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茬氮肥施用对下季小麦/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1
作者 周鹏 汪捷 +3 位作者 张新平 龚昱 王创云 高飞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26-137,共12页
[目的]探讨前茬氮肥施用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作物周年产量形成的影响,为优化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周年施肥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双季不施肥(T1)、冬小麦季施肥(T2)、夏玉米季施肥(T3)和双季施肥(T4)4个处理,每季施肥量... [目的]探讨前茬氮肥施用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作物周年产量形成的影响,为优化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的周年施肥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双季不施肥(T1)、冬小麦季施肥(T2)、夏玉米季施肥(T3)和双季施肥(T4)4个处理,每季施肥量为N 150 kg/hm^(2)、P_(2)O_(5) 150 kg/hm^(2)、K_(2)O 37.5 kg/hm^(2),每个处理面积为64 m^(2)。通过测定不同施肥处理对于下茬作物氮素利用效率及周年产量的影响,分析单季施肥的效果。[结果]相较于T3处理,T2处理获得较高的冬小麦产量,其周年产量提升11%。在夏玉米季,T2和T3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差异,但在冬小麦季,T2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较T3处理提高15%。在夏玉米抽雄期(VT)、乳熟期(R3),与T3处理相比,T2处理叶片的叶面积指数分别降低3%和6%,叶片SPAD值分别低6%和5%。T3处理叶片在大喇叭口期(V12)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高于T2处理,而在R3时期两处理间差异仅为4.4%。尽管T2和T3处理对后续作物氮素积累量影响不明显,但T2处理的周年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周年氮肥生理效益分别比T3处理提高15%、49%和50%,其周年氮素回收率更高。[结论]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冬小麦季施肥能最大程度发挥氮肥的残留效应,为下茬作物提供更优的土壤氮素条件,减少下茬作物的氮肥投入,同时显著提高周年氮肥生理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物质 叶片功能 周年产量 氮素收获指数 麦玉轮作 单季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蚕豆间作提高氮素吸收量的优势及其相关环境因子的贡献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晓怡 吴润娟 +4 位作者 杨欢 冯瑞 宋志姣 谢雯颖 任家兵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0-77,共8页
在明确间作作物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的基础上,探讨间作体系氮素的种间关系以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贡献,为阐明间作养分高效利用优势提供一定数据支撑。通过两年(2021—202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不施氮(N0)、低氮(N1,N 90 kg/hm^(2))、常规施氮(... 在明确间作作物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的基础上,探讨间作体系氮素的种间关系以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贡献,为阐明间作养分高效利用优势提供一定数据支撑。通过两年(2021—202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不施氮(N0)、低氮(N1,N 90 kg/hm^(2))、常规施氮(N2,N 180 kg/hm^(2))和高氮(N3,N 270 kg/hm^(2))4个施氮水平下,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对氮素收获指数、系统氮素生产力及其氮素种间关系的影响,并基于ABT(aggregated boosted tree)和network分析,结合相关环境因子综合探讨其对间作促进氮素吸收利用的作用贡献。结果表明,与单作处理相比,两年的间作小麦氮素收获指数平均增幅5.30%,间作蚕豆显著性增加15.55%,间作体系的氮素系统生产力均值达到66.47 kg/hm^(2)。不同处理下小麦和蚕豆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氮素种间竞争,其相对种间竞争强度分别为-0.83和-0.73,其氮素种间相对关系指数范围分别为0.087~0.11(小麦)和0.047~0.12(蚕豆),体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间作互利效应,较蚕豆而言,间作小麦氮素相对种间竞争力平均达到了0.43,表现出明显的种间竞争优势。对于土壤环境因子和氮素种间关系指标对氮素收获指数的贡献率,单作小麦和蚕豆的第一贡献因子均为速效钾和氮素相对种间竞争强度,间作小麦的第一贡献因子为碱解氮和氮素种间相对关系指数,间作蚕豆为碱解氮和氮素相对种间竞争强度。小麦蚕豆间作提高了氮素收获指数,在氮素种间竞争的同时保持了体系的氮素互补作用以及小麦的氮素竞争优势地位,并通过改善土壤碱解氮以及氮素种间相对关系指数等因子的相对贡献,稳定了间作体系的氮素系统生产力和氮素吸收利用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蚕豆间作 氮素收获指数 氮素种间关系 ABT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基追比对高产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许 王宜伦 +1 位作者 韩燕来 谭金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93-197,共5页
为确定高产冬小麦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时期及比例,实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豫北超高产田总施氮量240kg/hm2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与积累及氮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 为确定高产冬小麦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时期及比例,实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豫北超高产田总施氮量240kg/hm2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与积累及氮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下,与氮肥全部基施处理相比,氮肥分次施用可增加冬小麦产量、氮素积累量,提高氮素回收率、农学效率、吸收效率和收获指数,降低土壤氮素依存率,其中N3处理最佳。冬小麦返青期前对氮的积累量约占总积累量的9.4%~11.2%,返青期后对氮的需求量大,返青至灌浆期可吸收氮素63.3%~66.6%,灌浆期后可吸收氮素23.5%~25.9%;N3处理植株各生育阶段氮积累量较高。氮肥1/3底施+1/3返青期追施+1/3拔节期追施是本试验条件下兼顾小麦产量及氮素效率的最佳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产量 氮肥回收率 氮素吸收效率 氮素收获指数 土壤氮素依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N水平对油菜杂交种及其亲本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董召娣 左青松 +3 位作者 冷锁虎 石剑飞 孙家刚 孙统庆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6-369,共4页
通过测定不同施N水平下油菜杂交种及其亲本各器官的干物重和含N量,研究了施N水平对油菜杂交种及其亲本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油菜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NUEp)、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以及氮素收获指数(NH I)均随施N水平的增... 通过测定不同施N水平下油菜杂交种及其亲本各器官的干物重和含N量,研究了施N水平对油菜杂交种及其亲本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油菜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NUEp)、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以及氮素收获指数(NH I)均随施N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②不施氮肥条件下杂交种的NUEp和NUEg与其亲本相近,在施氮量为240和360 Kg/hm2条件下显著高于其亲本。③杂交种的NH I在不施N肥和360 Kg/hm2条件下与其亲本相近,而施N量为120、240 Kg/hm2时显著高于其亲本。④NUEg比NUEp和NH I更适合作为反映油菜N素效率高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杂交种 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 氮素籽粒生产效率 氮素收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间作播期和密度对甜瓜/向日葵间作系统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斌 谢飞 +1 位作者 凌一波 陈年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6-46,共11页
在大田条件下以甜瓜和向日葵为试材,研究两种作物单作和向日葵间作播期(甜瓜伸蔓期、开花坐果期、果实膨大期)、间作密度[高(24 975株·hm^(-2))、中(22 200株·hm^(-2))和低(19 980株·hm^(-2))]对间作系统和两种作物单作... 在大田条件下以甜瓜和向日葵为试材,研究两种作物单作和向日葵间作播期(甜瓜伸蔓期、开花坐果期、果实膨大期)、间作密度[高(24 975株·hm^(-2))、中(22 200株·hm^(-2))和低(19 980株·hm^(-2))]对间作系统和两种作物单作的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显著提高了间作系统甜瓜的氮素累积和利用效率,却降低了向日葵的氮素累积和利用效率。间作甜瓜植株地上部的氮素累积量平均为195.08 kg·hm^(-2),较单作甜瓜(172.61 kg·hm^(-2))提高13.0%,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单作(分别提高40.5%和55.4%)。间作系统向日葵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较单作降低8.2%和58.4%,而氮素收获指数较单作提高4.9%。在甜瓜伸蔓期、开花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间作向日葵,间作系统的氮素利用效率较同播期的单作向日葵分别提高43.5%、12.5%和59.8%;果实膨大期间作向日葵,间作系统的氮素利用效率较单作甜瓜提高6.7%。在甜瓜伸蔓期、开花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间作向日葵,间作系统的氮肥偏生产力较同播期的单作向日葵提高6.5%、32.1%和40.4%,较单作甜瓜分别降低22.5%、10.1%和34.3%;在甜瓜伸蔓期、开花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间作向日葵,间作系统的氮素收获指数较同播期的单作向日葵分别降低7.2%、7.7%和12.5%。高、中和低3个间作密度下,间作系统的氮素利用效率较同密度甜瓜单作分别降低14.2%、20.4%和13.9%,较向日葵单作分别提高25.2%、20.0%和9.5%,氮肥偏生产力较同密度甜瓜单作降低29.6%、15.6%和21.1%;高密度和低密度间作处理的间作系统氮素收获指数较向日葵单作提高2.7%和1.4%,而中密度间作降低7.6%。间作系统甜瓜的光能利用效率与氮素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向日葵的光能利用效率与氮素利用效率无显著相关。在河西绿洲灌溉条件下,氮素利用率较高的适宜向日葵间作播期为甜瓜果实膨大期,适宜间作株距为40 cm(密度为24 975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向日葵间作 间作时间 种植密度 氮素利用效率 氮肥偏生产力 氮素收获指数 光能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后移满足绿洲灌区全膜覆盖玉米的氮素需求 被引量:29
6
作者 苟志文 胡发龙 +4 位作者 赵财 于爱忠 樊志龙 殷文 柴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88-895,共8页
【目的】在水热资源有限区,地膜覆盖使得玉米对氮素的需求前移,容易造成后期脱肥。本研究在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探讨氮肥后移对全膜覆盖玉米产量、氮素积累特征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优化地膜覆盖栽培玉米的施氮制度提供理论... 【目的】在水热资源有限区,地膜覆盖使得玉米对氮素的需求前移,容易造成后期脱肥。本研究在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探讨氮肥后移对全膜覆盖玉米产量、氮素积累特征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优化地膜覆盖栽培玉米的施氮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为单因素试验,在施氮量450 kg/hm^2水平下,基肥和大喇叭口期追肥分别占总施氮量的20%和40%,其余40%的氮追施时期和比例分为3个处理:N1(拔节肥10%+花粒肥30%),N2(拔节肥20%+花粒肥20%),N3(传统方式,拔节肥30%+花粒肥10%),此外,还设定了不施氮肥空白对照。调查了玉米氮素积累动态及氮素利用状况。【结果】氮肥后移对玉米生育前期植株氮素的积累影响不显著,但能显著提高生育后期的氮素积累量。与N3相比,N1处理玉米植株氮素积累量在成熟期提高10.0%,籽粒吸氮量提高44.6%;氮肥后移对玉米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均有显著影响,N1处理籽粒产量较N3提高15.8%,收获指数提高12.2%,N2处理的籽粒产量与收获指数与N3处理差异不显著。N1处理的玉米氮素收获指数较N3处理提高31.0%,氮肥利用率(NUE)、氮肥农学效率(NAE)和氮肥生理利用率(NPE)分别提高15.1%、79.4%和55.7%,N2处理与N3处理间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总施氮量为450 kg/hm^2的水平下,玉米拔节期追施45 kg/hm^2、大喇叭口期追施180 kg/hm^2、花后10 d追施135 kg/hm^2氮肥,可有效提高地膜覆盖玉米的氮素供需吻合度,增加玉米生育后期氮素积累量,提高产量、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利用率,是河西绿洲灌区实现玉米增产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一项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灌区 氮肥后移 氮素积累 氮肥利用率 氮素收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草2号和墨西哥玉米氮肥利用效率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晓艳 董树亭 +4 位作者 刘锋 吴正峰 叶梅 王永军 刘延忠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2-278,共7页
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了皖草2号和墨西哥玉米两种饲料作物对氮素的吸收、积累、分配规律以及氮素利用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生育期内两者的氮积累量逐渐增加;氮在叶片中的分配比例最高,且随刈割次数的增加逐渐减少,茎鞘中... 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了皖草2号和墨西哥玉米两种饲料作物对氮素的吸收、积累、分配规律以及氮素利用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生育期内两者的氮积累量逐渐增加;氮在叶片中的分配比例最高,且随刈割次数的增加逐渐减少,茎鞘中氮分配比例逐渐增加;氮素吸收强度皖草2号逐渐增加,墨西哥玉米呈单峰曲线变化。墨西哥玉米再生草吸收氮素来自肥料的比率为97.6%~100.0%,在整个生育期呈斜“z”字型变化;皖草2号逐渐减少。氮肥处理间比较,头茬草一次性施肥处理吸收肥料氮比分次施肥处理分别高18.2%和19.3%;再生草的氮素吸收强度以分次施肥效果较好;氮收获指数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皖草2号各次收获草干重、全氮含量、氮累积量和氮回收率均高于墨西哥玉米,且分次施肥处理高于一次性施肥处理,而墨西哥玉米则相反。生产上皖草2号品种应采用分次施用氮肥,而墨西哥玉米则采用一次性施肥的方式,这样既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还可获得优质的牧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吸收 氮回收率 氮素收获指数 皖草2号 墨西哥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排水条件下黄豆氮磷吸收利用及产量的试验研究
8
作者 廖薇 何军 +4 位作者 王平章 贺天忠 马煜 胡小梅 郑传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9-55,共7页
为揭示控制排水条件下黄豆氮磷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机理,2019—2020年连续2年在湖北省漳河灌区开展了自由排水(埋深1.2 m)、定水位排水(埋深0.6 m)、变水位排水(埋深0.4~0.8 m)3种排水处理条件下黄豆种植小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定水... 为揭示控制排水条件下黄豆氮磷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机理,2019—2020年连续2年在湖北省漳河灌区开展了自由排水(埋深1.2 m)、定水位排水(埋深0.6 m)、变水位排水(埋深0.4~0.8 m)3种排水处理条件下黄豆种植小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定水位排水处理条件下的黄豆产量最高,分别为1795.5 kg/hm^(2)(2019年)和2118.2 kg/hm^(2)(2020年);氮、磷吸收利用效率在定水位排水处理条件下的最大,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7.70 kg/kg(2019年)、9.08 kg/kg(2020年),磷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5.42 kg/kg(2019年)、18.19 kg/kg(2020年);定水位排水处理条件下的氮素收获指数为最高,达50.0%(2020年),比自由排水处理条件下和变水位排水处理条件下的分别高2.3%和2.8%;磷素收获指数也是在定水位排水处理条件下的最高,为37.6%(2020年),比自由排水处理条件下和变水位排水处理条件下的分别高3.1%和0.7%。定水位排水处理条件(埋深0.6 m)不仅有利于提高黄豆的产量,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氮、磷肥吸收利用效率,是漳河灌区黄豆种植较优的排水处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排水 黄豆 产量 氮肥偏生产力 磷肥偏生产力 氮素收获指数 磷素收获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