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楚海荣 付玉荣 伊正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1-274,共4页
毒素-抗毒素系统(TA)普遍存在于细菌和古细菌的染色体和质粒中,包括人类致病菌如结核分枝杆菌等,此系统由2个共表达的基因组成,分别编码毒素蛋白和抗毒素,毒素通常抑制细菌生长,而抗毒素则可中和毒素的毒性对细菌起保护作用。根据抗毒... 毒素-抗毒素系统(TA)普遍存在于细菌和古细菌的染色体和质粒中,包括人类致病菌如结核分枝杆菌等,此系统由2个共表达的基因组成,分别编码毒素蛋白和抗毒素,毒素通常抑制细菌生长,而抗毒素则可中和毒素的毒性对细菌起保护作用。根据抗毒素的性质和TA的组成,目前已经发现有5型TA,TA中毒素对细菌发挥毒性作用的机制不同,不同TA之间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而且此系统在细菌中发挥的作用也一直是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现对细菌TA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素-抗毒素系统 条件协调效应 细菌持留感染 MTB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素-抗毒素系统在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侯博 王晨燕 周伦江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326-3334,共9页
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T-A)系统广泛存在于细菌基因组和质粒中,调控细菌的多种生理活动。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适应应激环境(不利环境)而采取的一种生存策略,其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及免疫逃逸性,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具有广泛的危害性,... 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T-A)系统广泛存在于细菌基因组和质粒中,调控细菌的多种生理活动。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适应应激环境(不利环境)而采取的一种生存策略,其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及免疫逃逸性,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具有广泛的危害性,严重威胁畜禽和人类的健康。本文对不同类型的T-A系统在细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细菌T-A系统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和调控关系,为生物被膜的清除和控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被膜 毒素-抗毒素系统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素-抗毒素系统yafON缺失对ExPEC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侯博 王晨燕 +2 位作者 车勇良 栗绍文 周伦江 《福建畜牧兽医》 2020年第5期4-7,共4页
肠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xPEC)是一种重要的病原菌,近年来其对畜牧业(猪、禽、牛羊)、食品业和人类健康的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多重耐药性和生物被膜形成更增加其防控难度。生物被膜在细菌抗逆生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与细菌的致病性、耐药... 肠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xPEC)是一种重要的病原菌,近年来其对畜牧业(猪、禽、牛羊)、食品业和人类健康的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多重耐药性和生物被膜形成更增加其防控难度。生物被膜在细菌抗逆生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与细菌的致病性、耐药性、免疫逃逸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毒素-抗毒素系统也普遍存在于细菌的基因组中,调节细菌的不同生理活动。本研究通过缺失肠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毒素-抗毒素系统yafON基因,发现yafON毒素-抗毒素系统缺失可以引起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为解析毒素-抗毒素系统调控生物被膜形成的初步机制和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 毒素-抗毒素 生物被膜 基因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RT-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mazE F的表达
4
作者 刘微 赵继利 +2 位作者 屈艳琳 谢婉莹 袁俐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3-147,共5页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毒素基因mazF3,6,9及抗毒素基因mazE3,6,9的表达差异。方法运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单耐药株20株,耐多药株20株和标准株H37Rv毒素基因mazF3,6,9及抗毒素基因mazE3,6,9的表达水平;组间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用o...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毒素基因mazF3,6,9及抗毒素基因mazE3,6,9的表达差异。方法运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单耐药株20株,耐多药株20株和标准株H37Rv毒素基因mazF3,6,9及抗毒素基因mazE3,6,9的表达水平;组间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用one-way ANOV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株相比较,毒素基因mazF6,9在单耐药组(11.151 9±22.317 21;8.430 6±17.978 97)及耐多药组(4.601 6±1.290 18;6.962 7±6.929 48)表达均上调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zF3基因在单耐药组及耐多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毒素基因mazE3在单耐药(0.360 6±0.125 27)及耐多药组(0.201 6±0.165 42)中表达均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zE6均无统计学意义,mazE9只有在耐多药组(0.398 9±0.376 79)中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毒素基因mazF6,9抗毒素基因mazE3,9可能参与了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形成,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毒素-抗毒素系统 耐药性 耐多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中Ⅰ型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臣 宣劲松 冯银刚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52-961,共10页
毒素-抗毒素系统是广泛存在于细菌和真菌细胞内的一对小型遗传控制元件,毒素基因编码稳定的蛋白质分子,抗毒素基因编码的则是稳定性较差的蛋白质或者是具有调控功能的RNA.人们对于毒素分子在细胞内的生物靶标、分子结构与功能、体内调... 毒素-抗毒素系统是广泛存在于细菌和真菌细胞内的一对小型遗传控制元件,毒素基因编码稳定的蛋白质分子,抗毒素基因编码的则是稳定性较差的蛋白质或者是具有调控功能的RNA.人们对于毒素分子在细胞内的生物靶标、分子结构与功能、体内调节机制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仅揭示了毒素-抗毒素的生理功能,而且为多种生物技术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素材.目前发现共有5大类型的毒素-抗毒素系统,其中Ⅰ型毒素-抗毒素系统的抗毒素分子为调节型RNA,可以通过多种不同途径与毒素蛋白质的mRNAs结合从而中和毒素的细胞毒性.Ⅰ型毒素-抗毒素系统以其独特的调节性RNA的调控方式,成为目前毒素-抗毒素研究中的重要热点.本文将对目前Ⅰ型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可能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毒素-抗毒素系统 调节型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晓蕾 赵龙旋 张俊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91-997,共7页
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TA)由两个共表达的基因组成,其中一个基因编码不稳定的抗毒素蛋白(antitoxin),另一个基因编码稳定的毒素蛋白(toxin).毒素-抗毒素系统最早发现于一些低拷贝的质粒,用来维持低拷贝质粒在菌群中... 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TA)由两个共表达的基因组成,其中一个基因编码不稳定的抗毒素蛋白(antitoxin),另一个基因编码稳定的毒素蛋白(toxin).毒素-抗毒素系统最早发现于一些低拷贝的质粒,用来维持低拷贝质粒在菌群中的稳定存在.随后的研究表明,毒素-抗毒素系统广泛存在于细菌,包括一些致病菌的染色体上.在营养缺乏等不良生长条件下,由于基因表达的抑制和蛋白酶的降解作用,不稳定的抗毒素蛋白减少,从而产生游离的毒素蛋白,导致细菌的生长抑制和死亡.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生理功能目前还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细菌染色体上的毒素-抗毒素系统可以在不良生长状况下介导细菌的死亡,即细菌程序性细胞死亡(bacterial programmed cell death).但也有证据显示,毒素-抗毒素系统的功能更偏向于应激状态下的生理调节方面,即只起应激状态下的抑菌作用而不是杀菌作用.对细菌生长调控中毒素-抗毒素系统的作用机理进行综述,并探讨毒素-抗毒素系统研究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素-抗毒素系统 细菌生长调控 细菌程序性细胞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中毒素-抗毒素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徐谓 李洪军 贺稚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260-264,共5页
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TAS)是广泛存在于细菌和古细菌中的一类小型功能基因。目前已发现的TAS分为五大类型。超过75种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中的TAS被测定,TAS调控基因(改变细菌鞭毛类型、控制毒素毒性等... 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TAS)是广泛存在于细菌和古细菌中的一类小型功能基因。目前已发现的TAS分为五大类型。超过75种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中的TAS被测定,TAS调控基因(改变细菌鞭毛类型、控制毒素毒性等)、应激环境下调节细菌代谢、在高浓度抗生素作用下形成持留细胞等调控机制已有较深入研究。本文概述近年来TAS分类发展及乳酸菌中TAS的研究情况,为深入研究乳酸菌中TAS并应用于食品工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毒素-抗毒素系统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素-抗毒素系统介导滞留菌形成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杜婉迎 尚德静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98-107,共10页
滞留菌是一类处于低代谢休眠状态的抗生素耐受细菌亚群,能够在致死性压力应激后存活下来,是抗生素治疗失败和复发性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TA)作为压力应激模块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菌中,由稳定的毒... 滞留菌是一类处于低代谢休眠状态的抗生素耐受细菌亚群,能够在致死性压力应激后存活下来,是抗生素治疗失败和复发性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TA)作为压力应激模块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菌中,由稳定的毒素和不稳定但可以中和毒素的同源抗毒素组成。压力情况下,第二信使(p)ppGpp激活Lon,随后大多数II型TA系统被激活,诱导滞留菌形成。同样在(p)ppGpp存在的情况下,Obg刺激hokB转录,使毒素积累,抑制细菌DNA复制、转录、翻译等重要的生理过程,驱动细菌形成滞留菌。SOS反应是激活TA系统的另一个主要途径,解除了对tisB转录的抑制,使其在细胞内积累并插入细胞膜,破坏质子动力势,降低胞内ATP水平,诱使休眠和滞留菌形成。讨论TA系统介导滞留菌形成的机制有助于提出新型抗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留菌 休眠 毒素-抗毒素系统 严谨反应 SOS反应 药物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对结核分枝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
9
作者 刘静仪 贾俊楠 +2 位作者 李卫民 张俊杰 高基民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13-417,共5页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TA)系统中的4对基因的功能,为研究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机制提供基础科学数据。方法选取结核分枝杆菌TA系统VapBC家族中4对基因,包括VapC 4个毒素基因(Rv1720c、Rv2103c、Rv2494和Rv3408...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TA)系统中的4对基因的功能,为研究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机制提供基础科学数据。方法选取结核分枝杆菌TA系统VapBC家族中4对基因,包括VapC 4个毒素基因(Rv1720c、Rv2103c、Rv2494和Rv3408)和VapB4个抗毒素基因(Rv1721c、Rv2104c、Rv2493、Rv3407),在大肠杆菌和耻垢分枝杆菌中分别构建严谨型阿拉伯糖诱导质粒体系及乙酰胺诱导穿梭质粒体系观察VapC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应的VapB解除抑制作用。结果在大肠杆菌和耻垢分枝杆菌的实验结果一致,Rv2103c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和Rv2104c具有消除抑制作用,其余3对毒素-抗毒素基因未见到明显的对细菌生长的抑制和消除抑制的作用。结论成功构建了VapBC家族在大肠杆菌及耻垢分枝杆菌中的表达体系,并发现了一对TA系统基因对细菌生长的抑制和消除抑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毒素-抗毒素系统 VapBC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素-抗毒素系统对微生物活的非可培养状态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铁华 孟玲玲 赵凤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275-282,共8页
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TA)系统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由稳定的毒素和不稳定的同源抗毒素组成,参与应激反应并可调控微生物生长。活的非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是某些微生物在不良环境中形成的一种休眠状态,处... 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TA)系统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由稳定的毒素和不稳定的同源抗毒素组成,参与应激反应并可调控微生物生长。活的非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是某些微生物在不良环境中形成的一种休眠状态,处于VBNC状态的微生物在常规培养基上不生长,但VBNC细胞仍具有代谢活性,且在适宜条件下能够恢复可培养性,因此VBNC状态的食源性致病菌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本文综述了TA系统和微生物VBNC状态形成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提出了TA系统对微生物VBNC状态形成的可能影响机制,以期为VBNC状态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素-抗毒素系统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基因差异表达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ewanella oneidensis内源性大质粒上ParE-ParD家族毒素-抗毒素系统(SO_A0088-A0087)的鉴定
11
作者 赵玄玉 施斐 王晓雪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4-111,共8页
毒素-抗毒素系统在原核生物中分布十分广泛,在细菌的生命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维持水平基因转移元件的稳定性以及应对环境胁迫等。然而目前对于来自生态环境菌株中的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研究仍较少。文章鉴定了自然水体环境来源的菌... 毒素-抗毒素系统在原核生物中分布十分广泛,在细菌的生命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维持水平基因转移元件的稳定性以及应对环境胁迫等。然而目前对于来自生态环境菌株中的毒素-抗毒素系统的研究仍较少。文章鉴定了自然水体环境来源的菌株ShewanellaoneidensisMR-1携带的内源性大质粒上的一对ParE-ParD家族Ⅱ型毒素-抗毒素系统SO_A0088-A0087。毒素SO_A0088在大肠杆菌以及原宿主S. oneidensis内均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并导致细胞分裂存在缺陷。抗毒素SO_A0087能够完全拮抗毒素的毒性。同时,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证实抗毒素SO_A0087能够结合自身的启动子。另外,文章还通过易错突变的方法找到了毒素SO_A0088的3个毒性关键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素-抗毒素系统 ParE-ParD SHEWANELLA oneidensis 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素-抗毒素系统的作用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周世文 张俊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3-527,共15页
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系统(简称TA系统)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和质粒中,它们由2种基本元件组成:稳定的毒素,其作用是抑制与细菌生长相关的关键环节,如DNA的复制、mRNA的稳定性、蛋白翻译和代谢调控等;不稳定的抗毒素,可... 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系统(简称TA系统)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和质粒中,它们由2种基本元件组成:稳定的毒素,其作用是抑制与细菌生长相关的关键环节,如DNA的复制、mRNA的稳定性、蛋白翻译和代谢调控等;不稳定的抗毒素,可以发挥拮抗毒素的作用.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抗毒素分解或丧失拮抗毒素的作用,从而使毒素发挥作用,抑制细胞生长.迄今已经发现了8种类型的TA系统,它们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参与多种生命活动的调控,在细菌应激反应、抵御噬菌体、细菌持留形成以及致病菌耐药性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TA系统还被作为工具用于研发新的生物技术,应用于科学研究和疾病防治.本文将综述TA系统的作用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并介绍TA系统相关的生物技术研发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素-抗毒素系统 应激反应 细菌持留 细菌耐药 生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核生物HipBST毒素-抗毒素系统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志杰 欧阳松应 甄向凯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47-1256,共10页
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TA)系统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菌、古细菌和原噬菌体染色体和质粒的遗传元件。TA通常包含一个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毒素和一个能够中和其毒性的抗毒素。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首个TA系统(Ccd B/Ccd A)以来,TA被证... 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TA)系统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菌、古细菌和原噬菌体染色体和质粒的遗传元件。TA通常包含一个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毒素和一个能够中和其毒性的抗毒素。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首个TA系统(Ccd B/Ccd A)以来,TA被证明几乎存在于所有已经测序的微生物,在维持质粒稳定性和抗噬菌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TA被分为Ⅰ-Ⅷ型,其中Ⅱ型TA的研究最为广泛。HipBA是一个典型的Ⅱ型TA,大肠杆菌HipBA中毒素HipA是一种丝/苏氨酸激酶,通过磷酸化细菌的谷氨酰tRNA合成酶GltX,抑制蛋白质翻译过程,其毒性可以被抗毒素HipB特异性中和。最近研究发现,与大肠杆菌HipA同源的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微生物,它们与同一操纵子的基因共同组成潜在的新颖的TA,其中HipBST已被实验证实。HipBST中毒素HipT和抗毒素HipS分别与大肠杆菌HipA的C端和N端具有相似性,但其中和机制以及毒素的底物不同于大肠杆菌毒素HipA。本文总结了最近发现的特殊的TA,特别是对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的HipBST的中和机制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素-抗毒素 HipBA HipBST 中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蓝细菌中7对毒素-抗毒素系统的分析和鉴定
14
作者 林世团 王晓雪 陈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9-134,共16页
蓝细菌(cyanobacteria)是一类能进行放氧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蓝细菌生长速度较快,几乎存在于所有的陆地和水生环境中。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TA)系统在原核生物中分布十分广泛,在细菌的生命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维持水平基... 蓝细菌(cyanobacteria)是一类能进行放氧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蓝细菌生长速度较快,几乎存在于所有的陆地和水生环境中。毒素-抗毒素(toxin-antitoxin,TA)系统在原核生物中分布十分广泛,在细菌的生命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维持水平基因转移元件的稳定性以及应对环境胁迫压力等。已有的基因组分析表明,蓝细菌基因组中含有大量潜在的毒素-抗毒素系统,但是目前对蓝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的实验鉴定仍较少。本文分别以淡水和海水代表菌株集胞藻PCC6803(Synechocystis sp.PCC6803)和聚球藻WH7803(Synechococcus sp.WH7803)为研究对象,对二者基因组上的毒素-抗毒素系统进行预测,并选取预测结果中的7对潜在的毒素-抗毒素系统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集胞藻PCC6803的两对毒素-抗毒素系统BAD01932-1933和BAA18559-New ORF7中的毒素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后续对蓝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及其生态和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素-抗毒素系统 蓝细菌 集胞藻PCC6803 聚球藻WH780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中Ⅰ型毒素蛋白与细胞膜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于茹 赵立岭 +5 位作者 李娥娥 陈明翠 赵立 郭陈刚 于家峰 曹赞霞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974-1986,共13页
Ⅰ型毒素-抗毒素(TA)系统在细菌基因组中广泛存在,在细菌的生长、生存中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抗菌、红细胞毒性、促进持留菌形成、抑制细菌生长或导致细菌休眠等。绝大部分Ⅰ型毒素蛋白以细胞膜作为靶标,目前已知的一种作用机制是在... Ⅰ型毒素-抗毒素(TA)系统在细菌基因组中广泛存在,在细菌的生长、生存中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抗菌、红细胞毒性、促进持留菌形成、抑制细菌生长或导致细菌休眠等。绝大部分Ⅰ型毒素蛋白以细胞膜作为靶标,目前已知的一种作用机制是在细胞膜上形成孔洞结构,造成膜电位的下降或细胞膜的破坏,从而抑制ATP的合成或导致细菌死亡;另一种可能的作用机制是毒素蛋白作用在细胞膜上,改变细胞的形状,导致细胞进入休眠状态。Ⅰ型毒素蛋白-细胞膜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和生物功能的多样性远超预期。因此,解析Ⅰ型毒素蛋白在不同细胞膜中的组装机制及其所形成结构特征就变得非常重要,这也是揭示其结构-功能关系的关键。本文通过综述已报道的Ⅰ型TA系统的结构特征与生物学功能,结合对其跨膜结构域的预测,探讨了其可能在细胞膜中形成的不同结构及其对功能的影响,分析了影响作用机制的关键因素。这些研究既给耐药细菌的治疗带来机遇,又为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带来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素-抗毒素系统 Ⅰ型毒素蛋白 结构特征 生物学功能 耐药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鱼爱德华氏菌新型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静林 宫春光 +3 位作者 舒艾梅 张杉杉 高博 胡永华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94-99,共6页
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又称迟缓爱德华氏菌),可感染多种重要水产养殖动物,对全球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杀鱼爱德华氏菌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与抗逆性,通过典型的胞内寄生引发严重感染,为研究水产致病菌毒力机... 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又称迟缓爱德华氏菌),可感染多种重要水产养殖动物,对全球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杀鱼爱德华氏菌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与抗逆性,通过典型的胞内寄生引发严重感染,为研究水产致病菌毒力机制的模型菌株。除T3SS/T6SS系统等典型毒力因子外,近年来又在杀鱼爱德华氏菌中鉴定出众多新型毒力因子。本文主要综述了杀鱼爱德华氏菌一些新型毒力因子(如逃逸宿主免疫杀伤因子、毒素-抗毒素、硫氧还蛋白和蛋白酶类等)以及新型毒力调控因子的研究进展,可为研究该菌致病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鱼爱德华氏菌 水产致病菌 新型毒力因子 毒素-抗毒素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持留与抗生素表型耐药机制 被引量:13
17
作者 崔鹏 许涛 +1 位作者 张文宏 张颖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59-871,共13页
持留菌是细菌群体中一小部分具有表型耐药的细菌。自1944年被发现后,近几十年来因其在慢性持续性感染和生物膜感染中的重要作用而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细菌持留的机理复杂,涉及的相关信号通路有毒素-抗毒素系统、细... 持留菌是细菌群体中一小部分具有表型耐药的细菌。自1944年被发现后,近几十年来因其在慢性持续性感染和生物膜感染中的重要作用而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细菌持留的机理复杂,涉及的相关信号通路有毒素-抗毒素系统、细胞能量代谢及蛋白核酸合成等生理状态的降低、DNA保护修复系统、蛋白酶系统、反式翻译、外排泵系统等。虽然不同细菌的持留机理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保守性,但不同细菌的持留机制也存在差异,如毒素-抗毒素系统在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中的过度激活可导致持留菌增加,但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中却并无相同作用。本文从持留菌的研究历史出发,综述了当前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的持留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在持留菌相关感染疾病方面的治疗策略,以期为更好地解决持留菌带来的问题,缩短治疗时间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持留菌 大肠埃希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代谢 毒素-抗毒素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mazEF6缺失株的构建 被引量:1
18
作者 申爱平 曹帅丽 +2 位作者 王宏 邢建新 袁俐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6期715-719,共5页
为构建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毒素-抗毒素系统maz EF6基因缺失突变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从H37Rv和PUC-19K质粒上扩增出maz EF6基因的同源臂及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基因;应用融合PCR技术将maz EF6基因的同源臂和kan基因... 为构建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毒素-抗毒素系统maz EF6基因缺失突变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从H37Rv和PUC-19K质粒上扩增出maz EF6基因的同源臂及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基因;应用融合PCR技术将maz EF6基因的同源臂和kan基因进行杂交拼接,获得目的融合片段,并将该融合片段克隆于p MD-19T(simple)载体形成自杀质粒p MD-19T-Δmaz EF6-kan,将构建的自杀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DH5a中;利用电穿孔技术将自杀质粒电转至H37Rv标准株中;并将该菌株涂于卡那霉素抗性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3-4周后,刮取能在卡那霉素抗性培养基中生长的结核分枝杆菌单个菌落,以提取的阳性菌株全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克隆片段,并测序。对所获得H37RvΔmaz EF6缺失突变株进行遗传稳定性检测。结果显示,该缺失株在15代内未发生回复性突变,成功获得H37RvΔmaz EF6缺失突变株。由此可知,本研究为今后研究毒素-抗毒素系统maz EF6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毒素-抗毒素系统 缺失突变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和非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生长曲线及mazEF系统的研究
19
作者 谢婉莹 赵继利 +2 位作者 杨赛丽 刘微 袁俐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02-508,共7页
目的研究北京与非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曲线、mazEF3,6,9系统表达有无差异。方法测绘上述菌株及其mazEF3,6,9基因缺失和过表达菌株在标准、低氧和营养饥饿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曲线。使用qRT-PCR技术检测各菌株的mazEF3, 6, 9、mazF... 目的研究北京与非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曲线、mazEF3,6,9系统表达有无差异。方法测绘上述菌株及其mazEF3,6,9基因缺失和过表达菌株在标准、低氧和营养饥饿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曲线。使用qRT-PCR技术检测各菌株的mazEF3, 6, 9、mazF3, 6,9和mazE3, 6,9基因mRNA表达水平;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azF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在标准和低氧条件下培养的第4、6、8、10 d,营养饥饿条件下培养的第2、4、6、8 d,北京基因型菌株的OD值(细菌数量)均高于非北京基因型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述3种培养条件下,北京和非北京基因型mazEF3,6,9缺失突变株和过表达株菌数均低于其亲本株。在mRNA、蛋白水平上,与非北京基因型菌株相比,北京基因型菌株mazEF3高表达9.55倍、mazF3高表达4.86倍、mazF6高表达2.64倍、mazF9高表达5.27倍和mazE9低表达0.16倍;mazF9蛋白高表达1.62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与非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曲线、mazEF3,6,9系统表达存在差异,mazEF系统与北京基因型菌株流行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 非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 毒素-抗毒素mazEF系统 生长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zEF系统及生物膜对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生存能力的影响
20
作者 谢婉莹 赵继利 +2 位作者 刘微 杨赛丽 袁俐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61-668,共8页
目的探索生物膜形成能力、mazEF3,6,9系统的表达与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生存力的相关性。方法检测北京、非北京基因型菌株与标准毒力株H37Rv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存力、生物膜形成能力。采用PCR技术扩增上述菌株的mazE3,6,9系统,并进... 目的探索生物膜形成能力、mazEF3,6,9系统的表达与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生存力的相关性。方法检测北京、非北京基因型菌株与标准毒力株H37Rv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存力、生物膜形成能力。采用PCR技术扩增上述菌株的mazE3,6,9系统,并进行基因测序;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所有菌株的mazEF3,6,9基因、mazF3,6,9毒素基因和mazEF3,6,9抗毒素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利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MazF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北京基因型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存力、生物膜形成能力高于非北京基因型菌株。北京、非北京基因型菌株mazF3基因193bp处发生碱基突变,由C突变为T。在mRNA表达水平上,与H37Rv相比,北京、非北京基因型菌株中mazE3低表达;非北京菌株中mazE6低表达,mazE9高表达(P<0.05)。与非北京基因型菌株相比,北京基因型菌株中mazEF3高表达、mazE9低表达、mazF3、mazF6、mazF9高表达,mazF9蛋白高表达(P<0.05)。结论北京基因型菌株具有较强的生存力和生物膜形成能力。mazEF系统的差异表达、生物膜成膜能力强可能与北京基因型菌株生存能力强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 毒素-抗毒素系统 生存力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