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氮吸收效率品种油菜氮素营养特性的差异 被引量:21
1
作者 曹兰芹 伍晓明 +5 位作者 杨睿 田阳阳 陈鲜妮 陈碧云 李亚军 高亚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87-895,共9页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在不同供氮水平下对50份甘蓝型油菜进行氮吸收效率筛选,并比较其不同品种的氮素营养特性。结果表明,油菜的氮素营养特性表现出一定的品种差异,其中根系氮累积量及其占总吸氮量的百分比变异系数最大,超过50%,而生长前...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在不同供氮水平下对50份甘蓝型油菜进行氮吸收效率筛选,并比较其不同品种的氮素营养特性。结果表明,油菜的氮素营养特性表现出一定的品种差异,其中根系氮累积量及其占总吸氮量的百分比变异系数最大,超过50%,而生长前期植株含氮量的变异系数最小。不论氮素供应水平高低,油菜氮高效品种的总吸氮量和各器官的氮素累积量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其中根系氮素累积量的差异最大,而果荚氮素累积量的差异最小;氮高效品种根系中累积的氮素比例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而果荚中累积的氮素比例均显著低于氮低效品种;氮高效品种营养生长阶段地上部的含氮量与氮低效品种的差异不显著,而地上部的氮素累积量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营养生长阶段功能叶片的SPAD值也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随着供氮水平的改变,氮高效品种各器官的含氮量、氮素累积量和氮素分配比例的变化幅度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不同品种油菜氮素营养指标的显著差异为通过遗传改良途径培育作物新品种和提高作物氮肥利用效率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Brassica NAPUS L.) 氮吸收效率 品种 素累积量 SP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苗期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差异及聚类分析 被引量:31
2
作者 杜保见 郜红建 +1 位作者 常江 章力干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49-1357,共9页
【目的】氮肥过量施用,不仅造成氮素大量流失,还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筛选和培育氮高效小麦品种是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风险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44个小麦品种苗期性状的考察,初步筛选出具有氮高... 【目的】氮肥过量施用,不仅造成氮素大量流失,还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筛选和培育氮高效小麦品种是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风险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44个小麦品种苗期性状的考察,初步筛选出具有氮高效潜力的小麦品种。【方法】利用循环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安徽省44个小麦品种(系)在正常氮(5 mmol/L)和高氮(45 mmol/L)条件下苗期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采用隶属函数法将评价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区间为[0,1];而后采用客观赋权法将标准化后的数据整合成一个无量纲的综合值,最后基于综合值运用最短距离法、欧氏距离平方聚类分析方法,将44个小麦品种划分成不同的氮效率类型。【结果】在两种供氮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的茎叶干重、根干重、叶面积、茎叶氮累积量和根氮累积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变异系数分别在27.9%33.7%和21.5%32.8%之间,可作为小麦苗期氮效率的评价指标。小麦苗期氮效率综合值在正常氮和高氮水平下分别在0.053 0.920和0.001 0.853之间,其中"鉴76"在正常氮和高氮条件下的氮效率综合值均大于80%。通过隶属函数氮效率综合值及其聚类分析,将44个供试小麦品种分为氮高效型、氮中效型和氮低效型三类;其中"扬麦16"和"鉴76"在正常氮和高氮条件下均表现为高效型,"皖麦68"、"F60501-4"、"鉴62"和"安农1026"只在高氮条件下表现为高效型。氮高效型、氮中效型、氮低效型小麦品种在正常供氮和高氮条件下分别占供试品种总数的4.54%、54.55%、40.91%和13.63%、38.64、47.73%。【结论】在正常供氮和高氮条件下,44个供试小麦品种的茎叶氮累积量、茎叶干重、根部氮累积量、根部干重和叶面积存在显著性差异,可以作为小麦苗期氮效率评价指标;初步确定"扬麦16"和"鉴76"为正常供氮和高氮条件下的氮高效型品种,"皖麦68"、"F60501-4"、"鉴62"和"安农1026"为高氮条件下的氮高效型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苗期 氮吸收效率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氮胁迫对无土栽培辣椒形态、物质积累及氮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春萍 张世才 +8 位作者 黄任中 蒋晓英 李怡斐 吴红 雷开荣 杨小苗 吕中华 黄启中 林清 《辣椒杂志》 2018年第1期22-28,共7页
为在生产上给辣椒制定合理的氮肥施用方案提供理论参考,采用无土栽培方法,以6份辣椒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营养液中氮素浓度为正常水平的20%条件下辣椒形态、物质积累和氮吸收利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开花期,低氮胁迫造成辣椒SPAD值... 为在生产上给辣椒制定合理的氮肥施用方案提供理论参考,采用无土栽培方法,以6份辣椒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营养液中氮素浓度为正常水平的20%条件下辣椒形态、物质积累和氮吸收利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开花期,低氮胁迫造成辣椒SPAD值、株高、开展度显著下降;在成熟期,低氮胁迫造成辣椒果实干物质量、果实干质量比以及果实的氮含量显著下降,叶片和茎秆干质量与正常施氮组差异不显著,叶片干质量比、茎秆干质量比以及单株氮吸收效率大幅增加,但氮利用效率大幅下降;低氮胁迫还对叶片、茎秆氮含量与单株氮利用效率等一些性状间的相关性造成了影响。推测,低氮胁迫下辣椒整个生长周期都以营养生长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生长 吸收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蔗05-51’与‘云蔗081609’苗期氮吸收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战健 邓科 +3 位作者 张娣 孟博 周一帆 邓燕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83-1190,共8页
甘蔗(Saccharum spp.hybrid)是我国食糖生产的重要原料,当前生产中普遍存在施氮量高而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除了优化施肥管理,种植氮高效的甘蔗品种也是减氮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云南蔗区推广的早熟高产高糖甘蔗品种‘云蔗05-5... 甘蔗(Saccharum spp.hybrid)是我国食糖生产的重要原料,当前生产中普遍存在施氮量高而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除了优化施肥管理,种植氮高效的甘蔗品种也是减氮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云南蔗区推广的早熟高产高糖甘蔗品种‘云蔗05-51’和‘云蔗081609’为试验材料,设置0、0.1、0.5、1、5、10 mmol/L 6个供氮水平开展水培试验,在苗期测定植株生物量、根系形态、氮浓度与累积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1)2个品种地上部、根系及整株生物量均随供氮水平的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云蔗081609’根系生物量先于其地上部达到峰值,‘云蔗05-51’则相反,‘云蔗05-51’和‘云蔗081609’达到最佳生长需要的供氮量分别为0.5、1 mmol/L,相同供氮水平下‘云蔗081609’生物量高于‘云蔗05-51’;(2)随供氮水平上升,2个品种的根系总长度和平均根直径先上升后趋于稳定,根表面积持续增加,比根长先升后降,相同供氮水平下‘云蔗081609’的根系总长度、平均根直径和根表面积高于‘云蔗05-51’,比根长则低于‘云蔗05-51’;(3)2个品种植株氮浓度及累积量随供氮水平的升高总体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相同供氮水平下‘云蔗081609’的植株氮累积量高于‘云蔗05-51’;(4)随供氮水平的增加,2个品种的单位根长吸氮量呈先升后稳定的趋势,单位根表面积吸氮量则呈先升后降并趋于平稳,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均随供氮水平升高显著降低,在0.1~10 mmol/L范围内‘云蔗081609’单位根长的吸氮量高于‘云蔗05-51’,但单位根表面积吸氮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品种间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无差异。综上表明,‘云蔗081609’在苗期对氮的吸收量高于‘云蔗05-51’主要得益于更好的根系生长,苗期适宜需氮量低于‘云蔗05-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水平 根系形态 氮吸收效率 生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环境下种间关系对羊草和冷蒿生物量及氮磷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李瑾 侯向阳 +6 位作者 马文静 李西良 丁勇 武自念 郭丰辉 李怡 赵劲博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4,共8页
为研究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在不同磷环境下的种间关系以及对磷素适应策略的变化,采用室内沙培模拟试验,在不同磷处理(P1=2.5mg/kg、P2=25mg/kg)下设置羊草单种、冷蒿单种和两者混种的种植方式,测定了不同... 为研究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在不同磷环境下的种间关系以及对磷素适应策略的变化,采用室内沙培模拟试验,在不同磷处理(P1=2.5mg/kg、P2=25mg/kg)下设置羊草单种、冷蒿单种和两者混种的种植方式,测定了不同处理下羊草和冷蒿的生物量、氮磷含量和氮磷吸收及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低磷环境下,混种处理中羊草的生物量增加了61.23%,其氮、磷吸收效率分别提高46.00%和24.29%,冷蒿的生物量增加了95.77%,其氮、磷吸收效率分别提高了71.00%和115.87%。表现为羊草和冷蒿混种后出现正相互作用,且对冷蒿的正向影响更大。低磷环境下冷蒿可能有较强的生存能力,通过调整策略积极地适应胁迫环境,最终成为草地退化群落的优势物种;(2)高磷环境下,混种处理中羊草的生物量提高了46.59%,其氮、磷吸收效率分别提高了30.71%和12.53%,冷蒿的生物量下降了29.27%,其氮、磷吸收效率分别下降了29.80%和12.09%。两植物的相互关系表现为负相互作用,羊草较冷蒿能更有效获取并同化资源,竞争能力相对较强,可能是成为典型草原优势物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冷蒿 种间关系 磷素 吸收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不同品种玉米产量、氮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7
6
作者 王玲敏 叶优良 +1 位作者 陈范骏 尚云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9-535,共7页
随着人们对农田氮肥过量施用导致肥料利用率下降和农田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等问题认识的逐渐加深,不同品种玉米氮素营养效率的研究得到普遍重视。本文选择在我国主要应用的15个玉米品种,在0、120kg.hm 2、240 kg.hm 2氮水平下,通过田间试... 随着人们对农田氮肥过量施用导致肥料利用率下降和农田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等问题认识的逐渐加深,不同品种玉米氮素营养效率的研究得到普遍重视。本文选择在我国主要应用的15个玉米品种,在0、120kg.hm 2、240 kg.hm 2氮水平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对不同品种玉米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郑单958"、"32D22"、"滑玉14"、"豫丰335"、"新单29"、"中科11"和"漯单9号"在施氮量为120 kg.hm 2时产量最高;"先玉335"、"浚单18"、"蠡玉13"、"浚单20"、"农大108"、"NE8"、"豫禾988"和"洛玉4号"在施氮量为240 kg.hm 2时产量最高。以产量差异的显著性关系为标准进行聚类分析,可将15个玉米品种分为高产、中产、低产3个类型。在3个氮水平下,"蠡玉13"都表现为高产品种,"先玉335"都表现为中产品种,"豫丰335"和"豫禾988"都表现为低产品种。根据玉米在中氮和高氮水平下的氮效率,可以将其划分为4个类型,"郑单958"、"浚单20"、"蠡玉13"、"浚单18"和"漯单9号"为双高效型,"农大108"、"NE8"、"豫禾988"、"豫丰335"和"洛玉4号"为双低效型。根据产量和氮效率的聚类分析结果,"蠡玉13"和"浚单20"在中氮和高氮时都是高产又高氮效率的品种;"郑单958"和"漯单9"在中氮时是高产高氮效率的品种;而"豫丰335"、"豫禾988"、"NE8"和"洛玉4号"在中氮和高氮时都是低产又低氮效率的品种;"农大108"在高氮时是低产又低氮效率的品种。玉米产量与氮营养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氮吸收效率对产量的影响较小,氮素利用效率与秸秆吸氮量之间存在抑制作用,氮素利用效率与氮收获指数间有很好的协同作用。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施氮水平下,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对产量有较大的作用,而氮素吸收效率对产量的作用很小。在低氮水平下,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吸氮量对产量起决定性作用;在高氮水平下,氮素利用效率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产量 效率 氮吸收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郭战玲 沈阿林 +2 位作者 寇长林 马政华 王守刚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5-189,共5页
选择近年来在河南推广的8个小麦品种,在低氮和高氮2个水平下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品种的产量都有所提高,提高的幅度与品种对氮的敏感性有关。在2个氮水平下,8个小麦品种氮效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选择近年来在河南推广的8个小麦品种,在低氮和高氮2个水平下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品种的产量都有所提高,提高的幅度与品种对氮的敏感性有关。在2个氮水平下,8个小麦品种氮效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郑麦004号、太空6号、郑麦9023、周麦16号和豫麦50号在2个氮水平下的氮效率都较高。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氮水平下,氮效率主要由氮吸收效率决定,在高氮水平下则由氮吸收效率和氮利用效率共同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氮吸收效率 利用效率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素效率类型油菜的农艺性状、干物质及氮素积累特征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晓伟 鲁剑巍 +2 位作者 李小坤 徐维民 潘琴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7-491,506,共6页
为合理调整不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油菜品种的氮肥用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大田试验条件下,根据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广泛种植的3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的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差异,以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平均值为界线将供试品种分为4类,即A-... 为合理调整不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油菜品种的氮肥用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大田试验条件下,根据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广泛种植的3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的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差异,以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平均值为界线将供试品种分为4类,即A-高效吸收高效利用型、B-低效吸收高效利用型、C-高效吸收低效利用型和D-低效吸收低效利用型,研究4类油菜的生长性状、干物质及氮素积累和分配的特点。结果显示,A类品种在主序长、主序角果数、一次分枝数和一次分枝角果数等农艺性状上表现很强的生长优势,B、C两类居中,D类品种最低。氮素吸收效率高的品种,其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相对较多,不同类型油菜的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积累量顺序为C、A>D、B;氮素利用效率高的品种,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在籽粒中的分配相对较多,而在果壳中分配相对较少,籽粒产量以及籽粒氮素积累量顺序则为A>B、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氮吸收效率 利用效率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生育期氮素效率差异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付捷 田慧 高亚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7-42,共6页
以6个小麦品种(洛麦1、郑麦9023、豫麦18、小偃22、小偃6和小偃107)为材料,设置低氮和高氮两个处理,分别在小麦的4个生育期收获取样,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生育期氮吸收和利用效率差异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生理参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以6个小麦品种(洛麦1、郑麦9023、豫麦18、小偃22、小偃6和小偃107)为材料,设置低氮和高氮两个处理,分别在小麦的4个生育期收获取样,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生育期氮吸收和利用效率差异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生理参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氮吸收方面,洛麦1为低氮高效品种,小偃107为高氮高效品种;氮利用方面,豫麦18为低氮高效品种,洛麦1为高氮高效品种;小偃6在两个氮处理中无论是氮吸收还是氮利用均为低效品种。造成小麦氮吸收或利用效率差异的主要时期为灌浆期到成熟期之间的籽粒产量形成阶段。低氮条件下,氮利用高效品种灌浆期的地上部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也较高,而根系生物量和根系活力与小麦氮吸收效率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吸收效率 利用效率 生育期 谷氨酰胺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型酸性土壤改良剂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郭和蓉 陈琼贤 +1 位作者 郑少玲 严小龙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1-194,共4页
营养型酸性土壤改良剂(以下简称NSM)施入氮、磷、钾养分水平差异较大的3种土壤,分别进行了土壤恒温培养试验和玉米盆栽试验。土壤恒温培养试验结果表明:酸性土壤施用NSM后,土壤碱解氮含量下降,提高了土壤对氮的保蓄能力,可以减少氮的淋... 营养型酸性土壤改良剂(以下简称NSM)施入氮、磷、钾养分水平差异较大的3种土壤,分别进行了土壤恒温培养试验和玉米盆栽试验。土壤恒温培养试验结果表明:酸性土壤施用NSM后,土壤碱解氮含量下降,提高了土壤对氮的保蓄能力,可以减少氮的淋失和挥发损失;玉米盆栽试验结果显示:酸性土壤施用NSM后,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和玉米对氮的吸收,提高氮的吸收利用效率。施用NSM后,养分水平较高的土壤1,氮吸收利用效率提高5.43%-12.31%;养分水平较低的土壤3,氮吸收利用效率提高5.14%-36.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营养型酸性土壤改良剂 吸收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根系形态对光照、氮水平反应的基因型差异 被引量:19
11
作者 王艳 米国华 +1 位作者 陈范骏 张福锁 《土壤肥料》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2-16,共5页
用溶液培养的方法 ,研究了光照、以及氮水平对不同氮效率玉米自交系根系形态养分吸收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提高光照水平有助于光合产物向根系分配 ,表现为总根长、根体积、根系重量等显著增加。在不同光照水平低氮胁迫时 ,氮低效品种... 用溶液培养的方法 ,研究了光照、以及氮水平对不同氮效率玉米自交系根系形态养分吸收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提高光照水平有助于光合产物向根系分配 ,表现为总根长、根体积、根系重量等显著增加。在不同光照水平低氮胁迫时 ,氮低效品种白瓷与其它三个品种相比 ,根系的形态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高光强 ,0 .4 mmol/ L氮水平胁迫时 ,与氮高效品种 4 78相比 ,根系体积减少 2 7.54% ,根干重减少 2 1.2 4 % ,并降低了根系的吸收效率 ,同时也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根系形态 氮吸收效率 光照 基因型差异 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冬小麦品种根际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及酶活性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熊淑萍 王严峰 +4 位作者 王小纯 丁世杰 吴延鹏 王晓航 马新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82-786,共5页
为了解小麦氮素吸收效率与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关系,给小麦品种选育和合理施氮提供参考,通过大田试验,比较分析了氮素吸收效率不同的四个冬小麦品种(豫麦49-198、矮早8、偃展4110和衡观35)根际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为了解小麦氮素吸收效率与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关系,给小麦品种选育和合理施氮提供参考,通过大田试验,比较分析了氮素吸收效率不同的四个冬小麦品种(豫麦49-198、矮早8、偃展4110和衡观35)根际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氮吸收效率在偃展4110与衡观35间、豫麦49-198与矮早8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前两个品种显著低于后两个品种。不同氮吸收效率冬小麦品种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及酶活性不同。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四个品种的硝化细菌活性均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其中氮吸收效率低的品种(偃展4110和衡观35)的硝化细菌活性在拔节期至花后15d大于高氮吸收效率品种(豫麦49-198和矮早8);氨化细菌活性在拔节期至花后15d无显著变化,至成熟期活性迅速升高,品种间无显著性差异;反硝化细菌活性在整个测定时期均表现为低氮吸收效率品种大于高氮吸收效率品种;各品种脲酶活性均在拔节期最高,且此时高氮吸收效率品种大于低氮吸收效率品种;蛋白酶活性均在花后15d最高,拔节至开花期低氮吸收效率品种蛋白酶活性小于高氮吸收效率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氮吸收效率 根际土壤 微生物活性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