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介导野生型p53基因(wild type p53,wt-p53)对耐顺铂人肺腺癌细胞A549/DDP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的作用。方法: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介导wt-p53转染肺腺癌细胞A549/DDP作为实验组,以纳米颗粒介导空载体pcDNA3转染...目的:探讨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介导野生型p53基因(wild type p53,wt-p53)对耐顺铂人肺腺癌细胞A549/DDP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的作用。方法: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介导wt-p53转染肺腺癌细胞A549/DDP作为实验组,以纳米颗粒介导空载体pcDNA3转染作为阴性对照组,脂质体介导wt-p53转染作阳性对照组。MTT法和绘制生长曲线观察基因转染对A549/DDP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观察其对A549/DDP细胞诱导凋亡作用,RT-PCR检测其对A549/DDP细胞Bax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介导wt-p53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DDP增殖有持续的抑制作用,而以脂质体介导wt-p53对增殖抑制作用持续时间短暂;纳米颗粒介导wt-p53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DDP诱导凋亡作用明显强于以脂质体载体;同时介导wt-p53上调Bax mRNA表达水平的作用也明显强于以脂质体载体。结论: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介导wt-p53转染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DDP有持续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应用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ultra-micro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USPIO)标记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的最适浓度以及比较MRI中不同扫描序列在细胞吞噬功能评价中的敏感度差别。材料与方法用终浓度为0...目的探讨应用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ultra-micro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USPIO)标记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的最适浓度以及比较MRI中不同扫描序列在细胞吞噬功能评价中的敏感度差别。材料与方法用终浓度为0、25、50、75、100、125μg/mL的USPIO分别与小鼠巨噬细胞共培养24 h后,细胞计数试剂法(CCK-8)计算细胞存活率以及USPIO对该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普鲁士蓝染色确认细胞对USPIO的吞噬效应;3.0 T MRI扫描细胞-琼脂糖凝胶模型,记录T1WI和T2WI序列的弛豫时间和弛豫率并计算弛豫时间降低率。结果当USPIO浓度为25μg/mL时,对细胞的存活率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USPIO浓度≥50μg/mL时,细胞存活率随USPIO浓度增加显著降低(P均<0.05);USPIO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为(186.5±7.2)μg/mL;当USPIO浓度为50μg/mL时,细胞形态开始皱缩、透光度减低;当USPIO浓度为25μg/mL时,普鲁士蓝染色呈显著阳性;MRI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当USPIO浓度为25μg/mL时,细胞即见显著信号改变;随USPIO浓度增加,T1、T2弛豫时间显著缩短(P均<0.01),对应弛豫率R1、R2逐渐升高;相同USPIO浓度下,各组T2弛豫时间降低率显著高于T1弛豫时间降低率(P均<0.001)。结论浓度为25μg/mL的USPIO对细胞没有明显毒性作用,而且标记效率高、MRI即见显著信号改变与较好的成像效果,为标记巨噬细胞的最适浓度;MRI能用于细胞标记后的体外成像,T2WI序列在检测细胞吞噬USPIO后的信号变化优于T1WI序列。展开更多
近日,我院孙志军教授团队与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赵兴中教授、刘威教授团队合作,在仿生癌症诊疗领域获得重要创新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纳米研究领域自然指数期刊《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并被选...近日,我院孙志军教授团队与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赵兴中教授、刘威教授团队合作,在仿生癌症诊疗领域获得重要创新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纳米研究领域自然指数期刊《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并被选为Frontispiece文章。论文题目为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 Membrane-Coated Magnetic Nanoparticles for Cancer Theranostics by Inducing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and Synergizing Immunogenic Cell Death(《髓源抑制性细胞膜包裹的磁性纳米颗粒在癌症诊疗中的应用-基于诱导巨噬细胞极化并协同免疫源性细胞死亡》)。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口腔基础医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第一完成单位。本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2016级博士研究生于光涛为论文第一作者,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5级博士生饶浪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孙志军教授和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刘威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癌症作为最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目前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外科手术、放疗及化疗。这些传统的治疗方式对肿瘤微环境靶向能力有限。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是肿瘤微环境中一种重要的负性免疫调控细胞,抑制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基于MDSC细胞的特性,课题组首次提出应用同源的MDSC的细胞膜包裹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光敏感性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合成具有主动靶向肿瘤微环境的MNP@MDSC复合纳米颗粒。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介导野生型p53基因(wild type p53,wt-p53)对耐顺铂人肺腺癌细胞A549/DDP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的作用。方法: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介导wt-p53转染肺腺癌细胞A549/DDP作为实验组,以纳米颗粒介导空载体pcDNA3转染作为阴性对照组,脂质体介导wt-p53转染作阳性对照组。MTT法和绘制生长曲线观察基因转染对A549/DDP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观察其对A549/DDP细胞诱导凋亡作用,RT-PCR检测其对A549/DDP细胞Bax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介导wt-p53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DDP增殖有持续的抑制作用,而以脂质体介导wt-p53对增殖抑制作用持续时间短暂;纳米颗粒介导wt-p53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DDP诱导凋亡作用明显强于以脂质体载体;同时介导wt-p53上调Bax mRNA表达水平的作用也明显强于以脂质体载体。结论: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介导wt-p53转染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DDP有持续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
文摘目的探讨应用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ultra-micro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USPIO)标记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的最适浓度以及比较MRI中不同扫描序列在细胞吞噬功能评价中的敏感度差别。材料与方法用终浓度为0、25、50、75、100、125μg/mL的USPIO分别与小鼠巨噬细胞共培养24 h后,细胞计数试剂法(CCK-8)计算细胞存活率以及USPIO对该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普鲁士蓝染色确认细胞对USPIO的吞噬效应;3.0 T MRI扫描细胞-琼脂糖凝胶模型,记录T1WI和T2WI序列的弛豫时间和弛豫率并计算弛豫时间降低率。结果当USPIO浓度为25μg/mL时,对细胞的存活率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USPIO浓度≥50μg/mL时,细胞存活率随USPIO浓度增加显著降低(P均<0.05);USPIO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为(186.5±7.2)μg/mL;当USPIO浓度为50μg/mL时,细胞形态开始皱缩、透光度减低;当USPIO浓度为25μg/mL时,普鲁士蓝染色呈显著阳性;MRI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当USPIO浓度为25μg/mL时,细胞即见显著信号改变;随USPIO浓度增加,T1、T2弛豫时间显著缩短(P均<0.01),对应弛豫率R1、R2逐渐升高;相同USPIO浓度下,各组T2弛豫时间降低率显著高于T1弛豫时间降低率(P均<0.001)。结论浓度为25μg/mL的USPIO对细胞没有明显毒性作用,而且标记效率高、MRI即见显著信号改变与较好的成像效果,为标记巨噬细胞的最适浓度;MRI能用于细胞标记后的体外成像,T2WI序列在检测细胞吞噬USPIO后的信号变化优于T1WI序列。
文摘近日,我院孙志军教授团队与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赵兴中教授、刘威教授团队合作,在仿生癌症诊疗领域获得重要创新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纳米研究领域自然指数期刊《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并被选为Frontispiece文章。论文题目为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 Membrane-Coated Magnetic Nanoparticles for Cancer Theranostics by Inducing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and Synergizing Immunogenic Cell Death(《髓源抑制性细胞膜包裹的磁性纳米颗粒在癌症诊疗中的应用-基于诱导巨噬细胞极化并协同免疫源性细胞死亡》)。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口腔基础医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第一完成单位。本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2016级博士研究生于光涛为论文第一作者,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5级博士生饶浪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孙志军教授和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刘威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癌症作为最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目前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外科手术、放疗及化疗。这些传统的治疗方式对肿瘤微环境靶向能力有限。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是肿瘤微环境中一种重要的负性免疫调控细胞,抑制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基于MDSC细胞的特性,课题组首次提出应用同源的MDSC的细胞膜包裹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光敏感性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合成具有主动靶向肿瘤微环境的MNP@MDSC复合纳米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