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怠速工况下氧化型催化转换器辅助DPF再生方法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德满 汪正清 +3 位作者 马士虎 李伟 鲍晓峰 李凯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27,共4页
在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DPF)前端安装氧化型催化转换器(DOC),通过在氧化型催化转换器前端喷入柴油来提高柴油机尾气温度,并通过降低柴油机尾气流量进一步提高尾气温度,可以实现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再生。整个再生系统由喷油器、氧化型催... 在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DPF)前端安装氧化型催化转换器(DOC),通过在氧化型催化转换器前端喷入柴油来提高柴油机尾气温度,并通过降低柴油机尾气流量进一步提高尾气温度,可以实现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再生。整个再生系统由喷油器、氧化型催化转换器和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组成。在发动机台架上对该再生方法进行系统试验研究,包括再生时氧化型催化转换器的升温特性、喷油流量与温度升高幅度的关系、DPF再生过程和再生方法的燃油经济性及二次污染。结果表明怠速工况下DOC辅助DPF再生能顺利实现,再生过程消耗柴油120.5 g,再生过程中排放的CO和HC分别为12.4 g和1.1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颗粒物捕集器 再生 氧化催化转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氧化催化器喷油助燃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万川 邹笔锋 +1 位作者 吴星 孟强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6-63,共8页
基于发动机台架开展了柴油机氧化催化转化器(DOC)喷油助燃特性试验,研究分析了尾管喷油时DOC温升及对尾气后处理系统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尾管喷油能够使DOC在100 s内迅速升温,温升幅度随转速的升高而降低,并且来流温度越高、... 基于发动机台架开展了柴油机氧化催化转化器(DOC)喷油助燃特性试验,研究分析了尾管喷油时DOC温升及对尾气后处理系统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尾管喷油能够使DOC在100 s内迅速升温,温升幅度随转速的升高而降低,并且来流温度越高、转速越高,温升速度就越快。为保证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前有足够高的温度,应对排气温度、空速、喷油脉宽进行合理的控制。在柴油喷射前,总碳氢(THC)排放浓度均接近零,在柴油喷射的瞬间,THC浓度飙升,高排气温度、低空速、小喷油量有利于控制碳氢泄漏,同时柴油喷射会降低NO_(2)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颗粒 喷油助燃 排气温度 氧化催化转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掺烧DMM的超低排放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朱瑞军 王锡斌 +2 位作者 冉帆 苗海燕 黄佐华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10,共7页
研究了二甲氧基甲烷(DMM)、EGR和排气后处理对于柴油机燃烧排放的影响,并讨论了达到欧-Ⅲ排放标准的途径。研究结果显示:柴油掺混50%体积比的DMM,在中低负荷下采用28%的EGR率,在高负荷下采用7%的EGR率,可以同时显著降低NOx和碳烟排放,... 研究了二甲氧基甲烷(DMM)、EGR和排气后处理对于柴油机燃烧排放的影响,并讨论了达到欧-Ⅲ排放标准的途径。研究结果显示:柴油掺混50%体积比的DMM,在中低负荷下采用28%的EGR率,在高负荷下采用7%的EGR率,可以同时显著降低NOx和碳烟排放,使用柴油机氧化催化转化器(DOC)可以大幅度降低HC和CO排放。通过与纯柴油燃烧过程的比较表明:DMM-柴油混合燃料可以同时增加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速率,导致最高燃烧压力和放热率增大,采用EGR并未使燃烧持续期显著延长。自然吸气式柴油机掺烧大比例的DMM并结合EGR和DOC,有望达到欧-Ⅲ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二甲氧基甲烷 废气再循环 柴油机氧化催化转换器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预混与PODE直喷复合燃烧的气体排放特性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军恒 沈辉 +3 位作者 孙平 王明 孟建 肖雪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8-213,共6页
为了控制压燃式发动机的气体排放,在一台增压中冷共轨发动机上对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引燃乙醇均质充量的复合燃烧性能及其气体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进气道预混乙醇比例增加,复合燃烧滞燃期被延长,其预混燃烧量与放热率峰... 为了控制压燃式发动机的气体排放,在一台增压中冷共轨发动机上对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引燃乙醇均质充量的复合燃烧性能及其气体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进气道预混乙醇比例增加,复合燃烧滞燃期被延长,其预混燃烧量与放热率峰值增大,扩散燃烧量降低;复合燃烧的NO_x排放随着预混乙醇比例增加而降低,但m(NO_2)/m(NO_x)值显著增大,经过氧化催化转换器(DOC)后,纯PODE燃烧的m(NO_2)/m(NO_x)值增大而复合燃烧的m(NO_2)/m(NO_x)值减小;复合燃烧的HC、CO、甲醛和乙醛排放量均明显高于纯PODE燃烧,且随着预混乙醇比例增加而增大,但可以被DOC高效氧化.复合燃烧的HC、CO和NO_x排放量经过DOC后均明显低于纯PODE燃烧的排放,而甲醛、乙醛和NO_2排放量与纯PODE燃烧时处于同一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 乙醇 聚甲氧基二甲醚 氧化催化转换器 气体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C/SCR对聚甲氧基二甲醚/甲醇双燃料发动机NO_(x)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赵廉 孙平 +2 位作者 刘军恒 嵇乾 杨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75-883,共9页
为了控制双燃料发动机的NO_(x)排放,采用电控共轨柴油机在缸内直喷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引燃甲醇预混气,实现双燃料燃烧模式。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多组分测量技术,研究了柴油机氧化催化转化器(DOC)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转化器对... 为了控制双燃料发动机的NO_(x)排放,采用电控共轨柴油机在缸内直喷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引燃甲醇预混气,实现双燃料燃烧模式。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多组分测量技术,研究了柴油机氧化催化转化器(DOC)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催化转化器对PODE/甲醇双燃料发动机燃烧NO_(x)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甲醇比例的增加,低负荷时的缸内最高温度降低,高负荷时的缸内高温持续时间缩短,并且甲醇的加入使得发动机排气温度降低,最终导致双燃料燃烧生成的NO_(x)量降低,而m(NO_(2))/m(NO_(x))却显著提高。经过DOC催化后,PODE/甲醇双燃料和纯PODE压燃2种模式下的NO_(x)排放量均有所增加,PODE/甲醇双燃料模式的NO_(2)与NO_(x)的质量比(m(NO_(2))/m(NO_(x)))明显降低,而纯PODE压燃模式的m(NO_(2))/m(NO_(x))升高。PODE/甲醇双燃料和纯PODE压燃2种模式下,当NH_(3)与NO_(x)的摩尔比(n(NH_(3))/n(NO_(x)))为1.2时,SCR催化转化器对NO_(x)的转化效率达到最高(57.3%),进一步增加尿素喷射量会导致NH_(3)排放量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燃料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 甲醇 柴油机氧化催化转换器(DOC)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C+CDPF连续再生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鉴松 孟忠伟 +3 位作者 罗林 吴泉成 晋兆祥 佘占蛟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14,共7页
基于柴油机台架,通过改变来流温度,探索再生温度对DOC+CDPF后处理系统连续再生速率、温度场分布和气体排放等影响的规律。试验结果表明:CDPF滤饼层捕集阶段,随着颗粒物的沉积,单位沉积质量的压降变化速率增幅约为69.8%。CDPF再生过程中... 基于柴油机台架,通过改变来流温度,探索再生温度对DOC+CDPF后处理系统连续再生速率、温度场分布和气体排放等影响的规律。试验结果表明:CDPF滤饼层捕集阶段,随着颗粒物的沉积,单位沉积质量的压降变化速率增幅约为69.8%。CDPF再生过程中,颗粒物的氧化主要集中在载体的前半部分,再生温度升高,NO_(2)消耗量增加,再生速率加快,载体出口NO_(x)总量略有下降,CO和THC下降幅度分别为99%和80%~90%。此外,再生时CDPF中心的轴向温度由前向后先上升后下降,载体边缘的轴向温度由前向后不断上升,再生温度越高,轴向温度梯度越大;径向温度由中心向边缘不断减小,且距离载体入口的距离越小,再生温度越高,径向温度梯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氧化催化转换器 催化型颗粒捕集器 连续再生 温度场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C气态污染物转化率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程晓章 朱博文 +2 位作者 王浩 常啸天 邢晓通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33-1338,共6页
为了研究柴油机氧化型催化转换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气态污染物转化效率影响因素,文章基于GT-POWER仿真软件对DOC的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和试验验证。研究表明:建立的DOC仿真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DOC催化反应过程;在... 为了研究柴油机氧化型催化转换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气态污染物转化效率影响因素,文章基于GT-POWER仿真软件对DOC的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和试验验证。研究表明:建立的DOC仿真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DOC催化反应过程;在低温时,CO转化率能达到99%以上,HC和NO转化率随进气量增大而下降,HC转化率稳定在82%左右,NO转化率最终降为0%;在280~550℃时,进气流量对于CO、HC和NO转化率没有显著的影响,CO能被完全氧化,HC转化率稳定在90%左右,NO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先上升再下降,320℃时转化率最高,约为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氧化催化转换器(DOC) 温度 转化效率 气态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lfur poisoning mechanism of three way catalytic converter and its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8
作者 蔡皓 刘亚飞 +3 位作者 龚金科 鄂加强 耿玉鹤 余立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1期4091-4096,共6页
Combining a detailed catalytic surface reaction mechanism with noble metal and promoter elementary reactions, a new three-way catalytic converter(TWC) reaction mechanism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new mechanism, ste... Combining a detailed catalytic surface reaction mechanism with noble metal and promoter elementary reactions, a new three-way catalytic converter(TWC) reaction mechanism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new mechanism, steady condi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carried out, and the change of light-off temperatures and conversion efficiency with various SO2 contents is obtained. By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GRA), the relational grade between conversion efficiency and SO2 content is obtained. 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SO2 content has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 on C3H6 and NOX conversion efficiency. This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activity design of TWC, and may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condition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TW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lfur poisoning three-way catalytic converter reaction mechanism numerical simulation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