究了以脲甲醛类缓控释肥(NC)和木质素类缓控释肥(MC)为基肥、脲铵为分蘖或穗分化追肥的缓控释肥+脲铵一基一追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氮吸收累积、氮素利用效率以及土壤养分... 通过田间试验,以传统配方肥+尿素一基两追施肥模式(CG)为对照,研究了以脲甲醛类缓控释肥(NC)和木质素类缓控释肥(MC)为基肥、脲铵为分蘖或穗分化追肥的缓控释肥+脲铵一基一追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氮吸收累积、氮素利用效率以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缓控释肥+脲铵一基一蘖施肥模式水稻产量与CG处理相比无明显差异,但脲甲醛类缓控释肥+脲铵(NC-S)和木质素类缓控释肥+脲铵一基一穗(MC-S)处理分别比CG处理明显增产3.96%和6.01%,主要原因为NC-S和MC-S处理每穗粒数分别比CG处理明显增加16.7%和17.6%;与CG处理相比,脲甲醛类缓控释肥+脲铵(NC-F)和木质素类缓控释肥+脲铵一基一蘖(MC-F)处理成熟期地上部氮累积分别比CG处理增加2.50%和5.89%,NC-S和MC-S处理分别比CG处理明显增加10.0%和11.6%;NC-S和MC-S处理氮素利用效率(NUE)分别比CG处理高3.96%和6.01%。缓控释肥+脲铵一基一追施肥模式增加了水稻氮吸收效率(NupE)和表观氮肥回收效率(ANR),其中MC-S处理的NupE明显比CG处理高11.6%,NC-S和MC-S处理的ANR分别比CG处理明显高25.4%和29.3%。缓控释肥+脲铵一基一追施肥模式土壤碱解氮含量明显比CG处理增加6.58%~10.7%,其中,一基一穗施肥模式增加比例更大;另外,土壤有机质含量比CG处理增加1.11%~7.56%。由此可见,缓控释肥+脲铵一基一穗施肥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增加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缓控释肥 脲铵 追肥时期 氮素利用效率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两年深松配合条旋耕显著提升冬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产量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庆源 于振文 +2 位作者 石玉 张永丽 张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3-872,共10页
【目的】探究耕作方式对小麦氮代谢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始于2007年,供试冬小麦品种为‘济麦22’。设置常年翻耕(PT)、常年旋耕(RT)、常年条旋耕(... 【目的】探究耕作方式对小麦氮代谢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始于2007年,供试冬小麦品种为‘济麦22’。设置常年翻耕(PT)、常年旋耕(RT)、常年条旋耕(ST)和隔两年深松+条旋耕(STS)4个处理。2023年在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各器官含氮量。在开花后0~28天,每隔7天取一次样,测定旗叶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以及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于成熟期,调查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并计算氮素利用效率。【结果】与PT、RT和ST处理相比,STS处理提高了小麦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游离氨基酸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了开花期植株各部位和成熟期籽粒的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以及花后氮素吸收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了氮素吸收效率、籽粒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其中,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增加了8.53%~30.15%,籽粒氮分配比例增加了4.59%~14.06%,千粒重和产量分别提高了4.20%~9.96%和7.83%~18.39%,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7.85%~18.40%。【结论】隔两年深松+条旋耕(STS)的耕作方式可提高小麦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增强氮素的吸收和同化能力,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同时增加小麦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小麦 氮代谢 氮素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北部不同冬小麦品种(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差异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建伟 李东晓 +2 位作者 王千一 张明哲 李瑞奇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52,共10页
为了研究黄淮北部不同冬小麦品种(系)类型的产量与氮素利用、转运和积累的差异,在2021—2022年,2022—2023年分别对黄淮北部麦区29,26个供试冬小麦品种(系)的产量性状和氮素利用效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将小麦分成高产型、... 为了研究黄淮北部不同冬小麦品种(系)类型的产量与氮素利用、转运和积累的差异,在2021—2022年,2022—2023年分别对黄淮北部麦区29,26个供试冬小麦品种(系)的产量性状和氮素利用效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将小麦分成高产型、中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4种类型。分别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对小麦的茎、叶、穗和籽粒(成熟期)进行氮含量测定,分析氮素利用特性相关参数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21—2023年高产型、中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品种(系)间的平均产量差异显著,其中,高产型品种的公顷穗数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在开花期,各器官的氮积累量和分配率大小表现为茎鞘>叶片>穗;在成熟期,各器官的氮积累量大小表现为籽粒>茎鞘>穗>叶片。不同品种小麦花后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以高产型品种(系)较高,且花前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大于花后氮素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开花期氮素积累量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与小麦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可通过不同品种的氮素吸收转运规律及分配特点进行水肥管理,或者选育氮素利用效率高的小麦品种,以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品种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氮素积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蓝莓品种幼苗氮素利用效率和适宜施氮水平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宋佳蓉 刘梦溪 +4 位作者 葛春峰 张鹏程 赵刚 於虹 曾其龙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8,共11页
为筛选蓝莓(Vaccinium spp.)氮高效品种及探究不同蓝莓品种幼苗的适宜施氮水平,本研究以长江流域4个蓝莓主栽品种‘莱格西’(‘Legacy’)、‘绿宝石’(‘Emerald’)、‘优瑞卡’(‘Eureka’)和‘蓝美1号’(‘Lanmei 1’)为实验材料,通... 为筛选蓝莓(Vaccinium spp.)氮高效品种及探究不同蓝莓品种幼苗的适宜施氮水平,本研究以长江流域4个蓝莓主栽品种‘莱格西’(‘Legacy’)、‘绿宝石’(‘Emerald’)、‘优瑞卡’(‘Eureka’)和‘蓝美1号’(‘Lanmei 1’)为实验材料,通过盆栽实验,设置不施氮(0.000 g·kg^(-1))、低氮(0.214 g·kg^(-1))、中氮(0.429 g·kg^(-1))和高氮(0.857 g·kg^(-1))4个处理,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蓝莓品种幼苗农艺性状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显示:‘莱格西’和‘绿宝石’属于低氮高效型,‘优瑞卡’属于中氮高效型,‘蓝美1号’属于氮高效型。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4个蓝莓品种幼苗的单株干质量增加量,株高,冠幅,基径,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根、茎、叶和单株氮素增加量,以及单株磷素增加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单株分枝数和单株钾素增加量呈先上升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氮素效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根冠比则总体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不施氮和3个施氮水平下,蓝莓幼苗的氮素效率与单株干质量增加量、茎氮素增加量、单株氮素增加量、单株磷素增加量、单株钾素增加量、氮素吸收效率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蓝美1号’为氮高效品种,可作为氮高效遗传改良种质资源;单株干质量增加量可作为蓝莓氮素利用效率评价的重要指标;氮高效品种‘蓝美1号’和中氮高效品种‘优瑞卡’幼苗的推荐施氮水平为0.429 g·kg^(-1),低氮高效品种‘莱格西’和‘绿宝石’幼苗的推荐施氮水平为0.214 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施氮水平 氮素利用效率 氮高效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尿素减施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白东萍 卢识宇 +4 位作者 谷晓博 杜娅丹 宋慧 蔡文璟 李援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5,共11页
为优化旱地小麦高效施氮管理,实现高效生产目标,通过2 a(2019—2020年度和2020—2021年度)田间试验,设不施肥(CK)、不施氮(T1)、300 kg·hm^(-2)尿素N(T2,常规施氮处理)、300 kg·hm^(-2)缓释尿素N(T3)、195 kg·hm^(-2)缓... 为优化旱地小麦高效施氮管理,实现高效生产目标,通过2 a(2019—2020年度和2020—2021年度)田间试验,设不施肥(CK)、不施氮(T1)、300 kg·hm^(-2)尿素N(T2,常规施氮处理)、300 kg·hm^(-2)缓释尿素N(T3)、195 kg·hm^(-2)缓释尿素N(T4)和90 kg·hm^(-2)缓释尿素N(T5)6个处理,分析不同缓释尿素减施量对农田土壤硝态氮分布及累积、氮素吸收与转运、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尿素减施处理(T4和T5)显著降低收获期0~200 cm土层的土壤NO-3-N累积量,同时提高0~40 cm土层NO-3-N占比。施用缓释尿素显著提高冬小麦氮素转运量和花后氮素吸收量,T3处理较当地常规施氮处理分别提高12.9%和13.6%。氮素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随缓释尿素减施比例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T4处理最大,较其他施氮处理提高0.2%~50.0%。施用缓释尿素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提高产量;T4处理两年产量分别为8 434、9 060 kg·hm^(-2),2019—2020年度较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19.7%和13.9%,2020—2021年度分别提高17.3%和10.4%,其经济效益2019—2020年度较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33.3%和34.0%,2020—2021年度分别提高26.8%和23.2%。缓释尿素减施显著降低氮素表观损失,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通过拟合分析发现,缓释尿素施用量为208.7 kg·hm^(-2)时,两年产量分别为8 054、8 806 kg·hm^(-2),净效益分别为6 890、8 475 CNY·hm^(-2),NHI分别为78.2%和78.9%,可实现西北旱区冬小麦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尿素 土壤硝态氮 氮素转运 氮素利用效率 冬小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