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教育路径研究——以云南民族地区民间文学类国家级“非遗”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于敏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1-29,共9页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分属文化和教育两大不同系统,但却有着内在的关联。其关联在于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直接的资源。...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分属文化和教育两大不同系统,但却有着内在的关联。其关联在于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直接的资源。在云南各民族民间文学“非遗”项目的教育资源、媒介优势及其多渠道多层次进校园的教育路径,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极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 边疆多民族地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文学类非遗从语象到图像的视觉转译设计研究
2
作者 苏琴 夏倩 毕钰阳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4年第8期74-79,共6页
立足于新时代非遗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探究民间文学由语象到图像的视觉转译理论研究与创新转化发展路径。基于民间文学语象与视觉设计图像之间艺术语言的共通性与艺术思维的契合性,将民间文学的视觉转译分为直接转译与间接转译两个层次... 立足于新时代非遗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探究民间文学由语象到图像的视觉转译理论研究与创新转化发展路径。基于民间文学语象与视觉设计图像之间艺术语言的共通性与艺术思维的契合性,将民间文学的视觉转译分为直接转译与间接转译两个层次,即文化要素与审美要素的直接转译,以及思想要素与精神要素的间接转译,试图解码民间文学与视觉设计间的转译机制。民间文学的视觉图像设计是创新文学表现形式、丰富文学传播载体、助推文学活态发展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使“口传”民间文学在视觉文化时代焕发新活力、展现新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非遗 语象 图像 视觉转译 视觉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图书馆民间文学类出版物在“非遗”保护传承和服务创新中的载体价值及其实现对策
3
作者 邹双林 杨明明 《兰台内外》 2019年第30期70-71,共2页
“非遗”之首的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最为集中、最为直接地体现着民族文化精神,其保护和传承意义重大。国家法律明确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播。高校图书馆收藏的民间文学类出版物是其文献资源的重要... “非遗”之首的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最为集中、最为直接地体现着民族文化精神,其保护和传承意义重大。国家法律明确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播。高校图书馆收藏的民间文学类出版物是其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分析高校图书馆及其收藏的民间文学类出版物在非遗传播中的优势的基础上,探讨其在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传承和服务创新中的载体价值及实现对策。高校图书馆与政府、民间团体形成合力,对进一步推动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传承和服务创新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民间文学非遗 保护传承 载体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媒体视域下民间文学类短视频的创作与传播--以抖音为例
4
作者 宋兴 《艺术科技》 2021年第11期138-139,共2页
本文以民间文学类作品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为例,基于如今的抖音利用短视频形式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作与传播的现状,探究短视频传播的特征,以求找到民间文学再生的破局之路。短视频用双重视角深化叙事,借用新媒体对... 本文以民间文学类作品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为例,基于如今的抖音利用短视频形式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作与传播的现状,探究短视频传播的特征,以求找到民间文学再生的破局之路。短视频用双重视角深化叙事,借用新媒体对其进行开发选择和科学利用,从而弘扬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现代化特色,有利于传达深蕴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短视频 民间文学非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手艺类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措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兰昱 《艺术评鉴》 2017年第19期177-178,共2页
数字化的出现,不仅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现状,还更新了人们原有的观念。针对此,文章将从数字化传承与保护视角,探讨传统手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现状与保护措施。
关键词 传统手艺非遗项目 数字化 传承 保护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表演类项目保护与传承的“浙江经验”
6
作者 杨和平 《音乐文化研究》 2020年第3期31-37,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举措,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浙江经验”。本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举措,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浙江经验”。本文将目光投向浙江表演类非遗项目,围绕着国家政策、国家名录里的项目保护与传承现状、取得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展开论述,旨在为深入推进非遗表演类项目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表演项目 浙江经验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曲类非遗项目在展示空间中的呈现研究--以泗泾十锦细锣鼓展陈项目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金恺婷 胡平 《艺术科技》 2021年第19期68-70,共3页
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泗泾十锦细锣鼓的展陈项目为例,探讨传统民间戏腔曲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展示空间中的文化阐释和呈现形式。戏曲曲艺的核心在于舞台演绎,这也决定了其呈现的主体在展示空间中具有区别于其他非遗项目的特殊性:其一... 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泗泾十锦细锣鼓的展陈项目为例,探讨传统民间戏腔曲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展示空间中的文化阐释和呈现形式。戏曲曲艺的核心在于舞台演绎,这也决定了其呈现的主体在展示空间中具有区别于其他非遗项目的特殊性:其一,戏曲类非遗项目在展示空间中具有非具象性特征;其二,戏曲类非遗项目在展示空间中具有耗时性特征。这种特殊性使得传统的展陈方式无法满足核心展示需求,需要引入非耗时性的数字化媒介,为呈现戏曲曲艺核心价值提供可行方案,从而提升观众对传统戏曲艺术的认识并增强传承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非遗项目 展示空间 泗泾十锦细锣鼓 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掘千年瑰宝,传递创新秘钥--解读“国五批”传统医药类非遗代表性项目 被引量:2
8
作者 郝庆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第5期16-29,共14页
45个传统医药类代表性项目入选“国五批”名录,体现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国家战略,呈现出传统医药非遗保护的某些规律性特征以及近年来中医药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思路。非遗保护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和学术研究界推动中医药国家战略和传... 45个传统医药类代表性项目入选“国五批”名录,体现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国家战略,呈现出传统医药非遗保护的某些规律性特征以及近年来中医药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思路。非遗保护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和学术研究界推动中医药国家战略和传统医药类非遗保护,应加强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脱贫地区的关注,结合发掘和整理中华传统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经典,以非遗保护促进推进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五批”名录 传统医药非遗代表性项目 国家战略 问题与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遗融入高职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被引量:2
9
作者 侯振伟 傅淑萍 +1 位作者 贾述涵 肖潇 《湖南包装》 2023年第2期198-200,共3页
在非遗语境下,我国高职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一直沿用西方包豪斯教育体系,教学理念同质化严重,课程体系陈旧,教学成果缺乏本土文化内涵,与新时代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呈现“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状况。针对非遗传承创新的时代要求... 在非遗语境下,我国高职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一直沿用西方包豪斯教育体系,教学理念同质化严重,课程体系陈旧,教学成果缺乏本土文化内涵,与新时代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呈现“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状况。针对非遗传承创新的时代要求,面对高职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提出在高职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非遗元素,具体措施如下:确定教学“双艺”目标,以“非遗美育”为教学理念,深挖本土非遗与技艺的精髓,通过“三二三”制分层递进式的课程体系,创建“项目超市”实践站,重构“宽紧适度”的考核评价体系,培养具有“三创能力”的高职设计类专业人才,同时,让非遗通过设计创新服务重新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光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设计人才培养 “三二三”制 项目超市 三创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市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探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白宇 《戏剧之家》 2015年第18期245-245,248,共2页
本文结合吉林市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实际,分析在现代化语境下非遗项目面临的传承困境以及影响非遗传承的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根植于农耕社会,传承方式自身具有封闭、保守的特点,要不断加强宣传把非遗纳入到城市文化,促使非遗项目走... 本文结合吉林市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实际,分析在现代化语境下非遗项目面临的传承困境以及影响非遗传承的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根植于农耕社会,传承方式自身具有封闭、保守的特点,要不断加强宣传把非遗纳入到城市文化,促使非遗项目走出乡村,真正拉近非遗和群众文化生活的距离,最后,文章提出了保护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舞蹈非遗项目 传承 影响因素 方法探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音乐类“非遗”的创新性发展研究--以深州老丝弦为例
11
作者 李泽芬 赵文昊 王珊 《艺海》 2020年第3期28-29,共2页
随着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大众娱乐方式的不断变革,许多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时代洪流所淹没,逐渐被遗忘在角落之中,陷入生存困境。那么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挽救、传承、发展这些珍贵的文化形式,是值得我们每一个音乐研究工作者值... 随着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大众娱乐方式的不断变革,许多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时代洪流所淹没,逐渐被遗忘在角落之中,陷入生存困境。那么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挽救、传承、发展这些珍贵的文化形式,是值得我们每一个音乐研究工作者值得深刻思索的问题。本文以深州老丝弦的传承和发展为切入点,探索深州老丝弦的创新性发展的途径,以期为河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 非遗项目 音乐 创新 深州老丝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明
12
作者 《当代音乐》编辑部 《当代音乐》 2024年第9期123-123,共1页
本刊2024年7月号(总第680期),193要195页,林楚斌、钟一鸣、胡远慧《新媒体背景下岭南古琴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一文缺失基金项目,添加如下院2023年度华南农业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岭南非遗音乐文化传播模式的创... 本刊2024年7月号(总第680期),193要195页,林楚斌、钟一鸣、胡远慧《新媒体背景下岭南古琴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一文缺失基金项目,添加如下院2023年度华南农业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岭南非遗音乐文化传播模式的创新研究--以岭南派古琴为例》(202310564073);2023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音乐类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协同创新发展研究》(2023GXJK2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段性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 岭南派 传播模式 基金项目 音乐非遗 新媒体背景下 华南农业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