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极磷虾不同部位氟形态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
作者 郭帆 汪之和 +1 位作者 施文正 方兵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37-242,共6页
利用连续化学-超声波浸提法,对南极磷虾全虾、虾头、虾壳、虾肉中总氟含量以及氟的存在形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总氟含量依次为虾壳>虾头>全虾>虾肉。不同部位不同形态氟含量以残余态最高,其次为可交换态,氧化态氟和有机... 利用连续化学-超声波浸提法,对南极磷虾全虾、虾头、虾壳、虾肉中总氟含量以及氟的存在形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总氟含量依次为虾壳>虾头>全虾>虾肉。不同部位不同形态氟含量以残余态最高,其次为可交换态,氧化态氟和有机态氟含量相对较低,水溶态氟含量极少。由此可见,南极磷虾中氟的形态大部分以残余态和可交换态存在。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溶态氟与可交换态氟呈显著正相关(r=0.495**),氧化态氟与残余态氟呈显著负相关(r=-0.254*),有机态氟与残余态氟呈显著正相关(r=0.312*)。水溶态氟与南极磷虾p H值和水分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r=0.737**,r=0.292*),有机态氟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324*),残余态氟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366*)。本研究可为南极磷虾不同组织中氟的不同存在形态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南极磷虾脱氟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氟形态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茶园土壤氟和茶树新梢氟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永利 王烨军 +4 位作者 廖万有 苏有健 宋莉 罗毅 孙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62-1570,共9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施氮360 kg·hm^-2(T1)、施氮720 kg·hm^-2(T2)处理下茶园土壤无机氮、p H、各形态氟含量的动态变化和春、夏、秋茶树新梢一芽四叶、一芽五叶氟含量,探讨茶园施氮对土壤和茶树新梢氟含量...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施氮360 kg·hm^-2(T1)、施氮720 kg·hm^-2(T2)处理下茶园土壤无机氮、p H、各形态氟含量的动态变化和春、夏、秋茶树新梢一芽四叶、一芽五叶氟含量,探讨茶园施氮对土壤和茶树新梢氟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茶园施氮后短期内(20-30 d)土壤水溶态氟含量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态氟和铁锰结合态氟含量降低;长期(45-50 d)土壤水溶态氟含量的降低作用减弱,土壤交换态氟和铁锰结合态的含量增加;在试验结束时(164 d),与CK处理相比,T1处理0-20 cm土壤各形态氟含量降低,T2处理0-20 cm土壤各形态氟含量增加。2)0-20 cm茶园土壤水溶态氟、铁锰结合态氟与NH4^+-N分别呈极显著负、正相关(P〈0.01),20-40 cm土壤水溶态氟、交换态氟与NO3^--N分别呈极显著正、负相关(P〈0.01)。土壤p H与土壤水溶态氟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其他3种形态氟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土壤铁锰结合态氟与交换态氟、有机结合态氟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水溶态氟均无显著相关性。3)春茶前后施氮可以降低春、夏、秋茶树新梢一芽四叶、一芽五叶氟含量,但未达显著水平。T1处理新梢氟含量的降低值为夏茶(25.15-27.95 mg·kg^-1)〉秋茶(21.06-24.31 mg·kg^-1)〉春茶(18.58-21.03 mg·kg^-1),T2处理的降低值为秋茶(18.64-22.34 mg·kg^-1)〉夏茶(7.79-14.14 mg·kg^-1)〉春茶(3.52-7.30 mg·kg^-1)。春、夏、秋茶树新梢氟含量主要受0-20 cm土壤无机氮和20-40 cm土壤p H的影响。因此推测施氮通过影响茶树根系氟的吸收和氟在叶片中的累积过程调控茶树新梢氟含量,该研究成果为合理利用施氮技术降低茶园土壤和茶树新梢氟含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茶园土壤 茶树新梢 氟形态 铵态氮 硝态氮 土壤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柠檬酸影响茶园土壤氟释放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营浩 张显晨 +1 位作者 郜红建 宛晓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72-1378,共7页
为阐明茶树高富集土壤氟的化学机制,采用动力学方法研究了茶树根系分泌柠檬酸对茶园土壤氟形态及其在土壤固一液相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溶出液的pH和电导率随溶出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土壤氟的释放存在快速释放和慢速释放两个... 为阐明茶树高富集土壤氟的化学机制,采用动力学方法研究了茶树根系分泌柠檬酸对茶园土壤氟形态及其在土壤固一液相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溶出液的pH和电导率随溶出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土壤氟的释放存在快速释放和慢速释放两个阶段,呈现初始(0~6h)溶出浓度较高,而后(6~10h)逐渐减缓的趋势。一级动力学方程、Elovich方程、扩散方程、双常数方程均对土壤氟的溶出过程有较好的拟合,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1。土壤溶出液中的游离态氟和总氟的释放量随柠檬酸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反应开始前2h的高浓度柠檬酸溶出液中A1-F络合物的浓度较大,反应开始前1h的A1-F络合物主要以A1F3为主,占氟溶出总量的90%左右;随着溶出时间的延长,A1FI的溶出量逐渐增大,并逐渐超过A1F3。高浓度柠檬酸促进土壤氟的溶出释放,有利于A1-F络合物向AlP、AlE形态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 茶园土壤 氟形态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土壤发育度与土壤及茶叶含氟量的关系 被引量:24
4
作者 陆景冈 赵小敏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2年第1期33-38,共6页
分析了苏、浙、赣、闽、粤及海南6省31个茶园土壤母质、土壤和茶叶中不同形态氟的含量,得到母岩含氟量与诸多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含氟量的相关性,从而发现土壤含氟量与茶园土壤的红壤化程度及种茶后的剖面发育有密切关系,但茶叶的含氟量... 分析了苏、浙、赣、闽、粤及海南6省31个茶园土壤母质、土壤和茶叶中不同形态氟的含量,得到母岩含氟量与诸多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含氟量的相关性,从而发现土壤含氟量与茶园土壤的红壤化程度及种茶后的剖面发育有密切关系,但茶叶的含氟量只与土中的水溶态氟有关。在土壤发育的生物学小循环过程中,茶树富集氟的作用显著,由此造成茶树老叶含氟大于茶园土壤,多数茶园土壤含氟大于母岩含氟,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含氟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本文还讨论了茶叶及土壤中的 F/Al 比值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含 茶园土壤含 红壤化作用 茶园土壤发育 在土壤中的形态 茶园土壤剖面 F/Al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