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骨理筋手法治疗颈椎病 被引量:7
1
作者 张继昌 《中国骨伤》 CAS 2000年第4期247-247,共1页
关键词 颈椎病 正骨理筋手法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骨理筋手法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桃萍 程展道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7期28-31,共4页
目的观察正骨理筋手法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2组均卧床休息并进行功能锻炼。同时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每日1剂,每... 目的观察正骨理筋手法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2组均卧床休息并进行功能锻炼。同时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每日1剂,每日3次,口服。并用布药袋包裹药渣,加入食醋200 m L,加热后置于腰骶部,每日2次,外敷。治疗组同时给予正骨理筋手法,对照组给予牵引,每周一、三、五各治疗1次。均4周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个疗程后2组VAS评分、ODI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同一时点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110/120),对照组为83.33%(100/1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3,P=0.036)。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NO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NO水平低于对照组(t=7.843,P=0.041)。结论正骨理筋手法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NO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正骨理筋手法 中药 内服外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性正骨理筋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永辉 王博 +4 位作者 王静西 范向荣 高天慈 张永旺 杜双庆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30期93-99,共7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整体性正骨理筋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建库至2022年12月在Pub 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发表的评价整体性正骨理筋手法治疗KOA的文献,提取文... 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整体性正骨理筋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建库至2022年12月在Pub 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发表的评价整体性正骨理筋手法治疗KOA的文献,提取文献信息,采用Rev Man 5.4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涉及922例KOA患者,其中治疗组464例,对照组458例。治疗组干预措施为整体性正骨理筋手法,对照组干预措施为膝关节局部手法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D=0.15,95%CI:0.10~0.20,P<0.00001)。治疗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MD=-0.80,95%CI:-0.97~-0.63,P<0.00001)、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疼痛评分(MD=-1.19,95%CI:-1.70~-0.68,P<0.00001)、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僵硬评分(MD=-0.61,95%CI:-0.91~-0.31,P<0.0001)、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功能障碍评分(MD=-6.27,95%CI:-7.55~-4.98,P<0.00001)低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0,95%CI:-0.02~0.03,P=0.83)。结论整体性正骨理筋手法治疗KOA在有效性和症状功能改善方面优于膝关节局部手法治疗,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尚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研究予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正骨理筋手法 整体 临床研究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苍龟探穴”针法联合正骨理筋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土龙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24期160-162,共3页
目的:分析用“苍龟探穴”针法联合正骨理筋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东莞市南城医院收治的78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双数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用正骨理筋手法对对照组患者进... 目的:分析用“苍龟探穴”针法联合正骨理筋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东莞市南城医院收治的78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双数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用正骨理筋手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用“苍龟探穴”针法联合正骨理筋手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椎屈曲、旋转、后伸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的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苍龟探穴”针法联合正骨理筋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颈椎的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龟探穴”针法 正骨理筋手法 颈型颈椎病 颈椎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筋正骨手法结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疗效观察
5
作者 李冬静 肖洪波 +4 位作者 蔡润 陈瑞全 陈朝晖 金祥雨 程露露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观察理筋正骨手法结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hemiplegic shoulder pain,HSP)的疗效。方法将60例HSP患者随机分为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组(对照组)和理筋正骨手法结合PNF... 目的观察理筋正骨手法结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hemiplegic shoulder pain,HSP)的疗效。方法将60例HSP患者随机分为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组(对照组)和理筋正骨手法结合PNF组(观察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压痛程度评分、Fugl-Meyer评估表上肢板块(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评分、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及本体感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疼痛VAS评分、压痛程度、FMA-UE评分、肩关节被动活动度、本体感觉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筋正骨手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可有效缓解HSP患者肩关节疼痛,改善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及被动关节活动度,提高本体感觉,其疗效优于本体感觉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肩痛 正骨手法 本体感觉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骨正筋柔理论应用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蒋海军 钟远鸣 +4 位作者 黄剑峰 尹保和 岑定善 眭金辉 何水文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5期102-106,共5页
目的探讨棍点理筋正骨手法在急性腰扭伤疾患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贺州市中医医院骨科及推拿科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 目的探讨棍点理筋正骨手法在急性腰扭伤疾患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贺州市中医医院骨科及推拿科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效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的7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效率为73.33%,高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的VAS、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腰扭伤疾病的治疗中,对患者的疼痛缓解以及腰椎功能的改善方面棍点理筋正骨手法要优于传统推拿手法,且疗效更佳,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腰扭伤 骨正 棍点正骨手法 推拿手法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筋正骨手法联合易化牵伸术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30例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波 陈朝晖 +1 位作者 程露露 张文娣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38-41,共4页
目的观察中医理筋正骨手法联合易化牵伸术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陈旧性踝关节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理筋正骨手法联合易化牵伸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电磁波治疗仪照射和... 目的观察中医理筋正骨手法联合易化牵伸术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陈旧性踝关节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理筋正骨手法联合易化牵伸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电磁波治疗仪照射和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比较患者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压痛程度评分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压痛程度评分、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较本组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各评价指标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筋正骨手法联合易化牵伸术可以改善陈旧性踝关节扭伤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旧性踝扭伤 正骨手法 易化牵伸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筋正骨手法联合消瘀接骨散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8
作者 金祥雨 陈朝晖 +2 位作者 江雨 沈文庆 洪若琳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5期14-18,共5页
目的观察理筋正骨手法联合消瘀接骨散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陈旧性踝关节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理筋正骨手法联合消瘀接骨散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中频电联合消瘀接... 目的观察理筋正骨手法联合消瘀接骨散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陈旧性踝关节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理筋正骨手法联合消瘀接骨散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中频电联合消瘀接骨散治疗。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对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疼痛进行评分,采用压痛仪测定患者主诉最为疼痛部位的数值,采用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检测仪及其配套电脑软件采集并分析治疗前后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F)和积分肌电(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iEMG)的值,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改善程度,并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减少,压痛数值、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各项评分、腓骨长短肌iEMG值和MF值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指标减少或增加程度,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理筋正骨手法结合消瘀接骨散可有效减轻陈旧性踝扭伤患者的疼痛,改善踝周肌肉募集程度,降低踝周肌群疲劳度,改善踝关节功能,且疗效优于中频电疗法结合消瘀接骨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骨手法 陈旧性踝扭伤 消瘀接骨散 中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缝即刻效应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9
作者 陆永雷 陈朝晖 +1 位作者 程露露 张文娣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6年第5期704-706,共3页
目的:观察理筋正骨手法对于骶髂关节错缝所致的疼痛及髋关节内、外旋角度改变的即刻疗效。方法:将60例骶髂关节错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理筋手法治疗;治疗组患者接受理筋正骨手法治疗。对比2组... 目的:观察理筋正骨手法对于骶髂关节错缝所致的疼痛及髋关节内、外旋角度改变的即刻疗效。方法:将60例骶髂关节错缝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理筋手法治疗;治疗组患者接受理筋正骨手法治疗。对比2组即刻镇痛及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即刻疼痛均减轻(P<0.05);治疗组髋关节内、外旋角度变化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有效率为93%,对照组为83%,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缝的即刻镇痛和髋关节内、外旋角度变化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理筋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错缝 正骨手法 手法 即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筋正骨手法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上交叉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姚梦莉 陈朝晖 +3 位作者 徐寒 张文娣 王婷婷 韦祥云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年第2期335-339,共5页
目的:评价中医理筋正骨手法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上交叉综合征特别是头前倾的治疗效果。方法:招募患有上交叉综合征(UCS)的大学生志愿者30名,接受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30min/次,1次/2d,7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分... 目的:评价中医理筋正骨手法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上交叉综合征特别是头前倾的治疗效果。方法:招募患有上交叉综合征(UCS)的大学生志愿者30名,接受理筋正骨手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30min/次,1次/2d,7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VAS量表、头前倾角度(FHA)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FHA角度、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理筋正骨手法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上交叉综合征可以缓解疼痛,减小头前倾角度,矫正不良体态,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骨手法 运动疗法 上交叉综合征 头前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德宇 王正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第5期976-979,共4页
目的:观察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6—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一科门诊就诊的慢性腰肌劳损26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 目的:观察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6—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一科门诊就诊的慢性腰肌劳损26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2组治疗手法均隔日1次,共治疗5次,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和临床疗效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均明显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均降低更明显,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肌劳损 棍点正骨手法 传统推拿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棍点理筋正骨手法联合膏药外敷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侯安齐 王正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第7期1354-1357,共4页
目的:明确棍点理筋正骨手法联合膏药外敷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临床效果,为中医外治法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5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外敷消痛贴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 目的:明确棍点理筋正骨手法联合膏药外敷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临床效果,为中医外治法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5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外敷消痛贴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上加用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收集并分析治疗前和治疗10天后患者的临床疗效、VAS评分及ODI功能指数评分。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方案总有效率(88.0%)胜于对照组(72.0%)(P<0.05),2组患者的VAS评分、ODI功能指数评分均比未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且治疗组的各项评分降低程度更为明显(P<0.05)。结论:该方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效果理想,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背肌膜炎 棍点正骨手法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配合理筋正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文雨 江渟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第12期2420-2423,共4页
目的:观察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配合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非手术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一科接受保守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手法... 目的:观察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配合理筋正骨手法治疗非手术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一科接受保守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手法组、封闭组,每组20例。观察组运用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后配合理筋正骨手法治疗,手法组仅接受理筋正骨手法进行治疗,封闭组仅接受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进行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观察3组患者经治疗后腰部和腿部疼痛改善情况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显示,3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有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封闭组与手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显示,3组患者经治疗后JOA评分均有明显提高,观察组治疗后JOA评分明显高于手法组及封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选择性神经阻滞书与理筋正骨手法,2种治疗手段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对于相对简单的腰间盘突出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神经阻滞术 正骨手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退化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氏伤科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军 陈先进 +1 位作者 戴俭华 彭俊宇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42-44,共3页
戴氏伤科技术起源于清嘉庆年间,至今已历200多年。戴氏伤科在理论上注重内外并治,尤擅外治,治伤注重调理气血,重视补益肝肾,强调辨证论治,在诊断上注重触诊和摸诊,在治疗上形成一系列正骨理筋手法和小夹板技术,并创立一些祖传中药方剂... 戴氏伤科技术起源于清嘉庆年间,至今已历200多年。戴氏伤科在理论上注重内外并治,尤擅外治,治伤注重调理气血,重视补益肝肾,强调辨证论治,在诊断上注重触诊和摸诊,在治疗上形成一系列正骨理筋手法和小夹板技术,并创立一些祖传中药方剂。戴氏伤科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对安徽中医伤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氏伤科 正骨理筋手法 小夹板技术 学术思想 临床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