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气体稀薄效应修正Reynolds方程的新模型及其数值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廷毅 史宝军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77,共5页
硬盘中磁头和磁盘之间的气膜厚度已接近或小于分子平均自由路径,为了更精确地模拟气膜的压力分布,Reynolds方程必须要考虑气体稀薄效应的影响。基于硬盘中常用的修正Reynolds方程——FK模型,提出一种修正Reynolds方程的新模型,并且通过... 硬盘中磁头和磁盘之间的气膜厚度已接近或小于分子平均自由路径,为了更精确地模拟气膜的压力分布,Reynolds方程必须要考虑气体稀薄效应的影响。基于硬盘中常用的修正Reynolds方程——FK模型,提出一种修正Reynolds方程的新模型,并且通过最小二乘有限差分法求解该Reynolds方程。分别利用FK模型和新模型,研究气膜数对承载力和压力中心的影响,并比较2种模型的计算时间。结果表明,2种模型所得的数值模拟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新模型的计算效率高于FK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盘 最小二乘有限差分法 气膜 REYNOLDS方程 气体稀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稀薄效应对热流计算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杰 张家骐 欧吉辉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91-697,共7页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发越来越受到关注。周恒和张涵信在《中国科学》上的《空气动力学的新问题》一文中分析了在此情况下现有的空气动力学的不足,其中之一就是需要考虑流场中可能出现的局部稀薄气体效应,并且针对临近空间高超声...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发越来越受到关注。周恒和张涵信在《中国科学》上的《空气动力学的新问题》一文中分析了在此情况下现有的空气动力学的不足,其中之一就是需要考虑流场中可能出现的局部稀薄气体效应,并且针对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边界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陈杰和赵磊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强剪切下的气体稀薄效应,给出了判别气体稀薄效应的无量纲参数 Zh ,并提出对传统连续介质模型中的黏性系数基于Zh参数进行修正。本文将通过类似的研究方法,采用DSMC (Direct Simulation Monte Carlo)研究纯导热问题中的气体稀薄效应,通过对粒子速度分布函数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刻画气体稀薄效应的参数Zh T,获得了依赖参数Zh T的导热系数修正规律,并进一步将该修正规律纳入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计算,验证了该算法对圆柱绕流问题表面热流预测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薄气体效应 有效导热系数 热流计算 DSM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氧燃烧烟气中石灰石微粒团聚结构稀薄气体效应分析
3
作者 尚建宇 刘中良 +1 位作者 王松岭 王春波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1-36,115,共7页
针对富氧燃烧烟气中石灰石硫化产物层内的稀薄气体效应现象,在低CO2浓度低温(750℃)条件下,以平均粒径31.4 μm石灰石颗粒为样品,利用TGA、SEM、压汞仪等设备,采用精密探针进行局部破碎方法,获取石灰石颗粒内部微观结构,研究产物层内的... 针对富氧燃烧烟气中石灰石硫化产物层内的稀薄气体效应现象,在低CO2浓度低温(750℃)条件下,以平均粒径31.4 μm石灰石颗粒为样品,利用TGA、SEM、压汞仪等设备,采用精密探针进行局部破碎方法,获取石灰石颗粒内部微观结构,研究产物层内的稀薄气体效应及气态反应物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石灰石颗粒由大量微粒团聚而成,微粒间孔隙尺寸分布在5~1 000 nm范围内,且<50 nm的孔隙所占比例>75%;理论分析可知,孔隙中稀薄气体效应随温度、压力会发生变化,随着压力增大,气体扩散状态会由自由分子流区向连续介质区过渡;计算得到SO2气体分子在石灰石直接硫化产物层内的扩散系数,不同分形维数的孔径对应不同的扩散系数在0.016 2~0.125 9 cm2/min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燃烧 脱硫石灰石 团聚 稀薄气体效应 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化前缘局部稀薄气体效应对气动热影响研究
4
作者 高莹莹 陈政伟 +2 位作者 谢飞 赵小程 杨凯威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4-147,共4页
为了研究尖化前缘局部稀薄气体效应对气动热环境的影响,对飞行器尖化前缘外形进行测热试验,获得了3种小尺寸前缘半径尖化前缘中心线热流分布规律,同时采用高空稀薄过渡区的气动热环境计算方法开展局部稀薄气体效应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尖化前缘局部稀薄气体效应对气动热环境的影响,对飞行器尖化前缘外形进行测热试验,获得了3种小尺寸前缘半径尖化前缘中心线热流分布规律,同时采用高空稀薄过渡区的气动热环境计算方法开展局部稀薄气体效应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飞行器高度增大或局部尺寸减小时会出现稀薄气体效应,需要采用桥函数进行稀薄过渡区的热环境预测,以便更加准确地评估稀薄气体效应对气动热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化前缘 局部稀薄气体效应 气动热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薄气体效应对常规布局导弹气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阮政委 何志强 +1 位作者 周文雅 邢健 《航空兵器》 2016年第5期3-7,共5页
导弹气动特性是准确预测弹道的前提条件,也是衡量导弹射程的重要依据。在稀薄大气飞行环境下,连续介质假设的前提条件已不再成立,其对应的计算方法无法获得准确的气动参数。通过对常规布局导弹进行建模,利用基于介观的格子Boltzmann方... 导弹气动特性是准确预测弹道的前提条件,也是衡量导弹射程的重要依据。在稀薄大气飞行环境下,连续介质假设的前提条件已不再成立,其对应的计算方法无法获得准确的气动参数。通过对常规布局导弹进行建模,利用基于介观的格子Boltzmann方法计算导弹在稀薄大气条件下的气动参数,并与连续介质假设条件下获得的气动参数进行对比。通过计算导弹的高空弹道,发现稀薄气体效应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导弹气动特性,但对准确预测高空弹道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薄气体效应 气动特性 格子BOLTZMANN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MS中气体运动的若干微尺度效应 被引量:2
6
作者 朱克勤 Dambricourt +5 位作者 Pierre 郝鹏飞 Zahid Wasif Ali 尹游兵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2期87-92,共6页
宏观流动到微流动不单是“量”的变化,而且有“质”的不同。在微流动中,由于微尺度效应,主导流动的作用力发生变化,惯性力不再占主导地位;在宏观尺度流动中可以忽略的表面效应和壁面滑移等现象,开始凸现出来,这就导致了微流动中... 宏观流动到微流动不单是“量”的变化,而且有“质”的不同。在微流动中,由于微尺度效应,主导流动的作用力发生变化,惯性力不再占主导地位;在宏观尺度流动中可以忽略的表面效应和壁面滑移等现象,开始凸现出来,这就导致了微流动中出现了与宏观流动不同的现象和规律。本文研究微流动问题中的若干微尺度效应:包括微喷管中气体流动的特性、微槽道中的稀薄气体效应和分子泵内的流动问题。这些研究对于设计和开发新的微机械机电设备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喷管 微槽道 分子泵 稀薄气体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气体螺旋槽推力轴承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小青 王晓力 刘韧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11-1115,共5页
基于分子气体膜润滑模型探讨微气体螺旋槽推力轴承中的稀薄效应,将广义雷诺方程与运动学方程在时域内耦合并采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联立求解,获得了任意时刻微转子的瞬态位移和速度响应,考察了气体稀薄效应以及不同螺旋槽结构参数对微气... 基于分子气体膜润滑模型探讨微气体螺旋槽推力轴承中的稀薄效应,将广义雷诺方程与运动学方程在时域内耦合并采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联立求解,获得了任意时刻微转子的瞬态位移和速度响应,考察了气体稀薄效应以及不同螺旋槽结构参数对微气体螺旋槽推力轴承-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并得到不同转速对应的轴向扰动临界值.结果表明:考虑稀薄效应时微轴承-转子系统显示出更好的稳定性;转速增加,轴向扰动临界值降低;能提高微轴承承载力的最佳螺旋槽结构参数,并不利于提高微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轴承 螺旋槽 气体稀薄效应 非线性动力学 直接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陈杰和赵磊所写论文“高超声速流存在局部稀薄气体效应的一个判据及相应的流动特性”的评价
8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1,共1页
在我国研制近空间飞行器的过程中,计算空气动力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发现,与应用于航空领域的情况相比,有明显的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我本人和周恒同志共同分析了其原因,认为是相关的空气动力学本身有不足之处.随后,我们共同撰写... 在我国研制近空间飞行器的过程中,计算空气动力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发现,与应用于航空领域的情况相比,有明显的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我本人和周恒同志共同分析了其原因,认为是相关的空气动力学本身有不足之处.随后,我们共同撰写了“空气动力学的新问题”一文,刊登在2015年的“中国科学”(中文版)上.文中列举了若干需要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薄气体效应 流动特性 高超声速流 计算空气动力学 评价 判据 论文 近空间飞行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糙表面微型气体轴承润滑性能及其转子动力学特性研究
9
作者 吴垚 杨利花 +4 位作者 郗文君 张彩丽 毕春晓 王哲 曹巨江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8-137,共10页
微型气体轴承-转子系统作为微型旋转机械实现功能转换的重要部件,表面粗糙形貌、薄膜润滑性能及转子动力学特性是影响整体设备可靠运转的关键因素.利用Boltzmann稀薄效应模型修正可压缩气体动压润滑Reynolds方程,通过分形理论表征微型... 微型气体轴承-转子系统作为微型旋转机械实现功能转换的重要部件,表面粗糙形貌、薄膜润滑性能及转子动力学特性是影响整体设备可靠运转的关键因素.利用Boltzmann稀薄效应模型修正可压缩气体动压润滑Reynolds方程,通过分形理论表征微型轴承表面的粗糙轮廓,研究了气体稀薄效应和表面粗糙度耦合作用下微型轴承的静动态性能.并利用有限元法建立粗糙表面微型气体轴承-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得到转子系统固有特性和轴心轨迹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表面粗糙度效应提高了轴承的承载能力和动态刚度系数,在较大轴承数时增加幅度更明显.由于稀薄效应降低了轴承的直接刚度系数,转子振幅随气膜稀薄程度的增加而增大,表面粗糙峰的增加会降低转子系统的固有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稀薄效应 表面粗糙形貌 超薄气膜润滑 运动方程 转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超声速流动多物理效应对美国航天飞机气动力影响研究的回顾 被引量:10
10
作者 毛枚良 陈亮中 +2 位作者 万钊 刘化勇 燕振国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共12页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流动往往存在真实气体效应、稀薄气体效应和粘性干扰效应等多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和流动现象。围绕高超声速绕流中多物理效应这一主题,对美国航天飞机高超声速气动力研究的工作按飞行前与飞行后两个阶段进行了回顾。在...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流动往往存在真实气体效应、稀薄气体效应和粘性干扰效应等多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和流动现象。围绕高超声速绕流中多物理效应这一主题,对美国航天飞机高超声速气动力研究的工作按飞行前与飞行后两个阶段进行了回顾。在飞行前阶段,主要介绍了气动力外推参数的研究和不确定度研究的内容,确定了以第三粘性系数珔V'∞作为气动力特性外推参数,以及给出了气动力不确定的计算方法;而在飞行后阶段,主要介绍了飞行试验数据与预测数据的对比、纵向配平异常分析和外推方法,给出了初步的由风洞数据外推到飞行数据的外推方法,确认了真实气体效应对航天飞机气动特性影响,但是否对舵面效率产生影响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而后,作者讨论了避免纵向配平异常的可能性、体襟翼效率数值计算与试验的差异、气动力不确定度研究和建立飞行试验/风洞试验/数值计算数据共享机制四个方面的问题。另外,早期的研究文献提到了航天飞机在再入过程中这些效应是同时存在的,在当时的研究条件下难以区分各自对气动力特性的影响,后来的研究文献也没有着力于研究其耦合影响效应对航天飞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这为下一步研究再入飞行器高超声速绕流流动的多物理效应提供了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高温真实气体效应 粘性干扰 稀薄气体效应 复杂升力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尺度气体流动 被引量:23
11
作者 樊菁 沈青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1-336,共16页
摘 要 了解微尺度气体流动特点是微机电系统设计和优化的基础.有关的研究可以上溯到20世纪初Knudsen的平面槽道流动质量流量的测量和Millikan的小球阻力系数的测量,实验结果揭示了稀薄气体效应即尺度效应对气体运动的重要影响.由于流动... 摘 要 了解微尺度气体流动特点是微机电系统设计和优化的基础.有关的研究可以上溯到20世纪初Knudsen的平面槽道流动质量流量的测量和Millikan的小球阻力系数的测量,实验结果揭示了稀薄气体效应即尺度效应对气体运动的重要影响.由于流动特征长度很小,微尺度气流经常处于滑流区甚至过渡领域,流动的相似参数为 Knudsen数和 Mach数.因此可以考虑利用相似准则,通过增大几何尺寸、减小压力的途径,解决微机电系统实验观测遇到的困难.为解决直接模拟MonteCarlo方法分析微机电系统中低速稀薄气流遇到的统计涨落困难,我们提出了信息保存法(IP),该方法能够有效克服统计散布,并己成功用于多种微尺度气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气流 稀薄气体效应 相似参数 DSMC方法 信息保存法 微机电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多种物理效应的钝锥俯仰稳定性参数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文文 陈伟芳 +1 位作者 邵纯 姜婷婷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2-448,共7页
首先采用二阶ROE格式计算了非定常NS方程下高超声速钝锥体的俯仰阻尼导数,通过与文献中内伏牛顿法和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所采用非定常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同时采用二阶ROE格式及双时间步长、刚性旋转动网格技术等,数值分析了NS方程计... 首先采用二阶ROE格式计算了非定常NS方程下高超声速钝锥体的俯仰阻尼导数,通过与文献中内伏牛顿法和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所采用非定常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同时采用二阶ROE格式及双时间步长、刚性旋转动网格技术等,数值分析了NS方程计算条件下高空高马赫数钝锥体模型的强迫振动非定常流场特征,并运用最小二乘法辨识出其俯仰静稳定性导数与俯仰阻尼导数。通过计算结果对比分析了不同高度(含稀薄气体效应)、Maxwell滑移边界条件及五组元化学非平衡模型对钝锥体模型非定常流动特征及静、动导数的影响。结果分析表明,本文所计算的钝锥模型在所假设强迫振动下的俯仰稳定性参数随高度变化剧烈,且考虑滑移边界条件与化学反应会使得俯仰力矩迟滞曲线形态发生较大程度改变。准确计算高空、高马赫数条件下飞行器俯仰阻尼导数应考虑化学非平衡效应和稀薄气体效应的影响,是否考虑这些物理效应会关系到飞行器静、动稳定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俯仰稳定性参数 稀薄气体效应 化学非平衡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微管道气体流动的近似解析解 被引量:3
13
作者 秦丰华 孙德军 尹协远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8-56,共9页
对长微管道中压力驱动的气体流动 ,考虑到稀薄气体效应 ,给出了可压缩气体流动简化控制方程的近似解析解 ,得到了流动的速度分布、密度分布以及近似质量流量公式 ,分析了影响流量的因素。
关键词 细长圆管 可压缩效应 稀薄气体效应 Knudsen数 质量流量 近似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管道气体流动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德军 秦丰华 尹协远 《机械强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60-464,共5页
对于长微管道气体流动 ,得到了简化的控制方程组 ,采用迭代方法可以给出流动的速度分布、密度分布 ,进而求出质量流量。实验研究表明 ,简化计算得到的流量基本上是合理的 ;即使对于极低的Mach数流动 ,微尺度流动的可压缩效应也十分明显... 对于长微管道气体流动 ,得到了简化的控制方程组 ,采用迭代方法可以给出流动的速度分布、密度分布 ,进而求出质量流量。实验研究表明 ,简化计算得到的流量基本上是合理的 ;即使对于极低的Mach数流动 ,微尺度流动的可压缩效应也十分明显。蒙特卡洛直接数值模拟表明 ,随着Knudsen数的增加 ,稀薄气体效应增强 ,滑流解与直接数值模拟的解偏差增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管道 可压缩效应 稀薄气体效应 Knudsen数 质量流量 气体流动 微电子机械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状微管道中的气体流动 被引量:2
15
作者 蒋建政 沈青 樊菁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5-152,共8页
不同形状微尺度管道(圆形、六边形、半圆形、不同宽高比的矩形)中的气体流动特性是微机电系统设计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文中利用信息保存(IP)方法和直接模拟Monte Carlo(DSMC)方法进行研究,给出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相互符合,并与其它研... 不同形状微尺度管道(圆形、六边形、半圆形、不同宽高比的矩形)中的气体流动特性是微机电系统设计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文中利用信息保存(IP)方法和直接模拟Monte Carlo(DSMC)方法进行研究,给出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相互符合,并与其它研究者的BGK模型方程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对于微尺度管道中关心的低Mach数流动, IP方法的统计收敛效率明显优于DSMC方法.通过拟合IP和DSMC结果,给出了圆形、六边形、半圆形、不同宽高比的矩形截面情况下无量纲质量流率与等效Knudsen数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管道 稀薄气体效应 IP方法 DSMC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微圆管道气体流动的简化计算
16
作者 秦丰华 孙德军 尹协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36-442,共7页
从N S方程出发 ,考虑稀薄气体效应 ,推导出长微圆管道中压力驱动的可压缩气体流动的简化控制方程组 ;采用迭代方法求解此方程组 ,得到了流动的速度分布、密度分布、质量流量 ;
关键词 可压缩效应 稀薄气体效应 长微圆管道 Knudsen数 质量流量 气体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内气体流动参数化数值模拟
17
作者 金志敏 孙志宏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9-523,552,共6页
基于ANSYS Fluent软件,对微通道内气体在不同压力驱动下的流动做参数化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不同克努森数(Kn)的通道出口截面速度分布图和质量流率,并将仿真结果和理论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微通道内气体流动特性与宏观流动的异同,研究稀薄气... 基于ANSYS Fluent软件,对微通道内气体在不同压力驱动下的流动做参数化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不同克努森数(Kn)的通道出口截面速度分布图和质量流率,并将仿真结果和理论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微通道内气体流动特性与宏观流动的异同,研究稀薄气体效应.模拟结果表明:在微通道中,连续介质假设失效;当微系统特征尺度很小或者工作压力很小时,微通道内的气体具有较大的Kn,出现明显的稀薄气体效应;Kn越大,稀薄气体效应越强烈;稀薄气体效应导致固壁边界的滑移速度和质量流率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稀薄气体效应 ANSYS FLUENT 参数化数值模拟 泊肃叶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求解低速跨流域流固耦合问题的离散统一气体动理学格式
18
作者 王勇 刘沙 +1 位作者 卓丛山 钟诚文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7-97,I0002,共12页
运动边界及流固耦合问题是低速及高速、连续流域及稀薄流域流动中常面临的多场耦合问题。本文在原始离散统一气体动理学格式基础上,采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方法及动网格技术,并耦合计算结构动力学,实现适用于低速流动运动边界及流固耦合... 运动边界及流固耦合问题是低速及高速、连续流域及稀薄流域流动中常面临的多场耦合问题。本文在原始离散统一气体动理学格式基础上,采用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方法及动网格技术,并耦合计算结构动力学,实现适用于低速流动运动边界及流固耦合问题的计算方法。在方法验证方面,进行连续流域圆柱绕流强迫振动和自由振动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参考文献结果吻合良好,准确捕捉圆柱在锁频区和非锁频区的流动特性。在稀薄流域范围,将方法中的连续流D2Q9离散速度模型替换成跨流域离散速度模型,对比低速圆柱绕流强迫振动算例在两种离散速度模型下的数值结果。虽主要关注低速流动问题,但发展的算法仍具备模拟高超声速运动边界问题的能力,对此进行了Ma=5.0稀薄流振动圆柱研究。低速和高速运动边界模拟能力显示了方法在考虑稀薄气体效应流固耦合问题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统一气体动理学格式 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方法 流固耦合 圆柱绕流 稀薄气体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等离子体放电特性研究现状 被引量:13
19
作者 艾猛 李刘合 +1 位作者 韩明月 苗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6-186,共11页
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HiPIMS)因其较高的靶材原子离化率和优异的薄膜成形性能,逐渐成为PVD领域的热点镀膜技术。靶材原子的高度离化宏观表现为较大的放电电流。介绍了等离子体放电靶电流的构成及其形成原理,分析了HiPIMS放电过程中磁场... 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HiPIMS)因其较高的靶材原子离化率和优异的薄膜成形性能,逐渐成为PVD领域的热点镀膜技术。靶材原子的高度离化宏观表现为较大的放电电流。介绍了等离子体放电靶电流的构成及其形成原理,分析了HiPIMS放电过程中磁场、靶电压、工作气压对靶材原子离化率的影响,及其相应放电靶电流曲线。空间磁场可以束缚电子,增长靶前电子运动轨迹,同增大工作气压一样,都可以减小粒子运动平均自由程,增大粒子碰撞几率,提高原子离化率,增大放电靶电流。升高靶电压可以提高离子碰撞能量,靶电压越高,放电靶电流越大。分析了各种靶材在不同电压下的放电靶电流曲线。优异的薄膜成形性能得益于对离子运动的良好控制,阐述了等离子体空间电荷分布状况、靶材自溅射和"气体循环"过程、二次电子发射及其促进离化机制、等离子体碰撞引起的气体稀薄现象,以及预鞘层对二次电子和等离子体电子的焦耳加热效应等微观机理,论述了这些微观机理对粒子离化的作用效果。最后展望了研究HiPIMS等离子体放电特性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 放电特性 靶电流 自溅射 气体循环 二次电子 气体稀薄效应 焦耳加热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程超低飞行轨道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樊菁 蒋建政 +2 位作者 孙泉华 黎作武 吴晨曦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9-454,共6页
研究了一种新的远程导弹飞行轨道的可行性,它的最大飞行高度约100km.这种超低弹道,借鉴卫星模式,利用离心力抵抗重力。与卫星轨道运行不同的是,超低弹道周围的稀薄空气影响至关重要,必须考虑。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载荷条件和射程... 研究了一种新的远程导弹飞行轨道的可行性,它的最大飞行高度约100km.这种超低弹道,借鉴卫星模式,利用离心力抵抗重力。与卫星轨道运行不同的是,超低弹道周围的稀薄空气影响至关重要,必须考虑。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载荷条件和射程条件下,超低弹道和经典的最小能量弹道对于火箭动力的需求大致相当,射程10000km以上基本相同。头部半径为5cm的轴对称外形,沿超低弹道飞行时,其驻点热流在高度26 km左右达到最大值50 MW/m^2,约为最小能量弹道驻点热流最大值的50%。由于超低弹道对升力没有要求,飞行过程中的气动加热问题,沿用成熟方法如烧蚀防热即可解决。总体而言,超低弹道对于火箭动力与外形气动力/热要求,现有技术容易满足,因此利用它增强远程导弹的突防能力是现实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导弹 超低飞行轨道 稀薄气体效应 动力需求 驻点热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