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勤荒漠绿洲野生麻黄保护措施研究
1
作者 赵博 杜希东 聂雪花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1期25-27,共3页
从民勤荒漠绿洲濒危野生麻黄植物的生态特性、分布现状、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入手进行分析,提出濒危野生麻黄植物的保护措施,人工种植技术及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以期实现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促进地方经济的科学发展,为大漠风沙区... 从民勤荒漠绿洲濒危野生麻黄植物的生态特性、分布现状、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入手进行分析,提出濒危野生麻黄植物的保护措施,人工种植技术及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以期实现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促进地方经济的科学发展,为大漠风沙区濒危野生麻黄资源的生态保护与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荒漠绿洲 野生麻黄 人工种植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荒漠绿洲区蒲公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
作者 段晓峰 刘光武 +2 位作者 赵鹏 张裕年 陈莹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年第19期21-23,共3页
在介绍了蒲公英价值的基础上,从种子选择、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越冬管理、种子的采收等方面总结了民勤荒漠绿洲区蒲公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民勤荒漠绿洲 蒲公英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赵鹏 徐先英 +5 位作者 金红喜 张进虎 唐卫东 柴成武 靳虎甲 董志玲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4-371,共8页
绿洲-荒漠过渡带作为绿洲与荒漠的连接区域,在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与恢复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为例,在47个植物群落调查样地的基础上,应用双向指示种分类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研究区典型植... 绿洲-荒漠过渡带作为绿洲与荒漠的连接区域,在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与恢复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为例,在47个植物群落调查样地的基础上,应用双向指示种分类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研究区典型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并讨论了影响植物群落类型及空间分布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植物种以旱生耐盐植物为主。(2)TWINSPAN分类将研究区的植物群落划分为11个群丛类型,即白刺+盐生草群丛、白刺+芦苇群丛、白刺+盐爪爪群丛、盐爪爪+黑果枸杞群丛等,分类结果在空间上反映了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群落的演替变化趋势。(3)DCA排序结果验证了TWINSPAN分类结果的合理性,同时指出制约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群落类型及空间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是地下水埋深和地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指示种分析 除趋势对应分析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 环境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区辐射特征与热量平衡规律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兵 崔向慧 包永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32,共7页
根据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交汇处的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区的长期连续实测资料 ,分析了该地区的辐射特征 ,研究了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变化特征及热量平衡规律。在绿洲荒漠过渡区 ,其太阳辐射、净辐射和反射辐射具有明显的日进程和季节变化... 根据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交汇处的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区的长期连续实测资料 ,分析了该地区的辐射特征 ,研究了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变化特征及热量平衡规律。在绿洲荒漠过渡区 ,其太阳辐射、净辐射和反射辐射具有明显的日进程和季节变化规律 ;太阳辐射月总量最大值 (12 0 2 3 3kW·m- 2 )出现在 8月份 ,最小值(5 2 0 6 5kW·m- 2 )出现在 11月份 ;流动沙丘表面的反射率高于有植被覆盖的红柳和白刺灌丛沙丘表面的反射率 ,在植被生长季节更为明显 ,反射率日最大值分别为流动沙丘 (37 5 % ) >白刺沙丘 (2 9 7% ) >红柳沙丘 (2 7 9% ) ;流动沙丘表面接受的净辐射是植被覆盖区的 5 0 %~ 70 %左右。在绿洲荒漠过渡区生态系统的热量平衡中 ,占比例最大的是潜热通量 ,其次为感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随着荒漠化程度的加深 ,生态系统反射率增加 ,净辐射减少 ,而且热量平衡中感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所占比例增加 ,而潜热通量比例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区 辐射特征 热量平衡 感热通量 土壤热通量 潜热通量 生态系统 小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区沙土温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崔向慧 王兵 +1 位作者 高志海 纪永福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08-714,共7页
根据在我国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交汇处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区的连续实测资料,对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地区沙土温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过渡样带上,红柳沙包、白刺沙包和流动沙丘上的土温均存在明显的... 根据在我国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交汇处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区的连续实测资料,对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地区沙土温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过渡样带上,红柳沙包、白刺沙包和流动沙丘上的土温均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季节动态以及垂直变化规律;与红柳和白刺沙包相比,流动沙丘地表层温度日变化幅度较大,日较差达30 4℃,而且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的变化也非常快;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层内温度的昼夜变化与地表温度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最大和最小温度来临时间上的延迟以及土温变化幅度的大小上,在5cm土层土温的昼夜变化相对剧烈,温波振幅大,而到80cm处,沙土温度的昼夜变化幅度接近于0;影响沙土温度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植被盖度、气象因子及沙土本身的热状况和水分条件等;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气温和日照与沙土表层温度的关联度最好,分别是0 833和0 726,说明辐射热能对土温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区 沙土 土壤温度 动态变化规律 植被盖度 气象因子 水分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