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不同施氮量对黑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试验以黑小麦品种‘农大876’和‘冀紫439’为供试材料,于2021—2023年在田间设置不施氮和分别施氮120、180、240 kg N/hm^(2)处理,于各生长期测定产量要素及各器官含氮...为研究不同施氮量对黑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试验以黑小麦品种‘农大876’和‘冀紫439’为供试材料,于2021—2023年在田间设置不施氮和分别施氮120、180、240 kg N/hm^(2)处理,于各生长期测定产量要素及各器官含氮量。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提高黑小麦产量主要是由于提高了穗数和收获指数,但品种间存在差异。对于‘农大876’,施氮180 kg N/hm^(2)产量最高,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显著提高13.0%;‘冀紫439’施氮180 kg N/hm^(2)和240 kg N/hm^(2)产量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均提高48.8%。提高施氮量,有利于提高黑小麦地上部吸氮量和干物质积累量,但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农大876’、‘冀紫439’于拔节期追肥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72.9%~128.4%、131.5%~215.2%,表明‘冀紫439’对氮肥的响应更为敏感。增施氮肥对氮素收获指数无显著影响,但均不利于提高两个黑小麦品种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因此,在与本研究土壤环境一致的条件下,对于‘农大876’这类相对高杆且低养分需求的黑小麦品种,其最高产量推荐施氮量为199 kg N/hm^(2);而对于‘冀紫439’这类对氮肥响应更敏感的黑小麦品种,其最高产量推荐施氮量为211 kg N/hm^(2)。展开更多
水分和氮素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有重要影响,但在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水、氮是如何影响水稻叶片和根系氮代谢酶活性、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仍不清楚。探明这一问题对于协同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超级...水分和氮素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有重要影响,但在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水、氮是如何影响水稻叶片和根系氮代谢酶活性、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仍不清楚。探明这一问题对于协同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超级稻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大田种植,设置全生育期常规灌溉(conventional irrigation,CI)和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irrigation,AWD)2种灌溉方式及5个施氮水平,不施氮(N0)、施氮90 kg hm^(-2)(N1)、施氮180 kg hm^(-2)(N2)、施氮270 kg hm^(-2)(N3)和施氮360 kg hm^(-2)(N4)。结果表明,与CI相比,AWD增加了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了叶片净光合速率,并显著增加了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显著降低了过氧化物酶、内肽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了根系中氮代谢酶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AWD的产量较CI平均增加了10.4%。AWD显著提高了氮素转运量、氮素转运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以AWD+N3处理组合的最高。因此,轻度干湿交替灌溉配合一定的施氮量,可以充分发挥水、肥效应,促进根系和叶片的氮代谢水平,提高叶片光合特性,协调地下地上部生长,有利于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协同提高。展开更多
文摘为研究不同施氮量对黑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试验以黑小麦品种‘农大876’和‘冀紫439’为供试材料,于2021—2023年在田间设置不施氮和分别施氮120、180、240 kg N/hm^(2)处理,于各生长期测定产量要素及各器官含氮量。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提高黑小麦产量主要是由于提高了穗数和收获指数,但品种间存在差异。对于‘农大876’,施氮180 kg N/hm^(2)产量最高,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显著提高13.0%;‘冀紫439’施氮180 kg N/hm^(2)和240 kg N/hm^(2)产量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均提高48.8%。提高施氮量,有利于提高黑小麦地上部吸氮量和干物质积累量,但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农大876’、‘冀紫439’于拔节期追肥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72.9%~128.4%、131.5%~215.2%,表明‘冀紫439’对氮肥的响应更为敏感。增施氮肥对氮素收获指数无显著影响,但均不利于提高两个黑小麦品种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因此,在与本研究土壤环境一致的条件下,对于‘农大876’这类相对高杆且低养分需求的黑小麦品种,其最高产量推荐施氮量为199 kg N/hm^(2);而对于‘冀紫439’这类对氮肥响应更敏感的黑小麦品种,其最高产量推荐施氮量为211 kg N/hm^(2)。
文摘水分和氮素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有重要影响,但在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水、氮是如何影响水稻叶片和根系氮代谢酶活性、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仍不清楚。探明这一问题对于协同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超级稻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大田种植,设置全生育期常规灌溉(conventional irrigation,CI)和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irrigation,AWD)2种灌溉方式及5个施氮水平,不施氮(N0)、施氮90 kg hm^(-2)(N1)、施氮180 kg hm^(-2)(N2)、施氮270 kg hm^(-2)(N3)和施氮360 kg hm^(-2)(N4)。结果表明,与CI相比,AWD增加了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了叶片净光合速率,并显著增加了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显著降低了过氧化物酶、内肽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了根系中氮代谢酶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AWD的产量较CI平均增加了10.4%。AWD显著提高了氮素转运量、氮素转运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以AWD+N3处理组合的最高。因此,轻度干湿交替灌溉配合一定的施氮量,可以充分发挥水、肥效应,促进根系和叶片的氮代谢水平,提高叶片光合特性,协调地下地上部生长,有利于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协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