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9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水平对五种苹果砧木生长以及氮素吸收、分配和利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海宁 葛顺峰 +3 位作者 姜远茂 魏绍冲 周恩达 王富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62-1268,共7页
以一年生平邑甜茶(M.hupehensis Rehd.)、八棱海棠(M.micromalus Makin)、楸子[M.micromalus(Willd)Borkh.]、新疆野苹果[M.micromalus(Ledeb.)Roemer]、东北山荆子(M.baccata Borkh.)为试材,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施氮量对5种砧木生长... 以一年生平邑甜茶(M.hupehensis Rehd.)、八棱海棠(M.micromalus Makin)、楸子[M.micromalus(Willd)Borkh.]、新疆野苹果[M.micromalus(Ledeb.)Roemer]、东北山荆子(M.baccata Borkh.)为试材,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施氮量对5种砧木生长及15N吸收、分配和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砧木的生物量、根系总表面积、总根长和根尖数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砧木增加的程度不同,且地上部生长量对氮素的反应比地下部更敏感。平邑甜茶的生物量最大,楸子的根系总表面积、总根长和根尖数均最大;东北山荆子的生物量、根系总表面积、总根长和根尖数均最小。不同品种的15N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变化不同且差异显著,并与根系总表面积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楸子的15N利用率最高,东北山荆子的最低。低氮处理(N1)中各器官从硝态氮中吸收分配到的15N量对该器官全氮量的贡献(Ndff)从大到小顺序为根>叶>茎,高氮处理(N2)中各器官的Ndff值从大到小顺序为叶>根>茎。不同砧木的Ndff随施氮量增加变化不同。各砧木15N均主要分配在叶中,其次是根,茎中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苹果 砧木 NH415NO3 吸收 分配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低土壤肥力条件下烤烟对氮素吸收、分配和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35
2
作者 马兴华 张忠锋 +4 位作者 荣凡番 苑举民 刘树村 王文杰 石屹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9,共5页
在费县褐土烟田,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低土壤肥力条件下烤烟对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分配及利用。结果表明,在高低土壤肥力条件下,烤烟吸收的土壤氮量多于吸收的肥料氮量,烤烟吸收的氮素18.67%~29.32%来自于肥料,70.68%~81.33%来自... 在费县褐土烟田,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低土壤肥力条件下烤烟对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分配及利用。结果表明,在高低土壤肥力条件下,烤烟吸收的土壤氮量多于吸收的肥料氮量,烤烟吸收的氮素18.67%~29.32%来自于肥料,70.68%~81.33%来自于土壤。随生育进程,肥料氮占总氮的比例呈降低趋势,土壤氮比例呈增加趋势。在生育前期,低肥力土壤烟株吸收的肥料氮和土壤氮量高于高肥力土壤;在生育中后期,趋势相反。烤烟成熟过程中,茎的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增加,叶片的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降低,高肥力条件下茎的氮素分配比例增加幅度和叶片的氮素分配比例降低幅度均高于低肥力的。低肥力土壤烟株的氮肥利用率为8.81%~11.20%,高肥力土壤烟株的氮肥利用率为3.00%~16.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氮 土壤氮 吸收 分配 利用 烟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茬口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海洋 靳海洋 +8 位作者 宋航 潘秀燕 闫雅倩 杨习文 曾昭海 臧华栋 郑念 李向东 贺德先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共10页
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大豆、冬小麦—夏玉米‖夏花生和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5种种植模式,分析不同茬口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可以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轮作模式,为黄淮海平... 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大豆、冬小麦—夏玉米‖夏花生和冬小麦—夏玉米‖夏大豆5种种植模式,分析不同茬口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可以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轮作模式,为黄淮海平原多样化种植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吸收量总体上均最高,其中,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显著增加15.2%、5.0%、13.3%、8.4%,氮吸收量分别增加11.3%、2.3%、13.6%、14.5%。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显著增加25.4%、18.6%、37.6%、16.4%,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分别提高7.0%、9.6%、14.3%、5.6%,花前干物质转运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分别提高8.5%、12.8%、23.6%、7.3%。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花前氮转运率、花前氮转运对籽粒氮的贡献率、花后氮积累量均较高;氮吸收效率最高,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显著提高11.3%、7.1%、15.2%、15.9%;氮利用效率以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最高,夏大豆茬口次之,两者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夏大豆茬口下冬小麦穗数分别比夏玉米、夏花生、夏玉米夏花生间作、夏玉米夏大豆间作茬口提高20.5%、5.9%、20.0%、16.0%,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6.0%、11.9%、15.9%、5.8%。综上,夏大豆茬口有利于促进冬小麦地上部物质的生产和氮素吸收,提高小麦穗数,增加产量,冬小麦—夏大豆为最优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茬口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氮素吸收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15)N示踪技术分析叶面施氮对花生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春晓 郑永美 +10 位作者 矫岩林 陈静 李文金 赵玉成 华伟 解晓梅 孙学武 于天一 沈浦 吴正锋 王才斌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1-888,共8页
叶面追肥是现代农业作物丰产栽培常用田管技术。为探明叶面施氮次数与浓度对花生氮素吸收积累、运转分配及利用率影响,揭示叶面追氮对植株不同器官建成和功能维持的营养机制,试验设5个处理:T0为对照;T1尿素浓度1%,收获前35d追施1次;T2... 叶面追肥是现代农业作物丰产栽培常用田管技术。为探明叶面施氮次数与浓度对花生氮素吸收积累、运转分配及利用率影响,揭示叶面追氮对植株不同器官建成和功能维持的营养机制,试验设5个处理:T0为对照;T1尿素浓度1%,收获前35d追施1次;T2尿素浓度3%,追施时间同T1;T3尿素浓度1%,收获前50 d、35 d和20 d追施3次;T4尿素浓度3%,追施时间同T3。氮肥用^(15)N标记尿素和普通尿素。结果表明:(1)叶面施氮植株氮含量提高0~0.22个百分点,且有T4>T3>T2>T1,其中营养体(根、茎、叶)增幅较大,比对照提高0.17~0.45个百分点,生殖体含量(果针、果壳、籽仁)增幅较少;施氮处理植株氮积累量提高平均19.8%,其中营养体平均增42.1%,生殖体平均增长12.7%。(2)叶面追施的氮在不同器官的分配比例存在较大差异,籽仁>叶>茎>果壳>果针>根,其中籽仁、叶各约占60%和30%,其余器官比例较少;追施时间对氮素分配有一定影响,收获前35 d追施更有利向生殖体分配,比收获前50 d和20 d两处理平均高7.9个百分点。(3)植株氮素效率随叶面施氮数量的增加而降低;施氮次数少或氮肥浓度低肥料利用率高,1次追施氮肥利用率平均70.6%,比3次追施平均高37.7个百分点;不同追施时间比较,收获前35 d追施氮肥利用率最高,较收获前50 d和20 d两处理的平均值分别高1.8和3.9个百分点。综上,叶面施氮可显著提高植株氮代谢水平,促进氮素吸收、积累,营养体尤为明显,是花生生育后期“护根保叶”生理机制和根系氮源难以取代的技术措施;叶面追施的氮主要分配在荚果和叶片中,是花生提高产量和叶片光合作用的生理机制;叶面追氮肥料利用率明显高于根系施肥,是花生经济施肥的有效途径;植株氮效率随叶面施氮数量的增加而降低,追施次数少或氮肥浓度低肥料利用率高。本研究可为花生叶面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叶面施肥 氮素 积累与分配 氮肥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腐酸钾对灵武长枣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慧 李百云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42-46,共5页
以5年生的灵武长枣(Ziziphus jujuba Mill. cv. Lingwuchangzao)树为试材,采用15N示踪法进行田间试验,研究0 kg/株(CK)、0.5 kg/株(T1)、1.0 kg/株(T2)、1.5 kg/株(T3)不同黄腐酸钾有机肥施用量对灵武长枣氮素吸收、分配、利用的影响。... 以5年生的灵武长枣(Ziziphus jujuba Mill. cv. Lingwuchangzao)树为试材,采用15N示踪法进行田间试验,研究0 kg/株(CK)、0.5 kg/株(T1)、1.0 kg/株(T2)、1.5 kg/株(T3)不同黄腐酸钾有机肥施用量对灵武长枣氮素吸收、分配、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灵武长枣树体氮积累量随黄腐酸钾供应水平的提高而增加,1.5 kg/株黄腐酸钾处理在果实成熟期氮积累量最高,达59.66 g/株,各处理以叶片、果实氮积累量较高;3个黄腐酸钾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征调能力(NdFF)和15N吸收量(P<0.05),表现为T3>T2>T1>CK,不同器官的NdFF表现为果实最高;不同施肥处理的植株各器官15N分配率存在差异,以贮藏器官(果实)较高;与CK相比,3个黄腐酸钾处理15N当季利用率增加了2.27~5.34个百分点,以T3处理最佳,为8.92%。综合分析认为,配施1.5 kg/株黄腐酸钾有机肥,灵武长枣植株15N的吸收利用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腐酸钾 灵武长枣(Ziziphus jujuba Mill.cv.Lingwuchangzao) 氮素 吸收 分配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宽窄行种植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及土壤氮残留的影响
6
作者 马尚英 夏婷婷 +7 位作者 韩鹏彬 张梦姣 毛应杰 王志强 辛泽毓 林同保 连延浩 任永哲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50,共13页
以矮抗58(AK58)和豫农908(YN908)为试验材料,研究施氮量[120 kg/hm^(2)(N120)、180 kg/hm^(2)(N180)和240 kg/hm^(2)(N240)]和施氮方式[条施(R)和撒施(S)]对宽窄行(30 cm-15 cm-15 cm)种植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利用、产... 以矮抗58(AK58)和豫农908(YN908)为试验材料,研究施氮量[120 kg/hm^(2)(N120)、180 kg/hm^(2)(N180)和240 kg/hm^(2)(N240)]和施氮方式[条施(R)和撒施(S)]对宽窄行(30 cm-15 cm-15 cm)种植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及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两熟管理制度以及周年减氮高效绿色施肥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AK58和YN908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总体上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N120、N180条件下,相较于S处理,R处理AK58和YN908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10.56%、5.96%和6.21%、5.25%,成熟期穗部氮素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4.46%、7.41%和14.21%、9.94%,花前氮素转运量分别显著提高10.11%、12.23%和11.87%、12.21%。AK58和YN908的氮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总体上呈降低的趋势,R处理较S处理提高AK58和YN908的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均在N180R处理时达到最大。AK58的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YN908的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R处理较S处理显著提高了AK58在N120、N180条件下和YN908在N120条件下的籽粒产量,增幅分别为10.83%、6.06%和15.59%,AK58籽粒产量在N180R处理时达到最大,YN908籽粒产量在N240R处理时达到最大。土壤硝态氮残留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R处理较S处理提高了冬小麦收获期宽行区(玉米待播区)表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其中,N180处理0~40 cm土层(玉米根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为55.95 kg/hm^(2),与后茬玉米苗期的氮素需求匹配度最好。综上,宽窄行种植模式下,施氮量180 kg/hm^(2)与条施结合是该区域冬小麦节氮稳产高效的栽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宽窄行种植 施氮量 施氮方式 氮素吸收利用 产量 土壤硝态氮残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垄种植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7
作者 肖丽华 吕鹏 +5 位作者 鞠正春 张辉 王芃 钟川 贺明荣 代兴龙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9-118,共10页
为协同提高黄淮海麦区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于2022—2024年,以传统的小畦大垄种植模式(T1)和大畦小垄种植模式(T2)为对照,设置无垄种植模式(T3)处理,研究不同畦垄种植模式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山农56的T3模式... 为协同提高黄淮海麦区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于2022—2024年,以传统的小畦大垄种植模式(T1)和大畦小垄种植模式(T2)为对照,设置无垄种植模式(T3)处理,研究不同畦垄种植模式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山农56的T3模式较T1、T2单位面积穗数分别提高20.59%、8.90%,花前营养器官储藏干物质转运量分别提高7.50%、9.18%,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分别提高14.43%、7.27%,产量分别提高13.11%、8.51%;山农43的T3模式较T1、T2单位面积穗数分别提高16.06%、9.74%,花前营养器官储藏干物质转运量分别提高5.66%、9.26%;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分别提高15.92%、9.67%,从而使得产量分别提高16.17%、10.04%。山农56的T3模式成熟期地上部氮素积累量较T1、T2分别提高11.50%、7.19%,氮素吸收效率分别提高11.50%、7.16%,进而氮素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16%、8.53%;山农43的T3模式成熟期地上部氮素积累量较T1、T2分别提高15.40%、9.07%,氮素吸收效率分别提高15.41%、9.06%,进而氮素利用效率分别平均提高16.20%、10.06%(P<0.05)。结果表明T3模式下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效率的提高是其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协同提升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规模化种植下小麦大面积增产增效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无垄种植 产量 边行优势 氮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减施措施对江淮春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8
作者 尤根基 谢昊 +6 位作者 梁毓文 李龙 王玉茹 蒋晨炀 郭剑 李广浩 陆大雷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52-2163,共12页
多元替代减量增效是落实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实现玉米生产绿色高质量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为探明不同氮肥减施措施对江淮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黄淮海区域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玉米品种江玉877为供试材料。设置... 多元替代减量增效是落实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实现玉米生产绿色高质量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为探明不同氮肥减施措施对江淮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黄淮海区域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玉米品种江玉877为供试材料。设置6个氮肥处理:不施氮(CK)、常规施氮(N225)、减量施氮(N180)、减量施氮配施硝化抑制剂(N180+D)、减量施氮配施凹凸棒石(N180+T)和减量施氮配施生物骨粉(N180+B),研究不同施氮处理下春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叶面积指数(LAI)、SPAD值、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N225处理的穗长、穗粗、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显著高于N180,N180+D、N180+T、N180+B比N225处理产量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与N225相比,N180+D、N180+T、N180+B处理提高了吐丝期和乳熟期LAI以及乳熟期穗位叶SPAD值,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20.3%、18.1%、21.7%和14.5%、5.1%和21.5%,同时促进了干物质和氮素转运,提高了收获指数。2年试验中,N180+D、N180+T、N180+B的平均氮肥利用效率比N225提高17.3%、10.0%和22.9%。综上表明,本研究在减氮20%的基础上,通过配施硝化抑制剂、凹凸棒石和生物骨粉均可起到稳产增效的效果,可为玉米生产中实现绿色节本增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产量 氮肥减施 物质积累 氮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氮肥对玉米品种鲁甜糯191生长、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赵俊俊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2期60-63,共4页
有机肥替代氮肥是实现作物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本研究针对滨州市玉米种植区化肥投入量大、土壤污染严重、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以玉米品种鲁甜糯191为试验材料,于2023年6-10月在滨州市沾化区开展大田试验,通过探究有机肥... 有机肥替代氮肥是实现作物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本研究针对滨州市玉米种植区化肥投入量大、土壤污染严重、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以玉米品种鲁甜糯191为试验材料,于2023年6-10月在滨州市沾化区开展大田试验,通过探究有机肥替代氮肥对玉米生长、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有机肥替代比例,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结果表明,有机肥替代氮肥可以显著改善玉米的生长状况,促进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形成,其中以有机肥替代比例为50%时的效果最优,此时鲁甜糯191的株高、茎粗、吸氮量、氮肥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肥效和产量分别为248.32 cm、18.55 mm、14.38 kg/亩、35.15%、33.13 kg/kg、74.86 kg/kg和1497.28 kg/亩。由此可知,在滨洲市玉米种植生产中有机肥替代氮肥最佳比例为50%,本研究可为滨州市玉米种植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有机肥替代 氮素吸收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调控对黑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0
作者 石桂枝 张瑞盈 +3 位作者 冯若晗 周佳琪 许华森 薛澄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4,共9页
为研究不同施氮量对黑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试验以黑小麦品种‘农大876’和‘冀紫439’为供试材料,于2021—2023年在田间设置不施氮和分别施氮120、180、240 kg N/hm^(2)处理,于各生长期测定产量要素及各器官含氮... 为研究不同施氮量对黑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试验以黑小麦品种‘农大876’和‘冀紫439’为供试材料,于2021—2023年在田间设置不施氮和分别施氮120、180、240 kg N/hm^(2)处理,于各生长期测定产量要素及各器官含氮量。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提高黑小麦产量主要是由于提高了穗数和收获指数,但品种间存在差异。对于‘农大876’,施氮180 kg N/hm^(2)产量最高,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显著提高13.0%;‘冀紫439’施氮180 kg N/hm^(2)和240 kg N/hm^(2)产量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均提高48.8%。提高施氮量,有利于提高黑小麦地上部吸氮量和干物质积累量,但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农大876’、‘冀紫439’于拔节期追肥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72.9%~128.4%、131.5%~215.2%,表明‘冀紫439’对氮肥的响应更为敏感。增施氮肥对氮素收获指数无显著影响,但均不利于提高两个黑小麦品种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因此,在与本研究土壤环境一致的条件下,对于‘农大876’这类相对高杆且低养分需求的黑小麦品种,其最高产量推荐施氮量为199 kg N/hm^(2);而对于‘冀紫439’这类对氮肥响应更敏感的黑小麦品种,其最高产量推荐施氮量为211 kg N/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小麦 施氮量 产量 干物质积累 氮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对济麦55的生长、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影响
11
作者 张付生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5期61-63,91,共4页
为明确不同施氮水平处理对济麦55生长、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旨在确定滨洲地区冬小麦种植的最佳施氮水平,为该地区科学施肥和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23年10月至2024年6月在滨州市滨城区张王村北的滨州阳光农业示范基... 为明确不同施氮水平处理对济麦55生长、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旨在确定滨洲地区冬小麦种植的最佳施氮水平,为该地区科学施肥和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23年10月至2024年6月在滨州市滨城区张王村北的滨州阳光农业示范基地内开展大田施氮研究,设置了0、6 kg/亩、12 kg/亩、15 kg/亩和18 kg/亩5个施氮水平,研究分析了不同施氮水平下济麦55生长指标、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小麦的株高、穗长和干物质量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以施氮量18 kg/亩下的株高和穗长最大,分别为79.16 cm和11.95 cm,干物质量在施氮量15 kg/亩下取得最大值,为7.89 g/株;不同施氮水平下在施氮量15 kg/亩时达到最大吸氮量、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分别为16.80 kg、17.15 kg和52.67%,氮肥偏生产力则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施氮量6 kg/亩时有最大值,为62.57 kg/kg;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施氮量15 kg/亩处理下取得最大值,分别为25.16万穗/亩、34.52粒、38.55 g和534.16 kg/亩。综上可知,适量增施氮肥能够更好地促进济麦55生长、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指标的形成,在山东省滨洲地区小麦种植中最佳施氮水平建议为15 kg/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麦55 施氮水平 生长 氮素吸收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6
12
作者 张永丽 于振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70-878,共9页
以济麦20和泰山23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灌水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和籽粒产量与品质及耗水量、水分利用率的影响。2004—2005年生长季,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为196.10mm,两品种的氮素吸收效率、籽粒的氮素积累量和氮肥生... 以济麦20和泰山23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灌水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和籽粒产量与品质及耗水量、水分利用率的影响。2004—2005年生长季,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为196.10mm,两品种的氮素吸收效率、籽粒的氮素积累量和氮肥生产效率均为不灌水处理低于灌水处理,但籽粒氮素分配比例和氮素利用效率表现为不灌水处理高于灌水处理。拔节期前,两品种的氮素吸收强度灌水180mm处理高于灌水240mm和300mm两处理,拔节期后反之;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效率在各灌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济麦20籽粒的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均以灌水240mm处理高于灌水180mm和300mm处理;灌水180mm和240mm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达8701.23kghm^-2和9159.30kghm^-2,耗水量为469.29mm和534.48mm,两处理间籽粒品质无显著差异,且均优于灌水300mm处理。泰山23籽粒中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氮素利用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和籽粒品质,在各灌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灌水180mm和240mm处理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达9682.65kghm^-2和9698.55kghm^-2,其耗水量分别为468.54mm和532.35mm。两品种的水分利用率均随灌水量增加而降低。在2006—2007年生长季,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为171.30mm,济麦20和泰山23均以灌水240mm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高,其耗水量分别为490.88mm和474.88mm。综合考虑产量、品质、氮素利用效率、氮肥生产效率和水分利用率,生产中济麦20生育期灌水量以180-240mm为宜;泰山23在降水量达196mm条件下,灌水量以180mm为宜,在降水量为170mm条件下,灌水量以240m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量 小麦 氮素吸收、分配和利用 耗水量和水分利用 籽粒产量与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缓控释掺混氮肥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小洋 顾克军 +1 位作者 郭智 刘红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85,共6页
为了明确不同缓控释掺混氮肥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苏香粳1176为供试材料,设置11个处理:不施氮肥(N0)为空白对照、当地常规施肥为施肥对照(N1),以及释放期为60、90 d的2种缓控释氮肥与常规氮肥按不同比例掺混(N2~N10),研究... 为了明确不同缓控释掺混氮肥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苏香粳1176为供试材料,设置11个处理:不施氮肥(N0)为空白对照、当地常规施肥为施肥对照(N1),以及释放期为60、90 d的2种缓控释氮肥与常规氮肥按不同比例掺混(N2~N10),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缓控释氮肥处理使水稻产量均有所下降。其中,N4处理水稻每穗粒数降低,但其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保证相对较高的生物产量水平,从而保证N4处理具有较高的水稻产量。施用缓控释氮肥均提高水稻的吸氮量,随着缓控释氮肥比例的增加,水稻吸氮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缓控释氮肥均降低了水稻干物质和籽粒的氮素生产效率。缓控释氮肥均能提高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降低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水稻成熟期时,缓控释氮肥处理土壤速效氮含量低于常规施肥处理。综上,缓控释氮肥虽然提高了水稻的吸氮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但其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总体不高,水稻产量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掺混氮肥 水稻 产量 吸氮量 氮素吸收利用 经济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交替灌溉和施氮量对粳稻光合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付景 马梦娟 +7 位作者 张骐飞 段居琦 王越涛 王付华 王生轩 白涛 尹海庆 王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87-1804,共18页
水分和氮素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有重要影响,但在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水、氮是如何影响水稻叶片和根系氮代谢酶活性、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仍不清楚。探明这一问题对于协同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超级... 水分和氮素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有重要影响,但在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水、氮是如何影响水稻叶片和根系氮代谢酶活性、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仍不清楚。探明这一问题对于协同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超级稻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大田种植,设置全生育期常规灌溉(conventional irrigation,CI)和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irrigation,AWD)2种灌溉方式及5个施氮水平,不施氮(N0)、施氮90 kg hm^(-2)(N1)、施氮180 kg hm^(-2)(N2)、施氮270 kg hm^(-2)(N3)和施氮360 kg hm^(-2)(N4)。结果表明,与CI相比,AWD增加了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了叶片净光合速率,并显著增加了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显著降低了过氧化物酶、内肽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了根系中氮代谢酶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AWD的产量较CI平均增加了10.4%。AWD显著提高了氮素转运量、氮素转运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以AWD+N3处理组合的最高。因此,轻度干湿交替灌溉配合一定的施氮量,可以充分发挥水、肥效应,促进根系和叶片的氮代谢水平,提高叶片光合特性,协调地下地上部生长,有利于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灌溉 施氮量 光合特性 氮代谢酶 氮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增密对寒地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5
作者 焦峰 张宇涵 +4 位作者 董文军 唐傲 刘猷红 孟英 王硕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49,共9页
基于2017年开始的秸秆还田下寒地水稻减氮增密长期定位试验[CK:常规密度(30 cm×13.3 cm),不施氮肥;T1:常规密度(30 cm×13.3 cm),常规施氮量(180 kg/hm^(2));T2:增加密度32%(30 cm×10 cm),常规施氮量(180 kg/hm^(2));T3:... 基于2017年开始的秸秆还田下寒地水稻减氮增密长期定位试验[CK:常规密度(30 cm×13.3 cm),不施氮肥;T1:常规密度(30 cm×13.3 cm),常规施氮量(180 kg/hm^(2));T2:增加密度32%(30 cm×10 cm),常规施氮量(180 kg/hm^(2));T3:增加密度32%(30 cm×10 cm),穗肥减少常规施氮总量的20%(总施氮量144 kg/hm^(2));T4:增加密度32%(30 cm×10 cm),基肥减少常规施氮总量的20%(总施氮量144 kg/hm^(2))],利用2023年监测的试验数据,研究减氮增密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T4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CK、T1、T2处理,增幅分别为39.6%、9.8%、13.3%;T3处理次之,与T4处理差异不显著。二者产量的提高主要归因于有效穗数的提高,其中T4处理有效穗数分别较CK、T1处理显著提高64.0%、18.5%。T3、T4处理收获指数较高,两者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T4处理分别较CK、T1、T2处理提高30.4%、53.3%、15.6%。拔节期—成熟期,总体上以T4处理叶片SPAD值最高,SPAD衰减率最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较高。T1—T4处理植株总吸氮量较CK显著增加53.6%~94.2%,以T4处理增幅最大。与T1处理相比,T4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氮素吸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36.1%、30.1%、82.4%、37.3%,而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和氮素盈余率则分别显著降低87.5%和103.8%;T3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显著降低22.5%,而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71.2%、34.9%。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率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氮素盈余率和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与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在减少基肥中氮肥施用量的同时增加移栽密度可提高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适合寒地水稻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寒地 减氮增密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光效小麦群体提高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机理 被引量:6
16
作者 丁永刚 陈欢 +5 位作者 曹承富 乔玉强 赵竹 李玮 张向前 杜世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5,共9页
[目的]研究通过调整小麦种植密度构建高光能利用效率群体,促进群体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的效果和机理,为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安徽省濉溪县和蒙城县进行,以分蘖能力强(安1302)和弱(皖垦麦0... [目的]研究通过调整小麦种植密度构建高光能利用效率群体,促进群体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的效果和机理,为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安徽省濉溪县和蒙城县进行,以分蘖能力强(安1302)和弱(皖垦麦0622)的品种为材料,设置180×10^(4)株/hm^(2) (D1)、240×10^(4)株/hm^(2)(D2)、300×10^(4)株/hm^(2)(D3)、360×10^(4)株/hm^(2) (D4)4个种植密度,调查了群体籽粒产量、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和截获量、光合有效辐射转化率,以此为基础,将小麦群体分为光效率高、中、低3个类型,比较了不同光效率类型群体的叶面积指数、花前氮素积累和转运量、花后(乳熟期)氮素积累量。[结果]品种、密度及其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小麦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籽粒产量。高光效型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籽粒产量分别达1.4%和9.7 t/hm^(2),分别比中、低效型群体提高5%、14%和1%、5%。不同群体间开花期、乳熟期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开花期至乳熟期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差异不显著,高光效型群体开花期至乳熟期光合有效辐射转化率高于中、低效型群体,达2.34 g/MJ。高光效型群体开花期、乳熟期叶面积指数及开花期茎秆叶鞘、叶片、单位叶面积氮素积累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其他类型群体,分别达7.24、4.53及63.9 kg/hm^(2)、79.5 kg/hm^(2)和143.78μg/cm^(2)。此外,高光效型群体中群体和单茎花前氮素转运量分别为129 kg/hm^(2)和15 mg,均显著高于中、低效型群体,主要为茎秆+叶鞘和叶片氮素转运量较高,各营养器官间氮素转运率差异不显著,且高光效型群体成熟期个体营养器官仍保持较高的氮素积累量。[结论]高光效型群体开花期茎秆+叶鞘、叶片以及单位叶面积氮素积累量高,提高了开花期的叶面积指数,有利于光能的吸收和利用。虽然高光效型群体茎秆+叶鞘和叶片中的氮素转运量较高,其花后营养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依然较高,有助于维持花后较大叶面积指数,有效提升花后光合有效辐射转化率,获得更高的小麦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光能利用 光能资源利用 氮素吸收 叶面积指数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对烟富3/M26/平邑甜茶幼树当年及翌年氮素吸收、利用、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晶 姜远茂 +3 位作者 魏绍冲 王富林 周乐 李洪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07-413,共7页
以2年生烟富3/M26/平邑甜茶幼树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苹果矮化中间砧幼树当年及翌年15N吸收、利用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肥利于幼树生长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更利于翌年树体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提高。以不施氮肥(N0)处... 以2年生烟富3/M26/平邑甜茶幼树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苹果矮化中间砧幼树当年及翌年15N吸收、利用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肥利于幼树生长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更利于翌年树体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提高。以不施氮肥(N0)处理为对照,适量施氮肥(N100)或过量施氮肥(N200)条件下均通过促进根系生长进而促进地上部生长,且N100处理对地上部生长的促进作用较N200更为显著。氮肥施入至春梢旺长期和春梢停长期,N100处理对根系生长的促进作用显著,根冠比由高到低分别为N100>N200>N0,且春梢旺长期根系15N分配率为N100(42.93%)>N200(37.10%)>N0(26.39%),春梢停长期各处理根系15N分配率由高到低仍为:N100(28.61%)>N200(20.30%)>N0(14.27%)。至秋梢旺长期,N100处理生长势显著高于N0,但各器官15N分配率无显著差异;N100与N200处理树体生长势无显著差异,但N100处理地上部15N分配(85.93%)显著高于N200处理(77.28%),根系15N分配率(14.07%)显著低于N200处理(22.72%)。至翌年春梢旺长期,N100树体生物量迅速增高至N0的175.83%和N200的176.41%,根冠比和根系15N分配率显著低于N0和N200。N200处理始终保持较高的根冠比和根系15N分配率但不利于地上部生长。冬季叶片脱落是苹果矮化中间砧幼树最大的氮流失途径,流失量为当年氮吸收量的44.56%51.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矮化中间砧 氮素 吸收 利用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59
18
作者 赵俊晔 于振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4-490,共7页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处理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当施氮量超过150kg/hm^2时,不能显著增加植株氮素积累量,对小麦生育...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处理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当施氮量超过150kg/hm^2时,不能显著增加植株氮素积累量,对小麦生育后期植株氮素吸收无显著促进效应。随施氮量增加,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降低,在茎和叶的分配量及比例显著增加。^15N示踪试验指出,施氮量由195kg/hm^2增至240kg/hm^2,植株吸收的肥料氮素增加,吸收的土壤氮素减少,植株总的氮素积累量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增加,开花后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无显著差异,而转移效率及氮素转移对籽粒的贡献率降低。施氮量增加,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下降,氮肥生产效率降低,氮素收获指数亦降低。施氮量为105—240kg/hm^2时,氮肥当季回收率为36.22%-50.54%,其中追肥氮回收率大于基肥氮;施氮量增加,氮肥回收率先增加后降低,195kg/hm^2处理氮肥当季回收率较高。适量施氮,籽粒产量增加,蛋白质含量提高,加工品质改善;过量施氮,籽粒产量降低,加工品质趋于变劣。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施氮量为150—195kg/hm^2可供生产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量 氮素吸收 分配利用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王树丽 贺明荣 +1 位作者 代兴龙 周晓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76-1281,共6页
为了探讨实现冬小麦籽粒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途径,为制定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条件下,以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和中穗型小麦品种"山农15"为试验材料,根据品种特性分别设置4个种植密... 为了探讨实现冬小麦籽粒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途径,为制定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条件下,以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和中穗型小麦品种"山农15"为试验材料,根据品种特性分别设置4个种植密度("泰农18":135万苗.hm 2、270万苗.hm 2、405万苗.hm 2和540万苗.hm 2;"山农15":172.5万苗.hm 2、345万苗.hm 2、517.5万苗.hm 2和690万苗.hm 2),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氮素吸收积累和运转分配、氮素利用效率以及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和无机态氮总积累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产量、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籽粒氮积累量、氮素收获指数和籽粒氮含量下降,花前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和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升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泰农18"的氮素利用效率随密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山农15"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和无机态氮总积累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泰农18"和"山农15"兼顾高产和高效利用氮素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270万苗.hm 2和345万苗.hm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穗型 种植密度 氮素吸收 分配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期施用氮肥对巨峰葡萄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3
20
作者 史祥宾 杨阳 +2 位作者 翟衡 孙永江 钟晓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44-1450,共7页
为了探讨巨峰葡萄对氮素的吸收、分配和利用规律,本试验采用田间15N示踪方法,对巨峰葡萄进行了3个时期土施15N尿素处理。结果表明,各时期植株不同器官从肥料中吸收分配到的15N量对该器官全氮量的贡献率(15N丰度Ndff)有明显差异。萌芽期... 为了探讨巨峰葡萄对氮素的吸收、分配和利用规律,本试验采用田间15N示踪方法,对巨峰葡萄进行了3个时期土施15N尿素处理。结果表明,各时期植株不同器官从肥料中吸收分配到的15N量对该器官全氮量的贡献率(15N丰度Ndff)有明显差异。萌芽期施肥处理的新梢及果实的Ndff极显著高于多年生器官和根;膨大期处理各器官Ndff均有所增长;成熟期处理的果实Ndff仅为上一时期的37.6%,而多年生器官和根的Ndff却均比上一时期高两倍多。萌芽期处理植株吸收的15N 54.8%分配到叶片中,果实中仅占3.6%;膨大期处理,果实中的15N分配率达到26%,而分配到叶片中的15 N量降为38%。不同时期植株各器官的15 N利用率与分配率呈现相同的趋势。自萌芽期到叶片衰老期,植株对15N尿素的当季利用率呈升高趋势,果实成熟期处理的最高。巨峰葡萄每形成1000 kg果实需要吸收氮素3.76 kg;氮素在树体各器官中的分布为果实>叶片>根>当年生枝>主干>多年生枝;果实膨大期至果实成熟期为氮素的最大需求期和最大效率期,因此在生产上氮肥施用时期建议适当后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峰葡萄 15N 吸收 分配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