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时代的民俗传承:实践范式与理论反思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振鹏 刘玉堂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5-132,共8页
传承是研究民俗事象内在结构延续、变异和演化的关键命题。从产业语境看,数字时代的民俗传承是民间文化借由数字技术向大众文化转化的实践过程,表现出影视艺术的认同式传承、电子游戏的沉浸式传承以及遗产旅游的共情式传承等主流样态,... 传承是研究民俗事象内在结构延续、变异和演化的关键命题。从产业语境看,数字时代的民俗传承是民间文化借由数字技术向大众文化转化的实践过程,表现出影视艺术的认同式传承、电子游戏的沉浸式传承以及遗产旅游的共情式传承等主流样态,并在文化生产话语的交织与博弈、技术调控带来的记忆“脱域”和民俗“再生产”的狂欢性与泛娱乐化等方面呈现相应的风险。梳理和分析数字时代民俗传承的实践范式,是考察民众在技术世界中的文化认知和传承行为的有效方式,或将对数字时代的现代民俗学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民俗传承 文化产业 大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日常生活实践的自愈与回归——民俗传承变迁路径的第四种解释 被引量:3
2
作者 鞠熙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9-76,共8页
在讨论近几十年来中国民俗的传承与变迁路径时,民俗学者的解释主要可以归纳为适应论、复兴/延续论与革命论三种。这三种理论均从民俗事象和历时变化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属于历史研究的范畴,但无法解释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符合... 在讨论近几十年来中国民俗的传承与变迁路径时,民俗学者的解释主要可以归纳为适应论、复兴/延续论与革命论三种。这三种理论均从民俗事象和历时变化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属于历史研究的范畴,但无法解释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符合明清时期"旧传统"的现象。在这种二维分析框架之外,使用结构分析的新方法,发现互联网经济中的DT模式与北京旧日会馆、"大众点评网"与《帝都岁时纪胜》中的"皇都品汇"在内在机制上一致,都是基于高度分工与消费社会的城市日常生活方式在文化上的表现。这种现象不是某一种民俗事象的适应、复兴/延续或革命,而是民俗自愈机制在压力解除后的自然选择,导致内在机制一致的不同民俗事象反复出现。这就是民俗传承变迁路径的第四种解释——自愈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愈 日常生活实践 民俗传承与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 被引量:111
3
作者 刘铁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42-48,共7页
根据我国民俗学调查报告相对缺少村落个案材料的情况,本文就有关村落社会性质和村落民俗表现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村落的实体性应从结群机缘、组织、生活方式等方面给予认识;家族与村落实际上是互相依赖而加强自身的关系。村落在... 根据我国民俗学调查报告相对缺少村落个案材料的情况,本文就有关村落社会性质和村落民俗表现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村落的实体性应从结群机缘、组织、生活方式等方面给予认识;家族与村落实际上是互相依赖而加强自身的关系。村落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个层面上都具有“自足”性质,但不等于“封闭”,而是要求与满足之间的某种平衡状态。在村落民俗表现出来的共同文化规范之下,潜在有村落的自我意识,它由相通的个人感受所形成。因而村落个案调查可向“生活史”方向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传承 自我意识 民俗 家族组织 实体性 基层市场共同体 村落文化 中国农村 民俗文化 村落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落是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铁梁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6-96,共1页
村落是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刘铁梁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撰文指出:把村落作为一个整体的小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曾是我国社会学、民族学家努力进行并取得有世界影响成就的一项工作。社区理论的方法曾作为费孝通等研究... 村落是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刘铁梁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撰文指出:把村落作为一个整体的小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曾是我国社会学、民族学家努力进行并取得有世界影响成就的一项工作。社区理论的方法曾作为费孝通等研究中国社会的有力工具,“村落”在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传承 社区理论 民俗 民俗文化 生活空间 限制意义 时空单位 研究方向 演进规律 中国农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民俗手工艺柳编的活态传承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张海林 刘腾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1-4,共4页
目的解决柳编这一传统民间民俗手工艺保护与传承难的问题。方法利用现代工艺美术的理论知识,同时结合设计心理学与人体工程学,凭借中国新一代工艺美术人的探索与创新,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民间民俗手工艺,即柳编相结合,使其在审美及实用上... 目的解决柳编这一传统民间民俗手工艺保护与传承难的问题。方法利用现代工艺美术的理论知识,同时结合设计心理学与人体工程学,凭借中国新一代工艺美术人的探索与创新,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民间民俗手工艺,即柳编相结合,使其在审美及实用上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及家居观念。结论在现代设计师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下,柳编这一传统民俗技艺焕发了新生,使其外观样式及实用性均符合了时代以及潮流的审美,其艺术风格不但在世界上赢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创造了大量外汇,而且也使国人自己在对传统民俗的保护上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大量新生代的年轻设计师纷纷将柳编作为设计灵感的来源并付诸行动,因此大量设计样式新颖的柳编器具得到国人的喜爱,使得传统民俗手工艺的活态传承发生了"自觉"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编 传统民俗手工艺 民族文化 民俗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俗文化传承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实现 被引量:5
6
作者 孙朝晖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20,26,共3页
传承民俗文化是促进人的习俗化和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民俗文化传承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民俗文化传承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需要深刻领会民俗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在关联,充分认识民俗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 传承民俗文化是促进人的习俗化和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民俗文化传承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民俗文化传承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需要深刻领会民俗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在关联,充分认识民俗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日用而不知"的重要特性,不断增进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民俗文化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文化传承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文化演绎下开封中秋节民俗的传承与发展
7
作者 黄永林 秦璇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8-92,共5页
文章从中秋节的节日历史渊源谈起,追溯历史考察开封中秋节民俗文化的历史变迁与发展,从而对中秋节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一些见解。值得一提的是自汉代起就沿袭下来的中秋燃灯习俗,与最早出现于北齐天保十年的开封铁塔一起共同演绎... 文章从中秋节的节日历史渊源谈起,追溯历史考察开封中秋节民俗文化的历史变迁与发展,从而对中秋节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一些见解。值得一提的是自汉代起就沿袭下来的中秋燃灯习俗,与最早出现于北齐天保十年的开封铁塔一起共同演绎了千年"铁塔燃灯"的恢弘历史。历史上的铁塔燃灯是中秋节开封城内的重要民俗活动,而现代的开封人民在每年的中秋节依然将这项重要的历史民俗文化活动沿袭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文化 中秋节民俗文化传承 开封 铁塔燃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四节气视域下的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传承 被引量:3
8
作者 周力 孙芬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16期195-197,202,共4页
二十四节气是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结合地理气候及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在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做好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有助于通过民俗文化的活... 二十四节气是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结合地理气候及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在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做好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有助于通过民俗文化的活化与发展,串起现代人零碎的的乡愁记忆,促进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又能帮助唤起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历史追寻,深入挖掘其中蕴涵的传统文化智慧,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 乡愁 文化自觉 民俗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研究的民俗学视野和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段宝林 黄龙光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共3页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民俗传承的媒介。民俗传承离不开语言参与,语言演化离不开民俗土壤。语言与民俗存在天然的有机联系,民俗学与语言学交叉明显。一在语言和民俗的研究方面,罗常培较早从语言探究文化心理、亲属制度,从文化接触论述语...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民俗传承的媒介。民俗传承离不开语言参与,语言演化离不开民俗土壤。语言与民俗存在天然的有机联系,民俗学与语言学交叉明显。一在语言和民俗的研究方面,罗常培较早从语言探究文化心理、亲属制度,从文化接触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李方桂指出,语言学是民俗学的重要工具,民俗学者特别关心语言在社会上的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传承 民俗学者 李方桂 语言演化 亲属制度 罗常培 民俗学视野 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谣游戏——快乐的传承
10
作者 戴岚 《中文自学指导》 2008年第1期60-63,共4页
歌谣游戏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对个人来说,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语言的习得,社会角色的体验与期待都贯穿其中;对民俗学来说,学者关注已久,歌谣游戏研究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在当今弘扬民族精神的洪流中,关注歌谣游戏—... 歌谣游戏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对个人来说,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语言的习得,社会角色的体验与期待都贯穿其中;对民俗学来说,学者关注已久,歌谣游戏研究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在当今弘扬民族精神的洪流中,关注歌谣游戏——儿童快乐的传承有着积极的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谣游戏 功能 民俗传承 民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端午民俗文化比较 被引量:5
11
作者 武宇林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58-62,共5页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各地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国的端午节习俗于唐朝传入日本民间并流行至今,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在门口插菖蒲和艾蒿;洗菖蒲浴;供奉粽子和柏饼;悬挂"鲤鱼旗;"等等。端午节在日本传承的过程...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各地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国的端午节习俗于唐朝传入日本民间并流行至今,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在门口插菖蒲和艾蒿;洗菖蒲浴;供奉粽子和柏饼;悬挂"鲤鱼旗;"等等。端午节在日本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了流变,先后演变为男儿节、儿童节,节日庆祝形式也在发生变化。日本对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高度重视与保护值得我国借鉴与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日民俗 端午 民俗文化比较 民俗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服装色彩美术的民俗寓意探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潘树章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2-73,共2页
服饰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处于不可或缺的位置。纵观历史,民俗是民间文化的分支,古老民间文化在经过历史洪流的洗礼后,靠着人们耳濡目染,在世代之间传承。民俗文化传承,是贴合民众生活的扬弃式传承,代表民众思... 服饰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处于不可或缺的位置。纵观历史,民俗是民间文化的分支,古老民间文化在经过历史洪流的洗礼后,靠着人们耳濡目染,在世代之间传承。民俗文化传承,是贴合民众生活的扬弃式传承,代表民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服饰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民俗文化一直如同河床上的一个个渡口,对其发展演变起着重要的影响。纵观古今,唐王朝一直是中国历史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星辰,其以开放包容、革新除弊的政治理念开辟了一个举世瞩目的时代,古老的丝绸之路将泱泱华夏的文化礼仪传播四海。唐代服饰与民俗的结合为我们重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让我们如同一叶扁舟行于历史星河之上,纵情欣赏无数璀璨与耀眼的文化之星。唐代服饰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我国应积极培养非遗保护者和传承人,打造一支强大的非遗研究人才队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镇,研究生的非遗社会调研能力培养至为重要。《唐代服饰文化研究》介绍了光辉灿烂的唐代服饰文化,为哲社类研究生的非遗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文化传承 一叶扁舟 服饰艺术 唐王朝 人才培养 调研能力 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俗描写在鲁迅小说中的作用
13
作者 姚居顺 《社会科学辑刊》 1986年第2期103-107,共5页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情况、语言、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等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各民族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各自不同的社会生活特点。民俗传承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和各...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情况、语言、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等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各民族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各自不同的社会生活特点。民俗传承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和各历史时期民族风尚的标志,它必然为文学所反映。鲁迅的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民俗传承的描写,但他并非简单地将其作为点缀或场面描写时的涉猎而是深刻分析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及其在每个人心头刻下的痕迹,寻找它的踪影,把它抽成丝,染上缤纷的文学色彩,再由典型人物织成丰富曲折的情节,结构出篇篇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小说,让人们在诵读时去认识人生、探讨社会、褒贬是非,决定自己的爱憎。下面试分析鲁迅的部分作品,看看民俗描写在鲁迅作品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者 作用 民俗描写 民俗传承 结构 鲁迅小说 形成 各民族 鲁迅作品 复杂性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历史文化记忆中的湘西用坪还傩愿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兴禄 刘鹤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6年第3期144-149,共6页
还傩愿是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也是湘西用坪傩文化中的标志性傩仪活动。它汇聚了用坪傩文化中几乎所有元素和构件,融入到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与民众的人生祸福密切相关,是当地民众深刻而久远的历史文化记忆,也正是这种厚重的文化记忆... 还傩愿是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也是湘西用坪傩文化中的标志性傩仪活动。它汇聚了用坪傩文化中几乎所有元素和构件,融入到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与民众的人生祸福密切相关,是当地民众深刻而久远的历史文化记忆,也正是这种厚重的文化记忆促使着民间还傩愿重建和本地民俗文化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傩愿 湘西用坪 历史文化记忆 民俗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狠抓农业产业化 打造农业大品牌
15
作者 窦显逵 《湖南农业》 2020年第9期4-5,共2页
安仁县地处湖南省东南部、郴州市最北端,位于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长株潭经济圈结合部,是国家首批革命老区县、罗霄山片区扶贫开发县,建县已有1000余年,因"仁者安仁"而得名。安仁县境内神农文化深厚,祭祀神农的"... 安仁县地处湖南省东南部、郴州市最北端,位于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长株潭经济圈结合部,是国家首批革命老区县、罗霄山片区扶贫开发县,建县已有1000余年,因"仁者安仁"而得名。安仁县境内神农文化深厚,祭祀神农的"赶分社"民俗传承千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内森林覆盖率65.5%,4A级景区稻田公园、3A级景区熊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永乐江国家湿地公园全国闻名,是全国生态魅力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粮食生产先进县、油茶生产示范县、农产品主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先进县 农业产业化 油茶生产 安仁县 高标准农田建设 民俗传承 国家湿地公园 革命老区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