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时期青海农家经济与农民生活——以20世纪30-40年代为中心 被引量:2
1
作者 袁亚丽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1-129,共9页
农家经济是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既能看到农民的生活程度,又能够折射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20世纪30-40年代,青海农村经济凋零,农家经济极为贫困,这与当时全国其他省份情况基本相同,但是青海自古就是中原地区与青藏地区政治、... 农家经济是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既能看到农民的生活程度,又能够折射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20世纪30-40年代,青海农村经济凋零,农家经济极为贫困,这与当时全国其他省份情况基本相同,但是青海自古就是中原地区与青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通道,无论是地理空间还是经济文化都具有明显的独特性。畜牧业始终伴随着农业相始终,农牧并重是其农业经济的显著特点,因此,农家经济与农民生活也呈现出其独特性和复杂性,与学术界流行的"近代广大农民为了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勉强维持生计,不得不利用一切空隙兼而从事一些纺织、采撷、编织等小手工业,从而形成个体农业和家庭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方式"这一观点并不相一致。农牧结合的经营方式,使得畜产副业成为农家收入的第二大来源,极大地补助了农民生活及农家收入,体现出典型的农牧互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20世纪30~40年代 青海 农民生活 农家收支 农家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读经”论争与经学最终回归学术
2
作者 王川 马正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89,共11页
“读经”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重要地位,并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却在近代受到全方位质疑且数度跌入谷底。清末民国社会各界围绕是否“读经”产生了三次大范围论争。三次论争,均与中外政局密切相关,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第三次论争,相较... “读经”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重要地位,并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却在近代受到全方位质疑且数度跌入谷底。清末民国社会各界围绕是否“读经”产生了三次大范围论争。三次论争,均与中外政局密切相关,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第三次论争,相较前两次论争,已是“读经”退出政治、教育制度层面,逐渐从民众社会生活层面淡化阶段。此时,研读儒家经籍渐趋进入“经学史”时代,向具有现代意义的史学、哲学、文学分化,回到学术本身,成为“专家之学”这一最终归途。此次“读经”与否的论争,使得各界对“经”之认识与以往的打破阶层壁垒、经世致用期待进一步拉开距离,是近代中国学术转型、思想革新及社会生产力逐渐变革的潜在标志,亦为中西对话背景下的重要论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制度性“读经” 史学 专家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边疆研究的近代转型:20世纪30-40年代边政学的兴起 被引量:28
3
作者 汪洪亮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7-144,共8页
20世纪30-40年代勃然兴起的边政学是在外患日亟与国人致力于构建民族国家的背景下,中国传统边疆研究向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与传统边疆研究相比,边政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范式讲求多学科参与,尤其侧重人类学和政治学等新兴学科,不... 20世纪30-40年代勃然兴起的边政学是在外患日亟与国人致力于构建民族国家的背景下,中国传统边疆研究向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与传统边疆研究相比,边政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范式讲求多学科参与,尤其侧重人类学和政治学等新兴学科,不再局限于历史地理。研究边政的新式学会和学术期刊大量涌现,也使边政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研究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40年代 边疆研究 近代转型 边政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30~40年代的邦达·多吉 被引量:7
4
作者 美朗宗贞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80,共10页
20世纪30~40年代,由于英帝国主义势力的干扰,十三世达赖喇嘛改革不彻底以及僧人参政的局限性等原因,邦达·多吉等人遭受西藏上层保守势力的迫害,一生始终贯穿着艰难的抉择:邦达·多吉最初提出"康人治康"思想;组织了&... 20世纪30~40年代,由于英帝国主义势力的干扰,十三世达赖喇嘛改革不彻底以及僧人参政的局限性等原因,邦达·多吉等人遭受西藏上层保守势力的迫害,一生始终贯穿着艰难的抉择:邦达·多吉最初提出"康人治康"思想;组织了"和睦四友";后来参加"波巴政府",转而同情、支持和参加革命。在重要历史关头,邦达·多吉等康区实力派人物维护藏汉民族间的团结,重新修复了民国时期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相对松弛的关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40年代 邦达·多吉 政治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40年代保定农村土地分散趋势及其原因 被引量:11
5
作者 武力 《古今农业》 2004年第3期42-55,共14页
近代中国农业发生的最大变化 ,实际上是外部环境的变化 ,即外国列强入侵引发的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和中国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由此也引发了中国农业土地经营由过去封建社会的集中化转为分散化的趋势。但是 ,土地分散化趋势虽然是封建... 近代中国农业发生的最大变化 ,实际上是外部环境的变化 ,即外国列强入侵引发的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和中国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由此也引发了中国农业土地经营由过去封建社会的集中化转为分散化的趋势。但是 ,土地分散化趋势虽然是封建土地制度的衰落 ,但并不意味着农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业经营规模趋向分散 ,并非是由于小规模经营优于大规模经营 ,而是由于中国广大的农民处于人口和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 ,尽管经营条件不利 ,他们还得接受这种不利于经营条件而继续维持生产 ,走投无路 ,不生产就得挨饿。小经营在市场面前 ,还缺少随市场涨落而调节其生产的机动能力 ,这并不是他们不知趋利避害 ,认识上迟钝麻木 ,而是由于极端贫困所致。这种家庭经营表面上的牢固稳定 ,掩盖了这种经济实质上的贫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40年代 农村 土地 小农经济 家庭经营 保定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荒饥馑之下的呐喊与抗争——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与民国自然灾害关系之考察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堂会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9-105,共7页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蓬勃兴起,固然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宣传召唤的结果,也自有其酝酿发酵的现实土壤,其中灾荒与饥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发,许多左翼作家的人生轨迹都与自然灾害相交织。左翼作家对自然灾...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蓬勃兴起,固然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宣传召唤的结果,也自有其酝酿发酵的现实土壤,其中灾荒与饥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发,许多左翼作家的人生轨迹都与自然灾害相交织。左翼作家对自然灾害的书写形式多样,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无所不包,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内容,体现了左翼文学关怀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左翼文学与自然灾害紧密相连,一方面强化了左翼文学与乡土中国的联结,形成了一种灾难书写的现代性叙事模式,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批判功能,唤醒了农民的觉醒与反抗,加速了中国左翼革命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自然灾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左翼文学的多维发展,使得左翼文学囿于乡土中国的经验描述而忽视了自身的现代品质与艺术韵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左翼文学 自然灾害 饥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云南税制改革对对外贸易的影响——以20世纪30年代腾越关为例
7
作者 李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9-140,共2页
对外贸易的产生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政治经济实体(国家)建立,交换的主体确定;二是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三是主体双方存在交换的愿望,使贸易成为可能。贸易关系建立以后,对外贸易即成为各政治经济实体(国家)之间进行政... 对外贸易的产生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政治经济实体(国家)建立,交换的主体确定;二是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三是主体双方存在交换的愿望,使贸易成为可能。贸易关系建立以后,对外贸易即成为各政治经济实体(国家)之间进行政治斗争,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因此,贸易政策成为进出口贸易的指挥棒。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云南外贸政策经历了由被动维护向主动保护的艰难历程,这一转变对云南缅甸之间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贸易 30年代 20世纪 税制改革 云南 进出口贸易 腾越 民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报刊对20世纪30年代农业危机的认知与因应之策——以《新中华》杂志为中心
8
作者 代祥 《农业考古》 2015年第4期56-61,共6页
由于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压榨,及天灾人祸等方面的原因,上世纪30年代中国普通农民无地化与贫困化情况日趋严重,农业耕种面积逐渐缩小,农作物产量下降,同时农产品价格日渐下跌,农业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为复兴中国农业,《新中华》学人... 由于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压榨,及天灾人祸等方面的原因,上世纪30年代中国普通农民无地化与贫困化情况日趋严重,农业耕种面积逐渐缩小,农作物产量下降,同时农产品价格日渐下跌,农业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为复兴中国农业,《新中华》学人提出了实施统制政策、整理田赋、兴修水利等救济农业的应急办法;不过,实行土地国有、肃清帝国主义与封建残余势力才是他们认为的治本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新中华》杂志 农业危机 因应之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40年代奉天职业养蜂学院历史考证
9
作者 葛凤晨 陈东海 历延芳 《中国养蜂》 2005年第5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40年代 20世纪 历史考证 学院 职业 专业技术人才 部分地区 养蜂技术 沈阳市 吉林省 辽宁省 毕业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30-40年代巴蜀文化研究的新学转型——以郑德坤、卫聚贤为重点 被引量:2
10
作者 龚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3-195,共13页
在抗战内迁和学术转型的双重因素影响下,20世纪30-40年代巴蜀文化迎来了研究热潮,其总体目标是重建科学可信的古代巴蜀文化。依据这一时期的民族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中的新发现,学界已形成或以巴蜀古史史料的辨伪与重建、或以秦汉以... 在抗战内迁和学术转型的双重因素影响下,20世纪30-40年代巴蜀文化迎来了研究热潮,其总体目标是重建科学可信的古代巴蜀文化。依据这一时期的民族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中的新发现,学界已形成或以巴蜀古史史料的辨伪与重建、或以秦汉以降巴蜀史料证说巴蜀古史、或以考古新发现材料去重建古代巴蜀文化的多元研究新理路。在此基础之上,郑德坤以“亚欧大陆文化交流网络”为线索,从广域的世界史视野出发,将域内外古文化和本土有限的历史记载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巴蜀文化的演进脉络;卫聚贤则以“古蜀人文化之异”为视角,将巴蜀地区考古发现中有特色的古器物与民族学、民俗学和历史学材料密切结合,并与中原文化、南方文化作对比研究,从而较为全面地构建起古代巴蜀文化诸内涵体系。经过郑、卫二氏的共同努力,确立了古代巴蜀文化研究的全新历史脉络与内涵,最终促成了巴蜀文化研究的新学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40年代 巴蜀文化研究 新学转型 郑德坤 卫聚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救济时期的社会保障——17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安年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33-40,共8页
在早期和近代美国,社会保障任务是由私人和社区的公共援助来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济贫。1865年国会通过建立自由民局法案,救济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到本世纪初,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出现,一系列保障法规得以制定,社会保障的内... 在早期和近代美国,社会保障任务是由私人和社区的公共援助来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济贫。1865年国会通过建立自由民局法案,救济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到本世纪初,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出现,一系列保障法规得以制定,社会保障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救济 公共援助 社会保障制度 20世纪 30年代 17世纪 自由民局 慈善事业 殖民地时期 近代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大学的学术独立之路 被引量:9
12
作者 宋旭红 沈红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9-94,共6页
至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变革已由被动地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转向主动面向世界、寻求自身变革之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现代大学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的高等教育大家———蔡元培和梅贻琦,他们分别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至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变革已由被动地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转向主动面向世界、寻求自身变革之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现代大学历史上两位赫赫有名的高等教育大家———蔡元培和梅贻琦,他们分别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为依托,开始探索中国大学学术独立之路,历经学术理念创新、学术组织创新、学术体制创新,中国现代大学的学术,一种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于其他活动的学术活动,实现了从观念到形成制度、从制度到实践使制度思想化的过程转变,从而使我国现代大学步入学术独立的殿堂。最后,从中国学术传统和西方大学传统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大学学术独立探索的个性特色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学 学术独立 兼容并包 教师 研究所 学术传统 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3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20—30年代江苏农村合作运动论略 被引量:9
13
作者 忻平 赵泉民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65-171,共7页
农村合作运动是国民党政权定鼎南京后极力推行的一项国家社会经济政策。抗战前,江苏省率先进行农村合作运动,并为之设立了农村合作事业指导委员会与金融部门江苏省农民银行;出台了种种有利于合作社业务展开的举措,如加大农贷资金、采用... 农村合作运动是国民党政权定鼎南京后极力推行的一项国家社会经济政策。抗战前,江苏省率先进行农村合作运动,并为之设立了农村合作事业指导委员会与金融部门江苏省农民银行;出台了种种有利于合作社业务展开的举措,如加大农贷资金、采用多种贷款方式、限制借贷利率等。这些作法在加速江苏农村合作事业发展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投入,改变了乡村借贷的传统格局,促使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型和乡村社会的现代化。但由于当时基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尚未彻底变革,难以达到国民政府之初衷,然改良农村的努力则不应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20-30年代 江苏 农村 合作运动 农村合作社 借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左转”的内面“秀”场——论丁玲20世纪30年代上海时期的风景书写与主体建构
14
作者 王晓平 张瑾瑜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9-136,共8页
20世纪30年代上海时期(1930—1933)是丁玲“向左转”的创作阶段,缠绕着个人与时代的相互碰撞,游走在城市和乡村的两重空间,她的思想在这个时候表现得最为复杂。然而“风景”是丁玲擅长的书写策略,以作品中的风景为媒介,“在场”与“不... 20世纪30年代上海时期(1930—1933)是丁玲“向左转”的创作阶段,缠绕着个人与时代的相互碰撞,游走在城市和乡村的两重空间,她的思想在这个时候表现得最为复杂。然而“风景”是丁玲擅长的书写策略,以作品中的风景为媒介,“在场”与“不在场”的外在装置解码了城市知识分子的自我纠结,地理场域的视点转移也烛照出乡村革命的蓬勃生机。总的来说,“向左转”的风景书写自然带有左翼风景描写的整体特征,但丁玲“向左转”之路是一条渐进的思想轨迹,田园牧歌的诗意书写承载了她的审美个性,深挚的乡恋情结与大胆的色彩构图也让她步出左翼的合流,架设了偏向内面的风景“秀”场。再访丁玲的“向左转”之路,观照独具魅力的风景书写是深入其主体建构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20世纪30年代上海 风景书写 城市/乡村 左翼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防卫体制的变迁——邹平联庄会与新桂系民团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先明 李伟中 《河北学刊》 2002年第5期146-150,共5页
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和邹平乡村建设派分别构建了一套比较典型的乡村保卫体制——邹平实验县的联庄会与新桂系民团。这两种体制有着一些相同的特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在历史上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并对中国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也起过积极... 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和邹平乡村建设派分别构建了一套比较典型的乡村保卫体制——邹平实验县的联庄会与新桂系民团。这两种体制有着一些相同的特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在历史上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并对中国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也起过积极作用。对这两种体制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相当的史学价值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中国 乡村防卫体制 民团 联庄会 性质 构建方式 社会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的籍贯分布——以吉隆坡福建义山收据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宋燕鹏 潘碧华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14年第3期48-60,共13页
经过19世纪后期数十年的发展,吉隆坡由一个小城逐渐变成雪兰莪州的首府,来自中国的福建人的人数也逐渐增长。虽然并未能如广府人和客家人的数量之多,但也最终成为吉隆坡第三大方言社群。通过分析30年代福建义山收据,可以发现闽南方言群... 经过19世纪后期数十年的发展,吉隆坡由一个小城逐渐变成雪兰莪州的首府,来自中国的福建人的人数也逐渐增长。虽然并未能如广府人和客家人的数量之多,但也最终成为吉隆坡第三大方言社群。通过分析30年代福建义山收据,可以发现闽南方言群占福建籍人的八成以上。其中泉州下辖的安溪、南安、永春三县又分别成为其中占人数前三位的县份社群。20世纪上半叶安溪、南安、永春三县籍的成功"新客"就对吉隆坡福建人的形成和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隆坡 福建人 籍贯 义山收据 20世纪3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边缘”思考“主流”——20世纪20-30年代厦门大学史学研究趋向探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侃 李建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1-128,共8页
厦门大学的史学研究肇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与当时的史学发展潮流亦步亦趋,主要体现在趋向科学化的史学研究理念、主流与地域相结合的史学研究实践和注重现实的史学关怀等方面。这些研究趋向表明,厦门大学并没有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处于... 厦门大学的史学研究肇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与当时的史学发展潮流亦步亦趋,主要体现在趋向科学化的史学研究理念、主流与地域相结合的史学研究实践和注重现实的史学关怀等方面。这些研究趋向表明,厦门大学并没有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处于学术的边缘,反而由于国学院的创办而产生了学术自觉,与主流思潮颇多应和之处;同时又能因地制宜,利用厦门地处东南沿海的特殊文化资源拓展自具特点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大学 20世纪2030年代 史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风俗调查与改良活动述论 被引量:14
18
作者 严昌洪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1-77,共7页
2 0世纪 30年代 ,由国民政府内政部发起 ,各省市县开展了一次广泛的风俗调查与陋俗改良活动。这次活动是配合刚取得全国政权的国民党进行社会整合 ,加强社会控制而进行的。本文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各地风俗调查和陋俗改良活动... 2 0世纪 30年代 ,由国民政府内政部发起 ,各省市县开展了一次广泛的风俗调查与陋俗改良活动。这次活动是配合刚取得全国政权的国民党进行社会整合 ,加强社会控制而进行的。本文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各地风俗调查和陋俗改良活动的材料 ,对这次活动进行研究和评价 ,从而从一个侧面探讨国家、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30年代 国民政府 风俗调查 风俗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美国城市公有住房建设初探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艳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5-120,共6页
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在一些大城市进行了公有住房建设。在此过程中,联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法案,其住房政策的指向相应地由初期解决中等收入阶层的住房向后期解决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逐步转移和倾斜。以联邦政府提供资金,州政府通过立... 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在一些大城市进行了公有住房建设。在此过程中,联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法案,其住房政策的指向相应地由初期解决中等收入阶层的住房向后期解决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逐步转移和倾斜。以联邦政府提供资金,州政府通过立法授权地方政府使用征地权而获得土地的方式来进行的公有住房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当时的住房短缺,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并由此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振兴,扩大了就业,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美国 城市 公有住房建设 住房法 建筑业 经济 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的“全盘西化”思潮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太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30-35,共6页
在 2 0世纪 30年代特定的社会背景下 ,中国兴起了一股“全盘西化”思潮。这一思潮在当时不但有着广泛的社会性 ,而且有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是五四之后激进主义思想潮流的一支 ,在当时消解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 ,表达了中国人希图赶... 在 2 0世纪 30年代特定的社会背景下 ,中国兴起了一股“全盘西化”思潮。这一思潮在当时不但有着广泛的社会性 ,而且有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是五四之后激进主义思想潮流的一支 ,在当时消解了国民党的专制统治 ,表达了中国人希图赶上西方国家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它关于文化认识的局限性以及没有找到实现这一主张的现实力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全盘西化"思潮 陈序经 张熙若 民族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